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课后同步课后作业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合集下载

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客货仓位,代客报关装货,代理水火保险,办理仓储堆栈,
欢迎监督,接受批评”等。从材料中能够获取的信息是 ( )
岳 麓 版 历 史
第二单元 ①中国近代航运业已经出现 ②轮船招商局业务范围较大
③列强垄断中国航运的局面彻底改变
④中国近代航运业发展深受西方影响 A.①②④ C.②③④ 【答案】 【解析】 A 列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彻底改变显然 B.①②③ D.①③④
的第四计划中详加说明。孙中山提出的修筑铁路的计划非 常详备,准备修筑七大铁路系统。“西北”(实为北方)、 “西南”(实为南方)、“中央”等三大系统为纵向主干, 均起止于北方、南方、东方三大港,“东北”、“东南”、 “西北”(扩张)、高原等四大铁路系统,分布于东、南、 西、北四角,为横向辐射布局,并与三大主干系统连成一 体,从而形成一个内连全国,外通全球的网状体系。整个
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
自然也随之而来,中国最初可以说是被迫接受了西方先进 科技的传入。然而西方科技的先进性是无法抗拒的,不管 中国愿不愿意,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的大 潮。中国传统的交通和通讯方式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被先进 的交通和通讯方式所代替。
岳 麓 版 历 史
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
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解析】 B 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 ( )
岳 麓 版 历 史
车道”,看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第二单元 3.下图为中国近代上海轮船招商局的经营广告,其 上部文字为“宗旨:发展中国航运,促进对外贸易。预定
岳 麓 版 历 史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文档资料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文档资料

结合所学,读图思考。
从生活现象导入, 引发兴趣。 解读历史图画,创 设情境,引发思 考。
联系所学,建立时 空背景。
一、 铁路的 发展
1865 年 8 月,英人杜兰德,以小 铁路一条,长可里许,敷于京师永宁 门外平地,以小汽车驶其上,迅疾 如飞。京师人诧所未闻, 骇为妖物, 举国若狂,几至大变。旋经步军统领 衙门饬令拆卸,群疑始息。 ——李岳瑞《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能够了解近代中国交通和通讯方面的变化,识记标志性的历史事件,理解交通通 讯方式变化为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以吴淞铁路为例,通过解读带有冲突性的层层关联的史料,训练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 素养,学习以审慎的历史眼光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依据史料,运用已有历史知识、能力对近代交通 通讯的影响进行分析,学习从多角度多层次理解历史问题。
(二)教学方法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述法、材料研习、问题探究法。
板书设计
铁路的发展 轮运和航空 邮政和电信 改变生活方式 推动经济转型 促进城市化进程 推动观念进步
近代化
教学过程
第 1 页
教学环 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从最近的公共自行车说开去。
导 入
2、出示“上海四洋场马路胜景图”, 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传统与近代的交 通工具。 1、出示英国铁路发展以及在尝试 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材料,谈话引导 学生分析。 1870 年,英国铁路通车里程长达 15500 英里,约占最后通车里数的 70%以上。至此,英国很少再有远 离铁路交通线的地方了,囊括全英 的近代化铁路运输体系大体建成。 ——古尔维西, 《铁路与英国经济》
起卸进出口货物耳,不告而擅为之, 参与课堂调查 于国体有损,即买归中国(就要拆 除),断无自乱关章,以开漏税之 对沈葆桢拆除铁路一事,你的 态度是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高一(岳麓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A.顽固权利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开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达B2.1924年12月,北京守旧有轨电车。

官方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交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不幸坐下挤十分。

〞这可以印证新式交通工具()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开展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推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B3.近代某诗人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A.电报电信业B.航海事业C.航空事业D.铁路运输A4.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兴旺C.近代上海的朴素习尚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D5.有人说,中国近代新式交通的开展虽然带有一定的半殖民地性质,但它毕竟使中国社会发作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包括()A.新式交通改动了人们的出行方式B.新式交通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新式交通使中国与世界联络增强D.新式交通使中国的经济完成独立D6.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中央的官吏都视电报为祸不单行,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那么以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习俗〞。

这说明() 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C.封建士大夫依然具有浓重的落后看法D.清政府把抵抗电报作为抵抗侵略的手腕C7.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行团体婚礼。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岳麓版高中历史 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6
电报线
有轨电车
17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 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 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新式交通与通讯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 生怎样的影响?
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18
真正起步—开始研制水上飞机 设筹办航空事宜处,拟五大民航路线
——《铁路发展史》 材料三 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 修建的铁路主要有湘桂铁路、滇缅铁路、叙昆铁路、 湘黔铁路和陇海铁路的宝鸡至天水段。
——《铁路发展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民国时期交通与通讯取得重大进步的原因?
21
近代中国的交通与通讯体现怎样的变化特征? 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近代中国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对中国有何影响?
请你结合上述有关竹枝词的介绍,并参照本 课出现的竹枝词,自己写一首赞美近代出现 的一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竹枝词。
24
13
这种状况出现说明了什么? 14
上海轮船招商局
“海地”轮
15
创办轮船招商局使“内江外海之利,不 致为洋人尽占,三年多时间,外轮损失一千 三百多万两(白银),美国旗昌行不堪赔累, 被招商局归并。”中国资本能挫败洋商,这 在当时曾被视为“创建之事”。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轮船招商局的创办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发展社会经济,抵制列强入侵
链式传动自行车发
明不久就传到了中
国,首先拥有它的
是在沿海做生意的
西商。上海第一个
拥有脚踏车的华人,
据埃米莉·哈恩
《宋美龄传》说,
是宋氏三姐妹的父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2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课件:第2单元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 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A.调运快捷 C.资源开发 B.连接中外 D.经济交流 )
【解题模板】 抓关键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运、装、载、征”等 排易误 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B、C、D 三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国家于有事之时……指日可以集事”可知,作 验结论 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A 项正 确
(2)结合所学知识及史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影响。
【提示】 ①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②带动了
与铁路有关的行业的发展;有利于知识、信息的流通传播。③冲击了传统的交 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
【史论拓展】
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1)推动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2)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3)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加快了生活的节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 思想观念,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一些交通城市。 (5)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
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 (2)艰难发展:1900 年前后,民办轮船航运公司发展,但步履维艰。 3.航空
海军飞机工程处 开始研制 (1)起步:_____ 1918 年,附设在福建马尾造船厂的_________________
水上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起步。 (2)民用航空业: 1918 年, 北洋军阀政府在交通部下设“筹办航空事宜处”。 此后十年间,航空事业获得较快发展。
抓住史料中的关键词 “婉拒”“消极应 对”。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学案]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岳麓版][学案]

第十四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2)知识目标:①了解近代以来,交通与通讯的发展变化概况。

②掌握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交通的变化:1、铁路:①从至的客运铁路,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铁路;②年,从至的铁路通车,这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③年,设计施工的铁路落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④发展特点:大部分被外国控制,不能真正发发展。

2、水运的发展:①官办:1872年创办,是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②民办:年前后有较大发展,但始终在列强中艰难求生。

3、航空业的发展:①1918年,附设在福建的海军飞机工程处开始研制。

②北洋政府在下设“”。

截至前夕,中国各航空公司的规模都有扩大。

二、通讯的变迁1、近代邮政:①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地区设立“”,专门处理各国在华邮政业务;②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大会,签订了一系列相关国际邮政条约。

2、近代电讯:①年,福建巡抚在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②民国时期,电报电信事业一度发展缓慢。

直到情况才发生变化。

三、评价:①新式交通促进了,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还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

②交通近代化使中国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与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山东省泰山中学高一历史组教学案必修二第十四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48页(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1)外国列强侵略的需要;(2)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中国是封建的落后国家,生产力落后,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4)政府的政策影响;(5)清政府同列强的交涉以及在维护电报权利斗争中对电报的重要作用开始有所认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给军政、商务带来了方便,有效地制止了外国资本主义企图垄断中国电报事业的侵夺利权的活动。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择有冲突性的史 料展示历史细节, 设置问题,引发学 生层层递进的思 考,培养学生史料 实证和历史理解
断然拒绝了。沈的意见很明确,买 C.不理解,但沈思想守旧愚昧。 的学科素养。
断银一旦付清,立即拆除铁路。 D.有疑惑,拆除或有合理之处。
——苏生文,《中国早期
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67 页
材料二:(沈葆桢个人简历)1820
5/7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 13 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案
通的 2.5 万公里铁路可直接解决就 业人口当为 10 万人之谱,加上日工、 临时工和装卸工等,总数应在 20 万 以上。至于因受惠于铁路而发展起 来的商贸、农业等产业,其所解决 的就业机会,恐怕就难以计数 了。……铁路职工以及相应行业的 技术工人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技 术技能,而且聚集一堂,具备现代 产业工人的某些特性。…… 材料 3
学习效果评价
1、当堂评测,利用网络平台设置当堂评测试卷,学生使用 IPAD 做题,及时分析数据讲评。 2、课后反馈,课后利用网络平台学生自评,课前提出的问题是否解决及生成性问题。
教学反思
1、技术应用还不够纯熟,四中网校平台应用的一些细节不熟悉,影响到课堂的流畅性。 2、课堂教学时间把控稍有偏差,导致最后的小组探究成果展示比较仓促,当堂评测没能在课堂进行。 3、从“吴淞铁路”拆建的案例出发,精选有冲突性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辨析思考,有利于学生历史 思维能力的提升,小结时如果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四次调查,四个不同结果,从这个案例中间能获得 怎样的历史认识就更好。
7/7
近代交通工具一般情况下是不 分男女座的,……久而久之,“男 女杂坐不以为嫌”。 ……先下后上、 一票一位和精确的时间观念是乘坐 “公共乘物”所必须遵循的规则。 近代中国,在“公共乘物”上吵闹、 吸食鸦片和随地吐痰的情况比较突 出。……为了规范公共道德,一般 车船都有不吃鸦片烟、不许脱衣赤 膊、不许随地吐痰、不许大声吵闹 等规定。

岳麓历史必修2第2单元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共23张PPT)

岳麓历史必修2第2单元第13课交通和通讯的变化(共23张PPT)

1880年,李 鸿章在天津设立 电报总局,派盛 宣怀为总办。它 是中国最早设立 的电报局。
晚清·电话机(这是中 国最早使用的电话机)
1881年, 上海出现 电话。图 为电话局 接线员。
三、影响
积极: 1、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2、一定程度地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3、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4、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思考:国人对铁路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反对
接受
抢修
(1)反对阶段:分析当时顽固派反对修铁路的
理由,你认为有道理吗?
火车会发出 噪音
修建铁路会占用土地,铁路的出 现导致传统的船夫、苦力和农民 破产,促进小农经济解体
理由有:①扰民;②夺民生计;③为外敌缩地; ④因雇洋匠而导致白银外流;⑤ 破坏风水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诗中反映出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
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交通工具吗?
现代: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 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近代中国交通的变化
民国 时期
1913年 1920年 1920年后
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驿站 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外国在华开办的客邮一律取消
大 清 邮 票
上海朱家角大清邮政局
二、近代中国通讯的变化
2、近代中国电报
时期
发展情况
清 末 1877年
中国自办电报开端——台湾架设第 一条电报线
民国 时期
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到 改观
民 1918年 真正起步——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1880年发表的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

”这反映了()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开启民智作用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2.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主办的《北华捷报》曾评论“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

这说明()
A.中国当时还没有出现铁路B.一些官员希望借建铁路之机中饱私囊
C.当时一些政府官员反对修建铁路D.通过建铁路实现自由富强成为社会共识3.据记载:1888年,清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

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4.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把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等。

该守则()
A.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
C.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
5.民国时期,“自铁路四通,奇技淫巧毕萃于都市,故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风气固判然两截”。

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城乡思想观念的截然对立B.城乡经济发展的水平不同
C.城乡居民生活差距日益拉大D.交通的发展是社会习俗变革的根源
6.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对表中数据理解错误的是()
A.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B.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
C.城市公共交通已出现D.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
7.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

”这则广告()
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
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
8.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

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方式
9.近代中国,在英美等国提出要在中国铺设电线的要求后,“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都视电报为洪水猛兽,说铜线与中国毫无所益,更有甚者则认为电报等西洋奇器惊民扰众,变乱风俗”。

这表明()
A.西方铺设电报线的行为带有侵略性质
B.农业文明对外来侵略具有顽强的抵抗力
C.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
D.清政府把抵制电报作为抵制侵略的手段
10.20世纪30年代,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

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

”这说明()A.汽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工具B.近代上海的交通日益便利发达C.近代上海的奢侈风气最为盛行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11.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

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

这反映了当时上海()
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修筑铁路)凿我山川,害我田庐,碍我风水,占我商民生计。

——李鸿章
材料二凡事穷则变,变则通。

将来通商各口,洋商私设电线,在所不免。

但由此口至彼口,官不允许,总做不到。

……然与其任洋人在内地开设铁路电线,又不若中国自行仿办,权自我操,彼亦无可置喙耳。

——李鸿章
材料三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截至1898年11月)
材料四近代中国的铁路大部分是靠外国资金建设起来的,经营权也大部分落入外国公司或外国政府手中。

1894年自主修建的铁路占21%,以后便在6.9%—15.7%之间波动。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本、英国、法国等列强所控制。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李鸿章对于修筑铁路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回答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
(2)简要分析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真实目的。

(3)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概括晚清及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的主要特征。

1.答案:D材料反映的是对近代电报、电话、电灯等科技产品的赞美,说明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故选D项。

2.答案:C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中的“对于中国官员来说,铁路意味着胡作非为,意味着废除长期受尊重的习惯和传统、骚乱和毁灭”可知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修建铁路是胡作非为,会毁灭中国的传统。

这反映出他们反对修建铁路。

3.答案:B材料生动地展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下的一幕可笑现象,由于封建统治者们的顽固排斥,使铁路等近代新生事物不能得以传播,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答案:A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A项正确
5.答案:B从材料“近城镇者习奢华,而山泽则尚朴素”可以得出城乡思想观点的不同,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6.答案:D材料中的信息表明上海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城市公共交通已出现,A、B、C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是否有汽车制造业出现,D项错误。

7.答案:B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可知该广告夸大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得出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

8.答案:B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乘坐电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促进了平等思想的发展。

9.答案:C“清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变乱风俗”表明封建士大夫仍然具有浓重的落后意识,故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10.答案:D从材料“以乘汽车为豪”“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到汽车这种交通工具出现对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的变化,故D项正确。

11.答案:B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B项正确。

12.答案:(1)变化:从反对修筑铁路到主张在中国修筑铁路。

原因:与其让洋
人修筑铁路,还不如自己控制铁路修筑权。

实质: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

(2)目的:通过修筑铁路攫取中国的财富,运输军队延伸侵略势力,以便全方位控制中国。

(3)特征:晚清时期,列强控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民国时期,中国自主修筑铁路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铁路主权仍受到严重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