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行业实施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行业实施方案

20xx年

聚酰亚胺薄膜,简称PI薄膜,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由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二胺基二苯醚(DDE)在强极性溶剂二甲

基乙酰胺(DMAC)中经缩聚并流延成膜再经亚胺化而成。产品具有耐

高低温性、电绝缘性、耐辐射性、耐腐蚀性等特性,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电气/电子、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机车、汽车、精密机械和自动办公机械等于高新技术领域。

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

展为动力,以坚持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路径,积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区域行业产业结构优化取得重大进展 ,行业现

代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为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划方案,请

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第一部分指导路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

展理念,立足区域发展实际,坚持组织引导与市场主导并重,筑牢产

业发展基础与强化科技进步并重。

第二部分发展原则

1、坚持优化布局。统筹资源、能源等因素,立足区域市场需求,

合理布局产品产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形成周边带。

2、开放融合。树立全球视野,对标国际先进,把握“一带一路”

重大战略契机,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探索发展合作新模式,在全球范

围配置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产业竞

争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因地制宜,示范引领。着眼区域实际,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

水平,逐步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能效标准。制定合理技术路线,

采用适宜技术、产品和体系,总结经验,开展多种示范。

4、组织引导,市场推动。坚持组织引导,以政策、规划、标准等

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

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实

现市场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化。

第三部分产业环境分析

聚酰亚胺薄膜,简称PI薄膜,是世界上性能最好的薄膜类绝缘材料,由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二胺基二苯醚(DDE)在强极性溶剂二甲

基乙酰胺(DMAC)中经缩聚并流延成膜再经亚胺化而成。产品具有耐

高低温性、电绝缘性、耐辐射性、耐腐蚀性等特性,广泛应用在航空、

航天、电气/电子、微电子、纳米、液晶、分离膜、激光、机车、汽车、精密机械和自动办公机械等于高新技术领域。

目前,中国PI薄膜近90%应用在挠性覆铜板(FCCL),作为挠性

覆铜板(FCCL)覆盖膜。除此之外,PI薄膜也是电力电器产品的关键

绝缘材料,在输配电设备、发电设备、电机、变压器等领域广泛应用;而且,由于PI薄膜具有强紫外线辐射能力,在航空航天领域也有着重

要应用。近年来,PI薄膜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的柔性衬底,替代玻璃

成为新一代OLED照明显示的柔性衬底。

2012-2016年中国PI薄膜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长,受下游市场需

求带动,2016年市场需求量增长到4072吨。但目前,国内PI薄膜本

土企业产品应用多局限于低端的绝缘材料领域。国内高端PI薄膜国内

自主研发水平较低,国内PI技术工艺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领先制造商

还有一定的差距,每年约有850吨高端产品依赖国外进口。

高性能PI薄膜国内市场前景广阔。PI薄膜在挠性覆铜板、新一代柔性LCD和OLED显示器、柔性有机薄膜太阳能电池以及锂离子等新型

动力蓄电池等领域均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高性能化、多功能化、易

成型加工和低成本等将成为PI薄膜技术开发的主要方向,同时差别化

和特殊应用的高性能PI薄膜的市场需求也有较大的潜力。

第四部分区域环境分析

预计区域生产总值能够实现xx%左右的预期目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xx%,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增长xx%左右。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xx%,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取得更好结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xx%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xx%,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xx%;十

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xx%;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xx%左右和xx%左右;城镇新增就业xx万人,城镇登记失业

率控制在xx%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xx%左右。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

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

业革命蓄势待发,我国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大势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发

展方式加快转变,改革开放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为区域发展提供了

更加有力支撑。从自身发展看,当地发展优势更加明显、前景更加广阔,转型升级发展的潜力巨大。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

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更加深刻

的结构调整,倒逼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区域自身发展中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困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文化创新优势发挥不够,城市文明程度和服务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法治建设亟待加强。

综合分析判断,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既面临艰巨任务,又有许多有利条件。必须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

的深刻变化,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紧紧抓住和用好重大

历史机遇,继续集中力量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更大成效,

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聚焦重点领域,坚持高端化、集聚化、特色化,重点打造新一代

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家用电器、安全食品加工、文化和旅游等主导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

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

础的现代高效产业体系。

(一)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