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知名大学获取诺贝尔奖的人数统计

各知名大学获取诺贝尔奖的人数统计
各知名大学获取诺贝尔奖的人数统计

各知名大学获取诺贝尔奖的人数统计

(截止于2009年)

请看下面的排名 (数据源于诺贝尔奖委员会的资料与各大学网站提供的资料,经本人整理,去掉不该列入的水分。如有错、漏现象,多谢指正!)

1, Columbia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哥大培养出了37位诺贝尔奖得主(与哥大有关的诺贝尔奖得主总数有75位,以下简称“总数”)。

2,Harvard Univ. 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培养出了36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63位)

3,University of Chicago 芝加哥大学。芝大培养出了29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67位)

4,Univ.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伯克利培养出了2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6位)

5,MIT 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培养出了23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9位)。

6,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加州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培养出了1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6位)。

7,Yale Univ. 耶鲁大学。耶鲁大学培养出了16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7位)

8,Princeton Univ. 普林斯顿大学。普大培养出了1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9位)

9,Cornell University 康乃尔大学。康乃尔培养出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33位)

10,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培养出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32位)

11,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纽约市立大学,纽大培养出的诺贝尔奖得主有12位(总数13位)

12,University of Wisconsin at Madison 威斯康星大学。威大培养出了11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3,Univ.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培养出了10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4,University of Minnesota 明尼苏达大学。明大培养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9位) 15,N Y U 纽约大学培养出了8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16,Stanford Univ. 斯坦福大学。斯坦福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42位)

17,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ase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5位)

18,Univ. of Michigan (Ann Arbor) 密歇根大学。密大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7位) 19,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宾西法尼亚大学。宾大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7位)

20,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卡内基迈隆。卡大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13位) 21,Swarthmore College 思湾自默。培养出了5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5位)

22,Washington University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华圣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23位)

23,Univ.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8位)。

24,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华西培养出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总数7位)。

这里不包括不招收大学生的洛克菲勒大学(总数17位)。

美国还有一些培养出3位或2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包括:

Rutgers 3位(总数5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位(总数4位)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3位(总数4位)

Vanderbilt 2位(总数6位)Purdue 2位(总数5位)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位(总数5位)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2位(总数4位)、Ohio State University 2位(总数3位)、杜卡2位(总数2位)

Rice University 2位(总数3位)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2位(总数2位)乔治亚理工 2位(总数2位)。

其中括号里的总数,计算方法同上。

培养出1位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有:University of Tennessee、University of Kansas、

Tufts、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布朗、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Brandi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University of Vermont、Penn

State、Wesleyan、Michigan Tech、University of New Mexico、UT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培养出4位以上的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中有8所大学是州立大学:

伯克利

纽约市立大学

伊利诺香槟

威斯康星待喂斯

明尼苏达大学

密歇根大学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洛杉矶加大

从上面可以看出:名牌大学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都没有培养出来的大学有常春藤八大院校之一的达特茅斯、大学排名比较靠前的UVA、西北大学、EMORY、NOTRE DAME、乔治城等。

其它大学的排名与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不太符号的有:

斯坦福(培养出了7位诺贝尔得主;过去几年中大学排名第4-6位)

杜克(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排名前10名)

达特茅斯(没有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排名前10名)

西北大学(与达特茅斯类似)

布朗(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大学排名第15名左右)

还有排名在15-30名的大学如:

RICE,EMORY,VANDERBILT,乔治城,NOTRE

其它的,基本上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与大学排名相符。

下面是有关大学1998年以来录取率平均数(取整数)的比较 (录取率越低,表明竞争越激烈,进入该校的难度越大):

哈佛 11%

普林斯顿 11%

哥伦比亚 12%

耶鲁 13%

斯坦福 13%

麻省理工 16%

布朗 17%

加州理工 18%

宾大 21%

达特茅斯 21%

杜卡 23%

伯克利 24%

康乃尔 29%

约翰霍普金斯 35%

芝加哥大学 42%

依利诺香槟 60%

威斯康辛 60%

明尼苏达 74%

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你的孩子有杰出的才能,要考虑学校培养杰出人才的历史。有很多名牌大学,九十九年根本培养不出诺贝尔奖得主。而一些州立大学,相当出色。这与学校的教育传统有关。没有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大学,不是没有杰出人才的苗子,而是给废掉了。

2008年诺贝尔奖

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颁奖仪式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

和平奖:2008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文学奖: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化学奖: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日裔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

物理学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医学奖: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2009年诺贝尔奖

生理学或医学奖:三位美国科学家伊丽莎白?布兰克波恩、卡罗尔?格雷德以及杰克?绍斯塔克共同获得该奖项。获奖原因是“发现端粒(Telomere)和端粒酶(Telomerase)是如何保护染色体的”,评审委员会形容发现“解决了生物学的重要课题”。

物理学奖:华人科学家高锟以及两名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获奖。高锟的获奖原因是“在光学通信领域光在光纤中传输方面所取得的开创性成就”,两位美国科学家的获奖理由为“发明了一种成像半导体电路,即CCD(电荷耦合器件)传感器”。

化学奖:美国科学家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和托马斯。施泰茨,以及以色列科学家阿达。尤纳斯。获奖原因是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做出突出贡献。文学奖:德国女作家赫塔。穆勒获奖。原因主要是她“以特别犀利的语言描述了在独裁统治时期的生活,故事非常沉重”。

和平奖:美国总统奥巴马获奖。原因是他“在加强国际外交及各国人民之间合作上,做出了非凡的努力”。

经济学奖:美国经济学家艾利诺。奥斯特若姆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原因是奥斯特若姆“对经济治理的分析,尤其是对普通人经济治理活动的研究”,威廉姆森“对经济治理的分析,特别是对公司的经济治理边界的分析”。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五)】1956年物理学奖得主

物理学奖 美国,布拉顿(WalterHouserBrattain1902-1987),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肖克利和巴丁分享了1956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简历 布拉顿(Brattain,WalterHouser)美国物理学家。1902年2月10日生于中国(父母是美国人)厦门。布拉顿的少年时期是在牧场上度过的。他1924年毕业于惠特曼学院(在华盛顿州沃拉沃拉),192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同年,他进入贝尔电话实验室,成为一名物理学研究人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那里从事潜艇磁探测的工作。他同肖克利和巴丁共同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7年,他接受惠特曼学院的聘请,担任了自己母校的教授。 美国,巴丁(JohnBardeen1908-1991),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生平 1908年5月23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城,1923年入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工程系就学,毕业后即留在该校担任电机工程研究助理。1930-1933年在匹兹堡海湾实验研究所从事地球磁场及重力场勘测方法的研究。192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理学士学位,1929年获硕士学位。1936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1933年到普林斯顿大学,在E·P·维格纳的指导下,从事固态理论的研究。1935-1938年任哈佛大学研究员。1936年以《金属功函数理论》的论文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38-1941年任明尼苏达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41-1945年在华盛顿海军军械实验室工作,1945-1951年在贝尔电话公司实验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基本问题。1947年和其同事W·H·布喇顿共同发明第一个半导体三极管,一个月后,W·肖克莱发明PN结晶体管。这一发明使他们三人获得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方向与获奖情况 1951年迄今,他同时任伊利诺伊大学物理系和电机工程系教授。他和L·N·库珀、J·R·施里弗合作,于1957年提出低温超导理论(BCS理论),为此,他们三人被授予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同一领域(固态理论)中,一个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晚年他研究如何用简单而基本的成分理解大自然非常复杂的性质,对整个近代理论物理学发展提出明确的见解。1980年他发表题为《物质结构的概念统一》的总结性论文,强调相同的基本物理概念可以广泛地用于表面上似乎悬殊的各个问题上,包括固体、液晶、核物质、高能粒子等领域。 巴丁发明了晶体管.1956年和肖拉克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巴丁,库柏,施里弗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丁于1991年1月30日上午8时45分去世 美国,肖克利(WilliamBradfordShockley1910-1989),研究半导体、发明晶体管 发明创造 获奖理由:因对半导体的研究和发现了晶体管效应,与巴丁和布拉顿分享了1956年度

诺贝尔奖史话

《诺贝尔奖史话》结课作业 一、请描述一项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并说明其意义。 二、现阶段诺贝尔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意义之我见。 一、新型太阳能电池的未来光景 当下的科技日新月异,但是能源缺仍旧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所以人们需要十分关注能源方面的科技进展。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一个关于太阳能利用方面的新成就——新型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 基本介绍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于2015年9月24日宣布,开发出了耐热性大幅提高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OPV)。相关论文已刊登在学术杂志《Nature》的在线版

“ScientificReports”上。OPV比硅类太阳能电池等耐用性差,这是其迟迟得不到实用化的原因之一。虽然降低耐用性的紫外线、水及氧气等因素可通过封装材料等解决,但对于耐热性却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此次开发的技术大幅提高了耐热性,有可能成为加快OPV实用化的重要一步。此次试制的OPV元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为9.0%,在研究所的试制实例中是比较高的。开发出这项技术的是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创发特性科学研究中心创发分子功能研发组高级研究员尾坂格等人。提高耐热性的关键是作为p型半导体材料采用了新开发的高分子材料“PTzNTz(thiophene and thiazolothiazole)”。尾坂等人采用这种PTzNTz 和n型半导体材料——富勒烯诱导体,作为活性层材料,试制出了OPV元件。为评估其耐热性,将OPV元件放在摄氏85度的氮气中保存了500个小时。原来采用p型半导体材料的OPV元件在同样的耐热性评估中,能源效率会降至初期值的大约40%,而此次经过500小时后,能源效率为初期值的大约90%,耐热性大幅提高。另外,此次将OPV元件的正极与活性层之间的空穴运输层(HTL)的材料由钼氧化物(MoOx)换成钨氧化物(WOx),进行了相同的试验,结果发现能源效率为8.3%,基本没有降低这种OPV元件的能量转换效率最高值为9.0%,此时的开路电压(VOC)为0.84V,短路电流(JSC)为16.0mA,填充因子(FF)为0.67。 个人看法 太阳能是整个地球上最丰富的能源,但是我们对太阳能的利用率极低。一方面是由于太阳辐射出的能量虽然很大,但是能量密度缺很低,我们难以将其集中利用,另一方面就是当代的技术还不够先进到将太阳能达到一个合理的利用效率。我们能够利用的太阳能一般是利用它辐射出的热能或者利用其来发电。而根据我们的需求,我们也制造出了需要利用太阳能发电的产品——太阳能电池。首先从经济上来讲,一旦我们发明的材料可以得到普及的利用,今后我们的电池运用将远远比当下的电池利用要高,太阳能电池相较于一般的锂电池有相当高的实用性,充电方便,而且不会像锂电池那样对环境造成如此大的污染。无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环保的角度,太阳能电池都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以往的太阳能电池大多为硅电池板,这种电池虽然耐热性比较好,但是使用起来所占空间大,且不易便携。所以,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就应运而生。之前的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耐热性极低,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这类电池的实用性,而如今通过发现新型高分子材料“PTzNTz”,这样就在之前的技术困难上前进了一大步。虽然这项技术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完善,但是能源利用是人类生存上亘古不变的话题,只要在这方面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斩获诺贝尔奖。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汇总

历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1901-2016)年份获奖者国籍获奖原因 1901年威廉·康拉德·伦琴德国“发现不寻常的射线,之后以他的名字命名”(即X 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并伦琴做为辐射量的单位) 1902年亨得里克·洛仑兹荷兰 “关于磁场对辐射现象影响的研究”(即塞曼效应)彼得·塞曼荷兰 1903年亨利·贝克勒法国“发现天然放射性” 皮埃尔·居里法国“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 共同研究” 玛丽·居里法国 1904年约翰·威廉·斯特拉斯英国“对那些重要的气体的密度的测定,以及由这些研究而发现氩”(对氢气、氧气、氮气等气体密度的测量,并因测量氮气而发现氩) 1905年菲利普·爱德华·安 东·冯·莱纳德 德国“关于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约瑟夫·汤姆孙英国"对气体导电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阿尔伯特·迈克耳孙美国“他的精密光学仪器,以及借助它们所做的光谱学和计量学研究” 1908年加布里埃尔·李普曼法国“他的利用干涉现象来重现色彩于照片上的方法” 1909年古列尔莫·马可尼意大利 “他们对无线电报的发展的贡献”卡尔·费迪南德·布劳恩德国 1910年范德华荷兰“关于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方程的研究”1911年威廉·维恩德国“发现那些影响热辐射的定律” 1912年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瑞典“发明用于控制灯塔和浮标中气体蓄积器的自动调节阀” 1913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兰“他在低温下物体性质的研究,尤其是液态氦的制成” 1914年马克斯·冯·劳厄德国“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威廉·亨利·布拉格英国 “用X射线对晶体结构的研究”威廉·劳伦斯·布拉格英国 1917年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英国“发现元素的特征伦琴辐射” 1918年马克斯·普朗克德国“因他的对量子的发现而推动物理学的发展” 1919年约翰尼斯·斯塔克德国“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电场作用下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夏尔·爱德华·纪尧姆瑞士“他的,推动物理学的精密测量的,有关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的发现” 1921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德国“他对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特别是光电效应定律的发现” 1922年尼尔斯·玻尔丹麦“他对原子结构以及由原子发射出的辐射的研究”1923年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他的关于基本电荷以及光电效应的工作” 1924年卡尔·曼内·乔奇·塞格 巴恩 瑞典“他在X射线光谱学领域的发现和研究”[3]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中国又一次无缘2006年诺贝尔奖了,于是有很多愤青要求抵制该奖,认为是对国人有歧视.可笔者认为不然,诺贝尔奖是没有歧视的,而且无国界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早在1978年夏,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位研究生就向来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询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当时这名学者回答"因为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这句话也许会让愤青更加愤怒,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就象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根主要需要土壤提供养分,成长肌体.但是,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和科研的功利性,产生的只会是商人和唯利是图者.放眼望去,教育本是教书育人,可现在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机器.急功近利的科研,把科研重点转移到了能很快获得回报的短平快项目,而基础项目无人问进津.科研经费也无人投入,连简单的科研都很困难,获诺贝尔奖简直是痴人说梦.再说到那位学生的经历,1980年代到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获得绿卡,也做过获诺贝尔的梦,1985年怀着报国之志回国,但是回国后接到通知:要他自己挣钱,养活带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然后叫他找项目赚钱.他底下的学生纷纷做赚钱的心脏病药\米业\兰草\化妆品等,做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教育的悲哀他一愁莫展,一晃就到了2006年,他也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还是明白了土壤的道理. 诺贝尔奖的核心是发现和创造 不是劳动奖状,不是鼓足干劲就能够获得的,它的标准是发现和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思想,绝对不是剽窃抄写和重复. 可是看到现在的中国,学术腐败猖獗,博士学位答辩也只是网上下些文章,拼拼凑凑写出的论文.没有用心去研究,那来的学术成果. 在国家最高的中国科学院,评定一个院士至少需要200万元的评定费,而不是他的真才实学.笔者知道,当有一届院士评定时,许多企业家也爱上了院士,要花钱买个院士当当.科学的殿堂都成了这样,我们还能指望与诺贝尔有缘吗? 当博士生导师造假,教授学术造假,当教育沦为金钱的奴隶时,我们还是不要奢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不被金钱贿赂的. 大学是大师构成的,不是大楼构成的 早年在云南参加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报道,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战时大学面前,我震惊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校舍里,产生了60多个院士,包括杨振宁和李远哲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士. 我在想,1938年国破山河,正是民族危亡时期.那样一群来自燕京,北大和清华的教育者们,以及流亡的学生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冲天之志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发愤读书的? 当时的校长梅贻奇的夫人在昆明街头卖饼;周思源每天骑马半小时上课;费孝通则住土屋;闻一多也是贫困交加.西南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简陋屋子,由梁思成和林微因设计,考虑的是在尽量少的经费里完成工程.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大多没有被子盖,是在报国的激情中的度过了四个春秋. 大学应该是有魂的,国家也是有国魂的!可是大学的魂不是大楼构成的.记得现今的北大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每年向国家讨要200亿元人民币!笔者扼然,北大的魂不是修多少大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北大需要的是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和政客.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有灵魂人物的,现在

2018年剑桥大学诺贝尔奖得主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2881823.html, 剑桥大学(英文:University of Cambridge;勋衔:Cantab)坐落于英国剑桥,是一所誉满全球的世界顶级研究型书院联邦制大学,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立思辰留学360介绍,剑桥大学是英国本土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学校前身是一个于公元1209年成立的学者协会,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 在学校800多年的历史中,涌现出牛顿、达尔文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造就了培根、凯恩斯等贡献突出的文史学者;培养了弥尔顿、拜伦等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从这里走出了8位英国首相,9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菲尔兹奖得主曾为此校的师生、校友或研究人员。这些都为剑桥大学奠定了世界近现代学术文化中心的地位。其在数学、物理、医学、法学、商学等多个领域拥有崇高的学术地位及广泛的影响力,被公认为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剑桥大学是多个学术联盟的成员之一,亦为英国“金三角名校”及剑桥大学医疗伙伴联盟的一部分,并与产业聚集地硅沼的发展息息相关。学校共设八间文艺及科学博物馆,并有馆藏逾1500万册的图书馆系统及全球最古老的剑桥大学出版社。 诺贝尔奖得主 2016 Oliver Hart (King‘s College, 1966) - 2016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诺贝尔经济学奖)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contributions to contract theory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2881823.html, 2016 David Thouless (Trinity Hall, 1952), Duncan Haldane (Christ’s, 1970) and Michael Kosterlitz (Gonville and Caius, 1962) - Nobel Prize in Physics(诺贝尔物理学奖) for theoretical discoveries of topological phase transitions and topological phases of matter 2015 Angus Deaton, FitzwilliamCollege, The Sveriges Riksbank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 (诺贝尔经济学奖) in Memory of Alfred Nobel for his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poverty, and welfare 2013 Michael Levitt, Gonville and Caius/ Peterhouse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models for complex chemical systems 2012 John Gurdon, Churchill and Magdalene Colleges: Emeritus Professor in Cell Biology: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that mature cells can be reprogrammed to become pluripotent 2010 Robert G. Edwards, Churchill College: Emeritus Professor of Human Reproduction: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 vitro fertilization 2009 Venki Ramakrishnan, Trinity College: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studies of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ribosome 2009 Elizabeth H. Blackburn, Darwin College, PhD 1975: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of how chromosomes are protected by telomeres and the enzyme telomerase 2008 Roger Y. Tsien, Churchill / Caius Colleges: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iscover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2007 Martin Evans, Christ‘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of principles for introducing specific gene modifications in mice by the use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2007 Eric Maskin, Jesus College: Prize in Economic Sciences(诺贝尔经济学奖), for having laid the foundations of mechanism design theory 2005 Richard R. Schrock: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诺贝尔化学奖),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tathesis method in organic synthesis 2002 Sydney Brenner, King’s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2002 John Sulston, Pembroke Colleg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genetic regulation of organ development 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十万个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为什么诺贝尔奖中没有数学奖? 流传有两种说法: (1)诺贝尔当年与一瑞典数学家交恶,说白了就是情敌,如果设数 学奖此瑞典数学家很可能得奖,所以干脆不设 (2)诺贝尔想设自然科学奖,但是他认为数学不属自然科学 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决定的奖励是授予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 医学领域作出最重要发现的科学家;另外,授予写出优秀文学作品的作 者以及对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答案虽简单,但是是什么 让诺贝尔作出决定不奖励数学家却也似乎成了一个难解的数学难题。 史学家们现在越来越多地相信这样一种事实,即诺贝尔忽视数学 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的影响。诺贝尔16岁的时候就终止了 公立中学的教育,也没有继续上大学,之后仅仅从一位优秀的俄罗斯 有机化学家Zinin那里接受了一些私人教育。事实上,正是Zinin在1855年把诺贝尔的注意力引向硝酸甘油。诺贝尔不愧是一位19世纪典型的、极赋天才的发明家,他的发明似乎更多地来自于其敏锐的直觉 和非凡的创造力,而不需要借助任何高等数学的知识,其数学知识可 能还不超过四则运算和比例率。而那时,也就是19世纪的下半世纪, 化学领域的研究也一般不需要高等数学,数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发生在 诺贝尔去世以后。诺贝尔本人根本无法预见或想像到数学在推动科学 发展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所以忽视了设立诺贝尔数学奖也不难理解。 另有国外学者认为这件事可能与诺贝尔的爱情受挫相关,诺贝尔 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维也纳妇女SophieHess,后来诺贝尔发现她和一位数学家私下交往甚密。对于他的女友和那位数学家私奔一事 诺贝尔一直耿耿于怀,直到生命的尽头诺贝尔还是个单身汉。也可能 正是这件事让诺贝尔在叙述“诺贝尔基金会奖励章程”时把数学排除 在外。

高分作文范文-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

没有梦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梦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 没有梦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每个人都有梦想,它是人人所向往的。而没有梦想的人的人生将是空虚的。 随着年级的升高,作业一本一本地叠加,已经初三的我已感受到了“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的辛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忧郁。受自己支配的时间已一分一秒地减少,我多么渴望能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一天啊!此刻,我有一个梦想,一个深深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梦想。 我梦想有一天我们能觉得:原来学习是件很美妙的事情,它能使我们有能力去满足自己的所有的幻想;我们能觉得,学习不是在课堂上,而是无处不在的贴近着我们的生活实际,我们能觉得,自己也能像宋濂那样勤学苦读,我们还能觉得……在我们长大后,能真正拥有一份愉快的、散发着淡淡童趣的、令人回味的儿时记忆,而不是那遥不可及的分数和满脸愁容的灰色童年。 在已经出过7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剑桥大学里,老师全凭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动手。在这种一切靠自己、老师一般不会限制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方向的自由学风下,学生可自由地异想天开,去创作、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民族,犹太族,则是生来就在学习,不知辛劳。他们将蜂蜜涂抹在书本上,让刚出生的孩子们去舔食书本上的蜂蜜,让他们知道,书本是甜的。 似乎在中国人的教育理念里,往往只有对的存在,而忽视了错误的作用。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如果我们在小时候不经历一些社会上挫折的磨练,在未来哪能面对和解决人生中大大小小的风雨起伏呢? 梦想是刀刃,让不应当强加在我们身上的锁链断开,梦想是开心果,让不应当苦恼的学习变得重新快乐,梦想是斗志,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充满挑战乐趣的未来!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师从叶企和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

美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母校—凯斯西储大学

最近各大高校陆陆续续开始发放offer 咱们申友学员也陆续拿到了心仪院校的录取比如今天新出的凯斯西储大学金融硕士录取

关于凯斯西储 美国第一位本土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母校 凯斯西储大学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简称:CWRU 位于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的CWRU 是一所独立研究性的世界顶级私立大学 美国一级国家级大学 美国大学协会62所顶尖研究型大学中较早期的成员之一USNews综合大学排名中常年稳居前40名 2019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186位 2018年USNEWS世界大学排名第146位 在上海交大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 凯斯西储大学则位列全球第99名

作为顶尖研究性大学 资金的储备是必不可少的 有着联邦研究基金作为储备 CWRU陆续为研究界培育出 17位诺贝尔得奖主 同时法律、管理、医学、护理等专业 在全美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是享有盛誉 CWRU商学院 集实力与财富为一体的CWRU 不断地为业界提供高精尖人才 其管理学院魏瑟赫德管理学院 始终稳居美国一流商学院 它的MBA项目、EMBA项目 曾在美国商业周刊 《MBA教育的排行榜》中: 分别名列全美第14和第21位 《金融专业的排行榜》中: 财务管理项目位列全美第1名 可以说CWRU商学院 是全美教学质量最高的商学院 会计学硕士、金融学硕士、 供应链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等专业 是中国学生申请较多的专业 商科专业: 工商管理、供应链管理、金融管理、金融、会计、市场营销、经济学、商业分析(BA)、组织发展与变革硕士

金融专业介绍: 凯斯西储金融硕士课程总共为30个学分 两个学期即可完成学业 项目学习方式灵活 可根据个人需求延长学习时间、选修课程、参加项目实践同时在夏季提供竞争性的实习机会 学习时间可以为9个月、12个月、16个月、21个月 因此学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 以满足自身职业发展目标 核心课程主要有: 金融模型、公司财务分析、投资管理、 金融衍生品与风险管理、实证金融、个人团队与职业发展等 基本要求: GPA3.5, 雅思7分, 托福100以上

获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

获得诺贝尔奖的数学家(I) 王善平 始于1901年的诺贝尔奖包括有物理奖、化学奖、生理医学奖、文学奖与和平奖。1968年,瑞典中央银行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奖因其增进人类福祉的宗旨,巨额的奖金和超越国界的国际性而赢得全世界的尊崇。尤其是它在科学领域的奖项,代表了一段时期内最高的科学成就,因而成为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学术荣誉。 数学在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发展进程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关键作用。然而,却没有诺贝尔数学奖。个中原因众说纷纭,在此我们不作讨论。我们只是要指出,诺贝尔奖并不排斥数学。事实上,有不少获奖者本人就是数学家;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几乎所有的获奖者都是数理经济或计量经济学家——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数学家。 这里将介绍几位典型的获得过诺贝尔奖的数学家。 说起数学,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眼花缭乱的符号和极度抽象的概念。然而,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数学大多并不高深,以致那些纯粹数学家或许会不屑一顾。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正是运用这些数学,巧妙地解决了现实世界中的关键问题,从而显著增进了人类福利,最后赢得了诺贝尔奖。确实,就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来说,发现数学(即使是简单的)在现实世界的重要应用与成功证明一个著名的数学定理同样值得尊敬和赞赏。 什么样的人才够资格被称为数学家?在数学高度抽象发展的今天,也许会有很多人认为只有数学专业的博士才(勉强)够得上这一称号。按照此标准,这里所介绍的有些人物算不上是数学家,因为他们可能连数学系本科都没有读过。但国际数学联盟曾经规定,只要有两篇及以上的论文被《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过,就可以被收入《世界数学家名录》(参见文献[1]第148页)。根据这个规定,这里所介绍的人物都完全够得上数学家的称号。 阿兰·柯马克: 创立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的数学理论 (一) 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ilhelm Conrad R?ntgen)在1895年宣布发现了X射线,他因此获得1901年首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伦琴也许不曾想到,他的发现很快在医学诊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为X射线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能够轻易地通过人体。这使得医生无需施用外科手术,就能窥探病人体内,从而做出准确诊断。 当X射线通过人体时,对于体内的不同组织,如肌肉、血管、骨骼、脏腑等,有不同的穿透率;体内病变的组织,如发炎或肿瘤,其X射线穿透率也与正常组织不同。所以如

诺贝尔奖产量最多的大学排名

诺贝尔奖产量最多的大学排名 诺贝尔奖,1901年诞生,截止2017年共授予了892位个人和24个团体。 截止到目前,获得诺奖数量最多的十大高校中,哈佛大学第一,具体如下: 但大伙注意,数量第一,不代表着产出率第一。举个例子,2017诺奖得主11人,拥有美国国籍7人,但没一个是毕业于哈佛的。 何谓诺贝尔奖产出率?即,诺奖人数与学校规模的比值。 第十:芝加哥大学 至今,芝大名下有89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17/人。知 名校友:杨振宁、李政道、连战等。 第九:安默斯特学院 至今,安默斯特学院有5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19/人。 安默斯特学院,大伙不熟悉,多说一句。它是美国最具选拔性的文科院校,2015年的录取率是14%,其中86%的学生高中成绩在前10%。 第八:哥伦比亚大学 至今,哥大名下有104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1/人。多说一句,普利策新闻奖也由哥大评选颁发。 第七:麻省理工学院 至今,MIT名下有52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第六:巴黎综合理工学院

至今,该校现已培养出3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大伙没听过?多介绍几句。巴黎综合理工,是法国最顶尖且最富 盛名的工程师大学,在法国各类院校中常年排名第一,被誉为法国 精英教育模式的巅峰。 每年招收约400名学生,另有约100名通过材料申请的留学生。 第五:剑桥大学 至今,剑桥名下现有90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5/人。 第四:斯沃斯莫尔学院 至今,斯沃斯莫尔学院现已培养出5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27/人。 斯沃斯莫尔学院是一所小型私立文理学院,在美国的文科院校中排名很靠前,属“小常青藤”之一。 它的新生录取率不到20%,与加州理工学院相当,比麻省理工学 院还要低。 第三:哈佛大学 至今,哈佛已出产151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032/人。 第二:加州理工学院 至今,加州理工名下已有34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 0.00067/人。 加州理工,每年录取的学生不超过250人。录取的学生中98%的 高中成绩,排名都在前10%。 第一: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至今,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已培养出13名诺奖得主,诺奖产出率:0.00135/人。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

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 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诺贝尔奖获得介绍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2881823.html, 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简称布大,始建于1876年,是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第一大城市布里斯托市的一所世界50强顶尖名校,历年最高世界排名为全球第27名,布里斯托大学是全英大学十强之一。1909年,布里斯托大学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授予皇家宪章,正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学校建校至今共计培养了12位诺贝尔奖得主。布里斯托大学是素有英国常春藤盟校之称的“罗素大学集团(The Russell Group)”创始成员,也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六所“红砖大学”之一、科英布拉集团(The Coimbra

https://www.360docs.net/doc/7212881823.html, Group)创始成员、世界大学联盟(Worldwide Universities Network)成员、欧洲大学协会(European University Association)成员。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长期担任其校监,1929年至1965年临终,连续36年担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校监.《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价其为9所构成英格兰地区“常春藤联盟”的大学之一。英国罗素大学集团官网这样介绍布里斯托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is internationally distinguished and one of the very best in the UK”。 据立思辰深圳留学360李博老师介绍,布里斯托大学在2015/16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英第9名、全球第37名;在2015-16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英第9名、全球第69名;在2015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居全英第8名、全球第66名; 在2014英国政府官方REF( The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评估中,83%的研究成果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科研实力位居全英第9位。 诺贝尔奖 The academic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is reflected partly in the Nobel Prizes and Fellowships associated with the University community. Nobel Laureates Sir William Ramsay (1852–1916) Principal and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University College, Bristol (later the University of Bristol) from 1880 to 1887. The Nobel Prize 1904 ‘in recognition of his services in the discovery of the inert gaseous elements in air, and his determination of their place in the periodic system’. Paul Dirac (1902–84) Graduated from Bristol with a BSc (Engineering) in 1921, then studied mathematics at Bristol for a further two years.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33 (1/2 share) ‘for the discovery of new productive forms of atomic theory’. Cecil Frank Powell (1903–69) At Bristol from 1927, first as Research Assistant to A M Tyndall, then appointed lecturer and, in 1948, established as Melville Wills Professor of Physics.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1950 ‘for his development of the photographic method of studying nuclear processes and his discoveries regarding mesons made with this method’. Sir Winston Churchill (1874–1965)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包括數學這一學門?對於這個問題有不少揣測。例如,有人說,諾貝爾(A.B. Nobel, 1833~1896年)與當時斯德哥爾摩大學的數學教授 M.G. Mittag-Leffler(1846年~1927年)有嫌隙,諾貝爾不想設個諾貝爾數學獎的目的正是要防止 Mittag-Leffler 得獎。儘管這類揣測都經不起事實的考驗,它們仍然是茶餘飯後大家喜歡談論的話題。 費爾茲與奈望林納 可是在數學家之間,也有一個像諾貝爾獎那麼崇高的獎,那就是費爾茲獎 (Fields medals) 與奈望林納獎 (Nevanlinna prize)。 費爾茲獎是根據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費爾茲(J.C. Fields, 1863~1932年)的遺囑與捐贈成立的。它的全名是國際數學傑出成就獎 (The International Medals for Outstanding Discoveries in Mathematics)。自1936年首次頒獎,然後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輟16年,1950年起,每四年召開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每次頒授二到四位費爾茲獎的得主。費爾茲獎授予對當代數學有傑出貢獻者,以鼓勵他們繼續完成更偉大的科學成就。雖然沒有明文規定,費爾茲獎得主的年齡一向不超過四十歲。到目前為止,共有34位費爾茲獎的得主,其中只有四個東方人:日本的小平邦彥(1954年)、廣中平祐(1970年)、森重文(1990年)與我國的丘成桐(1983年)。 奈望林納獎由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提供基金,為紀念芬蘭數學家奈望林納(R. Nevanlinna, 1895~1980年)設立的。奈望林納獎的目的是獎勵在資訊科學的數學理論有傑出貢獻的學者。到目前為止,共有三位奈望林納獎的得主。 費爾茲是加拿大人,1887年在美國約翰霍浦金斯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02年起任教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他是1924年國際數學家會議在加拿大多倫多舉行時的大會主席。費爾茲本人的數學研究相當優異,他曾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但是現在人們還記得他的原因恐怕是由於他設立的這個數學大獎。 奈望林納是當代傑出的複變函數論學者。他在1920年代建立亞純函數的值分布理論。奈望林納的理論後來被推廣到多複變函數與算術幾何,是九十年代頗受矚目的一支數學理論。第一屆費爾茲獎得主之一L.V. Ahlfors 是奈望林納的學生. 1990年的費爾茲獎 1990年的國際數學家會議,於八月二十一至二十九日在日本京都舉行。 京都是日本的古都(794~1868年),794年桓武天皇把國都自奈良遷來京都,並仿 照當時唐朝的長安建造京都的城門與街道。這是一個保留許多日本傳統文化的城市, 日本文學家川端康成的小說《古都》與谷崎潤一郎的小說《細雪》,都以京都為背景。 這次京都的國際數學家會議誕生了四個費爾茲獎的得主:森重文 (S. Mori)、德林斐 特 (V.G. Drinfeld)、鍾斯 (V.F.R. Jones) 與維騰 (E. Witten)。在十八、十九世 紀數學家與物理學家一直是密切合作的朋友,可是二十世紀的數學與物理似乎變成互 不往來的兩個世界,這種分離的局面看樣子快結束了:在這次費爾茲獎的得主,除了 森重文之外,其餘三人的研究領域和數學物理都有密切的聯繫。在另一方面,計算機 科學對數學的影響似乎不如物理,在四年前柏克萊的國際數學家會議,曾有記者問起 四位得獎人(費爾茲獎的 Donaldson、Faltings、 Freedman 與奈望林納獎的 Valiant),計算機的出現對他們的研究工作有何影響?三個費爾茲獎得主回答:「毫 無用處」,研究資訊科學理論的 Valiant 居然承認,他也不用計算機。 森重文 (Shigefumi Mori)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八)】1983年物理学奖

1983年12月10日第八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昌德拉塞卡因对恒星结构方面的杰出贡献、美国科学家福勒因与元素有关的核电应方面的重要实验和理论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是一位印度裔美国籍物理学家和天体物理学家。钱德拉塞卡在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与另一位美国体物理学家威廉·艾尔弗雷德·福勒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也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钱德拉塞卡从1937年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职,直到1995年去世为止。他在1953年成为美国的公民。钱德拉塞卡兴趣广泛,年轻时曾学习过德语,并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时代的各种文学作品。 人物简介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Chandrasekhar,1910年10月19日 —1995年8月15日),在恒星内部结构理论、恒星和行星大气的辐射转移理论、星系动力学、等离子体天体物理学、宇宙磁流体力学和相对论天体物理学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1983年因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另一个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拉曼的亲戚。 他一生中写了约四百篇论文和诸多书籍。他兴趣广泛,年青时曾学习德语,读遍自莎士比亚到托马斯·哈代的文学作品。 1937年起钱德拉塞卡在芝加哥大学工作,1953年取得美国国籍。晚年他曾研读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并写了《Newton'sPrincipiafortheCommonReader》。此书出版后不久他便逝世了。 他算过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即钱德拉塞卡极限。所谓“钱德拉塞卡极限”是指一颗白矮星能拥有的最大质量,任何超过这一质量的恒星将以中子星或黑洞的形式结束它们的命运。 人物生平 钱德拉塞卡于1910年出生在英属印度旁遮普地区拉合尔(现在的巴基斯坦),在家中排名第3,父亲为印度会计暨审计部门的高阶官员。 钱德拉塞卡的父亲也是一位技术娴熟的卡纳蒂克音乐(Carnaticmusic)演奏者与一些音乐学著作的作者。他的母亲则是一位知识份子,并曾将亨利克·易卜生的剧作《玩偶之家》翻译成泰米尔语。 钱德拉塞卡起初在家中学习,后来则进入清奈的高中就读(1922年至1925年间)。他在1925年至1930年进入了清奈的院长学院(PresidencyCollege),并获得学士学位。钱德拉塞卡在1930年7月获得印度政府的奖学金,于是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他后来进入剑桥三一学院就读,并成为劳夫·哈沃德·福勒(RalphHowardFowler)的学生。在保罗·狄拉克的建议下,钱德拉塞卡花费一年的时间在哥本哈根进行研究,并且认识了尼尔斯·玻尔。 钱德拉塞卡在1933年夏天获得剑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在当年十月成为三一学院的研究员(1933年-1937年),他在这段时期认识了天文学家亚瑟·爱丁顿与爱德华·亚瑟·米尔恩(EdwardArthurMilne)。 钱德拉塞卡在1936年与LalithaDoraiswamy结婚。 学术生涯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1930年毕业于印度马德拉斯大学,1933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博士学位。 1930~193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理论物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