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万世师表》
史记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

史记孔子的故事主要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在其中有关孔子的记载可谓丰富多彩,让后人津津乐道。
孔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孔子的故事主要包括了他的生平事迹、思想观点、教育理念以及对当时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等内容。
孔子的生平事迹是《史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孔子生于春秋时期,古代中国的一个混乱时代。
他出生在一个贫苦书香世家,家庭条件并不优越。
孔子却有着卓越的才华和坚定的信念。
他早年曾游学四方,求学于各位名师,致力于弘扬儒家学说。
由于他的学识渊博、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门徒,被尊为“万世师表”。
孔子在《史记》中的思想观点也是备受关注的。
孔子提出了“仁”的核心理念,他认为“仁”是人类最高尚的品德,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之道。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的道德素养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
他追求“中庸之道”,主张做到“中庸”以达到生活的平衡和和谐。
孔子还强调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提倡“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孔子的教育理念也是《史记》中的一大亮点。
孔子主张“教育为本”,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
他提倡“第二篇示例: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思想的创始人。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关于孔子的记载非常详细,包含了许多孔子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孔子的品德高尚、才学卓越、风范独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史记》中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自幼聪慧过人,立志修身治国。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心系国家民生,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
他以求贤若渴的态度四处访贤,很少有地方不去过。
他曾到过鲁国的田二里、宋国的鲁穆公、卫国的襄公、陈国的哀公等地,希望能够得到各地贤者的援助。
然而,孔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遭到排斥和压制,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

【课外阅读】万世师表——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
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
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孔子约自30岁起,就奔走于齐鲁之间,希望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理想。
但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未获得统治者的重用。
于是,他就招收弟子从事讲学活动。
55岁时,他便率领弟子周游列国。
孔子先后经过卫、曹、陈、宋、蔡、郑、楚等十几国,一面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一面坚持流动教学,68岁时返回鲁国。
此后,他专门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
孔子大约在30岁(前522年)左右时,从事创办私学活动,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
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四十余年。
他一生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是他之所以获得教育成功的根本条件。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他还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作了系统地论述,对后世的教育影响极大。
《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有“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自己也说:“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
”他培养了这么多人才,可谓教育硕果累累,做了前人未做到的事。
公元前479年,一代教育家孔子病逝,其弟子以父母之丧礼之,皆服孝三年。
“三年服丧毕,相诀而去,则哭,各复尽哀;或复留。
唯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然后去。
弟子及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因命孔里。
”孔子的思想学说和他的事迹,弟子们各有记录,后来汇编成一本书,名为《论语》,这是研究孔丘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诸子百家-孔子-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
孔子返鲁后,一概当年的本人求仕为弟子 们做官,并通过这些做官的弟子去实现自 己的主张。这些弟子去做官要得到孔子的 同意,听后他的吩咐,做官的政绩要向他 汇报,管辖的地区要接受他的视察。
万世师表
孔子回鲁的当年,季孙氏计划实行按田地 征收军赋的制度。季康子想在这件事情上 得到的孔子的支持,便特派担任家宰的冉 有来征求孔子的意见。先后问三次,孔子 都不肯发表意见。
万世师表
鲁哀公听人说东房的院子不详,问孔子是 否相信。孔子说:‚损人利己是身之不详; 弃老顾幼是家之不详;抛弃贤人任用不肖 之徒是国之不详;老不教幼不学是风俗不 详;圣人隐居是天下不详。而东房不在其 内。‛
万世师表
鲁哀公常问政于孔子,孔子都一一讲解。 孔子认为国君好比是舟,民众好比是水, 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古人从政以爱 民为本,礼制是为政的根本方法。
万世师表
孔子说:‚古代一位史官周任曾说过: ‘能过贡献自己的力量,便可任职;不能 贡献自己的力量,就该辞职。’你们难道 没有责任吗?笼子里的老虎跑了,匣子里 的美玉碎了,难道不怪看守和保管的人 吗?‛
万世师表
孔子在通过弟子干政的同时,也对鲁哀公 虔诚敬奉,为加强鲁国的统治出谋划策。 一次,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 孔子回答:‚善用正直的人,废掉邪曲的 人,百姓就会服从;反过来,百姓就会不 服从。‛
万世师表
孔子编订整理《六经》,是我国教育史上 第一次不为官学垄断,为私学使用的教材。 孔子就用这套教材教育他的弟子。在长达 两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用的一直是 这套教材。
万世师表
孔子从三十岁开始收徒讲学,把毕生的精 力倾注培养治世之才的教育事业上。他把 ‚仁‛贯彻到教育培训中,从‚泛爱众‛、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等理论出发,主 张‚有教无类‛,只要有十条小肉干的尊 师薄礼,便可收为弟子。
第11课《论语》十二章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吾身”总述本段内容,下文是检讨的内容。曾子从三个方面检讨、检 查自己:诚实、诚信、学习。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弟子对自己在修养方 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经常检讨自己,替别人办事讲究尽全力。
合作探究
孔子在这一章中阐明了什么道理?
• 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 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 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随着孔子影 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 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世界十大文化名 人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文体知识
语录体
语录体就是个人讲话或者两个以上的人对话的辑录。在中国古代,弟 子记录老师的言论,多用口语,故称之为“语录”。现在也指从文学家或 思想家的著述中,选录优美警策之文辞或能裨益身心之名言,编辑而成的 作品。作为一种文体,语录体具有亲切、警策、精辟的特点。《论语》及 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
文言梳理
第五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连词,表转折,却 殆:疑惑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译文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却 不学习就会疑惑。”
文言梳理
第六章: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箪:古代盛饭用的竹器 堪:能忍受
人”,与“亚圣”孟子合称孔孟。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首创人
作者简介
• 孔子首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 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 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 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 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关于孔子演讲稿

关于孔子演讲稿关于孔子演讲稿篇1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
他就是万世师表,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创造了以仁为本的思想,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
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使贫困人民得以走进知识的殿堂,他“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理念是知识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
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各个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
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
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
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
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
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通用19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那么读书笔记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篇1打扰外公,又挤时间来强身健体,他的动力到底是什么?回首前文,其实孔子从那次庙宇祭祀之后就已经在心中扎下了学习礼道的决心啊!他宣传礼道,就是希望所有的国君都能用仁义德心治理天下,一个孩子,小小年纪居然心怀天下,真让人佩服!这篇故事中孔子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在生活中,我们也要从小树立人生的目标,遇到不懂的知识时,要虚心请教别人。
另外,我们还要会利用时间,像孔子一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
孔子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
正所谓学无止境,我们也要像他一样,为了自己的梦想,虚心求学;为了美好的明天,勇往直前!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篇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学习中,我只知道孔子的这两句名言,但孔子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话为什么能千古流传?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故事》一书从孔子的出生以及成长开始讲起,主要讲述他开创杏坛教育,招收弟子,广推周礼、六艺之道,周游列国14年,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
暮年的孔子,因为抱负不能施展,开始编撰《春秋》,他的言论以及与弟子们的对话也被编写成《论语》一书,千古传诵。
孔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很多举止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
从他初习周礼,到下定决心学习圣贤,造福于民,孔子的虚心好学、求实上进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
我感受最深的是寒窗学易。
由于孔子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渐渐地,母亲没有能力教导他了,就把他交给了外公。
一个下着大雪的冬天,孔子在雪地里一会儿原地小跑、一会儿扎马凝神,一会儿又俯卧在地练双臂腕,读到这里,我想:孔子才十岁呀!一个十岁的孩子在这样的天气里是怎么做到这些的?带着疑问,我继续往下读。
万世师表.帝王之师

万世师表.帝王之师摘要:孔子和柏拉图是两位东西方的先哲。
以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从比较史学的角度,分析了两者的政治思想、教育观、生死观,有助于我们继承自己传统中的优长,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沟通理解、互补互识、共同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理想,教育观,人生观[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7-0193-01不知是神力的巧合,还是人类文明发展之必然,公元前551年,东方先哲孔子诞生了;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公元前427年,西方先哲柏拉图也降生了。
公元前600至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中国与希腊出现了标志着人类觉醒和精神解放的先哲。
孔子与柏拉图开创了中西文化,首次教导人们用理智与道德直面世界与人生。
尽管两者相隔万水干山,但他们的学说自有诸多相通之处。
以他们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比较他们的政治理想、教育观、生死观,有助于我们继承自己传统中的优长,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达到沟通理解、互补互识、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政治理想:异中有同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大动乱、大变革的时期。
奴隶起义、七国争霸、礼崩乐坏、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
孔子出生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家庭,他所在的鲁国正继承了周礼。
他终其一生为“克己复礼”效力。
在《礼记・运记》中,他提出“大同”之治的理想世界,那是以“三代之英”(禹、汤、文武)时代为“大同”。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义同,则上下和矣。
”(《礼记・乐记・乐论篇》)“上下和”,就是一个等级森严而又和谐的“大同世界”。
“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
”(《礼记・运记》)可见,“礼治”是大同世界的核心。
“礼”的核心“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守其位,各营其事。
”(《论语・颜渊》)礼治的要求是:“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论语・颜渊》)这就约束了民众的自由,民众只有履行服从的义务。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1《论语》十则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论语》十则万世师表——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出生于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73岁。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中。
据《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勇士,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征在生下孔子。
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后怀上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病逝,家境相当贫寒。
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失意,孔子曾携弟子周游列国,后将精力用在教育上。
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
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有很多为各国栋梁。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春秋战国乱悠悠”,东周时期是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春秋时期,臣弑其君、家臣弑其大夫的事时常发生。
譬如鲁国即先有大夫季氏专权,后来又有季氏的家臣阳虎作乱。
各诸侯国为支付军费开支,日益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人民的生活愈加痛苦。
私人讲学与百家争鸣:春秋时代,社会秩序大乱,学校荒废,贵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学养的贤人流散民间。
这些有学养的贤人,一则出于谋生的考虑,一则出于改变现实的抱负,便开始在民间讲学。
孔子是这方面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贫富贵贱,广泛招收学生。
文学背景:到了春秋战国年代,诸子百家的各个流派分别著书立说,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
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散文史上的黄金时代。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内容包括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弟子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弟子对老师的回忆等内容,作为一部语录体诸子散文集,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教育理念,例如: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学与思相结合等,
对现今的教育事业有深远 的影响,是教育学习的重 要理论依据。
时间:自春秋至今 教育理念服务于广 大学子,但是至今 还是没能实现有教 无类的的思想
在我的角度来看, 我认为孔子实乃 是当仁不让之师, 万世师表确实所 言不虚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将世界。
教书育人
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 者七十二人,称“七十二贤人”。 在德行方面出众的有:颜回、闵损、冉耕、冉雍。 在政事方面出众的有:冉求、仲由。 在言语方面出众的有:宰我、端木赐。 在文学方面出众的有:言偃、卜商、颛孙师、曾参、 澹台灭明、原宪、公冶长、樊须、有若、公西赤。
孔子的箴言名句: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听其言而观其行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的箴言名句: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列国行雕像
杏坛是传说中孔子 讲学的地方,后人 在此立坛以示纪念。
《 孔 子 杏 坛 讲 学 图 》
嘉庆 - 圣集大成
康熙-万世师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 最喜欢这句话,意思是说,知道很多的不如想去知道 的,好奇的不如以知道更多知识为乐的。告诉我们要 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对“知”乐而为之,才能不断 积累更渊博的知识。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 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不同的人在 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 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 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 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用心学习,从而会 学得比别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