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反相比例电路实验报告

反相比例电路实验报告

反相比例电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反相比例电路的调试方法,掌握反相比例电路的各项参数的测量方法,并对其工作原理及应用有深入了解。

实验器材:函数信号发生器、多用表、电容、电阻、运算放大器实验原理:反相比例电路由一个运算放大器和两个电阻组成。

运算放大器的输入电阻极大,因此两个输入端的电流极小,可以近似认为为零。

运放内部有一电路结构,能够输出一个等于负载电阻 R2 与输入电阻 R1 比值的放大倍数,与输入电压 U1 间成反比的电压 Uo,即:Uo = -U1*R2/R1其中负号表示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极性相反。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器材和元件,并组装电路,注意电路的连接正确无误。

2. 将多用表的一个端口接入电阻 R1 的一端,另外一个端口接入电阻 R2 的一个端口,通过读出端口电压的大小计算出 R2/R1 的数值,并记录下来。

3. 接通电源,开启函数信号发生器,将输出信号的频率设置为 1kHz,幅度为 5V 。

4. 将信号输入到输入端口,并通过多用表测量输出端口的电压,记录下其大小,通过计算来验证实验结果。

5. 更改输入信号的幅度,并记录下输出信号的幅度变化情况。

6. 更改电阻 R2 的数值,保持输入信号的幅度不变,记录下输出信号的大小和计算出的放大倍数,来验证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1. 计算出 R2/R1 的比值为2.5 。

2. 当输入信号幅度为 5V 时,输出信号的幅度为-12.5V;当输入信号幅度为 10V 时,输出信号的幅度为-25V。

3. 当电阻 R2 值从1kΩ 变为2kΩ 时,输出信号的幅度也变化了,从 -12.5V 变为 -25V。

本实验利用反相比例电路调试方法,成功地组装了反相比例电路。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2. 反相比例电路与输入电压保持反向,其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正相关,且放大倍数为负值。

3. 在固定输入电压的情况下,电路的输出信号幅度随着电阻 R1 和 R2 的变化而变化。

CMOS反向器版图设计实验报告

CMOS反向器版图设计实验报告

上海电力学院VLSI原理和设计报告题目:CMOS反向器的版图设计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年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刘伟景一、实验目的1、熟悉virtuoso editing、LSW设计窗口及操作2、熟练掌握设计快捷键的操作3、培养CMOS数字集成电路设计中减小芯片面积的设计技巧和方法的能力4、认识版图数据文件二、实验设备硬件环境:英特尔I5 PC机、SUN BLADE工作站软件环境:solaris操作系统、Cadence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三、实验内容实验一UNIX上机实验(1)实验内容及步骤:1.在主目录/home/student/stu231 或/home/student/stu231创建自己的子目录(姓名全拼)。

注意:以后的新建文件和目录全部都在子目录中进行。

2.对根目录进行详细列表并将结果存入自己的子目录下新文件lsl.log中,并用cat命令显示该文件内容,再用file命令查看该文件类型。

3.用cat命令将自己建立的lsl.log文件扩展3次形成一个新文件ls2.log,并用more命令显示该文件内容,统计该文件的行数,并将此信息追加到文件末尾。

4.对自己的子目录打包后压缩,查看形成的新文件信息后,在进行解压和解包。

5.为自己创建一个新的目录new,将自己原目录下的文件拷贝到新目录new中。

6.删除新目录及其下的所有文件。

7.用定向的方法把who命令形成的结果保存到文件who.log中,并查看该文件内容。

8.用chmod命令修改文件who.log的可执行权限使其成为可执行文件,并运行该文件查看结果。

9.进入VI编辑器再次修改文件who.log的内容,其内容为对目录的详细列表,并使改变who.log的可执行权限,使得其权限形式为“r w x r- x r - -”。

并执行之。

实验二:UNIX上机实习(续)10.进入VI编辑器修改lsl.log文件内容,利用全局替换命令将“root”修改为“stu”。

电动机正反转实验报告

电动机正反转实验报告

电动机正反转实验报告电动机正反转实验报告实验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一、实验目的1、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手动控制正反转控制、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的不同接法。

二、实验设备三相鼠笼异步电动机、继电接触控制挂箱等三、实验方法1、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1)按下“关”按钮切断交流电源,按下列图接线。

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按下“开”按钮通电操作。

(2)合上电源开关Q1,接通220V三相交流电源。

(3)按下SB1,观察并记录电动机M的转向、接触器自锁和联锁触点的吸断情况。

(4)按下SB3,观察并记录M运转状态、接触器各触点的吸断情况。

(5)再按下SB2,观察并记录M的转向、接触器自锁和联锁触点的吸断情况。

图1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ABCFR1KM1KM2Q1220VL1L2L3FU1FU2FU3FU4KM2KM1KM1KM1KM3、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1)按下“关”按钮切断交流电源。

按图2接线。

经检查无误后,按下“开”按钮通电操作。

(2)合上电源开关Q1,接通220V三相交流电源。

(3)按下SB1,观察并记录电动机M的转向、各触点的吸断情况。

(4)按下SB3,观察并记录电动机M的转向、各触点的吸断情况。

(5)按下SB2,观察并记录电动机M的转向、各触点的吸断情况。

220VL2L1Q1L3FU2FU3FU1FU4KM1KM2FR1SB2SB1图2按钮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ABC四、分析题1、接触器和按钮的联锁触点在继电接触控制中起到什么作用?实验二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一实验目的1.掌握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组成及基础原理;2.掌握变频器常用控制参数的设定方法;3.掌握由变频器控制交流电机多段速度及正反向运转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1.变频器;2.交流电机。

三、实验方法(一)注意事项参考变频器的端子接线图,完成变频器和交流电机的接线。

主要使用端子为RST;UVW;PLCFWDREVBXRSTX1X2X3X4CM。

电机正反转实验报告

电机正反转实验报告

电机正反转实验报告引言电动机作为一种应用广泛的电力设备,在工业、农业和家庭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动机的正反转是其最基本的运行方式之一,在实际应用中非常常见。

本报告旨在通过电机正反转实验,探究电动机正反转的原理与应用。

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电动机正反转的原理,并检验实际操作中电动机正反转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2. 实验原理电动机的正反转是通过调节电流方向或改变相序来实现的。

在直流电动机中,正向电流引起电枢和励磁线圈产生相同方向的磁通,即为正转;反向电流引起磁通方向相反,即为反转。

而在交流电动机中,通过改变电源的相序可以实现正反转。

3. 实验材料与方法材料:- 直流电动机- 交流电动机- 电路板- 开关- 电源方法:a) 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实验:- 将直流电动机连接至电路板上的直流电源,并通过连接线与电源相连。

- 调节电源开关,使电机正转。

- 改变电源开关的方向,观察电动机反转情况。

b) 交流电动机正反转实验:- 将交流电动机连接至电路板上的交流电源,并通过连接线与电源相连。

- 调节电源开关,观察电机正转情况。

- 改变电源的相序,观察电动机反转情况。

4. 实验结果与分析a) 直流电动机正反转实验结果:在直流电动机实验中,当电源开关正向时,电机呈正转状态;当电源开关反向时,电机呈反转状态。

通过实验观察得知,直流电动机的正反转较为简单可行。

b) 交流电动机正反转实验结果:在交流电动机实验中,通过改变电源的相序,可以实现电机的正反转。

当电源相序为正向时,电机呈正转状态;当电源相序为反向时,电机呈反转状态。

经过实验验证,交流电动机的正反转也是可操作的。

5. 实验讨论在本实验中,我们对电动机的正反转进行了探究和验证。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调整电流方向或改变相序可以实现电动机的正反转。

这对于电动机在实际应用中的控制非常重要,使其能满足各种不同的运行需求。

6.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电动机正反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均可以通过调整电流方向或改变相序实现正反转。

2021年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反风实验报告

2021年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反风实验报告

2021年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反风实验报告根据《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要求,“矿井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反风试验,并测定主要风路反风后的风量”,我矿结合生产实际情况,于二0二一年十一月三日进行了矿井反风演习,现将此次反风演习实验进行报告:一.反风演习的目的反风演习是为了检验矿井主要通风机能否及时启动反转运行,也是考察主扇操作人员对反风操作的熟练程度,并检验反风装置及反风设施的建筑管理和维修质量,同时要求测定矿井反风后井下巷道的风流方向和有效风量,为矿井灾害处理提供技术参考依据,优化矿井通风网络,发现并解决反风演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矿井整体抗灾能力,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二.反风演习组织为了及时协调处理反风演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反风演习安全顺利进行,矿成立了反风演习指挥部,以袁宗明任本次技术总指挥,安全副矿长、生产技术部、安全、通风、机电负责人参加,及相关部门为成员的。

反风演习时从事地面指挥及作业的人员12人,从事井下作业的人员22人。

本次反风演习历时2个小时50分钟,反风演习前1#风机矿井总回风量1668m"/min,反风演习时矿井井下总回风量为867m"/min,矿井反风率为52%;反风演习前2#风机矿井总回风量1788m2/min,反风演习时矿井井下总回风量为913m*/min,矿井反风率为51%。

从指挥部下达反风命令到井下风流反向历时1-2分钟,符合规程要求能在10分钟内改变巷道中的风流方向,当风流方向改变后,主要通风机的供给风量达到50%以上,大于规程要求的不应小于正常供风量的40%,效果很好。

这次反风演习之所以取得圆满成功,主要有以下方面:1、组织严明。

矿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任总指挥、安全副矿长、各科室及坑口成员组成的反风演习总指挥部,在指挥部的领导下,保证了这次反风演习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2、准备充分。

矿对这次反风演习非常重视,由总工程师召集有关人员召开了反风演习预备会和反风演习计划及措施学习会,强调注意事项,明确职责划分,做到人尽其责。

电路实验报告_3

电路实验报告_3

实验一电路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一、实验目的1.学会识别常用电路元件的方法2.掌握线性电阻、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测试方法3.熟悉实验台上直流电工仪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二、原理说明电路元件的特性一般可用该元件上的端电压U 与通过该元件的电流I之间的函数关系I=f(U)来表示,即用I-U平面上的一条曲线来表征,这条曲线称为该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电阻元件是电路中最常见的元件,有线性电阻和非线性电阻之分。

实际电路中很少是仅由电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平移动”电路,而非线性器件却常常有着广泛的使用,例如非线性元件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可以把交流信号变换成直流量,在电路中起着整流作用。

万用表的欧姆档只能在某一特定的U和I下测出对应的电阻值,因而不能测出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

一般是用含源电路“在线”状态下测量元件的端电压和对应的电流值,进而由公式R=U/I求测电阻值。

1.线性电阻器的伏安特性符合欧姆定律U=RI,其阻值不随电压或电流值的变化而变化,伏安特性曲线是一条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如图1-1(a)所示,该直线的斜率等于该电阻器的电阻值。

图1-1 元件的伏安特性2.白炽灯可以视为一种电阻元件,其灯丝电阻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一般灯泡的“冷电阻”与“热电阻”的阻值可以相差几倍至十几倍。

通过白炽灯的电流越大,其温度越高,阻值也越大,即对一组变化的电压值和对应的电流值,所得U/I不是一个常数,所以它的伏安特性是非线性的,如图1-1(b)所示。

3.半导体二极管也是一种非线性电阻元件,其伏安特性如图1-1(c)所示。

二极管的电阻值随电压或电流的大小、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它的正向压降很小(一般锗管约为0.2~0.3V,硅管约为0.5~0.7V),正向电流随正向压降的升高而急剧上升,而反向电压从零一直增加到十几至几十伏时,其反向电流增加很小,粗略地可视为零。

发光二极管正向电压在0.5~2.5V 之间时,正向电流有很大变化。

可见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但反向电压加得过高,超过管子的极限值,则会导致管子击穿损坏。

cmos反向器电路设计实验报告

cmos反向器电路设计实验报告

cmos反向器电路设计实验报告CMOS反向器电路设计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设计和实现CMOS反向器电路,验证其基本功能和性能。

通过实验测试,我们评估了反向器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延迟时间和功耗等性能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CMOS反向器电路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可靠性。

引言: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技术是集成电路设计中最常用的工艺之一,其具有功耗低、噪声抑制能力强等优点,在现代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

反向器是CMOS电路中最基本的逻辑门,其功能是将输入信号反转输出。

本实验旨在通过设计和实现CMOS反向器电路,验证其基本功能和性能。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所需材料:- 电路设计软件(如LTspice)- CMOS反向器电路元件(晶体管、电阻、电容等)- 直流电源- 示波器2. 实验步骤:1) 在电路设计软件中绘制CMOS反向器电路原理图。

2)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晶体管、电阻和电容等元件。

3) 连接电路并进行仿真测试,调整电阻和电容等参数,以满足设计要求。

4) 使用直流电源为电路供电,并使用示波器测量输入和输出信号的波形。

5) 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并评估反向器的性能。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CMOS反向器电路的输入和输出电压之间的关系。

我们观察到,当输入电压为高电平时,输出电压为低电平;而当输入电压为低电平时,输出电压为高电平。

这验证了反向器的基本功能。

我们还测试了反向器的延迟时间和功耗。

延迟时间是指输入信号从发生变化到输出信号发生变化之间的时间。

实验结果显示,CMOS 反向器的延迟时间较短,具有较高的响应速度。

功耗是指电路在工作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实验结果显示,CMOS反向器的功耗较低,符合低功耗设计的要求。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和实现了CMOS反向器电路,并验证了其基本功能和性能。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反向器具有较高的性能和可靠性。

CMOS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推动集成电路的发展,为现代电子设备的制造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

电路实验报告参考直流

+-U2U 1R 2R I +-VR V图 2-1AR A串入A R AmI IRI AI R图 2-2S可调恒流源实验报告参考〔直流局部〕实验一根本实验技术一、 实验目的:1. 熟悉电路实验的各类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2. 掌握指针式电压表、电流表内阻的测量方法及仪表误测量误差的计算。

3. 掌握线性、非线性电阻元件伏安特性的测绘。

4. 验证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

二、需用器件与单元: 序号 名称型号、规格 数量 备注 1 多路可调直流电源 LPS323D12 直流电流表 IEC60092–504 13 直流电压表 GB/T7676–1998 14 电路实验箱 YYDG-*A1 15数字万用表VCTOR VC9807A+ 1三、实验内容:(一) 电工仪表的使用与测量误差及减小误差的方法 A 、根本原理:通常,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而电压表和电流表都具有一定的内阻,分别用R V 和R A 表示。

如图2-1所示,测量电阻R 2两端电压U 2时,电压表与R 2并联,只有电压表内阻R V无穷大,才不会改变电路原来的状态。

如果测量电路的电流I ,电流表串入电路,要想不改变电路原来的状态,电流表的内阻R A 必须等于零,。

但实际使用的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般都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即它们的内阻不可能为无穷大或者为零,因此,当仪表接入电路时都会使电路原来的状态产生变化,使被测的读数值与电路原来的实际值之间产生误差,这种由于仪表内阻引入的测量误差,称之为方法误差。

显然,方法误差值的大小与仪表本身内阻值的大小密切相关,我们总是希望电压表的内阻越接近无穷大越好,而电流表的内阻越接近零越好。

可见,仪表的内阻是一个十分关注的参数。

通常用以下方法测量仪表的内阻: 1.用‘分流法’测量电流表的内阻设被测电流表的内阻为R A ,满量程电流为I m,测试电路如图2-2所示,首先断开开关S,调节恒流源的输出电流I,使电流表指针到达满偏转,即I =I A =I 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实验报告册课程名称:集成电路反向设计分析实验Ⅱ姓名:沈旭浪学号:2940710211院系:微电子技术系专业: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教师:林国伟2012 年6 月20 日实验一:电路网表提取一、实验目的:1.研究芯片datasheet 剖析电路的整体框架;2.了解芯片的具体功能;研究芯片中的所有模块,分析芯片引脚。

3. 创建芯片工作区,追整体芯片整体布线;创建网表工作区,追线VDD、GND 及其他PAD,提取PAD周围器件,尽量判断PAD具体名称。

4.划分工作区,提取工作区器件。

5.完成工程线网连接,通过ERC检查,修改连pin时出现的错误,确保网表正确。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原理:根据芯片的图像和所学的理论知识,判别器件类型并提取,根据金属和多晶布线提取线网,并进行ERC检查。

1.查看芯片datasheet,分析芯片功能和模块。

2.创建工作区,追整体布线。

3.提取工作区所有器件4.提取线网连接pin脚,并做ERC检查。

5.导出hierux单元库。

三、实验步骤:1.打开芯片datasheet文档,并进行分析。

2.打开ChipAnalyzer软件,开工程Power_Manager_chip_1,创建工作区。

3.划分任务4.配置模拟器件类型5.提取器件6.进行单元检查7.连接pin脚8.进行ERC检查,并修改错误。

9.导出数据进行网表对比,修改错误。

四、实验数据和结果:1.电阻提取:a.POLYFUSEb.POLY电阻c.N注入电阻d. P注入电阻2.MOS管提取:a.PMOS管b.NMOS管3.MOS电容提取:4.数字电路部分提取:a.反相器a. 与非门b. 或非门1. 整个工作区提取完之后的图:2. 布完线之后的工作区如下图:五、实验总结:1. 提取器件的时候我们非常容易造成遗漏某些器件,忘记修改提取器件的名字,忽略MOS管的bn,电阻宽长搞反等。

懂得了细心的返回修改,如:提完遗漏的器件,重新量电阻的宽长等。

2. 做单元检查时我们很多名字不对,造成了错误。

把名字改正确就基本没有错误了。

3.连接PIN时我们出现了MOS管共用该链接那儿,电阻串并联如何链接等几处错误,通过我们两组对比,我们弄清了冲突的地方,知道了如何连接。

4.进行线网对比时,最初我们组的两个线网有差异很大,我们通过对导出的两组网表进行一一对比,细心的修改了每处错误,最终经历了长时间的修改及核对,我们两组导出的网表一样了。

5.通过本实验我懂得了如何提取工作区的器件,如何对提取的器件进行ERC检查。

同时明白了反向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细心、仔细。

实验二:电路整理一、实验目的:1.学习整理电路的方法2.整理提取网表电路二、实验原理和内容:1.实验原理:HxDesigner 电路分析器用来将平面化的电路图整理成层次化的电路图。

实现层次化的宏单元打包功能、自动搜索同构子电路、整理过程中始终维护网表连接性不变。

用来整理的平面化电路图通常是用ChipAnalyzer 提取并导出生成的,当工作区的电路网表提取完成之后就可以导出hierux单元。

这样在指定hierux项目库中就有一个有完整电路网表单元,可以用Hierux Designer进行整理,从而得到层次化的电路图。

2.实验内容:(1)进一步学习Hierux Designe软件。

(2)识别功能块(3)创建宏单元(4)将芯片功率管、开关电路、放大器、电压基准源、限流电路整理为宏单元。

三、实验步骤:1.设置服务器环境变量2.创建图像单元库*** —IMG,将图像文件拷到图像库文件里。

3.将提取的网表的脚本文件导入到图像单元库中。

4.设置交叉定位5. 整理POWER-MOS(1)看一下网表4个Powermos导入到子电路:操作选中右击(放入子电路)(2)点击追踪,将4个管子拉入到子电路。

(3)手工创建连线:点击引脚,按W划线。

(4)将子电路创建为新单元(5)修改Power_MOS电路视图端口和符号视图6.ON_OFF整理(1)看一下网表找到CE引脚,点击CE线网,在CE线网器件引脚(2)将CE线网器件拖动聚集,观察特点其中有两个NMOS EDS保护管,其他均为ON-OFF电路器件。

(3)整理CE引脚的ESD保护(4)将其他CE器件导入到子电路(5)逐步整理ON-OFF模块7.电阻、电容整理8.放大器整理9.电压源整理四、实验数据和结果:1. POWERMOS的电路整理a. 电路图如下:a.符号图如下:2. ON_OFF电路整理a. 电路图如下:b. 符号图如下:3. 放大器电路整理a. 电路图如下:b. 符号图如下:五、实验总结:1. 整理电路的过程中,我懂得了如何修改符号视图,遇到了符号视图在check 的时候出现格点报错问题,修改的方法就是,将PIN移动到格点上。

2.这个理ON_OFF的时候,我们需要从电源或地开始慢慢的整理,这样才能快速并且正确的整理出提取的电路。

3.通过整理电路,我掌握了一些整理电路的基本快捷方式,如何修改电路图。

学会了整理电路的一些基本流程。

实验三:电路仿真一、实验目的:1.将学习用Hierux Designe软件导出所需的电路仿真网表。

2.对整理放大器电路进行仿真,研究该饭大气电路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和内容:实验原理:根据整理电路中得到放大器的电路图和HSPICE网表,设置激励对放大器进行仿真,验证放大器在电路中实际功能。

实验内容:对提取放大器模块进行仿真。

三、实验步骤:1.打开HxDesigner将放大器HSPICE网表导出。

2.分析P165与N206在此放大器的作用。

3.V2=1V时,V1在1V电压波动时,使输出电压VO输出电压不失真,即放大器正常工作,求此时V1的范围?此时的增益是?4.对第一级放大器进行性能仿真。

(1)共模输入范围(CRMR)(2)输出摆幅(3)电源抑制比(PSRR)(4)压摆率(SR)四、实验数据和结果:1. 仿真的网表:* PM1_2012_SUB - AMP - schematic *.LIB "D:\2012ADC\lib\h05mixddst02v231.lib" tt*.lib 'D:\2012ADC\cz6h_hspice\cz6h_v20.lib 'biptypical*.lib 'D:\2012ADC\cz6h_hspice\cz6h_v20.lib' restypical*.lib 'D:\2012ADC\cz6h_hspice\cz6h_v20.lib' captypical*.options list node post.op*.dc vdd 0 5 0.1.tran 10n 20u.print tran v(VO)*vi2 V2 GND! 235mvvi2 V2 GND! 1vVi1 V1 GND! sin(1 1mv 100KHz)VB1i VB1 GND! 3.5v*Vb2i VB2 GND! 295mvVb2i VB2 GND! 1.2VVD VDD! GND! 5VB GND! 0 0vn OEN GND! 0vp OEP GND! 5******************************************************************************* * Library Name: PM1_2012_SUB* Cell Name: AMP* View Name: schematic******************************************************************************* *.SUBCKT AMP V1 VO V2 VB2 OEP VB1 OENMN195 VO P173_D GND! GND! MN W=20.0u L=5.0uMN196 N196_D P173_D GND! GND! MN W=60.0u L=5.0uMN197 N197_D V1 N196_D GND! MN W=25.0u L=7.0u M=2MN198 N198_D V2 N196_D GND! MN W=25.0u L=7.0u M=2MN205 P173_D P173_D GND! GND! MN W=10.0u L=50.0uMN206 P173_D OEN GND! GND! MN W=10.0u L=15.0uMN284 P166_G VB2 N197_D GND! MN W=10u L=2uMN285 P167_G VB2 N198_D GND! MN W=10u L=2uMP165 VO OEP VDD! VDD! MP W=10.0u L=20.0uMP166 VO P166_G VDD! VDD! MP W=20.0u L=1.5uMP167 P166_G P167_G VDD! VDD! MP W=10.0u L=3.0u M=2MP168 P167_G P167_G VDD! VDD! MP W=10.0u L=3.0u M=2MP173 P173_D VB1 VDD! VDD! MP W=20.0u L=10.0uMP174 P173_D VDD! VDD! VDD! MP W=20.0u L=10.0u*.ENDS AMP.end2.仿真的波形如下:a. 交流:b. 直流:五、实验总结:1. 通过对放大器电路进行仿真,我学会了在仿真以及放大器的时候,我们需要注释掉没有用到的管子。

2. 通过对电路的仿真,掌握了仿真网表的修改,学会了设置仿真激励,以及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