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案

散文两篇教案散文两篇教案第一篇散文教案:《春天的花语》引言:春天是大自然的醒来,万物复苏的季节。
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花朵是最迷人的存在。
本散文教案以《春天的花语》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花朵的寓意和花语,感受春天的美好。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春天花朵的种类和花语;2. 培养学生对花朵的赏析和感受能力;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表达对花朵的感悟。
二、教学内容:1. 学生阅读《春天的花语》散文,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2. 学生了解不同花朵的寓意和花语;3.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花朵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天的花朵图片,引发学生对春天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散文:学生阅读《春天的花语》散文,理解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教师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作者通过哪些描写表达了对春天花朵的喜爱?散文中有哪些花朵的寓意和花语?3. 花朵寓意和花语:教师介绍不同花朵的寓意和花语,如:梅花代表坚强和纯洁,牡丹代表富贵和高贵等。
学生可以分组进行研究和讨论,分享自己对花朵的理解和感受。
4. 写作练习: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花朵的感悟。
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种花朵,描述它的外貌和特点,并表达自己对这种花朵的情感和联想。
5. 分享和讨论: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写作作品,并进行讨论和点评。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写作作品和讨论表现,评价学生对花朵寓意和花语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第二篇散文教案:《夏日的冰淇淋》引言:夏天是炎热的季节,而冰淇淋是人们解暑的美味选择。
本散文教案以《夏日的冰淇淋》为主题,旨在通过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冰淇淋的历史、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感受夏日的清凉与美味。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冰淇淋的起源和历史;2. 掌握冰淇淋的制作过程;3. 了解不同国家的冰淇淋文化。
二、教学内容:1. 学生阅读《夏日的冰淇淋》散文,了解冰淇淋的起源和历史;2. 学生学习制作冰淇淋的基本步骤;3. 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冰淇淋文化。
七年级散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散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表现形式。
2、帮助学生掌握两篇散文的主题、结构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散文,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两篇散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2、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散文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赏析散文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赏析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富有情感和哲理的文学体裁。
它可以像一首优美的诗,也可以像一幅生动的画,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感受生活的多彩和人生的真谛。
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两篇七年级的散文,领略散文的独特魅力。
(二)第一篇散文《春》1、作者简介介绍朱自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2、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整体感知(1)提问:文章围绕“春”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盼春、绘春、颂春。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象?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4、细节赏析(1)选取文中优美的语句,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让学生赏析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2)分析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5、主题探究(1)提问:作者通过描绘春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对生命和希望的歌颂。
6、课堂小结总结《春》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第二篇散文《济南的冬天》1、作者简介简单介绍老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初读课文(1)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重点字词。
《散文二篇》教案

《散文二篇》教案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学习主题基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阐述,此单元是“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单元。
结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此单元的学习,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其中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二、单元教材分析此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以“情感哲思”为人文主题。
《背影》表达了永恒的父子之情,感人至深;《白杨礼赞》讴歌了昂扬刚健的民族精神,激人奋起;《散文二篇》思考了生命的永恒和人生的真谛,引人深思;《昆明的雨》展现了雨季中寻常生活的美感与诗意,令人回味。
将不同类型的散文集中在一个单元中,旨在呈现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同时课文本身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写法与语言都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
因此,此单元教学要在具体的阅读赏析中把握不同类型散文的基本特点,以理解写法、品味语言为教学的重点;要有单元整体意识,对各篇课文的教学有侧重点;重视内引外联,比较阅读。
三、单元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与求知欲。
散文是中小学课文的大宗,数量众多,学生接触得也较早。
他们已经掌握了阅读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和必要的知识积累,学习积极性较强。
学生学习此单元时,既要注意学习散文的共性,又要积累一定的文体知识和赏析知识。
在写法、语言的学习中,学生要多读、多品、多思、多悟、多总结,强化对散文的认识。
四、单元学习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
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能力。
设计说明此课由两篇精短的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组成,它们从现象出发,从个人感受出发,挖掘事物背后的深刻意义,以精粹的语言揭示生命和生活的哲理,向世人宣示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大赛获奖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我的叔叔于勒》两篇散文。
本节课将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两篇散文,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作品,对于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和解读散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散文的特点,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分析和解读散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散文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难点:分析和解读散文,理解散文中的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散文。
3.合作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散文二篇》2.参考资料:相关散文作品、散文阅读方法指导资料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两篇散文的标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分别呈现两篇散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氛围。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散文的主题和结构,探讨散文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散文阅读方法。
5.拓展(10分钟)学生自主选择一篇喜欢的散文进行阅读和分析,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散文阅读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核心素养】第16课 散文二篇 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6*散文二篇1.语言运用:正确认读和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思维发展: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3.审美鉴赏: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4.文化传承:感悟作者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学习以议论为主的哲理散文,理解其中心论点及人生哲理。
2.了解议论性散文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感受文章层层推进阐述哲理的写法,理清文章的结构脉络。
1.通过标题、关键句来理解中心论点。
结合自己的思考,领会文章蕴含的人生哲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和人文内涵,探寻作者的精神境界。
诵读法、探究法。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疏通字词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严文井(1915—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
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山寺暮》,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童话集《严文井童话集》等。
2.生难字词(1)字音臼.齿(jiù) 兴.味(xìnɡ) 洗涤.(dí) 卑.微(bēi) 茸.毛(róng)蔓.延(màn) 凋.谢(diāo) 牛犊.(dú) 消逝.(shì) 繁殖.(zhí)(2)词义【臼齿】磨牙的通称。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凋谢】①(草木花叶)脱落;②指老年人死。
三、初读课文把握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点拨:①没有永久的生命。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②有永久的生命。
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

《散文二篇》教案(精选3篇)《二篇》篇1活动目标:1、引导幼儿根据两片树叶的外形以及散文的情节进行想象,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1、图片三幅,图一画有两片树叶的树苗若干棵;图二表现两片树叶象眼睛的背景;图三是表现两片树叶象耳朵的背景。
2、教师准备一些树林中的动植物图片。
活动过程:1、出示图一,激发幼儿想象。
出示图一,问:图画上有什么?(小树苗)小树苗有几片树叶?(两片)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幼儿充分想象)老师这里有一篇散文,我们来听听散文里说这两片树叶象什么,好吗?2、教师朗诵散文片断,引发幼儿想象。
①教师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眼睛。
(出示图二)提问:散文里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眼睛)小树的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它看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图片一一贴入背景图)是啊,小树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看到了很多美丽的东西,它心里怎么样?它觉得它看到的这个世界怎么样?②教师继续朗诵: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的两只耳朵。
(出示图三)提问:散文里还说两片树叶象什么?(象小树的耳朵)小树的耳朵静静地听呀听呀,它听到了什么?(幼儿想象讲述后,教师把准备好的图片贴入背景图)③小树苗越看越高兴,越听越高兴,小树苗一高兴就蹦了起来,发生什么事了?(幼儿想象后)教师讲述:哈,小树苗一蹦,就长高啦!3、学习朗诵散文。
教师完整朗诵散文一遍后,问:散文里讲了些什么?讨论后,教师放慢速度,以等待的方式引导幼儿学习朗诵散文。
4、幼儿讨论:学完这篇散文,你又什么感觉?引导幼儿体验春天的美好。
5、延伸活动:画小树苗。
上面画上两片叶子,画好后让幼儿说说自己的树叶象什么,它们在做什么,心里怎样想,你的小树苗长大了没有。
附:两片树叶小树苗种上没几天,就长出了两片树叶。
瞧!这两片新叶子,多象是小树上的两只眼睛。
两只眼睛好奇地看呀看呀,啊,世界多美丽!瞧!这两片新叶子,又象是小树上的两只耳朵。
八年级散文两篇诵读教案

八年级散文两篇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八年级散文两篇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朗读两篇八年级适宜的散文;2.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两篇散文,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和表达能力;3. 学生能够理解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主旨,并能进行相应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 选取两篇八年级适宜的散文,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2. 准备课堂投影仪或黑板,以展示散文内容、讲解和导读;3. 制作散文的理解题目和课堂讨论题目,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以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小故事开始引导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散文和其他文学体裁有何不同?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解释散文的定义和特点,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散文一诵读和理解(20分钟)1. 教师将第一篇散文投影或用黑板展示给学生,说明今天要学习的第一篇散文的名字和作者。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散文,并注意语调、节奏和停顿的掌握。
3. 教师逐段解读散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4. 教师设计一些针对散文内容的理解题目,让学生在个人或小组内进行思考和答题。
5.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组织整个班级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思考。
三、散文二诵读和理解(25分钟)1. 教师将第二篇散文投影或用黑板展示给学生,说明今天要学习的第二篇散文的名字和作者。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散文,并注意语调、节奏和停顿的掌握。
3. 教师逐段解读散文,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难词、短语和句子结构。
4. 教师设计一些针对散文内容的理解题目,让学生在个人或小组内进行思考和答题。
5. 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组织整个班级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感受和思考。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总结两篇散文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帮助他们加深对散文的理解。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散文的读后感或自己的心得体会。
3.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下多阅读散文,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散文二篇》教案设计范文一、教材分析《散文二篇》是八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一篇文章,该篇短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名为《鱼》,第二部分名为《荷》,文中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意义。
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细节、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学习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以及与自己的生活相关的启示。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能够运用学习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阅读的兴趣。
三、教学设计1. 导入活动(10分钟)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分享阅读心得。
在介绍中,重点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情节、场景等方面的感受和思考。
2. 预习活动(10分钟)提前让学生阅读好《鱼》和《荷》,然后在课堂上集体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然后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教学过程(35分钟)3.1 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教师通过提问或者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含义和主旨。
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鱼和荷的情景,说说作者如何描绘鱼和荷的美丽之处?•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鱼》和《荷》,文章的主旨是什么?3.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段落的结构:怎样划分段落?每个段落在叙述什么?•比喻的使用:有哪些比喻?比喻的意义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使用比喻?•对比的运用:鱼和荷在文章中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将他们放在一起比较?4. 拓展活动(15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一则故事或者一篇美文,探讨其主题和情感,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和阅读方法,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散文二篇
知识与技能1.简单了解作者,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
者观点。
2.把握哲理散文的特点,得到有益的人生启迪。
过程与方法朗读、批注、共鸣、争鸣多种方式相结合,辩证地理解作品内涵及作者感情。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思索人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
1.整体感知,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
2.精读品味,欣赏富有哲理的语言及欲扬先抑写法的妙处。
(难点)
3.思考延伸,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几层意思?
明确: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先谈生命的易逝;再谈生命的永久;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三个层次,条理清晰,章法井然。
提问2: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感悟?这些感悟矛盾吗?
明确:作者先是感悟到生命的易逝,一个人拥有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甚至器官都可能失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作者又感悟到生命的永久,生命是生生不息的,个体的生命终将以新的形式永久存在。
这些感悟看似矛盾,其实是不矛盾的。
就个体而言,生命是脆弱的,易逝的;就生命的整体而言,它又是延绵不绝的,永久存在的。
提问3:文章第二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明确: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能够不断地创造新的生命。
提问4:课文写对生命的感悟,开始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后来又说“这就是奇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写对生命的感悟,使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生命的易逝,人们的无奈与可怜,感情转入低谷;接着用“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转,描写生命的神奇,个体生命有限,集体生命无穷,生命永久不朽,值得赞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要以爱情来赞美生命,
感情高亢,给人以磅礴的力量。
这样写,前后对比,把对生命的思考引向更深层次,同时使行文有了波澜,更能够打动人心。
提问5: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明确: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目标导学二:深度解读,思考人生
提问6:联系实际,怎样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明确: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
但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之前,给世界以色彩,以芬芳,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获得永存。
提问7:你对生命有哪些思考?请用比喻的修辞,写几句话和同桌交流。
明确:这个练习,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人生观,学生对生命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而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欣赏中发现精彩的表达,并推荐给全班欣赏。
三、板书设计
永久的生命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生命的赞歌珍惜时间
建功立业
奉献社会
获得永恒
第2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活着的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
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复习回顾《要生活得写意》的主要内容,导入新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整体感知
提问1:你了解罗素吗?和同学分享你所知道的。
明确: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
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
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提问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
明确: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地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目标导学二:理解课文,把握内涵
提问3: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
明确: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
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提问4: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明确:一是可以了解人的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提问5: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明确: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号,眼前浮现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
在这里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
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往往无能为力,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提问6: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明确: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
他的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
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为此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人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目标导学三:思考人生,得到启迪
提问7:你想过自己为什么活着吗?请写几条自己活着的理由或者自己的追求目标。
明确: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诉说,但要注意往积极方面引导。
三、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带来狂喜
解除孤寂
看到天堂
对知识的追求了解心灵
了解星辰
理解力量
对人类的同情孩子受饥荒煎熬
无辜者饱受折磨
老人们变成累赘博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