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科技创新,关键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在创新教育模式[1]。
在现阶段高校管理政策和方式已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提高人才培养模式及质量方面。
本文主要论述了培养创新人才重要性、培养模式以及培养平台建设三方面内容,旨在提高各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创新型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平台建设The Study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and Culti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Liu Li,Song Yingying,Cheng ShuaiAbstract For building an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it's abso-lutely necessary to develop the technology,cultivate the talents and create the education modes.[1]The adjustment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scale expansion have already been completed.Thus,it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o make out the way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viding the excellent graduates for society.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importanc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cultivation mode and cultivation platform,aiming at improving the innovative capability of the graduate students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innovation-oriented country;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cultivation mode;cultivation platform construction研究生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研究生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
以实践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土木工程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为例

2022年12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Dec.2022 第39卷 第4期(总第122期) JournalofLv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4(Sum.No.122)【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22-09-21作者简介:姚 骞(1995-),男,河南济源人,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以实践为载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土木工程专业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为例姚 骞,刘婉婷,王述红(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819)摘 要: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在应对信息时代催生的行业技术理念革新和社会价值遵循演化的冲击下,基于工程实践、服务国家需求、回应社会关切、面向未来科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东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立足未来科技发展趋向,优化育人路径、整合育人资源、解放育人思想,提出研究型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新定位,探索出了一套以实践为载体,四措并举、综合改革、优化体系、突出特色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育体系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4-0084-03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生根本性转变[1],扎根中国大地培养具有专业素养和原创才干的创新型复合人才成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外化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作为传统优势工科专业,在应对信息时代催生的行业技术理念革新和社会价值遵循演化的冲击下,基于工程实践、服务国家需求、回应社会关切、面向未来科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当前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以全国教育大会为起点,国家层面的新时代高等教育综合改革顶层设计确定了教改的根本遵循和宏伟蓝图[2],其核心在于家国情怀、创造能力和社会意识。
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作者:蒋香仙,周平,洪大用来源:《成才之路》 2015年第10期蒋香仙,周平,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摘要:高等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高校继续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应包括:切实遵循客观规律;进一步根据客观情况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进一步完善培养模式,促进教学互动、知行合一;加强制度创新,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变革;继续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关键词:创新人才;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制度创新中图分类号:C961;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0-0006-02作者简介:洪大用(1967-),男,安徽东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研究。
国家竞争的关键在人才,国家进步的源泉在创新。
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要求,也是当前对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探索积极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内各高校的共同责任。
钱学森曾多次提到“为什么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在2010 年第四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校长们也就这一话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国教育界关注的焦点,相关高校为此进行了一些初步探索。
本文在分析相关高校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关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国内高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共同点本文选取了7 所大学的实践进行分析,它们分别是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清华大学的清华学堂、上海交通大学的致远学院、浙江大学的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四川大学的吴玉章学院和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
完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

完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本文为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介绍了清华大学“学堂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下是文章的修正:成果名称:激发学术志趣培养领跑人才:“学堂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推荐序号:附件目录:1.教学成果报告(不超过5000字,报告名称、格式自定)2.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仅限1份)附件1 教学成果报告成果名称:激发学术志趣培养领跑人才:“学堂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完成人:袁驷/丘成桐/朱邦芬/张希/施一公/姚期智/郑泉水/张文雪/苏芃成果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完成时间:2018年4月教学成果报告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中央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清华大学于2009年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学堂计划”)。
2010年,清华大学被批准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以下简称“拔尖计划”)。
在中组部和教育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清华大学认真研究总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历史经验,以“学堂计划”为载体,分别建立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
以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作为专用教学场所,努力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实施“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领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校在已有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的办学经验基础上,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力学等基础学科领域,每年动态选拔有志于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优秀本科生,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1、创立了“领跑者”理念,引导学生追求卓越学堂计划以“领跑者”为理念,引导学生追求卓越。
在学堂计划中,学生们不仅接受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还要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创新项目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

彭志越(93 , , 17一)男 安徽桐城人 , 士 , 博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 师.
曹蕾( 9 8 , , 16 一) 女 江苏阜宁人 , 东南 大学研究生 院培养办副 主任 , 助理研究员 . 陈华( 9 2 , , 17 一) 女 甘肃张掖人 , 士 , 博 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基金项 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 学 2 1 0 0年度 规划 基金 课题 《 中国特 色、 界一 流” 学建设 的理 论与 实践研 究 》 “ 世 大 (0 A 8 04 , 1YJ 8 0 3 ) 中国学位 与研 究生教育学会 委托课题《 拔尖创新人 才培养模 式的理论 、 规律与实践 经验研究 》
我 国 学术 型 研 究 生培 养 模 式 运行 状 况 的调 查研 究
基 于全 国 1 4所 重 点 高校 问卷 数 据
耿有权 彭 维娜 彭 志越 曹 蕾 陈 华
( 南大 学高 等教育研 究所 , 东 江苏 南京 2 0 9 ) 10 6
摘
要i 对全 国 1 所 重点 高校 2 0 位 学术型研 究生进行培 养模式运行状 况的专题调研 , 4 80 调研 内容 包括 学生
究竟如何?现有模式能不能应对教育全球化时代的 挑战 ?应 当说 , 不 仅是 国家 各 级教 育 主 管部 门需 这 要掌握 的基本信息, 而且是高校制定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政策措施 的重要依据 。为此 , 我们 围绕培养模 式运行 问题对 包括 清 华 大 学在 内 的全 国 1 重 点 4所 高校的学术型研究生群体进行 问卷调研 , 以期发现 高校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中的问题及应对措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

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改革和创新能力培养作者:陈代芬孔为来源:《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第31期摘要:实践证明同一种研究生培养模式在不同大学的培养结果往往差别巨大。
说明任何一种宏观培养模式的有效实行都需依赖于操作层面上具体培养措施的制订和执行。
近年来,江苏科技大学的研究生规模有了较大增长,如何有效地通过开展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工作并形成可推广应用的培养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以“新能源燃料电池结构优化设计”课题的研究生培养为试点,以点带面探索江苏科技大学新能源学科方向研究生开展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能源与动力专业;教学改革作者简介:陈代芬(1982-),男,福建晋江人,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孔为(1983-),男,山东滕州人,江苏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
(江苏镇江212001)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科技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35011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12-02一、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源进入21世纪,人类在知识技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表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类的创造力,是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从整个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中国作为目前劳动密集型代工产品的输出大国已经不再缺少相应的技术工人。
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结构的转型将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指出,[1]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定位高教革新的一个主要方向。
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培养高素质科研创新人才的一个主要环节,更是承载着我国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作用。
[2]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3]其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论“大国工匠”视角下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论“大国工匠”视角下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以“大国工匠”为目标,职业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成为业界热点话题。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职业院校需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推行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首先,职业院校需要建立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这些模式可以分为学术型、实践型、项目型等不同形式。
学术型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通过专业课程、研究生课程、实验和项目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实践型培养模式强调学生技能培养,主要通过实践教学、工业技能竞赛、企业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
项目型培养模式则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通过项目课程、创新实践基地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
各个模式之间可以互相衔接,构建起完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其次,职业院校需要推进校企合作,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
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实践,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有才之士。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职业院校需要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与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创新成果,同时也可以运用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和定向化招生,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最后,职业院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师资支持。
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是成功推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和保障。
职业院校需要实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既让教师在学术研究上有所突破,同时也要在实践教学方面有所发展,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技术,让教师越来越具备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和培养的能力。
总之,在“大国工匠”的目标下,职业院校需要建立系列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
XXX中学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案

XXX中学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案摘要本文从 XXX 中学学拔尖创新人才发掘与培养方面进行了探讨,介绍了选拔与培养方案,并阐述了该计划实施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培养方案中,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介绍学校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一个优秀的学校可以提供不同领域的拔尖人才,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做出了贡献。
近年来,XXX 中学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和培养方案,旨在挖掘和培养学校优秀的科技青年人才,不断推动学校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本文旨在介绍 XXX 中学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方案。
选拔方案为了选拔优秀的创新人才,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选拔计划,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下面是学校的拔尖人才选拔方案。
一、学科竞赛选拔学校组织各类学科竞赛,学校发现优秀的科技青年,并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和选拔。
每年学校都会有一次全校性的学科竞赛,学生在竞赛中表现出色的被定为研究生导师课题的优秀学生加入学生创新实验室。
二、学生创新实验室选拔学生创新实验室是根据学生自身的特长和兴趣,以及个人综合能力为依据选拔的。
选拔标准主要是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开发能力以及对课题的研究能力。
在学生创新实验室,老师和指导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以及与课题相关的培训。
三、创新实践选拔创新实践在学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每年都会开展一些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学校会从中选出优秀的学生参加大型的创新实践活动。
比如说,学生可以使用科技手段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尝试制作相应的作品来表现自己的成果。
培养方案为了让选拔出的学生更好的实现科技梦想,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计划。
一、学生创新实验室培养学校会提供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环境中开展自己的项目研究,进行认真深入的课题研究。
老师会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后续的实验提供指导和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英才计划”是河海大学常州校区自2010级起开始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模式,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术英才。
每年择优选拔年级学生总数的6%,通过配置优质资源,为学生配备学术导师,制订个性培养菜单,组建联合班,优化培养过程,助推学生个性化发展。
标签:学术型;“英才计划”;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新形势,着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依据“因材施教、模块化培养、个性化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自2010级本科生开始实施个性化学术英才培养计划(简称“英才计划”)。
根据“自愿报名、公开选拔、滚动培养”的原则,结合学习能力、个人专长和发展潜力,择优选拔年级人数6%左右的学生作为“英才计划”学员,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培养,提升学员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
1 实施内容
1.1 建立组织机构,构建“英才计划”工作体制
专门成立“英才计划”工作指导小组,做好“英才计划”的顶层设计和培养指导工作,推进工作的深入实施,指导各学院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学院成立“英才计划”工作组,负责各学院学生的选拔、导师的聘任、学生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制定、审核、培养过程的管理、年度考核等工作。
1.2 制定实施方案,规划“英才计划”培养目标
制定出台《河海大学常州校区个性化“英才计划”实施方案》,为工作的深入推进提供政策依据。
实施方案明确以“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术研究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学术英才”为目标,注重学员“专业学习—学术能力—综合素质”的融合,以专业培养为基础,以学生个性培养和综合素质拓展为两翼,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实施方案包括: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组织实施、政策措施等方面,另外对“英才计划”学员选拔、考核、導师考核等制订了具体的量化考核标准。
1.3 探索培养模式,创新“英才计划”培养机制
实施“三环”培养,分别为专业教育、学术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拓展三个方面。
1.3.1 配置优质资源,提升学术研究和实践创新能力
为鼓励“英才计划”学员潜心学术研究,多出创新性成果,给予特殊政策,具体表现为:优先进入各类创新实验室、优先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校区科技基金项目、优先参加各类学科、科技创新比赛、优先参加学校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培养项目、优先推荐至国内外大学参加夏令营活动、交流访学。
1.3.2 配备优秀导师,助推个性化发展
依据“双向选择”原则,为每位学员选聘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或取得博士学位的教师为指导教师,根据学员特点,为学员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个性化培养方案,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
导师通过指导学员参加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课外学术活动、参加学科科技竞赛、申报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加导师科研课题等路径,培养英才学员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定期与学员进行交流,指导学员的学业发展,提高学员的专业水平,帮助学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1.3.3 搭建培养平台,提升综合素质
按学院组建“英才计划”联合班,各学院为联合班学员配备班主任,协助学院做好学员的日常教育、组织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
根据“英才计划”学员的培养目标,专门邀请知名专家为学员做学术报告、专题讲座,邀请校外优秀企业家做创新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报告;携手校外培训组织联合举办“英才班”事业启航系列课程。
2 主要成效
“英才计划”工作实施以来,吸引了一批有热情、有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崇尚科学、追求学术为人生理想,学员在学术研究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有效培养,在校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发挥了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2.1 培养成效初步显现,优秀学员脱颖而出
“英才计划”致力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学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潜力和个性化发展潜质的学术型人才,从2010级、2011级两届毕业学员交出的毕业成绩单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培养成效初步显现。
2010级77名英才学员中,30人被免试推荐研究生,16人考取研究生,7人出国(出境)留学,继续深造率达69%;24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9篇(SCI 检索论文1篇,EI检索论文6篇,中文核心6篇);35人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科技竞赛奖励84项;22人获专利成果40项;68人参与过各类科研创新训练项目,比例高达88%。
2011级74名英才学员中,42人被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占年级学员总数的57%,继续深造人数(免试推荐、考取研究生、出国留学)共60人,继续深造率达81%;28人发表专业学术论文54篇(EI检索论文3篇、CSSCI3篇、中文核心8篇);49人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科技竞赛奖励132项;24人获专利成果55项;58人参与过各类科研创新训练项目。
2.2 实践成果赢得媒体关注,具有示范辐射作用
“英才计划”工作启动之初,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就十分关注项目的实施运作情况。
2011年5月1日《常州日报》刊发题为“探索大学本科教育机制创新”的头版文章,报道校区在实施培养工程英才的“卓越计划”、培养管理英才的“1442工程”之后,再次实施第三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
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校区“英才计划”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成效。
2014年5月13日,《常州日报》再次刊发头版文章“好的大学教育,首先是本科要硬”,对“英才计划”的进展情况、实施成效进行了跟踪追访和重点报道,《江苏教育报》、新华网、中国江苏网、中国高校网、江苏教育信息网等主流媒体也纷纷予以跟进报道。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在“英才计划”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许多富有特色和创造性的工作,拓展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为继续探索本科教育机制创新积累了更多经验,做出了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