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解析

合集下载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分析

[ 5 ] K u n g Y T, L i u K W, C h e n S P, e t a 1 .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o f t h e r e c t u m: a c a s e r e p o r t .J S o c C o l o n Re c t a l
[ 1 0 ] 赵文娣 , 祁 义军 , 王 岳君 , 等. 胃肠道 间质 瘤临 床病 理
及 免疫 组 化 表 达 的 分 析 [ J ] . 安 徽 医科 大 学 学报 ,
2 0 1 2 ; 4 7 ( 4 ) : 4 5 4 — 4 5 7
切 除也 是影 响 预后 的重要 指 标 。 随着 靶 向药 物 的研究 , 现认 为 , 对于复发及危 险度高的 G I S T , 可
e m——a p o p u l a t i o n — b a s e d s t u d y i n w e s t e r n s w e d e n [ J ] .
C a n c e r , 2 0 0 5; 1 0 3 ( 4 ) : 8 2 1 — 8 2 9
破裂 , 坏死 , 核 分 裂像 , 发 生 部 位 等 多 方 面 综 合 评 估, 将 肿 瘤生 物学 行 为 通 过 危 险 度来 评 估 , 包 括 极 低 危 险度 , 低危 险 度 , 中度危 险度 , 高 危 险度 。为 临 床治疗 及 预后 判 断提供 更 详 实理 论 依 据 。G I S T治
mu t a t i o n s o f c — k i t i n h u ma n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a l t u mo r s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种 胃壁 的胞质 丰富 的圆形或 多角形细胞肿 瘤予 以报道 。16 92
年 。S o t t u 描述 过一组 胃的 “ 奇异型平滑肌瘤” 。到 16 年 , 99 肼0肿瘤分类 中 ,称为上皮样平滑肌瘤 。随着 电镜和免疫组化 的广泛应用, 过大 量病例 的实践 , 通 证实 以前文献中报 告的 胃 肠道大部分平滑肌瘤、平滑肌母细胞瘤 、上皮样平滑肌瘤 .或
维普资讯 卷 期 20 年源自5月 第 5 第 5 08.
Wol H a h gs r el Di t d t e


著・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分析
宋文 刚 宋 文歧 王艳 伟
( 南省漯河 医学高等专科 学校病理教研 室 漯河 4 2 0 河 60 0) 【 要] 摘 目的 探讨 胃肠道 问质瘤( S )J GIT  ̄ 临床及病理特点 。方法 收 集 2 7例 ( 男性 1 ,女性 1 7例 0例 ) S GIT的临床资料
诊 断良性 5 占 1 . 、 例( 85 交界性 7 占 2 . 、 例( 6O 恶性 1 5例( 5 . 。 占 55 肿瘤大小 20 . m 的 1 , 中恶性 1 例 , 2 c . ~71 c 4例 其 1 <.r 0n 的 1 例 ,其 中恶性 4 。结论 ( G S 3 例 1 IT发 病多见于 4 ) 0岁 以上 ,男女 发病比例 大致相 当,GIT症状无特异性。( 联合应 用 S 2 】 各种检 查手段 可提 高阳性诊 断率。( 肿瘤能否 完全切 除、肿 瘤大小、核 分裂等是 影响预后 的重要 因素。( 3 ) 婶局部 完全切 除是 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
关键词 :胃肠道 间质瘤
中图分 类号:R 5 66
临床
病理学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发布时间:2021-02-24T14:52:32.513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3期作者:唐艳春[导读] 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唐艳春河池市中医医院病理科广西河池 547200 [摘要]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分析。

方法: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呈现高表达的是CD34和CD117,分别达到:76.92%、92.31%的阳性率。

在其中,全部病例的S-100、SMA 阳性表达以局灶弱阳性为主要表现,而全部病例呈现desmin 阴性。

结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以CD34和CD117高表达来作为辅助参考的重要考依据。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于消化系统的原发性间叶性肿瘤,通常以中老年为高发人群,而其好发部位则是胃与小肠。

以肿瘤的发生部位及形态学表现为依据,可将其进行神经源性肿瘤与平滑肌肿瘤的分类。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具有多变的形态,就很难去鉴别诊断神经鞘瘤与真性平滑肌瘤。

本研究对抗体免疫组化检查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了回顾分析,以便能从理论上为临床诊断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⒈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研究对本院2016年2月~2020年7月所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这其中有43例为男性,35例为女性,患者年龄最小为56岁,最大为86岁,年龄平均为(67.78±4.12)岁。

①患者的纳入标准为:以胃肠道间质瘤经病理活检所确诊,并具备腹部包块、腹部胀痛、消化道出血、排便不畅、贫血等临床症状和完整的临床资料。

②患者的排除标准为:与其他严重系统疾病合并,而且不具备完整的临床资料。

1.2方法采取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S-100)、平滑肌肌动蛋白(SMA)、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抗体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查全部患者,检测则以免疫组化 SP 二步法完成,从迈新公司购入试剂。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免疫组织学特征和预后特点。

方法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同时运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

结果首先,肿块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32例,上皮细胞18例,9例兼有梭形和上皮细胞组织细胞学形态。

结论老年人的gist 发病率最高,cd34和cd117对gist诊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例分析;cd117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老年人的发病率最高,胃肠道间质瘤的起源通常与icc(卡哈尔细胞)有关,但是这种观念还没有在理论界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选取了6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主要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进行探讨,从中对免疫表型特点与gist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文选取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男62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都在28对至70岁之间。

gist是一种先天性疾病,以中老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发生再胃部多见,常见症状是中上腹胀痛不适和腹部包块、便血等。

gist在形态上多变,有多种细胞型,按照组织分级可分为三级,即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本研究62例中分别有16,18,28例。

进行巨检,肿块大体上形成结节状,7例伴有粘膜溃疡形成,3例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再进行组织学形态观察,62例gist中,梭形细胞型32例,上皮细胞型18例,9例兼有梭形细胞型和上皮细胞型组织细胞学形态1.2 方法对62例手术切除的胃肠道间质瘤,对标本进行染色和光学显微镜观察,设立阴阳性对照,确立良性、恶性的判断标准。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

显低于干预前(P<0.05)。

提示有效的干预手段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FAA的不良反应与年龄、基础疾病关系密切,年龄越大,基础疾病越多,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越高[9-10]。

即便如此,FAA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手段,对诊断眼底疾病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皮疹、头晕、全身无力等。

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荧光素钠注射液眼底造影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1]董红梅,赵秉鑫,朱岩,等.“二步试敏法”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中的应用[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8,41(3):132, 134.[2]孙燕,罗向霞,苏兰萍,等.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的检查方法进展[J].国际眼科杂志,2015,15(6):1000-1002.[3]赵汝君,万金兰.国产和进口荧光素钠在眼底血管造影中不良反应的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5,5(1):546-548.[4]张红,王丽.眼科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的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5,12(8):1809-1811.[5]周雯.眼底荧光造影的护理配合[J].当代医学,2016,22(26):113-114.[6]张琳.山西某眼科医院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6,23(5):2826-2827.[7]沈汉斌,王波,王笑君.荧光素钠不良反应影响因素回归分析[J].安徽医药,2019,23(1):206-208.[8]马敏康,朱勇,吕小琴.413例荧光素钠注射液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8,5(3):296-299.[9]朱明宇,常玮,廖筑秀,等.荧光诊断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与展望[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2):13-17,41.[10]王霞.荧光素钠注射液用于眼底血管造影导致药品不良反应4例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20,37(7):645-647.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及病理特点分析韩绘宇(湖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湖南株洲412000)摘要:目的观察胃肠间质瘤的病理学诊断并分析其相关病理特点。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o d:Re r s e tvy a ay e 8 c s sd t n o rh s i l wh c r r v d b p r t n o ah l g . - to p cil n l s d 3 a e aa i u o pt , ih we e p o e y o e ai r p t oo y Re a o s t: 8 p te t r n e u r co ui 3 ain sa e u d rt mo e t my ,2 ai n sa e in c o s e s ,5 p te t r o e ta lg a c 6 p t t r n o u u n s e ain sa e p tn lmain n y i a d 7 p te t r lg a c .Th yo r h c a sfc t n o ih c s o n a in sa e mai n y n e c t mo p ls iia i fl tmir c pe: a e r pid e c l o g o 21 s s a e s n l el, c 1 a c r el l pi e il n a e r x d c l l rt 2 c s sa e c lu a e t lai a d 5 c s sa e mie e l a y.I n c o s e st mo r u a e n n— h s u i n o u u n s u rg o p h v o ma i ls le i g a d n c o i .Cel a e n e eo r h s a d ls a y c n sa e tb e d n n e r ss lsh v o h tr mo p im n e sc r o i e i .Mai a c u rg o p a e lg n y tmo r u n r a u d n e o el lr n a mo r g 、 e r ss 、 tr mo p s 、 a y cn saa e ma ie t mmu o it — b n a c fc lu a sa d h e rha e n c o i hee o r him c r o ie i n fs.I r n h so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上 皮 样 细 胞 型 、 瘤 样 上 皮 样 肉 细 胞 型 。其 中 , 肉瘤 样 型在 各 亚 型 中预 后 最 差 , 下 细胞 异 型 镜 性 明显 , 分裂 象易 见 , 常 大 于 2 核 常 O个 /0H F; 次 预 后 差 5 P 其
11 一般资料 .
本 组男 2 例 , 2 例 ; 龄 1 8 女 O 年 8岁 1 ,1 4 例 2- 0
GIT 镜 下 主 要 由梭 形 细 胞 和 上 皮 样 细 胞 按 不 同 比 例 组 S 成 , 照 形 态 学 特点 将其 分 为 8个 组 织 学 亚 型 _ : 化 性 梭 形 按 2硬 J
D s n5 抗 体 免 疫 组 化 酶 标 记 , 剂 盒 均 为迈 新 公 司产 品 。 emi 种 试
2 结 果
的 亚 型 为 富 裕 细 胞 型 , 细 胞 有 异 型 性 , 分 裂 象 大 于 5个 / 瘤 核
5 P ; 余 亚 型 , 细 胞 无 异 型 或 局 灶 轻 度 异 型 , 或 少 见 0H F 其 瘤 无 核分裂 ( 一般 少 于 5个 /0H F , 后 相 对较 好 。 5 P )预 免疫 酶 标 记 对 GIT 的 诊 断 有 较 大 帮 助 。 国 内 侯 英 勇 S
1 临 床 资 料
性 或 神 经 源 性 肿 瘤 , 有 自身 形 态 学 、 疫 表 型 和 遗 传 性 特 具 免 征 , 提 出 了“ 便 间质 瘤 ” 概念 , 来 命 名 这 些 分 化 方 向 难 以 明 的 用 确 的肿 瘤 , G S 即 IT。G S IT好 发 于 4 O岁 以上 的 人 群 , 位 年 中 龄 为 5 ~6 5 5岁 , 般 认 为 男 性 较 多 , 生 部 位 以 胃较 多 见 , 一 发 其 次 是 肠 。均 与 文 献 [ ] 道 相 近 。GIT 临 床 表 现 变 化 多 端 , 1报 S 与肿瘤部位大 小相关 , 见症 状 为腹部 不适 、 痛 、 血 、 常 闷 呕 便 血 , 可 有 腹 部 包块 、 阻 等 , 尔 可伴 发于 其 他 恶 性 肿 瘤 , 还 梗 偶 本 组 中有 1 , 献 中 也有 报道 。 例 文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30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胃肠间质廇(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标本行he切片观察和免疫组化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本组gist 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楚,肿瘤细胞以梭形细胞为主,少数伴有上皮样细胞,细胞呈漩涡状、栅栏状、巢状排列。

免疫组化结果:30例中cd117阳性29例(96.6%),cd34阳性25例(83.3%),vim阳性20例(66.6%)。

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应根据临床大体病理学及病理形态学特征等进行综合判断,结合免疫组化检查做出准确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胃间质廇(gist)为一种源于胃间叶组织的肿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侵袭性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地表达c-kit(cd117)和cd34,其组织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具有特殊性。

由于gist的形态多变,在生物学行为上判断尚有困难。

总结30例gist患者的病历,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免疫组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收治胃肠间质廇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男女比例1.5:1,年龄32~75岁,平均55.2岁。

患者临床主要表现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腹部包块等,其中腹痛18例,贫血6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腹部包块10例。

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方法:30例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间质瘤组织,he染色,病理确诊后再切白片,用免疫组化s-p法对其标记(标记物cd117、cd34、vim、s-100及sma)检查,方法及步骤均按试剂盒说明进行,已知阳性切片作为阳性对照。

分析瘤体的大小、部位、包膜及周围淋巴结情况。

结果一般情况:本组30例gist患者中,肿瘤原发部位:胃19例(63.3%),十二指肠2例(6.6%),小肠7例(23.3%),结肠2例(6.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组化特征
以 CD117( 酪氨酸激酶受体 ) 和 DOG-1 、 CD34 最具特异性。 抗体 CD 117 DOG-1 CD 34 Desmin Actin (SMA) S100 阳性率 95% 90% 80% 2% 40% 5%
免疫组化表型
CD117(+)、DOG-1(+) CD117(-)、DOG-1(+) CD117(-、DOG-1(-) CD117(+)、DOG-1(-)
Ki-67 在各病例之间差异很大 大多数GIST<10% 尚未作为危险度分析的参考因素
GIST的诊断思路
Your Topic Goes Here
Your subtopics go here
如何准确判断 GIST的良恶性一直是病理工作 者面临的难题之一。 GIST中恶性10%-30% 潜在恶性占70%-90% 潜在恶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转变成恶性 所以,没有GIST是真正良性的,低度恶性和高度恶 性更为确切 许多学者推荐依据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来确定GIST 的侵袭行为危险程度。
GIST靶向治疗后的改变
大多数病例瘤细胞密度降低
纤维化、组织细胞核炎症细胞反应 极个别病例可向横纹肌肉瘤转化
GIST播散转移
大肿块直接浸润周围组织器官 极少发生淋巴结转移 腹腔种植
血行转移--肝脏最常见,其次为肺、骨
GIST的预后
GIST的预后依赖于肿瘤的大小、细胞有丝分裂指数、 肿瘤浸润深度和有无转移。 15%-50%患者就医时已有转移。已有转移或不能手术 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有10-20月,5年生存率<35%。 低、中度恶性 72% 5 year survival 高度恶性 18% 5 year survival 手术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50%-65%,术后85%的患者 最终会复发、转移。
GIST概念的变迁
1980年以前 胃肠道的间质瘤=平滑肌肿瘤 1983年 随着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学的进 展, Mazur和Clark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间叶肿瘤进行 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 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而是一种非定向分 化的间质瘤,于是首先将其命名为GIST 。 1998年 GIST的分子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发现大 部分GIST表达c-kit基因蛋白KIT(CD117),c-kit 基因有功能获得性突变,并与GIST组织的发生和细胞 增殖有关,是GIST的特征性表现。在此前后,又发现 GIST 多数表达CD34而平滑肌瘤却不表达,GIST的 概念故而发生了重大改变。
3.5% 其他*
5.2% 直肠
32.2% 小肠
59.1% 胃
*包括食管,肠系膜,腹膜后
GIST的临床表现
常无症状, 偶然发现,随肿瘤体积增大症状明显 症状:症状和体征与肿瘤大小和部位有关,如果有 症状,平均持续时间4-6个月 可触及的腹部包块(38%) 不明胃肠隐痛或不适(40%) 胃肠出血 (30%) 贫血 厌食, 体重减轻,恶心呕吐,乏力 急性腹腔内出血或穿孔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CD34与胃肠间质瘤 CD34的基因位于1q32 CD34分子为type I transmembrane cell surface glycoprotein,分子量为110kd CD34功能尚未完全了解,已知与细胞粘附有关 CD34 表达于:造血干细胞,GIST,上皮样肉瘤血 管内皮细胞、血管周细胞及其肿瘤
胃肠道外间质瘤 (EGIST)
消化道以外的腹腔软组织如网膜、肠系膜、腹膜后 等处亦可发生与GIST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特征类 似的肿瘤,称为EGIST。 诊断EGIST必须密切结合临床,明确该肿瘤与消化道 无关,尤其是需除外原发于消化道主要向浆膜外生长者。 EGIST 约占 GIST 的 2.4%, 以交界性及恶性病例多 见,发生于腹腔者多于腹膜后者。
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可呈束状交叉、漩涡状、 器官样、栅栏状、巢索状及假菊形团样. 梭形细胞往往呈交叉束状、栅栏状或漩涡状排 列 ;上皮样细胞则多以弥漫片状、巢索状排列为主。
GIST间质可出现明显的出血、囊性变、胶原化、 黏液变和团丝样纤维,后者为间质内团块状嗜伊红性 物,电镜下其横切面呈纱线团样。
GIST概念的变迁
GIST特指胃肠道间叶肿瘤中c-kit基因蛋 白表达阳性,组织学呈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肿
瘤。
GIST的组织起源
Cajal 细胞(Intestinal cell of Cajal, ICC)主要存在 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和肌间神经丛中,在胃肠道壁形成复杂的 细胞网络;能调节肠蠕动,调节神经和平滑肌的神经传达, 故又称为胃肠道起搏细胞。 其与GIST肿瘤细胞有着共同的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 均 有KIT、CD34和波形蛋白(vimentin)阳性染色。 但也有不向任何方向分化、完全是未分化的GIST,部分 病例表达肌性标记。 因此目前认为GIST起源于ICC或向ICC分化的原始间 叶细胞(幼稚干细胞)。
+
-
+
+ -
+ +/-
+/+ +
-/+
+ b-catenin
黑色素瘤
梭形细胞癌
+/-
-
-
-
+
HMB 45 Melan-A
Kratin
GIST的治疗
手术切除是GIST 的主要治疗手段 GIST 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当前化疗药物的 单药有效率均< 10 %
STI571 现已被美国FDA 批准上市,用于GIST 的治疗,成为公认的治疗不可切除的、转移或复发 的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使得GIST的治疗进入了 分子靶向时代。
GIST总结
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最常见消 化道间叶性肿瘤 免疫组化过表达c-KIT(CD117)和CD34 和DOG-1 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主要依赖手术治疗 分子靶向治疗效果肯定 术后85%的患者最终会复发、转移, 5年生存率为 50%-65%
胃肠外肿瘤呈结节或多结节状 ,切面鱼肉状或褐色, 易碎,有的伴出血、坏死、囊腔形成。
Your Topic Goes Here
Your subtopics go here
光镜特点
大部分病理学者根据 GIST光镜下的细胞形态及所占 比重将其分成三类 :
①梭形细胞为主型( 70% ) ②上皮细胞为主型 ( 20% ) ③混合细胞型 ( 10% )。 在不同部位,GIST细胞的类型所占比例亦不同。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c-KIT活化 PDGF-R BCR-ABL融合蛋白 染色体臂1p、14q、22q缺失 恶性的还有9p缺失,8q、17q 等扩增
GIST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c-KIT与胃肠间质瘤 c-kit基因是HZ4猫科肉瘤病毒kit癌基因的同源物, 位于人染色体4q12-13。c-kit是白色斑点显性基因的等 位基因,属于原癌基因,其产物是III型酪氨酸激酶,编 码145 kD的跨膜糖蛋白—酪氨酸激酶受体,后者即cKIT受体。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Cajal细胞都表达c-kit, 黑色素细胞、生殖细胞及造血干细胞也有表达。
STI571 (商品名Gleevec ,格列卫;通 用名甲磺酸伊马替尼) 是一种小分子选择 性蛋白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体内外和细 胞水平均可强烈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是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受体( PDGF2R) 和干细胞因子( stem cell factor,SCF) 受体c-KIT 的强抑制剂,同时抑制PDGF 和SCF介导的生化反应,导致肿瘤细胞停 止生长和发生凋亡。
胃部病变内窥镜表现
GIST的病理诊断
GIST是病理学诊断名词,用非组织学检查手 段不能明确诊断。而GIST的病理诊断需根据特定 组织学表现和免疫组化结果确定,两者缺一不可。
大体特点
在食管及胃肠道,小的肿瘤常位于管壁内 ,大的肿 瘤可向周围膨出肿瘤常被描述为有薄的囊状界限 ,切面 呈鱼肉状或褐色、灰红及斑驳样外观 ,可伴坏死、囊性 空腔与出血改变 ,中央可有黏液变。
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
GIST概念的变迁
GIMT是指胃肠道所有非淋巴,非上皮的软组 织肿瘤,包括GIST、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 瘤以及少见的纤维母/肌纤维母细胞、脉管、脂 肪源性肿瘤等。 GIST最常见,约占GIMT的70%左右。是消 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长期以来一直被诊 断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
有时候病理报告的危险度评估并不确 切
要求病理医生必需做到:CD117+DOG1,肿瘤大小及
核分裂像
希望临床医生做到的事情:熟悉危险度评估表格,
根据病理提供的参数、 结合临床和术中情况进行评估
胃肠间质瘤的鉴别诊断
CD117 CD34 Desmin MSA S100 Other
胃肠间质瘤
平滑肌瘤 神经鞘瘤 孤立性纤维瘤 纤维瘤病
GIST的流行病学
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每年发病率为 2/10万,按此计算,预计中国每年的发病人数在 20000-30000例之间。美国每年新发3000-6000例, 平均5000例,主要的发病人群在60-80岁,无性别差异。
GIST的流行病学
大多数病人年龄在60、70岁年龄组,平均年龄60岁 男性稍多于女性 原发部位 -胃59.1% -小肠32.2% -结直肠5.2% -食管1.1% -其他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