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合集下载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不同的时期,详细介绍了每个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还对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和内涵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在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智慧,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强调“仁爱”、“道德”、“礼义”,这些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在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造诣和文化素养。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他对中国哲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学术经验,他在《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感召。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中国哲学史感想

中国哲学史感想

近来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觉得没什么大的感觉,像是读了一遍旧书。

因为我以前读过范寿康的《中国哲学史纲要》,内容其实都差不多。

但是,作为哲学爱好者的我,对哲学喜爱,当然也包括中国哲学了,感想还是很多,学到的东西也是不少的。

从哲学史上,几乎就可以看出了中国的思想文化历史了。

冯友兰的这本书分为两篇,子学和经学。

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括了。

子学时代,是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候百家争鸣,为中国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那是一个文化辉煌灿烂的神奇时代,哲学家辈出,他们的思想覆盖方方面面。

那是一个自由的时代,哲学家们畅所欲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

那是独一无二的时代,在此之后的中国再也找不出文化那么自由的时代了。

春秋战国虽然是七百年的乱世,但是同样孕育了无与伦比的文化。

经学时代,就是儒释道发展融合的时代。

我之前认为,儒释道数千年来,发展都不大,不可能与子学时代相提并论的。

但是随着我的接触加深,自学时代人们智力水平和到明朝的时候智力水平是无法比较的,在哲学思想中就能反映出来。

比如明代的王阳明,看了有关他的哲学思想后,发现,他的思想不可能用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名词概括的,那些看起来很荒谬的言论,其实是有着震撼人心的伟大的道理。

从《易》开始,到百家争鸣,到汉代的经学,无数的文人墨士,无数光辉闪耀的智慧之潮,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文化。

千百种思想,或交织或碰撞,摩擦出最最神奇耀眼的光华。

书本中提到《华严经》是佛教哲学的极致(大乘圆教)。

无碍法界观,这是从认识论出发的,这是在讲形而上学,这个和辩证法感觉也差不多。

不过就其论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而言,我就当然觉得大乘佛教的这个无碍法界观最为厉害啦——这个就是马克思说的认识论中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了。

我个人觉得,中国的哲学,如今已经远远落后与西方世界了。

差距是在于近代以来出现的。

经历了文艺复习,启蒙运动的西方,西方哲学已经把中国哲学远远抛在了脑后。

这个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在文化的政策制度上不够自由造成的。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庄子思想)

《中国哲学史》读书笔记第九章庄子思想一、逍遥游的人生观庄子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求一种个人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

1.人不自由的两方面表现——“有待”和“有已”庄子认为,人所以不自由,一方面是由于外界物质条件的束缚,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自身肉体的束缚。

用庄子的话来讲就是“有待”和“有已”。

2.真正的自由——“无待”和“无己”真正的自由是一切条件都不需要依靠,一切限制都没有,在无穷的天地之间自由地行动,这叫做“无待”。

这是讲的要摆脱外界条件的限制和束缚。

同样,受自己的肉体以至精神的限制和束缚,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所以各种主观条件也要摆脱,以达到“无己”。

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尚的人,都是能做到“无己”的。

例如,庄子在《大宗师》中描写的“真人”的情况是:睡觉时不做梦,醒来时无忧虑,吃东西也不感到特别香甜。

这种人对生不感到特别喜欢,对死也不感到特别厌恶。

总之,他们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死,也就是说一切听任自然,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这就叫“无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3.达到真人的境界的方法——“坐忘”庄子认为,要达到这种幻想的境界,其办法是“坐忘”。

所谓“坐忘”,就是彻底地忘掉一切“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大宗师》)这就是说,不仅要忘掉外界物质世界,而且要忘掉自己的肉体、感官,排除形体、知识,使自己与整个自然混为一体。

据庄子说,达到了“坐忘”的人,他们是形同槁木(干枯了的树木),心如死灰(熄灭了的炭灰),无思无虑,无生无死,精神上得到了彻底的自由,也就是完全恢复了人的所谓“天然”本性。

4.反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制度从这种虚无主义的人生观出发,庄子对当时统治者制定的各种制度,竭力加以反对。

他认为当时的各种道德制度,是违反人的本性的,是造成当时社会争斗、混乱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对当时统治者所宣扬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进行了尖锐的批判。

他认为那些宣扬仁义道德的人是专门祸害人的,而其结果是自作自受,害了自己。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

读《中国哲学史》有感3篇所谓以史为鉴,看一件事物需要了解它形成发展演绎的整个过程,方能对理解其现状。

鸦片战争西方以坚船利炮强加的两个文明碰撞所致的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制度的改良和革命,整个社会思维方式的变化一直是我感兴趣的问题。

读了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对中国哲学思想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渐有了答案。

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中国人的思想也不例外。

可以说道,儒家的整套伦理就是家族新制的一个理论升华。

儒家的理论特别强调人们各自的边线,君臣父子,每个人都必须饰演不好各自的角色一方面理论规范有助于社会秩序的平衡,但另一方面,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人与人就是不公平的,三纲五常特别强调一部分对另一部分人的绝对顺从,沦为统治者的统治者工具。

而正是思想的幽禁才引致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渐渐掉入有利地位。

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

而西方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文艺复兴是西方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大大解放了人性,把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接之而来的启蒙运动,更是大力宣扬了理性与科学,给封建的宗教统治以致命一击,促使西方社会大踏步的走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远在东方的明清政府也一步步的把专制推至历史的顶峰,人性被忘却,没理性科学的土壤,有的只是进一步的半封闭和无知。

四大发明被用做迷信活动,却被西方人用做生产关上中国大门的利炮。

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国门的被迫打开,西方思想的涌入也大大冲击了中国社会。

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

孙中山号召革命,推翻封建帝制,提倡民主共和,可是民主思想还并没有深入百姓,共和只是少数知识分子的美梦。

张勋复辟,袁世凯篡权,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中国的自由任然只是统治阶级的自由。

直到新中国的建立现代化的火种才得以在中国大地熊熊燃烧。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他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开始,逐步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对每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和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还通过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他通过对各种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思想的阐述,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通过对道家的自然观、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最后,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智慧精神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比如,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仁爱精神、兼容并包的思想、和谐共生的理念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总之,通过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阐述,不仅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也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他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哲学形式,它注重实践和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这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展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其次,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

他从儒、释、道三家入手,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对各家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还对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整体轮廓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此外,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精髓和核心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诠释。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道家的自然观念和释家的解脱思想,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风貌和内在价值。

他还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指出中国哲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

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哲学应当与世界哲学接轨,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和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史读后感范文1冯友兰先生在其《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将人生划分为四境界。

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我个人觉得,现实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都处于功利境界。

即我们所做的事都是出于利己考虑,尽管结果可能会对他人产生有利的影响。

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为自己谋取利益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同时作为社会成员的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难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或多或少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其中关键的是这种影响引发了人与人之间一系列的问题,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人与人之间信任在逐步减少,诚信危机不容小觑。

现代社会的人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有时掌握信息资源的多少会直接影响人在社会中的利益分配,因此,人与人之间慢慢就会产生欺骗,从而减少信任感。

再者,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人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难免会心理扭曲,为谋利益不择手段,直接导致诚信危机。

二、人与人的关系受利益因素影响增强。

人们由于在社会中的分工不同,进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差别,而人总是向往好的事物的。

处于底层的人为获取相对高的社会地位,处于高层的人为保住既得利益。

总言之,人际交往大部分是掺杂着利益的。

纯粹的亲情或友谊正在流失。

三、人际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一方面现在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真心对待,对纯粹的亲情和真诚的友谊即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是向往的;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对他人处处设防,为防受到伤害而谨小慎微的保护自己。

简言之,现在的人总是在互相依赖与互相提防中小心协调。

我认为不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本恶”都不足以解释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我真心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达到人生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兼论庄子思想
摘要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中西哲学方法论和出发点不同,中国哲学自成体系,百家林立,在哲学思想的继承上没有西方哲学明确。

冯友兰所著《中国哲学史》采用西方哲学研究的思路,梳理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哲学思想,并做出深刻见解。

本文在简略阅读《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对该书内容进行简单概述和评论。

并就自身感想与书中描述,对自己感兴趣的庄子思想进行详述。

关键字中国哲学史;冯友兰;庄子
1. 引言
2012年12月20日,朴槿惠成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

朴槿惠爱好阅读、书法,很喜欢中国哲学。

她曾在多种场合说过:“在我最困难的时期,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一本能对韩国总统产生深刻影响的哲学史著作,无疑存在他的独特之处。

《中国哲学史》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通史,还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中国哲学史。

陈寅恪曾评此书以为“取材谨严,持论精确,……今欲求一中国哲学史,能矫傅会之恶习,而具了解之同情者,则冯君此作庶几近之”,“此书作者取西洋哲学观念,以阐紫阳之学,宜其成系统而多新解”。

尽管中国哲学界对冯友兰的评价呈两极化,但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存在惊人的一致:在目前所有中国哲学史著作中,还未能有任何著作能在整体上胜过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

该书在中国哲学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2. 内容概述
该书上半册从先秦梳理到董仲舒,以诸子为核心,相比之前诸人,能系统的有意识的利用西方哲学的概念,如黑格尔的矛盾三段论,边沁的功利主义等等无疑是一种推进,从中可见比较哲学的雏形,可惜后来的发展多拘泥于简单的比较。

同时很多注也都体现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如对梁启超评价先秦思想繁荣原因,人民生活空前痛苦,作者即认为中国历史根本无时无刻人民均水深火热,此理由无法成立。

下半册自董仲舒开创独尊儒术之时代始,历数两汉之古今文经学之争,魏晋南北朝之玄学佛学,唐朝之佛学以至宋明理学,最终以康有为等人为中古时代之结束。

中间各种图表,各种解释固无一一细论之必要,其实我很怀疑为什么要对诸如董仲舒的天地观,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之类的东西详加描写。

但是魏晋以至唐朝的佛学确实是能展示作者深厚学术功力之处。

对佛学的一点浅薄理解多半来自古龙武侠小说的“手中无环,心中有环”至于阿赖耶识就只能想起沙加和婆罗双树园,这里对玄奘、天台宗、华严宗等的介绍让我第一次触及了这个思想系统。

同样还有整个宋代的理学心学之争,对理学和古希腊哲学的对比正符合了作者在绪论中讨论的中国哲学史的写作思路。

我之前一直以为形而上是根据书名译来的神作,现在才知道和理念一词一样,都有深刻的中国思想基础。

朱子之理和柏拉图之理念似乎差别极为有限。

三篇审查报告,分别由陈寅恪和金岳霖先生执笔,讨论中间大师风采展露无遗。

谈到人生理想方面的话题更是亲切。

尤其是大家特别就冯先生导论中的“中国”与“哲学”两者间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陈先生对文化输入与吸收方面的见解远在川端康成之前,而金先生对论理的讨论无疑和他深厚的逻辑学基础密不可分。

3. 书评
面对西洋哲学思潮在中国的兴起,中国哲学家关注一个现代中国哲学所必将面临的问题:面对西方哲学知识方法论与哲学体系,中国哲学自身未来该如何建立起自身的知识方法
论与系统的中国哲学体系。

所以熊十力从佛学的《唯识宗》出发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十力搞佛学其用意部分也是在此;其高足牟宗三与唐君毅晚年则分别从陆王与康德黑格尔来回应了这个问题;贺麟也是从宋明理学与黑格尔出发;而冯友兰则是从宋明理学出发,并结合西方的新实在论来思考和解决这个问题。

冯友兰在书中有言,“叙述一时代一民族之历史而不研究其哲学,则如画龙不点睛”,冯友兰按照西方完善的哲学理论把中国历代哲学思想梳理了一遍。

从本质上理解,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的方法论是一种新实在论。

然而,诸多学者对冯的思想有所批评。

“接着讲”是冯友兰《新理学》中的路数,对此当时提出深刻而严厉批评的就有洪谦与王恩洋。

两位意见非常很值得重视,洪谦正是从自身的新实在论的逻辑哲学来批判冯友兰的方法论,并最终站在维也纳哲学立场上,认为冯友兰的这种哲学的方法论也是立不住的,洪谦相反却把冯友兰看作没用的魏晋玄学在传统中国哲学与诗歌的玄学上抬高,认为有其自身的一定意义。

因此,冯友兰的学说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但在中西融合的路途上仍显得生硬。

对我等初读者而言,已然是一本值得再三品读的大作。

4. 庄子思想评述
冯友兰在书中庄子放入道家哲学中作整体的综观,以简洁明快的方式抽象、归纳出庄子哲学的几个重要范畴,从而将庄子思想中的哲学内容整理出一个初步的框架。

在他看来,庄子哲学中的“道”即是“天地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而“德”便是“各物个体所以生之原理”。

这一说法形式上固然是原于道家思想的本义,但在原始道家那里,它们不仅是“理”性的,同时也是“气性”的,将“道貌岸然”、“德”理解为“原理”,要经过魏晋玄学的抽象才得以表现出这种倾向。

这一点,是冯友兰取自西方哲学对庄子的诠释。

庄子这本书流传到今天,还剩下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大部分人认为只要内七篇是庄子本人所作,其余都是庄子后学所托。

我自己没看出来风格上的区别,因为整本书给我的感受,用《庄子·天下》篇里的一句话可以很好的形容-----“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戃”。

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死?什么是自我?其实我认为说来说去,庄子都是在说一个人和自然的关系。

可能也正是这一点,庄子在经过无数年的争议后,依然和老子一起划入了道家。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悬而不解,就是道。

庄子自认为怀大才,但是他不在乎怀才不遇,因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他说以为天地沉浊,不可与庄语。

我最喜欢的是《齐物论》里那句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个应该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最高境界了,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正是在这篇《齐物论》里,提到了庄周梦蝶的话题。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为蝶乎,抑或蝶之为周乎?我一直很困惑,庄子用梦蝶之说作为《齐物论》的结尾,大概是他也认为天地广阔,命运难言,短短的人生,就像阵风,与蝴蝶乃至众生的生命纠结在一起,微小迷茫。

梦蝶之语有如两个世界,超脱世外,遨游天地。

可记得庄子的那番话:“生若白驹过郤,忽然而已。


然而,鼓盆而歌的庄子又有什么想不明白的呢,他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死观,来自于天地,回归于天地,我们都是自然地一部分。

其实,如果能看来这一点,也是好的,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像一首歌,再长的高潮也有结束的那一刻,看开点,少了一点痛苦,自然而然地走下去。

可是从另一个观点看,我欲乘风归去,却不恐高处不胜寒,以大鹏之心看万物,人生固然洒脱,却也少了几分体验。

如果我的至亲有朝一日归去,我必当大哭一场,那一刻当隔绝自然,体会作为一个独立自我的人的情感。

因此,我们有时需要在这二者之间找一个立足点,保持中庸之道。

在人离去之前,怎样的活着,也是世人一直探讨的,辛弃疾的那首破阵子说道,“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的这个人生观是我们大部分人的观点,这是践行之道,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也是社会所提倡的。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怎样才算是发挥自身的价值?价值是由谁来决定的?如果按庄子的说法,这世间万物都是一样的,本无贵贱之分,谁有资格评价别人的价值呢?江苏省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拒绝平庸我是觉得很莫名其妙的,虽然我不是江苏考生,但是我还是很不可理解,可能有的考生在平庸这个词义上做文章,就是说平庸不同于平凡,如果说这个解释行得通的话,庄子先贤的理论是在是不值一提,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完全被否定么?一句话:“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好一句曳尾于涂中!人有的时候还是要遵循自身的愿望。

一位哲人曾经这样说人生:人生,就是一个灵魂,来到这个世界受苦,生活,然后死去。

但是,由于这个人所做过的努力,他所受过的苦,后人永远不必再受……这个说法,我是不认同的,但是,我很喜欢。

每个人的人生各有各的精彩,乱世之中,有些人选择登极望远,引吭高歌,问三尺长剑,看万里江河;也有的人把忧愁浅唱,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演奏一曲清贫乐。

庄子中提到了很多自我的定位,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如果我们一直追着别人的路走下去又有何意义呢,做第一个自己吧,不要做第二个别人,活在当下,做好自己该做的。

人生就像一滩水,不沿着江河,不沿着沟壑,向着四面八方肆意流淌,不知去往何方,不知何方可去。

然而,我们一直活在当下,铭记一切都会过去,带着大鹏的翅膀超越自我,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我一直很喜欢苏轼的一首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其实颇有庄子的韵味,但愿我们的人生都能自由而快乐,追求自己小小的梦想,走过一段美好的旅途,也算不负一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