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歌赏析
《沙扬娜拉》徐志摩 全文及赏析

《沙扬娜拉》徐志摩全文及赏析“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这首《沙扬娜拉》是徐志摩的一首经典诗作,虽然篇幅短小,却蕴含着无尽的韵味和情感。
先来看诗的内容。
诗中所描绘的是一位女子低头时的温柔姿态,将其比作“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一比喻极为精妙。
水莲花本就有着清新脱俗、柔美娇弱的特质,而“不胜凉风”更增添了一种柔弱与惹人怜爱的感觉。
女子的温柔通过这一形象的比喻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亲眼目睹那动人的瞬间。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这里的重复,不仅强化了离别的氛围,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不舍与牵挂。
而“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则是整首诗情感的升华。
“蜜甜”和“忧愁”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汇被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现了离别的复杂情感。
离别的时刻,既有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这种回忆是甜蜜的;但又深知即将分别,未来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因而又有着忧愁。
从诗歌的语言运用上看,整首诗简洁明快,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以朴素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精准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情感。
再从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来分析,它有着和谐的韵律和节奏。
诗句的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这种韵律和节奏的把握,使得诗歌在朗诵时更能打动人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效果。
徐志摩的这首《沙扬娜拉》,虽然主题是离别,但它并没有陷入过度的悲伤和哀怨之中。
相反,通过对女子温柔姿态的描写和对离别的独特感悟,让这首诗充满了诗意和温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徐志摩的诗作往往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沙扬娜拉》也不例外,它体现了人们在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境,以及对美好情感的珍视和追求。
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这首诗依然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离别,而这首诗能让我们重新审视离别的意义,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厚谊。
关于徐志摩的诗词鉴赏

关于徐志摩的诗词鉴赏徐志摩,现代新月派诗人。
在如今,他的名字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文坛一位知名学诗人的名字,而是一个符号,一个时代文明的符号。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徐志摩的诗词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徐志摩的诗词鉴赏一《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做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只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声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首诗是徐志摩的诗歌里面最著名的诗篇之一,抒写了诗人故地重游,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
诗人在剑桥留学的两年中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爱、自由、美”的生活理想,追求英国式资产阶级民主的政治理想。
然而回国后,诗人屡屡受挫,曾经似“快乐的雪花”般的诗人,变成了“卑微”的“残苇”,发出了绝望的叹息。
理想的幻灭更激起诗人对往昔康桥岁月的回忆与珍惜,诗人以这样的心绪再次漫步康桥上。
因此诗歌反映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有理想幻灭的感伤,更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淡淡的离情别绪。
全诗以三个“轻轻的”起笔,将至深的情怀幻化为西天的云彩,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情感表现得真挚、隽永。
徐志摩的诗词鉴赏二《雪花的快乐》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地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地,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在《雪花的快乐》这首诗中,诗人把爱情作了升华,既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包含着反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体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而清新,真挚而自然,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我等候你》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我等候你》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徐志摩,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诗人,以其独特的才情和浪漫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如梦如幻的情感世界。
他的诗作《我等候你》,更是将那份深沉而热烈的等候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如同望着将来,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希望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你的笑语,你的脸,你的柔软的发丝,守候着你的一切;我等着,我望着,我听着,我等着,我怕着,我等着,我等着,我等着,心儿也未曾有一刻的休息。
我听见了你的言词,你在哪里,亲爱的?在你面前,我是如此的卑微,我等候着你的爱,像等候一个奇迹。
我等候着,直到永远,直到地老天荒。
这首诗开篇就直抒胸臆,“我等候你”,简单四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期待与执着。
诗人望着户外的昏黄,将这昏黄视作未来的模样,心因过度的期盼而“震盲”了听。
这种夸张的表达,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焦急与渴望,每一秒都期待着希望之花绽放,每一刻都在期盼着心爱之人的到来。
诗中多次重复“我等着”,强化了这种等候的心情,一刻也未曾停歇。
他守候着对方的一切,步履、笑语、脸、发丝,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出诗人对心上人的极度关注和深情眷恋。
而“我怕着”这一表述,又增添了几分不安和忐忑,让这份等候显得更加真实和动人。
“我听见了你的言词,你在哪里,亲爱的?”这一句,充满了迷茫和寻觅,仿佛在茫茫人海中努力追寻着那熟悉的声音和身影。
而“在你面前,我是如此的卑微,我等候着你的爱,像等候一个奇迹”,则将诗人在爱情面前的卑微姿态和对爱情的崇高向往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将对方的爱视为奇迹,足见其珍视程度。
整首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没有过多华丽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深深感受到诗人那强烈而纯粹的爱情。
徐志摩以其独特的笔触,将等候的煎熬、期待、不安和坚定都刻画得入木三分。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重复的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也更加突出了主题。
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

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徐志摩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社成员,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徐志摩的诗歌及赏析11、《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赏析:能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使之形象化,置入象征性的结构,充满情趣哲理,不但珠润玉圆,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意溢于言外——徐志摩的这首《偶然》小诗,对我来说,用上“情有独钟”之语而不为过。
诗史上,一部洋洋洒洒上千行长诗可以随似水流年埋没于无情的历史沉积中,而某些玲珑之短诗,却能够经历史年代之久而独放异彩。
这首两段十行的小诗,在现代诗歌长廊中,应堪称别备一格之作。
这首《偶然》小诗,在徐志摩诗美追求的历程中,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转折”性意义。
按徐志摩的学生,著名诗人卡之琳的说法:“这首诗在作者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
”(卡之琳编《徐志摩诗集》第94页)新月诗人陈梦家也认为:“《偶然》以及《丁当-清新》等几首诗,划开了他前后两期的鸿沟,他抹去了以前的火气,用整齐柔丽清爽的诗句,来写那微妙的灵魂的秘密。
”(《纪念徐志摩》)。
的确,此诗在格律上是颇能看出徐志摩的功力与匠意的。
全诗两节,上下节格律对称。
每一节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
如:“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壳,”每节的第三、第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如:“你不必讶异,”“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显然严谨中不乏洒脱,较长的音步与较短的音步相间,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而朗朗上口。
而我在这里尤需着重指出的是这首诗歌内部充满着的,又使人不易察觉的诸种“张力”结构,这种“张力”结构在“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意向”与“意向”之间诸方面都存在着。
《朝雾里的小草花》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朝雾里的小草花》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在徐志摩的诗歌世界里,《朝雾里的小草花》宛如一颗清新而独特的明珠。
原文如下: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你轻含着鲜露颗颗,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我此时在这蔓草丛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这首诗短小而精致,开篇“这岂是偶然,小玲珑的野花!”以一种惊叹的语气,将读者的目光聚焦在那朵“小玲珑的野花”上。
它并非是平凡无奇的存在,而是在诗人眼中充满了神秘与魅力。
“你轻含着鲜露颗颗,怦动的,像是慕光明的花蛾”,诗人赋予了小草花以灵动的生命,它轻含着露珠,如同向往光明的花蛾般充满了对美好的追求。
这里的“鲜露”不仅是自然界的露珠,更象征着生命中的美好与纯净。
而“慕光明”则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在黑暗里想念焰彩,晴霞”,进一步深化了小草花的内心世界。
即使身处黑暗,它依然心怀对光明和绚丽色彩的向往。
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和信念,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接下来,诗人写到自己“在这蔓草丛中过路,无端的内感,惘怅与惊讶”。
他被小草花所触动,内心涌起复杂的情感。
这种情感或许源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或许是对美好易逝的惋惜。
“在这迷雾里,在这岩壁下,思忖着,泪怦怦的,人生与鲜露?”在朝雾弥漫、岩壁之下的环境中,诗人不禁思考起人生与那如鲜露般短暂而珍贵的美好瞬间。
这里的“泪怦怦的”,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激动与深沉的思索。
整首诗以小草花为切入点,探讨了生命、美好与无常。
徐志摩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感受,将平凡的小草花描绘得充满灵性和寓意。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首先,其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
诗人运用简洁的词汇,精准地传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迅速产生共鸣。
其次,诗歌的意象选取巧妙。
朝雾、小草花、鲜露等意象,既具有自然的美感,又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朝雾象征着人生的迷茫与不确定性,小草花则代表着生命中的美好与脆弱,鲜露则寓意着短暂而珍贵的幸福。
《静夜思》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静夜思》徐志摩原文及赏析《<静夜思>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在徐志摩的众多诗作中,《静夜思》或许并非最为人熟知的那一首,但它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索与感悟。
以下为《静夜思》的原文: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夜,现在万象都像乳饱了的婴孩,在你大母温柔的怀抱中眠熟。
也许月理会我的傲态,她俯首下来,吻我,抚我,我在她的银白的胸怀里沉醉了。
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我是一个有诸般罪孽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洗涤我一切的垢污。
我是一个没出息的,没出息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忘却我一切的痛苦。
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天是无涯的,地是无涯的,这当中只有你——夜,是无所不包的。
夜呀,美呀!你是宇宙的慈母,在你的怀抱中,我愿永远是个孩子。
在这首诗中,徐志摩以夜为主题,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首先,诗的开头“夜,无所不包的夜,我颂美你!”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夜的赞美之情,这种直抒胸臆的方式,奠定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
夜在诗人眼中,宛如一个温柔的大母,包容着一切,让万物都能在其怀抱中安然入眠,“现在万象都像乳饱了的婴孩,在你大母温柔的怀抱中眠熟”这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世间万象比作乳饱了的婴孩,形象地描绘出夜的宁静与祥和,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和安心。
接着,诗人坦诚地剖析自己,“我是一个有诸般罪孽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洗涤我一切的垢污。
我是一个没出息的,没出息的人,在你的怀中,我将忘却我一切的痛苦。
”这里体现了诗人在夜的面前放下了防备,将自己的脆弱和不堪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夜对于他的抚慰和治愈作用。
夜成为了他心灵的避风港,让他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和内心的煎熬。
然后,“天是无涯的,地是无涯的,这当中只有你——夜,是无所不包的。
”这几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夜的广阔和包容,在天地之间,唯有夜能够容纳一切,这种对夜的赞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夜呀,美呀!你是宇宙的慈母,在你的怀抱中,我愿永远是个孩子。
《变与不变》徐志摩 原文及赏析

《变与不变》徐志摩原文及赏析徐志摩,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情感抒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与思索的世界。
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变与不变”这一主题反复出现,蕴含着他对人生、爱情、自然以及时间等诸多方面的深刻洞察。
在徐志摩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变化的力量。
他描绘的自然景象,如四季的更替、风云的变幻,都展现出了世界的动态与无常。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风的方向不定,象征着人生的变幻莫测,我们如同在梦中,随着这股无形的力量飘荡,无法预知未来的走向。
这种对变化的感知,并非是消极的哀叹,而是对生活中不确定性的一种敏锐捕捉。
然而,在这变化的洪流之中,徐志摩又始终坚守着某些不变的东西。
那便是对真爱的追求,对美好理想的执着。
在《再别康桥》中,“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尽管时光流转,人事已非,但诗人对康桥的那份深情,那份眷恋,始终未曾改变。
这种不变的情感,如同黑暗中的灯塔,在生活的波涛中为他指引着方向。
徐志摩笔下的爱情,也是变与不变的交织。
爱情中的激情与浪漫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消减,但那份深沉的爱意,那份心灵的契合,却能经受住岁月的考验。
“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致梁启超》)这里体现了他对理想爱情的坚定信念,无论外界如何变化,他内心对于纯粹爱情的追求从未动摇。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徐志摩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新旧观念的交锋,使得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变革之中。
而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积极拥抱新的思想和文化,另一方面又对传统文化中的某些价值观念保持着尊重和珍视。
在徐志摩的作品中,变与不变并非是绝对的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关系。
变化是生活的常态,它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去探索未知,去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
徐志摩写的现代短诗

徐志摩写的现代短诗一、徐志摩简介徐志摩呢,那可是咱现代诗坛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生在浙江海宁,生活在民国时期。
徐志摩的一生很是精彩又充满了浪漫的气息。
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那可是相当厉害的,诗歌风格充满了灵动、柔美还有浪漫情怀,他的诗就像一阵轻柔的风,能吹进人的心里。
二、徐志摩现代短诗赏析1. 再别康桥原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阴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这首诗就像是一幅优美的画卷缓缓展开。
开头那轻轻的来又轻轻的走,就给人一种很轻柔的感觉,就像一个优雅的人在与他心爱的地方告别。
那河畔的金柳被比作新娘,多么美的想象啊,把柳树的那种柔美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那青荇在水底招摇,他甘心做一条水草,这是他对康桥深深的眷恋。
后面想放歌却又不能,那种离别的惆怅就出来了。
最后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那么洒脱。
整个诗读起来节奏很美妙,韵律感十足。
2. 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原文:“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赏析:这首诗很短小却很精悍。
他抓住了日本女郎一低头的温柔这个细节,把那种娇羞描绘得如同眼前的一朵水莲花,在凉风中轻轻摇曳。
那一声声的珍重,既有分别的忧愁,又有那种甜蜜的感觉,短短几句就把那种复杂的情感表达得特别到位。
3. 偶然原文:“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赏析:诗里把自己比作一片云,投影在别人的波心,这种比喻很新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徐志摩诗歌欣赏
徐志摩的小诗《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短短五句,却包融了无限的离绪和柔情。
以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状写日本女郎温柔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瑕,又楚楚动人。
一声“沙扬娜拉”,轻飘而不尖深沉,随意而不失执著,简洁而又充满异国情调。
这首诗充分显示出诗人徐志摩善于勾勒,巧于传情,以及他驾驭语言的非凡功力。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不论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还是文学作品的情感性,都是通过对语言及其形式的感受理解获得的。
脱离开对语言及其形式的感受和理解,思想性就是一些抽象的教条,情感性就是一些空洞的抒情。
这样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严格说来还不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情感性。
所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首先是引导学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及其形式,过去种跨越语言直取思想、直取情感的方式是要得的。
诗歌是一种更纯粹的语言艺术,它没有小说的虚构的故事情节;没有散文的具体的事件和人,更没有戏剧的舞台演出,我们在诗歌中接触的几乎只有语言,我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主要是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和解。
所以,在诗歌的教学中,导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的语言几乎是惟一重要的教学内容。
在这里,想通过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一诗的赏析说明这个问题。
在徐志摩这首小诗里,几乎没有对人物的细致描写,也没有对人物心理的着意刻划,更没有作者情感的直接表现。
但所有这一切,在我们每个读者的感里却是异常清晰明确的。
首先,我们不会认为这个日本女郎有着修长的身材,有着西方女性常有的结实的肌肉和健壮的体魄,但她也不是矮小的,瘦弱的,而是娇小而满的;她的脸色不是红润的,但也不是苍白的,而是白皙光洁的;她穿的衣服不是紧身的、把身体的每一个曲线都能够露出来的现代西方的服装,但也不是臃肿得无法感到女性的曲线美的那种只有老太婆才爱穿的衣服;她的服装的颜色不是鲜艳的红色和绿色,但也不是朴实无华的蓝色或灰色;她不华贵,但也不粗俗;不矜持,但也不放荡……那么,这么一个日本少女的形象我们是怎样感觉出来的呢?我们不是仅仅从徐志对这个日本女郎的具体描写中感觉出来的,而更是从对这首诗、对这首诗的语言的感觉中感觉出来的。
我们简直可以说,这首诗的本身就是这个日本女郎的形象。
它小而美,构成的也正是这个本女郎娇小而美丽的体的形象。
它使我们想像不出一个修长硕大的身躯来。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写的是这个日本女郎的“温柔”,写的是她微微低头时给人的温柔、温馨的感觉,但是,仅有这样的描写,还是无法构成这个日本女郎的整体的温柔、温馨的形象的。
这个日本女郎温柔、温馨的形象更是从全诗语言的“温柔”中实际感到的。
我们可以看到,全诗没有一个像铁、石这样一些给人来沉重感、冷硬感的词语,也没有像辉煌、昂扬这样响亮的词语,只有“珍重”的“重”字可以给人带来沉重感,但它在“珍重”一词里处在轻音的位置上,读出来的“珍重”这个词给人的却是关切的、温暖的感觉。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这种反复的致意,并且是从一个美丽的日本少女的口里徐徐地吐露出来,给人的感觉就更加暖和温馨。
“凉风”在词义上是凉”的,但读起来却并不感到凉意,倒像是更加衬托出了全诗给人的温暖。
全诗的每一个词都好像没有多么大的重量,每一个音都不会给人产生强烈的刺激,它押的是“OU”韵,而“OU”韵则既不是太响亮的,也不是太沉闷的,它本身就给人一种舒服的、温柔的感觉。
只要我们反复读一读这首诗,我们就会感到这首诗的语言在整体上就是温柔、温馨的。
我们感受着首诗的语言,同时也是在感受着这个日本女郎的身体形象,它托住了我们的温柔的、温馨的感觉,同时也托住了这个日本女郎的温柔的、温馨的形象——我们是在这首诗的语言给我们的心灵感觉里想像这个日本女郎的具体的身体形象的。
在徐志摩这首小诗的语流中,“最”字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不仅把作者对这个日本女郎“一低头”的神态的心灵感触突出了出来,而且在全诗中是惟一一个短促的收口音,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力度感,它突如其来,好像轻轻地推了我们一下,一下子把我们推到了这首小诗的世界里,推到了这个日本女郎的面前。
起到的是“无”中生“有”的作用。
“最”字以后的所有字词,几乎都是有尾音的音,这种尾音把前一个音与后一个音很自然地联在一起,整首诗除了在一个句子结束时有一个轻轻的停顿之外,其它语词都呈现着一种连绵不断的变化状态,它不像“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闻一多:《死水》)一样是一个词一个词地绝然地顿开的,也不像“冷清清,戚戚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冷冷清清”》)一样是前后重叠、在一个音或相近音上蹉跎盘旋的,它时时变化着,但
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转折性的变化,从一个音向另一个音的过渡都非常自然,往往是上一个音的结束正好易于下一个音的发音,不用重新调整发音的部位。
没有佶屈聱牙感,没有不能不绝然顿开的地方,整首诗的语言,都使我们感到一种轻柔的曲线美,一种轻盈感,一种飘逸感。
这种轻柔的曲线美,这种轻盈感,这种飘逸感,也是我们在想像中重构这个日本女郎形象的心理基础。
所以,我们想像中的日本女郎,绝不会是西方那种健美女郎的形象,也不是中国古代那种瘦弱多病的贵族女郎的形象;她穿的是西方绽露着身体的每一条曲线的紧身衣,也不是根本无法表现女性身体曲线美的臃肿厚重的衣服,而是相对宽松但却有着轻盈感、飘逸感的日本和服。
在这首诗里,只出现了两种色彩:白和红。
白是水莲花那种滋润、致密、光洁的“白”,红是在水莲花整体滋润、致密、光洁的白色的底色上透露出的微微的、淡淡的、浅浅的红色。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直接把“水莲花”和这个日本女郎连接起来、等同起来,“像一朵水莲花”是用水莲花比喻这个日本女郎,不胜凉风的“娇羞”则是用这个日本女郎的颜面比喻水莲花,这就把水莲花和这个日本女郎的形象同时表现出来。
实际上,整首诗的其它语言是一种无色之色,不论看起来还是读起来,读者都能感到它在整体上清淡和纯净,而不会产生浑浊、芜杂的感觉。
必须看到,这种色彩感呈现了这个日本女郎的面容,同时也呈现了她的整体形象。
她光洁照人,素洁中透露着内在的美艳,在幽静中传达出内心的情意。
她的衣服的颜色不是鲜艳夺目的大红和大绿,不是给人阴沉感的黑色,不是毫无光彩的灰色,也不是带有圣洁感的蓝色,而是在
素的,淡的,光洁的底色上很自然地点缀着其它艳丽的色彩。
她是纯洁的,但不是圣洁的;她是一种世俗的美,但低俗和庸俗。
她有一颗纯净的心灵,但也有一个少女的敏感的心灵和活跃着的感情。
在过去,我们曾经争论过徐志摩这首诗到底是不是“爱情诗”,我认为,这正是我们过去常常脱离开语言的感觉而直取思想、直取感情的结果。
若我们重视的不是理性判断中的思想或感情,而是对诗歌语言的感受和理解,我们就不会产生它是不是爱情诗的问题。
实际上,在这首诗里,不论是这个日本女郎还是诗人本人,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什么,都没有想到自己爱还是不爱对。
这里写的只是一点感觉,一点一闪而过、一瞬既逝的感觉,一点似有实无、似无实有、谁也无法用明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的刹那的感觉。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成了诗,成了一首脍人口的小诗。
它把人们用理性语言很难传达的情感和很难述说的情景表达出来。
日本女郎上呈现出的那点“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语气里的那点“蜜甜的忧愁”,都在可见而不可见之间传达出了日本女郎内心的那点情感的悸动,但在这娇羞中又有一点凉意,在这忧愁中又有甜蜜,娇羞透露出她对送别中的诗人的一点无意识的爱意、一点刹那浮现的情感,这种情感在送别以前未曾发生,在送别之后也不会继续发展。
凉意则传达着她不会、不能也不想留住对方、留住自己这点情感的无意识中的失落感觉;甜蜜是由于这点爱意感觉,忧愁也是因为这点爱意感觉,爱意感觉本身就是甜蜜的,但这种感觉发生在送别时则不能不感到一点忧愁。
所有这一切,只发生在送别的这一刹那,仅在这一刹那的感受和回忆中保存着,没有过程,也没有发展,没
有消失,也没有加强。
对于这个日本女郎是这样,对于诗人也是这样。
诗人的那点情,那点温馨的感觉和那点“蜜甜的忧愁”,全都包容在他对日本女郎“一低头的温柔”的“最是”的感觉中,全都包容在他对那个日本女郎“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的语气里那点“蜜甜的忧愁”的敏感中,正是他对这个日本女郎在送别的一刹那也有了一点莫的爱意,所以他才从这个日本女郎的一低头中感到了温柔,在她的道别的语气中感到了“蜜甜”和“忧愁”。
这里的“蜜甜”和“忧愁”,既是日本女郎的语气中所有,也是诗人自己的内心感觉。
在这时,两个人的那点情意都是不自觉的,都是一瞬即逝的,但却在刹那间实现了彼此的沟通,发生了无言中的交流。
我们所感到的温馨,我们所感觉到的美,恐怕就在这刹那的两心相遇吧。
至于日本女郎那“不胜凉风的娇羞”、那点“蜜甜的忧愁”,至于诗人那点温柔的感觉,那点与日本女郎相同的“蜜甜的忧愁”是不是“爱情”,对我们又有什么重要呢?只要我们重视对诗的语言的实际感受和理解,我们就会感到,“爱情”这个词对于这首诗太大、太重、太严肃了。
总之,文学的语言是有质感的语言是可以用心灵触摸的语言,是可以摸到硬度、掂出重量、看到颜色的语言。
语文教学要不断加强学生对我们民族语言的这种质感的感觉,学生感受、理解和运用我们民族语言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我们民族语言的质感感觉的能力的提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