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的性别

合集下载

养鱼时要注意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

养鱼时要注意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

养鱼时要注意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养鱼是一项受到很多人喜爱和追捧的养殖爱好,鱼类作为一种小型宠物和观赏生物,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快乐和乐趣。

但是,很多人在养鱼时并没有注意到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的重要性。

事实上,正确的性别比例和合理的群体结构对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正确的性别比例对于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至关重要。

在鱼类中,通常雌性比雄性更具有繁殖能力。

如果我们在养鱼时只选取一种性别的鱼进行繁殖,那么很有可能会导致繁殖的困难甚至无法进行繁殖。

因此,在选择鱼类时,我们应该尽量保持雄性和雌性的一定比例,以确保繁殖的顺利进行。

另外,一些鱼类如鲈鱼、斑马鱼等,存在着社会性別(体型上既没有明显的外形差异,又无法通过内部观察判断性别),这些物种的雌雄比例也需非常注意。

其次,合理的群体结构对于鱼类的生长和健康也非常重要。

在自然环境中,鱼类通常是以群体的形式生活的,因为群体的存在可以提供种种优势,比如更好的资源获取、更强的适应力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养鱼时应该尽量模拟鱼类的自然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鱼的种类和群体大小,但是总体上来说,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可以提高鱼类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

此外,当群体内的鱼类数量过多时,鱼类之间的竞争会加剧,可能会导致食物短缺、疾病传播等问题。

因此,我们在养鱼时,应该根据鱼类的种类和其生活习性来确定适宜的群体大小,以确保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最后,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还与鱼类的行为有着密切的关联。

很多鱼类在群体中存在着一定的社会结构和行为规律。

比如,雌性鱼在繁殖期会形成一定的社会等级制度,这些等级制度对于鱼类的繁殖和生长至关重要。

同时,群体中的鱼类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的合作和竞争关系,这些关系对于鱼类的行为和生存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正确的性别比例和合理的群体结构对于鱼类的行为调控和生活习性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养鱼时要注意鱼类的性别比例和群体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水产养殖一直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有效利用方式之一,而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在水产养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控制鱼类的性别,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养殖效益。

本文将探讨水产养殖中的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及其应用。

一、鱼类分性别的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了其生长速度、体型特征以及繁殖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在养殖业中,雄性鱼往往生长速度较快,体型较大,而雌性鱼则具有优良的繁殖能力。

通过科学地控制鱼类的性别,可以实现性别比例的均衡,提高养殖效益。

二、鱼类性别控制方法1. 温度控制法温度对鱼类的性别发育有着重要影响。

鱼类性别和温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控制孵化阶段的水温,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选择。

一般而言,较高的水温有利于雌性发育,而较低的水温则有利于雄性发育。

2. 药物激素法药物激素法是一种常用的鱼类性别控制方法。

通过给鱼类注射或摄入一定剂量的雌激素或雄激素,可以影响其性腺的发育,从而控制其性别分化。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需要专业技术的支持。

3. 基因编辑法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通过基因的操控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控制。

通过修改或引入特定的基因,可以实现鱼类性别的选择。

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精确性,但需要更高的技术要求和较大的投入。

三、鱼类性别控制技术的应用1. 提高养殖效益通过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实现性别比例的调控,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例如,在对高价值的雄性鱼进行特定养殖时,可以通过性别控制技术提高雄性比例,提高养殖效益。

2. 保护遗传资源对于濒危鱼类或具有重要遗传资源价值的鱼种,性别控制技术可以帮助实现种群的保护和遗传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性别控制,可以控制繁殖中的基因流失,保持遗传多样性。

3. 防止环境污染在水产养殖中,饲料的过剩和排泄物的积累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鱼类性别控制技术,可以控制养殖密度和性别比例,减少饲料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降低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鱼类性腺发育与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

鱼类性腺发育与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

鱼类性腺发育与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最为复杂的一类,它们具有多样的性别表现形式,包括雌雄二性、单雌性和单雄性等。

在鱼类中,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的调控关系非常密切,在早期胚胎发育和后期亚成体生长中,多种因素会影响性腺发育和性别表现。

近年来,关于鱼类性别分化的调控研究取得了不少进展,本文将对其中一些研究进行讨论。

一、内分泌调控内分泌在调控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性激素、促性腺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皮质醇等。

其中,性激素是最为关键的内分泌因子之一。

在雄性鱼类中,睾酮是主要的性激素,能够促进精子形成和性腺发育。

在雌性鱼类中,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是主要的性激素,能够促进卵泡形成和卵巢发育。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内分泌调控鱼类性别分化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参与内分泌调控的相关基因和受体数量众多,调控过程涉及到多个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

例如,雄激素能够与雄性受体结合,通过下调卵泡刺激素受体(FSHR)和抗孕激素受体(LHRR)等基因的表达,促进睾丸的发育和雄性表型的形成。

而在鲤鱼中,调控雌性特征表现的因子则是雌激素,同时卵巢素和孕激素则起到拮抗作用,能够抑制雌性特征表现。

二、外界环境因素除了内部因素的调控外,外界环境因素对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也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

水温、光照、营养状态、水质等都能够影响鱼类性别表现。

例如,许多鱼类在固定的温度、季节和光照条件下,会呈现明显的性别分类。

另外,营养素的供应与性别表现同样密切相关,一些营养素的缺乏或过量摄入,都会影响鱼类性腺发育和性别分化。

比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雄性雏鱼生殖生长受到抑制,而营养过剩则会抑制性腺的发育,影响卵子和精子的质量。

三、基因调控除上述因素外,基因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生殖减数叉精子蛋白1 (Spo11) 是生殖细胞中产生 DNA 双股断裂的关键酶。

在一些鱼类中,如果缺少 Spo11 基因,生殖细胞的染色体分离会出现问题,从而会影响性腺发育和性别表现。

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及其应用研究

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及其应用研究

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及其应用研究鱼类是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和宠物,但往往面临着繁殖上的问题。

在生殖过程中,鱼类的性别决定着繁殖能力和产生的后代数量,因此分子性别鉴定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谈论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及其应用研究。

一、鱼类分子性别鉴定方法鱼类分子性别鉴定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包括:1. PCR扩增方法PCR是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缩短DNA扩增时间的一种技术,通常使用性别特定的引物扩增鱼类性染色体上的DNA区域。

此技术对于快速鉴定单个个体的性别非常有用。

2. FISH(荧光原位杂交)FISH是一种基于荧光技术的DNA分子检测方法,它可以用来标记并检测某一特定序列的RNA或DNA分子。

可以在鱼类卵母体或精子中直接进行性别鉴定。

3. 比色法比色法利用颜色变化来测量DNA浓度和DNA与染料的反应程度。

其中最常用的比色法是PI法。

通过比较不同性别的DNA与染料之间的反应程度,可以准确地鉴定鱼类的性别。

二、鱼类分子性别鉴定应用研究1. 鱼类繁殖性状的研究鱼类是水生动物,常常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繁殖。

然而,由于天气等因素的影响,其繁殖时间和周期不定,因此往往会出现无法有效繁殖的情况。

利用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可以为鱼类的繁殖奠定基础,进一步研究鱼类繁殖周期、产卵量、幼鱼孵化率等性状。

2. 鱼类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鱼类的种群结构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对于保护和管理鱼类资源非常重要。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实施科学的种群管理以维护和促进鱼类的保护和管理。

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可以更精确地进行个体鉴定,研究种群遗传结构及其变化。

3. 鱼类育种的研究鱼类育种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可以通过改良和选育优良的品种来促进鱼类生产的发展。

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可以帮助鱼类育种工作者提高育种效率和优化育种方法,领域中的相关研究也日益增多。

4. 鱼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生物的遗传多样性是一个涵盖了种群、个体和基因的范围。

鱼类的遗传多样性对于其繁殖、生存和适应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因素分析

鱼类性别异形和性别决定因素分析
中国 18目52科294属1050种,纯淡水鱼967种,洄游性鱼15种,河口性鱼
68种。其中约500种为特有品种,69种处于濒危状态,种类最多的为 鲤形目,约占一半。
我国淡水鱼资源的分布大致情况是:长江水系约300种;珠江水系约
有294种;黄河水系约有140种;其次,黑龙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 各有鱼类约100种,台湾省和海南省约70种。
4
依据其生殖对策的不同,鱼类可分为单性鱼类、雌雄同体鱼类和雌
雄异体鱼类。
绝大多数鱼类表现为雌雄异体,雌雄同体现象也较常见,已在黄鳝、
鲷和石斑鱼等鱼类中有报道。
在雌雄异体的虹鳟中,也有研究发现在其性别决定的关键时期,性
类固醇激素水平的改变可导致兼性个体产生,并由其形成的精子和卵 子自我受精产生YY雄鱼(Chevassus et al,1988) 另外,在发育的早期,某些外部、内部因素,如水温、光照以及激素、 代谢物等都可能通过某种途径改变机体的新陈代谢,特别是改变与性 别决定有关的某些生理生化过程,从而影响鱼类的性别分化,使鱼类 性别决定机制益显复杂化 。
迄今,TSDⅡ存在于所有的爬行类(鳄类、龟鳖类和蜥蜴类),TSDⅠa型只
存在于龟鳖类中,而Ⅰb型决定模式存在于楔齿蜥、蜥蜴和鳄类中
18
除以上因素外,盐度、光照
、水质、pH 值和食物丰度亦可能影响 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 但均未形成系统研究 , 其作用机理尚属 未知。利用这些因素进行鱼类性别控制,现仍未见报道。
13
剑尾鱼的性染色体类型及性别比例
14
鱼类性别分化的可塑性

在黄颡鱼、青鳉和鲤鱼等大部分雌雄异体鱼类中,性腺的发育过程是从未 分化的原始状态发育分化成卵巢或者精巢;而在斑马鱼和欧洲鳗等少数鱼 类中,未分化的性腺首先发育成卵巢样状态,到稚鱼期,约1/2的个体其 性腺的卵巢样组织退化并最终发育成正常的精巢。

鱼类胚胎发育及性别决定机制分析

鱼类胚胎发育及性别决定机制分析

鱼类胚胎发育及性别决定机制分析鱼类是水生动物中最多样化的类群之一,其生殖方式也多种多样。

在鱼类的繁殖中,胚胎发育和性别决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本文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鱼类胚胎发育鱼类的胚胎发育涉及到多个生物学过程,包括受精、分裂、分化、移行和形态建立等,这些过程都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协调。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鱼类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

1.1 受精鱼类的受精大多是外受精,即雄性和雌性同时释放其生殖细胞,让其在水中自由结合。

鱼类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释放和结合是受多种内外环境因素控制的,例如光照、温度、化学物质等。

1.2 分裂和分化受精后,鱼类的受精卵会开始进行分裂和分化。

通常来说,雌性释放的卵子比雄性释放的精子要大得多,且含有营养物质和细胞器等,受精后雌性卵子的细胞核会迅速发生一系列有序和精确的分裂,形成多个胚胎细胞。

这些胚胎细胞会进一步分化,形成胚胎的各种组织和器官。

1.3 移行鱼类胚胎的细胞在分化的同时,也会进行移动,从一部位到另一部位。

这些胚胎细胞的移动和排列是由信号分子和贴附分子等多种因素共同调控的,确保组织和器官能够准确地形成。

1.4 形态建立鱼类胚胎的形态建立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细胞类型和信号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一过程中,胚胎会形成心脏、神经系统、眼睛、口和内脏器官等复杂的结构。

二、鱼类性别决定机制在鱼类中,有些物种的雌性和雄性非常明显,有些物种的性别则需要繁殖期才能确定。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非常复杂,受到多种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以下几个方面是影响鱼类性别发育的主要因素。

2.1 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鱼类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类似于哺乳类,即XX为雌性,XY为雄性。

但也有一些特殊的物种,例如秋刀鱼和海水鳗等,其性别决定不在于Y染色体,而是在于第七对染色体上的特殊基因。

2.2 基因和荷尔蒙性别决定机制除了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外,鱼类的性别决定还受到多个基因和荷尔蒙的影响。

例如,雌性释放的生殖细胞中含有一种化学物质——酚甲酸,该化学物质能够刺激雄性精子发生剧烈的运动而促进受精。

鱼类的性别决定

鱼类的性别决定

鱼类的性别决定性别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而对于鱼类来说,性别决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生物学问题。

鱼类的性别决定机制多样且复杂,涉及到遗传、环境和生殖生物学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深入探讨鱼类性别决定的各种机制,并对其影响因素和意义进行分析。

1. 遗传性别决定在大部分鱼类中,性别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这种遗传性别决定主要通过性染色体携带的基因来实现。

在一些物种中,雄性和雌性鱼类的染色体组成不同,如在某些鱼类中,XX染色体的个体为雌性,而XY染色体的个体为雄性。

这类似于人类的性染色体决定方式,但也存在一些例外情况。

例如,有些鱼类中,XY的个体变成雌性,而XX的个体变成雄性。

除了性染色体外,有些鱼类的性别决定也与其他染色体或基因相关。

例如,一些物种中,存在着多种染色体型,不同染色体型之间的个体性别表现出差异。

此外,还有一些物种中,个体的性别决定与其基因型有关。

这种情况下,同一性染色体组合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性别。

2. 环境因素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对鱼类性别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某些鱼类的性别决定可以受到温度、光照周期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在一些热带鱼类中,温度对性别决定起着重要作用。

高温会导致个体发展为雌性,而低温则会促使个体发展为雄性。

类似地,光照周期也可以影响某些鱼类的性别决定。

这些环境因素通过影响个体的激素水平和发育过程来实现性别决定。

在一些鱼类中,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个体的性别。

例如,在七星刀鱼中,雌性个体在高温下产卵,而低温则会促使雄性个体发育。

这种性别决定形式的存在使得鱼类的性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3. 性别决定的生殖生物学意义鱼类的性别决定对于其繁殖和适应生存环境至关重要。

不同性别的鱼类在不同的繁殖策略和生殖行为上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鱼类中的雄性个体会进行颜色变化或其他形式的繁殖行为来吸引雌性个体。

此外,一些鱼类还表现出性别的变态现象,即个体在一定阶段内具有男性特征,而在另一阶段则具有女性特征。

一些养殖鱼类的性别如何认别

一些养殖鱼类的性别如何认别

一些养殖鱼类的性别如何认别区别雌雄通常是以观察鱼的第一性征来决定的,所谓第一性征,系指那些直接与鱼本身繁殖活动有关的特征,如雌鱼的卵巢,雄鱼的精巢。

但有的鱼,可以通过它们的第二性征(亦称副性征)来区别雌雄。

所谓第二性征,系括那些与鱼本身生殖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一些特征。

以下第二性征可以区别雌雄:
1、追星:追星又叫珠星,一些鱼到了生殖期,在身上个别部位(如鳃盏上、鳍条、吻部、头背部等)出现白色坚硬的锥状突起,这就是追星。

特别是雄鱼身体上有追星,而雌鱼没有或极少。

鲴、鲤、鲫鱼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2、婚姻色:一些鱼进入生殖期,身体颜色发生变化,特别是雄鱼变得十分绚丽多彩,这就是婚姻色,如鲭皱、马口鱼等就是属于这种情况。

3、鳊、鲂鱼之类的第二性征,有其自己的独特之处。

雄鱼的胸鳍第一鳍条较厚,呈波浪形弯曲,雌鱼则较薄而平直。

同时,鳊、鲂之类雄鱼头部也出现许多追星.
4、东北的大麻哈鱼到了生殖期,雄鱼的吻部表现出上下颔弯曲如钧,牙齿变大。

体侧还出现备色斑点,雌鱼除体色变化外,体形无任何变化。

5、鳑鲏鱼在生殖期,雌鱼的产卵管延长,马口鱼的背鳍,臀鳍在生殖期也会特别延长。

6、罗非鱼的第二性征区别雌雄有好几处。

7、生殖突:一些鱼在沿肛门前部,有一肉质突起,这一小突起叫生殖突或肛突。

雄鱼的生殖突没有雌鱼发达,雌鱼的生殖突圆钝而厚,雄鱼的尖狭而薄小。

罗非鱼、縀虎鱼都有此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性别控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1、性激素处理
2、种间杂交
3、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4、人工诱导三倍体
5、自身免疫阉割和其它 6、应用意义
性激素处理
用性激素处理使鱼类性别从遗传型雌性向表现 型雄性逆转中,使用最广、效果稳定而有效的药物 是17-α -甲基睾甾酮。从遗传型雄性向表现型雌性 逆转中有效可行的雌激素为17-β -雌二醇。 不同浓度的甲基睾酮对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学 效应。低剂量(1~5mg/kg饲料)可促进鲤鱼和金鱼的 生长,中剂量(10~500mg/kg饲料)会导致金鱼或罗 非鱼等由雌性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转,高剂量 (1000mg/kg饲料)则对遗传型雄性罗非鱼产生雌性化 效应,并可抑制性腺发育,诱导产生虹鳟、草鱼、 鲤鱼和异育银鲫中性不育。研究还表明,应用激素 处理诱导的不育性是稳定且长久的
•鳞片和鳍的差别:银鱼的雌鱼全体裸露,而雄 鱼臀鳍上方有一排鳞片;雌泥鳅的胸鳍末端呈圆 钝型,而雄鱼则为尖突状等。 •婚姻装(只出现在生殖季节):雄鳑鮍在生殖 季节体色变得五彩缤纷极为艳丽。 •追星:金鱼、鲤鱼、青鱼和草鱼等的雄鱼在生 殖季节其身体表面会出现很多白色坚硬的角质化 锥状体。
三、鱼类的性转变
1、性转变现象的发现
2、性转变的原因
3、性转变的进化
性转变现象的发现
1926年 Essenberg首先发现并描述了剑尾 鱼的性转变。 随后木下好治等(1934~1939)对黄鳍鲷、 扁棘鲷、平鲷等雄性先熟的性转变鱼类进行了 研究。 到目前,约有14个科的一些种类被发现具有 从雌到雄,有8个科的鱼类具有由雄到雌的性转 变现象。
二、雌雄差异
1、第一性征——直接与生殖活动本身有 关的特征:
如鳉科鱼类雄鱼的生殖足、鰕虎鱼类雄鱼的 臀突、鳑鮍鱼类雌鱼的产卵管;另外真鲷、鳜鱼 和非洲鲫鱼等可以从生殖孔区别雌雄,雌鱼在肛
门后有生殖孔和泌尿孔共三个孔,而雄鱼只有肛
门、泻殖孔两个孔。
2、第二性征——与生殖活动没有直接关 系的性征
•大小差别:如康吉鳗的雌鱼可达90余斤,而雄 鱼最大不超过3斤,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上。
当某种鱼在其体型较小是,能够繁殖一种性别的 后代多于另外一种性别,而当其个体较大时则相反, 这时就会发生性反转
3、选择压力促使性转变的发生:
比如在一些由雌变雄的鱼类社会系统中,雌性大大 超过雄性,新雄性的产生可以提高生殖机会,选择压 力将促使雌鱼发生性转变。
四、孤雌生殖与雌核发育
1、孤雌生殖:大多数鱼类都可以进行孤雌生殖, 但是在发育未进入原肠期就已经陆续崩溃。
鱼类的性别
鱼类的性别模式
雌雄差异 性转变 孤雌生殖与雌核发育 性别控制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一、鱼类的性别表型模式
• 雌雄异体 • 雌雄同体(现在发现约有300~400种,8目,34科
鱼中存在)
鱼类中有三种雌雄同体: 1、精巢、卵巢同步发育:如一些鮨科鱼类, 可自体受精;鳕,鲱等 2、雌性先熟,转为雄性:如黄鳝,剑尾鱼等 3、雄性先熟转为雌性: 如金鲷、平鲷、黄鳍 鲷等
性转变的原因
1、性转变的遗传学基础:
鱼类的遗传性别取决于受精时来自精卵的染色体。但据 对约1600多种真骨鱼类所进行的染色体组型的研究,被证明 具有性染色体机制的种类很少,只有72种,其中能加以细胞 学鉴别的不超过30种,说明绝大多数的鱼类性染色体异形的 分化及性染色体机制尚处于低等的阶段
2、个体大小决定性转变: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就是用经γ射线或紫外线 照射的遗传上失活的精子进入未受精的卵内,从而 激活卵子在雌核控制下进行发育。对于XX-XY型性 染色体的鱼类来说,产生全部雌性的后代。这些后 代的性状纯属母系遗传,基因型是高度纯合的。
人工诱导三倍体
人工诱导的三倍体具有正常的生活力,但功能 上是不育的。因为奇数染色体组将导致减数分裂的瓦 解及性腺发育的衰退,或非整倍数配子的产生。中性
在波罗的海鲱中约有50%的未受精卵能够发育成为正 常胚胎及幼体;江鳕中该比例为10%
2、雌核发育:精子在卵子和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只 起诱发作用并不参与发育。
最早在美洲帆鳉中发现:这种鱼通常为单一雌体,没 有雄鱼其繁殖依赖于同一水体中的另外两种帆鳉雄鱼的精 子,但是这些精子只是对发育起刺激作用,不参与发育。
裂尻鱼在体长<25cm时,全部是雄性个体,体色为银白 色;而当体长>30cm时,则转变为雌体,体色呈暗黄色
3、社会或行为因素引起性转变:
Fishelson发现当从 长鳍花鮨雌性群体中移 走一只雄性个体,则会随机地有一条雌鱼发生 性转变,Robertson(1972)及后来的很多学 者都都在不同鱼类中发现了相同现象。
不育的三倍体鱼类,同样也具有生杂交、物
理、化学第三大类,其中最常用有效而方便的方法是 温度休克和静水压处理。
自身免疫阉割和其它
1、自身免疫阉割
用某种鱼的精卵巢组织液作抗原物质(如:H-Y抗 原) ,注射或采用低渗抗原进行浸泡处理同种异体幼 鱼体内,使幼体内产生抗体,抑制其性腺发育,产生自 身免疫阉割现象,从而产生中性不育鱼。这一技术已在 鲑鳟鱼类获得初步成功。
种间杂交
关于罗非鱼的种间杂交产生全雄鱼的机制, Chen(1969)提出罗非鱼中存在ZW♀-ZZ♂和 XX♀-XY♂的性别遗传机制,罗非鱼种间杂交获 得全雄鱼,实际上是性别遗传两大类型之间杂交 的结果。 Dan于1972年也提出同样的理论:如果两种 罗非鱼杂交亲本,雌雄鱼都是同型配子(ZZ♂XX♀)就能产生100%的雄性后代。这种理论所推 测的后代应100%是雄性,但实际上雄性一般只有 95%左右。一种解释认为罗非鱼的性别决定除性 染色体外,也与常染色体有关;另一种解释认为 是引进的罗非鱼不纯而产生的。 种间杂交也可能产生中性不育鱼,尤其是属 间杂交
4、营养及性内分泌因素引起性转变:
许多学者在研究硬骨鱼类卵母细胞最后成熟 的调控机理时,发现鱼类卵母细胞的最后成熟 是由促性腺激素(GTH)、成熟诱导激素(MIT)和 成熟启动因子(MPF)等多种因子连续作用下完成 的
性转变的进化
1、如果性转变的个体生存到其生命的中期, 则性转变的群体可以比其他群体产生更多的后 代。 2、个体大小优势模型:
2、其他
另外,还可用电离辐射和化学绝育等方法产生中性 不育鱼。分子遗传技术的发展,为SRY基因的研究和鱼 类的基因定位、基因谱系的建立,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方 法。转基因技术用于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也已经开始起 步,但离应用于生产尚有一定的距离。
应用意义
1.提高群体生长率。对于雌、雄鱼生长速度 不一样的鱼类,通过性别控制,实行单性养殖将会 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控制繁殖速度。对于性成熟周期短,繁殖 力强的鱼类,可通过单性养殖控制其过度繁殖,避 免幼鱼与商品鱼争夺饵料和空间。 3.延长有效生长期。对于性周期较短,雌、 雄性成熟年龄不同的鱼类,单性养殖可延长有效生 长期,避免因性腺的发育而降低生长速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