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文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生态语文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生态语文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生态语文课堂,让学生个性飞扬

宾县居仁中学肖红英

曾经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句话:“理念是新是旧,我们不应只看宣言,更应看课堂教学。”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从执教之初的目标教学法到新课改的尝试、探索和实践,到今天初步尝试的语文课堂上的生态体验,让我感受着不断创新的语文课堂带来的快乐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我很想把我的快乐、我的体验与同行分享。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成为这一时代语文教学的风潮,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生态体验,在与同行切磋的过程中,在学生的个性飞扬的快乐体验中,感受着自主创新、注重生态体验的课堂带来的快乐!

一、生态语文课堂,要让学生有穿越时空的快乐体验

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古国,文人墨客更多地用文学作品展现着古国的千年文化,“文史不分家”已成了不变的主题,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堂虽然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我们学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培养的也绝不仅仅是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的重任,在我们学习的文学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的人文性思想性非常强,让我们能从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

如学习《<论语>十二章》,我带着学生们直接模仿着圣人讲学的模式,在理解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以对话式完成本文的学习,为了让学生体验得更为真切,还提前布置学生在服装和道具上进行自行设计,使讲学的课堂更为真实,孩子们如同穿越到三千年前的圣人私塾,聆听圣训,荡涤思想和灵魂。

学习现代文《王几何》,那幽默的王几何老师是怎样赢得作者刻骨铭心的记忆的?我让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将课文情节以课堂剧形式表演了出来,剧本由学生自己根据课文来编写,台词以课文为蓝本,可以有自己的想像和发挥,当学生真实演绎了这位普通的几何老师后,当台词在“我只是向大家说明一个简单相互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铁棒可以磨成针!我要大家牢记的是一种热爱知识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时,整个课堂没有我预想的掌声一片,而是如文中描述的鸦雀无声,学生们被一位普通老师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了,而且后来收到的效果是:学生对老师平日的教导又有了更深的理解体

会,在这样用演绎文本人物来体验文章思想性的过程中,主题不再是生硬干枯的讲解,学生不再是学习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在体验中学习并逐渐成长起来。

在学习《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这样的说明文时,我将学生变成一个个小导游,让他们自己设计导游词,评出优胜者,带着大家“游”故宫,“逛”园林,一个个热情洋溢的小导游,一段段精彩的视频画面,仿佛真的把大家带到了那令人向往的故宫和美不胜收的人间天堂,同学们感受到了穿越时空的快乐。

这样的课堂不胜枚举,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讲授者,随着文本内容的不同,给学生一次次穿越时空的体验,虽然内容不同,形式也不一样,但都能让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思想和感情在穿越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样学生对作品内涵的领悟,对自然、社会、人生所获得的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很容易说出自己的体验,对作者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品味也就又提升了一个高度。

语文课堂,只要教师愿意把时间交给学生,愿意把讲台交给学生,学生定能在这样的快乐体验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也定会在这样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感受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这样的教学也定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优化语文学习,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风格!

语文教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研究学生的个性,有效实施因材施教;要善于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尊重不同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从而使学生能更充分、更主动地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1.有效利用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优化语文学习

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力、性格、学习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都极富个性,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他们会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探索世界。而对于学习,教师要做的不仅是帮助学生解答疑难,而且要引导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我在一次翻阅心理学教材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会表现出器官优势,有的表现出以视觉为主导的视觉学习,有的表现出以听觉为主导的听觉学习、有的表现出以触觉为主导的动觉学习,还有的是把这些感觉混合使用的混合学习,因此学习风格

也各不相同。

对于视觉学习型的学生,老师要引导他们学会多阅读书报杂志,接触和感受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以丰富他们的头脑,同时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别人的讲话并从中受到启发。要多鼓励他们用写作、说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图,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想象,多给他们观察的机会,多倾听他们的讲述,多欣赏他们的描绘,为他们提供极大的心灵空间,让他们去自由想象和探索并创造性地表现结果。

对于听觉学习型的学生表现出极强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他们喜欢倾听也喜欢表达,他们有丰富的词汇,善于编故事和演讲。他们注意力容易集中,能很快听懂别人的意见,容易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多为他们提供有声有色的语文多媒体课件及其他音像资料,鼓励他们看、听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用语言文字、动作来描述、表现所听到的内容,以发展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对于动觉学习型的学生,教师要提供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尝试错误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发现和探索使用多种资料的方法。比如,让他们参加课本剧的准备和表演,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他们会在活动中时而活跃,时而安静,专注其中,通过种种方法表现自己的想法,一系列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得到满足,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对于混合学习型的学生,教师要积极利用他们的优势,发扬他们的学习风格,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目的。

对于学生不同学习风格的了解和合理引导,可以避免对学生进行僵化和教条的教育,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不同能力。

2.发现并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喜好,促进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不能不提到阅读教学,要优化阅读教学,教师首先应不断充实自己的读书生活,在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之外,广泛阅读学生喜爱的读物,和学生一起走进阅读世界,共同感受阅读之趣。

一方面,我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故事性较强的,有的喜欢词句较优美的,有的喜欢景物描写的,有的喜欢人物描写的,有的喜欢哲理性较强的,有的喜欢充满浪漫想像的,有的喜欢揭露社会现实的,等等。针对学生不同的阅读喜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帮助,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提高学生的

语文能力。课文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会学得更有个性,更富有创造性,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另一方面,我还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和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理解文章: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以用讨论研究的方法来学习,文言作品可以直接品读原著,也可以去读白话译本,长篇小说可以逐章阅读,也可以先阅读梗概和评价。不论哪种阅读方式,教师都应坚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布置做记号、写批语、摘内容、写体会等。注意阅读积累,保证读有所得,这样就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渐渐浓厚,阅读欣赏能力渐渐提高。

第三,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不同的学生因为感知能力、审美观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在阅读时会有不同的感受。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在课堂上说真话,在作文中写真情。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从而陶冶其情操,培养其健康的心灵!

三、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收获对文字的感觉!

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尊重学生的个性风格,必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语文课堂还要让学生收获什么呢?我觉得那就是知识以外的东西,让学生收获对文字的感觉!一次我在教学流沙河的《理想》一诗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体裁和主题思想之余,学生还特别喜欢这首诗的语言,他们激情澎湃地朗诵着,我也受到了感染,那一刻,我突然感动了,文字的优美和对语言的美好感受,像一颗种子一样,播撒在学生纯净的心灵,我们共同在阅读中收获了幸福和快乐!学生自然增强了对阅读的兴趣,主动去探寻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文字和美好的感受!

四、原生态的语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在平时举办的各类活动中,我让学生用文艺形式去演绎文学作品,例如用小品、相声、歌曲演绎文学作品,学生在“重温国学经典,注重生态体验”的活动中,将诗词串联成相声作品《诗词也疯狂》,引得学生开怀大笑;女生演唱的《月满西楼》《明月几时有》是那么情真意切,还有栩栩如生的课本剧。学生的表演、自己设计的服装都体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对文学的热爱。学生更爱语文学习了,也喜欢自己利用业余时

间拓展文学作品,学习语文不再只是为了考试。

我喜欢文学,还因为它展示的是生活,我提倡的观点是还原语文的原生态和生活性,我在日常教学中,还特别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与时事的联系,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我提倡让孩子们写实事,说实话,可孩子们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实事,我引导孩子样用童真的眼睛观察生活,留心社会,引导他们怎样看电视,从广告中挖掘写作素材,从电视剧中剖析社会现象,从新闻中透视社会热点,从《感动中国》中积累素材,从生活中感悟真情!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有材料,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只有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感悟,语文就绝不难学!

我知道,每一份感动都来自生活,只有充满感动的教学,才能给学生翱翔驰骋的时空,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才能袒露教育者高尚的动机,才能实现真正的课堂对话,这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是一种来自生活的最生动的教材!

新课改的春风,带来了教学上的春天,它不再拘泥于知识,也不再拘泥于形式,生态语文课堂,注重生态体验,让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成了学习的主人!让教师自由自在教语文,也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绝绝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以外的生活都很感兴趣,如果把学生 喜爱的生活情节灵活地穿插于课堂教学,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引导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不但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所以,要想让学生爱上课堂,就必须要转变学生一味的接受学习的学习方式。传统的的学习方式过度突出和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但不能促动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这个系列的学习过程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如果你拿着课本走向教室,在教室门口听到学生说:“太好了,这节是语文课!”那你的心情一定无比快乐,一定会觉得当一名语文老师的感觉真好。 其实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东西。”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那么,你会听到更多的学生说喜欢上语文课。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爱上语文课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建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老师要热爱学生,一切教育只能从爱开始。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实践中不论遇到怎样的偶发事件,都会从学生出发,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真爱。要想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首先是来自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如果教者建立了正确的“教师观”(教师是主导而非主宰)和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主体而非装知识的容器),那么,语文课的趣味也就不愁不浓,学生也就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做到寓教于乐。相反,如果教师态度过于严肃,经常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臭架子,课堂气氛过于紧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重的话,想在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让自己成为学生的“老师朋友”,使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二、运用丰富多彩的词句使语言富有新鲜感 1、教师的语言要尽量丰富富有变化。 教师要善于选择最恰当的词汇和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入耳入心。为此,语言要新鲜。新鲜的语言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求活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例如,指导学生作文,讲观察的重要性,如果三番五次地总是说,“要观察”,“要仔细观察”,“观察要仔细”,学生定会觉得味同嚼蜡,毫无吸引力。如果这次说:“眼睛是通向心灵的窗户。扑入眼帘的东西要看仔细,切不可浮光掠影,视而不见。”下次说:“要看仔细,识得事物独有特征;要深入底里,识得神气。”再下次说:“重复观察,巨细不漏,细微处尤其看真切;多角度观察,看出层次,看出多种形态;边观察边联想,使静物‘活化 ' 。”这样一来,与学生谈的虽然是同一问题,但在不同的场合又稍有不同变化。不重复同一句式、同一词语,学生会有新鲜感,易于接受。 2角是要适当用一点班级用语 我们班有一些班级用语,什么“小马蹄坑”啦,“边角余料”啦,什么“一百年”、“后三节”、“三角”等等。一说这些话,只有我们班同学明白。还有一些同学带有褒义的绰号,我在上课时,都适当地用一点,调节一下课堂气氛。有时,我发现一些同学又沉闷了,便出两道题,说:“这两道题,不许积极发言的同学答,大家说谁回答呢?”同学们推荐说:“一百年回答!”谁是“一百年”呢,就是那几位不爱发言的同学,大家管他们叫“昏睡百年”。经常出点题,专门请这些同学回答,时间久了,他也就不“昏睡百年”了。有的同学长得聪明伶俐,很像聪明的一休,同学们给他起个绰号叫“一休”。我在语文课堂上也便这样称呼:“请一休同学到前面来做题。” 还有一些班级用语,使用之后,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且增进师生的感情,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同学们的上进心。 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1让学生来当小老师。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

让语文课堂生机盎然,使学生个性飞扬 发表时间:2013-10-14T15:54:59.450Z 来源:作者:吴幼茹[导读]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吴幼茹福建省泉州市临海小学362000 《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语文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课标为我们勾画了语文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我们应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尽情发挥、倾情挥洒,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学生在轻松中长进,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心中扎根。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生命课堂”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 起一片蔚蓝的天空,耕出一方适宜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充盈孩子们参与和智慧的声音,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生命课堂是饱含情感的课堂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入选语文课本的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博,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的心血。教师要做个有情人,会歌,会笑,会赞,会泣,通过潜心备课,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心随着作者一起跳动,体会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这样,教师才能以动情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传达作者的情思,感染学生,从而创设一种和文本相和谐的情境,学生的情感才会迸发。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怀着对小女孩的无限同情,伴随着舒缓柔美的乐曲,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整个教室弥漫着一种感伤凄楚的情境氛围。我的声音哽咽了,我的嗓音沙哑了,而此时我发现,有的同学凝思静想,有的同学眼眶湿润……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已被充分煽动起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被自然地调动起来了。在这情感的酝酿和蓄积之后去分析课文、提示中心,一切都显得驾轻就熟。可见教师的情会直接感染和打动学生,使学生与文章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得以情感的升华。 二、生命课堂是体现互动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多向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师生互动。心动才会有行动。心理学指出:“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学有所获。”新课程强调师生的双边活动,实际上是要教师发挥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动口说一说、读一读,遇到不懂的问题动手划一划、动脑想一想,或者在小组内议一议、说一说。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如《荷叶圆圆》一课第五段的学习,我先让学生带着问题“小鱼儿为什么也喜欢荷叶”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创设情境,举起一张大大的荷叶,轻轻地摇曳着,深情地对小朋友说:“现在,老师就是荷叶姐姐,喜欢我的小鱼儿们上来吧。” 于是,小鱼儿犹如一粒粒有灵性的音符,依顺心中美妙的旋律,环绕着教师,兜兜转转,摇摇曳曳。“小鱼儿,你们都在我荷叶下面干什么呢?”他们唧唧喳喳地,有的说在捉迷藏,有的说在跳舞,有的说在丢手绢……我风趣地说:“难怪溅了我一身的水花!”美丽的荷塘,随孩子游动的节奏,于想象的风中翩然起舞、追逐嬉戏——奏响了和谐的天籁之音、自然之音、人性之音。 2.生本互动。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体会放进瓶里的石子与水的关系,我要求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然后分小组进行实验,了解乌鸦喝水的过程。学生们你放一颗,我放一颗,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了。通过实验,学生们不仅实际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仔细体会和理解了词语“一颗一颗”和“慢慢”。最有价值的是,有学生在实验以后还提出了值得探究的问题:水太少的时候,无论放多少石子乌鸦都不能喝到水。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可见绿色课堂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3.生生互动。语文教学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如教学《自己去吧》一课,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鸭妈妈不是好妈妈,她让小鸭子自己去游泳,遇到危险怎么办”提升为一个富有争辩性的问题:“鸭妈妈到底是不是好妈妈?”于是,一场课堂辩论便热闹地展开了,学生们激情荡漾,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充分挖掘,他们在文本的世界里自由驰骋,在与文本、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付丽丽改编:万飞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创新作业形式,让学生爱上语文

创新作业形式,让学生爱上语文 发表时间:2016-09-23T16:45:38.57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4期作者:刘剑 [导读]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效,我在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相联系,布置的作业学生特别喜欢。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马尚镇中心小学255090 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兴趣、更有效,我在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探索,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相联系,布置的作业学生特别喜欢。 一、把语言作业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鲁教版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是综合性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格式,学习调查报告的写法。仅仅围绕例文学习写法比较枯燥,闭门造车也难以让学生对调查报告的写法记牢。围绕例文学习调查报告的格式后,我就指导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与生活联系密切的题目进行实践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选择相同题目的可以自愿组成小组进行调查。学生调查的兴趣非常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如有关学校生活方面的“关于小学生近视原因及预防的研究报告”、“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生早到校的调查研究报告”等;有关家庭生活方面的“关于小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研究报告”、“关于小学生龋齿原因及预防的研究报告”、“ 关于小学生乱过马路现状的研究报告”等;有关社会历史方面的“关于服装的变迁的研究报告”、“ 关于住房的变迁的研究报告”、“ 关于黄河水污染的研究报告”等;有关小学生心理方面的“关于小学生和父母顶嘴的调查研究报告”等。这类进行实践活动的语文作业,学生特别喜欢,与同学合作,积极进行实践调查,并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制成调查统计表,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对如何调查、如何做调查报告掌握得非常扎实。 二、把语文作业与学生的兴趣特长相联系 小学生普遍爱画爱唱爱跳,为了提高学生的作业兴趣,我们把语文作业与学生的兴趣特长联系起来。比如,学习了古诗,让学生做成“诗配画”;布置搜集爱国的格言和古诗词,就让学生做成简报的形式,写写画画,并进行展示交流。学习了“祖国建设新成就”一单元,让学生以此为主题制作手抄报;学习了保护环境的主题单元,让学生搜集儿歌、编小品进行展示;学习了《中华少年》一课,在班级举行诗歌朗诵会;学习了《长征》一课,就举办“毛主席诗词朗诵会”;学习了“感受语言的艺术”一单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任选一课自编课本剧,在班里进行课本剧展示。这些有特色的语文作业,学生兴趣特别高。课间,只见学生在教室里、走廊里、校园的某个角落里,总有五年级的几个学生凑在一起悄悄地排练;下午放了学,周末,学生也会凑在一起请家长再进行指导。每次展示,都带给老师很多惊喜。 三、利用信息技术,做好预习的作业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前的预习只是把任务口头布置给学生,要求不是特别明确。学习课文时,学生交流体会,认识比较浅显,很难有自己独特的思考,都是老师牵着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从根源出发,在学生预习方面做了很多的探索。我给学生设计了预习的表格,把要求进行了明确,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预习,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又把预习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高年级的课文内容比较深,有许多课文的理解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补充学生才会理解到位。以前的资料交流都是学生拿着纸念,别的学生听不到耳朵里去,现在,我让学生把预习的情况做成幻灯片和学生交流。搜集文字资料、图片、视频,有的把学习的要求制作现成的课件和同学交流。方式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浓,预习的效果越来越好,课堂上的交流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学习质量有了一个质的飞越。 四、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各自达到刚能摘到果子的程度 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响,总是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在接受和掌握知识方面也有快有慢。所以在作业的布置上,我们也分层布置。给学习优异的学生提高要求,让他们有探索的兴趣;对学习上接受比较慢的学生降低要求,让他们也尽可能地独立完成。例如:同样学完一篇课文,优秀生除了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可以再进行拓展,阅读同一作者的其他文章,或阅读不同作者同一主题的文章;接受比较慢的学生,读熟课文、会写字词、对课文有自己的感想就可以了。这样,各层学生各有所需、各有挑战,均能达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程度,学生的作业兴趣也高了起来。 五、根据课文特点,进行多种有趣的练笔活动 语文课的学习不仅在一篇课文中,其课文的思想总让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我就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布置扩写、续写、改写、仿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把短的课文扩写,让课文更丰满,如《杨氏之子》;把长的课文缩写,找出课文的精髓,如《将相和》、《草船借箭》;为加强写作方法的训练,让学生仿写,如《山雨》;对课文充满想象力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如《穷人》;对于学生感受深刻的课文,布置学生写读后感,如《圆明园的毁灭》。在各种各样的练笔活动中,学生没有感受到写作带来的苦恼,而是兴趣盎然,写作的效果都非常好。 总之,在给学生布置语文作业时,要改掉以往单纯抄抄写写的作业,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作业中提高兴趣,提升效果,让每个学生都爱上语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 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 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 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 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 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 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 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 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 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 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 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 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心得 培养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通过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是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现将自己有关预习心得做点小结,以期不断修正求得提高。 一、入手,扫除语言障碍 新课标要求教师“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学生阅读文本,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因此,指导学生预习,培养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首先是要抓好常规预习,从字词人手,扫除语言障碍。常规预习主要是指标记课文段落,划出生字新词,解释关键词语,尤其是成语意思,摘录文中令你最欣赏的句子,然后在摘录本上抄写或默写字词,并在课堂上检测。 二、读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默读能力的培养,要求让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呢?笔者的做法有三:一是默读方式,针对很多学生还在用手指着字阅读文章这种现象,要求学生必须两手捧着书读,默读时嘴里不能出声;二是默读时限,规定默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为合格,不少于500字为良好,不少于600字为优秀,并且每次都给学生记成绩;三是默读要求,要求学生默读时应做到眼看、脑想、笔动,真正做到“用心读书”,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 三、读入手,体会作者情 朗读有助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扫除语言障碍、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就应指导学生从朗读人手,体会作者情感。笔者的做法有二:一是要求学生朗读时应做到字正腔圆,即普通话咬字要准确,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朗读要流利,并且应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确定朗读的语速与语调;二是指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副词与动词、形容词,散句与整句,长句与短句,议论与抒情以及不同标点符号的朗读要求,让学生意识到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作者情感是可以通过朗读体会出来的。 四、材入手,掌握预习程序 新教材的编排有助于学生掌握预习程序。“导读提示”是本单元教材的学习指南,课文中的注释便于学生扫除语言障碍,课文后的习题提示学习要求。教师应该认识到“导读提示”、课文中的注释与课文后的习题并不仅仅是用来指导教师的教,还可用来指导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时,就应从教材人手,指导学生掌握预习程序:初读课文前,阅读“导读提示”,明确课文学习要求;初读课文时,寻找出生字新词,并能根据课文中的注释自行扫除语言障碍;课文阅读后,应根据课文后的思考练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作者情感,检查预习效果。 五、疑入手,学会创新思维 新课标高度重视学生质疑间难能力的培养。笔者的做法有三:一是通过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语句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二是依据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性原理,引导学生质疑主题,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能提别人所没有提的,能问书上所没有问的。魏书生先生在教学中,总是恰当地设计让学生提出一定问题的情景,故意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情景中所出现的问题,形成学生认识“冲突”,造成“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去探究。 六、价入手,培养鉴赏能力

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浅谈如何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一、把生活带进课堂 知识来源于生活,而绝大部分学生对课堂以外的生活都很感兴趣,如果把学生喜爱的生活情节灵活地穿插于课堂教学,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上《果园机器人》这篇课文时,我专门为孩子们提供了十分钟的口头作文时间,而题目则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当学生听到这个题目后,眼睛里都绽放出异样的光彩。有的高高举起自己的小手,有的一边举手一边不停地喊着“我!我!”。那情形直到现在我仍记忆犹新。在我的启发下,喜羊羊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聪明机智打败灰太狼一件又一件高科技武器的故事,便被学生们如诉家珍般,把最精彩的部分表现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我则借机抛出画龙点睛之笔,把孩子们引进科技之门,激发孩子们的发明梦想。学习课文时,孩子们如鱼得水,教学效果好极了。 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一位教师在教学《雨点》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充分体悟课文情境,感受文章所描摹的生活场景。他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组织学生自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并在小组内讨论,通过讨论,教师认为学生对“睡觉、散步、奔跑、跳跃”理解还比较抽象,他又组织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体会。在动作表演中,他发现一些学生表演动作不到位,动作太僵硬,不自然,表情不丰富,他又通过评议来引导学生重新体会。一节课,学生始终在他自然顺畅的引导之下,自主学习,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实现重点训练项目人人都有参与机会。每一名学生都参与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并以此为契入口,突破了本课的学习难点,顺利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课堂也一改沉闷的局面,学生在课堂上也“活”了起来。 三、情感化教学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如我在教《北京》一课时,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有人说,现在有一半的学生忽视语文课,这种说法尽管过于夸张,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学生们对于上语文课的兴趣不浓,都觉得听不听语文课对于成绩好坏没有多大的影响;语文素养高的学生,往往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这是毋庸置疑的现象,这也是语文教师的尴尬。 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何让学生们喜欢上语文课?成了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实践教学中一直探究的问题。 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我想首先要营造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的趣味性;然后注意课堂环节的互动性;加强教师课堂语言的诗意性。 一、让语文课堂变得有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促进学习的效率。而课堂教学中的趣味性,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趣味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引入开始。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引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等。灵活巧妙地选择新课导入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充满趣味的课堂因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寓语文课堂教学于乐,方法多种多样,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多种媒体课件,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如上诗歌、精美散文课时,可采用吟诵的手段,有时配上相应的音乐,让琅琅书声代替老师无休止的讲解和大量的所谓“知识点”的练习。吟诵,不求声音宏大,但求读得清爽自然,不求普通话标准(标准当然好),但求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激昂处给它激昂,该委婉处给它委婉,该悲凉处给它悲哀,使文中之意皆出我之口,文中之情皆出于我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语文课堂,给学生一个个性飞扬的舞台 ——以《合欢树》为例谈改善师生关系、促进个性化教学 松江四中范蕾 课堂,是一个师生沟通的生命场,在这场“生命陪伴生命”的行程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环境,真切关照每个学生潜能开发、个性发展,从而真正促进个性化教学。《上海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语文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本文中所指的“个性化教学”是指适应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最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氛围。“个性化教学”打破传统课堂强调“统一”的思维模式,不以生产“统一”的“知识容器”为目的,更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 1、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是推进个性化教学的第一步。 认知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已有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所有教学活动都应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研究学生的认知起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我们上课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并完全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课堂上开展的各项活动才能真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身心发展。 如《合欢树》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都预习过课文,你们觉得这篇文章中,作者究竟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 生1:对母亲的思念。 生2: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对母亲的愧疚。 生3:赞颂母爱。

师:哦,同学们的理解集中在对母爱的怀念和愧疚上,都不错,但会不会还有一些别的情感?我们且慢慢体会。 由此可见,在学习《合欢树》一文前,学生比较了解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对“母爱”主题的理解并不是本文的学习难点,教师在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前提下,更容易关照到在教学过程应侧重对“母爱精神传承”的阐释上。只有了解学生认知起点,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发展。 《合欢树》教学片段二: 师:在预习反馈中,同学们有一些疑问,我把相对集中的问题整理出来。 PPT展示三个质疑问题: 1、本文第一段写到了由“作文竞赛”引发的争论,似乎与后文没有联 系,这段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虞怿凡、李俊男、还海杰等 2、关于“我的心里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吹过树林”一 句,“风”是可以看见的吗?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施晴磊、费华雯、朱静文等 3、本文的题目是《合欢树》,但为什么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写母亲, 只是在最后的部分提到“合欢树”?这棵树仅仅是指庭院中的那棵树吗? 合欢树到底代表什么? ——范家俊、赖雯薇、乐彦等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交流,快速回顾课文,解决质疑。(生讨论交流) 《合欢树》课堂教学以学生需求为起点,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需求。课堂教学所解决的问题全部来自学生质疑,课堂是真正解决学生疑惑的场所。只有在此基础上精心重组教材,整合问题,才能充分激发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个性表达的意愿。 2、帮助学生搭建表达个性化阅读体验的沟通平台。

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之策略研究

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之策略研究 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本文所探究的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对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课堂策略探微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构建生态型的语文课堂,符合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也可以说是语文教学多年来实践经验的结晶。如果能让我们的学生去自主阅读欣赏,那么学生的领悟才是真实的,自然、社会、人生才对学生达到有益的目的。语文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成为生态课堂构建的主人,我们必须做实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需求良好课堂氛围作为支撑 人教版的语文篇目可谓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十分便于学生阅读。同时语文课程的内容亦十分利于我们去发挥语文教育特殊的育人功能,通过语文的育人因素去陶冶并启迪我们的学生,从而获取语文教学的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取得这方面的效果,抱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放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的,必须去努力构建生态型的语文课堂。生态型的语文课堂,首先必须力求做到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这良好

的课堂氛围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关系良好,师生之间平等而又合作地探求,教师成为与学生一同探究的参与者、合作者。其次是课堂内容的推进和学习内容的呈现要令我们初中学生喜闻乐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我们去充分挖掘并合理地运用语文课堂教学的资源,通过传统的、现代的教学媒体的优化、整合,声情并茂且十分富有启迪意义地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则可以在兴趣盎然且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学习语文、学好语文。但从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况看,就教材本身而言,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学生的因素。相关的文学作品与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学生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涵难以理解。而我们的教学则一定程度上还在教教材。这是建立不起生态语文课堂的原因。再次,我们要重视且恰当运用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个杠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进行一定的重于鼓励的积极性甚至于带有一定意义上的矫正性的评价,我们的学生则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知其然,又能在真正意义上知其所以然。 二、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需求我们关注课堂的精彩生成 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的学生去读去悟,那么我们的课堂将会出现一定的或者说是诸多的精彩。譬如笔者曾让学生去开展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并选择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教学反思(2)

初中语文教学报告 一、语文学科的认识 语文教育是现代中国人的母语教育——汉语文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语的教育,汉语言作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一套符号系统,它从形式到内容都反映了中华民族典型的文化特性,“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 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也是语文工作者任务。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浅谈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5-07-23T11:19:25.043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8月总第183期供稿作者:范利芳[导读] 生态课堂的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和谐,生成最大效能。范利芳河北省武安市西寺庄乡高北中学056300 摘要: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这时 “生态课堂”应运而生。文章从“生态课堂”的概念入手,分析了生态课堂需具有的一些主要因素,并在结合笔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中学语文素质教育中的“生态课堂”构建方式。 关键词: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教学 生态课堂的理想状态是构成课堂的诸要素彼此和谐,生成最大效能。它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认识、情感、兴趣、动机和潜能的发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能让师生感受到生命的勃发、灵感的闪光、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这种课以环境和谐相处为基础,以生命活动为本质,以情感意志为动力,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原生态的和谐美。 一、独具特色,创新文章解析 解读文本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育教学改革在不断推进,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一标多本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使用的仍然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应当说苏教版教材无论是体例还是具体的文本都是比较适宜于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的,其中的名家名篇众多,但也必须看到其教材的地方适应性还不是很强。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需要我们努力在提高教材的适应度上下功夫。例如,在教学《木兰诗》时,其中对花木兰的装束描写,能够从一定意义上展示她的形象。但现在的中学生是缺乏一定的古战场生活经验的,特别是对古代沙场上壮士的装束缺乏一定的了解。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学能够在解读文本前或在解读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的手段,比较简洁地展现一定的古战场的场景,观察古代武士的穿着装扮,并付诸一定的文字解说,使得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古战场的场景是十分壮烈的。由此,使学生对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很快产生了敬畏之感。其次,我们要借助参考资料但又不去依赖资料,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策略,在创造性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寻求教学的策略。 二、构建生态课堂,创新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师教学手段的更新。构建中学语文生态课堂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学手段的合理选取和恰当应用。教师始终是教育的主导,对于课件的使用要适时适度,不能过分依赖、人为物役。教学原则也要求教师用最简单的教学手段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表明: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要恰当地选用教辅工具,力求简单实用。比如,使用传统的教具如挂图、模型、黑板、卡片等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课件;用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就选择恰当的、简单有效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疑点,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我并没有急于向学生讲述课文,而是利用多媒体一起观看《父爱如山》电视剧的片段,然后让他们再去带着感情学习课文。期间又播放了刘和刚演唱的歌曲《父亲》,很多学生感动得落泪。这样为教学课文作了一个铺垫,而且也真正意识到了朱自清是怎么利用细节来表现父爱的伟大。放学的时候我还布置了“给父母洗一次脚”的家庭作业,从家长反馈的情况来看,这次作业也受到了广大家长的好评。 三、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课堂是百花齐放的。如果语文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是让我们的学生去读去悟,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出现一定的或者说是诸多的精彩。例如,让学生开展咏物诗的阅读鉴赏的综合与实践活动,并选择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学生通过阅读鉴赏,倾听到伟大领袖毛泽东对祖国壮丽山河、古今英雄人物的纵情吟唱,感受到当代著名诗人对故地生活的深切眷恋,领略到古代诗人的艺术风采。在把学生领进这些诗人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后,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并且配以与诗歌情感基调相吻合的乐曲,然后再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这样,在综合与实践的活动中,我们的课堂出现了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精彩。 四、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创新生态教学 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学生应当是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语文生态课堂建构的唯一标准,教师充其量只能是生态课堂构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但不可否认,教师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构建生态课堂必须紧密围绕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但对初中学生而言,不是语文没有美,而是学生缺乏发现美的眼睛。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欣赏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为作者所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去品读、研读和体验,只有真正进入角色去思去解,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通过读看到了作品中文字的分量、谋篇布局的质量,饱蘸作者的主观情感。应当说真正达到这样的境界,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构建初中语文生态课堂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参与的每个主体都能体验到生命的活力、思想的撞击、灵魂的对话。这一课堂模式,以和谐的氛围为条件,以培养人的自主创新精神为根本,让生命奔放而舒展,再现了自然和谐的生态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