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唐诗宋词中的艺术之美
唐诗宋词的艺术风格欣赏

唐诗宋词的艺术风格欣赏唐诗和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重要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内容、语言、形式和主题等几个方面,对唐诗宋词的艺术风格进行欣赏。
一、唐诗的艺术风格1. 内容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期,唐诗的内容广泛而丰富。
早期的唐诗多描写山水田园,表达诗人的感慨和情感;中期的唐诗则以抒发自己的志向和政治理想为主;晚期的唐诗则更加关注内心世界和个体情感的表达。
2. 语言唐诗的语言清新优美、简练精炼,注重用词准确、形象生动。
在表达情感和思想观点时,常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效果。
3. 形式唐诗的形式多样化,其中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常见。
五言绝句由四句组成,每句五个字,字数固定,句式严谨;七言绝句则是每句七个字,多用于叙事抒情。
4. 主题唐诗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既有咏史怀古,描绘盛唐时代的荣华富贵;也有山水田园的写景抒怀;还有对爱情、友情、人生和自然等普世主题的表达。
二、宋词的艺术风格1. 内容宋词注重描写细腻微妙的情感和缠绵悱恻的爱情。
宋词的内容常常涉及爱情、离别、怀旧、田园等主题,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描摹,展现词人细腻的情感世界。
2. 语言宋词的语言柔媚而细腻,追求音律的和谐。
通过对字音、词语的巧妙运用,创造出富有韵味的音乐美。
同时,宋词也多采用虚实相生、借景抒情等手法,增强了表达的艺术感染力。
3. 形式宋词有律词和绝句两种形式,律词以骈文体裁为主,句式有规律可循;绝句则是自由发挥,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简练明快。
4. 主题宋词主题细腻而丰富,多涉及爱情、离别、怀旧、田园等情感和人生哲理。
宋词在表达爱情时,追求真挚、深情的表达,对爱人的期望和思念常常以隐喻、借景等方式展开。
结语唐诗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们的艺术风格各有特色。
无论是唐诗的广阔和豪迈,还是宋词的婉约和细腻,都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
通过对唐诗宋词的艺术风格的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与博大。
领略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之美

领略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之美中国传统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
它以简洁而精炼的语言表达,通过意象的运用,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独特理解。
领略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之美,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让人在诗词的世界中沉浸、感受和思考。
中国传统诗词从古至今,历经千年的岁月洗礼,犹如一颗闪耀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无论是古代的唐诗宋词,还是现代的新诗,都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语言,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凝结在文字之间,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与诗人产生共鸣,感受到情感的共振。
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之美在于其精练而富有内涵的语言。
古人以极其简洁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得诗词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一诗,通过对登高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在动荡时期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句,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国家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极简主义的表达方式,使得诗词作品更加深入人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之美还体现在其独特的意象运用上。
诗词作品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对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例如,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句,通过对明月和青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以自然景物为意象的表达方式,使得诗词作品具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除了语言和意象的运用,中国传统诗词的艺术之美还在于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
诗词作品通过对音韵的精确掌握,使得诗词的朗诵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通过对音韵的巧妙运用,使得整首诗在朗诵时产生了一种优美的韵律感。
这种韵律感使得诗词作品更具有音乐性,使得读者在朗诵中能够更好地领略到诗词的艺术之美。
解析唐诗宋词的特点

解析唐诗宋词的特点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个璀璨的时代,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
它们在创作手法、主题表达和艺术形式上各具特色,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闪烁的明珠。
本文将对唐诗和宋词的特点进行深入解析。
一、唐诗的特点1.形式规整:唐诗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每首诗由四句组成,字数严格控制,形式规整美观。
这种形式的限制对于诗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创作的动力。
2.节奏流畅:唐诗在押韵上追求平仄的谐音和呼应,使得诗歌在读起来流畅自然。
同时,唐诗的句子长度相对较短,语言简练,使得节奏更加鲜明。
3.意境深远:唐诗强调意境的表达,追求意象的凝练和细腻。
通过少言直指,或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描绘,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哲理,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美的滋味。
4.借古讽今:唐诗时常借古为喻,通过描绘历史典故,投射现实世界的景象,既能使诗意更加深刻,又能寓意于情,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宋词的特点1.语言通俗:相较于唐诗的高度凝练,宋词注重表达的贴近生活。
宋词的语言通俗易懂,直抒胸臆,质朴自然,使得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透露情感:宋词注重表达情感,以描绘人间的爱情和生活为主题。
词人通过对细腻的情感的描写,引发读者对于情感的共鸣,使得词作更具感染力。
3.意境细腻:宋词在意境的创造上偏向柔美、含蓄,通过极富艺术感的描写手法,刻画出含蓄、委婉的意境。
这种细腻的意境给人以舒适和愉悦感,让读者流连忘返。
4.音乐性强:宋词多用于曲调,注重词曲的搭配和配合。
宋词的词牌曲调优美动听,旋律流畅婉转,通过音乐与词的结合,使得宋词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生动。
三、两者的共同点和区别1.情感表达:唐诗和宋词都注重情感的表达,但唐诗侧重于哲理和抒发,而宋词更加强调情感的直抒胸臆。
2.艺术表现:唐诗追求意象的细腻和意境的深远,更加鲜明而雄浑。
宋词则更注重贴近生活,注重音乐性和细腻的意境的刻画。
3.主题内容:唐诗常常探讨人生、自然、历史等更宏观抽象的主题,而宋词则更多关注于人情世故、爱情和生活等更具体的主题。
领略中华诗词之美作文

领略中华诗词之美作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神奇的存在,它像一位穿越千年时光的智者,带着历史的韵味和情感的温度,轻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深处,这就是中华诗词。
我还记得有一年的春天,我去了江南的一座小城。
那是一个阳光柔和、微风拂面的日子。
小城的古街古巷,仿佛是从诗词中走出来的一般。
青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如镜,街边的老屋错落有致,白墙黑瓦在绿树红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我沿着小巷漫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一座古老的园林前。
门口的牌匾上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拙园”。
走进园林,眼前的景色让我瞬间陶醉。
一池春水碧波荡漾,几尾金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
水边的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仿佛是大自然挥动的画笔。
就在这时,我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贺知章的那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眼前的垂柳,不正是诗人笔下的生动描绘吗?沿着曲折的小径前行,我看到了一座小巧的亭子。
亭子旁边,是一片盛开的桃花林。
桃花灼灼,如粉色的云霞般绚烂。
微风拂过,花瓣纷纷飘落,如梦如幻。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崔护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虽然此刻没有那美丽的女子,但这满园的桃花,已足以让人心醉神迷。
继续深入园林,我听到了一阵清脆的鸟鸣声。
抬头望去,只见几只黄鹂鸟在枝头欢快地歌唱。
它们的羽毛鲜艳夺目,叫声婉转悠扬。
“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的诗句自然而然地浮现在心头。
这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它能将眼前的美景用最精准、最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让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品味到文字的韵味。
在园林的一角,有一座假山。
假山上爬满了青苔,还有几株不知名的小花在石缝中顽强地绽放。
我费力地爬上假山,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园林。
远处的亭台楼阁、近处的花草树木尽收眼底。
此时,心中涌起了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原来,诗词不仅能描绘美景,还能给人以启迪和力量。
走出园林,已是夕阳西下。
天边的晚霞如绚丽的锦缎,将整个小城染成了一片金黄。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鉴赏

唐诗宋词中的美学鉴赏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丰富的意境、优美的语言、深远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聚焦于唐诗宋词中体现的美学元素和鉴赏方法,并对其中一些代表作品进行简要介绍。
1. 美学元素1.1 象征意象唐诗宋词中经常使用各种象征意象来传递情感和表达思想。
如描写季节时候可以用花开花落、草长草枯等来象征光阴流逝;描写爱情时可以用明月、春风等来象征爱情的美好与浪漫。
1.2 和谐韵律唐诗宋词注重声音和音乐上的美感。
作者通过精心选择字音和押韵方式,使得整个作品在朗朗上口之余也能带有一定的旋律感。
1.3 情感表达唐诗宋词能够通过简短而凝练的语言,集中地表达出作者真挚的情感。
不论是忧伤的离别、爱情的甜蜜,还是对社会风俗的议论,都能以简洁有力的方式触动读者的内心。
2. 鉴赏方法2.1 品味诗人情感在鉴赏唐诗宋词时,我们应着重体验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通过深入理解并感受其中所包含的喜怒哀乐,我们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价值。
2.2 感知意象与意境唐诗宋词常常借助生动形象的意象来营造独特的意境,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仔细体会作品中各个细节描写和隐喻比喻,进而领略其中蕴含的美感。
2.3 欣赏音律与押韵唐诗宋词在音律和押韵上讲究丰富多样。
欣赏时,我们可以留意作者运用的韵律模式和押韵技巧,并尝试将其口述出来以感受其中优美旋律。
3. 代表作品简介以下是几首著名的唐诗和宋词作品:•李白《静夜思》:表达了孤寂夜晚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清新、落寞的意境令人动容。
•杜甫《登高》: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示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人生的追求。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以游猎为题材,融入了对青春岁月逝去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语言优美流畅。
结束语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两个时期,其美学价值不可忽视。
通过鉴赏这些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元素与韵律感,在欣赏中得到心灵的满足与启迪,并从中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和审美思想。
唐诗宋词品味经典之美

唐诗宋词品味经典之美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具有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
这些经典之作,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情感享受和思想启迪。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的优美旋律与深邃意境,始终流传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品味唐诗宋词的经典之美,展示它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不可磨灭的艺术魅力。
一、尽显诗人才华的唐诗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纷纷挥毫泼墨,创作出了无数千古绝艳的作品。
从李白奔放豪迈的《静夜思》到王之涣豪情壮志的《登鹳雀楼》,每一首唐诗都如一颗华丽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例如,《静夜思》以短小精悍的词句,展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孤独感;《登鹳雀楼》则通过壮丽的景象和雄浑的语言,表达了诗人雄心壮志的追求。
这些作品以其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使人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独特的情感世界,以及他们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独到见解。
二、宋词的婉约与深沉唐宋之交,中国文化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的宋词,继承和发展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同时加入了更为纤细细腻的情感表达。
宋词以其凄凉含蓄的风格和婉约动人的音乐性,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无论是辛弃疾豪放激昂的《青玉案·元夕》,还是李清照婉转深情的《如梦令》,都以其独特的魅力打动着读者。
辛弃疾的作品中充满了激情和反抗精神,而李清照的词则充满了对生活的细腻触动和深沉感受。
这些作品通过凝练的语言和绚烂的意象,将人们带到了一个个绚丽多彩的情感境地,引起人们对生命和爱情的深刻思考。
三、唐宋诗词的社会反映唐诗宋词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一扇窥探当时社会风貌的窗口。
从唐朝的社会繁荣到宋朝的士人风度,唐宋之间的变化可以通过诗词作品的变化得到清晰地呈现。
在唐朝的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市井生活的欢乐和热闹,也能领略到对壮丽山川和宏伟建筑的赞美。
而宋朝的词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情感体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错综复杂和人们内心的挣扎与哀愁。
阅读唐诗宋词体验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与魅力

阅读唐诗宋词体验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与魅力1.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被誉为"千年绝艳"的艺术珍品。
通过阅读这些经典作品,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与魅力。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背景以及阅读唐诗宋词的方法。
2. 唐诗宋词背景在开始阅读唐诗宋词之前,了解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非常重要。
唐代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而宋代则是其后的繁荣期。
在这两个时期,许多杰出的文人墨客涌现出来,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3. 唐诗欣赏唐诗以其简洁明快、意境深远的风格闻名于世。
在阅读唐诗时,不仅可以欣赏其中所蕴含的美感,还能领略到当时社会风貌、人情世态等方面的表达。
这些作品多以自然山水、爱情人生、政治风云等为题材,通过独特的抒发情感和深刻的触动人心的语言表达,将读者带入到一个绚丽多彩的诗意世界。
4. 宋词体验与唐诗相比,宋词则更着重于对情感的细腻描绘。
宋代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女词人,她们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感觉,展示了对爱情、家庭、自然等方面的领悟。
阅读宋词时,我们常常能在其中寻找到自己的思考和体会,并被其如水墨画一般的意境所打动。
5. 阅读方法与技巧阅读唐诗宋词不仅是欣赏文字之美,更是一种沉浸式体验。
以下是一些阅读唐诗宋词的有效方法与技巧:•细致品味:在阅读时,请悠闲地体味每个字句中蕴含的意境和情感。
•融入背景: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与作者生平经历,有助于更好理解作品内涵。
•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作品,体会不同风格和写作技巧的差异。
•展开联想:将唐诗宋词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思考作品所表达的智慧与普适价值。
6. 结语阅读唐诗宋词是一种享受,它能让我们感知中国古代文学之美与魅力。
通过深入了解其背景和阅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这些经典作品,并从中感受到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
让我们融入到那个遥远而美好的时代中,领略中国古代文学带来的深远影响。
唐诗宋词传承经典的美丽之词

唐诗宋词传承经典的美丽之词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传统美学的精髓。
这些经典之词通过千百年传承,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传诵和赞美。
唐宋诗词的美丽之处,不仅体现在其深奥精湛的艺术风格,更融入了作者对情感、自然和人生的独特领悟。
本文将探讨唐诗宋词传承经典的美丽之词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唐诗传承之美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唐诗的黄金时代。
唐诗风格广泛多样,涵盖了爱情、自然、哲理、历史等各个方面,展现了作者对世界的独特观察和感悟。
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豪放激昂的气势和形象的生动描绘,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事物变化和人生短暂性的感慨,使人们在阅读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另一位杰出的唐代诗人杜牧,以其细腻动人的情感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成为了唐诗之首。
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一诗,凭借其深情的文字和恰到好处的音韵,打动了世人的心灵。
这首诗以温暖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之情,仿佛让读者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杜牧内心的真实感受。
二、宋词传承之美宋词继承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并在其中融入了更多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抒发方式。
宋代的词人们通过对爱情、家园、友情等情感的描绘,创作了一大批动人心弦的传世之作。
苏轼是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精湛绝伦,才情出众。
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婉约动人的佳作,通过对明月的咏叹,表达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思考。
这首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使人沉浸在对时光流转和生命变迁的思绪之中。
另一位杰出的宋代词人李清照,以其清新淡雅的词风和对爱情的细腻描绘,成为了宋词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以其委婉的语言和情感的真挚打动了无数读者。
词中渲染的情感氛围,以及对爱情的真挚表达,让人们无不被深深地吸引和感动。
三、唐诗宋词对中国文化的重要地位唐诗宋词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对中国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略唐诗宋词中的艺术之美从小就对唐诗宋词有着一种莫名的情素,刚学会认字父亲便教我念诗。
虽然来了科大,读了理科,却仍爱默默地玩味着这千年余韵,体会着作者心中那种欲说还休的感情,感受着这千年文化之美。
在中国,凡是稍通文墨的人,没有不喜欢唐诗宋词的。
唐诗宋词的魅力在哪儿?我觉得艺术之美是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
以最切近而又最神秘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以最明显的表象和最莫测的本质挑战着人的智慧,以最崇高的承诺和最艰苦的承受塑造着人的心灵,因一个字麾集无数天才的激情:美。
唐诗宋词便是这历史长河沉淀出来最美的结晶,是美的化身。
诗歌中的色彩之美极大的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激发起我们的联想,带给我们一个色彩鲜明的的美丽世界。
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再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体验。
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绿蚁斩醅酒,红泥小人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一首相饮的小诗,其诱人之处,正在于“绿”酒、“红”炉两种色彩的和谐配合,在天寒欲雪的背景下,产生了一种亲切而温暖的情味,仿佛在向客人含笑招手。
构成了一幅和谐温馨的画面。
色彩的组合给唐宋诗词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
“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垠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在这里,明丽的色彩组合,正绘出了诗人舒展开阔的心境。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江欲暮。
”这是周邦彦《玉楼春》词中的名句。
“青无数”指暮霭中青山连绵,眺望不尽;而雁背上那暗红的夕照却不过一缕而已。
青、红二色的对比,一个无限在,一个非常小;然而正是在无边青苍的背景上,才衬托出这一缕晚照是那样地引人注目和令人依恋。
诗人爱用鲜明的对比色,来增加感情色彩的浓度。
白居易回忆江南春色之美,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杨万里赞美西湖荷花的姿色风韵,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过,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他在另一首词中写秋天清晨篱落间的景色之美,有句云:“月有微黄禽无影,挂牵牛数朵青花小。
秋太淡,添红枣。
”这些佳句都是用鲜明的对比色,使画面显得十分绚丽,诗人的情感也表现得明朗而热烈。
这种“着色的情感”,具有绘画的鲜明性和直观感,仿佛可以使人触摸,增强了诗歌意境的感染力,也给我们一幅鲜明美丽的图画。
还有一种色彩的暗地对比,初看似不觉得,一加玩味,就感到富有含蓄的画意美。
杜甫的“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上句明言“黑”,下句暗点“红”;四野黑云中闪烁着一星渔火,以黑衬红,所以感到特别明亮。
钱起的“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两句都未明写色彩,而雨后之竹含“翠”,夕阳在山见“红”,仍暗寓鲜明的色彩对比。
陶岘的“鸦翻枫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则写出了光与色的变幻和对比。
乌鸦翻动枫叶,使得叶上的夕阳之光不停晃动;白鹭站在芦花滩上,映得秋水格外澄明。
上句是红与黑的对比,下句是青与白的映照。
色彩在诗人笔下产生了神奇的美感。
这些色彩组合给我们带来了可以想象的美感,也是诗人词者智慧的体现。
诗词的艺术美还不仅停留在色彩的描绘上,还在时空关系上表现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
在诗词中让我们通过空间去感受时间,通过知觉去感受思想,进而领悟作者在诗中寄托的历史哲理。
这一方面我觉得刘禹锡应该是极其突出的一例。
如其《金陵五题》中的名篇《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面对金陵城的朱雀门,跨秦淮河上,是当年极其繁华的交通要道;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从东晋以来王、谢两大家族都居住在这里。
此诗就是通过写金陵这些当年最繁华处所的衰败,来寄托历史兴亡的感慨。
归根结底是写历史的变迁。
这个变迁既大又快:当年王、谢豪族的聚居之地,可以想象是何等繁华,如今却衰破残败得不成样子。
正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当年豪门氏族煊赫一时的荣华富贵,竟如过眼云烟,而且消失得竟是那样快,以至先前飞去的燕子重新飞来时已人世全非,燕子以为重上王、谢之堂,其实却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
这样更有力地突出了人世的变迁和历史的无情,表达的历史咏叹也更深沉、更悲凉。
诗人笔下所表现的时间是诗化的、艺术的、想象的时间,非现实的时间。
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所谓的“心理时间”。
《现代心理美学》指出:审美思维中的心理时空,“是不同与一般认知心理时空的特殊时空表象,是美感活动的感性直观形式,是审美主体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所内化而成的审美心理结构,它在审美活动中具有主动整合对象的感性材料与主体的心理内容的作用。
离开了审美心理时空这个中介,许多审美现象将是难以理解的。
”在艺术创作中,这种审美心理时空由于浸透了作者的审美感情,常常表现为一种“审美错觉”:它表面上不符合生活中客观存在的时空真实,但却可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忠于审美感情的时空情境,因而比生活真实的时空更富于美的色彩。
在刘禹锡诗中历史变迁之大,是通过历史变迁之速表现出来的。
五百年的沧桑巨变,竟如同燕子飞来飞去的转眼之间,这才更有力的表现了人世的变易和历史的无情。
这个变化的速度,就成为诗人构思这首诗的出发点。
“飞回的燕子是五百年前的燕子”——这当然是一个错觉,但却是一个艺术的错觉、审美的错觉。
它虽不符合生活的真实,但却比生活的真实更美,包含着更丰富的审美内涵。
唐诗宋词还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渴望,是人们厌倦了俗世的尔虞我诈,对回归自然的憧憬。
所以诗词中包含了自然之美。
宋朝郭熙在他的画论《林泉高致》中说:“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
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
”李白也极其追求自然与自由之美。
他的诗歌也是自然之美的体现者。
李白的美学思想与庄子美学有着鲜明的渊源关系,又受到南朝诗歌理论的深刻影响和时代美学思想的感染,所以他对自然之美极其推崇。
他热爱自然提倡“天真”,追求真美。
在他的诗中就反复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古风》第一)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古风》第三十五)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草书歌行》)朴散不尚古,时讹皆失真。
(《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泌赠别》)李白诗中提到的“清真”、“天真”、“天然”、“天生”,都是“自然”的意思,都是强调和推崇诗歌创作中的自然之美。
他所说的“朴”即是“真”,也就是自然;“朴散”即是失真,也就是丧失了自然之美,所以是应当反对的。
他的诗歌鲜明的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从而表现了自然美是诗词的一大特点。
这些追求自然美的诗词不是刻意地去寻找什么、追求什么,不是勉强地去说明什么、表现什么,而只是在客观景物的触发之下,把心中蕴蓄的情感自然而然宣泄出来。
这种自由驰骋、随心所欲,不得而思、不假人力的情感抒发,造成了一种真率、朴实、明快、流畅的风格,这就是诗歌中自然美的原因。
当然,这种创作中的“无意识”、“非自觉”,并不等于没有思想寄托、没有道德和审美观念,只不过诗人的思想已在艺术创作的炉冶中,锤炼、转化成一种审美情感。
然而诗词最大的魅力便是意象之美,意象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核心。
欣赏着诗词,我们的意识便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便是大千,我们忘记时光的飞驰,刹那便是终古。
陶潜在“悠然见南山”时,杜甫在见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时,李白在觉得“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时,辛弃疾在想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时,姜夔在见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时,都见到山的美,但他们却创造出了各自不同的意象,体现了山不同的美。
袁行霏先生指出:“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
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
一个意象成功的创造出来以后,虽然可以被别的诗人沿用,但往往只有一个或几个诗人笔下才最有生命力。
以至这个意象便和这一个或几个诗人联系在一起,甚至成了诗人的化身。
”我觉得李白便极其成功的把所创造出的意象与个人性格完美的结合起来,使其达到了极致。
李白一生遍游祖国的名山大川,却恰恰没有到过剑阁蜀道,但却写出了千百年来举世公认的绝唱《蜀道难》,这不是客观事物的真实描绘,而是诗人心灵的创造,是凭借想象虚构的产物!诗中古老的传说、渺茫的历史,与六龙回日的山峰、冲波逆折的江水,与黄鹤猿猱的衬托、豺狼虎蛇的渲染穿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极其瑰丽神奇的图画。
这幅图画是以李白一生遍游名山大川的生活积累,以他对崇山峻岭的深切感受为基础的。
但同时可以看出,当他的生活积累经过大胆想象的加工而重新表现出来时,竟变得如此充满生命力!通过这些神秘莫测的想象,看到了诗人伟大的艺术创造力和无比卓越的才华,同时也看到了他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
在诗中,李白竭力描绘渲染蜀山的高峻、蜀道的艰难,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厓转石万壑雷”……但人们读后并不感到情绪低沉,反而为诗中夸张的描写、雄健的气势所激动,感受到一种雄浑的美,一种征服者的喜悦。
这是因为李白所创造的意象极鲜明的表现了他的个性特征,实际上是他人格的化身。
诗人“纵其心思之氤氲磅礴,上下纵横,凡六合以内外皆不得而囿之”(叶燮《原诗》),借助对蜀道山川的描绘,寄托了他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表现了对伟大和不平凡事物的追求,显示了一种伟大的内在力量。
诗中那突兀峥嵘和令人惊心动魄的山川事物,就成为作者心灵的艺术展示。
李白用他热烈奔放的感情为我们创造出了这么一种独一无二的意象美。
诗人的审美感情和某种物象结合,创造出了一种意象美,也就创造出了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唐诗宋词完美地把诗词创作与艺术美学结合了起来,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洗涤着我们的性灵,我们将把这些流传千古的绝唱保留、传承……想像那月照唐朝雨落宋朝,该是怎样的意境啊!感谢诗词。
感谢她们使那些古代大师们不朽的艺术和精神,千百年来得以源远流长。
感谢她们把我们带进的美学世界。
走进唐诗宋词,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美丽王国。
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
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古朴雄浑的子昂,清朗雄健的王之涣,闲静谈远的孟浩然,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抑的杜甫,清扬畅丽的白居易,奇诡璀璨的李贺,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闲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雄放流畅的陆游……诗词与美,让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头脑去想象,用心灵去感受,用人生去体验这永远灿烂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