郭沫若写的历史剧

合集下载

第四讲 郭沫若

第四讲 郭沫若

一、郭沫若早期文艺观 20世纪20年代,郭沫若持 浪漫主义文艺观。主要特征 是尊崇自我,偏重主观;强 调创作要有天才、灵感、内 心激情。这种强调自我表现 的主情主义文学观,是他早 期个性主义思想的体现。
二、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一是中国道家庄子的哲学思想; 二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宇宙和谐、人 类一体的泛爱思想; 三是英国哲学家斯宾诺莎的泛神论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 表现, 自我也只一的浪漫主义色 彩,以及个性解放、反对偶像的精神。
2 .自叙传小说:《漂流三部曲》, 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三部曲”形式 3.意识流小说:《残叶》,新文 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 (二)抒情散文 1、自传性散文:《芭蕉花》,《铁盔》等 2、散文诗: 《路畔的蔷薇》等
第三节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剧创作 一、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早期的历史剧《卓文君》(1923)《王昭君》 (1923)《聂嫈》,合集为《三个叛逆的女 性》(1926) 抗战时期的历史剧《棠棣之花》(1937,9— 10月)《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 胆》《南冠草》(创作于1942年1月至1943 年4月)这些作品都取材于战国时期,贯穿 在不同历史画面中的是善与恶、忠与奸、美 与丑形态各异的斗争,充满了磅礴的气势, 充满了历史的悲剧精神。
1919年12月末作 《女神》泰东图书 局一九二一年八月版 从泛神论出发,诗人只承认地球是自己的母亲,而不承认天上 还有位父亲( 上帝 )。这几节诗热情歌颂了工人农民,因为他 们都在地里干活,最亲近自己的母亲。诗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 五四时期的劳工神圣思想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滚滚的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 力的Rhythm哟!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对史实的改写

论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对史实的改写
剧作 戏 研 rm t i 家l 剧 究l a a u e D S ds
论郭沫若历史剧 《 屈原》对史实的改写
圃 王 以 武
屈原 是 中国 已知 的最 早 的著名 诗人 ,创 立
了楚 辞文 体 。他不 仅是 中国最 伟大 的浪 漫主 义
诗人 之一 ,也 是 中国古典 浪漫 主义 文学 的杰 出
剧本 一开 始 ,就在屈 原 家的橘 园里 ,引 出
然而史 实真 是这 样 的吗?据 史料 记载 ,宋 玉 在那 个 时代 ,是 屈原 之 后 的第 一 大 辞赋 家 。 他虽 不像屈 原那 样刚 正直谏 ,但 也并 无任 何不 端 的行为 。甚 至王逸 在 《 楚辞 章句》 里还 特地 交代 ,宋玉 的 《 九辩 》是对 他 的老师 屈原 不幸 遭遇 的 同情 感怀 之作 。王 逸还认 为 《 招魂 》是 宋 玉 的作 品 ,而 宋 玉之 所 以创 作 《 魂》 招 ,是
气 的文人 ,还是 一个 彻头 彻尾 的小人 。
个 无产 阶级革 命 文学 团体—— 左翼 作家 联盟
的代 表人 物 ,郭 沫若 对屈 原崇 敬有 加 ,并 于 二
十世 纪 四十年代 创作 了历 史剧 《 原》 屈 。不过 , 该剧 在剧 情上 却与 史实 出入较 大 ,是一部 带 有 浓厚 政治 色彩 的现代 性作 品 。
言赋 》 《 言 赋》 《 赋 》 《 女 赋 》 和 、 小 、 风 、 神 《 徒 子好 色 赋 》等 看 来 ,他 不 过是 一 个 帮 闲 登 文人 。这里 很 明显可 以看 出 ,郭沫若 对宋 玉 的
态 度是 由当时 的时代 背景 和他 自己的政治 立场
所 决定 的 。在他 的笔 下 ,宋 玉 已不 是历 史 上 的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郭沫若是中国文坛上极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等,其中历史剧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创作的历史剧具有浓重的革命意义和强烈的戏剧性,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本篇论文将从戏剧性的角度来分析郭沫若的历史剧,探讨其中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提纲: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1.1 郭沫若生平简介1.2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特点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2.1 现代历史剧的起源与发展2.2 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3.1 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3.2 情节的设置与推进4. 角色刻画4.1 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4.2 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5. 台词和语言表现5.1 台词质量的评价标准5.2 语言表现的审美特点和风格6.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6.1 营造气氛的手法及效果6.2 运用舞台美术和灯光效果增强戏剧效果7. 历史剧的创作主题与文化内涵7.1 以历史为题材有何特点和优势7.2 探究历史剧背景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8. 历史剧的价值和意义分析8.1 历史剧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意义8.2 历史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9. 结语9.1 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评价9.2 历史剧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前景展望1. 郭沫若及其历史剧介绍在本部分,我们会介绍郭沫若的生平简介,然后是他的历史剧创作特点。

这两点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了解到他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特点,我们才能更好地评估他的作品和思想。

2. 历史剧的定义与特征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首先探讨现代历史剧的起源和发展,然后会分析历史剧的创作特征和审美特点。

这一点很关键,因为只有了解到历史剧的特征和审美价值,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到郭沫若历史剧的价值。

3. 剧本结构和情节分析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剧本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情节的设置和推进。

这两点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是一个成功的剧本所必须具备的关键元素。

4. 角色刻画在这个部分,我们将分析角色的形象构建方法和人物性格塑造和情感表达。

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

关于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简介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

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

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

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

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1941年端午节,举行了第一届诗人节的庆祝活动。

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文章说:“抗战以来,由于国家临到了相当危险的关头,屈原的生世和作品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

端午节的意义因而也更被重视了……” 1942年1月,郭沫若完成五幕历史剧《屈原》,自元月二十四日起在《中央日报》连载十五天,四月二日起公演,引起巨大轰动,与今日之寂寥恰成鲜明对比。

[2]郭沫若写的历史剧屈原:创作背景在这个热闹的时代,让我们重读《屈原》,回望诗人的命运。

上个世纪初话剧出现在中国,带着新鲜的趣味和蓬勃的生机,以及明显稚嫩的特征,中国人并没有完全了解话剧的构造和编织的规律,就已经开始把它当做传递思想和情感的有力武器了。

郭沫若1942年1月写的话剧《屈原》便是这样的作品,它不成熟却切中时代的要害,那些现在看来十分明显的文学缺陷,都被鲜明的主题和昂扬的激情所掩盖,成为呼唤爱国主义、抵抗日本侵略的风云之作。

七十余年后时代变迁、意识形态流转,这部一度被奉为历史剧经典的剧作,如今自己也躺在历史里,少人评说,更少有人想得起来去排演。

它为什么被推上峰巅,又为什么被人冷落?让文学的归文学,政治的归政治,历史的归历史——是时候用文学的目光重新打量郭沫若的《屈原》了。

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观

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观

浅析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观>摘要:郭沫若戏剧创作中的悲剧创作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同他的悲剧观的确立是分不开的。

他的悲剧观是建立在对中外悲剧理论的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之上,同时又继承了恩格斯和鲁迅悲剧理论。

为他在世界戏剧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

郭沫若对悲剧颇有研究,创作颇丰,大小十七部历史剧,除了《蔡文姬》、《武则天》、《郑成功》和《广寒宫》外,其余都是悲剧,为他在世界戏剧史上获得了一席之地。

但郭沫若在戏剧界的地位并不仅是因为其作品丰富,更因为其悲剧作品中那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这艺术魅力来至于作者的悲剧观,因此,探究作者创作的悲剧观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前期性格悲剧郭沫若早期悲剧观主要倾向于性格悲剧,他认为命运悲剧只是一种对无法预见的事情发生后无力解释的一种托词而已,而性格对于人有很大的导向作用。

如果性格软弱,就会逆来顺受,不思进取,要是拥有一种坚强的性格,在面对困难险阻时,人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与之搏斗。

郭沫若的性格悲剧观往往让悲剧主体在自身的毁灭之后达到另一种境界,也就是人格的完善和美化,突显出一种崇高的美感。

朗加纳斯在《论崇高》中提出崇高的五个根源之一是“庄严伟大的思想”,且是“最重要的根源”;之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并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这种真情如醉如狂,涌现出来,听来犹如神的声音”。

[1]郭沫若笔下的王昭君是一个年轻貌美不畏强权的女子,无论面对毛延寿,还是汉元帝,她都不为所动,断然走上了遥远的征程。

相比较《王昭君》而言,《聂嫈》更显成熟,她的悲剧意义更加深远,社会色彩也更加浓厚,聂嫈虽然最终死去,但是她的死换来了其他人的生,换来了民众的觉醒,剧末写到“我们来杀死着一些没良心的狗官啊!一千两银子的赏格我也不要了。

”[2]士兵从聂嫈的死中受到了启发,看到了朝廷的腐败不堪,走上了反叛的道路。

王昭君和聂嫈身上的主动性是强烈的反叛精神,她们虽死犹生,具有崇高的悲剧精神,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并向无限超越。

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浅谈郭沫若的历史剧

借古鉴今、古为今用——浅谈郭沫若的历史剧

而是为 了表现当时现实生活 中的尖锐 问题 。 二 抗战时期——反分裂、鼓舞革命 在五 四时期 ,妇女解放 、 个性解放 是一个重要 的时代主题 。 郭 沫 若 说 : “ 权 主 义 只可 以作 为 社 会 主 义 的别 动 队 ,女 性 的 女 抗战时期,中国剧坛出现 了历史剧创作的高潮。这个时期, 彻 底解 放须得在 全人类 的彻底解放之后才能办到 ……如今是该 “ 郭沫若 以科学家的洞察力和 文学家 的敏锐感 ,认识到中华民 女性觉醒的时候 了!”于是摆脱 旧礼教 的束缚 ,追求 自由、民 族的抗 日战争是一个伟大的战争 ”[] 4 ,是那个时代的 “ 一幕伟 主成为他这 一时期历史剧 的主题 ,以此用历史剧的形式鼓舞人 大的戏剧 ”。因而,在本 时期 ,郭沫若用历史剧教育人 民,要 们。 这一主题集 中表现在他早期的历史剧 《 王昭君》 卓文君 》 不屈不挠地反分裂 , 、《 、 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将革命进行到底。 14 年 , 郭 沫 若 “ 古 鉴 今 ”, 以 历史 剧 作 为 “ 殊 战场 91 借 特 《 聂婪》 ( 合称为 《 三个叛逆 的女性》 )中。剧 中的三位 女性 都聪 明、美丽、大胆 、机智 ,热爱 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反抗。 的特殊战斗武器 ”, 在敌人心脏 的重庆进行 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 卓文君》取材于于 《 史记 ・ 司马相如列传 》,作 品通过 郭沫若当时以 “ 合纵 ”反秦为题材 的剧本,实际是运用艺术形 对 卓文君 的人物塑造 ,表现了卓文君终于意识到 自己作为一个 象宣传 了我党 的坚持 团结反对分裂 、坚持进步反对倒退、坚持 人 的尊严和价值。她义正辞严、公然地顶撞 自己的父亲卓王孙 、 抗 日反对投 降的革命路线 。这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民,抵制 国 公公程郑, 说他们维持着 旧礼制, 是管不 了我们觉悟 了的青年的, 民党 “ 消极抗 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的巨大作用 。他一气呵成 也是干涉不 了我们的 。此剧表现了卓文君作 为一个觉醒 了的女 完 成了四个剧本, 《 棠棣之花》、 《 屈原》、 《 虎符 》、 《 高 一 一浅谈 郭沫若 的历 史剧

《棠棣之花》是郭沫若系列历史悲剧的发端

《棠棣之花》是郭沫若系列历史悲剧的发端
创作 的 轨 迹

,
我们 可 以 清楚 地 看 出 郭 沫若 历 史 剧
,
在不 同 的 历 史 时 期 内

,
随 着 客 观 革 命 形势 的变 化 和 发展
,
《 棠 棣之 花 》
,

个历史 题 材 的 内容就不 断 加 深 形 式 和 丰 富 的 艺 术 形象 同的 时 代
,

扩大

使 之 以 更 充实 的 思 想 内容
以 其战 斗
的 风 格 悲 剧 的 艺 术 磊筑 起 了 我 国 现 代 话 剧 史 上 的 一座 高 峰
《 棠棣 之花 》
是 郭沫若 抗
,
战 时 期 六大 历 史 悲 剧 的 第 一部 大 型 历史 悲剧 走 向 成 熟 的 标 志

它 的成 功
,
迎 来 了 郭沫若 历史 剧 创 作 的高 潮

成为 作 家
, ,
,
曲折 的 情 节

完备 的
,
,
适应 形势 的 要 求
满 足 人 民 的 艺 术欣 赏
, ,
同一 个故事
在不
,
,
发 挥 了不 同 的 战 斗作 用
;
二 十 年 代初
揭露 了 军 阀 的 罪 恶 ; 主 张团 结

二 十 年 代中 期

成 为反 帝 的 战 斗武 器 弹
四 十 年 代 又 成 为反 对 分 裂

这二 十 二 年 孕 育

发展


增删

修 改 的过 程 中
,
留下 了 作 家
苦 心 的 痕

郭沫若的著名话剧

郭沫若的著名话剧

(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四川省乐山客家人。

著名家、剧作家、诗人,同时,还是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学者、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

著名话剧有:《卓文君》《王昭君》《棠棣之花》《屈原》《虎符》《孔雀胆》《蔡文姬》《武那么天》《郑成功》一、以古喻今、借古讽今,用史剧形式为现实生活效劳,配合和推动社会的伟大变革。

1、五四时期,用史剧形式煽动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民主与自由。

这个时期的史剧为三个叛逆的女性,即《卓文君》、《王昭君》、《聂(yíng)》,剧中的三位女性都聪明、美丽、大胆、机智,热爱自由、蔑视权贵,敢于对抗。

①《卓文君》,(1923年2月),写西汉时年青寡妇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的故事。

卓父为四川巨富卓王孙。

文君婚后早寡,父逼其守节,她却跟穷困潦倒的书生司马相如私奔。

父与公爹追上她,她坚决对抗,获得了自由。

②《王昭君》(1923年7月),郭沫假设笔下的王昭君,一反旧意,成为对抗封建最高统治者及奸臣、走狗的女英雄,她甘愿下嫁匈奴,就是向汉元帝挑战,她的对抗是大胆的。

②《屈原》(1942年1月),反对投降,反对分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吼声,是对反动派的控诉。

③《虎符》(1942年),写魏国的信陵君智窃虎符调兵退秦救赵救魏,却被魏安厘王杀害。

郭以此剧为皖南事变被伏击的新四军鸣不平,歌颂了正义,引起了人民对国民政府反动派的憎恨。

④《高渐离》(1942年6月)。

写志士荆轲的朋友高渐离继承荆轲意志,欲刺杀秦始皇未果被杀的故事,歌颂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郭沫假设借写秦始皇的暴虐来影射蒋的反动统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沫若写的历史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
郭沫若的戏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其全部作品中所占地位的重要性却不因之减少。他的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和《南冠草》6部剧作在
历史剧领域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他的这些戏剧不仅抒写个人的情思而是有意识地将它
作为一种特殊的斗争武器来使用。他的几个取材于历史故事的剧本在形式上好像远远背离
于现实但内容却完全显示出“借古喻今”的作用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现实而表现肤浅无力
者其效果反而显得深沉而巨大。

郭沫若创造历史剧
是由于当时国统区的文网森严动辄得咎反动统治者欲把大后方造成为“无声的中国”
在那样阴云密布的幕盖下文艺家们不得不改变写作方式借用历史题材以求更有效地达到
“借古喻今”的目的。采用这种战斗方式就更能击中敌人的要害而不致受到敌人的反击。
郭沫若即是以自己的史剧来实践这种精神的。他以丰富的想像对材料的精细钻研与对现实
的深刻体会数者相互渗透地来写作历史剧。因此?他的史剧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说它是
历史的是它的内容“不完全违背历史的事实”。说它是现实的是他没有把“现实”二字看
得很狭窄。这种创作史剧的手法是‘失事求似’。郭沫若历史剧的第一创作季节是20到
40年代他写于这一时期的历史剧是继《女神》之后在他的文学道路上出现的第二个高峰。
在这一季节的后半期即40年代《屈原》、《高渐离》和《孔雀胆》与其说展现的是古代
主题还不如说是政治斗争的主题作者以其作品表达出为“皖南事件”中被当局打压的中国
共产党伸张正义的政治动机。1959年至1962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再起高潮迎来了他同
类文学体裁的又一个黄金时代。1959年2月完成《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武则天》
1962年10月完成《郑成功》。注意历史剧创作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效果是郭沫若一贯坚持
的史剧观。早在20年代初期他就说过?“我要借古人的骸骨来,另行吹嘘些生命进去。”
不过他前期的历史剧,只借历史的影子来驰骋自己的创造而不是严格地根据历史文献对古
人的精神面貌作深刻的理解和切实的描绘。后来郭沫若强调作家要研究历史、熟悉历
史,“优秀的史剧家必须得是优秀的史学家”。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是
《屈原》《屈原》是抗日民主运动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是一部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将历
史加以新的解释发挥了“古为今用”的战斗效能的新型历史剧。40年代初期,郭沫若生活
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庆他“看见了不少的大大小小的时代悲剧”于是决定“把这时代的愤
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剧本通过战国时代楚
国爱国诗人屈原一天的生活和斗争概括了他的悲壮战斗的一生。剧本结尾屈原出走汉北继
续坚持同黑暗势力斗争表现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根据《史
记·魏公子列传》而创作的历史剧《虎符》主人公信陵君不复是一个礼贤下士的“贤公子”
他的“宽厚待人”已被赋予积极的思想内容通过“窃符救赵”这一典型情节展现了他的热
爱国家、团结民众目光远大、见义勇为的品质。如姬的形象在剧中尤其显得突出和鲜明。
如姬是一位有见识、重义气、贤淑而又刚强的女性。她反对国王的专横暴戾主张联合抗秦,
拥护信陵君的政治主张。她的窃符与自杀,构成了一幕壮烈的历史悲剧。这些剧作虽以悲
剧结束却摒弃了在悲剧文学中常见的哀婉凄凉、悲观绝望的情调更多地注入了作者那种彻
底反叛的精神它的目的是号召人民起来作斗争。在历史题材中蕴含着严峻的现实力图在实
质上写出历史的精神而又能针对现实给现实人生以温暖和希望这显然是郭沫若浪漫主义创
作方法的体现。郭沫若的历史剧以豪放、热烈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他的独特的艺
术风格。他的戏剧含有丰富的情感,如同他的热情奔放的诗歌一样。他的戏剧,可以作为抒
情的散文诗来读清新瑰丽荡漾着感情的微波。他在塑造古人形象时,从不采取客观描写的
态度,在不违反人物特定的历史和阶级内容的条件下往往在历史人物身上注入了更多的主
观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融化在艺术形象里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
的《蔡文姬》、《武则天》,大体保留了他过去历史剧创作的风格,坚持了浪漫主义的创作
方法,具有作者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在历史剧如何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上作者作了
新的有益的探索。历史剧《蔡文姬》通过文姬归汉的故事着力渲染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为
发展民族文化而广罗人才、力修文治的大业也赞美了蔡文姬为继承父亲遗业、决心撰述
《续汉书》而离别儿女归来的宏大志向。蔡文姬这个艺术形象饱含着郭沫若的生命和血泪。
作者说过,蔡文姬就是他,是照着他自己写的“我写这个剧本是把我自己的经验融化了在里
面的”“其中有不少关于我的感情的东西也有不少关于我的生活的东西”。剧本用《胡笳
十八拍》来表现蔡文姬悲楚的经历和归汉途中的矛盾心情这不仅加强了戏剧的历史气氛而
且也使全剧增添了浓郁的抒情色彩。郭沫若在《屈原》一剧里卓越地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忠
于祖国忠于人民的形象。毫无疑问当时屈原与张仪上官大夫等之争乃是楚国外交上两条不
同政治路线的斗争这斗争在战国各国间是带有普遍性的而以楚国表现得尤为激烈。斗争展
开的结果是投降派得到胜利而以屈原为首的联合抗秦派宣告失败。在第二幕里屈原对南后
说?我是问心无愧我是视死如归曲直忠邪自有千秋的判断。你陷害了的不是我是你自己是
我们的国王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

这话是多么这话是多么的热烈沉痛呵!无独有偶的是历史上的事件虽然一般说都不会
重复着第二次但遗忠奸之争人民与反人民的阶级利益之争自从有了阶级以后是从未间断过
的。《屈原》一剧草成的年代亦正是皖南事变发生不久的时候当时一革命志士为着祖国和
人民的利益献出了自己最后的一滴血其忠义之气直可动天地而泣鬼神。国民党反动派的设
阱陷入正是如屈原所说的?“你陷害的„„是我们的楚国是我们整个儿的赤县神州呀!”所以
屈原这个伟大的形象乃是人类道义美的化身古往今来一切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者的化身也是
皖南事变中的革命志士为人民与祖国的利益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者的化身。屈原的悲愤的呼
号也正是这些革命志士的呼号。

在《雷电颂》里屈原的这种呼号与风雷的咆哮几乎合而为一。他对它们说?你们宇宙
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
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这是一首抢天呼地、悲壮万分的诗也是人类的发自胸耀诚坦率的
声音。他们于悲痛万分之余不惜要将自己和这黑暗的宇宙一齐毁灭。但这些伟大的人类受
难者的本意却不是单纯要将宇宙毁灭而是希望人类像“凤凰涅槃”一样从圣火的燃烧中再
次新生出来的。
《雷电颂》这首诗有人将它与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唱诗相比。当然就其气势磅礴想
像丰富而言两者是相似的。但如就意境来说我以为郭沫若自己的解说尚有不足之处。在
《李尔王》唱词里显然有些向天上诸神发泄自己的愤怒现出求饶的样子。而《屈原》则否。
他虽也要毁灭自己

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毁灭中求得新生试看他对雷说要叫它劈开“这比铁还坚固的黑
暗”“使那光明得到暂时间的一瞬的显现”足见他虽然诅咒黑暗却更热烈地歌颂光明。他
主要的意思却在于“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进射出光明”来。所以《雷电颂》我以为
应与《凤凰涅槃》合起来读两者的题旨虽然不同但意境却是一样的。这是郭沫若的诗的独
创精神。也正是《雷电颂》与李尔王的唱诗殊异的所在。

与《屈原》具有同一的主题的是它的姊妹剧《虎符》。《虎符》与《屈原》同写成于
1942年而在反映现实和推动现实前进上起着同样的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