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19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19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

19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价值以及图像特点。

方法:自我院病例中取患者19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份到2015年1月份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胃间质瘤。

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观察胃间质瘤的CT表现。

结果:病灶呈现软组织肿块,且向胃腔内、外或者内外突出,病灶密度均匀或者不均匀,形态大小不一。

增强后显示病灶均匀或者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远处存在转移灶。

良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下,边界清晰,CT下多均匀强化;恶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上,边界模糊,CT下强化不均匀,病灶内存在坏死或者转移灶。

结论:胃间质瘤患者应用CT检查,能够呈现病灶的外部形态、内部变化以及周围关系,诊断价值值得认可。

【关键词】胃间质瘤;CT;诊断价值【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8-0048-02CT finding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19 cas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Wu Haiyuan.Guangh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ospital, Zhangjiaga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Suzhou 215633,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stromal tumor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Methods 1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self hospital,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October 2011 to January 2015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T examination to observe the CT manifestation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 Results The lesions showed a soft tissue mass, and the stomach cavity, external 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minent, the density of the lesion is uniform or uneven, the shape is not a small. After the enhancement, the lesions showed homogeneous or inhomogeneous enhancement, central necrosis, distant metastasis. The diameter of the lesions was 5 cm in diameter, the boundary was clear, the CT was more uniform, the diameter of the malignant lesions was more than 5 cm, the boundary is blurred, the CT is not uniform, and there is necrosis or metastasis.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T in gastric stromal tumor can be used to examine the external shape, internal chan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sions, 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Key words】 Gastric stromal tumor; CT; Diagnostic value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壁肿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特点。

《2024年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范文

《2024年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范文

《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篇一CT影像组学分析鉴别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初步研究一、引言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与c-kit基因的突变密切相关。

其中,c-kit基因的9号和11号外显子突变是GISTs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辅助诊断的快速发展,CT影像组学在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通过CT影像组学分析,初步探讨鉴别GISTs中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的可能性。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经病理确诊的GISTs患者,收集其CT影像资料及相应的基因检测结果。

2. CT影像采集与处理采用多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腹部扫描,获取GISTs的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影像。

对影像进行预处理,包括噪声抑制、对比度增强等。

3. 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通过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对预处理后的CT影像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特征提取,包括形态学特征、纹理特征、边缘特征等。

4. 统计分析将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状态进行关联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评估各特征与突变状态的关联性。

三、结果1. 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突变的关系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某些CT影像组学特征与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存在显著关联。

例如,肿瘤的形状、边缘清晰度、内部密度等特征在突变组与非突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2. 鉴别诊断效果基于上述统计结果,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CT影像组学特征的GISTs c-kit基因突变鉴别模型。

该模型在独立测试集上的准确率、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达到了较高水平,为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CT影像组学分析在鉴别GISTs c-kit基因9/11号外显子突变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诊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理确诊:通过内镜穿刺取部分肿瘤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确认肿瘤是否由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组成。

2.基因检测:进行基因检测,如发现存在C-kit基因突变或其他基因突变,有助于诊断胃肠间质瘤。

3.CT或MRI检查:分析胃肠道的扩张性生长肿瘤,确定是否存在胃肠道间质瘤。

4.免疫组化分析:如果免疫组化符号为CD34、CD117,需要考虑进行分子水平检测,以进一步确诊。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检查结果,可以较为准确地诊断胃肠间质瘤。

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研究进展

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研究进展

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研究进展胃间质瘤(GIST)是一种起源于胃肌层间质的恶性肿瘤,常见于中老年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CT成为GIST的常用检查手段之一,能够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分级信息,为临床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本文将探讨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及危险度分级的研究进展。

1.胃间质瘤CT表现(1)位置:胃间质瘤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以胃体和胃底最常见,约占50%~70%。

胃窦和胃角次之,胃幽门和贲门最为罕见。

(2)形态:胃间质瘤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清晰,有时可呈分叶状。

(3) 大小:胃间质瘤大小差异较大,一般为2cm-20cm,肿瘤较大的情况也有报道。

(4)低密度坏死区:CT图像中可见不规则的低密度坏死区,与肿瘤的变性坏死有关。

(5)强化程度:动态增强CT扫描中,胃间质瘤可呈轻、中、重度不同程度的强化。

根据瘤体的均匀性和增强程度,可将其分为低度、等度和高度不均匀强化。

2.胃间质瘤CT鉴别诊断鉴别胃间质瘤是CT诊断中的关键之一,主要与其他常见肿瘤如胃腺瘤、恶性淋巴瘤、胃平滑肌瘤等进行鉴别。

(1)胃腺瘤:胃腺瘤一般呈分叶状,密度较为均匀,边缘较清晰。

而胃间质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

(2)恶性淋巴瘤:恶性淋巴瘤表现为胃壁增厚,但增强后不显著强化。

而胃间质瘤可有不同程度的强化表现。

(3)胃平滑肌瘤:胃平滑肌瘤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光滑。

而有时胃间质瘤也呈圆形或椭圆形,需要结合其他CT特征进行鉴别。

此外,还应注意与胃溃疡、胃息肉、胃肿瘤等进行鉴别。

3.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胃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对于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国际GIST研究协会(IRSG)和国际耐药性GIST专家小组(SWOG)的研究,将胃间质瘤分为4个危险度等级:(1) 低危:肿瘤直径小于或等于2cm,不伴有其他高危因素。

(2) 中危:肿瘤直径大于2cm,且伴有其他高危因素,如: 高度不均匀强化、出血、坏死等。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

胃肠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

结果:18例GIST发生于胃11例,小肠6例,大肠1例。

单发15例,多发3例。

所有患者共22个病灶,肿瘤长径为1.5-11cm,增强扫描动脉期14病灶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

8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内部囊变、坏死无强化。

结论: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胃肠间质瘤的大小、密度、形态、边界及强化情况,对于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标签:胃肠间质瘤;多层螺旋CT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于胃肠道的间叶性肿瘤,为KIT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过度增殖形成,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异源性肿瘤[1],最常见于胃(50%-70%)和小肠(25%-35%)[2]。

GIST良、恶性的准确界定在临床上依然很难[3]。

多层螺旋CT可清晰显示GIST病灶的大小、部位及与周围脏器和血管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患者18例,其中男12 例,女6例,年龄23~81岁。

临床表现:腹痛6例,消化道出血6例,腹部包块4例,贫血2例。

病程5d-3年不等。

1.2 仪器与方法检查前准备:患者均禁食6 h,检查前口服水1 000 mL。

采用德国Siemens Sensation64层螺旋CT行腹部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依据病变范围而定,层厚5mm,间隔5mm,重建层厚及层间隔均为0.75mm,以3ml/s 的流率經肘前静脉注入欧乃派克100ml(35mgI/ml)行三期增强扫描,增强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注射对比剂后25s,60s,300s。

扫描完成后,对原始图像数据进行MPR及MIP重建。

由2位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影像科医师独立阅片,分析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平扫及强化情况、远处转移情况。

胃间质瘤的CT诊断和良恶性分析

胃间质瘤的CT诊断和良恶性分析

系膜 、 具有特殊 的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特征 的肿 瘤。G T是一 S
资料 , 并经 手术病 理证 实 的 G T患 者 l S 9例 , 1 男 3例 , 6 女
例; 年龄 3 4—7 岁 , 均 6. l 平 12岁 。主要 临床症状 为腹痛腹 胀、 腹部包块、 消化道 出血 , 2例在体 检做 C 另 T检查 时被 发 现, 病程 7d一 1 2 个月 。 1 2 检查方法 . 均行 C T检查 , 采用 SE N 6排螺旋 C IME S1 T 机 。常规平扫和增强扫描 , 扫描螺距 为 10或 0 7 , . .5 层厚及 层 间距均为 5m m。常规平 扫后 , 高压注射 器经肘 静脉 团 用 注法( . 3mls 注入碘海醇 8 10m , 2 5— / ) 0— 0 l注射开始后分别 于 2 3 ,0—8 行动脉期 、 5— 0s6 0S 静脉期扫描。较小 病灶取 3
认识 。
胃肠道 间质瘤 ( at it t a s m ltm r G T 一 词 gso e i l t a o, S ) r n sn m u
18 9 3年 由 Mau 等 .首次提 出 , zr 2 3 是一 种发生 于 胃肠道 及肠
1 临床资料
1 1 一般 资料 .
收集本院 20 ~20 0 1 0 9年有完整 临床 及 C T
2 结 果
2 1 G T性质 . S
或分叶状 , 肿块大小不等 , 性者 < 恶性 > m并与周 良 5 m, c 5a 围脏器粘连。增 强扫描 : 肿瘤 内部 多呈 中等 或 明显 强化 、 坏

4 ・ 2
2l 00年 6月 第 4卷 第 1 1期
C i 0 u p lJ n2 1 Vo. No 1 hnJM dDrgA p u 0 0。 14。 . 1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 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概述
•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胃肠道肿瘤,为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卡 哈尔(Cajal)细胞的肿瘤,占胃肿瘤的1%-3%。
• 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 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好发于胃(51%,多发生于胃体、胃底部)、小肠(36%)、结
直肠(12%),食管罕见(1%)。 • 病变好发部位:GIST多发生于胃、小肠。 • 病变形态:典型影像表现是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与胃壁关系密切。 • 分型:根据病变生长方式可分为腔内型,腔外型,腔内外型和胃肠道外型(发生在胃
肠道外),其中以腔外型最常见。
病理
• GIST由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组成,依据梭形和上 皮样细胞的比例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 和混合细胞型。 •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变。 • CD117和DOG-1的高表达被认为是GIST的主要特征。
临床表现
• GIST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上腹隐痛,腹胀,黑便。 • 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常因肿瘤出现坏死、破溃、出血 或因为肿块压迫产生疼痛、消化道梗阻时才发现。 • 发生于消化道外的间质瘤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出现 晚而一般呈现瘤体较大。
影像表现
• 肿瘤较小时:平扫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 增强动脉期显著均匀强化,实质期呈持续强化。
鉴别诊断-胃淋巴瘤
• 胃壁均匀弥漫增厚,沿胃壁蔓延生长。 • 坏死少见,常见周围淋巴结肿大。 • 增强呈均匀中等程度强化。 • 小肠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可有动脉瘤样扩张,可 见肠套叠。
谢谢
病理分型
• GIST主要发生于胃肠道粘膜下层、肌壁层、浆膜下或胃肠道外。 • 粘膜下型:表现为肿瘤从粘膜下向腔内生长。 • 肌壁间型:表现为肿瘤同时向腔内外生长突出。 • 浆膜下型:为肿瘤从浆膜下向腔外生长、突出,以宽基与管壁相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

胃肠道不常见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562-02胃肠道疾病的CT检查,既有明显的优势,又有明显的不足。

其显示病变全貌,周围器官改变,指导手术治疗观察疗效作用,逐步成为临床不可缺的手段,但其病变异病同影现象较多,不易鉴别。

现就我们近来临床CT诊断工作中遇到的少见胃肠道病变,及有鉴别意义的相关病变,作一介绍。

一、胃肠道间质瘤(一)病例介绍:病例1,男性,68岁,无明显诱因左上腹困痛不适2月,不伴返酸、恶心、呕吐,当地B超:左后腹肿物。

手术:胃底体小弯侧外生性肿物约10×10×10cm,侵及脾上极,左侧膈肌,左肾上腺。

病理:恶性间质瘤。

病例2,女性,44岁,左上腹饱胀5月余,伴间断全身不适、无力,无恶心、呕吐及消化不良,无黑便。

全消化道造影:十二指肠曲扩大,胃小弯移位,考虑腹腔占位性病变。

手术:胃后小网膜囊处实性占位,20×15×12cm,质硬,表面光,有蒂与小网膜相连,压迫胃体部,胃壁完好,断蒂结扎后顺利取出,周围未见淋巴结肿大。

病理:胃小弯小网膜间质瘤(考虑腹腔间质瘤)病例3,男性,61岁。

食欲不振伴体重下降1年余,加重1-2个月。

查:左下腹可极8×8 cm,质硬中等肿物,活动,压痛(+)。

手术:剖腹探查,见肿瘤位于距Treiz韧带15.0cm空肠系膜侧,约10.0×7.0×5.0cm大小,连界清,周围脏器及腹腔未见转移灶。

病理:(空肠)间质瘤(低度恶性)免疫组化:CD117(-),CD34(++),CD68(-),5MA(-)病例4,男性,40岁。

便血4天,伴头晕心悸一天。

查:贫血貌,腹软,未触及肿块,无压痛及反跳痛。

RBC2.89×1012/L,HGB:85g/1。

B超示右脐周可见一低回声区。

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右中腹局部见异常实质期染色,由空肠动脉分支供血,全消化道造影及肠镜,未见器质性病变,ECT示左下腹高血供团块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