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现象学阅读法_学习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

简谈胡塞尔的现象学及其现象学方法《如何理解胡塞尔的现象学》胡塞尔现象学——朝向自己本身现象学是对实证主义的一种反抗,它将“存在问题”转化为“意义问题”,从重视本体论到重视认识论和方法论,即从研究世界的根本到研究认识活动所依赖的最基本的理论。
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生活世界的关注及其现象学方法对常人的方法论影响深远。
胡塞尔指出,科学家与普通人一开始便假定社会世界事实性的认识。
正是这种“朴素态度”形成现象学的主要议题。
胡塞尔现象学是在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f.布伦塔诺意向性心理哲学的影响下创立的,但布伦塔诺认为心理行为的意识与该行为对象的意识是同一现象。
胡塞尔则认为二者有分别,意识经验的内容既不是主体也不是客体,而是与二者相关的意向性结构,从而离开了主张主体内在性的传统唯心主义,返回到原始的“现象”,即各类经验的“本质”。
从胡塞尔现象学的基本思路来看,“胡塞尔认为哲学从一开始就想要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但不幸的是,一直到他那时为止,哲学还根本不是这样一门严格的学问。
虽然有过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等人的努力,但哲学一直未找到一个真正严格的起点。
所以,“作为科学它还没有开始”。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胡塞尔看来,其原因在于哲学家们还未能真正摆脱根深蒂固的“自然主义”的思想方式。
采取这种思想态度的人将我们认识的对象和认识的可能性都视为现成给予的和不成问题的。
所以,这样的认识和思考从一开始就已经处在某种前提规定的框架中,而缺少一种体验的和反思的彻底性。
在这个意义上,这种思维和它所依据的经验不是一个真正的起点,也不可能有一个内在严格的构成机制。
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找到一个“无前提的开端”就成为一切抱有严格科学“理念”的哲学探索的最重要的任务。
而这个“理念”或“观念”只有在一门“纯粹的现象学”或“现象学的哲学”中才能实现。
”现象学目标即研究这些假定如何由普通人和科学家创造并维持的,而这也正是常人方法论的目标所在。
它最重要的贡献是揭示出了一种新的哲学思考方法的可能,或一个看待哲学问题的更原初的视野。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哎呀,说起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那可真是有意思得很呢!胡塞尔啊,就像是一个超级侦探,在努力探寻着意识的奥秘。
他提出的那个“悬搁”,就好比是让我们把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啦、偏见啦都统统放到一边去,就像把挡在眼前的树叶拨开,才能看清后面的风景呀。
你想想看,要是我们一直被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缠着,怎么能真正看清事物的本质呢?还有那个“本质直观”,这可真是神奇嘞!就好像我们有一双特别的眼睛,可以直接看到事物最核心的部分。
不用去分析、推理那么复杂,就是直接去感受、去领悟。
这多有趣呀,就好像我们突然有了一种超能力,可以一下子抓住最关键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朵花,平常可能就是觉得它好看或者不好看。
但用胡塞尔的方法呢,我们要去深入体会这朵花带给我们的各种感受,它的颜色、形状、香气,以及看到它时我们内心的那种触动。
这可不是简单地看看而已哦,这是要用心去感受的嘞!再比如,我们和别人交流的时候,不要只听对方说的话表面的意思,要去体会他话语背后的那种情绪、意图。
这就像是在挖掘宝藏一样,一层一层地深入下去,找到最珍贵的东西。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它让我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体验,更加敏锐地去感知周围的一切。
你说,这是不是很奇妙呢?它不是那种死板的理论,而是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运用的方法呀。
当我们学会了用这种方法去看待世界,很多以前我们忽略的细节就会一下子冒出来,让我们惊叹不已。
我们平时总是忙忙碌碌,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去感受、去思考。
但胡塞尔现象学告诉我们,这样可不行哦!我们要学会停下来,去关注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美好。
想想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运用胡塞尔的方法,那我们的世界会变得多么不一样啊!我们会更加理解彼此,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所以啊,大家可别小瞧了这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它真的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如何理解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 主体性反转: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以主体性反转为出发点,即从人类以往对于经验世界的认知方式中心化转向到受经验世界的支配的思考方式。
这种反转是为了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本质和基础。
2. 以现象为中心: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以现象为中心,试图通过详细描述经验现象的内部结构和特征的方式来洞察现象的本质。
这种方法认为,除了现象本身外,没有任何事物是真实和可知的。
3. 描述性重建:胡塞尔认为,描述性重建是一种揭示事物本质和真相的方法。
也就是说,通过对现象进行描述,可以重构和揭示事物本身的真实和内在结构。
4. 意义分析: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对现象的意义和涵义进行分析的方法。
通过研究现象的内在结构和意义,可以揭示出它们背后的深层次现实和本质。
总之,胡塞尔现象学的方法强调以现象为基础,采用反转主体性的方法揭示经验世界的真相和本质,通过描述性重建和意义分析来达成这一目的。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是一种哲学方法,由德国哲学家埃德蒙·胡塞尔(Edmund Husserl)提出。
该方法旨在通过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探索事物本质和意义,以此来建立一种真正的哲学科学。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在现象学及其他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对于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强调对现象的直接经验。
胡塞尔认为,人们应该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假设,直接去观察和描述事物的本来面目。
他认为,只有通过直接的观察和描述,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因此,胡塞尔主张在进行任何研究或探索时,都应该从现象本身出发,真实地面对现象,而不是凭空臆想或主观臆断。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注重对现象的描绘和分析。
胡塞尔认为,通过对现象的描绘和分析,可以揭示出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结构。
他提出了“纯粹现象学”的概念,认为通过对现象的纯粹描绘,可以抽象出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胡塞尔通过对时间、空间、意识等现象的分析,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现象学体系,为研究事物的本质和意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强调主观意识的重要性。
胡塞尔认为,人的主观意识是认识事物的基础,是建立真正的哲学科学的前提。
他主张将主观意识的主动参与融入到研究中,通过回溯主观意识的活动,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胡塞尔提出了“回归到事物自身”的概念,即通过回溯主观意识的活动,将研究对象还原到其自身的本体,以此来获得对事物的真正理解。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还强调了对意义的关注。
胡塞尔认为,意义是现象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理解事物的基础。
他提出了“意义附着”和“意义层次”的概念,认为意义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是通过主观意识对现象的理解和解释所形成的。
通过对意义的分析和解释,可以深入理解事物的内涵和外延,揭示事物的真正意义。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是一种以现象为基础的哲学方法,通过对现象的直接经验、描绘和分析,以及对主观意识和意义的关注,探索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该方法在现象学及其他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我们理解和解释复杂的现实世界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方法。
胡塞尔著作阅读顺序

胡塞尔著作阅读顺序
如果你想要阅读胡塞尔的著作,以下是一个可能的阅读顺序:
1. 《现象学的观念》:这本书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入门书籍,介绍了现象学的基本观念和原则。
2. 《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这本书探讨了欧洲科学的危机和现象学的超越论方法。
3. 《第一哲学》(上下卷):这本书是胡塞尔的重要著作之一,包含了他对哲学史的研究和超越论哲学的论述。
4.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这本书探讨了时间意识的现象学,是胡塞尔对于意识研究的重要贡献。
5. 《逻辑研究》(全三册):这本书是胡塞尔的代表作之一,系统地阐述了他的逻辑现象学思想。
6. 《共主观性的现象学》(全三卷):这本书探讨了共主观性问题,是胡塞尔对于现象学的进一步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胡塞尔的著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建议你在阅读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胡塞尔的思想背景和研究领域,以及阅读一些相关的导论和介绍性书籍。
此外,由于胡塞尔的著作数量较多,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综论以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整个发展过程为背景,对其现象学的主要方法:本质还原与先验还原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具体阐述了二者的关联和过渡。
本文在对胡塞尔整体思想把握的基础上,试图对其现象学的方法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标签:本质直观;先验还原;悬搁;纯粹自我;意向性胡塞尔创立了现象学,他提出的现象学思想以及他运用的现象学方法,不仅为欧洲大陆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思潮——现象学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作为一种方法,现象学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胡塞尔一生追求“严格科学的哲学”的信念,这样一种笛卡尔式的理想。
他说,“人类文化的最高兴趣要求一种严格科学的哲学的发展;因此,如果我们的时代中的哲学革命要有理由,它就务必是被为严格科学意义上的哲学设置基础这一目的所激发的。
”[1]他要求排除一切预先假设,使哲学成为一门明证性的、没有任何前提和假设的科学的哲学。
正是为了这一信仰,胡塞尔运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开辟了现象学领域。
本文主要参照倪梁康先生的《现象学及其效应——胡塞尔与当代德国哲学》及其主编的《胡塞尔选集》,拟就“本质直观”和”先验现象学还原”(简称“先验还原”)的方法做一简要的综述,并对现象学方法的这两个不同阶段的关联和过渡进行初步探究。
一、本质还原本质还原(eidetische Reduktion)是现象学用来排除经验事实,从而达到对本质的把握的一种方法。
胡塞尔的一生前、后期思想变化很大,但本质还原的方法(亦称范畴直观、本质直观、或观念直观),却是唯一一种贯穿在胡塞尔整个哲学生涯中的方法,从“描述心理学”的《逻辑研究》,到《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最后到《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验现象学》,本质直观(Wesensschau)的方法始终是胡塞尔哲学研究分析的坚实依据。
但我们还是不难看到,胡塞尔在其学术生涯的各个阶段对本质直观的理解的变化是很大的。
1.在《逻辑研究》阶段,胡塞尔就已经对近代哲学的传统做了突破。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简答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简答一、啥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呀。
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研究意识和经验的独特方式。
胡塞尔觉得呀,传统哲学在研究问题的时候,老是受到各种预设和偏见的干扰,没办法真正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所以呢,他就想出了这个现象学方法,想要把那些干扰都排除掉,直接去面对和把握我们的意识体验本身。
就好像我们在看一幅画的时候,不去管这幅画是谁画的、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外在的东西,而是专注于画本身的色彩、线条这些直接呈现给我们的东西。
二、现象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1. 现象学还原。
这可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关键一步哟。
它又可以分成几个小部分呢。
悬搁。
这就像是我们把平时对世界的那些习惯性看法、信念啥的都先放在一边,不去管它们是对是错。
比如说,我们平常觉得太阳绕着地球转,这是一种习惯性的看法。
但在现象学还原里,我们就先不考虑这个看法对不对,把它悬置起来,这样我们就能更纯粹地去关注我们对太阳和地球的直接感知啦。
本质还原。
这一步呢,就是要从我们的意识体验中找出那些不变的、本质的东西。
比如说,我们看到各种各样的苹果,有红的、绿的、大的、小的,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本质特征,像形状大概是圆圆的,有果皮、果肉这些。
通过本质还原,我们就能把握到苹果的本质啦。
先验还原。
这一步就更深入啦,它要把我们的经验自我也排除掉,去探寻那个先验的、纯粹的自我。
简单说,就是要找到那个不依赖于具体经验的、更根本的自我意识。
2. 意向性分析。
胡塞尔认为意识都是关于某个对象的意识,这就是意向性啦。
比如说,我们想到一朵花,我们的意识就指向了这朵花。
意向性分析就是要分析意识和它所指向的对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怎么通过意识去构造和理解这个对象的。
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朵红色的花,“红色”这个感觉就是我们意识对花的一种构造,通过这种构造,我们才认识到花是红色的。
3. 描述现象学。
这就是要对我们的意识体验进行详细、准确的描述啦。
就像我们在描述一幅画的时候,要把画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出来一样。
西方哲学史 第七讲 胡塞尔

(1)什么是意向性
❖ 德语中意向性一词来自拉丁文,意思是“指 向”或“对准”。
❖ 所谓意向性,简言之就是“意识行为有所指 向的特性”。与人相应,意向性行为就是具 有有所指向的特性的意识行为。这有所指向 的特性乃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特征,指出人的 意识及其对象同时呈现,也是胡塞尔进行哲 学思考的起点。
❖ 胡塞尔自己所言:“意向性表现了意识的基 本性质……全部现象学问题都与之密切相 关”。意向性理论是胡塞尔对哲学的主要贡 献。
?1901年10月胡塞尔到哥廷根大学任副教授在那里虽然渐渐有了一批志同道合者但胡塞尔的学术生涯并不一帆风顺他申请教授曾被拒绝同事的贬低和自我怀疑一度使他对自己几乎失去信心但此时在他的影响下的已经有了哥廷根和慕尼黑两个现象学研究的圈子了
第七讲 现象学学派创始人—— 胡塞尔
一、现象学概论
❖ 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很大,持续时间很长 的一个流派,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祁克果的生存 哲学、弗洛依德的心理学等一起,极深刻地影响了 西方哲学的发展。它于20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 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哲学运 动。这个运动包括胡塞尔、海德格尔、舍勒、萨特、 利维纳斯、梅洛—庞蒂等许多重要的现代西方哲学 家。这些人的名字几乎就构成了半部现代西方哲学。
❖ 这时候,胡塞尔终于意识到了面临的危机:要 么通过毕业考试继续升学,要么回家跟父亲做 小生意去。胡塞尔醒悟了,开始奋发学习。他 竟然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成绩还不错。据说 当校长向学监报告时,说这次成绩还不错的胡 塞尔“是我们学校最差的学生”。
❖ 1876年6月底,胡塞尔进入莱比锡大学。一开 始时,他主修天文学,喜欢数学、物理和哲学。
❖ 现象:事物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的外部 的形态和联系。(现象的本意是显现出 来的东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塞尔现象学阅读法
胡塞尔现象学阅读法
何为现象学?
现象学,指的是一种表象的科学(JohannHeinerichLambert)。
它认为我们可以透过对表象的研究,进展到真理。
现象学处理的是我们外在感官的动静,事物向我们表现的方式(康德),现象学指那些看似独立于意识表现的表象世界如何源于意识本身(费希特)。
胡塞尔与现象学
至于启发胡塞尔使用现象学的,是物理学家马哈在1894年建议使用“一般物理现象学”,作为描述我们的物理经验,以作为一种更具一般性物理理论的基础。
描述而非解释因果关系
现象学在胡塞尔,最初被视为“描述心理学”。
后来在《逻辑研究》中,才正式定名为“现象学”。
对胡塞尔来说,哲学的核心任务在于描述,而非因果关系的解释。
无预设原则、直观、回到物自身
胡塞尔强调现象学的“无预设原则”,抛弃哲学的理论化的可能性。
重视对现象本身的仔细描述,只对“直观”中的与料有兴趣。
胡塞尔用现象学,重新思考哲学,釐清概念,从直观洞见“回到物自身”,重新检视所有的知识概念基本意义、有效性与证明,强调直观经验的优先首要性,并从此形成更广泛的理性批判。
存而不论、自然搁置、超验还原
胡塞尔对于扭曲与阻碍我们认识日常生活经验方式的意识结构
与内容检查模式,提出了强烈的质疑。
胡塞尔则提出了对自然世界“存而不论”,“自然搁置”的“超越还原”,以便将衬托出现象的中心基本性质。
放入括弧
胡塞尔把自然世界“放入括弧”里,要求我们把过去所有的一切都放在括弧里,放在一旁,不要让这些所产生的联想,影响到我们对于现象的观察,进而妄加推断。
我们必须拒绝所有原有的假设或前提,只单单接收现象所给我们呈现的东西,使先于判断的经验从而可能。
对于我们来说,过往的生活世界,无形中替我们形成了一个充满预设、想法、偏见、知识的领域。
我们所生活的生活世界,早已充满各种见解知识判断传统道德法律科学知识偏见,我们并不是直接的生活在生活世界里,从生活世界里直观并得出结果,而是生活在诸多的预设和前提下,透过建构的概念世界,建构我们所经验到的生活世界。
上帝的眼光、无所不在的角度
为了重新认识世界,我们必须拥有一种“上帝的眼光”或“无所不在的角度”,放下一切过往的预设,回到零点,以直观洞悉物自身。
预设常常成为思考问题的阻碍。
预设就是“下条件”。
当你拥有的条件越多,就越容易被条件所引导,无法看见事物的本然面貌。
因为你心里已经接受了事物可能性,是在某些条件下所呈现的状态。
然而,这已经不是事物原本的呈现状态,是遭受预设扭曲、建构过的状
态。
理论、客观、知识、预设,都是扭曲物自身呈现的东西。
虽然过往世界便是如此教导我们以如此的方式建立知识和客观。
但现象学要我们抛却这一切,回归零点,重新回到物自身。
胡塞尔认为,传统世界的主观和客观是被建构起来的虚假对立,扭曲了真实世界与我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我们观看认识世界的方式,
现象学关切的,是物自身对意识的呈现方式。
物自身可视为世界,或者意识所面向的客体/对象。
意识就是我们观看者,也就是主体。
现象学要认识与描述的是意是在知识成就中所扮演的角色。
现象学博大精深,在此我们仅借胡塞尔现象学的几个基本原则(虽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也是预设,不过这点我们也放在括弧里,存而不论),放到阅读,作为借镜使用。
其他的,通通放到括弧里,存而不论。
现象学阅读法~回到物自身/回到文本
现象学放到阅读来看,该是如何操作?让我们循着胡塞尔的回到物自身开始。
胡塞尔现象学的教导,放在阅读上来说,便是要我们在接触一篇新文章/新观点/新书时,我们要放下过往帮助我们建构起来的知识、信念、传统、权威、偏见,把自己通通归零。
单单专注在眼前这部文本(物自身)上,在“无预设的前提”下,透过经验直观,以“上帝的眼光”或“无所不在的角度”,尽可能的贴近文本,描述文本所要
传递的各种信息,不要针对过去所学所知,骤下结论,或者归纳观点,演绎概念,仅仅透过详实的描述,掌握文本的所有面貌,直观文本自身。
至于对于读不懂的或者和文本核心无关的,就当做自然世界,大可以“放入括弧、存而不论”,无须介意或讲究。
现象学阅读法,让我们以一切可能的面向,读懂所能懂得,然后对于所不能懂的,便暂时放入括弧,当作自然世界般的存在,不要想破头,也不用勉强解释,放在一边既可。
是种回到文本本身的阅读方法,尽可能的贴近文本,描摹而非解析它,你会读到很多以往带着太多理论眼镜所看不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