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
【成语故事】三纲五常

【成语故事】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个常。
下面为大家介绍三纲五常的故事。
故事一:孔子与颜渊在春秋时期,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非常重视孝道和礼仪。
有一天,孔子和他的学生颜渊一同前往一户人家做客。
当他们走进院子的时候,孔子看到了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正在背着她年幼的孙子捡柴禾。
孔子停下来观察了一会儿,然后对颜渊说:“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应该尊敬长辈,这也就是父为子纲的道理。
”颜渊听了孔子的话,感到非常惭愧。
他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回去后要更加尊重自己的父亲。
通过这次经历,颜渊深深地理解了三纲五常的道理,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和改变。
故事二:曾子讲孝春秋时期,曾子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儒家学者,他非常强调孝道。
有一次,曾子与他的学生们一起出门游玩,在路上他们遇到一对母子。
母亲累得走不动了,儿子主动背起母亲,曾子见状十分感动。
他告诉学生们,孝敬父母是人之本分,应该时刻记得“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重要性。
后来,曾子的学生们都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用心孝顺父母,他们纷纷感激曾子的教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也在他们身上得到了贯彻。
故事三:程颢与程颐程颢和程颐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他们一直秉持着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
有一次,程颢的儿子程颐对王安石的变法政策极度反感,他在家里与程颢争论,程颢很生气地责备儿子,他告诉程颐,“君为臣纲、父为子纲”是不容置疑的,无论你对政策如何反感,也要遵守大义以及对长辈的尊敬。
程颐听了程颢的话,感到非常愧疚,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立刻改变了态度。
他后来也一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理,成为了一位有道德风范的学者。
故事四:谢朓的孝心谢朓是南朝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在《六疏》中提及自己的孝道经历,让我们从中看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重要性。
谢朓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身患重病,母亲无法照顾他们兄弟俩。
三纲五常的意思

三纲五常的意思【拼音】:sān gāng wǔ cháng【解释】: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用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成语接龙】:三纲五常——常年累月——月圆花好——好问则裕——裕国足民——民生国计——计日以期——期期艾艾——艾发衰容——容光焕发——发奋图强——强食自爱【近义词】:清规戒律【反义词】:大逆不道【出处】:《封神演义》: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
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
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
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造句】:1、如今大明文贵武贱,而且尊师重道之风列属三纲五常,就算自己眼里惩罚这两个学生,一般来说也不会说什么。
2、我们应该对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进行猛烈抨击。
3、他们不能反抗,三纲五常的法则就像钉子一样深深钉在他们的灵魂上,容不得他们去违背。
4、可是三纲五常,长幼有序是我刘家治理天下的根本,你大哥虽不及你,但他亦无大错,我又有什么理由废长立幼。
5、五四运动前夕的新文化运动,对维系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6、儒生李旭阳家道中落,当再次拥有重新开始的机会时,他放弃了以往所谓三纲五常,作出一个郑重无比的决定—当一个乱臣!7、众人无不大惊,此时封建礼教之风甚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无一不可逾越,再者江湖中人,信誉为重,商唐两家早有婚约,如今唐三娘未婚先孕,实是大为羞辱商家。
8、我们坚决反对三纲五常。
9、虽然还未被提升到整个社会必须要奉为圭臬的程度,但儒家学子自小学习论语,对三纲五常的理解可谓铭刻在骨。
10、虽然我一再希望她直呼我的名字,但她总能摆出一堆三纲五常之类的大道理令我哑口无言,我自问不论口才还是见识都和她差得远,所以也只能由着她了。
11、这世界,有三纲五常的理学家,也有刀光剑影的江湖豪侠。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简介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简介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定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将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这是“三纲五常”的来历。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董仲舒从孔孟认为社会有五伦(所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择其要者定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再将儒家宣扬(仁、义、礼、智、信)合为“五常”,这是“三纲五常”的来历。
“三纲五常”历来被视为皇权专制主义的根基。
但是细细看来,在专制之外,它也一样有着虚君立宪的功用。
虽然说是君为臣纲,但却是天下之道中的一维而已。
在“三纲”里,尤其是这个“父为子纲”,引出一个“孝”字。
所谓家国并举,忠孝相通。
国是家的扩大,忠亦是孝的延伸。
所以在逻辑上,“孝”倒是“忠”的前提。
更何况皇帝亦是“天”的儿子,首先也要“事天以孝道”。
这样,就在意识形态上造就了“孝”、“忠”两元分离的局面。
董仲舒的“五常”,把儒家的道德教条形而上学化和宗教化结合在一起。
“仁、义、礼、智、信”在孔孟那里,不过是世俗的道德。
可在董仲舒手中,这才获得了本源,成为体现“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
这个“五常”,其实是高于皇权的。
虽然君为臣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
但人主的发号施令,一样要受到“五常”的约束。
否则,其统治的合法性一样要受到怀疑和削弱。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和其它的“立宪”制度一样,在历史上有效防止了皇权专制主义在废封建兴郡县之后的无限扩张。
事实上,秦始皇这样的君王,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三纲五常”理论是董仲舒在社会政治学说上到“大一统”,特别是“三纲”理论对后世有极其巨大且有害的影响。
关于实施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董仲舒提出如下几条:1.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
”由于“义”具有“养心”的重要作用,“利”只是“养体”是为了满足生理之欲望,因此,董仲舒在先秦“养心莫过于寡欲”和“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处理义利关系,或者说是修身养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最早源于孔子,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当今社会,道德缺失,也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才是教育子女、待人接物的正确法则。
三纲为: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出自《封神演义》可见,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父亲应该成为儿子的表率,丈夫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正人先正己,三纲非但不是奴役压迫,反而是对上位者的约束,三纲并非是为臣、子、妻定的,而是给君、父、夫定的!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五常:至于五常,爱之仁,正之义,君之礼,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万物而成仁,秋刚正利收而为义,礼是形式,智为思想,信是保证。
(1)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
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三纲五常的意思_三纲五常的成语解释

三纲五常
成语解释指我国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提倡的伦理道德。
三纲;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
成语繁体三綱五常
成语简拼SGWC
成语注音ㄙㄢㄍㄤㄨˇㄔㄤ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三纲五常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常,不能读作“cánɡ”。
成语辨形纲,不能写作“刚”。
近义词清规戒律、三从四德
反义词大逆不道、离经叛道
成语例子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
英语翻译the three cardinal guides (ruler guides subject, father guides son and husband guides wife) and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回到了鲁国,他与季康子是不相为谋。
于是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同时又开坛讲学,与弟子们坐而论道,正式总结出三纲五常等社会规范。
什么叫三纲五常

什么叫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汉语成语,拼音是sān gāng wǔ cháng,封建礼教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标准。
三纲指父子、君臣、夫妻之间伦理逻辑。
五常常指仁、义、礼、智、信。
通称纲常。
出自《白虎通义·三纲六纪》。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出处
《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
谓君臣、父子、夫妇也。
”
东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
” [1] 例句
元朝·贾仲明《萧淑兰》第二折: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
三纲在古代是作为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来规范的,在当时的环境下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因此造成了很多愚忠愚孝的惨剧,特别是夫妻之间,女人彻底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就由此开头。
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
五常是儒家文化中伦理的核心因素,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福“平安、建康、幸福、快乐、长寿”一起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体系。
五常算是非常正能量的价值观,值得提倡并发扬,把五常和三纲放在一起,真是委屈了。
三纲五常的具体解释

三纲五常的具体解释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政治理念的精髓,也是中国一政治体制的重要支柱。
它由《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和《诗经》所载的理念组成,被称为“三纲”。
它指出,人们应该遵守三种定律宪法、礼仪、与习俗(政治、社会、文化的有关法规)以及五种原则礼仪、信用、仁义、节制、勤勉(人们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的具体解释明确了每个公民的权利和责任,以及国家的政治结构。
例如,“宪法”指的是国家的立法结构,它定义了国家的政治结构,也规定了公民的权力和义务;“礼仪”则规定了人们在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旨在促进公民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个人与公共的关系;“习俗”是指日常生活中被普遍接受的传统行为、仪式和习惯。
五种原则,即“礼仪”、“信用”、“仁义”、“节制”、“勤勉”,展示了对公民权利和责任的具体要求。
“礼仪”是指人们在言谈、行动和接受礼物上面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规范了公民之间的关系,并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沟通、交流、合作和和谐相处的途径;“信用”指出,人们应该兑现自己的承诺,不能撒谎;“仁义”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上的行为应该是合理的、公平的、有利于众人的;“节制”则指我们应该谨小慎微,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控制得当,避免多余的烦恼和浪费;“勤勉”也是一种道德准则,即勤劳奋斗,认真工作,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三纲五常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精髓,它的目的在于促进公民的自由与权益,维护公民的公正和合法权益,进一步促进政治秩序的稳定。
它的目的是使居民在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通过遵守三纲五常来维护公民的权益,促进民众的幸福安宁。
它明确每个公民的权利和责任,使每一个人都在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为国家和人民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也使政治体制受到了充分的维护。
因此,三纲五常对中国及其公民具有重大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这种重要的政治思想也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使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这些重要的政治思想将在新中国社会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人们自觉接受规范的道德观念,从而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做出重要贡献。
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四维”:礼、义、廉、耻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孝、悌、忠、信、礼、义、廉、群(台湾和新加坡的标准)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孝节勇和
开展忠、孝、仁、义、礼、智、信、廉“八字道德”教育活动,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
所谓忠,就是要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职守,忠诚、忠厚做人;所谓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贤,入则孝,出则悌,百善孝为先;所谓仁,就是以人为本,富有爱心;所谓义,就是坚持正义,保持节操;所谓礼,就是注重礼仪,尊重他人;所谓智,就是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服务社会;所谓信,就是诚信守法,一诺千金;所谓廉,就是知廉耻,讲廉洁。
世上哪见千年富,人间岂闻万年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出处:《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何晏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三纲五常
▲“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三纲五常”在孔孟原始儒学那里并未形成。
大体说来,先秦两汉是其孕育和形成期,并在中国政治伦理文化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发生过较大作用,可视为“三纲五常”观念的第一个高峰期; 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这一思想理论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且其在思想上也长期被滞抑,应视为“三纲五常”的低迷期,在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的作用也大为减弱;至宋明时期,三纲五常受到理学家的青睐并被大力张扬,其在理学思想理论体系中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和强化,在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这可视为“三纲五常”观念的第二个高峰期。
孔孟倡导的“亲亲”、“尊尊”、“贤贤”等伦理道德观念经过《周易》阴阳说和天道
观以及法家功利观念洗礼之后的产物。
它的出现也与儒学的制度化进程相关联。
孔子从
维护周礼的立场,提出了保持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序的重要性,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 。
这对三纲观念的孕育无疑有某种催化的作用。
但是从《论语》来看,孔子并不认为君臣之间必须是单方面的绝对服从关系,而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这里,君臣之间还只是体现着双向互动的关系。
关于父子关系,主要体现在他所说的“孝”道中,孔子的孝主要体现在“敬”、“生事、死葬、终祭”等方面,同时又主张父子互隐,这些都似与“父为子纲”不搭界。
《论语》中没有明确讲到夫妻关系,更谈不到夫妻的尊卑秩序问题。
较早给夫妻关系加以定位的是《中庸》: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以夫妇为君子之道的始基。
《周易·序卦》明确地讲: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这是对《中庸》思想的进一步发挥。
在这里,夫妇关系被视为父子、君臣上下尊卑关系的基础。
《孟子·滕文公上》则将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并列夫妇关系并列在一起的说法,但却将三者置在“五伦”中,说“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是较早将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并列在一起的说法。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
▲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
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
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
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
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纲五常的辩证看法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为封建阶级统治和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和合理性而辩护,成为中国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基本理论,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维护和提倡。
它们作为封建社会的最高道德原则和观念,被写进封建家族的族谱中,起着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
2000多年来,它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
当然,这种思想在一定时期也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积极-----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他山之石——韩国学者赵骏河在他的《东方伦理道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一书中对“三纲”解释如下:“纲”具有“模范”的意义,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夫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
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
赋予“三纲”以“模范”和“示范”的意义,说明在“三纲”的伦理关系中,主导方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委、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问题。
有了“三纲”,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处理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我觉得三纲五常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三纲五常说,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派生出来的。
当时,小农经济的兴盛与
活泼使社会关系变得日趋复杂,为了有效地调节新型的社会关系,必然强调新型社会伦理
标准的权威,作为道德伦理的意识形态,它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集权主义的
政治经济要求,必须要在伦理道德中得以体现。
因此,适应这一客观需要,董仲舒对先秦
儒家的“人伦说”进行提取,从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五伦中提取出三伦,即
君臣、父子、夫妻,明确提出了三纲概念,他说:“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从五
伦中提取出的三伦,抓住了封建宗法等级体制的主干,维护了这三种关系,对于稳固封建
统治秩序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三纲五常在封建社会为巩固新兴的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秩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究其原因就在于三纲五常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
观要求,
第三,三纲五常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东西,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在它对
经济基础的反作用中体现出来,而另一方面,它在与社会生活中的其它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中体现出来。
三纲五常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提供了
价值标准飞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人们的言行举止
受社会压力的驱使即接受三纲五常的衡量、评判,所以在封建社会出现了泛道德主义,道
德起着准法律的作用,以致于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的内心深处法律意识还不太浓,尤其
在农村,在一些落后地区。
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社会的进步,以法治国,以法立国是
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需要增强国民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冲破旧的传统意识干扰,完善法制,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