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

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一、绪论黄土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脆弱区和资源开发区域,黄土滑坡的分布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

对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以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滑坡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土壤力学性质等方面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滑坡的稳定性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黄土滑坡治理经验和技术,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为西北地区黄土滑坡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和结构安排等内容;第二部分为黄土滑坡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体系,阐述了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第三部分为黄土滑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探讨了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第四部分为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的稳定性分析,重点研究了该滑坡的地质背景、地貌特征、土壤力学性质等方面的特点;第五部分为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根据前述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并对其实施后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通过对西北地区某黄土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可以为类似地区的黄土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水平。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黄土滑坡作为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对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西北地区作为我国黄土高原的核心区域,黄土滑坡的发生频率较高,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对西北地区黄土滑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西北地区黄土滑坡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黄土滑坡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预防和减轻黄土滑坡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针对黄土滑坡的特点,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有助于降低黄土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

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滑坡国内外研究概况的综述1 滑坡研究的发展阶段从滑坡研究的历史来看,人们对滑坡的科学描述是同地质学、工程学、自然地理学的成长分不开的。

大概到了16世纪,人们才把滑坡作为一个单独的科学研究客体来描述。

1512年,瑞士阿尔卑斯山区毕雅斯库镇附近的布伦若(Breemo)河谷发生大滑坡的灾害记载是滑坡研究历史上发现较早的一篇专门性的文献资料。

至今,被科学界公认的滑坡研究最早的经典著作,是A.Heim于1882年发表的一篇关于阿尔卑斯山区的埃尔姆(Elm)附近的滑坡的文章。

人类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源于瑞典。

在1928~1945年间,世界各国对滑坡的研究是片段和零星的,且研究工作大多由单独科研人员小规模的进行,只有瑞典、前苏联、挪威国立土工研究所进行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论与著文。

二战以后,对滑坡的研究工作逐渐系统而深入。

我们国家对滑坡的系统研究是建国以后才开始的,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在建设中盲目挖方造成滑坡事故屡屡发生,由于对滑坡产生的作用因素、条件、运动的机理和发生以及滑坡的危害性缺乏认识,被迫对已发生的滑坡进行研究和治理,既增加了投资,又延误了工期。

20世纪60年代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建设中为了减少了滑坡危害,避开了不少大的滑坡和滑坡集中分布地段,但对滑坡运动机理和发生原因的认识尚不深入。

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中期为被动治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要有效地治理和预防减轻滑坡灾害,必须深入系统地研究各类滑坡的分布产生的条件、类型、作用因素,以及其运动和发生的机理。

各部门都列出若干个专题进行研究,提出了滑坡的分布规律、分类和形成滑坡的地质条件、地形和主要作用因素下,滑带土的抗剪强度随着滑坡过程的滑坡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判断方法,防治滑坡的有效工程措施和原则等,特别是抗滑桩的应用使大中型滑坡也能治理。

滑坡灾害治理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变被动治理为治理和主动预防。

陕北地区黄土不稳定坡体形成及稳定性研究分析

陕北地区黄土不稳定坡体形成及稳定性研究分析

陕北地区黄土不稳定坡体形成及稳定性研究分析本文主要根据陕西省安塞县研究区黄土边坡的具体情况,结合安塞地区气象水文条件和地质概况,分析研究区黄土边坡的基本形成原因,并结合不同的计算方法对具代表性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提出该地区一般预防及监测建议。

标签:黄土边坡地质概况稳定性分析0前言2013年7月初以来,陕北地区持续不断遭遇强降雨天气,山体滑坡、部分窑洞被毁、房屋倒塌、道路堵塞等灾情频发。

所研究场地危险边坡在此次暴雨中整体中尚未造成大面积坍塌,仅有部分边坡产生变形破坏。

1不稳定黄土坡体的概述及形成陕北地区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境内严重的水土流失,主要由暴雨引起的洪水所造成。

据整个地区的河流降水量与来沙量近年来实测资料表明,侵蚀量与降水量无直接相关性,与降水强度相关性大。

暴雨洪水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导致整个地区形成大量的危险边坡体,严重威胁着地区油气站,库坝、梯田等工程设施的安全。

2研究区地质概况及危险边坡的形成研究区安塞地区属华北陆台、鄂尔多斯地台的一部分,地层以中生代和新生代为主,地层平缓,是华北陆台最稳定部分。

安塞县境内主要是中生代的沉积岩系。

根据实地地质调查钻孔及探井揭示,地层岩性自下而上分别中侏罗统延安组、上更新统冲洪积层、上更新统风积层、全新统人工填土。

此次用来进行稳定性分析的边坡在整个研究区内具有代表性,位于黄土丘陵斜坡底部延河二级阶地上,场区西南高东北低,呈台阶状。

边坡坍塌区位位于场地西南侧,边坡坡度约75°,坡面较平整。

根据工程地质调查和探井揭露,边坡场地地层主要第四系地层。

场地地下水类型为上层滞水、黄土孔隙水、基岩裂隙水。

持续降雨使得场地内地下水位抬高,向下部入渗时遇粘性土相对隔水层滞留,水平径流被挡墙后灰土层阻挡,而墙体预排水孔堵塞,水体滞留在埋深4.1-6.5m 范围内,坍塌区域原始地貌为小型谷底,周围为稍高黄土梁,上层滞水向该部位流动,严重消弱了墙后土体的抗剪强。

加之场地有荷载分布,坍塌处边坡坡度较大,约75°,导致局部发生坍塌。

浅谈滑坡的成因及防治现状

浅谈滑坡的成因及防治现状
S c i e n c e& Te c h no l o g y Vi s i o n
科 技 视 界
科技・ 探索・ 争鸣
浅谈滑坡的成 因及防治现状
张 杰 张高 帅 2 ( 1 . 湖南师 范大 学 资 源与环 境科 学学 院 , 湖 南 长沙 4 1 0 0 0 0 ; 2 . 中南 大学 , 湖南 长 沙 4 1 0 0的地表特征 . 有助于识别滑坡存 在与否 和切割坡脚 , 对坡脚产生 冲蚀淘空作用 这些 因素都会导致斜坡稳定
性 的恶化。 2 . 2 . 2 地震作用 地震能使斜坡土石体的抗剪强度 降低 。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 . 土 石体结构容易受破坏 . 并沿着斜 坡的软弱结构面或裂 隙、 节理面 向下
点 之一
1 滑坡 的形态特征及 分类
1 . 1 滑坡的形态特征 滑坡在平 面上的边界和形态特征与滑坡的规模 、 类 型及所 处的发 育阶段有关 滑坡具有独特 的地貌特征和发育过程 . 在不同的发育阶 以及拟定 相应 的整治措施 个发育完 全的滑坡, 一般 包括: ( 1 ) 滑坡体 ; ( 2 ) 滑动带 ; ( 3 ) 滑动 面; ( 4 ) 滑坡 床 ; ( 5 ) 滑坡壁 ; ( 6 ) 滑坡 台阶 ; ( 7 ) 滑坡 舌 ; ( 8 ) 滑 坡周界 ; ( 9 ) 封闭洼地 ; ( 1 O ) 主滑线 ; ( 1 1 ) 滑坡裂隙 。一个滑坡完整的应 该包括 以上 1 1 个部分组成 当然 . 在实际的滑坡现象 中不一定都完全具备以 上特征 , 因此 , 往往还要结合地 质勘察 、 测试 、 长期观察等手段 , 综合加 以分析 . 才能查明滑坡的存在 1 . 2 滑坡的分类 滑坡分类 的 目的在于对发生滑坡作用 的地 质环境和形态特 征以 及形成滑坡 的各种因素进行概括 . 以便反映出各类滑坡 的工程 地质特 征及其发 生发展 的规律 . 从 而有效地预测和预 防滑坡 的发生 . 或在滑 坡发生之后有效的进行 治理 根据不 同的原则和指标 . 对滑坡提 出各 种分类方案: 1 . 2 . 1 从研究山坡发展形成历 史出发 , 则可以分 为古滑坡 、 老滑坡 、 新 滑坡 、 现代活滑坡 等类 型 1 . 2 _ 2 按滑坡 的发展 阶段 , 将滑坡分为幼年期 、 青年期 、 壮年期和老年 期。 1 . 2 _ 3 按滑坡 的滑动力学特征 . 则可分为推动式 、 平 移式和牵引式滑 坡。 1 . 2 . 4 按滑动面通过岩层 的情 况则分为均质滑坡 、 顺层 滑坡 、 切层滑 坡

黄土斜坡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

黄土斜坡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

黄土斜坡路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路基边坡治理工程是防止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结构稳定、改善道路景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

文章对影响黄土斜坡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治理措施。

标签:黄土斜坡;路基;边坡黄土是具有独特性质的土壤,其颗粒较细,内部的粉砂含量较高,通常超过50%,因此,其结构一般较为疏松,通常具有渗透性、湿陷性并且容易坍塌。

在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在黄土地区的道路交涉中,路基的填筑材料主要以黄土为主,这就很容易出现边坡病害。

加强边坡的治理工程,是路基建设和维护工作中的重点项目。

1 影响黄土地区斜坡路基边坡稳定性的因素黄土地区由于其土体特点和自然环境特点,对斜坡路基边坡稳定性影响的因素较多。

1.1 黄土地区土体的特点黄土中的砂粒含量超过50%,黄土中的黏粒通常附着在砂粒的表面,这就和砂粒形成了共同的支承结构,但是由于其结构比较松散,通常稳定性较差。

黄土的湿陷性对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黏粒的存在会极大的抑制湿陷性对黄土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黄土的湿陷性还与黄土中的水溶盐有很大关系,黄土中的水溶盐主要包括难溶盐、方解石、岩盐、钾盐等。

这些水溶盐在黄土中几乎都会有一定量的存在,这对黄土的湿陷性有两方面的额影响。

部分盐类会抑制黄土的湿陷性,如碳酸钙;另外一部分却会增加湿陷的发生几率。

1.2 雨水的冲刷侵蚀根据侵蚀破坏的程度不同,坡面冲刷可以分为片蚀、够到冲蚀、冲刷坑及冲刷性坍塌。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混凝土护面墙防护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潜蚀性冲刷。

边坡表面在雨水冲刷侵蚀后发生坍塌,是侵蚀过程中发生的最严重破坏。

黄土路基边坡中发生冲刷性坍塌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边坡介质突变部位。

潜蚀性冲刷指边坡坡面在做好混凝土墙防护后,水流沿着护面与坡面结合的缝隙处向下渗透,慢慢侵蚀护坡内部的土体。

潜蚀性冲刷往往会对护坡结构造成破坏,使其失去稳定性。

特别是在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黄土发生湿陷性变形,就容易造成护面与坡面发生脱离,这中间就会形成较大的缝隙,从而让潜蚀性冲刷更明显,破坏程度也更强。

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

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

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黄土高边坡滑坡机理及整治技术研究1.引言黄土地区由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特点,普遍存在着高边坡的问题。

黄土高边坡一旦出现滑坡,往往给周边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威胁。

因此,研究黄土高边坡滑坡的机理及整治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机理分析2.1 形成原因黄土高边坡滑坡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黄土地质结构疏松,内摩擦力较弱,容易发生塌方或滑坡。

另一方面,黄土地区雨量较大,地表径流量大,引发边坡松动淋溶,增加滑坡的发生概率。

2.2 动力机制滑坡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力的协同作用有关。

首先,重力是滑坡的主导力,由于边坡高度较大,重力会使边坡的上部产生下滑趋势。

其次,水力作用也是滑坡的重要因素,当降雨过程中,由于雨水的渗入和流动,会使黄土边坡的饱和度逐渐增加,降低了黄土强度、增加黄土承载力,导致边坡失稳滑动。

此外,地震等自然力的作用也会诱发滑坡发生。

3.整治技术为了有效防止黄土高边坡滑坡,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治技术,包括预警技术、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等。

3.1 预警技术预警技术在滑坡的防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监测边坡的变形、水位和降雨情况等信息,提前预测滑坡的危险性,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滑坡事件的发生,减少潜在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2 工程措施工程措施是整治黄土高边坡滑坡的关键。

主要包括加固边坡、排水措施和地质体稳定等。

针对黄土地区的特点,采用钢筋网、地锚等加固边坡结构,在边坡的设计中增加抗滑系数,有效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排水措施可以通过建设排水沟、灌注井等方式,降低黄土地质饱和度,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

此外,根据实际情况,还可以采用挡土墙等结构措施,提高黄土边坡的整体稳定性。

3.3 植被措施植被措施是整治黄土高边坡滑坡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

通过在边坡上种植抗蚀性强的植物,形成植被覆盖层,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动,增加边坡的稳定性,起到保护作用。

4.结论黄土高边坡滑坡的问题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

近60年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与分析一、本文概述滑坡灾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揭示滑坡灾害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滑坡灾害的预警、防治和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回顾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的历史演变,梳理滑坡灾害发生的频次、规模和分布特征。

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地质、地貌等多因素,分析滑坡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滑坡灾害的成因机制。

本文还将对滑坡灾害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评估,分析滑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中国滑坡灾害的防治工作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和科学依据,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公众提供滑坡灾害防范和应对的知识普及,共同推动我国滑坡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中国滑坡灾害数据统计近60年来,中国滑坡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滑坡灾害的发生规律,我们进行了详细的数据统计。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滑坡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其中尤以西南地区、中南地区和东南地区最为严重。

这些地区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脆弱,加上气候多变,降雨充沛,使得滑坡灾害频发。

在时间分布上,滑坡灾害多发生在雨季和汛期,尤其是夏季和秋季。

这两个季节降雨量大,山体饱和度高,容易发生滑坡灾害。

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也会对滑坡灾害的发生产生影响。

从灾害规模来看,中国滑坡灾害的规模和影响范围较大。

一些大型滑坡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长期影响。

同时,滑坡灾害还常常引发泥石流、洪水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破坏力。

在灾害类型上,中国滑坡灾害主要包括土质滑坡、岩质滑坡和冰川滑坡等。

其中,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是最常见的类型,占据了滑坡灾害总数的绝大部分。

这些滑坡灾害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降雨等因素密切相关。

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

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

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陇西黄土地区滑坡诱因及工程措施研究引言:陇西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势较为复杂,滑坡灾害频发。

本文将分析陇西地区滑坡的诱因,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以期减少滑坡灾害对当地经济和生活的影响。

一、陇西黄土地区的地质特征陇西地区地处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岩性以黄土为主。

该地区位于冰川变化的中心,地势绵延起伏,地势梯度大,地表水系统发育,具有典型的黄土地貌和特点。

这些特征使得该地区极易发生滑坡灾害。

二、陇西滑坡的诱因分析1.地震活动:陇西地处地震带,震级不断上升,地震活动频繁,地震往往是引起滑坡的重要诱因之一。

2.降雨:该地区年降雨量较大,且降雨分布不均匀。

由于地势起伏,水系统发育,雨水很容易渗入土壤,导致滑坡发生。

3.人为活动:陇西地区农业发达,大量的农耕活动导致土壤松动,增加滑坡发生的风险。

4.地表差异:地质构造复杂,地表不平坦,在形成陡坡的地段,滑坡的发生频率较高。

5.岩性特点:地层中的差异性以及黄土结构疏松,使得土壤的稳定性差,容易发生滑坡。

三、陇西滑坡的工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建立监测系统,包括地震监测、雨量监测、地表差异监测等,及时发现滑坡的征兆,提前预警。

2.植被覆盖:开展植被恢复与保持工程,通过植被的根系固定土壤,可有效减轻滑坡的风险。

3.排水措施:建设排水系统,加强对陇西地区水资源的管理,减少雨水渗入土壤的量。

4.加强土壤改良:通过土壤改良工程,提高黄土的密实度和抗滑性能,增加滑坡发生的抵抗力。

5.加固措施:对已经发生滑坡的地区进行加固,采用挡土墙、爆破等手段,减小滑坡范围和灾害损失。

结论:陇西黄土地区滑坡灾害的发生主要受到地震活动、降雨、人为活动、地表差异和黄土的特点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减少滑坡灾害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必须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植被恢复与保持、排水措施、土壤改良和加固措施等工程措施的应用,从而提高陇西黄土地区的自然灾害防范能力,保护当地经济和居民的生活安全综上所述,陇西黄土地区滑坡灾害的发生是由地震活动、降雨、人为活动、地表差异和黄土的特点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黄土滑坡研究现状摘要: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近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加强了对该类滑坡的研究。

本文介绍了国内在滑坡类型划分、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形成机理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黄土滑坡研究现状0、引言中国黄土广泛分布在西北、华北与东北地区,尤其集中分布在被称为中央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宁夏等省区。

在这里,特殊的气候、沉积以及地层环境中,地貌的发展演变也具有相应特殊的过程,产生了气候、地层与地貌上统一的动力地质作用及其产物――黄土滑坡[1]。

黄土滑坡是我国黄土地区发育的一种斜(边)坡表生地质灾害,它以其多发性、危害性而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有关科研单位加强了对黄土滑坡的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量问世。

1、黄土滑坡的分类黄土滑坡类型划分直观地反映了黄土滑坡的基本特征。

要想深刻地认识黄土滑坡的共性和特性,就须进行分类研究。

按滑坡体的赋存条件、成因、厚度、破坏机理、运动特征等进行的不同类型的划分,基本可满足当前黄土滑坡研究的需要。

目前国内的分类研究可概括为四种[2]。

1.1铁科院西北分院的分类(1) 按成因分:洪积老黄土滑坡;洪积、风积黄土滑坡;风积、坡积黄土滑坡。

(2) 按厚度分:极深层黄土滑坡;深层黄土滑坡;中层黄土滑坡;浅层黄土滑坡。

1.2 王成华等的分类(1) 崩塌推移型:暴雨崩塌推移型;融冻崩塌推移型;溶、潜蚀崩塌推移型;地震崩塌推移型。

(2) 错落转动型:暴雨错落转动型;融冻错落转动型;溶、潜蚀错落转动型。

(3) 蠕动平移型:融冻蠕动平移型;溶、潜蚀蠕动平移型。

1.3 乔平定等的分类(1) 按厚度分:巨厚层滑坡( H > 50 m);厚层滑坡( H= 20~50 m);中层滑坡( H = 6~20 m);浅层滑坡( H< 6 m)。

(2) 按产生时代分: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新生滑坡。

(3) 按力源分:推动式滑坡;牵引式滑坡。

(4) 按出口与坡脚关系分:坡基滑坡;坡体滑坡。

(5) 按诱因分:自然因素滑坡;人为因素滑坡。

1.4 王念秦等的分类(1) 黄土型:黄土滑坡;黄土基岩接触面滑坡。

(2) 混合型:黄土顺层滑坡; 黄土切层滑坡。

2、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2.1 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根据黄土的分布地貌特征,黄土滑坡分布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 一般黄土源、土石低山区, 黄土滑坡发育较弱;土石丘陵――残塬长梁――沟壑丘陵区,滑坡相对发育较为强烈。

沟壑丘陵区滑坡分布呈散点状,残塬长梁区的边缘,滑坡呈带状分布。

(2) 地形剧烈起伏的黄土高原,滑坡分布发育多在潮湿(阴坡),有地下水渗出斜坡地段。

(3) 河流侵蚀期的沟谷斜坡及沟谷两侧,滑坡分布发育强烈。

同时受沟谷展布方向制约,一般呈东西向延伸的沟谷南坡(阴坡)滑坡数量大于北坡(阳坡),并且成群出现;而南北向延伸的沟谷,西侧多于东侧。

黄土塬,黄土台塬,滑坡分布发育多在塬边陡坡和塬内深切河流谷沟两侧,主要为溯源性新生滑坡及崩塌性滑动,分布呈带状。

(4) 黄土山区,黄土丘陵区,斜坡变形多发生于上覆黄土下伏基岩构成二元结构的斜坡地段,滑动面多为二元体的接触面。

即黄土滑坡位于黄土戴帽的坡顶和黄土填脚的坡脚,多沿其下伏的基岩(砂页岩、泥岩或碎屑岩)倾斜面(与坡向一致) 分布发育。

(5) 黄土分布区,滑坡多分布发育在陡坡、坡高的天然边坡地带。

坡度大于50°多产生崩塌性滑动,坡度大于35°,坡高大于40 m的斜坡多产生滑坡。

2.2 黄土滑坡的形成条件2.2.1 内在因素黄土滑坡形成条件,主要取决于黄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滑坡形成的基础,包括地表地貌、地层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水作用等[3]。

(1) 地形地貌:黄土地形地貌对黄土区的滑坡有密切的关系。

在继承性的梁峁区,古地貌(如古剥蚀面) 易形成软弱结构面,诱发土体滑坡。

但在黄土塬、黄土台塬或河谷阶地区,同样的古地貌对土体的稳定性影响却较小。

一般来说,黄土滑坡的形成发育主要在塬侧沟脑、梁、峁斜坡,河流侵蚀的沟谷斜坡及沟脑两侧,沟谷多呈“V ”字型,边坡的天然坡度大于45°,土体临空高度达80~150 m ,形态呈直立或凸形,坡脚无原生土体支撑。

而开阔呈“U ”字型沟谷两侧和丘陵斜坡,坡度小于45°自然斜坡和人工斜坡一般稳定。

(2) 地层结构:黄土地区地层主要由黄土―古土壤序列构成,不仅其各层的土质成份,颗粒粒径大小,孔隙度,显微结构类型不同,而且干密度,粘土含量,含水量差异均直接影响到土体强度的均一性。

这些差异使得土体不均一且各向异性,特别是离石黄土厚度大,间有倾斜的剥蚀面和粘粒含量较大的古土壤层面,以及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性质不同的结构面。

这些不同的结构面破坏了黄土体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完整性,随时可能成为斜坡变形和不稳定的软弱结构面,是形成黄土滑坡的破裂面及边界条件。

(3)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是斜坡变形破坏的重要因素,常造成差异性升降而形成陡峭的斜坡,提供了有利于滑塌的地形。

新构造应力场对滑坡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构造节理常成为滑坡的软弱面。

新构造运动中常形成地层倾斜、断层、褶皱、裂缝、裂隙、原生和次生节理等。

各种原生结构(层理及垂直节理)、后生结构(构造、重力节理、裂缝等) 与结构面的存在不仅破坏了黄土的完整性,而且为地表水的入渗,地下水的活动提供通道。

这既增加了土体边坡的静动水压力,又使黄土的可溶盐被溶滤,黄土湿陷且强度降低,为黄土滑坡形成提供了内在基础与滑动条件。

(4) 地下水:黄土地区地下水往往集中在塬、梁、沟脑斜坡地带排泄溢出,这些地带经长期侵润、软化和掏蚀大大降低了固有的力学性质,同时在溢出带以上的土层因形成坡降较大的潜水侵润面,不仅具有静水压力, 在溢出时产生较强的动水压力,往往沿潜水侵润面附近形成软弱带。

而土体中与地形坡面一致的古土壤和土性不一的倾斜结构面,它往往是阻拦和蓄存地下水的层位,其粘粒含量高,透水性极差,地下水在其中运移速度又非常滞缓,使其成为塑性状态。

在上覆土体静压下,成为滑坡软弱滑动面。

2.2.2 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是滑坡发育的诱发原因,外在因素只有通过内在因素才能对滑坡的发育起作用。

包括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地震等因素。

(1) 大气降水:在危险的边坡地带,降雨强度特别是暴雨,或连续降雨,使边坡岩体含水量增加,斜坡土体自重增加,土体软化,抗滑力减弱。

当地表水充填裂隙、陷穴、溶洞形成暂时水位时,产生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此时最容易破坏边坡土体的极限平衡而触发滑坡产生。

(2) 人类活动: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灌溉、引水渗漏,污水排放倾倒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增加了斜坡地带的地下水量,使斜坡土体自重增加,抗滑力降低易产生滑坡。

还有资源开发(挖取建筑材料、采矿、开荒垦田等) ,工程建设(修渠建路、坡脚辟基建房等) 等不科学的工程―经济活动破坏了地质环境的天然平衡而触发滑坡产生。

(3) 地震:地震不仅是诱发滑坡产生的偶然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松动了它所影响范围内边坡土体(或岩体) 的原始结构,随之出现大量的节理、裂隙,为后期的滑坡形成提供了软弱结构面。

由地震引发的滑坡多而且破坏力极强。

3、黄土滑坡形成机制3.1 “牵引”错落机制产生这类变形破坏模式的斜坡往往具有以下特征:①黄土节理相当发育,将土体切割成板块状或楔形体;②节理走向与斜坡走向近于一致;③斜坡较陡,具有临空条件;④滑动位移较小,且以垂直位移为主。

这类滑坡的形成一般分为 3 个阶段:①因风化、侧蚀或人工开挖,斜坡整体卸荷松弛,在坡顶形成拉张应力区,节理张开并不断向纵深发展;②降水或地表水沿裂缝渗入,使土体含水量增大、强度降低,或在古土壤层顶面形成上层滞水,土体有向临空面蠕动趋势;③节理进一步向下扩展,前缘土体垮落,“牵引”后部板块状土体沿节理面呈阶梯状错落。

3.2 剪切滑动机制这类变形破坏模式常见于人工开挖形成的黄土高边坡。

其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4 个阶段:①人工开挖使边坡应力重新分布,坡顶出现张裂,坡脚应力集中,出现局部剪切破坏(塑性区);②坡体蠕动,边坡中部应力集中,出现局部的剪切破坏;③剪切带自边坡中部向两侧扩展;④剪切带贯通,坡体突滑。

此类变形破坏模式也可因边坡土体含水量逐渐增大而引起。

3.3 崩滑-液化机制该类变形破坏模式可认为是剪切滑动机制的特例,常产生于黄土塬与河流阶地接触处,但其滑动距离大,危害性更大。

其变形破坏过程可分为:①塬边高陡黄土斜坡因自然或人为因素产生剪切崩滑;②巨大的滑坡体高速冲击到河流阶地表面。

因地下水位较浅,阶地浅部松散砂层产生瞬时液化;③滑坡物质随液化土层长距离漂移,至能量全部耗尽,滑坡体完全解体,形成波浪状地形[4、5]。

3.4 蠕滑-平移机制这类滑坡的典型特征是滑面一般发育在近于水平或缓倾坡外的砂、泥岩层顶面,属黄土?C基岩接触面滑坡。

其形成一般分为3 个阶段:①黄土斜坡体沿软弱基岩面蠕动,坡面出现弧形裂缝并经降水浸蚀局部发育落水洞;②强暴雨沿裂缝或落水洞灌入,在静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联合作用下,土体顺软弱层面平移滑出;③前缘土体因临空条件好,滑移速度快,中部和后缘土体受牵引呈分块式解体,表现出多个次级滑面。

4、结束语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黄土滑坡的研究,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大量问世。

黄土滑坡的分类已基本能解决各类工程问题;其分布规律、形成条件和机制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基本掌握了滑带土的变形特性;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也提出了新的加固方法,例如:土钉加固技术、微型喷灌桩+抗滑桩、短锚杆+长锚索、格构锚固、筋土支挡体系。

参考文献:[1]徐在健,林在贯,张茂省.中国黄土与黄土滑坡[J].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7):1297-1312.[2]殷石勇,陈练武.黄土滑坡类型及变形破坏机制[J].科技信息,2007,15(4):411-412.[3]王维升,万鑫.浅议黄土滑坡的分布规律及形成条件[J].灾害学,2001,16(2):82-86.[4]张茂省,李同录.黄土诱发因素及其形成机理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1,19(4):530-541.[5]秦凤艳,冀显坤,戈海玉等.黄土滑坡防治措施研究[J].地下水,2008,30(1):83-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