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40年代戏剧——郭沫若
“历史自有公论”——评郭沫若同志四十年代的历史剧

作者: 李鸿然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45页
主题词: 历史剧;四十年代;郭沫若;屈原;作品;纪念碑性;毛主席;三十年代;历史人物;创作
摘要: <正>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时期,也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时期。
这样伟大的历史时期,为伟大的文艺作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提供了前提。
三十年代末,郭沫若同志谈到当时文艺运动的发展时说:“从‘文章下乡’,‘文章入伍’起,最近已到‘文章出国’的步骤了。
”他预言:不久“将会有纪念碑性的建国史诗般的伟大作品出现。
”①果然,几年之后,这样伟大的作品便应运而生了,。
戏剧3

3、40年代末:学潮中的广场剧。
主要文艺形式:群众歌曲、漫画、诗朗诵与 广场剧。 主要作品:《控诉》《大江流日夜》《“社会 贤达”》等。
二、大后方、上海孤岛:“剧场戏剧”再度兴 起 1、历史剧创作的繁荣。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 《天国春秋》《草 莽英雄》 吴祖光:《正气歌》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桃花扇》 阿英(钱杏邨):《碧血花》《葛嫩娘》 《郑成功》《杨娥传》《洪宣娇》
思考与练习; 概述第三个十年戏剧文学创作的热点与主 要趋向。 简评抗战时期历史剧创作的热潮。 为什么说《白毛女》是中国新歌剧艺术的 丰碑?
第23章 第三个十年戏剧概述
1、了解40年代戏剧创作的概况 2、掌握新歌剧《白毛女》 3、掌握郭沫若、夏衍的戏剧创作。
一、 “广场戏剧”的三次高潮 1、抗战初期:向“广场戏剧”倾斜。
中国抗战戏剧的序幕:《保卫芦沟桥》 从“剧场戏剧”走向“广场戏剧”:戏剧的政 治宣传功能推向了极致,商业与娱乐功能削弱。 戏剧形式:街头剧、广场剧、茶馆剧、游行剧 等。 主要作品:《放下你的鞭子》等 “话剧民族化”的尝试:吸取锣鼓、杂耍、曲 艺等民间艺术,以及民族的音乐曲调,将歌、 舞、说、演、唱熔为一炉。
Hale Waihona Puke 2、敌后根据地:从秧歌剧到新歌剧。
1943年春节,延安鲁艺学院师生组织了秧歌 队,走上街头、广场:掀起了“广场戏剧” 的第二个高潮。 采用形式:秧歌、花鼓、小车、旱船、高跷 等 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新歌剧” :《白毛女》(贺敬之、丁毅执 笔)、《赤叶河》(阮章竞)、《刘胡兰》 (魏风等)
《白毛女》:现代民族歌剧的奠基作。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

郭沫若和五幕历史剧《屈原》1941年发生的皖南事变,直接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了国共联合抗战,成为中国抗战戏剧的转折点。
受当时现实政治的影响,排演影射历史剧,成为宣传抗日与要求民主的一种现实的策略。
在这一背景下,郭沫若创作了五幕历史剧《屈原》。
《屈原》的诞生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为剧本《屈原》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
他高兴地大叫:“真是快活,真是快活!”完全陶醉于创作成功的喜悦里。
好像他自己就是屈原,在这部创作中一泄几千年间心中的愤懑。
阳翰笙1月3日来看他,郭沫若朗读了《屈原》剧本的第四、第五两幕,阳翰笙听了很满意。
过了几天周恩来到郭沫若家里来,郭沫若把《屈原》的全剧剧本念给他听,用了4个多小时,周恩来听了十分感动。
郭沫若纵情朗诵《屈原》中《雷电颂》,是在《屈原》上演之前主要演职员们的一次聚餐会上。
几瓶酒上来后,郭沫若被大家敬酒,喝得满脸通红,眼睛灼灼发光。
他自告奋勇给大家出个余兴节目——朗诵《雷电颂》,并向扮演屈原的金山说:“你听听我的感情!”开始他是席地而坐,徐缓地朗诵着。
随着诗句的展开,他越来越激动,仿佛雷霆万钧的波涛从他胸中汹涌而出。
到了“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这一段时,郭沫若一个箭步跳到了床上,在床上床下跳来跳去,兴奋异常。
全体演员都被郭沫若那气吞山河的气势慑住了——只有郭沫若才能把《雷电颂》表达得如此深切。
《屈原》剧本脱稿后,郭沫若把它交给重庆《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伏园。
1942年1月24日至2月27日,该报连载了《屈原》。
尔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出了作者的春秋笔法,大发雷霆,狠狠指责说:“怎么搞得?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立即下令撤销了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1942年3月,重庆文林出版社出版了五幕历史剧《屈原》的剧本。
《屈原》公演1942年3月初,中华剧艺社等团体正式排练《屈原》。
4月3日,《屈原》在重庆柴家巷国泰影剧院首演,连续演出了17天。
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刺喜剧

• 《屈原》是郭沫若历史剧的主要代表,同 时也标志着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剧创作的最 高成就。
1、写作背景及意图 •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 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 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抗 战军民。 •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 历史剧《屈原》,以批判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 治,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 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 为今用”的作用。郭沫若说他要“把这时代的愤 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
• 2、人物形象分析 •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 囚”、“雷电颂”五幕。 • 《屈原》取材与战国时代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一生的事迹, 集中描写了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的爱国力量与以郑袖、 靳尚等为代表的投降势力之间的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冲突。屈原敏锐地识 破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主联齐抗秦;但郑袖、靳尚 等人贪图私利,暗中勾结秦使张仪,迫害屈原,促使楚怀 王做出亲秦绝齐的决策。屈原没有屈服于黑暗邪恶势力, 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始终坚持斗争。在最黑暗的时刻, 他高吟《雷电颂》,呼唤风雷闪电,呼唤正义和真理,向 昏聩和黑暗发出愤怒的诅咒,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斗争意 志。
• (3)南后:仅为个人固宠求荣,竟然不惜取媚侵 略势力,与秦国暗相勾结,陷害屈原这样的忠良, 祸国殃民,而且所采用的手段又是那么的卑鄙无 耻。当她的阴谋得逞以后,她更加猖狂、恣肆, 彻底暴露了她冷酷残忍的本性。南后这个形象的 刻画,对屈原的典型塑造起到了反衬的作用,使 屈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的品德,益加鲜明突出。
• (1)屈原形象:剧中的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兼诗 人的典型。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 畏的斗争精神。他心中时时系念的是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 途,力主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因为他早看透了秦国的野 心,认为唯有联合抗秦才能保国安民。一向光明磊落的屈 原,根本没有料到南后之流竟然采取那么卑鄙无耻的手段 陷害他,横加以“淫乱宫廷”之类的罪名。屈原把祖国的 安危和人民的祸福,看得远远重于自身的利害得失。他冲 破一切思想束缚去进行英勇的斗争。昏庸专横的楚怀王不 听屈原的一再忠告,破坏了反侵略统一战线,转而依附秦 国。面对正在沉入黑暗的祖国,失去自由的诗人的满腔忧 愤,以《雷电颂》的形式无比猛烈地迸发出来。《雷电颂》 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爱国爱民的深切感情, 是诗人斗争精神的源泉。
40年代的戏剧创作

A、写作背景:B、剧本简介 、写作背景: 、
《棠棣之花》(五幕剧): 棠棣之花》 五幕剧): 取材于战国时期聂政刺杀韩国宰相侠累的历 史故事。 史故事。 屈原》 月写, 《屈原》(1942年1月写,五幕剧) 年 月写 五幕剧) ①选择了历史上最能反映现实的题材。 选择了历史上最能反映现实的题材。 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超越了历史范畴。 ②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超越了历史范畴。
郭历史剧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②郭历史剧在抒情方面的特点:
抒情的“渲泄性” 郭的感情是滚烫的,倾向外露。 抒情的“渲泄性”,郭的感情是滚烫的,倾向外露。 郭历史剧形象塑造的特点——给剧中人以诗的 ③郭历史剧形象塑造的特点 给剧中人以诗的 灵魂、诗的感情。 灵魂、诗的感情。 在矛盾冲突的撞击中显示人物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在矛盾冲突的撞击中显示人物感情的深度和广度。 用抒情独白来畅露人物的感情世界 用歌来渲染人物的思想感情
1、“五四”时期:有 、 五四”时期: 三个叛逆的女性” “三个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 《卓文君》,《王昭 君》, 《聂 荧 》,提倡人的 觉醒,鼓吹个性解放, 觉醒,鼓吹个性解放, 符合“五四”精神风貌。 符合“五四”精神风貌。 以浪漫主义为主
2、抗战时期 、
1941-1943年,郭连 - 年 续写出6个历史剧 个历史剧, 续写出 个历史剧,即: 棠棣之花》 《棠棣之花》、《屈 虎符》 原》、 《虎符》、 后改名《 《筑》(后改名《高渐 )、《孔雀胆》 离》)、《孔雀胆》、 南冠草》 《南冠草》。
④郭史剧风格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时代性: 时代性: 五四时期的“ 五四时期的“三个叛逆 的女性” 的女性”写得狂放 抗战时期的6大历史剧 抗战时期的 大历史剧 写得悲壮 解放后的历史剧写得舒 展
1942郭沫若历史剧

1942郭沫若历史剧1942年在重庆上演的历史剧由郭沫若创作的历史剧—《屈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42郭沫若历史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屈原》创作的时代背景。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寇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集中主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蒋介石则加紧大搞分裂,与1941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同时,在国统区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抗日进步人士。
整个国统区成了令人窒息的铁罐头。
面对黑暗如漆的现实,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郭沫若便以历史剧为投枪,借古喻今,创作了历史剧《屈原》,有意识地“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
并说:“我是有意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的时代。
”《屈原》的矛盾冲突和主题。
《屈原》的矛盾冲突,集中表现为以屈原为代表的联齐抗秦为爱国政治路线与以南后靳尚为代表的降秦卖国的反动路线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斗争。
这是全剧的思想冲突和冲突的性质。
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迫害和反迫害的斗争,构成了贯穿全剧的动作线。
主题剧作展开这场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拼死决战,突现了古代爱国诗人、政治家屈原的高贵品质,使全剧充满了崇高的悲剧精神与磅礴的正气。
它愤怒地揭露和鞭苔了卖国求荣、昏庸无道、陷害忠良的魑魅魍魉,喊出了“我们只有雷霆,只有闪电,只有风暴”,“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的时代最强音。
屈原形象的性格特点及其意义。
屈原是战国时代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是他的性格特点。
他热爱祖国和人民,衷心地希望楚国能强盛起来,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意义屈原的形象,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形象。
他是人民的理想,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的灵魂。
他的高尚的政治情操和理想,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融注着我们民族伟大而悠久的历史精神,显示了民族的无穷力量,也展示了作者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简析婵娟形象。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从《屈原》、《蔡文姬》谈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郭沫若是杰出的诗人和著名的历史剧作家,从20世纪代到50年代,共创作了《王昭君》、《卓文君》、《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十一部历史剧。
这些剧作,精选历史题材,紧密配合现实斗争,开辟了我国历史剧古为今用的新道路。
剧作《屈原》巧妙地运用借古喻今的手法,以呼风唤雨的热望,毁灭鬼神的愤怒,从精神上动员人民投身于反对国民政府反动派卖国投降的斗争,唱响了一曲时代的响遏行云的战歌。
《蔡文姬》注重情节构思和人物虚构,具有浓郁的诗的意境,是最能体现作者创作见解和创作风格的作品。
这两部剧作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较集中体现了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
本文拟以此为切入点,对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色进行初步地分析探讨。
一、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郭沫若自幼便接受浪漫主义风格的感染熏陶,8岁开始学做对句和五七言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历史上的浪漫主义大文豪一直是他心中的偶像。
19,他赴日留学,虽然是学医学,但却沉醉在浪漫主义诗人歌德、拜伦、雪莱、泰戈尔等文学的作品中。
19开始文学创作,最初试笔的《别离》、《新月与白云》等新诗,就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
作家的创作风格是相对稳定的,以描写理想生活图景为主的浪漫主义特色一旦形成,出现在其历史剧中,当然是水到渠成。
再者,历史剧这一题材的本身就蕴涵着浪漫主义的因素,正如郭沫若所言:“话剧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用话剧这种体裁来写历史剧,这种做法就包含着浪漫主义在内。
”(一)让艺术想象力自由驰骋历史剧是历史科学和文学创作的有机结合,历史剧的创作应当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构思。
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在历史剧创作中有其广阔的天地。
郭沫若也认为:“我们写古人所能凭借的材料都是很有限的,那就要求历史剧作者发挥想象力,把很少的材料组织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创作历史剧应当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
郭沫若生平

郭沫若生平郭沫若(1892――1978)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
一在四川大渡河与岷江汇合处,有一座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乐山市。
这里是蜀王开明的故治,秦为安南县,隶蜀郡,汉代改隶犍为郡。
北周为平羌县、郡治所,宣帝时置为嘉州。
清雍正末年增置乐山县,始名乐山。
嘉州山水秀丽,有举世闻名的“仙山”峨眉山,有唐代凿建的世界第一大佛。
峨眉第二峰绥山,俗称二峨。
又有三峨,名为美女峰。
在这美女峰正北有一小镇,唐代名为南林镇,清道光年间旧址被冲毁,迁至今天称为沙湾的地方。
100多年前,这里是清末的四川省嘉定府乐山县观峨乡沙湾镇。
清光绪十八年(壬辰年)九月二十七(1892年11月16日)午时,母亲忍受着难产的巨大的痛苦,产下颇带“反叛”意味的婴儿――一个迫不及待“脚先下地”,跨出“反逆者的第一步”的“骄子”。
母亲受胎之际,梦见一小豹咬自己左手虎口,便以文豹为这“逆产”婴儿的乳名,入家塾后以开贞为其学名,号尚武。
这家人祖上原籍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前迁蜀。
传至此时,已是第六代了。
祖父爱散财,以致家业凋零。
父郭朝沛善理财,把家业恢复起来,并在旧居后园设立“绥山山馆”,为子弟们延师授业。
母杜邀贞,又名杜荪福,进士之女,15岁嫁到郭家,勤苦操持,受到全家敬重。
1897年春开贞入家塾“绥山山馆”,8岁时塾师教读唐诗和司空图《诗品》,后来他关于诗的见解大体还受着《诗品》的影响。
9岁左右开始学作对句及五言、七言试帖诗,产生了一个连本人都感到“有点奇怪的现象”,即“喜欢李白、柳宗元,而不喜欢杜甫,更有点痛恨韩退之。
”进入20世纪的最初几年,开始大量接触新书刊,读古书也比较有条理了。
同时,养成日后好议论和好做翻案文章的“脾气”。
他毫不掩饰在“十一岁的时候”,性觉醒“泛滥到几乎不可收拾”的程度,以至沾染上手淫的毛病。
然而“责备”有什么裨益呢?发蒙时天天读“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圣经贤传,对于“同年代的一般人的性早熟,怕要负很大的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剧创作的繁荣(1941年后)
郭沫若像及其戏剧代表作《屈原》
一、兴起原因P95
①时代因素;
②现实原因——借古讽今,以古喻今;
③文化心理原因
二、历史剧创作特征:P95
①题材;②主题;③风格
三、代表作家:郭沫若、阳翰笙P113、阿英P114
四、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屈原》P95
《屈原》剧照
(一)概况:抗战时期六部历史剧
①时间:1941年12月——1943年春。
②剧目:P96—99。《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
雀胆》和《南冠草》
(二)总主题:
歌颂中国历史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表现反侵略,反投
降,反独裁专制,争取自由、民主、人权的时代主题。
(三)历史剧——《屈原》
舞剧《屈原》
1、创作背景:皖南事变前后的反共逆流及政治不自由的状况。
2、主题:借古讽今,抨击国民党政权的黑暗统治。
3、剧情简介:
4、人物形象:
A、#屈原形象
屈原像
屈原是伟大诗人和政治家的典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英勇无
畏的斗争精神,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具有崇高的品格。
2、政治上:屈原是一个有才干,有报复、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3、具有为反抗黑暗,实现光明而奋斗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民族灵魂
的化身。
4、具有特定的历史局限性。
B、女性形象——婵娟和南后郑袖
婵娟与南后郑袖像
1、婵娟—补充、互衬屈原形象。
2、南后郑袖——反衬屈原形象。
(四)其它历史剧创作
(五)郭沫若历史剧的艺术特点:
1、剧作都是英雄悲剧。塑造了历史剧的悲剧英雄群像,悲剧冲突庄重、严
肃;格调高昂悲壮,富有悲剧崇高感。
2、以古讽今,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现实针对性和政治尖锐性。
3、“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和浪
漫主义精神。
4、具有浓郁的主观性。
5、充满了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浓郁的诗意,是戏剧的诗。
①外在抒情:表现为插了相当数量的抒情诗和民歌。
②内在抒情:大起大落的情节激化人物内心的情感,最后以直抒胸臆,
渲染的手法倾泻出来。如《雷电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