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课件全册PPT
观察土壤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PPT课件

6.观察土壤
聚焦
土壤中有什么?
探索
如何检验呢?
准备
每小组提前在校园或田野里 挖一块土壤,用塑料袋装好。
探索 观察新鲜土壤
把土壤倒在一张白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借助放大镜观察。
注意:触摸过土壤的手一定要洗干净。
探索
用扇闻的方法闻一闻土壤 的气味。
看土壤还有哪些特 点是我们还没有发 现的。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探索
完成土壤观察记录单
研讨
1.在水倒入土壤的整个实验中,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对土壤有哪些新认识?
拓展
这里的土壤 有什么特点?
拓展
查阅资料或实地考 察,了解植物生长 与土壤的关系。
拓展
土壤为它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 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点击此处播放视频:观察土壤。
探索 观察干燥的土壤
实验方法: 1.挑出不同类型颗粒物。 2.每种颗粒物数量1-2颗。 3.从大到小排列。 4.用尺来量一量直径大约是几毫米。
探索 根据颗粒大小把土壤的微粒分类
探索 沉积实验
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 杯,用小棒搅拌后静置。
探索
气泡 植物残体
黏土 粉砂 沙砾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 第二章《电路的奥秘》:介绍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电流的产生及作用。
3. 第三章《磁铁与电》:研究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吸引与排斥,电流的磁效应。
4. 第四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讲解能量的形式,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认识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2. 使学生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学会电路的连接方式,理解电流的产生及作用。
3. 培养学生对磁铁性质的认识,了解磁铁的吸引与排斥,探索电流的磁效应。
4. 帮助学生认识能量的不同形式,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学会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换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方式,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2. 教学重点:植物的生长过程,磁铁的性质,电流的磁效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种子、电路实验盒、磁铁、电池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包括植物种子、电路实验盒、磁铁、电池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
2. 例题讲解:讲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开花与结果。
3.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植物观察实验,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4.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简单的电路,引导学生探索电路的奥秘。
5. 例题讲解:讲解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连接方式,电流的产生及作用。
6.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电路实验,学会电路的连接方法,观察电流的作用。
7.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磁铁游戏,引导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
8. 例题讲解:讲解磁铁的吸引与排斥,探索电流的磁效应。
9.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磁铁实验,观察磁铁的吸引与排斥现象。
10.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1. 例题讲解:讲解能量的形式,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PPT课件

第一单元:天气
1.多样的天气 2.观测天气 3.发布天气消息 4.天气与生活
寒风刺骨
返回
电
返回Leabharlann 1.1多样的天气• • • • • • • 1.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哪些词汇来描述天气? 答:阳光明媚 大地回春 拨云见日 云开见日 初霁 放晴 阴转多云 2.文学家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天气? 答:微暖 乍凉 晴或阴 微雨 初晴 3.与天气有关的诗歌 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大雾的时候,白天许多车辆开启了车前灯
暴风雪给市民带来了诸多不便
受大风的影响,飞机无法起飞
干燥的天气容易引起火灾
洪泽湖上大面积结冰被困船只动弹不得
沙城暴使城市变得暗无光
受沙城暴的影响人们出行困难
你能举出哪些天气对我们有利吗?
• 1.天气与人: • 天气对人的健康和情绪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天气对某些疾病是有影响的,如关节炎、 心脏病、感冒等,天气会对人的心情造成 一定的影响。 • 2.温室效应[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交通和 生活上各种燃料的燃烧,大气中二氧化碳 co2的含量不断增加,它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 大气的“温室效应”的强弱与二氧化碳的 浓度有密切的联系,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温室效应”也增强。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分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用各种仪器观测天气,收集天气信息; • 第二阶段:通过人工和计算机计算,分析观测得
到的天气信息;
• 第三阶段:以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发布天气
信息;
天气与生活
• 讨论: • 天气的冷暖、干湿、阴晴、雨雪或大 风等变化,给人们带来哪些有利或有 害的影响?
• 3.酸雨: • 从工厂中排出来的硫氧化物和汽车废气中 的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发生化学反 应生成硫酸和硝酸。这些物质被雨水吸收 后,雨便呈强酸性,这就是酸雨,它具有 腐蚀性,能损坏重要的历史建筑物,使河、 湖中的生物死亡,还会使大片的林木枯萎。 • 4.城市热岛效应:市区温度高,郊区温度低, 城市好像一个温暖的岛屿,我们称为“热 岛效应”。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太阳系、恒星和行星、宇宙的组成等。
2. 第二单元《动物与植物》: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3. 第三单元《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
4. 第四单元《物质与变化》: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物质的变化、化学反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与宇宙、动物与植物、声音与光、物质与变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宇宙的组成、生物的分类、光的折射、化学反应等。
2.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动物和植物的特征、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光的传播和色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太阳系模型、显微镜、望远镜、音响设备、光学仪器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太阳系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太阳系的组成。
2. 章节讲解:分别讲解第一单元《地球与宇宙》、第二单元《动物与植物》、第三单元《声音与光》、第四单元《物质与变化》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单元的知识点,选择合适的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巩固所学知识。
4. 随堂练习: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布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增强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板书设计1. 地球与宇宙: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太阳系、恒星和行星、宇宙的组成。
2. 动物与植物:动物的特征、植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食物链和食物网。
3.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光的传播、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完整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课件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主要涵盖第五章“物质的状态与变化”中的第14节。
具体内容包括:1. 第一节: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2. 第二节:物质的相变现象;3. 第三节:溶液的概念及其特点;4. 第四节:溶液的稀释与浓度。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转化的条件;2. 使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相变现象,如融化、凝固、蒸发和凝结等;3.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溶液的概念,学会用溶质质量分数来描述溶液的浓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转化条件,溶液的概念及其特点。
难点:物质的相变现象的观察和描述,溶液浓度的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样品,以及进行相变实验的设备)。
学具:实验记录表、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变化现象,如冰块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和相互转化的条件;2. 教师通过实验和观察,讲解物质的相变现象,如融化、凝固、蒸发和凝结等;3. 教师引入溶液的概念,讲解溶液的特点,如均一性、稳定性等。
三、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例题,讲解溶液的稀释与浓度的计算方法。
四、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题,进行溶液稀释与浓度计算的练习。
五、实验与观察(10分钟)学生利用实验器材,进行物质的相变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三种状态、相变现象、溶液的概念和浓度计算等关键知识点。
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基本特征;2. 观察和描述生活中的一种相变现象,并解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3. 根据给定的溶液浓度,计算溶液的稀释后的浓度。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自然现象与科学探究详细内容:1.1 日月星辰;1.2 气象万千;1.3 探索自然现象2.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详细内容:2.1 生物的特征;2.2 生物的适应性;2.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详细内容:3.1 能量;3.2 能量的转化;3.3 能量的守恒4. 第四章:地球与宇宙详细内容:4.1 地球的结构;4.2 地球上的资源;4.3 宇宙的奥秘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科学原理;(2)认识生物的特征,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3)掌握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兴趣;(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3)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1)能量转化与守恒的概念;(2)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地球与宇宙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重点:(1)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科学原理;(2)生物的特征及适应性;(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2)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温度计等;(3)模型:如地球仪、太阳系模型等。
2. 学具:(1)笔记本;(2)笔;(3)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展示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其科学原理;(2)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 新课讲解:(1)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解析;(2)设置例题,进行讲解与示范;(3)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活动:(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自然现象;(2)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品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精品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课件完整涵盖《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所有章节内容。
具体包括:第一章《植物生长与变化》、第二章《电路》、第三章《磁铁》以及第四章《光与影》。
每个章节都详细阐述相关科学原理和实验操作。
1. 第一章《植物生长与变化》:介绍植物生长过程、种子发芽、植物营养需求、光合作用等。
2. 第二章《电路》:讲解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元件、串联与并联电路、电路图识别等。
3. 第三章《磁铁》:探讨磁铁性质、磁极、磁力线、磁铁应用等。
4. 第四章《光与影》:研究光传播、反射、折射、影子等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基本过程,解光合作用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电路能力,理解电路基本原理。
3. 使学生解磁铁性质和应用,培养探究磁现象兴趣。
4. 让学生掌握光与影基本原理,提高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原理理解、磁铁性质应用、光传播与反射。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过程、电路连接方式、磁铁两极、光折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观察箱、电路实验箱、磁铁、光源、光屏等。
2. 学具:显微镜、电路元件、指南针、手电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身边植物,引入植物生长过程学习。
2. 例题讲解:讲解种子发芽条件,进行实验操作示范。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电路,掌握串联与并联电路连接方法。
4. 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探究磁铁性质,进行磁力线实验。
5. 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光与影现象,分析光传播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各章节、重点知识点、实验步骤。
2. 板书形式: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描述植物生长过程,并说明光合作用意义。
(2)绘制一个简单串联电路图,并解释其工作原理。
(3)简述磁铁两极性质,并举例说明磁铁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4)解释光折射现象,并举例说明光在生活中应用。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全册课件【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 第1章:生物与环境第1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2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3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第2章:电路第1节:电路的组成第2节:电路的连接第3节:电路的开关3. 第3章:磁铁第1节:磁铁的性质第2节:磁铁的磁极第3节:磁铁的应用4. 第4章:光与影第1节:光的传播第2节:影子的形成第3节:光的反射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 让学生掌握电路的组成、连接和开关原理,培养安全用电意识。
3. 让学生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极,掌握磁铁的应用。
4.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光的反射,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电路的连接和开关原理磁铁的性质和磁极光的传播和反射2. 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电路的组成和应用磁铁的应用光与影的形成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相关图片、视频电路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磁铁、指南针、铁钉等磁性材料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白纸等)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电池、导线、开关、灯泡等)磁铁、铁钉等磁性材料光的传播和反射实验器材(激光笔、镜子、白纸等)五、教学过程1. 引言: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生物与环境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3. 教学新课:介绍电路的组成、连接和开关原理,进行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
讲解磁铁的性质、磁极和磁铁的应用,进行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
解释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和光的反射,进行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技巧。
5.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具有挑战性的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2. 电路:电路的组成电路的连接电路的开关3. 磁铁:磁铁的性质磁铁的磁极磁铁的应用4. 光与影:光的传播影子的形成光的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与环境:列举三个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并说明生物是如何适应和影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多样的天气
• 问题:哪些人最关心天气? • 答:种地的农民、游客、运输司机、训练
比赛的运动员。
• 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1.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样的天气
• 1.天气预报: • 天气预报是对未来时期内天气变化的预先
估计和预告。 • 2.没有天气预报以前,人们是怎样观察天气
的? • 答:人们是靠观测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来
变化的世界
• 变化的基本规律: • 1.变化是事物每时每刻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
现象; • 2.自然界中没有永远不变化的事物
第一单元:天气
1.多样的天气 2.观测天气 3.发布天气消息 4.天气与生活
寒风刺骨
电
1.1多样的天气
• 1.在生活中,我们常用哪些词汇来描述天气? • 答:阳光明媚 大地回春 拨云见日 云开见日 • 初霁 放晴 阴转多云 • 2.文学家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天气? • 答:微暖 乍凉 晴或阴 微雨 初晴 • 3.与天气有关的诗歌 • 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预测天气的,积累成的经验就是我们说的 谚语。
• 3.天气预报的分类: • 答:1-2天为短期天气预报,3-15天为中期
天气预报,月、季为长期天气预报,1-6小 时之内则为短临预报(临近预报)。
判断题
• 现在的天气预报只能预测24小时之内的天 气情况。( 错)
»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站对各地 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 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 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它 可以是我们预先知道未来一两天 内的天气变化,这对人们的日常 生活以及生产都是十分重要的。
风向仪。
• 2.温度有高低,它是由温度计来测量的。 • 3.雨量用雨量器来测量。 • 4.风向用风向仪来测量。
简易雨量器
• 1.制作材料: 矿泉水瓶 剪刀 尺子 胶带 2.它是用来测量雨量的,一般用毫升( ml) 作单位。
制作雨量器的步骤
第一步:将剪下的瓶顶倒扣在瓶底,用胶带封 好。
第二步:从瓶底向上贴一条胶带 第三步:每10毫米画一条刻度线在胶带上
变化的世界
有些变化缓慢:大山的变化 有些变化激烈:火山爆发 有些变化小:工具的磨损 有些变化大:夏天和冬天的变化 有些变化时间长:生物的变化 有些变化时间短:闪电的发生 有些变化有周期性:昼夜、月相、四季 的变化
变化的世界
• 1.大家平常喝的水会流动吧! • 2.水开了你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 答:有白色的气体产生吧。 • 3.到了冬天,大家会看到玻璃上又好看的图
通常是指冷暖干湿、阴晴雨雪和风向风力 等。 • 2.气候的概念: •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 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例 如:四季长春
天气与气候的联系
概念 区别 联系
天气
气候
1.短时间的2.多变的
1.较长时间2.变 化不大
两者都是指大气的状况,气候是长 时间的天气的综合
请尝试着判断下列各项哪些是对天气的描述,哪些 是对气候的描述?
注意观 察
天气预报主要报道哪些内容?
讨论题
• 1.以小组(每四人)讨论古代人用谚语来预 测天气有哪些不足?
• 答:优点:通俗易懂好记忆
•
缺点:不太准确
• 2.现代人是用天气预报来预知天气的,因为 它比较科学、准确和便利。
你知道几种获得天气的方法呢?
• 概念图:
报纸
电视
获得天气的途径
广播
电话
网络
认识描述天气的图形符号
(1)狂风暴雨 ( 天气 ) (2)多云转晴 ( 天气) (3)四季如春 ( 气候) (4)冬冷夏热 ( 气候) (5)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天气) (6)乌云密布 (天气) (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气候)
1.1多样的天气
• 1.我们通常的天气有晴、阴、雨、雪、雾、 风、雷电、多云、冰雹。
• 24节气:
•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记忆口诀: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 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 1.你能说出几种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 • 答:温度、风向、风力、雨量 • 所以观测天气的仪器有温度计、雨量器、
风向仪
• 1.制作材料:硬纸片、胶水、陶制的花盆、 方型纸、尺子、橡皮泥、剪刀、一根竹签、 两根吸管
• 2.风向仪是用来测量风的方向的(风向)。
1.1多样的天气
•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4.与天气有关的谚语: • 蚊子咬的怪,天气要变坏。 • 燕子低飞天将雨。 • 蜻蜓千里绕,不日雨来到。
1.1多样的天气
• 1.天气的概念: • 天气就是我们周围大气不断变化的状况,
•一
•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 它通常用8个方向来表示。 • 一道风尾表示风力2级。 • 一道风旗表示风力8级。
• •
下列能正确表示西北风4级的是( A)
•A
•B •
• 1.舒适度指数是指人对气温、湿度和风的综 合感受,分为极冷、寒冷、偏凉、舒适、 舒适、闷热和极热7个等级。
• 2.天气内容包括雨 雾 雪 晴 多云 阴 风力 风 向 气温 空气质量 紫外线强度 舒适度等内 容。
• 2.天气有时好、有时坏,所以我们说天气是 多变的。
学习目标
1.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各种天气现象(如 蓝天 白云 雪景 雪花的形状); 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
3.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表示风 雨雪 阴 晴的图形;
彩虹
冰雹
朝霞
晚霞
“朝霞不出门 晚霞行千里”是什么意思 ?
• 答:早晨天上有彩霞不要出去,因为要下 雨,晚上有彩霞可以出远门,因为第二天 会是晴天。
案,是不是呢? • 答:是 • 上述老师该你们举的例子你们能有什么感
悟吗?
变化的世界
• 其实物质状态的变化也是一种变化。 • 不知道同学们听懂了吗?
变化的分类
(1)按实物的类别:宇宙的变化、地 球的变化、生物的变化、其他自然界的 变化 (2)按变化所需要的时间:瞬间的变 化、短期的变化、长期的变化 (3)按变化的程度:激烈的变化、缓 慢的变化 (4)按变化的方式:只是形状的变化、 变成新物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