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告诉你孔子爱吃肉

合集下载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

从《论语》看孔子的饮食观摘要:合理的饮食起居是人类生存和健康长寿的重要条件。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身体健康,很少生病,这也许与他重视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有关。

孔子一贯身体力行饮食起居的养生之道,并且提出过许多精辟论述,在我国古代养生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论语》孔子饮食观《论语·乡党篇》的主体虽然强调时时刻刻要遵从各种礼仪,但具体涉及饮食起居的卫生与科学,相当集中地表达了孔子饮食起居的观点,对后世的饮食起居有示范作用。

一、注意饮食卫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是孔子的饮食名言。

所谓“精食”,是指选择优质原料,精心烹调,这很符合营养卫生的要求。

“细脍”是指把食物切得细小精致,这样烹调时受热均匀,成熟迅速,杀菌率高,符合食品加工的科学性,而且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孔子晚年坚持了这一饮食卫生原则,保证了营养的摄入,这成了他长寿的重要保证。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论语·乡党》)。

饮食经久变味了,鱼和肉腐烂了,不吃;食物颜色变坏的不吃;气味不好的不吃;烹调不当的不吃;不合时令的东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作料放得不适当的不吃;从市场上买的酒和熟肉不吃。

酱醋姜蒜等调味品,既可增加食欲,又可使人体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周礼·天官》提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利窍。

”对于饮食的卫生与营养,孔子显然深得个中三昧。

讲究饮食的卫生与营养价值,讲究美味可口的烹饪技术,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饮食状况既能反映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又能体现人的文化素养。

二、注意饮食的量与度孔子特别提到饮食的量与度的问题,对肉、酒、姜等方面都提出了“不多食”的观点,对今天的饮食习惯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节制食肉,“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论语·乡党》)肉虽然多,但吃的量不能超过饭食。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孔子《论语》全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养生还是尊礼: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看孔子的饮食观

养生还是尊礼: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看孔子的饮食观

养生还是尊礼: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看孔子的饮食观读《论语》的时候,很多人应该都注意到一段话: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朔是阴历的每月第一天,初一。

周代时,自然崇拜还没有完全褪色,周王还会郊祀祭天,以燎祭的形式祭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及列星。

月相、气候和季节等等都是大事,反映这些自然规律的历法自然就被认为具有神圣性了。

它的修订权控制在中央政府手里。

杨伯峻说,东周时期,每年秋冬之交,周天子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

这历书包括那年有无闰月,每月初一是哪一天等等内容,这就叫“颁告朔”。

诸侯接受了这一历书,藏于祖庙。

每逢初一,便杀一只活羊,祭于祖庙,然后回到朝廷听政。

祭庙叫做“告朔”,听政叫做“视朔”或者“听朔”。

到子贡任职的时候,这项制度已经很少有人在乎了。

每月初一时,鲁君不亲临祖庙祭祀,也不听政,这个“告朔”的制度连个幌子都没立起来,只是杀一只活羊虚应故事。

子贡比较现实,他觉得既然这个制度已经只剩一点残余放在那里丢人,不如干脆连羊也不要杀。

孔子说不行,“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就算是残余,那也是礼的残余。

(一)吃的不是食物,是礼对孔子来说,吃什么似乎是不那么重要的事情。

多就多吃,少就少吃。

有钱的时候就吃点好的,没钱的时候,粗食也能吃。

孔子吃的不是“食”,而是“礼”。

孔子生活的年代,贵族吃饭有一套礼仪规范。

对平民百姓而言,礼离他们太遥远了,他们想吃就吃,他们不上什么礼,这么细节的礼暂时还熏陶不到他们。

越是上层人士,礼就越多、越细,国君地位高,吃饭就相当麻烦,《论语》里说: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同国君一道吃饭——这种机会应该不很多——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之前,作为臣子,要先为国君尝饭(不吃菜)。

国君吃饭可不是等菜一上来就拿筷子吃,饭前要祭祀发明食物的神灵“先食”,大约与先农、先蚕、先牧、先酒等相似,都是改变人类生活、非常有意义的神灵,这种饭钱祭祀的效用,与“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差不多。

论语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的原文及翻译《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论语的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论语的原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孔子的饮食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从经济文化层面上看,士人有文化修养,大多衣食不愁,因此他们有精力和时间研究生活艺术,有条件讲究吃喝。

古代士人的饮食方式多受其饮食观念的支配——自先秦以来,人们就非常注意饮食与卫生、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形成了进步的饮食观。

孔子对饮食就很有讲究。

他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要求,并主张十多个不食。

其文曰: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

恶臭,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祭肉不出三日。

出三日,不食之矣。

从孔子所说的“不食”看,大部分符合卫生标准,依然是今日应循的饮食原则。

如,“”“”是指饭受热而变质、变臭,鱼腐烂变质为“馁”,肉腐变质为“败”,腐败变质的食品,对人体危害极大。

“失饪不食”,指不吃烹调不当的食品。

“沽酒市脯不食”,是说街上买的'散装食品和饮料,有的不洁净,不能随便吃。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是说饮食要以五谷为主,肉类不宜过多。

“不多食”,是说饮食要适量而止,不可暴饮暴食。

总之,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这么多不符合卫生标准而不食的主张,是难能可贵的。

在中国古代士人的饮食观中,非常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

汉唐时期,人们便主张采用谷、果、菜、畜等混合食物,以保证食物营养成分合理搭配。

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指出,每食“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这种以谷物为主肉类为辅的食物搭配原则,符合营养保健的要求。

古代士人还普遍认为应节制饮食,反对大量食用美味佳肴,这样做会增加胃的负担,影响消化。

《吕氏春秋·本生》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孙思邈也认为,吃得过多会使人短命。

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说:“宿食不消,未逾期月,大小皆病”明末清初著名剧作家李渔,多才多艺,对饮食也很有讲究。

在其《闲情偶寄》一书“颐养部·调饮啜”中对饮食之道作了专门评述。

名人谈“吃”孔子说“吃”

名人谈“吃”孔子说“吃”

名人谈“吃”孔子说“吃”作者:邹全荣来源:《祝您健康》 2012年第5期□邹全荣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他的著作《论语》中,就有不少关于饮食卫生的论述。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的这一思想,指导人们要把饭食做得精美一些,把菜肴做得更细嫩些。

体现了他饮食卫生的科学观点。

孔子那个时代,祭祀风尚很浓,人们在祭祀祖先神灵时,往往用完整的牲口和大量的粮食,暴饮暴食,疾病不断发生。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劝告庶人:“食噎而竭,鱼馁而肉败。

不食。

”意思是食物经久变得腐臭了,鱼和肉腐烂了就不能吃。

孔子起初也学过一些祭祀,也从事过一些祭祀品的制作,对烹饪方面的饮食卫生是很重视的。

他曾说过:“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

不时,不食。

割不正,不食。

不得其酱,不食。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食物的颜色变得难看了,不能吃它;食物的气味变得难闻了,不去吃它;烹调的熟化程度不够,也不吃它;没有到吃饭的时间,不随便吃食;食物切割得太零乱,影响咀嚼和消化,这种食物吃了也无多大用处,还不如不吃好;没有一定的酱醋,也不吃它。

孔子当过庖厨,后来又身为奴隶社会的士大夫,所以才能提出这些饮食卫生的标准。

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也得讲究卫生原则。

现代人物质生活丰富,吃更是丰富多彩。

在过去物质困乏的年代,曾认为三餐大鱼大肉为满意,喝酒以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为快,孔子则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饩。

唯酒无量,不及乱。

”也就是说,桌上的肉虽然很丰盛,但吃的肉不要超过正常的食量。

饮酒虽然各人酒量有差异,但以不醉为好。

孔子用调味品恰到好处。

他提倡用姜做调味品。

他说在菜肴中,不能没有姜,但要吃得适量。

民间有句俗语是:“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

”姜在人们生活中,不仅有极好的调味作用,还是一味多功能的中药。

从孔子的“不撮姜食,不多食”这句话中,我们可知,人们用姜做调味品的历史已经很久了。

孔子一生从平民到士大夫,由士大夫成为圣人。

他历尽人间沧桑,而且活到七十多岁,在那个时代里算是长寿者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第一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孔子饮食观孔子是长期受到人们推崇的杰出人物,他倡导的饮食观,对后世影响深远。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食物原料要选择优质的(精食),肉要切得细细的(细脍),做饭菜应该讲究选料、刀工和烹调方法,饮食是不嫌精细的。

“割不正不食”意思是说,宰杀猪、羊时割肉不合常度,是失礼的,食物形态也被弄坏了,所以不吃。

“席不正不坐”意思是说,筵席的四边应与屋子的四边保持相应平行,铺放端正,如果席子摆得歪歪斜斜的,有损于饮食的形制,那就不能入席了。

“有盛馔,必变色而作”意思是说,在人家用丰盛的肴馔招待自己时,必须肃然起立,向主人答谢致意。

(以上见《论语.乡党》)在孔子生活的“三礼时代”(三礼指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烹调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宫廷里已能烹制“八珍”美食;这时期的饮食礼仪也制度化了。

《礼记》所载“进食之礼”,连座位怎么排,盘碗怎么放,吃饭时不许“反鱼肉”(不许把咬嚼过的鱼肉放回到共食的食器中),不许“扬饭”(不许用手散其热气),不许大口喝汤,不许剔牙齿等细微末节都作为礼仪加以规定。

孔子虽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自己却崇尚俭约,反对贪食。

他注重美与善的统一,即使是一餐饭的时间,也不能背离“仁德”(《这就是所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论语.里仁〉)。

“精食细脍”不能实现的时候,宁可饭蔬食饮水,也不能“违仁”。

正是这样,孔子称赞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风格(〈论语.雍也〉)。

来源:星辰在线第二篇: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饮食十经饮食勿偏“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则伤身生疾,所恶之物,不可全弃,弃则脏气不均。

” 食宜清淡“味薄神魂自安”;饮食要“去肥浓,节酸咸”;“薄滋味养血气”。

饮食适时“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要长寿,三餐量腹依时候”。

适温而食“食宜温暖,不可寒冷”;“食饮者,热勿灼灼,寒勿沧沧”。

食要限量“饮食有节,则身利而寿登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大渴不大饮,大饥不大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告诉你,孔子爱吃肉!
俗话说:七月不减肥,八月徒伤悲,九月路人雷,十月……网上流传着各种和吃货有关的段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不过,每次听到别人说“吃饭只吃八分饱”,小书就会感到非常困惑。

因为小书从来都不知道八分饱是什么感觉!小书只知道“好饿”和“好饱”。

不吃到好饱,我就会一直觉得我好饿……(不是我的错,都怪好吃的太多!)都说俄罗斯是“战斗民族”,其实称中华民族为“吃货民族”也一点都不过分。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看看中国人为美食拍了多少纪录片,你就知道中国人到底有多爱吃!念食材如此多娇,引无数国人同胞,尽折腰~~~
要知道,吃货这个基因一直流传在我们的血液中,从古至今,一代代发扬光大……
提到孔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还开创了私人讲学,有弟子达三千之数,贤人七十二。

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就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短句。

比如那句著名的“吾日三省吾身”
其实呢,孔子本人也可以算是一个吃货,在《论语》中,还载有不少他与“吃”有关的言论。

那么孔子爱吃什么呢?答案就是肉!(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孔子说:“只要愿意拿着十余条肉干来见我的,我都会给他教诲。

”怎么样,只要你拿着十多条肉干(小半头猪)去拜访孔子,你也可以当孔子的学生了!说到这里呢,同样还有一段和束脩相关的小故事,那就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和李里的故事。

国学大师季羡林
一次,季羡林老先生回山东老家,李里就想趁此机会去拜访季羡林。

为此,他绞尽脑汁,希望给季老留下一个深刻的第一印象。

这时,他就想到了《论语》里面的这个小故事,于是他去拜访季羡林的时候就带了十块腊肉表明自己的心意,同时也是向季老传递一个信号——我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我是读
过书的,起码是读过《论语》的人,知道学生向老师求教的礼仪。

虽然当时季羡林老先生没在家,是他的夫人接待了李里。

不过凭借这个小细节,这个叫李里的年轻人成功地给季老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最后,二人成了忘年交。

让我们说回孔子。

说到吃,我们的孔子老先生可是非常讲究。

《论语·乡党》里面,孔子提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意思是“食物不嫌舂得细,鱼和肉不嫌切得细”,也就是说食物越精细越好,鱼和肉也要切得又细又薄。

我们孔子走的,一直都是精致吃货路线!
周润发版《孔子》
《论语·阳货》篇中也记载了一个孔子和阳货之间有趣的小故事: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

当时有一个权臣,叫阳货,他想召见孔子去当官,但是孔子不想见他。

为了见到孔子,这个阳货就想到一条计策,他派人给孔子送了一只烤乳猪。

孔子故意挑阳货不在家的时间上门拜谢,结果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人在半路上遇见了。

想抓住一个人的心,必先抓住对方的胃。

看来孔子爱吃肉真的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这不,阳货投其所好,最终就实现了相见的目的!最后《论语·述而》中还记录了这样
一句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听到韶乐之后,不禁赞叹”三月不知肉味“。

这句话呢一方面说明了韶乐的美妙,孔子被其打动之深。

另一面,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肉深沉的爱……可见,孔子老先生不仅是一个值得我们尊重的圣贤,他还是一个资深“吃货”,而且还是一个优雅、懂礼仪、有原则、有文化的“吃货”!在评论区说说你爱吃的美食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