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元明清文学 概说

合集下载

06元明清文学分解

06元明清文学分解

11/10/2018
《汉宫秋》
• 汉元帝性情孤僻多疑,任用宦官石显为中书令。石显与五鹿充宗及宫 廷画师毛延寿等谄媚小人把持朝政,狼狈为奸,建议在全国采选美女 入宫。秭归美女王嫱,天生丽质,被征选入宫。毛延寿色欲熏心,想 趁机占为己有,遭王嫱拒绝。毛延寿怀恨在心,故意将王嫱的图形画 得丑陋不堪。因而王嫱入宫三年,无缘得见君王之面。汉元帝偶与王 嫱相遇,惊为天人,遂生爱意。这才知道,毛延寿索贿不成竟然将王 嫱图丑。盛怒之下,元帝下旨查抄毛府。毛延寿在同党的帮助下,逃 出长安,投奔匈奴。而后,毛延寿挑动呼韩邪单于,大举内侵,向汉 朝廷所要王嫱做匈奴阏氏。匈奴军队直逼长安,朝廷上下,一片恐惧。 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主动请缨,反以女性败国为由,众口一词, 把责任全推到王嫱身上。王嫱为国家大计着想,勉强上路,可她心中 不愿离开故土,在随匈奴使者来到胡汉交界黑江边时,投江自尽,以 全忠贞。

那风风流流的姐姐,似这等女子,张珙死也得着了。
11/10/2018
散曲
• 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曲,或称剧 曲;另一种是散曲,或称为"清曲"、"今乐府"。就是元代 的流行歌曲。 • 散曲的兴起和词的衰退几乎是同时的。金元时期,起源于 北方,故而散曲又称北曲。它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 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主要形式。散曲从结构上可分为:小 令,中调,长调。 • 散曲没有动作、宾白,只供清唱吟咏用。 • 套曲如《一枝花· 不伏老》,含四支曲子。 • 雎景臣《高祖还乡》
• •
11/10/2018
西厢记-张生见红娘
• [红出科][末迎红娘祗揖科]小娘子拜揖![红云]先生万福! [末云]小娘子莫非莺莺小姐的侍妾么?[红云]我便是,何 劳先生动问?[末云]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 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 妻……。[红云]谁问你来?[末云]敢问小姐常出来么? [红怒云]先生是读书君子,孟子曰:“男女授受不亲,礼 也。”君子“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道不得个“非 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

元明清文学概述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最后一个重要的时期。

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是文学的大众化和通俗化,而促成文学普及的则是戏曲与小说,戏曲和小说取代诗文成为人民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一、元代文学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自1234年蒙古帝国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3年。

和前代文学相比,元代文学中最突出的成就在戏曲方面,后人常把“元曲”和“唐诗”“宋词”并称。

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则相对衰微。

(一)元杂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最为突出的成就首推元杂剧,元杂剧是在原有戏曲基础上的突破、创新与发展。

我国的戏剧,其起源、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从先秦歌舞,汉魏百戏,唐参军戏,发展到宋代院本,金之诸宫调表演要素日臻完善。

发展到金末元初,戏曲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等叙事体裁的浸润和启示下,找到了适合于表演故事的载体,并与舞蹈,说唱,伎艺,诨等表演要素结为一体,发展成戏剧,作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

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家创作活动最兴盛的年代是元世祖至元到元成宗元贞、大德时期。

这时期产生了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他的杂剧《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压迫和反侵略的思想倾向。

同时期的王实甫、康进之、马致远、白朴等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优秀的作品。

他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歌颂了被压迫人民的斗争。

后期是从大德以后直到元朝灭亡,这时期杂剧中心逐渐南移,虽然也产生过郑光祖等著名剧作家,但杂剧已日趋衰微,脱离现实和宣扬封建道德的倾向日益严重。

(二)元散曲元散曲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的新的诗歌样式。

曲作为新依声填词;但用韵不像词那样严格,平仄自由,通常是一曲一韵,并且句句押韵且一韵到底,同时,它在定句、定字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适当地增加字数,这些所增之字,称为“衬词”。

元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

第六章 元明清代文学

第六章 元明清代文学




(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形象。他 善于把人物臵于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运用各 种艺术手段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不但注意表现 各阶级各阶层人物的不同性格,而且注意揭示人 物由于生活经历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性格特征。 (三)结构严密而巧妙,情节紧凑而多变。关汉 卿善于根据主题的需要,在有限的四折戏中巧妙 地安排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做到主干突出而又 富于变化。 (四)关汉卿戏剧语言的特点是:通俗自然、朴 实、生动。如《窦娥冤》的曲词宾白都是质朴自 然、明白如话的。



(三)关汉卿杂剧按题材内容可分为三类: 1、揭露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歌颂人民的反 抗斗争。以悲剧《窦娥冤》最为深刻。 2、反映妇女的生活和不幸遭遇,表现她们的斗争 和追求。有描写爱情婚姻的,如《拜月亭》、 《玉镜台》、《调风月》等;有反映妇女为维护 自己的幸福而斗争的,如《望江亭》;有反映妓 女的生活遭遇和斗争的,如《救风尘》、《金线 池》、《谢天香》等。以《救风尘》和《望江亭》 最著名。 3、歌颂历史英雄。以《单刀会》最为突出,剧作 写三国时蜀汉关羽单刀轻舟赴会,以凛然正气和 英雄气概慑服东吴鲁肃的故事。强调“汉家基 业”、歌颂“汉家节”,寄寓了民族感情。


(二)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 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它主要来源于民间小曲和北 方少数民族乐曲,一部分则从词调演化而来。散 曲的形式自由活泼,语言通俗明快,风格爽朗, 显示出强大的艺术活力。 (三)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北宋末南 宋初产生于浙江温州一带用南曲演唱的一种民间 戏曲。它的规模结构比北杂剧宏大复杂,而形式 比较自由,曲调柔婉悠扬,尤为南方民众所喜爱。 元灭南宋之后,南戏曾二度衰落,但元代后期, 南戏又重新兴盛起来。现存南戏剧本,成就最高 的是高明的《琵琶记》,较著名的还有被称为元 末“四大传奇”的《荆钗记》、《白兔记》、 《拜月亭》和《杀狗记》。

元明清文学笔记

元明清文学笔记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一章元杂剧概说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上古:巫与优的表演,已具备戏曲的雏型。

秦汉:角抵戏,如《东海黄公》。

南北朝:歌舞戏,如《踏摇娘》。

唐代:参军戏,有参军、苍鹘两个脚色。

宋代:官本杂剧,有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脚色,戏剧结构分为艳段、正杂剧、通名、杂扮四部分。

金代:院本(与宋杂剧近似的戏剧),诸宫调(说唱文学)。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音歇)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四折戏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束来安排。

楔子放在剧首为序幕,放在中间为过场戏。

“题目正名”为二句诗或四句诗,扼要概括剧情,用于剧团演出前贴“招子”(海报)之用。

结构例外的剧作有《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西游记》(六本二十四出)等。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每折只采用一种宫调,四折的宫调不重复。

每剧一般只用一人主唱,其他脚色只有说白。

由正末主唱的剧本称“末本”,由正旦主唱的剧本称“旦本”。

打破一人主唱惯例的剧作有《西厢记》、《望江亭》等。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旦行扮演女性人物;末行扮演男性人物;净行扮演勇猛或滑稽、反面人物,男女均可;杂行扮演陪衬性人物,男女均可。

细分有:旦行:正旦、外旦、小旦、老旦、副旦、贴旦、大旦、色旦、搽旦、魂旦。

末行:正末、外末、小末、冲末、副末、外。

净行:净、外净、副净。

杂行(不是一种,所以可以说杂剧只有三种角色):孛老、邦老、卜儿、倈儿、驾、孤、细酸、曳剌。

元杂剧的角色分为四个行当:男角称末行,分正末、副末;女角称旦行,分正旦、副旦;净行,以扮演刚猛凶恶的人为主,有男有女,分正净、副净;杂行,包括孤(官员)、孛老(老年人)、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穷秀才)等。

正末、正旦是两种主唱角色,正末主唱的剧本叫末本,正旦主唱的剧本叫旦本。

《元明清文学》课件

《元明清文学》课件

明代戏曲
总结词
繁荣发展,影响深远
详细描述
明代戏曲在继承元代杂剧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南戏为主的多种戏曲形式,如传奇、杂剧等。这些戏曲作品题材广 泛,风格多样,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它们在音乐、舞蹈、表演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创新和发展 ,对后世的戏曲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小说
总结词
通俗易懂,影响广泛
深远的影响。
04
清代文学
清代戏曲
总结词
地方戏曲的繁荣
清代戏曲在继承前代戏曲传统的基础上,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
清代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如京剧、昆曲、 秦腔等,这些戏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域特 色和民族风格。
剧目内容的丰富
艺术形式的创新
清代戏曲在内容上涵盖了历史故事、民间 传说、社会现实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当时 社会的多元面貌。
元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如《一千零一夜》等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
翻译与改编
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学家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了翻译和改编,如《 古兰经》的翻译和《圣经》的改编等。
借鉴与创新
元明清文学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进行了借鉴和创新,如小说、戏曲 等形式的发展和变革。
详细描述
明代小说以章回体形式为主,题材广泛,包括历史、传奇、志怪、言情等。这些小说语言通俗易懂, 情节曲折离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中,《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更是成 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诗歌
总结词
清新自然,风格多样
详细描述
明代诗歌在唐宋元三朝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七言、五言为主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作品 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风格,也有婉约柔情的风格。明代著名的诗人有杨慎、杨维 桢、高启等,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Microsoft PowerPoint 幻灯片
第六编 元明清文学
第一节:元代文学:
自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 , 称大汉,后人尊为成吉思汗。到1368年为朱元璋 所取代,共162年。 元代文学的代表: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还有 从南宋就兴起的南戏。
一、元杂剧

元杂剧: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曲文学。它吸收 了自唐宋以来的各种戏曲艺术因素,逐 渐发展成为音乐、歌舞、道白、做工等 结合起来编演故事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 艺术。它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 的成熟。


有繁本与简本两个系统。 百回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7回:写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 8-12回:写如来说法、魏征斩龙、唐僧 出世、交代取经缘起。 13-100回:写孙悟空师徒四人往西天取 经经历八十一难的过程。
《西游记》思想内容

1、对天宫、地府、西天等神权机构和西 行途中的人间国度的描写,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象地影 射了现实中皇权统治的黑暗和腐败。
四、神魔小说《西游记》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大唐 西域记》,玄奘口述的西行见闻,弟子 辩机记录整理,介绍了西域诸国佛教遗 迹和风俗物产。 宋代,成为说话人的重要题材。 到元代,西游故事渐趋定型。 明代中叶,一位天才小说家吴承恩(有 质疑),创作了首部神魔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的版本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巧妙生发、合理演化。 2、细心穿插,巧于构思。 3、张冠李戴,移花接木。 4、纯属想象,全系虚构。
三 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的版本非常复杂,从文字详 略不同、描写细密与否来分,有繁本、 简本之别。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圣叹 将120回简化为70回。 现存较早、较完整的简本是双峰堂刊 《水浒志传平林》,有北京文学古籍刊 行社1956年影印本。

元明清文学

元明清文学
第六篇 元明清文学
一、元明清代文学概说
1. 时间:1279年 –1840年 2. 社会背景:元 明 清 • 社会稳定,经济发达,文化受到严格的控制,与外 国交流频繁 • 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并迅速发展。 3. 文学发展情况: • 虽经济发达,交流频繁,但文学或被统治者轻视, 或被严格控制,所以文学新成就较小 • 元代文学以元曲和明清以章回小说为主。
.
18
• 吴承恩在历史真实与传说故事的面前最终写定 了—百回本《西游记》。 • 吴承恩(1510?——1582?),字汝忠,号射 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生性聪明, 长于诗文、小说,但个性倔强,一生仕途不得志, 晚年纵情诗酒,终老于家。 • 《西游记》现存最早的是金陵世德堂刊本《新刻 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原刊于 明万历二十年(1592)。
15
• 至于《水浒传》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认为 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一种认为是施耐庵;一种认为 是罗贯中。 • 施耐庵的生平事迹,人们了解很少。从王道生的 《施耐庵墓志》等资料来看,说他生于元贞二年 (1296),死于洪武三年(1370),兴化人,原名 耳。元至顺辛未进士,与张士诚部将卞元亨相友善。
16
2.2. 《水浒传》的思想内容 • 宣扬忠义思想。 • 表现反抗复仇精神。 • 崇尚暴力与对妇女的偏见。 2.3.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 塑造人物。 • 善于安排情节。 • 运用白话。
பைடு நூலகம்17
3.《西游记》 3.1.《西游记》的成书过程和作者 •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 历时十七年,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由玄奘的 弟子辩机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 后来慧立、彦琮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 传》。 • 南宋出现《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 到金元时期,有关玄奘取经的传说及各种戏剧, 越来越多了。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教案

元代文学教案元明清文学概说一、元明清文学的特征和性格:1.从文学样式看,叙事文学取代抒情文学。

2.从作家作品数量看,作家多,作品数量多。

3.从作家队伍成分构成看,大多为中下层甚至下层。

4.从文学发展趋势看,正统文学江河日下,通俗文学入主艺苑。

5.从审美趣味看,从雅到俗,以俗为美。

6.从表现再现的角度看,由表现向再现发展,再现表现融为一体,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

二、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当代影视之关系。

1.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之关系:○1元明清文学的现代性。

○2元明清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主题意旨的相通性。

○3元明清文学与白话文。

○4从题材内容上相比较,五四新文学与元明清文学的相通性。

○5从审美趣味看,五四新文学和元明清文学都是从雅到俗,以俗为美。

2.元明清文学与当代影视之关系。

○1从叙事学的角度看,同为叙事作品。

○2从传播学的角度看,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中进行。

○3从综合艺术的角度看,戏剧与影视剧都是综合艺术。

○4从当代影视改编这一角度看,元明清戏曲小说为影视作品提供了好的素材、脚本。

思考题:一、谈谈元明清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谈谈元明清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

三、谈谈元明清文学与当代影视剧的关联性。

第六编元代文学一、元代社会的基本特征:1.“遵用汉法”,接受汉族文化,转化为封建国家。

2.奉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人分四等。

3.政治腐败,官吏贪污,冤狱遍野,民不聊生。

4.经济上重视发手工业、商业。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状大,商人地位提高。

5.在文化上,儒学不在独尊,儒、道、释思想均为活跃。

6.产生了异质文化和异端思想,文化融合给中国固有文化增添了活力。

7.停开科举,知识分子地位低下,但他们相对摆脱了对政权的依附,强化了独立意识,投身杂剧创作。

二、元代文学的成就和特点:1.杂剧和南戏是元代文学的光辉代表,虚构性的叙事文学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2.小说得到长足发展。

3.诗、词、散文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4.从内容上看,以反映世俗内容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拟话本:
三言二拍 P240
2、戏剧 P245 明杂剧、明传奇 明杂剧作家: 明初:朱权、朱有燉 明中叶以后:王九思、康海、徐渭
明中叶以后传奇作品:
李开先《宝剑记》、梁辰鱼《浣纱记》、王世贞或其 门人的《鸣凤记》。
戏曲流派:
临川派(汤显祖),吴江派(沈璟)。
《牡丹亭》 惊梦 P270
明代诗文
1、明初诗文P251 (1)刘基、高启、杨基 (2) “台阁体”与“茶陵诗派” 2、明中后期诗文P253 “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 “公安派”与“竟陵派” 晚明小品文
4、清戏概况
“南洪北孔” 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5、清小说概况
据《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 清代文言小说数量大约在500种左右。
小说史上的颠峰之作: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元代作品让人痛快酣畅,魂荡神摇。
明代文学
一、社会概况
1、中央集权,八股取士 P215
八股文需要四组文句,每组两个段落,相互对仗。 因共有八个段落,即八股
2、工商业发展,文学的商业化。
二、文学概况
1、小说 讲史话本---长篇小说、拟话本 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
(2)康熙年间王士祯创立神韵说。 (3)乾隆年间袁枚创性灵说,
沈德潜创格调说,翁方纲创肌
以陈维崧为宗主的阳羡词派 以朱彝尊为领袖的浙西词派 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词派 纳兰性德 “满清第一词人”
3、清散文概况
方苞、刘大槐、姚鼐,古文理论形成完整体系 P306 。 骈文复兴
3、元诗
明人李东阳说:“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 浅,去唐却近。”(《怀麓堂诗话》) 元诗成就不高,富于世俗生活的情调,具有 自我意识的觉醒。
王冕 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文坛的审美观
在元以前,传统的文学观念注重“温柔敦厚”、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简古含蓄为美。 在宋代,梅尧臣说诗要“含不尽之意,见在言外” (见欧阳修《六一诗话》)。
清代文学P293
1644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至1840年爆 发鸦片战争
一、文化与学术概况
1、推崇程朱理学,科举考试用八股文 2、编篡辞书、总集、丛书和类书:
《康熙字典》、《全唐诗》、《四库全书》
3、大兴文字狱 4、学术上形成乾嘉学派
二、文学概况
1、清诗概况P297
(1)清初诗人
抗清爱国志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仕清又忏悔者:钱谦益、吴伟业
第六章 元明清文学
元代文学
一、元代的社会
民族融合 文化沟通 都市繁荣 思想活跃
大都 “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 杭州 “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 (关汉卿《南吕·一枝花》)
儒家的独尊地位受到削弱, “元有天下,其教化未必古
若也”(《元史·孝友传》)。
二、元代文学
1、元曲
(1)杂剧
是用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作品p146 元代前期是杂剧的全盛期。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郑(光祖)、白 (朴)、马(致远);
(2)散曲
散曲是与元杂剧的整套剧曲相对而言的。 p166
2、南戏
南方地区,自南宋以来流传着一种用南方曲调 演唱的戏剧。 高明的《琵琶记》p160。 《琵琶记 糟糠自厌》P1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