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大青龙汤

合集下载

伤寒论大青龙汤综述

伤寒论大青龙汤综述

伤寒论大青龙汤综述一、条文解读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候,“不汗出而烦躁”,这里的而表因果关系,是因为不出汗而感到浑身烦躁,这种烦躁是寒邪闭表、阳邪化热、郁热扰心的烦躁,说明表邪已有入里倾向,而从以方测证的思路来看,表现入里而仍然使用发汗力强的大青龙汤,则说明阳入里化热仍不在肺、胃等脏腑,热邪在体内还没有侵犯具体的脏腑,通过大青龙强力发热驱邪外出。

此方虽加石膏,但麻黄用量达到六两,所以在《伤寒论》中为发汗力最强的一张方剂。

“脉微弱,不可服之”,微者薄也,阳气虚、鼓动无力,脉搏动幅度很小的意思,这是里阳虚的表现。

汗出恶风为阳不摄阴,更添表阳不足、温煦失司。

阴寒内盛、肾阳虚衰,弱阳与邪气勉强相争,争而不胜,就会产生手足厥冷,肢体颤动不宁的表现。

这里主要是以大青龙汤证和少阴真阳虚衰证相鉴别,以免相似证状造成误诊。

关于此条“中风”二字还有诸多争议,古代人读书逐字逐句推敲特别严谨,从此条证状上看,是太阳伤寒可能没有多少争议,但就是看似伤寒成中风,颇费古今诸多注家笔墨和口舌,到现代人们更趋向中风伤寒互文说,而现存桂林古本《伤寒论》上印制的就是“伤寒”二字。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此中风见寒脉也。

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故发热恶寒,身疼痛也。

风并于卫者,为荣弱卫强;寒并于荣者,为荣强卫弱。

今风寒两伤,则荣卫俱实,故不汗出而烦躁也。

与大青龙汤发汗,以除荣卫风寒。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荣卫俱虚,反服青龙汤,则必亡阳,或生厥逆,筋惕肉,此治之逆也。

在成无己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又有诸多发明,大致为:太阳中风则是桂枝汤证,太阳伤寒为麻黄汤证,风寒两伤则为大青龙汤证。

此观点由明代方有执所倡导,其在《伤寒论条辩》中打乱了《伤寒论》原有排序:“中风者,单只卫中于风而病也;伤寒者,单只荣伤于寒而病也;若风寒俱有而中伤,则荣卫皆受而俱病。

深度解析大青龙汤

深度解析大青龙汤

深度解析大青龙汤展开全文《伤寒论》大青龙汤表里双解治法探析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药为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何以知风寒两伤,营卫同病?以伤寒之脉而见中风之证,中风之脉而见伤寒之证也。

名大青龙汤者,取龙兴云雨之义也。

治风不外乎桂枝,治寒不外乎麻黄,合桂枝麻黄二汤以成剂,故为兼风寒中伤者主之也。

二证俱无汗,故减芍药,不欲其收也。

二证俱烦躁,故加石膏,以解其热也。

设无烦躁,则又当从事于麻黄桂枝各半汤也。

仲景于表剂中加大寒辛甘之品,则知麻黄证之发热,热全在表;大青龙证之烦躁,兼肌里矣。

初病太阳即用石膏者,以其辛能解肌热,寒能清胃火,甘能生津液,是预保阳明存津液之先着也。

粗工疑而畏之,当用不用,必致热结阳明,斑黄狂胃,纷然变出矣。

观此则可知石膏乃中风伤寒之要药,得麻,桂而有青龙之名,得知草而有白虎之号也。

服后取微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得汗,停其后服,盖戒人即当汗之证,亦不可过汗也。

所以仲景桂枝汤中不用麻黄者,是欲其不大发汗也;麻黄汤中用桂枝者,恐其过汗无制也。

若不慎守其法,汗多亡阳,变生诸逆,表遂空虚而不任风,阴盛格阳而更烦躁不得眠也。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生石膏而成。

因大青龙汤条文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1]。

大青龙汤方证是太阳阳明合病,解表兼以清热,是表里双解法的代表,但因为大青汤被誉为发汗重剂,而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

下面对大青龙汤方证做探讨,以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

•1.表里双解法太阳阳明合病,治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何病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石膏清解里热。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

大青龙汤详解-思路方法与注意事项展开全文大青龙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寒热夹杂证且以寒为主的重要治病方,只有重视研究方中麻黄与石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辨清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脉浮缓”、“无少阴证”、“烦躁”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充分重视服用大青龙汤注意事项与大汗出、厥逆、筋惕肉瞤之间的特殊关系,以及运用大青龙汤的思路与方法等,以此才能学好用活大青龙汤以辨治诸多疑难杂病。

大青龙汤由麻黄去节、六两(18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6g),杏仁去皮尖、四十枚(7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枚,石膏碎、如鸡子大(48g)所组成。

其用法及注意事项是“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敷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主治①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如《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②太阳营卫湿郁证,如《伤寒论》条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③溢饮夹热证,如《金匮要略》第十二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结合多年运用大青龙汤治病体会,现将学用大青龙汤的若干问题探讨于次。

1 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张仲景设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证,即太阳伤寒证与里热证相兼,运用大青龙汤除了辨证、用方准确外,还必须重视调配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麻黄用量为六两约18g,石膏用量如鸡子大约48g,比例关系是 3: 8。

若石膏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麻黄发汗透达,若麻黄用量偏大则直接影响石膏清热,运用大青龙汤只有按比例调配用量,才能取得最佳治疗效果。

再则,石膏既能制约麻黄发汗太过伤津,又能生津益汗源。

2 大青龙汤与“太阳中风”辨识“太阳中风”的临床意义有二: ①以“风”代风寒之邪侵入;②以“风”代里有阳热之邪,即里热证。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大青龙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汤剂,具有辩证适应症的特点。

辩证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根据病情特点和病人的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指在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

一、寒邪入侵型寒邪入侵型是指由于寒邪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寒热往来、头痛、恶寒发热、身体不适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温阳散寒,解表驱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温阳药物,如附子、干姜等,以加强温阳作用,促使邪寒驱散。

二、湿热病变型湿热病变型是指由于湿热邪气侵袭引起的疾病,表现为口苦、口干、尿短赤黄、大便黏腻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清热泻火,祛湿解毒。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清热药物,如黄芩、黄连等,以增强清热作用,排除湿热之邪。

三、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由于气滞血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胸闷、腹痛、舌质紫暗、脉络纹络紊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活血药物,如川芎、丹参等,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气滞血瘀之症。

四、气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是指由于气虚引起的血瘀病变,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舌质淡白、脉搏细弱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益气养血,活血化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益气药物,如黄耆、党参等,以增强气血功能,改善气虚血瘀之证。

五、脾胃虚弱型脾胃虚弱型是指由于脾胃虚弱引起的疾病,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泄、舌苔薄白等症状。

此时,大青龙汤的辩证要点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可以在配伍大青龙汤的基础上加入健脾药物,如白术、党参等,以改善脾胃功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大青龙汤作为一种具有辩证特点的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然而,应用大青龙汤治疗疾病时,仍需遵循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确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使用大青龙汤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

【中医经方研读】大青龙汤【组成】麻黄12g 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6g 石膏18g 生姜9g 大枣6g温水煎服,取微汗【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治】1、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

2、溢饮。

身体疼痛,四肢浮肿,恶寒身热,无汗,烦躁,脉浮紧。

【使用注意】本方发汗之功居解表剂之冠,故一服得汗者,应停后服,以防过剂。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shun),此为逆也。

(38)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39)【辨证提要】此为伤寒表实兼郁热烦躁的证治。

外感风寒之邪,闭郁肌表,故见恶寒,发热,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邪实于表,郁而化热,则烦躁不安。

故本证与麻黄汤证比较,表寒实见证相同,而多里热烦躁一证,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生石膏清解郁热。

第39条论太阳伤寒兼里热轻证。

脉由浮紧转浮缓,症状由身疼痛变为身重,且时有减轻,说明寒邪郁滞不甚,若感邪较重,郁滞较甚,则脉应浮紧而身疼痛,若感邪较轻,郁滞不甚,则脉缓,身重。

【疑难分析】大青龙汤证,38条、39条为何一云“太阳中风,脉浮紧”,一云“伤寒脉浮缓”?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乃互文见义的手法。

其伤寒、中风,是揭示大青龙汤证的病机来路,即无论是伤寒,中风,依一定条件,均可发展为大青龙汤证。

其脉浮紧、浮缓,与个人体质禀赋,身体体质有关,与感邪轻重,亦有直接关联。

感邪较甚,多为浮紧脉,感邪较轻则可见浮缓脉,临床只要符合表寒里热病机,证见发热恶寒,无汗,烦躁,头痛,身痛者,即可诊断为大青龙汤证。

如何理解大青龙汤证“身重”的病机?原文39条指出大青龙汤证有时会出现“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这是大青龙汤证“身疼痛”的变局,属寒郁肌表,汗不得出,气滞不畅所致,因其郁闭较38条大青龙汤证轻,故身不痛,但重。

大青龙汤讲解分析

大青龙汤讲解分析

大青龙汤讲解分析第一个有麻黄,麻黄呢,它是宣肺,所谓青龙,我们讲的青龙讲的就是麻黄,麻黄颜色是青的。

吃麻黄下去以后,肺主全身的皮肤毛孔,所以肺主皮毛,所以麻黄一下去之后,毛孔就会打开,可是你光靠麻黄打开来皮肤毛孔的时候,那个汗不会出来,所以一定要有桂枝来辅助。

桂枝,中医的观念里面是解肌,肌肉上面的问题哈,认为这个要用桂枝,所以病如果在肌肉上面,我们用桂枝下去,肌肉的汗液——津液呢,有了桂枝以后就会被桂枝推到皮肤下面,顺着毛孔出来。

那我们用桂枝的时候,所以桂枝麻黄用在一个方子里面的时候,如果你不加其它的药,病人感冒好了,可是呢一定会脱水。

病人会脱水。

梁冬:哦,因为桂枝把它排出来了。

倪海厦:对,排出来了。

所以它会加了生姜和红枣,生姜呢,它本身颜色是黄的,哈,它入胃,在胃里面。

梁冬:对,因为它颜色是黄色的。

倪海厦:所以过去我们恶心啊,那个孕妇怀孕的时候,妊娠期间的恶心很重,我们讲,要用干姜啊,生姜,哦~,黄色它能够温胃,能够补胃的津液。

红枣呢,它是大枣,也是色黄的,哦~。

它也是能够补胃里的津液。

因为病人胃口没有了,胃口没有我们要让他胃气恢复,胃的蠕动恢复,所以我们用生姜,红枣用在一起。

那我们用麻黄的话,在经方里面,大家如果有兴趣,听众里面,朋友里面,如果有兴趣研究经方的,你会发现到很奇妙,只要用麻黄的时候,就一定配合了杏仁在里面。

为什么?因为杏仁颜色是白的,中医认为色白入肺,所以把肺的津液补足,所以你麻黄一下去的时候,如果没有杏仁的时候,肺里面干枯掉了,哦~肺好像天上的云一样,那肺一干枯掉,万里无云,那热都热死了,辐射线,紫外线什么都进来,那肺里面一定要有津液。

好,所以我们在用麻黄的时候,配合了杏仁在用的时候,比如说,麻黄跟杏仁一定是等量,比如说我们麻黄用两钱,杏仁就用两钱,麻黄用三钱,杏仁就用三钱。

在麻黄、杏仁比例剂量上控制得很好的话,你麻黄用得多,也不会伤到肺的津液,因为和杏仁,一攻一守。

那石膏呢,这个药很重要,这就是温病和伤寒家最大的差异在这里。

大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大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

大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作用、加减【组成用量】麻黄10g,杏仁9g,生石膏(先煎)30g,桂枝、甘草各6g,大枣12g,生姜9g。

【服用方法】)水煎服。

方中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辛温发汗,去在表之寒邪;石膏外解肌热,内清里热;姜枣和中护胃。

全方可使外解郁闭之风寒,内泄不宜之烦热,达到表里双解之效果。

主要用于治疗表寒外束,里有郁热之病证。

本方具有发汗退热,抗菌消炎,增强肺的换气功能的作用。

【辨治病证】中医临床运用以发热恶寒,寒热俱重,无汗,烦躁,口渴,苔白或微黄,脉浮紧带数为汤证之要点。

本方适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肾炎、过敏性鼻炎、卡他性中耳炎、老年遗尿、哮喘性肺炎等病。

而必须有痰多稀白、咳喘、胸满,口不渴、苔白滑、脉浮滑者之病人。

【现代运用与主治疾病】1.流行性感冒(外寒里热型)治宜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咽痛明显者,加牛蒡子、土牛膝各10g。

口渴甚者,加天花粉、芦根各15g。

咳嗽上气,痰吐不利者,去桂枝,加桑白皮12g,苏子、赤茯苓、广陈皮各10g。

2.支气管哮喘发作期(表寒里热型)治宜解表散寒,清肺化痰。

以本方加白前、黄芩、前胡、防风各10g为主治方。

若发热重者,加佛耳草。

口干燥者,加沙参、天花粉。

咳嗽频作者,加枳壳、马兜铃、款冬花。

痰多喘急者,加天竺黄、苏子、葶苈子。

3.肺气肿(肺肾两虚夹表型)治宜温肺补肾,散寒平喘。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呼多吸少、气喘甚者:加核桃仁、狗脊各10g以纳气平喘。

若口唇指甲呈青紫色者,加鸡血藤20g,红花10g以通经祛瘀。

若合并感染者,加麻黄、杏仁、黄芩各10g,鱼腥草30g。

4.肺源性心脏病(寒痰壅盛型)治宜温肺化痰,散寒解表。

以本方为主治方。

若心律快速,心悸气短明显者,去麻黄、桂枝,加淮山药、白术各15g。

若合并急性呼吸道感染者,加石膏30g,黄芩10g。

若下肢浮肿、腹水者,加二丑、荠菜等。

5.急慢性支气管炎(寒饮伏肺型)治宜温肺化饮。

中医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慎用太阳病最竣猛的一个方子

中医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慎用太阳病最竣猛的一个方子

中医用大青龙汤治疗高热,慎用太阳病最竣猛的一个方子
先看下大青龙汤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大青龙这个方子古人是很慎重的,如果是真正的大青龙汤证——“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诸证俱备的话,大青龙汤只能吃一剂,汗出即停服,如果继续服用会虚损,严重者元阳欲脱。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这属于营气虚损,即使有热或者烦躁的症状,也是虚阳外浮,若误投以大青龙汤,导致更加虚损,元阳因气分虚极而欲脱,遂致肝风萌动而筋惕肉膶的情况(呈现少阴证)
划重点:大青龙汤用于太阳病内有淤热的一种症候,即外有寒,内有热。

原本是温病治疗的一个常用方,急清燥热以存真阴为先务。

所以张锡纯用以治温病时,常常用大青龙汤的薄荷代桂枝,尤为稳妥。

总之,一定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此方,切记切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解析大青龙汤
伤寒论》大青龙汤表里双解治法探析
大青龙汤出自《伤寒论》,方药为麻黄(去节)六两、桂枝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石膏(碎,绵裹)如鸡子大。

大青龙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也可以认为是麻黄汤加入生姜、大枣和
生石膏而成。

因大青龙汤条文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

故该方一直被誉为发汗重剂,如成无己曰:大青龙汤,
发汗之重剂也,非桂枝汤之所同,用之稍过,则又有亡阳之失[1]。

大青龙汤方证是太阳阳明合病,解表兼以清热,是表里双解法的代表,但因
为大青汤被誉为发汗重剂,而限制了其临床的应用。

下面对大青龙汤方证做探讨,以明确其临床应用指征。


1.表里双解法

太阳阳明合病,治当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何病表里双解的代表方,其中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姜、大枣解表,石膏清解里热。

中气足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临床发现,平素中气足,偏于内热
体质的,感受外邪后容易表现为病在阳明,或易入里化热,多易表现为表里合病的大青龙汤证;反之平素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则易入里从寒化,多表现为表里合病的小青龙汤证。

而单纯的麻黄汤证相对大小青龙汤证较少。

对于太阳阳明合病的大青龙汤证,若不表里双解,而是采用先解表后清里的办法,则表解的同时会加重里热,不若表里双解妥当。


2.解表用麻黄,同时增大麻黄用量

《医宗金鉴》称麻黄汤为“仲景开表逐邪发汗第一峻药也”。

麻黄汤中麻黄为三两,而《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其中“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为太阳表实证,辨方证当属麻黄汤证。

而“烦躁”为阳明证,当清解里热,故病为太阳阳
明合病,当太阳阳明同治、表里双解,方证为大青龙汤证,即为麻黄汤基础上加入生姜、石膏而成。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为何大青龙汤方不仅要将麻黄用量由三两增至六两,还要加入辛温发散的生姜三两以强解表发汗的力度?就是源于方为表里双解,麻黄解表发汗,石膏清解里热,一表一里,一升一降,一散一收,一定程度上牵制了麻黄升发解表发汗的力度,故需要相对增加麻黄用量,以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因此,我们临床上对于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证时,适当的增大麻黄的用量,否则不易达到汗出。


3.清里热用石膏而不用芩连

“烦躁”为阳明里热证,故大青龙汤中用石膏清解里热。

石膏辛甘寒,《神农本草经》认为其味辛微寒。

石膏的辛寒与黄芩、黄连的苦寒作用不同。

《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同治,仲景多用石膏配伍麻黄,而非芩连。

石膏虽为矿物类药物,但其清解里热的同时有透邪外达的趋势,故多用石膏配伍麻黄,而不似芩连苦寒而有郁遏邪气不能透达之趋势。

正如《得配本草》曰:“生石膏味辛而散,使邪气外达于肌肤,若误用芩、连,苦燥而降,反令火邪内结,渐成不治之症”[2]。

吴人驹所言:“发散表邪,以石膏同用者,盖石膏其性寒,寒能胜热,其味薄,薄能走表;非若芩、连之辈,性寒味苦而厚,不能升达也”[3]。

石膏配伍麻黄,不似芩、连能明显影响麻黄的走表、解表作用,故《伤寒论》中,表里双解的多用石膏来配伍麻黄,如大青龙汤等。


4.重视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生姜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屡次出现,常用来解表、和胃散饮、止呕等,其具有解表发汗而不伤津液的作用。

后世医家称生姜为“胃家圣药”,故临床上多重视生姜和胃止呕的作用,却忽略了生姜的独特解表作用。

《神农本草经》言其:气味辛、微温,无毒。

《名医别录》言其:归五脏,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去痰下气。

陈世铎曰:生姜性散,能散风邪,伤风小痒,何必用桂枝[4]?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生姜的解表作用态度非常明确。

在民间,冬季亦多用生姜熬汤来治疗轻证的风寒感冒。

正确理解生姜药性的前提是抓住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伤寒论》用生姜无论是解表,还是温胃止呕、化饮,都是利用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

邪气在表,汗之可也。

但对于表证未解而津液有所损伤的患者,就需要发汗解表的时候顾护津液。

《伤寒论》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
汤主之。

”上述方证中虽有表证未解,但津液已虚,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而用生姜微微发汗解表而不伤津。

历代对于上述两条有颇多争论,而之所以诸多医家认为“去桂当为去芍之误”,就是在于仅仅看到了表证的存在,却忽视了生姜的解表作用。

又如《伤寒论》第82条的真武汤方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其中亦有表证,故真武汤被后世认为外邪里饮证,其中的表证是用生姜来解表的。

总之,《伤寒论》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桂加白术汤、真武汤等,
皆有表证,但因为津液相对虚弱,不能大发汗,故以生姜解表。

仲景对于津液充足的表证用麻黄、桂枝等,而对于津液已伤的表证则不用麻黄、桂枝,而用生姜来解表。

因此需要重视生姜的解表作用。

中医强调邪正相争观,治疗当扶正祛邪。

因此临床上在使用大青龙汤时,一
定要加入生姜,一方面生姜的辛温发散之性可以增强发汗,同时生姜配合大枣还可温胃、益胃、鼓舞胃气。

临床体会,若不加入生姜,则不易见汗,同时由于汗出表解的不透彻,从而容易影响治疗效果。


5.大青龙汤法

大青龙汤可以代表太阳阳明合病的表里双解法。

后世金元四大家之一刘河间的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将解表药与寒凉清热药配合使用,从而被誉为“寒凉派”的鼻祖,从而有“伤寒宗仲景,热病主河间”之说法。

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的辛温解表配合寒凉清热的治法其实亦来源于仲景的大青龙汤法。

大青龙汤中,麻黄汤解表,取其辛,石膏清热,取其寒凉,麻黄、桂枝、生
姜辛温解表配合生石膏辛寒清热,其中辛寒清热佐制了辛温之性,使解表而不助热,清热而不碍表,合之则为辛凉解表法,达到表里双解的目的。

在《医宗金鉴》
上曰: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5]。

就已认识到了大青龙汤其实是辛凉解表法。

温病学派的银翘散等代表的辛凉解表法都可以认为出自本法。

温病学派创立
了辛凉解表法的名称,但其实辛凉解表法发源于《伤寒论》的大青龙汤法和《金匮要略》的越婢汤法。

温病辛凉解表法的代表方银翘散中,荆芥、豆豉辛温解表,银花、连翘、竹叶等清热,药虽不同,但法则一。

故大青龙汤可视为辛凉解表法的肇始。


6.得汗止后服原则

大青龙汤表里双解,表解的标志是汗出。

解表发汗只是祛除邪气的一种方法,大青龙汤是通过麻黄、桂枝、生姜的辛温发汗来达到表解的目的。

汗出标志着邪气祛除而表解,故临床采用解表法的时候要遵循“得汗止后服”
的原则,正如大青龙汤方后注曰:一服汗者,停后服。

也体现了仲景的用药以知为度原则,若辛温发汗太过,一则助热,一则导致大汗出。

汗为津液,为阳气之
载体,故汗多则易亡阳,故不可过汗,如仲景所谓“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临床上虽然我们大青龙汤的用量较大,但嘱咐患者,得汗止后服,以微微见汗为汗出之佳兆,此时汗出表解而津液正气不伤,正如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所
言:“存津液是真诠”。


7.小结

总之,大青龙汤方证为太阳阳明合病,治法为表里双解。

其辛温解表配合辛
寒清热,可以看做是辛凉解表法的肇始。

其增大麻黄用量、加入生姜,清里热用生石膏而不用芩连等,值得临床思考体悟。

临床上,只要见到太阳阳明合病而烦躁的,都可以采用大青龙汤加减,但注意汗出以微微汗出为佳兆,不可大汗,同时用药以知为度,汗出则止后服。

(马家驹,等.《伤寒论》大青龙汤表里双解治法探析[J].国医论坛,2013,28(4):7-8.)
参考文献
[1]成无几.伤寒明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65.
[2]严洁,施雯,洪炜.得配本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13-14.
[3]吴谦,等.医宗金鉴[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9.
[4]陈无择.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29.
[5]吴谦,等.医宗金鉴[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5:5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