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议论文学会感恩

小学议论文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
感恩是最美好的事情,感恩是最动听的语言!!从我们一出生直到死亡都要感谢。

出生,我们要感谢生我们的母亲;成长,感谢父母;上学,感谢老师;生病,感谢医生;伤心,感谢给你快乐的人;失望,感谢给你希望的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形形色色不同的人。

我们都要感谢他(她)们,哪怕他(她)们没有给你任何帮助,只是给了你一个淡淡的微笑!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过挫折,都是不要灰心,你要感谢,感谢挫折,因为它让你学会了坚强!你要感谢你些给予你批评的人,因为他(她)让你改正了错误。

死亡,我们要感谢这个社会,感谢你生命中的美一个过客!尤其要感谢的是亲人,因为他(她)们在你人生的篇章中,写了一笔朴素但却温暖的笔迹!
感恩,就如花的芳香,雪的洁白,果实的甜味,植物的碧绿。

天下万物皆是如此!而人的一生更要感恩,因为只有感恩才会活的更精彩,更快乐,更充实!!!
让我们在感恩中成长吧!让我们学会感恩吧!!!。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内容摘要: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良好习惯,重树传统美德,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现育人目标尤为重要。

本文从“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感恩教育资源”三大方面,对本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教育正文:“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人之常情.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被家庭视为“小公主",“小皇帝”,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有求必应",导致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认为长辈的付出理所当然,感恩意识淡薄。

因此重视感恩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良好习惯,重树传统美德,对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实现育人目标尤为重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古诗词传承着中华民族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感恩更是一种责任。

古语说“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孩子懂得孝顺父母,他一定懂得尊敬长辈,一定能体谅他人的辛苦,一定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

人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才会懂得付出和回报.社会才更和谐美好。

那么怎样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呢?在工作实践中我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推动了感恩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总结了一些经验。

1、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感恩教育从课堂走向生活。

我分别进行了下列教育活动:(1)利用升旗仪式时“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我们学校每周一晨会时,都要安排学生进行国旗下讲话。

2024年小学议论文《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文

2024年小学议论文《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文

2024年小学议论文《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文第一篇: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感,比山高比海深,那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恩和回报。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承担起了养育我们的重任。

他们用温暖的怀抱,为我们遮风挡雨;他们用粗糙的双手,为我们搭建起一个温馨的家。

正如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养,我们幼小的心灵也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这种养育之恩,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然而,父母的养育之恩并非理所当然。

在我们享受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懂得感恩和回报。

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我们应该珍惜父母的养育之恩,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的辛勤付出。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而是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比如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帮助父母分担家务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和回报。

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正如一位名人所说:“父母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的起点。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珍惜和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关怀。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这种感恩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懂得感恩和回报,让这个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第二篇: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情感,比山高比海深,那就是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是我们生命的创造者,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感恩和回报。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承担起了养育我们的重任。

他们用温暖的怀抱,为我们遮风挡雨;他们用粗糙的双手,为我们搭建起一个温馨的家。

正如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养,我们幼小的心灵也需要父母的关爱和呵护。

这种养育之恩,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第一篇: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此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

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

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

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小学生德育小论文感恩教育

小学生德育小论文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教育学生认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现将课题感恩教育之研究开展情况作如下小结:我每周都给学生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在3月8日妇女节和5月母亲节、6月父亲节期间,组织感恩活动,要求学生为父母洗一次脚,或帮助父母进行做饭、扫地、洗衣服等家务劳动,以此来树立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父母的辛劳,从而感谢父母,尊重父母。

我们还号召学生亲手为父母制作贺卡,并写上发自内心的祝福或者以写一封信的形式,与父母谈心,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使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更加融洽,避免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

同时,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活动,将感恩气息和信息带给家长,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途径让家长感受到学校的感恩文化,积极支持感恩活动。

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许多家长在家长会上要求学校继续开展类似的活动。

为使学生懂得:老师给了我们知识,提高了我们的能力,为了我们的成长,老师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们应该感谢老师,我校将魏书生老师管理班级的成功经验引入各班,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让班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老师工作的辛苦,不仅懂得了尊重老师,更培养了做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

在九月份教师节来临期间,我们教育学生,要感谢老师的付出,不需要什么礼物,只要能勤奋学习,争取好成绩,遵守纪律,讲文明,懂礼貌,就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

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此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

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

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

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

小学感恩教育论文

小学感恩教育论文

小学感恩教育论文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

树立感恩情怀,怀有感激之心去对待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尤其是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小学感恩教育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感恩教育论文篇一《小学生感恩教育实施方略探究》摘要: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

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有意义。

然而学生的感恩心具备现状并不乐观甚至令人担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这个阶段养成的,这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因此,本文从学校教育入手,通过结合学科教学,与家长配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等三个方面来进行感恩教育。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生和谐一、小学感恩教育的研究意义通过对学生感恩教育与培养的研究,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懂得心存感激和知恩图报。

树立感恩情怀,怀有感激之心去对待给予自己关怀和帮助过自己的人。

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自然,爱社会,使学生的感恩情怀内化为良好的品德,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

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

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一)家庭方面小学生感恩情感比较丰富,觉得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会有发自心底的感动与快乐。

说明也平时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

但感恩父母的行为较缺失也是由于大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受到过多的呵护和关爱,造成了孩子依赖心太强和寄生思想,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认为父母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从不会萌生任何感激之情。

有关感恩知恩教育的论文

有关感恩知恩教育的论文

有关感恩知恩教育的论文感恩教育的论文篇一:《浅谈感恩教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据历史记载,汉初韩信功成名就后,费尽千辛万苦,寻到对自己有一瓢食之恩的漂母,优厚赡养以报其恩;诸葛亮感刘备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尽管后主乐不思蜀,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古人尚且明白的浅显道理,可是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看来却是如此的难以施行呢这主要源于感恩情怀的缺失,具体体现在对父母不孝,对师友不敬,对他人不爱。

究其原因有三:首先,学生太自我。

面对同学,你爱自己的父母吗这样的一个问题,可能每个学生都会异口同声地答是。

可事实上却大有出入。

现今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三代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家长的溺爱,学生的欣然接受,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在学校跟同学谈得火热,回家却连跟父母谈谈心的时间都很吝啬,只愿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关爱,却想都没想回报别人。

其次,感恩体验浅。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在家大有除了学习,百事不理之势,他们自主生活能力不强,根本不理解父母培养自己的艰辛,一篇《最让我感动的事》的作文题目竟然难倒了许许多多学生,遗憾的不是学生不会写,而是不知道使自己感动的事。

从父母、老师到同学,老师逐一点拨,有哪些事让自己感动,而很多学生却认为都是应该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值得感动。

最后,教育缺实效。

以往教育方式上的高、大、全,教条式,口号式,往往使学生知道感恩的道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做,该做什么才是感恩。

当今孩子感恩意识的缺失,其影响不容低估,其危害必然导致学生品质的自私自利、导致人情的冷漠、导致社会道德的滑坡。

而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好高骛远,而要教育学生从实在小事做起,诸如: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对师长有礼貌,尊重老师;关心理解父母,为父母分忧,学会自理,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这些看似朴素的事中却蕴藏着深刻的人情味和感恩情怀。

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应将感恩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浅探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中国的感恩文化源远流长,“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更是代代相传。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是一种处世的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是人之常情。

一、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各种道德价值观念激烈碰撞,导致部分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

此外,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多年,许多家长给予孩子过度的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溺爱,导致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知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的不良品行,他们在校轻视同学情、师生情,在家漠视亲情,在社会蔑视公德。

感恩教育是以一种合乎人类情感的方式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使人类逐渐疏离的情感重新焕发生机,因此对小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1.小学感恩教育的实施是德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当前,感恩教育已经成为小学德育课程的基本内容之一,在新的德育课程设置的德目中,如: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勤俭节约,珍惜资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等,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恩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拥有对父母、对他人、对自然、对一切生命的感恩情怀。

要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感恩教育。

2.感恩教育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手段
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重视感恩与报恩的民族,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感恩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甚至出现了巨大的文化断层。

面对蜂拥而至的现代文明,人们对物质欲望无限追求,更显露出我们在传统道德传承上的缺失。

感恩教育是弥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裂痕的工具,是弘扬我国传统美德的重要途径。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感恩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要与时俱进。

3.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同样需要感恩教育。

对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产生感恩情怀,成人后也必将缺少感恩意识,缺少与社会、与伙伴的团结友爱,当然,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感恩情怀是现代社会公民的起码素质,只有每个人从小就接受感恩教育,为感恩情感的养成、感恩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个人成为和谐的个人,进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

4.感恩教育是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
感恩情感的形成要经过一个自我认识与超越的过程。

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消费品,却没有提供充足的信仰与追求,古人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现代人说“穷得只剩下钱了”,都是对人们感恩情感缺失的真实写照。

须知,人与动物的最大不同就在于,人有一个内在的、具备丰富潜能的心灵世界,而感恩教育正是充实学生心灵世界、提升学生人格修养、促进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阶段实施感恩教育的内容与阶段策略
一般来说,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

初始阶段是认知层次:受教者通过教育者的语言感化、实践示范、实例分析产生朴素的感恩情怀,建立基本的判断标准;中级阶段的情感层次:经过认知的升华,内化为受教者内心的一种情感,认识到施恩与报恩是一种自觉的意识,从而在做的过程中产生幸福感与满足感;实践层次的感恩教育阶段:感恩的行为已经内化个体的品质,外化为日常行为。

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实践是目的。

感恩教育是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一项重要手段,把它作为德育的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感恩意识在每个人心中传递。

具备了感恩意识,学生才会自觉保护环境,自觉遵守校规校纪,自觉尊敬师长,因为他们对学校、对教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具备了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才会勤俭节约,因为他们已经知道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语言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恩;具备了良好的发自内心的感恩意识,学生会对社会的一切都充满美好向往,因为他们知道社会给予了他们很多。

那么,在实践中该如何实施呢?
1.识恩、知恩教育
每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无时无刻不受着别人的恩泽——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育之恩,朋友的知遇之恩,社会的提携之恩。

如果没能认识到这些恩情,那么孩子将丧失对整个世界的爱。

因此,感恩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识恩、知恩的教育。

小学是人生第一个求学阶段,他们是任教师刻画的一张白纸,通过识恩、知恩教育,可引导小学生明白父母对他的挚爱、老师对他的关爱、同学对他的友爱、社会与国家对他的大爱,使其学会用自己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师长和社会。

2.引导报恩教育
古人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见知恩图报是人之常情。

父母给了子女养育之恩,子女就应该尊敬和赡养父母;老师给了学生教育之恩,学生就应该刻苦学习,用取得的好成绩答谢老师;朋友给了自己深厚的友情,自己就应该为朋友信守承诺;社会给了个人各种公共资源,学生作为社会人自然就该讲公德、守秩序。

如此等等,皆是报恩教育的重要内容。

报恩的行动可以是物质上的回报,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回报,还可以是精神上的回报。

广义的报恩既可以是一声真诚的道谢,也可以是“涌泉以报”的物质回报。

对小学生的主动报恩教育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如:为父母做点具体的事情,在学校主动承担帮助老师的工作,在社区主动帮助别人等等。

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这种报恩并不是建立在交换的基础上的,否则极易让学生因美好道德情被物化而误入歧途。

3.施恩不求报的教育
施恩不求回报是更高层次的品质,是学生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

学生不但能知恩图报,还能在不受恩的前提下广泛施恩,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主体行为是从内心发出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施恩行为,这才是人类最高的情感,是社会文明的表现。

对此阶段的教育可在小学高年
级初步开展。

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更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小学感恩教育的具体活动也应该走实践道路,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认识,接受考验,得到锻炼,唤醒感恩心,激起责任感,从而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