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寿退社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合集下载

日本女性工作制度

日本女性工作制度

日本女性工作制度一、引言日本作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一,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在女性工作制度方面,日本却一直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尽管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一直在努力改善女性工作环境,但在实际工作中,女性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歧视。

本文将从日本女性工作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善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二、日本女性工作制度的现状1. 女性就业率逐年上升近年来,日本女性的就业率逐年上升。

根据日本总务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日本女性的就业率为72.0%,较2010年提高了6.4个百分点。

然而,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就业率仍然较低,男性就业率为81.6%。

2. 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随着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

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担任高层管理职位,甚至成为企业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

据日本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日本企业中女性董事的比例为14.6%,较2010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

3. 女性工作时间较长日本女性在工作时间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日本女性平均每周工作时间约为44.2小时,较男性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约1.6小时。

长时间的工作给女性带来了较大的身心压力。

4. 女性面临职业发展和家庭平衡的挑战在日本,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家庭平衡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由于日本企业文化中存在着“加班文化”,女性在职场中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同时,日本社会传统观念认为女性应该承担家庭照顾责任,这使得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家庭平衡方面陷入困境。

三、日本女性工作制度存在的问题1. 性别歧视尽管日本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但性别歧视仍然存在。

在招聘、晋升等方面,女性往往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

据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约有23.0%的女性表示在职场中曾经遭受过性别歧视。

2. 工作与家庭平衡困难日本女性在职业发展和家庭平衡方面面临较大挑战。

日本女性的就业及所产生的问题

日本女性的就业及所产生的问题

日本女性的就业及所产生的问题作者:郭瑞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从古至今就十分低下,在家庭中一直扮演着主妇的角色,这是受到来自社会和传统的影响而形成的。

如今国家的政法律、机构对于女性的就业有很多扶持的政策,出现了大量女性涌向社会的现象,因此对于此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日本女性;就业;影响[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176-011、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中国自古时候起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而受到中国的影响,日本的女性地位也十分低下。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女性在家庭中一直扮演着纯粹的主妇角色——相夫教子。

这种角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自日本传统家族制度形成的那天起,女性便被安排在了社会和家庭的最底层。

日本女性的字典里有且必须只有“服从”这两个字,她们的一生是“三界无家”,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日本明治维新后,思想家们不再赞同中国儒家的女子道德,而是把西方有地位有权力的女性作为日本本土的模范形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人不得不重新审视女性的重要地位。

经济上女性获得了一些权力,自主与政治权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法律保障。

可是尽管如此,现今的社会日本女性也不可能完全拥有和男人一样的权力与地位。

2、促进日本女性就业的政策2.1、政策机构的扶持1933年,日本制定了劳基法,这其中提到:不可以“女性”作为采取与男性不同之差别薪资待遇的理由,在其中的“危险有害业务的就业限制”一条中规定了孕妇不可以在有毒之场所工作。

此外在“孕妇”规定中明确表明企业也需要考虑并且调整女性在生产前后的休假时数、产后的哺乳时间以及产后的工作时间。

1946年,日本制定了《新宪法》,1947年制定了新民法。

从“寿退社”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从“寿退社”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从“寿退社”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本文以日本“寿退社”为例,探讨了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认为旧式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遗留在日本女性的意识中而影响了她们的就业观;现代企业制度及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对日本女性就业观也产生了影响。

标签:寿退社;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形成原因自2008年以来热播的《OL日本》、《派遣员的品格》、《不结婚》、《大姐大》等日剧,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日本现代职业女性的鲜活形象。

这类剧集不仅反映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现代日本职业女性的日常现实工作状况,同时也是近年来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念转变的真实写照。

而通过这些日剧,我们也接触到了日本职场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寿退社(ことぶきたいしゃ)。

所谓“寿退社”或是“寿退職”,意即辞职结婚,也就是结婚的同时辞去工作。

“寿退社”的“寿”是用于祝福的词语,另外,也有可喜可贺或包含这类意思的仪式的意味,这里特别含有结婚之意。

“寿退社”是在这个女性以结婚为契机辞职已成为惯例的时代背景下,从而产生了女性的幸福=结婚这一公式的前提下,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个词语。

因此,基本上都是指女性辞职结婚。

在日剧《OL日本》中,某个女职员“寿退社”的时候,日本同事的反应都是热烈并带着羡慕地祝福:“寿退社おめでとう。

”可见,在日本人的意识里这是一个值得祝贺的事情,跟一般的“退職”是不一样的。

而剧中中国同事的杨杨和小张看到此景却非常吃惊,因为这在中国职场是少有的事情,这样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那么,不妨来探究一下造就了日本女性这种独特的就业观背后的深层原因吧。

一、旧式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遗留在日本女性的意识中二战前,受数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影响,日本在参考和吸收了儒家思想中“男尊女卑”“夫为妻纲”的等旧式社会观和价值观之后,也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封建文化。

男权思想的确立造成了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无法保障自己权益和利益的局面。

在经济方面,日本女性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源,必须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下去,因此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而在政治方面,日本女性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政治意识欠缺;在思想方面,受传统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也没有形成自主的权利意识,只是每日在家做饭洗衣,操持家务,所以过去的日本女性基本上都是传统的家庭主妇。

日本的高龄化与日本女性就业

日本的高龄化与日本女性就业

日本的高龄化与日本女性就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日本已步入了“少子高龄化”社会。

与此相伴,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的劳动人口比重,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何面对高龄化社会,挖掘女性劳动力资源潜力,保护、培育、引导日本女性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女性就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等,便成为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同时,这也是关系日本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就此作一剖析。

一、日本社会的高龄化21 世纪,日本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高龄化社会。

从具体数字来看,65 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95 年为14.6%,而且今后还将不断增大。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测,到2010 年该比例将达到22.0%,2025 年更达27.4%。

而70 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比例,将由1995 年的9.5%,上升到2010 年的15.8%、2025 年的21.7%(注:本文数据除注明处外均引自日本《国民生活白皮书》,1997 年。

)。

伴随着这种高龄化倾向,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下降。

一般说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生产性人口(劳动人口)占消费性人口(全部人口)的比重如果减少,则人均消费的增长将受到相应制约。

进一步而言,整个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会受到制约。

在现实中其具体表现就是,高龄人口增长使医疗等社会保障负担增加,而如果生产性人口减少,则承担这种负担的原有资本将难以增加,将使高龄人口的生活受到深刻影响。

另外,由于生产性人口的减少,也会使原本为防老而进行的储蓄的收益率下降,动摇这种自助努力的基础、从具体数字指标来看,如果将劳动人口的年龄区间设定为20-64 岁,则这种日本“生产活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在1950 年为49.4%,1970 年上升为60.3%,其后缓慢升至1995 年的62.6%。

在此期间,65 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20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比率较低,所以在总体上表现为生产活动年龄人口比例有所提高。

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日本女性的就业状况探究

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日本女性的就业状况探究

社会角色理论视角下日本女性的就业状况探究作者:王芳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9期摘要:在日本,女性在结婚后被定位为以服务家庭、相夫教子为主,其就业方面存在一种“M形曲线”现象。

本文试图以东京医大篡改女考生分数事件为切入点,运用社会角色理论的相关内容对日本女性的就业状况进行解读,以期参考日本政府在改善女性M形就业曲线、促进女性就业方面的经验,为解决我国女性目前所面临的就业问题提供些许启示。

关键词:社会角色理论日本女性就业现状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9-0075-02一、引言2018年8月,据日本媒体报道,坐落于日本东京新宿区,有着100多年校史的东京医科大学涉嫌在招生考试中對所有女考生进行人为操纵减分。

此后,该校在召开的调查说明会上承认了通过对男性考生加分变相达到女性考生减分的目的,从而控制女性考生入学合格率的暗箱操作。

媒体爆出,医科大学之所以篡改女考生的分数来限制学医女生的数量,是因为一方面女性在结婚产子后会休产假暂离工作岗位影响医务工作的开展,甚至还有可能放弃从医,另一方面,医务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劳动,女性在体力、心理承受力等方面都无法同男性相提并论,可能会增加男医师的工作。

本应该公平公正开展的入学考试被扭曲了,而这种歧视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

事实上,日本女性在结婚后被定位为以服务家庭、相夫教子为主,因此,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结婚育儿期辞职→等到孩子长大上学后再重返就业市场,是当前大多数日本女性的主要就业模式,即“M 形曲线”。

基于女性的这种就业模式,不止医疗体制,在整个日本社会的雇佣领域中性别歧视问题都十分严重。

本文试图以东京医大篡改女考生分数背后的真相为参考,从社会角色视角来解读日本女性的就业状况。

同时,希望参考近年来日本政府在改善女性“M形曲线”就业模式、促进女性就业方面的经验为解决我国女性目前面临的就业问题有所启示。

二、从社会角色理论看日本女性就业状况社会学认为,任何一种社会角色都是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的产物。

“一亿总活跃”形势下日本女性就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亿总活跃”形势下日本女性就业现状和问题分析

“一亿总活跃”形势下日本女性就业现状和问题分析摘要:当今日本社会,职业女性参与社会的程度越来越高,她们广泛参与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出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活跃在日本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当前日本政府“一亿总活跃”不可或缺的力量。

然而由于日本传统文化、现行企业雇用制度和职场文化对女性的种种要求和限制,身负育儿、看护老人等家庭责任的日本女性,往往面临就业与家庭生活的难以两全的困境。

本文试分析当前日本社会经济条件下,日本职业女性就业的现状和问题,探索日本推进女性职场活跃表现的可能对策。

关键词:日本女性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男女平等;育儿1、“职业女性活跃”的迫切需求与女性传统角色的矛盾由于面临人口老龄化和未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目前日本政府安倍内阁推出了“一亿总活跃”政策,其中“推进女性职场活跃表现”、“在男女平等工作上加把劲”等呼吁引发了从政府方针到舆论的巨大反响。

2014年10月3日的日本内阁决议表明,将成立专门的事务机构推进女性就业,以期充分发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力量。

内阁于同年10月10日更公布了一系列政策,专门面向职场女性在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期待在职场获得更大发展、希望有更理想的创业环境和更灵活的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等各领域的现实需求。

日本推行促进女性就业的政策已有几十年历史,1972年日本颁布的《劳动妇女福利法》与1986年颁布的《《男女雇用机会均等法》都旨在减少雇佣的男女不平等现象,促进女性就业。

但受到1989年日本生育率降至1.57史上最低的巨大影响,此后的法律建设多注重减少女性就业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力求营造能令职场女性在有生育、照顾老人的需求时,随时能安心退休的就业环境。

因而,尽管《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的实施,要求企业应该无差别雇佣女性,实现男女就业机会的均等,但由于全社会对女性生育、育儿以及养老的传统期待根深蒂固,导致女性在职业能力塑造、职业生涯成长上机会远少于男性。

日本女性的职业生涯短、企业活跃程度低、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中女性管理人员比例极低。

近代天津的日本“特殊职业女性”

近代天津的日本“特殊职业女性”

近代天津的日本“特殊职业女性”
李炜;万鲁建
【期刊名称】《城市史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特殊职业女性''''是天津日本居留民团史料中对从事艺妓、娼妓、女招待、舞女等职业女性的统称。

随着近代日本海外扩张的步伐,中国许多城市都有日本''''特殊职业女性''''的足迹。

以20世纪前半期曾生活在天津的''''特殊职业女性''''为研究对象,可以发现,她们是被日本政府利用又被歧视的弱势群体,属于时代的受害者。

但同时,她们在日本海外殖民扩张的过程中又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日本侵华的大背景下更是积极主动地协助侵略战争。

【总页数】12页(P213-222)
【作者】李炜;万鲁建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8
【相关文献】
1.从“寿退社”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J], 王纾宁
2.从“寿退社”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J], 王纾宁;
3.日本冷藏车需求与中国有很大不同——独家专访日本株式会社特殊自动车厢式车事业部制造本部副部长村瀬孝寿 [J], 纪鹏飞;林华
4.日本职业女性:上不完的学…… [J], 杜海清
5.日本特殊教育的重大改革:从特殊教育到特别支援教育 [J], 南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

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发展趋势作者:师艳荣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出现,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对女性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相结合的产物。

M型就业模式在不影响女性完成其家庭角色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女性参与社会的意愿,逐渐成为日本女性的典型就业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社会经济的变化、未婚女性的增多和已婚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底部逐渐上升,并呈现出向倒U型就业模式转化的趋势。

今后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就业率;倒U型就业模式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1-0084-07M型就业模式是不同年龄段女性就业率①的变化曲线,这种变化曲线形似“M”,国际上通常称之为“M型就业模式”。

在日本,大多数女性毕业后参加工作,结婚育儿期辞职回家,待孩子上学后再重返就业市场,由此形成了女性婚前就业的第1个高峰,结婚育儿期的就业低谷及育儿期后再就业的第2个高峰,即典型的M型就业模式。

一、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及原因分析(一)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变迁日本女性M型就业模式的出现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对女性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大批军人转业,日本很快迎来了第一次“婴儿潮”②,新生儿数量激增。

为照顾孩子,也为了给大批转业军人让出工作岗位,已婚女性从劳动市场中撤离,回归家庭。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期。

为保证男性精力充沛地工作,日本再次掀起了女性回归家庭的热潮,鼓励已婚女性离开工作岗位,回家做“专职主妇”。

丈夫在外工作赚钱养家、妻子在家相夫教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得到认可和普及。

然而,经济高速增长使得劳动力短缺问题显现,需要通过女性参加工作来弥补劳动力不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不 结 自 2008 年 以 来 热 播 的《OL 日 本 》 、 《大姐大》 婚 等日剧, 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日本现代职业女性的鲜 活形象。这类剧集不仅反映了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现代日本职业女 性的日常现实工作状况, 同时也是近年来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念转 变的真实写照。而通过这些日剧, 我们也接触到了日本职场中经常 — —寿退社( ことぶきたいしゃ) 。 提到的一个词— “寿退社” “寿退職” , 所谓 或是 意即辞职结婚, 也就是结婚的同 。“寿退社” “寿” 时辞去工作 的 是用于祝福的词语, 另外, 也有可喜 。“寿 可贺或包含这类意思的仪式的意味, 这里特别含有结婚之意 退社” 是在这个女性以结婚为契机辞职已成为惯例的时代背景下, 从而产生了女性的幸福 = 结婚这一公式的前提下, 由此衍生出来的 《OL 日本 》 一个词语。因此, 基本上都是指女性辞职结婚 。 在日剧 “寿退社” 中, 某个女职员 的时候, 日本同事的反应都是热烈并带着 : “寿退社おめでとう。 ” 羡慕地祝福 可见, 在日本人的意识里这是 “退職 ” 一个值得祝贺的事情, 跟一般的 是不一样的。 而剧中中国 同事的杨杨和小张看到此景却非常吃惊, 因为这在中国职场是少有 这样的文化差异在中国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 。 那么, 不妨 的事情, 来探究一下造就了日本女性这种独特的就业观背后的深层原因吧 。 一、 旧式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遗留在日本女性的意识中 受数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影响, 日本在参考 二战前, “男尊女卑 ” “夫为妻纲” 的等旧式社会观和价 和吸收了儒家思想中 值观之后, 也建立了封建制度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封建文化 。 男权思想的确立造成了日本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无法保障自己权益 和利益的局面。 在经济方面, 日本女性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源, 必须要依靠男性 才能生存下去, 因此女性成为了男性的附属品;而在政治方面, 日本 政治意识欠缺;在思想方面, 受传统 女性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女子无才便是德” 的影响, 也没有形成自主的权利意识, 只是 思想 每日在家做饭洗衣, 操持家务, 所以过去的日本女性基本上都是传 统的家庭主妇。 明治维新之后, 日本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变, 女性才逐渐拥有了 一些自由和受教育的权利。 二战后,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逐渐 “男主外, 形成了 女主内” 的责任划分, 这种模式被大多数国民所接 《勤劳妇女福利法 》 。 接着, 受。1972 年, 日本实施了 日本众议院通 《女子差别撤废条约 》 过了以实现男女完全平等为宗旨的联合国 批 准承认案。之后立即着手修改日本宪法, 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 直 《男女雇佣机会均等法 》 , 到 1997 年日本制定了 确保女性劳动者在 雇佣领域里享有与男性均等的机会和待遇 。此后, 才逐渐有不少家 庭主妇开始走入社会参加工作。 日本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导致了日本女性的自我定位与其他国 家的女性不同。即便社会在不断地前进, 日本的传统观念仍然起着 主导作用。在日本, 即使是毕业于名校的女子在结婚或者怀孕之后 辞职也是非常普遍的或者说很自然的事情 。 可以说在日本“家庭 : “你 主妇” 是女人最向往的职业。 如果你问日本高中和大学女生 : “我将来就 未来的志向是什么?” 他们可以在公众面前很坦然的说 ” 是要做家庭主妇。 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在电视镜头前, 也奶声奶 :“我的梦想就是披上婚纱, ” 气地说 成为新娘, 成为好媳妇。 “野心 ” , 大部分的日本女性在职场上都没有太大 更很少会和
“寿退社” 从 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文史纵横

“寿退社 ” 从 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王纾宁 ( 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东语系 海南文昌 571321 )
【摘 要】 本文以日本 “寿退社” 为例, 探讨了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认为旧式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遗留在日本女性的意识 中而影响了她们的就业观; 现代企业制度及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对日本女性就业观也产生了影响 。 【关键词】 寿退社; 日本职业女性; 就业观; 形成原因
男性职员争强好胜。她们并不把事业成功作为自己人生的一大目 标, 并不是带着压力进入职场的 。 她们只是希望有份喜欢的工作, “协助” 能够 性地去完成。 而一旦结婚生子, 家庭将是她们另一个 需要悉心经营的目标。她们认为成功地做一个好太太, 教育好自己 的孩子也是成功人生的一种 。因此, 家庭主妇也做为一个职业普遍 越来越趋向于成为全职家庭主妇 存在。日本女性在选择职业时, 她们也表示有时更想找到 了。即使是前途似锦的重点大学毕业生, 一个能够包揽她们所有开销的丈夫, 而不是寻找一份工作。 总的来 说, 在传统日本文化中, 温良贤淑、 乖巧驯服是女性意识的主流, 这 种在历史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影响, 至今仍然对日本人的生活产生潜 在的支配作用。 二、 企业制度及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对日本女性就业观的影响 1、 现代日本女性的就业状况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后, 日本女性就业率占就业人口的 40% , 近 年上升到 66% 左右。从妇女劳动力率( 劳动人口占 15 岁以上人口 的比率)的变化来看, 所有年龄段中 25 - 40 岁女性的劳动力率呈下 40 岁之后又逐渐出现上涨趋势, 这就是常说的 M 型曲线。 降趋势, 这是由于结婚生育而形成的妇女劳动力率的变化, 即女性毕业后参 加工作, 到结婚育儿期退出劳动力市场, 待孩子长大后再次进入劳 动力市场。形成婚前就业的第 l 个高峰和育儿期后再就业的第 2 “M ” , “M 个高峰。由于这一变化曲线形似 所以国际上通常称之为 。 型就业模式” 细观当今日本, 一方面是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 加上国家 使得各行各业中的女性身影越来越 积极立法促进女性融入社会, 多。而女性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 让日本女性开始逐渐摆脱对男人 的依赖。另一方面, 日本承受着经济增长迟缓, 移民政策严格以及 人口下降之苦。国家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了日本家庭的收入多 也不得不重新外出谋职 少。以至于很 多 原 本 退 职 在 家 的 女 性, 挣钱。 2、 职场环境及家庭经济因素成为女性婚后辞职的主要原因 2011 年以来, “一把手 ” 日本涌现了众多女性首次出任 的事例。 日本央行任命了其 128 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分行行长 。 日本航 空公司( Japan Airlines Corp. )宣布了第一位女机长。东日本旅客铁 路公司( East Japan Railway) 在东京站第一次有了女站长 。 日本妇 女就业的改善一直非常缓慢, 可以说用了 100 多年时间才走到这 一步。 日本社会的现实状况常常令日本职场女性倍感失望 。 日本内 46. 9% 的女性希望婚后仍坚持工作赚钱, 阁府最新调查显示, 但只 18% 77% 的男性认同婚后丈夫赚 有 的男性希望妻子婚后去工作, 49. 7% 的男性认为家务应由妻子做 。 从表面上看, 钱养家, 日本女 性的就业情况好于男性。但是, 根深蒂固的日本公司文化让职场女 性倍受歧视。一些日本企业虽然为女性提供了岗位, 但看中的并不 是她们的智慧, 而是她们娇美的容貌和娇娆的身材 。在这样的企业 文化影响下, 女性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即便在工作上有了成绩, 得到上司赏识, 也会招来男同事的妒忌。虽然目前日本女性失业率 低于男性失业率, 但职场女性面临的隐形失业风险要比男性大很 多。一旦企业经营发生变故, 女性的失业概率会高于男性很多倍 。 ( 下转第 9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