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唐宋词之美
作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的魅力》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的魅力我从小就对唐诗宋词挺没感觉的,觉得那些诗词里的人物,一个个都跟古代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要么忧国忧民,要么风花雪月,总之挺遥远的。
直到高二那年,我参加学校的书法比赛,临摹的是李白的《静夜思》。
比赛前我疯狂练习,那段时间,我简直成了李白的铁杆粉丝。
我记得特清楚,我的练习本都快写烂了,手指头都磨出了老茧。
我那阵子写字,简直写魔怔了,晚上睡觉的时候,脑子里还在回荡“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几个字,感觉它们在我脑子里飘来飘去,像萤火虫一样一闪一闪的。
我妈看见我那痴迷样,都忍不住说我:“你这是入魔了啊。
” 为了练好这几个字,我观察了各种字体,颜体、行书、楷书,我当时甚至觉得,每个字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有自己的性格和神韵。
我反复揣摩“床前”两个字的笔锋,想着怎么才能写得既有力度又带点飘逸,就像李白当时那种洒脱不羁的性子。
那“明月光”三个字,我更是反复练习,力求写出月光那种皎洁温柔的感觉,甚至还特地跑到阳台上,对着月亮写了好几个小时,想着借鉴一下月亮的光晕和形状。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写字也需要天赋和灵感,写字也像写诗一样,需要情感的融入。
比赛那天,我特别紧张,心脏扑通扑通的,比我第一次上台表演节目还紧张。
我感觉自己拿着毛笔的手有点抖,但看着评委老师,我还是尽量保持镇定,一笔一划地写完了李白的《静夜思》。
比赛结果出来后,我竟然得了二等奖,当时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那感觉,就像李白当年写出这首诗时一样,成就感满满的。
通过这次比赛,我对唐诗宋词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了。
我以前觉得它们是枯燥乏味的古文,现在觉得它们是活生生的艺术,充满了情感和生命力。
特别是李白的诗,豪放洒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简直是诗坛里的“技术流”。
而宋词呢,又多了一份细腻婉转,像一位温婉的女子在倾诉衷肠。
所以说,唐诗宋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字优美,更在于它背后蕴含的情感和故事。
它们就像一位老朋友,默默地陪伴着你,让你在体会诗词意境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人生百味。
作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篇一我眼中的唐诗宋词说真的,第一次接触唐诗宋词,我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家特别古老的、装修风格奇奇怪怪的甜品店。
店里摆满了各种造型奇特的点心,名字也一个比一个古怪,什么“静夜思”、“春望”、“念奴娇”,光听名字就够我琢磨半天了。
当时我正读初二,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做题,感觉生活就跟那黑白打印纸一样,索然无味。
然后语文老师兴致勃勃地给我们讲李白的诗,说他喝酒写诗,豪放不羁,跟个江湖大侠似的。
我当时就眼前一亮,这比做数学题有意思多了!老师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就脑补出一幅画面:一个穿着粗布麻衣的诗仙,半夜起来尿尿,结果被月光晃得睁不开眼,还以为是霜呢!当时我就在课堂上差点笑出声,当然,我忍住了。
这之后,我就对唐诗宋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自己读,自己琢磨。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姥姥家,她家院子种了一棵特别大的桂花树。
秋天的时候,桂花开了,香飘十里,那香味啊,真是让人欲罢不能。
我一边闻着桂花香,一边读着王维的“空山鸟语树,幽谷花含露”,突然就觉得,这诗里好像就有桂花的香味,还有秋天的感觉。
那种感觉,就像你吃到一个特别好吃的蛋糕,然后发现它的配方里竟然有你最喜欢的香料一样,惊喜又满足。
那感觉,我至今都记得,那桂花香甜的味道,仿佛还在鼻尖萦绕,这感觉,比我后来吃过的所有桂花糕都更令人回味。
篇二我眼中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这玩意儿,其实挺像我小时候玩的那些积木。
你看着那些小方块,单独一个没啥意思,可你要是能把它们巧妙地拼起来,就能搭出一座高楼大厦,或者一个威风凛凛的机器人。
唐诗宋词也是一样,每一首诗词就像一块积木,看着简单,可你要是理解了它的含义,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就能感受到它背后的故事,感受到它蕴藏的美和力量。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翻到一本宋词选,里面有一首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名字听着就挺霸气,内容就更厉害了,感觉辛弃疾老先生当时站在北固亭上,眺望着滚滚长江,心里想着千年前的英雄人物,感慨万千啊!我当时就想象着当时的情景,大风呼呼地吹,江水哗哗地流,辛弃疾穿着盔甲,手握长枪,眺望远方,那种英雄迟暮的悲壮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
作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篇一我眼中的唐诗宋词说实在的,我以前对唐诗宋词的印象,就跟小时候吃中药似的,觉得又苦又涩,完全提不起兴趣。
那都是被老师逼着背诵的,什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背了半天,也没觉得有多美,只觉得脑壳疼。
后来啊,我因为追一个姑娘,那姑娘特别文艺,整天嘴里哼哼唧唧的,不是在引用诗词,就是在朗诵古文,弄得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为了能跟她有共同语言,我硬着头皮开始啃唐诗宋词。
刚开始,真是痛苦得想放弃。
那些诗词里的人物,动不动就“空山鸟语”、“落花流水”,搞得我心里也跟着空落落的。
我琢磨着,这诗词写得这么矫情,姑娘估计也差不多吧?想想我就觉得头大。
然后,我改变了策略。
我开始从比较接地气的地方入手。
比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觉得吧,这李白估计也是个单身狗,一个人寂寞的时候,才会跑到月亮底下跟自己影子喝酒。
就这感觉,我太懂了!那段时间,我加班到深夜,一个人在公司楼下吃泡面,心里也挺凄凉的,就突然想起这句诗。
哎,顿时觉得跟李白心心相印了。
再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写的都是民间的疾苦,读着读着,我心里也难受。
我记得有一次,我去菜市场买菜,看到一个卖菜的老奶奶,佝偻着背,颤巍巍地数着零钱,那场景跟杜甫的诗里描绘的平民百姓形象,简直一模一样。
那老奶奶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棉袄,袖口磨得发白,手上全是裂开的口子,冻得通红。
她卖的是些不太新鲜的青菜,价格也比其他摊位的低,我看得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忍不住多买了几斤。
那一刻,我才真正理解了杜甫诗歌里那种浓浓的悲悯之情。
篇二我眼中的唐诗宋词唐诗宋词,说句实话,以前在我眼里就是考试的噩梦,一堆生僻字和拗口的句子。
我记得有一次期末考试,有一道题是默写《静夜思》,我愣是写成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硬生生把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给拼到一块去了,最后当然是考砸了。
后来啊,慢慢地,我发现,其实很多唐诗宋词,就跟咱们现在流行的歌曲一样,都是表达情感的。
作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篇一我眼中的唐诗宋词要说唐诗宋词啊,我以前上学的时候,那叫一个头疼。
背诵默写,考试分数,老师板着脸,感觉跟它们是天敌似的。
现在想想,真是冤枉了好东西。
其实吧,我真正开始喜欢上它们,是因为一次意外。
前年夏天,我和几个朋友去爬山,那山啊,高不高,低不低,反正爬到半山腰,我已经累得跟条狗似的,恨不得直接躺下。
这时,我朋友小张,掏出手机,放了一首《凉州词》。
那歌声,听着听着,我竟然忘了累,感觉周围的景色都变得不一样了。
那种豪迈,那种悲壮,还有那种淡淡的离愁别绪,都随着音乐,一点一点地渗透进我的心里。
歌词里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我当时就觉得,这景象,简直就跟眼前这山差不多!虽然没有“孤城”,但山是真高,云是真白,太阳晒得我脑门直冒汗这也真是又热又累,当时那种感觉,要是问我用唐诗宋词形容,大概就是“烈日当空照,汗流浃背如浆倾”。
这歌声,还有这眼前的景色,当时就让我体会到了那种诗词里包含的意境。
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诗词,并不是死板的课本内容,而是能勾起人情感共鸣的艺术品。
以前不懂,只觉得枯燥乏味,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欣赏的方式不对。
总而言之,那次爬山,那首《凉州词》,彻底打开了我的诗词世界的大门。
篇二我眼中的唐诗宋词要说具体怎么喜欢上的,那还得提我奶奶。
她虽然没上过什么学,但特别喜欢听戏,也爱背一些诗词歌赋,那些词句,听起来朗朗上口,她还经常用诗词里的句子来形容一些事情。
比如我小时候调皮捣蛋,她就会说:“你这孩子,真是‘顽皮好动’,比那‘猴子’都闹腾!” 每次她一这么说,我就会觉得特别有意思,虽然不知道“顽皮好动”具体什么意思,但听着就是很有意境的样子。
记得有一次,奶奶生病了,躺在床上,脸色苍白,我心里特别难受。
当时我脑子一抽,就背诵了李白的《静夜思》,虽然背的不完整,断断续续的,但是奶奶听完后,竟然笑了,还摸着我的头夸我说:“这孩子,还会背诗呢,真棒!” 那时我才知道,原来诗词还能用来表达感情,安慰人心。
唐诗宋词的美作文(通用24篇)

唐诗宋词的美作文唐诗宋词的美作文(通用24篇)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唐诗宋词的美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唐诗宋词的美作文篇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国古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尤其是在唐宋朝,而我也陶醉在其中。
诗词在给人以美好享受的同时,也揭示出了许多道理,让人品味出独特的味道。
我们身边的风景很秀美,诗词中也有很多赞美风景的名言佳句,供我们赏析。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用精致的笔调写出了春天景色的美。
“满园春色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同样是写春天,诗人则利用花草展现了一个道理:任何新生事物的进步都是无法阻挡的,它们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
我国还有许多名山大川,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让我们对壮美的峨眉山和万里黄河更加热爱。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这些赞美,我也陶醉在其中。
古人在诗词中写到的名言警句我们也不能忘记。
我们也要有古人一样的勇气和无畏,敢于说“不”。
王昌龄写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文天祥与陆游分别表达了对祖国的赤胆忠心,而我们小学生可以做的,就是勤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正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要认真学习,不怕学不到知识。
古人的情感也很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出了孟郊对母亲的依依不舍之情。
而王勃写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情真意切。
我又陶醉到了这浓浓的情意中去了。
唐诗,如一杯香茶,沁人心脾;宋词,似一曲经典民乐,令人沉醉。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通用24篇)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通用24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通用24篇)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篇1唐诗宋词风光旖旎,在我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光影。
唐诗是我国诗词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顶峰。
孟浩然、王维的宁静淡泊;岑参、高适的边塞长吟;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乱世悲歌。
星光灿烂的诗坛是唐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誓言给我鼓励;杜甫”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让我向往;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的乡愁让我心酸;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哲理给我启迪。
宋词让人们高奏过悲壮威武的慷慨悲歌,低吟过委婉动人的缠绵情话,悲叹过心脾气短的穷途末路。
我渴望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悲叹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席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我向往辛弃疾的“了却郡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感慨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唐诗短而精练,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迷人皎洁的汉宫秋月令我心驰神往,倾国倾城的燕瘦环肥使我魂牵梦绕。
唐诗宋词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段历程,更是一个传奇!它所代表的是一个个永远陶醉的王朝。
每次读到唐诗宋词,我都会有一种全部占有的冲动,这,也许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唐诗宋词,是你,在我心头激起了层层涟漪。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作文篇2那是沉醉在长亭古道听古筝轻叹,那是静坐在水天相接处看渔舟唱晚,那是在东方形成的璀璨星河……——题记唐诗短而精炼,掷地有声;宋词长而有韵,回味无穷。
唐诗宋词如酒,饮黄河之水天上来,汲日月山河之精华;贯云雨天山之势,采古城的美酒花香;收集几滴边塞征人的相思泪,剪几缕少妇心里闺怨的忧愁;披上宫廷里的霓裳羽衣,摘取千树万树的梨花……经千古风流人物之手搅浑,酿造成一坛千年陈酿,流传至今,浓香依旧。
作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篇一我眼中的唐诗宋词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唐诗宋词这玩意儿,兴趣就跟对吃西兰花一样,提不起劲儿。
觉得那些文绉绉的,跟天书似的,离我八竿子打不着。
直到高二那年,我妈硬拉着我去参加了一个诗词大会的现场直播。
那场面,人山人海,就跟春运抢火车票似的。
我当时心里就一个想法:这玩意儿,火成这样?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更让人崩溃的是,我妈居然还带了望远镜!就为了看得更清楚点台上那些个小选手们摇头晃脑背诗词的样子。
我当时就觉得我妈才是那个最投入的“粉丝”。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戴眼镜的小姑娘,瘦瘦小小的,看起来文弱得很。
轮到她的时候,我妈兴奋得差点把我望远镜抢过去,她背的诗是李白的《静夜思》。
我当时只想睡觉,但那小姑娘的声音很干净,带着一种特别的韵味,就好像夏夜里的一阵微风,让人感觉很舒服。
她背诵的时候,我居然没觉得枯燥,反而有种莫名的感动。
我记得她背诵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甚至还停顿了一下,好像真的在思考月光和霜的关系一样。
那眼神,特别认真,特别专注,特别……可爱!后来我妈跟我说,那小姑娘得了冠军。
我心想,厉害了!从那以后,我开始慢慢接触唐诗宋词。
其实,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很多诗词背后都有着有趣的故事。
篇二我眼中的唐诗宋词续那天诗词大会之后,我突然就对唐诗宋词来了兴趣,甚至还下载了一个背唐诗宋词的APP。
我妈看到我这个转变,乐得合不拢嘴,还特意给我买了本注音版的诗词大全,那书,厚得跟砖头似的。
我当时心里默默吐槽:这不会是砖头做的吧?一开始,我背得挺痛苦的,很多诗句都记不住,感觉比背英语单词还难。
但是,我发现有个诀窍,就是把诗词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我看到杜甫的“三吏”、“三别”,想到我们家楼下那家卖煎饼果子的老爷爷,为了生活每天起早贪黑,辛苦又疲惫,就觉得这诗词写得特别真实,特别能打动我。
再比如,我看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会想起我去年暑假去海边玩的情景,明月当空,海风轻拂,那种轻松惬意的感觉,跟诗词里表达的意境,竟然莫名的契合。
作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篇一我眼中的唐诗宋词要说唐诗宋词啊,说实话,以前上学的时候,我那是真没觉得有多么好玩。
觉得那些诗词,就跟古董似的,摆在那儿,看着挺漂亮,但离我的生活十万八千里。
直到去年夏天,我去了趟杭州西湖。
那次西湖之行,我可是做了万全准备。
提前一个月就订好了酒店,还特意查了西湖各个景点的最佳游览时间,甚至还下载了个识花软件,准备在西湖边上好好装一回文艺青年。
结果吧,第一天,阳光明媚,西湖美景果然名不虚传,苏堤白堤,断桥残雪,看得我眼花缭乱,心里那个美啊。
然后,我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居然穿了一双超级不舒适的帆布鞋!走着走着,我那双脚就开始抗议了,磨出了几个水泡,疼得我龇牙咧嘴。
正当我痛不欲生,打算放弃游览,找个地方休息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一个老大爷坐在湖边,悠闲地摇着扇子,背诵着什么。
我走近一听,竟然是《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时我就愣住了,这诗,跟眼前的景色,简直就是绝配啊!阳光洒在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金光闪闪,诗里说的“水光潋滟晴方好”,我真切地感受到了。
风吹过,湖面泛起涟漪,远处山峦若隐若现,朦胧而美丽,这不正应了“山色空蒙雨亦奇”吗?我以前读这首诗,只是觉得字面上挺好听的,但现在,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和景物的融合,一种情感的共鸣。
就好像诗人就在我身边,指点着西湖的美景,跟我分享他的喜悦。
那一刻,我觉得我明白了,唐诗宋词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东西,它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我的脚虽然很疼,但是我的内心却充满了喜悦和感动。
篇二我眼中的唐诗宋词那次西湖之旅之后,我对唐诗宋词的看法彻底改变了。
开始尝试着去了解一些其他的诗词,发现有些诗词,虽然描写的是一些很寻常的事物,但读起来却能让人产生共鸣。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写得平平淡淡,但读起来却让人觉得很温馨,很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唐宋词之美
在中国文人的心中一直有一种“桃源”情节,这最早要追溯至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文章《桃花源记》,它向人们描绘了一个完全没有压力与负担的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中生活的和乐美满与宁静淳朴使它成了封建社会士大夫的生活理想,并在后代不断受到文人们的咏歌与赞美。
一、宁静之美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平常人难以到达的世外之所,源外“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源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多么秀丽宁静的一幅图画!唐宋词人在运用“桃源”这一意象表达自身感情的同时,同样为读者塑造了一个个宁静优美的文学场景。
唐宋词桃源意象的宁静之美主要表现在意境的塑造和感情的抒发两个方面。
二、闲适之美
“桃花源”是一个风景优美、环境绝佳的处所,在那里,人与大自然和谐交融,由此使得唐宋词桃源意象也有一种宁静之美。
同时,“桃花源”作为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一个符号,它还象征着一种与现实中充满各种压力的生活对立的轻松、美好的生活理想,《桃花源记》中所记载的源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以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图景常常使很多人向往不已。
因此,在流传的过程中,“桃源意象”本身其实就寄托着人们对那种幸福、闲适生活的向往。
因此,唐宋词桃源作品在借助“桃源”这一意象描写自己的生活图景时常常给人一种闲适的美感。
三、绚丽之美
此词以舒缓的语调表达了一位身处“瑶台”之中的仙子的缠绵细致的情感,其中前三句对仙界美丽景致的描绘,以桃源传说中特有的意象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片烂漫的景色,可以说是绚丽之极,美丽之极。
还有一些着色鲜明的作品,其浓艳的词藻不仅表现出了“桃源”景致的绝美还渲染了一种浓郁的爱情氛围,而
这种浓郁的爱情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也增添了词作本身的“浓艳”之气,其次,在桃源作品的造境上,词人们常常从桃源传说出发,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营造出出一个个奇幻瑰丽的场景。
四、感伤之美
“桃花源”是一个十分美好的地方,在流传的过程中,它成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所在。
由于其流传的广泛性,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人们还常常用它指代自己在人生际遇里某段非常值得怀念的美丽时光。
如“桃花源”那般美好的记忆,恐怕每个人都有一段,但是,却没有人能一辈子生活在“桃花源”中。
在不断变迁的人世间,“桃花源”的美丽注定要被一些东西所打破,就像天台遇仙的传说那样。
而在“桃源”之美丽被撕破的情况下,“桃花源”便只能在今昔对比之中反衬出物是人非的伤感了。
桃源作品中所出现的“烟”、“霭”常常是广阔而厚重的,这正反映出作者心中无法排遣的沉重的愁思,这些厚重弥漫的烟雾,让人拨不开,挥不去,更无法看到烟雾那边的明丽之景。
这种对“残烟”、“暮霭”的刻画为全词笼罩上了一层凄迷、怅惘的色彩,同时,飘飘荡荡的“烟”、“蔼”也让作品在伤感中透出几分不一样的凄婉的美丽。
体育新闻12090335 于桐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