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 义哲学思想溯源

马克思主 义哲学思想溯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溯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需要追溯其思想的源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吸收和批判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古希腊哲学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古希腊哲学家们对世界的本原、本质以及人类的认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例如,赫拉克利特提出的“万物皆流,无物常驻”的观点,强调了世界的变化和运动;柏拉图的理念论则探讨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对后来的哲学思考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康德的批判哲学试图为人类的认识划定界限,强调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性。

黑格尔则构建了庞大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体系,他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对马克思有着重要的启发。

然而,黑格尔的哲学是建立在绝对精神的基础上,马克思对其进行了批判和改造,将辩证法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实现了辩证法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他们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9 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批判,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

尽管他们的设想带有空想的成分,但他们对社会公平、平等的追求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为马克思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土壤。

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推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

工人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生活状况极度恶劣。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及其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体系和社会学理论,旨在解释社会现象和推动社会变革。

它的核心思想被认为是关于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以及其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创立的。

作为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深感关切,并为此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的主要作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受到了古代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当时社会变革的影响。

从古代的亚里士多德到启蒙时代的伏尔泰,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到法国社会主义运动的思想家们,马克思主义理论吸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思想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1.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发展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立表现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强调,这种阶级斗争不仅存在于历史的不同阶段,也贯穿于当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2. 剥削与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核心问题,即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并雇佣工人从而获取剩余价值,并将其转化为利润。

这种剥削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驱动着社会的变革。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占有制和利润导向的生产关系成为了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如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可以实现生产力的最大化。

4. 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消除阶级压迫和剥削,建立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追求无产阶级的解放,认为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政法系 薛俊丽
马克思主义是怎么诞生的,包括什么内容 呢?
视频《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马 克 思 主 义 组 成
历 史 学
政 治 学
法 学
哲 学
政 治 经 济 学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军 事 学
社 会 学
文 化 学
教 育 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 三个组成部分 》
一、写作背景
45人对世界的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2马兊思主义哲学的来源1马兊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形成过程12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一切中世纪废物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亍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及其他等马兊思并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增添了辩证法把哲学向前推进了
“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相似之处” “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故步自封、
僵化不变的学说。”
3、马克思的理论是系统全面的科学的理论。(3)
“它完备而严密”
(二)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1-2)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哲学”形成 过程。(3)
“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如镭、电子、元素转化, 都出色的证实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 尔文生物进化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 学”的形成过程(4-5)
“这种科学理论说明,······长出资 本主义”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 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 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 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思想体系和学说,它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通过对历史渊源的研究和社会现实的观察,提出了一种关于社会变革和发展的理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出发,探讨其历史渊源,并对其发展和演变进行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

马克思(Karl Marx)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他们在政治经济学和哲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深入研究了当时欧洲社会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剥削,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公平的存在。

因此,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种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革命理论,力求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等。

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他们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并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几个阶段,从原始共产主义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等。

2.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而这种矛盾最终会导致革命的发生。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3.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它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利润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占为己有,进一步加剧了阶级的分化和社会的不平等。

4. 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替代方案。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社会变革与思想启蒙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无产阶级的斗争、唯物主义哲学的独特理解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原则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物质统一体,物质决定意识,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世界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

3.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目标向往。

它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追求公有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无产阶级专政,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础上,经过列宁和毛泽东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发展与完善,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理论体系。

1. 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二十世纪初的俄国革命家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领导作用。

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扩展和补充。

2.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家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

他提出了群众路线、阶级斗争和人民战争等理论,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

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发展脉络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理论包括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向新的政治经济学、由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为马克思主义的成熟奠定了基础,为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建了框架,这一时期是马克思、恩格斯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重要时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发展脉络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此之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大理论来源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对人类社会的研究,也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由古典政治经济学走向新的政治经济学、由空想社会主义走向科学社会主义。

一、由旧唯物主义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青年马克思就曾是青年黑格尔学派的激进分子。

费尔巴哈的自然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马克思影响巨大。

恩格斯曾指出: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人,尽管他的历史哲学中的许多东西现在在我们看来十分古怪,如果把他的前辈,甚至把那些在他以后敢于对历史作总的思考的人同他相比,他的基本观点的宏伟就是在今天也值得钦佩。

”①但是随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的深入,他们逐渐揭示了费尔巴哈哲学是“半截子”唯物主义,而在黑格尔那里,“理念变成了独立的主体,而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变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内部活动。

实际上,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辩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

”②1844年2月发表的《德法年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标志。

在文章中,不仅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并且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的历史使命,“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1.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_720P

1.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_720P

1.2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这一变革既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在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成果基础上实现的。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于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黑格尔集其大成,终结于费尔巴哈。

在马克思开始他的思想和学术生涯的初期,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并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灵魂人物。

黑格尔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他的辩证法,他第一个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并试图说明这些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这使其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其辩证法最终为唯心主义的体系所窒息。

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过程中也受到了费尔巴哈的重大影响,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及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

但他不仅未能突破唯心史观的束缚,反而因为抛弃了辩证法,在历史观上比黑格尔肤浅得多。

这表明,资产阶级哲学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即无力回应历史的挑战,也无力推动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却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批判地继承,成为他们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英国,这个悬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岛国以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17世纪到19世纪产生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体系,古典政治经济学第一次研究和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地租、利润和利息等具体形式上研究和探讨了剩余价值问题,但局限于其阶级立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论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优越性,并由此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合乎自然的、永恒的生产方式,因而不可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理论体系,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起源与渊源马克思主义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欧洲。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他们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该宣言在1848年首次发表,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一种新的思想从哲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进入舞台。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受到了多种思想流派的影响,其中包括唯物主义、辩证法、封建阶级和工人阶级斗争等。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一种哲学观点,强调物质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这一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1. 早期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深入研究和发展。

共产主义者们根据各自国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探索实现革命的道路。

2. 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逐渐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列宁主义是二十世纪初的一个重要派别,主要由列宁领导,提出了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政权的思想。

在俄国的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努力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中叶成功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分支,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后现代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在后现代主义兴起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也逐渐增加。

一些学者和思想家指责马克思主义将经济和阶级斗争纳入过度简化的框架中,忽视了文化、身份、权力和性别等因素的重要性。

这些批评促使马克思主义者反思和重新解释理论。

然而,马克思主义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来源概述民主与自由,是马克思一生不懈的追求,也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萌发的源头。

研究马克思的民主观,脱离不开对他青年时代民主思想的探求。

在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学界长期关注黑格尔,对马克思与卢梭、费尔巴哈、卢格、赫斯的学术关联的讨论不多,因此,本文展开相关的文献述评,以期明晰早期马克思民主思想演进的理论渊源。

标签:马克思;民主思想;理论渊源一、马克思与卢梭在卢梭与马克思民主思想的关系上,国内外存在几种不同声音。

以部分苏联学者为代表,认为卢梭对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影响极少。

列宁认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思想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探讨马克思民主理论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考察了马克思民主观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及思想来源。

部分学者强调,卢梭的民主理论对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甚至认为二者几乎等同。

德拉·沃尔佩提出,卢梭的著作是马克思政治理论的前提,马克思继承了卢梭人民主权说的同时摒弃其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框架,构建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的新的民主理论。

科莱蒂认为较之卢梭的政治思想,马克思只分析了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没有增添新东西。

“马克思对议会制度的批判,他的普遍代表权理论,甚至关于国家消亡的思想都能追溯到卢梭那里”。

〔1〕我国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民主思想继承和超越了卢梭的人民主权。

马克思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而呐喊的民主思想,与卢梭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提出的一些民主概念,既有联系又有根本区别。

郭丽兰认为卢梭在两个方面对马克思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影响。

其一是从经济角度揭示社会的不平等的起源问题,马克思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得出废除私有制,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结论。

其二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思想,启发马克思超越资产阶级待议制民主,提出人民民主思想。

〔2〕王东从人民主权论、直接民主论、人民公仆论、人民监督论四个方面论证了马克思民主思想与卢梭民主观的联系与区别。

〔3〕我认为,马克思的民主观通过对卢梭民主思想的扬弃,具备了后者无可比拟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马克思在继承卢梭主权在民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提出超越资产阶级民主的无产阶级民主概念。

将代表制与卢梭的直接民主制相结合,多种途径为民主的实现提供保障。

卢梭的民主旗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旗帜,而马克思所提出“人民”和“权利”指包含劳动阶层的人民群众全体以及人民群众的权利。

不同于卢梭民主理想缺乏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马克思的民主理想寻得了科学的实现途径。

二、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学界就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的影响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从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立场的影响下涉及的,哲学立场的变化最终导致他民主思想发生转变。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是通过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内核以及其主谓颠倒的方法超越黑格尔的,费尔巴哈架起了黑格尔哲学同马克思哲学之间的桥梁。

恩格斯认为,德国共产主义者从黑格尔哲学转向共产主义几乎都经过了费尔巴哈。

列宁提出,马克思先从黑格尔走向费尔巴哈,进而发展到历史唯物主义。

陈先达认为,就马克思思想在19世纪40年代发生的转折而言,费尔巴哈对其影响最为重要,为马克思批驳黑格尔,转向唯物主义的提供了“思想武器”〔4〕。

第二种观点突破了传统的仅仅局限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内核和主谓颠倒方法论的解读,重新梳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

如山之内靖认为费尔巴哈的人是苦恼的存在的思想使得马克思早期思想中有着“受苦者的目光”的观点,吴晓明所強调的费尔巴哈思想开启的回到事情本身的现象学方法。

部分学者认为在1843到1844年期间,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有着压倒性的影响,马克思对其持一种近乎“迷信”的态度。

普列汉诺夫提出,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反黑格尔的新的‘费尔巴哈阶段’”。

〔5〕这种观点忽视了马克思和费尔巴哈之间的差异。

在给卢格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警句只有一点不能使我满意,这就是:他强调自然过多而强调政治太少。

”〔6〕可见,马克思对于费尔巴哈哲学,一开始就是批判的吸收,而非迷信盲从。

我认为,不可否认,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从马克思186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便可见一斑,他认为,那时,“对费尔巴哈的迷信现在给人造成一种滑稽的印象。

”〔7〕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运用费尔巴主谓颠倒的方法,重新确立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批驳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

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也启发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维护君主立宪的批判,“正如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

”〔8〕在《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区分为消除异化的不同阶段。

在《导言》中,马克思借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达到了革命的结论,无产阶级“表现了人的完全丧失,并因而只有通过人的完全归附才能恢复自己。

”〔9〕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

马克思从人本主义的异化角度阐述其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思想,没有脱离费尔巴哈的预设人的先验本质的套路。

三、马克思与卢格对于马克思与卢格的关系,学界多强调马克思同卢格持有的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哲学,从马克思对卢格社会政治哲学的批判与重构去探讨二者关系。

苏联学者斯米尔诺夫和雅里认为青年马克思和卢格是两种不同的政治哲学,他们必然分手。

部分学者关注到了在传统哲学解读视域下被忽略的问题,关注到了卢格对马克思政治思想变革产生的影响。

恩格斯认为卢格将时代精神注入了黑格尔政治哲学思想,使得国家对其重新产生兴趣。

王代月认为,“要清楚地理解早期马克思政治变革何以可能与如何发生的,卢格是重要的一环”,她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前后持有不同观点,在立场和方法上类似于卢格,推断马克思受到了当时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占有中心位置的卢格的影响。

〔10〕我认为,毫无疑问,正是由于卢格,马克思才能超越青年黑格尔派的宗教批判主导方向,率先转向政治批判。

1842到1843年间,马克思多次向卢格致以书信且向他主办刊物投稿,明确显示了其革命民主主义立场。

马克思经卢格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启发中得到了理论也需要世界化的结论促推了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的开展。

但马克思超越了卢格对无产阶级革命目及工人贫困根源的模糊遮蔽,提出了消除私有制,重新建构国家制度的要求。

如恩格斯所说,由于在是否将理论批判与实际斗争相结合,是否依靠无产阶级以及是否转向共产主义产生了严重分歧,二者从革命同路人走向决裂。

四、马克思与赫斯赫斯的“共产主义”思想曾先于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时,二者产生了严重分歧,后渐行渐远。

二者的思想关系、学界观点各不相同。

部分学者认为在两者关系中,马克思对赫斯的思想发展起着绝对的影响作用。

梅林、以赛亚·柏林和奥伊泽尔曼等人均持这种观点。

梅林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水平一直高于赫斯,马克思如导师般对待赫斯,赛亚·柏林也指出,赫斯是“鞠躬尽瘁的马克思主义者”。

〔11〕韩立新主张,考虑到马克思哲学的构建,无需过度关注二者关系。

部分研究者如科尔纽、麦克莱伦关注到了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其《论货币的本质》一文极大影响了马克思。

科尔纽认为赫斯对行动哲学、异化等问题的研究促推马克思开始从经济角度探讨社会问题的根源。

麦克莱伦认为,马克思从1843年赫斯发表的几篇论文和《论货币的本质》中吸收了重要的观点,从而将注意力投入到到经济领域。

郭立兰认为《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与《论货币的本质》中的论述逻辑、表达方式、具体观点非常相似。

王代月考察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论犹太人问题》第一部分,认为“赫斯立足于个体与普遍统一的人性观对政治一般的批判,成为马克思早期政治立场转变的直接促进因素。

”〔12〕茨维·罗森、广松涉、张一兵等学者认为,赫斯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压倒性的影响。

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始,马克思接受赫斯哲学范式,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才追上赫斯。

张一兵指出,赫斯直接影响了马克思早1843至1844年间由哲学思维进入经济学路径。

笔者认为,赫斯是与马恩并肩前行最远的青年黑尔格主义者,其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早于马克思,在马克思民主思想形成期间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非是决定性的。

1840年,赫斯开始形成以行动哲学为基础的共产主义思想。

赫斯在《论货币的本质》中将人的本质异化扩展到私有制社会的分析中,试图用废除私有制和继承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这大大启发了了马克思,促进其共产主义思想形成。

正是借助卢梭、費尔巴哈、赫斯、卢格等多个思想家的民主观点,马克思才为其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寻得了理论源泉和转变契机。

〔参考文献〕〔1〕L·科来蒂.《卡尔.马克思早期著作》导言〔J〕.张战生,等,译.马克思主义研究参考资料,(11).〔2〕郭丽兰.继承与超越:马克思与卢梭民主观比较研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3,(06):51.〔3〕王东,王晓红.从卢梭到马克思:政治哲学比较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06):32.〔4〕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M〕.北京:人北京出版社,1983:115.〔5〕普列汉诺夫机会主义文选(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4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3〔10〕王代月.青年马克思走向政治批判的“卢格因素”研究〔J〕.北京行政学学报,2005,(01):88.〔11〕以赛亚·柏林.马克思传〔M〕.赵干城,等,译.北京: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2006:63.〔12〕王代月.早期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中的赫斯因素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2):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