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发展的几个阶段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历程及经验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历程及经验作者:王丽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9期摘要:对苏州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规划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出科学性与现实性相统一、长远性与动态性相统一、严肃性与合理弹性相统一、分层制定和实施、理念以人为本等规划经验。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历程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始终强调规划的重要作用。
苏州工业园区启动之初,花费3300万元用整整一年时间编制总体规划,接着又花费2亿元编制150项单项规划,截至目前,园区不惜耗巨资先后编制了300多项规划。
在此基础上,苏州工业园区确立了“先规划后建设”的开发程序和“执法从严”的规划管理制度。
一、规划历程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2000年):重点关注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的时期。
该阶段通过吸收借鉴新加坡的规划编制经验,以“新镇”建设为核心理念,主要对70平方公里的中新合作区进行规划编制,而周围的行政辖区只是通过概念性规划进行了宏观控制。
规划结构突出贯穿“河西新区—苏州古城—一期园区—二、三期中心”的轴线规划思路,形成以城区干将路向东延伸至金鸡湖的直线为中心轴线,沿中轴线发展商业中心,并在商业中心南北两侧设置居住区,在居住区两侧设置公园绿地的空间布局。
从宏观来看,整个中新合作区又分为三个实体区域,分别是:一区衔接苏州古城区,面积15.2平方公里,为现代化新型商务区;二区位于金鸡湖东,面积16.4平方公里,为高质量的滨水住宅和高科技工业区;三区靠近上海,面积35.3平方公里,用于用地较广的工业企业。
这一时期的主要规划有:《苏州工业园区初步规划》《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二、三区总体规划》《苏州工业园区首期开发区详细规划》《苏州工業园区二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苏州工业园区三期建设指导详细规划》。
另外,该时期还编制了《苏州工业园区周边地区概念规划》以及园区下辖各镇的总体规划和控规,初步形成了以70平方公里中新合作区为主导,带动周边各镇共同发展的格局。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历程及认识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历程及认识作者:王丽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6期摘要:对苏州工业园区建立至今的产业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发现,虽然工业园区的产业发展受人为因素影响作用较强,但是,从苏州工业园区现有产业发展历程来看,其依然遵循着从低到高的产业发展普遍规律,园区产业在此规律作用下发生着渐进式变化,对产业过度的人为干预可能难以奏效。
关键词: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历程认识苏州工业园区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我国园区建设的标杆。
今年是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周年。
知史明智,为了指导未来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对既有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
在对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历程的调研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其相关经验和认识总结,无论对产业园区本身还是更宏观的经济发展和管理、规划制定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9年):制造业产业主体地位的成型阶段。
苏州工业园区的制造业发展依赖于招商引资。
1994年9月14日,苏州工业园区首批14个外商投资项目在苏州竹辉饭店签约,其中12个项目均为制造业,包括韩国三星电子株式会社、美国超微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新西兰狮王有限公司等,涉及机械、电子、食品、化工等行业。
1994年12月28日,三星电子(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1994年,苏州工业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32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5.7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97%。
但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增加值2.9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高达25.89%。
虽然,通过招商引资能够确保制造业产值规模大、比重高,但传统农业在园区前期发展中仍然占据较大比重。
1995年,园区建设开始加快,美宝莲(苏州)化妆品有限公司、苏州东和电子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富士通多媒体部品(苏州)有限公司”)、纳贝斯克食品(苏州)有限公司、日立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等14家企业先后设立。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

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概述2.1 工业园区的概念及分类2.2 我国工业园区发展历程及现状2.3 国外工业园区发展分析2.4国外工业园区发展历程的启示正文如下:2.1 工业园区的概念及分类目前,世界各国对于工业园区都有不同的定义,有人认为工业园区是一种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能有效的推动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的协同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有人认为工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者企业为了实现工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认为,工业园区是在一大片的土地上聚集若干工业企业的区域。
它具有如下特征:开发较大面积的土地;大面积的土地上有多个建筑物、工厂以及各种公共设施和娱乐设施;对常驻公司、土地利用率和建筑物类型实施限制;详细的区域规划对园区环境规定了执行标准和限制条件;为履行合同与协议、控制与适应公司进入园区、制定园区长期发展政策与计划等提供必要的管理条件。
世界范围内各类免税区、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企业区、保税区,工业村,科学园、技术园、技术城等,从广义的角度看他们都属于工业园区。
在我国,免税区、保税区、自由贸易区一般归结为依靠政府政策发展的工业园区,而出口加工区、企业区属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学园、技术园区、技术层属于高科技园区的范畴。
根据各类企业密集化使用的投入因素来分,可以分为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根据生产类型分,可以分为以产品组合链为主、以市场销售链为主、以引进科技和提高产品档次为主、以整治环境和改善生产条件为主;按照行政标准即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和主管单位等级划分,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等。
按照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府和企业联合型、中外合资型。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适合当时经济发展环境和产业发展的模式才是最合理的模式。
按产业集聚形成方式可分为政府组织型和自主组织型。
大部分工业园区属于政府组织型,集中体现政府的意愿,由政府及相关部门规划管理,在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工业园区发展的几个阶段

产业园区发展的几个阶段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ﻫ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园区”的时代。
ﻫ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ﻫ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ﻫ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ﻫ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ﻫ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
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ﻫ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
简述工业园区发展和某科技园区的规划案例

简述工业园区发展和某科技园区的规划案例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为降低生产成本,更有利于直接进入我国市场,全球大批量的制造业公司向我国转移;同时我国工业地产已逐步发展成熟,工业用地政策为匹配工业性质的发展而逐渐灵活,投资主体多元化等特点,对我国工业地产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本文基于M1工业用地性质,针对某科技园区项目实践的经验,工业建筑产品的规划及实践进行探索及总结,为工业地产开发提供参考经验。
关键词:工业园区、M1工业用地性质、建筑产品、规划设计1、工业园区的发展及M1工业用地性质1.1我国工业园区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园作为工业生产和服务的重要物质载体,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工业园的发展折射出一种经济现象,也是工业发展核心要求的外在体现。
结合我国大部分工业园,按照园区功能形态的发展变化历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1)第一代工业园区(1978年~1989年)—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
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主要以工业厂区为主,生产企业单一,规模小,以低端产品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活动为主,产业链短,产业附加值低。
从空间上看主要布置在城市的郊区,建筑形态以单一的生产厂房和员工宿舍为主,仅满足基本生产制造功能的需求,缺少其他功能与形态。
第一代工业园以蛇口工业园为代表。
(2)第二代工业园区(1989年~2000年)—高新技术工业园。
经过10年的工业基础发展,已基本满足国民的日常消费产品需求,产业发展有了新的需求。
同时全球经济高度发展,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吸引许多国际企业入驻,我国引进技术含量高的科技企业,为工业现代化进程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第二代工业园的产业模式和园区功能形态更加丰富,空间规划上除具备生产制造外,出现了科技研发、商务办公的功能。
此阶段建筑形态依旧以生产制造所需的厂房为主体,厂房也逐渐向标准化发展;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研发办公、孵化办公、公寓配套等建筑形态开始呈现。
园区的发展历史

园区的发展历史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
•第一代产业园。
以蛇口工业区为代表,基本是政府主导建设,多是工业园区,产业起点低,以"三来一补"的形式承接外来加工业务为主。
•第二代产业园。
开始重视技术消化、技术革新,不再停留在技术含量较低的加工生产层面。
•第三代产业园。
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带动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成为众多园区的主导产业,很多园区也有意识地打造产业链,力争形成产业聚集效应。
•第四代产业园。
建设规模普遍较大,占地1000多亩,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产业新城。
注重产业生态,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一两个核心产业链并形成产业集群。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干货)

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及规划方法(干货)
产业园区发展四个阶段
阶段一:脱离城市型纯产业园(政策引导,生产要素低效率聚集)
阶段二:城市串联式纯工业科技园(政府企业双轮驱动,核心企业产业链带动)阶段三:中枢轴辐式(与城市相对耦合)高科技园(企业内生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协同)
阶段四:多极耦合式(与城市紧密融合)产业市镇(科技研发与现代服务业驱动,功能齐备,产城融合)
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趋势一: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即倾斜于有利于产业链构建和集群优化提升的企业
趋势二: 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大企业系统性研发风险过大,研究分包趋势显现)
趋势三: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产城融合,综合功能有利于知识精英构建信息及社交网络,促进创新,有别于传统工业园区)
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新的规划理念
空间规划围绕核心资源(人才+技术)的服务需求(故以产业服务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而不是用地性质和规模;同时加强城市服务功能配给及宜居环境营造)而进行,并预留成长弹性。
园区的发展历程范文

园区的发展历程范文园区的发展历程自18世纪末开始,并在20世纪迅猛发展。
园区最初是指一片被规划和设计用来容纳工厂、企业和住宅的区域,而今天的园区则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科技、创新、金融和文化等。
本文将从18世纪末到21世纪初五个阶段探讨园区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末园区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的欧洲和美国。
当时,由于工业化的兴起和交通运输的发展,城市开始面临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城市空间规划问题。
第一个现代工厂于1769年在英国诞生,随后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兴起了一批以工厂为中心的园区。
这些园区通常包含了工厂、员工住宅和相关设施。
通过集中建设工厂和住宅,园区能够提供一个集中管理和生产的环境。
著名的园区包括英国的兰塞特市、美国的洛厄尔市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初-1945年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园区开始向着科技和创新领域发展。
此时的园区主要包括科研机构、大学和相关产业。
这些园区通常由政府或大企业建立和管理,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
例如,德国的拜罗伊特大学于1884年成立的第一个科技园区,成为后来德国科技园区的典范。
此外,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和硅谷也是著名的科技园区。
第三阶段:1945年-19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园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园区开始出现在世界各地,特别是在亚洲和拉丁美洲。
这些园区通常由政府筹建并提供税收优惠、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等支持。
园区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就业增长和技术进步。
例如,日本的东京湾区和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园区等都是在此时期建立的典范。
此外,为了促进国际合作和经济发展,国际园区协会成立于1962年,为园区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
第四阶段:1980年-2000年20世纪80年代至200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革命,园区开始向金融和高科技领域发展。
这些园区通常与特定的行业或技术相关,提供了一个创新和合作的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园区发展的几个阶段
在当前的经济形式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新一轮经济组织形式的重构,必将是一个复杂多变和漫长的过程,逐步将影响到以实体经济为主的中国,尤其是对以产业聚集为手段、产业成本为竞争力的园区化发展,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产业园区的发展将更多的符合经济活动的核心规律,也将从一般性的成本竞争转向为效率的竞争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将从一个规模化园区时代逐步走向“功能化园区”的时代。
对产业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式分析
所谓产业园区,实际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初期的聚集所带来的相关功能需求和衍生经济行为,造成了园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聚集方式和空间特征,也成为我们定义发展阶段特征的主要依据;
我们在这里把产业园区的发展定义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生产要素聚集
第二个阶段,产业主导特征
第三个阶段,创新突破阶段
第四个阶段,现代科技都市
产业园区发展(尤其是高新园区发展)的几个趋势
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必然使园区的发展内容和特征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的趋势,也是未来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趋势一、从注重优惠政策向发展产业集群转变:从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看,基本经历了由“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群→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演变,高新技术产业只有集群化发展,才会激发出更大的能量。
从未来高新技术园区政策走向看,优惠政策将可能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这是国外通行的做法)。
趋势二、由加工型高新区向研发型高新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前端性产业链(研发、设计、中试等)。
未来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在于比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转化效率,我国高新技术园区也将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研发型产业、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发型高新技术园区。
趋势三、从强调引进大型公司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转变:随着高新产业系统化、交叉性的增大,使得科技研发与转化的复杂性日益加大,从而大规模研发的系统风险大大增加。
而随着科技预测性和可控性的加强,在总体方向下,将研发课题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采用小规模研究,充分利用其灵活性,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
趋势四、由单纯的土地运营向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培育”转变:产业园区的发展,未来必然应该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在打造一流的硬环境的同时,加强区域文化氛围、创新机制、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
趋势五、由功能单一的产业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区转型:现代的产业发展不同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特性——智力资源密集、规模较小、信息网络化,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
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产业园区的规划方法和新的规划理念
过去的15年我们看到的和正在进行的,都是因为产业活动的总量增加促进的城市扩张,推动了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也推动了城市功能的提升;
我们将要进行的是以空间规划手段、构建功能性城市区域,引导和推动城市的产业经济活动能力
新的产业园区规划,首先要倡导以核心资源聚集为主要目标,空间规划是围绕核心资源的服务需求而进行的;
例如:一个高新园区的成长,更多的会依赖人力资源、技术转移能力、信息及咨询服务能力以及展示交易服务能力,在这个核心要素的驱动下,使一个产业的研发、设计、中试、制造得到一定的核心优势基础,通过这个平台功能对外部资源、包括科研机构、产业资本、院校及制造运营企业的吸引,以达到一个循环成长的有机过程。
(参见下图所示)
图例:高新园区的产业构建模式
另外,我们更多的看到目前的产业园区的开发是处于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之间,与未来所需要的第四阶段有着本质的不同,需要进行一些规划上的预判和修正,以保证在未来的规划实施中,有着更具备成长弹性的空间设定;
基于未来园区的发展或现有园区升级的需要,我们在园区规划中,除了关注产业集聚的途径特征外,还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更多的探讨和深入分析:
第一、园区的规划首先是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而不是以用地性质和规模设定为主要目标;
园区规划的宗旨是围绕建设一个产业平台或者产业服务平台为核心的,这就要求在规划的初始,就着重分析和判定,这些平台构建的实际需求和发展途径,例如:围绕一个产业技术构建的平台,核心能力是研发或技术交易能力,就需要围绕这个能力去建立一个创新科技服务平台:
第二、要围绕构筑高端要素聚集能力为主要目标,包括城市服务功能的配给以及宜居环境的营造:
当前一轮的全球产业分工,实际上是高端资源集聚向欧美、低端要素集聚向中国及东南亚的过程,以成本和规模取胜的时代即将结束,通常意义上的“微笑曲线”也将随着“金融泡沫”的破灭,开始新的重构过程。
我们需要在新的一轮产业板块及分工中,尽量取得高端战略的实现,也需要在园区的规划与发展中做到空间和服务平台的适应性。
打造一个“吸引力中心”和宜居宜业的空间环境同样是产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不仅仅需要考虑园区自身的利益,也更多的需要考虑园区内企业的成长性和二次成长培育。
园区的服务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关键,但是,大部分园区仍然更加重视仅仅是“招商引资”的初始过程,在园区内部企业的发展服务方面做的很不到位,也是园区发展、甚至在规划过程中也需要更多关注的问题。
我们根据企业的成长需要,提供这样一个服务平台和功能是必要的,按照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不同的关键服务:
按照企业成长路线,提升创新创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
规划构建国际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引进国际孵化项目,与基地产业形成互动
设立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
建立为高成长企业服务的加速器,建立孵化器和加速器的对接机制, 形成从孵化器到加速器的企业成长服务体系
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
联合银行、证券公司和中小企业创业板等帮助企业上市
设立基地创业投资专项基金
与国内外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成员建立联系、开展合作,积极引入国际专业风险投资机构
开展投融资担保业务:借助国家中小企业转贷款平台,在基地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业务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