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主条目:官话和中原官话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
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主条目:官话和江淮官话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巢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枞阳)诸地市,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
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
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或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主条目:赣语、赣语方言和怀岳片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主条目:吴语、吴语方言、宣州片和太湖片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
安徽方言研究综述

安徽方言研E习W I钱锦伟究综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安徽地区的方言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学者对其做了不同的划分。
并且聚焦在徽语上,此外探讨了这种多方言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从音韵学的角度对安徽方言进行了研究.探讨古代安徽地区方言的特点。
在此我们将各家的观点做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多方言系统徽语移民影响古代安徽方言安徽地区的方言不是单一系统的方言,而是多种方言系统的综合体。
它既有官话方言,又有非官话方言。
对于安徽境内的多种方言,学者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李荣主编的《中国语言地图集》(1987)把安徽分为皖北、皖南两部分进行研究,认为安徽地区的方言包括:皖北主要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皖南的方肓较复杂,主要有吴语、徽语、赣语、江淮官话以及由河南和湖北两省来的移民的官话.其中皖南吴语包括太湖片和宣州片。
此外了一下归纳。
下表是具体的分类情况:字母词内容分类表日常电脑医药电子物理经济军事化工内容合计生活网络卫生通讯领域领域领域领域数量1074128187543213百分比50.23%19.25%13.15%S.45%;.29%2.35%I.88%1.4l%100%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字母词出现的最常见的领域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是电脑网络。
这说明人们已把字母词当作司空见惯的东西。
同汉语词一样,人们日常生活中已很自然、很熟练地用它来进行交流、沟通等等。
在语言的运用上,并没有因为它们的形体系统跟传统的汉语词不同,而对它们的使用、传播造成很大的障碍。
电脑网络是近些年发展最快、对人们影响最大的领域,这也必然表现在语言上,电脑网络字母词的大量出现就是其中的一个特征。
许多电脑网络的专业名词随着一些专业人士的频繁使用或因不便翻译而大量流传开来。
4.从“汉语字母词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有40个字母词汉语中无相应的汉语形式和其对应。
大约占到总数的19%。
而对于大多数的字母词,是有相应的汉语表达形式与其相对应的,这里面又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
安徽方言考察句子

安徽方言考察句子
(实用版)
目录
1.安徽方言的特点
2.安徽方言的考察方法
3.句子在安徽方言中的运用
4.结论
正文
安徽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安徽方言主要分为三个方言区,分别是江淮官话、赣语和徽语。
江淮官话是安徽方言的主要代表,其特点是发音清晰、声调丰富,与普通话较为接近。
赣语主要分布在安徽南部,其特点是口音浓重,有些词汇与广东话相近。
徽语则主要分布在黄山和宣城等地,其特点是保留了许多古汉语的特征。
要对安徽方言进行考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查阅相关的方言志和方言词典,了解安徽方言的基本情况。
其次,可以通过实地调查,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用语和习惯表达。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析安徽方言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来探究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在安徽方言中,句子的运用也具有特色。
安徽方言的句子结构与普通话大致相同,但在词汇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
例如,安徽方言中常用的“夜饭”指的是晚饭,“喝茶”指的是吃饭,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并不常用。
另外,安徽方言中还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如“子”的用法、动词的时态和语态等,这些都为句子的运用增色添彩。
总之,安徽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性语言,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通过考察安徽方言的句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安徽方言,并从中汲取语言文化的魅力。
安徽芜湖市峨桥方言的分区探讨

安徽芜湖市峨桥方言的分区探讨安徽芜湖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地方,其方言也是独具特色。
峨桥方言作为芜湖市方言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音韵体系、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日常交流中,当地人依然保留着峨桥方言,并将其传承发扬。
本文将从地域分布、语音特点、词汇特色等方面对峨桥方言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展现其独特魅力并推动民间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地域分布峨桥方言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芜湖市峨桥镇及其周边地区。
峨桥镇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地处芜湖市东南部,东临马鞍山市,南接无为县。
镇内河流纵横,山峦起伏,自然风光秀丽。
这里的居民多以务农为生,同时也从事手工业和商贸业,是典型的江淮平原农村地区。
峨桥方言在这里得以延续和发展,成为了当地居民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语音特点峨桥方言的语音特点明显,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有较大差异。
峨桥方言中有较多的浊化现象,如普通话中的“清音”常常变为“浊音”。
峨桥方言中的声调变化较为复杂,有的词语的声调与普通话完全不同,需要额外注意。
峨桥方言中有一些特有的声母和韵母,这也是其独特之处。
三、词汇特色峨桥方言的词汇特色十分鲜明,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
与普通话相比,峨桥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独特的词汇。
用来表示亲属关系的词语中,“姐姐”被称为“阿梅”,“哥哥”称为“阿哥”,这在普通话中是难以理解的。
峨桥方言中的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在用法上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充分展现了这一方言的独特魅力。
四、语法结构峨桥方言的语法结构也与普通话有所差异,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研究。
在句法结构方面,峨桥方言中的主谓宾语语序并不是固定的,有时候会采用宾主谓的语序,这种结构在普通话中是不常见的。
峨桥方言中还有一些特殊的连词和助词,这些都是其独特的语法特点之一。
安徽5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吴语渐“无语”徽语不乐观

安徽5大方言调查项目通过验收:吴语渐“无语”徽语不乐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一个地方的方言是这个地区居民能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
不管在哪儿,当你听到熟悉的乡音,总会想起家乡,记起乡愁。
从2016 年起,安徽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
据悉,这是自上世纪50 年代之后,规模最大、科学性最强的方言调查。
近日,历时3 年,安徽五大方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吴语、赣语45 个调查点全部通过验收。
省语委办主任朱乃韬表示,从调查情况来看,徽语的特征还是完整保留,但是安徽吴语正在消失。
知道您的老家话叫什么名字吗?安徽五大方言设45个调查点“安徽处于南北交界,南北的方言和东西的方言都在这里交汇,方言资源十分丰富。
”省语委办主任朱乃韬说,“从东到西,吴语在东边,如马鞍山、芜湖,中间是江淮官话,西是赣语;从北到南是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南方也有一些地方讲吴语。
从使用人口来看,最多是中原官话,比如阜阳、淮北、宿州、亳州、蚌埠等。
但是尽管说中原官话的人多,地域也大,区分度却不大。
记者了解到,2016 年,安徽省启动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对我省五大方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吴语、赣语共安排了45 个调查点。
比如中原官话在淮北相山区、宿州埇桥区有调查点;江淮官话在合肥蜀山区、安庆迎江区、宣城郎溪有调查点;吴语在宣城泾县、铜陵市义安区、池州青阳、芜湖繁昌有调查点;赣语在安庆太湖、潜山和池州东至有调查点;徽语在黄山歙县、黟县、屯溪和宣城旌德有调查点。
“过去学者专家们也陆续做过方言调查,并对安徽方言进行搜集整理。
这些学术行为,丰富了方言的记录。
”朱乃韬说,此次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规模最大、记录最全、科学性最强的方言调查,有着严格规范。
方言调查项目要完成哪些任务?寻找“发音人”录制地道方言记者了解到,安徽省汉语方言调查项目任务分别由安徽大学、安师大、淮北师大、铜陵学院、阜阳师大、黄山学院、宿州学院、皖西学院等高校专家组成的调查团队承担。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
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属于吴语方言分支,是宣州吴语的一种。
南陵话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征。
在语音方面,南陵话的声母、韵母和声调都有一些特点。
例如,南陵话的声母中存在大量的浊音,包括全浊声母和次浊声母;韵母方面,南陵话的入声字较多,且具有独特的韵尾;声调方面,南陵话的调类和调值与其他吴语方言有较大的差异。
在词汇方面,南陵话也有其独特之处。
例如,南陵话中存在一些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嗲嗲”、“姆妈”等亲属称谓,以及一些日常用语和习惯用语。
在语法方面,南陵话的基本语法结构与其他吴语方言类似,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表现形式。
例如,南陵话中的“哉”可以作为句末助词,表示强调或确认;还有一些特殊的动词用法和词序表达方式。
总之,安徽芜湖南陵的方言是一种具有独特特征的吴语方言分支,其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

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汉语方言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大特征,历史悠久且多样。
而在中国的方言分布中,安徽省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和经济枢纽,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汉语方言。
安徽省位于中国华东地区,东邻江苏省,南界浙江省,西接江西省,北隔淮河与河南省相望。
它的汉语方言由于地理位置、经济交流、历史演变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点。
首先,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可以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两大类。
北方方言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地区,包括宣城、滁州、阜阳等城市;而南方方言则分布在淮河以南的地区,如合肥、蚌埠、芜湖等城市。
北方方言受到河南、山东等邻省的影响,语音音调较为平舌,发音较粗犷;南方方言则受到江苏、浙江等邻省的影响,语音较为婉转柔和,发音细腻。
在安徽省内部,各地的方言也有细微的差异。
例如,黄山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受到了皖南方言的影响,其中特点是舌尖发音较凸显,音节较快。
而六安市的方言则受到了豫南方言的影响,发音较粗犷且带有浓重的口音。
安徽省东部的宁国市方言则具有江浙方言的色彩,发音婉转、抑扬顿挫。
除了音调和发音的区别外,安徽省的汉语方言在词汇和语法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特别是在安徽的农村地区,一些古老的方言词汇依然保留着,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广泛使用。
例如,安徽方言中“着”可以作为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助词,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在”。
另外,“搓扯”一词在安徽方言中表示闲聊,而在其他地区可能并不常用。
由于安徽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文化影响,安徽省方言的传承也得到了重视。
尽管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影响,汉语方言的保持和传承面临一定的挑战,但仍然有大量的人坚持使用方言,并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将其传递给后代。
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安徽方言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和学习。
总之,安徽省的汉语方言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汉语方言之一。
无论是北方方言的豪放粗犷,还是南方方言的婉转柔和,安徽方言都融汇了周边地区的特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语言体系。
安徽太和方言专题研究

安徽太和方言专题研究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属于中原官话郑曹片。
本文在对太和方言音系加以描写的基础上,根据太和方言的一些特点选择了三个专题加以描写、讨论并探究其学术价值,力求发掘太和方言的特色,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
文中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太和的历史、地理、人文和语言概况,目前学界对太和方言及相关方言的研究现状,交代了发音合作人情况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具体描写了太和方言的音系及其在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的特点。
接下来的三、四、五章讨论了三个专题,分别涉及到太和方言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最具特色的语言现象。
第三章结合太和方言照组合口字声母唇齿化现象的分布格局与历史层次,分别从发音生理、音韵结构、语音系统和方言接触这四个层面探讨其原因,得出此音变现象属于中原官话内部音韵结构下韵母导致声母类变的表现这一结论;第四章在分别介绍了太和方言“子”尾词和“儿”尾词的概况之后,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太和方言“子”尾词与“儿”尾词的互动关系,从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与语言的发展这四个方面探究“子”尾与“儿”尾在太和方言中消长关系的原因,发现这一现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原官话与江淮官话在过渡地带相互竞争的局面;第五章描写了太和方言“可VP”问句的句法表现和语义特征,认为江淮官话中常见的“可VP”问句也出现在处于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交界地带的太和方言中,这一现象亦可以证明太和方言具有过渡方言的性质。
本文结语部分指出,方言的演变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也离不开地理历史环境的影响。
太和县地处安徽淮河以北,是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接触的前沿地带,两大官话在本地区的接触密切,所以方言特征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
本文对太和方言的研究有助于探讨这两大官话方言之间的联系,发掘语言发展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安徽方言,是指在安徽省内使用的方言。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文化南北差异巨大。
省内的方言分部与使用状况与江苏、浙江、江西等周边省份内部多元的方言状况类似,因此,并不存在某种单一体系的安徽方言或所谓安徽话。
尤其是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因素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中国东南地区方言状况最为多元、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目前,除了皖南山区遍布的客籍方言岛之外,在安徽省内自北向南主要并存着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等五大方言体系,亦因方言与文化习俗之别而对应着中原(中原官话)、江淮(淮语)、赣府(赣语)、吴越(吴语、徽语)四大民系族群。
按照语言系属及来源综合分类,安徽方言主要包括中原官话、江淮官话、赣语、吴语、徽语、客籍方言六大类。
中原官话
主条目:官话和中原官话
安徽省内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蚌埠、淮南诸地市,以及淮河以南、江淮分水岭以北的霍邱、寿县、金寨(西部)、长丰(北部)、凤阳等地。
通行中原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北地区,居民属中原民系。
江淮官话
主条目:官话和江淮官话
安徽省内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在江淮之间的合肥(长丰县北部除外)、巢湖、六安(西北部除外)、安庆(市区及桐城、枞阳)诸地市,以及长江以南、黄山山脉以北的马鞍山、芜湖、铜陵、宣城、池州等地的城镇地区。
其中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方言之外,其余皆属于洪巢片方言。
通行江淮官话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中或江淮地区,居民属江淮民系。
赣语
主条目:赣语、赣语方言和怀岳片
安徽省内的赣语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主要通行于安徽西南部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等地,以及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等地的部分地区。
通行赣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西南地区,居民属赣府民系。
吴语
主条目:吴语、吴语方言、宣州片和太湖片
安徽省内的吴语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等地乡村地区以及黄山区(原太平府地)。
其中除郎溪、广德两县的部分地区属于吴语太湖片,其余皆属吴语宣州片。
通行吴语的地区与通行徽语的地区同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南地区,居民属吴越民系。
主条目:徽语
安徽省内的徽语主要分布于南部新安江流域的旧徽州府辖地,包括今歙县、徽州区、黄山区(仅限南部汤口镇、谭家桥镇)、屯溪区、祁门县、绩溪县、休宁县、黟县,及周边旌德县、宁国市(限于南部洪门乡等地)、东至县(限于东南郎木塔一带)、石台县(限于占大区)等。
通行徽语的地区亦属于文化意义上的皖南徽州地区,居民属吴越民系。
安徽地跨淮河、长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并由淮河、长江分割出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域单元。
皖北地区
狭义的皖北地区仅指安徽省沿淮及其以北诸地市,包括蚌埠市、淮南市、淮北市、阜阳市、亳州市、宿州市,其方言种类相对单一,绝大多数属于中原官话,分别属于中原官话的洛徐片(淮北市)、郑曹片(阜阳市大部、亳州市及宿州市)、蔡鲁片(颍上县)及信蚌片(淮南市及蚌埠市)。
皖中地区
皖中地区一般指安徽省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其中江淮分水岭以北属淮河流域的沿淮地区、江淮分水岭以南属长江流域的沿江地区(皖江地区)、天柱山以南的皖西南地区三地方言差异明显。
沿淮地区
沿淮地区包括六安市霍邱县、寿县、金寨县(东部除外),合肥市长丰县(北部),滁州市凤阳县,其方言属于中原官话信蚌片。
皖江地区
沿江地区包括合肥市(大部)、巢湖市、滁州市(大部)、六安市(大部)、安庆市(市区、桐城市、枞阳县),其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除安庆地区的淮语属于黄孝片之外,大多属洪巢片。
皖西南地区
江淮之间的长江以北、天柱山以南的皖西南地区,包括安庆市下属怀宁县、潜山县、望江县(大部)、岳西县、宿松县(大部)及太湖县,与皖中其余地区方言差异明显,属于赣语怀岳片方言。
皖南地区
位于长江以南的皖南地区,由于自身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上多层次的移民冲击,是安徽省内方言最为多元的地区,也是中国东南方言状况最为复杂的地区之
土著方言
皖南地区的土著方言,指的是皖南地区明清以来相对固定的居民主体所使用的方言,主要包括吴语、徽语、赣语三种。
其中吴语分布于原太平府、宁国府及池州府部分地区,徽语分布于原徽州府辖地及池州府、宁国府的部分地区,赣语主要分布于原池州府的部分地区。
客籍方言
清末的太平天国战争对皖南语言文化具有毁灭性的影响,持续11年之久的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安徽省经济最为发达的江南地区,不仅重创了皖南的经济,还使得皖南土著人口损失惨重。
战后的移民潮直接地影响了除徽州府之外皖南大部的方言分布,使得江淮官话越江分布到皖南腹地,并使得皖南山区遍布各种非土著方言岛。
在有些地区(如沿江诸市城镇地区及宣城市、宁国市),客籍方言甚至已经取代了土著方言,成为该地的主导方言。
安徽本省江北移民带来的江淮官话,主要分布于沿江诸市城镇地区以及南陵县、青阳县、宣城市、郎溪县大部;河南信阳地区移民使用的中原官话,主要分布于广德县东部地区(与浙西中原官话方言岛连接成片);湖北随州、应山一带移民使用的西南官话,主要分布于宁国市大部及周边郎溪县、广德县、宣城市、泾县;畲族使用的畲话(接近客家话,与浙江、江西、福建、广东等省畲话可互通)主要分布于宁国云梯畲族乡;湖南移民使用的湘语,主要分布于南陵县;浙江移民带来的浙南闽语及处衢片吴语,主要分布于宣州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