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
《语文课程标准 》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尽管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但有一点不容置疑: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语文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可见“人师”的重要性。我们必须通过语文课堂积极开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观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时应通过对语文教材的讲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借图像,激兴趣,兴爱国情。
语文教材思想内容丰富,插图及电教配套设施直观新颖,符合儿童观察特点,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同时在教学知识的同时,注意发挥教材本身思想教育功能,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就可以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教学中。小学二年级语文《我们成功了》课文中有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我是这样进行德育教育的:我用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中国历届奥运会的历史,和我们为申办奥运会所做出的努力。向学生说:“申奥成功是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要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为成功而欣喜。“通过这样的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也产生了兴趣。如我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一文时,结合文章内容,播放介绍北京夜景的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北京的亮丽、辉煌,课后许多学生都产生向往北京、热爱祖国的理念。
二、凭读本,重延伸,塑正人。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如:《七颗钻石》一文中,讲述了小女孩找水及给所有需要水的人和动物喝水的过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拓展延

伸,孩子懂得了善良是一种美德,就像钻石一样闪闪发光。再如:《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这个主题很符合孩子的生活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延伸,启发学生从小要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让他们学会做一个思想正,身正,言正的人。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基本上能看懂、读懂,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不愿深究的心理。因此,就很难挖掘文章蕴含的思想。对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文道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思想品德教育能更具体、更形象。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形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德育渗透无痕迹,与人无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