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 故事

春秋战国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争斗,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故事。
一、齐桓公称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他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军队等措施,使齐国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齐桓公还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即尊重周王室,抵御外族入侵,维护了中原地区的稳定。
二、晋文公重耳流亡晋文公重耳是晋国的一位公子,因为晋国内乱,他被迫流亡在外。
在流亡期间,重耳历经磨难,但也结识了许多贤能之士,为他日后成为晋国国君打下了基础。
最终,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国即位,成为晋国的国君,并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之一。
三、秦穆公求贤若渴秦穆公是秦国的一位君主,他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他曾经三次亲自去茅屋请老马夫百里奚出山,最终百里奚成为秦国的宰相,为秦国的崛起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秦穆公还从楚国聘请了大批能人志士,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四、吴越争霸吴越争霸是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之间的战争。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都是春秋时期的杰出君主,他们通过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军队等措施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最终,越王勾践通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等手段打败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
五、孔子周游列国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仁爱”、“礼制”等思想主张。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主张周游列国,受到了许多君主的尊重和接待。
他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墨子兼爱非攻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
他认为人类应该互相关爱、和平共处,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子的思想和主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七、战国四公子战国四公子是指战国时期四位著名的公子: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黄歇。
他们都是各诸侯国的重要人物,以善于招揽人才、广交宾客而著名。
春秋战国小故事3篇_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小故事3篇春秋战国小故事秦武王:死得最窝囊的秦国君王秦武王是秦国末期着名的君王,虽说他在位只有短短的四年,但他的雄心壮志与远大抱负,却不逊于任何一代有作为的秦国先君,乃至他的异母弟弟秦昭襄王和统一六国的秦始皇。
但是,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的他,却由于一时的逞能与卖弄,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险些改写一统天下的秦国历史。
秦武王生而有神力,从小就喜欢与勇士们做有关力气方面的游戏。
乌获、任鄙二将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英勇而倍受宠爱,秦武王即位后,对二人更是宠爱有加。
话说齐国有个名叫孟贲的人,单字说,也是凭借力大的缘故而闻名于乡里。
他的力气大到什么程度呢——“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
一次外出打柴,他看见两只公牛正在打斗,二话没说,上前一手握住一只牛的牛角,愣是硬生生地把两只牛给分开了。
其中一只牛见此人有偌大的力气,当时也就服软了,匍匐在地,而另外一只牛则有点桀骜不驯,两只牛角不住地晃动,大有要抵死孟贲的意思。
孟贲当时就怒了,后果很严重。
他用左手按住牛头,右手就去拔牛角,瞬间牛角被拔出,牛血喷出丈余高,那牛也立马倒地而死。
人们都害怕他的蛮力,都不敢与他发生争执。
没过多久,他就听说秦武王正在招募天下间的勇士,他认为自己终于有用武之地了,于是就前往秦国投奔秦武王。
从齐国到秦国要经过黄河,过黄河当然要坐船而渡,然而此时岸上等待坐船的人很多,按照当地人的规矩,应该排队登船(这一点今人应该好好学学)。
然而孟贲来晚了,而他又不是讲规矩的人。
于是,他把前面的人都拉扯到自己的后面,抬脚就要登船。
当然有些人会看不惯,既而气愤,既而拿船桨打他的头,一边打一边说:“你以为你是孟贲啊,不排队就登船?!”看来他的名气还真是不小,都传到黄河沿岸了。
孟贲二话没说,扭头就用双眼瞪他,顿时怒发直立,眼睛大有瞪裂之势。
只见他大吼一声,河中瞬间波涛汹涌,先前登上船的人,都随着船体的摇动而站立不稳,纷纷掉入河中。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

春秋战国的经典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其深刻的性格描写、逼真的情节和启示性的主题而闻名。
下面将为您介绍其中几个经典故事。
故事一:管仲与桓公管仲与桓公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管仲是齐国的贤相,而桓公是齐国的君主。
在管仲担任宰相期间,他不仅帮助齐国实现了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发展,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故事二:孟子拒官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提出了仁政的理念,主张君主应以民众的利益为重。
据传,有一次吴国的君主拜访孟子,并希望孟子出任高官。
然而,孟子拒绝了吴国君主的邀请,理由是吴国的政治制度不符合仁政的原则。
孟子的坚持让人们深受启发,也成为后世的楷模。
故事三:齐桓公与晏婴齐桓公与晏婴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备受称赞的典故。
晏婴是齐国的一位智囊,出色地辅佐了齐桓公。
据传,当晏婴初次进见齐桓公时,齐桓公对晏婴提出了一系列的考验,以测试他的能力和品德。
晏婴通过机智和卓越的才能成功通过了这些考验,并获得了齐桓公的赏识和信任。
故事四:孟子劝学孟子劝学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典故。
据说,有一次孟子路过一个村庄,看到一群孩子在玩耍而不读书,他感到非常担忧。
孟子便告诫这些孩子们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孟子的劝学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教育理念,也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
故事五:孔子与颜回孔子与颜回的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富有启示的典故。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孔子对他非常器重。
据传,在孔子病重之时,颜回前去探望并请求传授真正的道德学问。
孔子告诫颜回要勤奋学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希望颜回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与颜回之间的对话成为后世人们追求道德美德的重要指南。
以上是几个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展示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性格,还带给我们很多有价值的启示。
正是这些故事的传承和演绎,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_历史故事

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历史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在现代历史教学中,需要年轻的教学方式,而一直作为传授历史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便承担着传播年轻教学方式的使命。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关于春秋战国的历史故事篇一:楚庄王纳谏公元前620xx年,楚成王的孙子楚庄王即位。
这位新君自登基以来,根本不理朝政,白天打猎,晚上喝酒,每日轻歌曼舞,沉浸宫闱。
他还下了一道命令:谁敢进谏,就杀了谁。
这样一混就是三年。
楚庄王手下有一位名臣,名字叫伍举,他实在看不下去楚庄王的所作所为,决心去见楚庄王。
当时,庄王正和郑妃等美女调笑,见伍举进来,理也没理。
伍举走上前,对他说:“大王,有人让我猜一个谜,可我猜不着。
我知道大王高才多艺,特来请大王赐教。
”楚庄王一听,很感兴趣,就坐直身子,问道:“你说来听听。
”伍举说:“有一种鸟,在大山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呀?”楚庄王听后,爱理不理地说:“伍举,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回去吧。
”然而几个月过去了,楚庄王不但没有改掉缺点,反而变本加厉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大臣名字叫苏从的,下定决心,冒死入宫进谏。
楚庄王问他:“你知道我下过死令,难道你不想活了吗?”苏从说:“我知道,只要大王能够听我的意见,让我去死也心甘情愿!”楚庄王听后很受震动。
从此,他的态度转变了,停止了荒淫奢靡的生活,全力用心在朝政上。
他调走了一批奉承拍马的人,重用敢于进谏的伍举、苏从等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处理日常政务。
很快,楚国上下,气象一新。
也是这一年,楚国出兵灭了庸国。
几年之内,楚国又出兵,讨伐宋国,俘获战车五百乘,大大加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
楚庄王不仅在国内大事上能听从大臣们的正确意见,对外攻谋上,也常采纳合理化建议。
楚庄王20xx年的时候,楚国出兵讨伐陈国,杀死了陈国弑君的臣子夏徵舒。
陈破之后,楚国索性把陈国划入自己的版图,使之成为自己的一个县。
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

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春秋五霸的小故事引子: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被认为是变动频繁、纷争不断的时代。
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出现了一群卓越的领袖人物,他们被人们称为春秋五霸。
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和越王勾践。
他们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军事战略,相继成为各自国家的领袖,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带来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一系列小故事,介绍这五位春秋五霸的事迹,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贡献和影响。
一、齐桓公:智勇双全的领袖齐桓公是历史上第一位被封为霸王的君主,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英勇无畏的军事策略,为齐国带来了繁荣和辉煌。
有一次,受到晋国的威胁,齐桓公决定采取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请来智者陈轸,向他请教如何对付晋国。
陈轸告诉他一个办法,就是在晋国领土上放置一只乌龟和一只兔子,并给他们各自留下一块食物。
观察它们吃什么。
如果乌龟选择吃草而不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没有统一的领导,可以趁机出兵攻打。
如果乌龟选择吃兔子,那就表明晋国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不宜轻举妄动。
齐桓公采纳了陈轸的建议,派人去实施。
结果乌龟选择了吃草,这说明了晋国的内部分裂,齐国趁机出兵,取得了胜利。
这个小故事反映了齐桓公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并倾听智者的建议。
正是由于他的英明领导,齐国在他的统治下达到了极致。
二、晋文公:统一八国的策略家晋文公是战国时期晋国的一位卓越君主,他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成功统一了当时分裂的八个国家,为晋国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晋文公被曹国封锁在城中,无法出击。
他出人意料地决定剃光头发,穿上流浪者的衣服,混在曹军中逃离曹国。
他故意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无所事事的流浪汉,引起了曹国将士的轻视。
在逃亡的过程中,他遇见了一位鼓鼓囊囊的店老板,在他的骡车上搭了一程。
晋文公打开那个布袋,里面竟然是装满了石头。
他问店老板为什么要装石头,店老板回答说:“在我卖兔肉的时候,我怕人们以为我在卖狗肉,所以我装满了石头。
秦始皇的历史故事

秦始皇的历史故事秦始皇,名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全国的皇帝。
他的故事充满传奇以及战争的辉煌。
在他一生中,他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而且对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部分:秦朝的崛起与统一秦始皇出生于一个春秋战国时期的小国秦国。
在这个时代,中国分裂成了七大诸侯国,相互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秦始皇年轻时聪明机敏,他的母亲也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严格要求嬴政的修养和学习。
嬴政继位后,迅速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通过征服周边的国家来扩大自己的势力。
他尽快完成了秦国的统一,并将国号改为秦朝。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政府的权力,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制度,使得整个国家更加统一和有序。
第二部分:秦始皇的功绩和改革秦始皇在建立统一的国家后,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来巩固和扩大他的统治。
他发动了修筑万里长城的工程,修建了灵渠和大运河来加强国家的交通和农业经济。
他还颁布了一部统一的法律,取消了分封制度,使得地方政权完全受到中央的控制。
秦始皇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来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
他改革了土地制度,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增加了农业生产。
他还推行商业政策,加强内外贸易,使得国家的经济繁荣起来。
第三部分:秦始皇的文化影响除了政治和经济的改革,秦始皇还在文化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
他下令将不同地区的文字合并为一种标准的文字,这就是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汉字。
他还修建了著名的兵马俑坑,为自己的陵墓准备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展示了他无比的权力与雄伟。
在秦朝统治期间,秦始皇还注重教育的发展。
他下令编撰了一部史书《始皇经》,并建立了学校来培养人才。
他还推行文字简化的政策,使得知识和文化更加普及。
结语: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统治者,他的历史故事让人们回味无穷。
他的崛起和统一,改革和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虽然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但他的统治也存在一些弊端。
然而,他的努力为后世的统一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值得我们敬佩和纪念。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孟尝君的贤明君主。
他治理国家有方,百姓安居乐业。
有一次,孟尝君听说邻国晋国的大夫晏婴善于治理国家,便派人前去邀请他来做官。
晏婴却说,“我不愿离开家乡,但我可以教你一些治国之道。
”于是,晏婴每天坐在家门口,向路过的人们传授治国的经验。
孟尝君得知后,便派人在晏婴家门口挖了一个大坑,晏婴却毫不在意地继续坐在原来的地方,继续传授治国之道。
孟尝君见状,大为赞赏,于是晏婴成为了齐国的宰相,为国家带来了繁荣和安定。
战国时期,秦国的孝公带领秦国不断扩张势力,最终一统天下。
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名叫张良的人,他是汉国的人,但却投靠了秦国。
张良机智过人,深得秦王的信任。
有一次,秦王派张良去刺杀汉王,但张良却选择了投奔汉王。
他劝说汉王要与秦国联合起来对抗其他国家,最终成就了汉王刘邦的霸业,开创了汉朝的历史。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感慨的历史故事,比如韩非子的兵家之道、孙子的孙子兵法、荀子的政治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这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期,历史上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缩影,更是对我们当下的启示。
正如孟尝君和晏婴的故事告诉我们,治国之道并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智慧和胸怀;张良的故事则告诉我们,机智和智慧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不仅是历史的一页,更是对我们的启迪和警示。
在这个充满着历史光芒的时代,我们应当铭记历史,汲取智慧,不断前行。
愿我们能够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力量,不断奋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历史。
这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故事

个人履历
战国初人,传说是墨子的首席弟子,他的字为慎子。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形成慎姓。 禽滑釐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自转投墨子后,便一直潜心墨学。禽滑釐与慎到不是同一个人,一个是魏国人墨子的弟子,另一个是赵国人学老子的学说。但从战国历史地理楚国、魏国、赵国相邻,试想慎邑、禽滑釐、慎到三者之间虽无历史文献记载,也并不能排除没有关系。
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
某年冬天,继母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袄,而假装给子骞棉袄,其实内里填的是芦苇,所以他寒冷无措。一日父亲坐车带他们兄弟三个外出,让闵子骞在前边掌鞭赶车,闵子骞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的水沟内。父亲非常生气,说:“你这个孩子真没出息,穿得这么厚还打哆嗦!看你弟弟,棉袄比你的薄,也没像你冻得那个样子。”喝斥后还鞭打他,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再捏捏另两个儿子的棉衣,心里明白了,父亲知道自己冤枉了闵子骞,而后大骂妻子不贤惠,决定休妻。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冻;母亲离开的话,两个弟弟都要和我一起承受没有母爱的孤单痛苦了)”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吴王诸樊——吴国国君吴王诸樊(?―公元前548年),姬姓,吴氏,名遏 (一作谒 ),又称吴顺王,吴王寿梦长子,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公元前560年―公元前548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有关春秋战国皇帝的历史故事》的内容,具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秦穆公,名任好,赢姓,...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那你知道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阅读。
: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奋发图强,重用人才秦穆公,名任好,赢姓,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网罗人才,重用贤臣,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左右手,这些能人是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的重要棋子。
他还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开始了秦国的崛起。
正是因为他打下的基础,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华夏的千秋大业。
为了能使更多的贤才为自己效力,秦穆公求贤人,从西方的戎人那里请来了由余,从东方的楚国请来百里奚,从宋国请来蹇叔,任用从晋国来的丕豹、公孙枝。
秦穆公用了这五个人,兼并了二十个国家,称霸西戎。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新法,移风易俗,使国家强盛,打败了楚国和魏国,扩地千里,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关于秦穆善于纳贤才《史记秦本纪》记载:"穆公任好五年,晋献公灭虞、虢,虏虞君与其大夫百里奚。
既虏百里奚,以为秦穆公夫人媵于秦。
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
秦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羊皮赎之。
楚人遂许与之。
"秦穆公认为要做大事得有大批人才,他想尽办法满天下去搜罗。
秦穆公与众不同的是,不重用本国的贵族。
他怕本国贵族权大势大,国君反倒受了他们的牵制。
他宁可重用外来的人才。
外来人才他们不像本国的豪门大族割据地盘,建立自己的势力,威胁国君。
可是秦国地处西部,人才难觅,于是他就打算到其他国家去搜寻。
当时他还没有娶妻,于是就派公子絷到晋国求亲,一方面可以结交晋国这个中原大国,另一方面可以顺便寻访贤人。
公子絷出发前,秦穆公特意嘱咐他:"我国国小,人才罕见,晋国是大国,必有奇才。
你这次去一则替寡人求亲,如果成功,我们就不用担心东边的威胁了(晋国在秦国的东面);二来就要为寡人寻访贤士,有愿意来我国效力的,就一定把他给寡人带回来。
"没过多久,秦穆公听说公子絷求亲成功,很高兴。
又听说访得贤人公孙枝,秦穆公更是喜出望外,急忙召来公孙枝相见,和他谈论国家大事,发觉其果然是很有才华的人,就拜公孙枝为大夫。
又派公子絷带上聘礼到晋国去迎娶伯姬。
十多天以后,公子絷带了伯姬和晋国陪嫁的奴婢、彩礼回来见秦穆公。
秦穆公打开晋国陪嫁奴婢的名单一遍,又核对了一下,就回过头问公子絷:"卿此去功劳甚大,不过这个百里奚是个什么人啊?怎么只有名字,不见人啊?"公子絷赶紧回答说:"百里奚原先是虞国的臣子,后来虞国被灭,他可能是不想为奴,逃跑到楚国了吧。
"秦穆公听到这里,又问道:"百里奚是人才啊,怎么晋国没有留住他,反倒把他当成了陪嫁的奴隶了呢?"公孙枝说道:"虞公和百里奚成了晋国的俘虏后,虢国有个大夫叫舟之侨的投降了晋国,他知道百里奚有才能,就想把他推荐给晋献公。
晋献公派舟之侨去说服百里奚,结果被百里奚给拒绝了。
百里奚说:君子才能不能施展,也不去敌国的土地,更何况是到敌国做官呢?"百里奚,姓百里,名奚,是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
他的儿子叫孟明视,后来也是个出名的人物。
百里奚在三十多岁娶妻生子后,离开虞国到齐国,但找不到出路,靠要饭过日子。
后来四十多岁他到了宋国,碰见一个隐士叫蹇叔,两人成了知心朋友,都想找一个出路,可是找不到主儿。
没办法,百里奚打算回到虞国去。
蹇叔说:"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倒是我的朋友,咱们不妨找找他去。
"就这样,百里奚又回到了虞国。
蹇叔带着百里奚去见大夫宫之奇。
宫之奇要带他们去见虞君。
蹇叔摇了摇头说:"虞君爱贪小便宜,不像有作为的人物。
"于是,蹇叔就离开了百里奚。
临别时他对百里奚说:"以后您要瞧我,就上鸣鹿村好了。
"打这儿起,百里奚跟着宫之奇在虞国做了大夫。
果然不出蹇叔所料,虞君爱贪小便宜。
晋国派使者到虞国,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作为礼物买通虞君说:"我们打算攻打虢国(又叫北虢,都城在今河南陕县东南),为行军方便,想跟您借一条道儿从您的国土过去。
"虞君瞧瞧手里的玉璧,又瞧瞧千里马,连连答应:"可以,可以!"大夫宫之奇拦住他说:"不行!虢国跟虞国贴得那么近,好像嘴唇跟牙齿一样。
俗语说:唇齿相依,唇亡齿寒,我们这两个小国相帮相助,还不至于给人家灭了。
万一虢国被晋国灭了,虞国也一定保不住。
"虞君说:"人家晋国送来了千里马和无价之宝跟咱们交好,咱们连一条道儿都不准人家走?再说晋国比虢国强上十倍,就算失了一个小国,可是交上了一个大国,还不好吗?"百里奚拉住宫之奇退出来说:"跟糊涂人说好话,就好像把珍珠扔在道儿上。
"宫之奇知道虞国一定灭亡,就带着家人跑了。
不久,晋献公派大将率领大军经过虞国去灭了虢国,回头顺便也灭了虞国,取回了千里马和玉璧。
虞君和百里奚都做了俘虏。
听到公孙枝说,百里奚逃到楚国去的消息,这时的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
于是派使者到楚,说:"我国的奴隶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
"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
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
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
"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直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拜百里奚为国相。
由于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大夫"。
百里奚辞让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
蹇叔贤能而不为世人了解。
当年我在外漫游受困于齐,不得已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
我因此想到齐君无知那儿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与无知一起被杀。
我到周地,见王子颓喜欢牛,就以养牛去接近他。
后来,王子颓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于被诛。
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
我也知道虞君不会信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俸禄和爵位,暂时留下来,想不到就当了俘虏。
从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贤能。
"秦穆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赎回来《东周列国志》云:百里奚到了秦国,穆公见他年纪很大,问他。
百里奚对曰:"才七十岁。
"穆公叹曰:"惜乎老矣!"奚曰:"使奚逐飞鸟,搏猛兽,则臣已老。
若使臣坐而策国事,臣尚少也。
昔吕尚年八十,钓于渭滨,文王载之以归,拜为尚父,卒定周鼎。
臣今日遇君,较吕尚不更早十年乎?"让我去搏击猛兽呢,那我年纪的确是老了;不过如果让我论国事呢,则比八十岁才遇到周文王的姜太公则还年轻十岁。
秦穆公与百里奚畅谈三日,颇为其才能所动,于是拜为上卿。
秦穆公能够积极大胆地举贤用能,关键在于他具有爱才之心。
为了访求贤才,他想方设法用五张羊皮换来百里奚,并能大胆起用,让其辅佐国政。
同时,穆公还能客观公正地分析人才,认识人才,使用人才。
他对百里奚的选用,并不以虞国的灭亡而认为百里奚无能,而是做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为"虞君不用子,故亡,非于之罪也。
"为了能够得到人才,秦穆公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
自己国家没有人才,就到别的国家去"挖",先在晋国"挖"来公孙枝,又从楚国"挖"来百里奚。
只要是人才,无论大才还是小才,他都不放过。
正是因为他开创的这种风气,使秦国成了吸引人才的乐土。
秦穆公求贤若渴,并且为能人提供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同时也利用他们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事业,真可谓最大的能人是把能人组合在一起的人。
秦穆公的这思想和做法,都是值得现代人所借鉴的。
韩愈在《杂说四说马》一文里,用识马的道理表明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他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识马者难得,有识马者然后才会发现千里马,不识马,即使有千里马也会被埋没。
人才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加以识别和扶持。
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由于不识马就不能饲养马。
"马虽有千里之能",但待遇不公,不能满足它起码的生活要求,因而不能发挥它的才能。
只有善于鉴别而又培养得当,人才才会大量的涌现出来。
韩愈这种爱才、选才、用才的思想,是对封建贵族那种选人唯贵、用人唯亲的腐朽思想进行的有力批判,也是对封建统治阶级那种埋没人才、摧残践踏人才的辛辣讽刺,同样也是我国历史上"尚贤"思想的新发展。
韩愈四试于礼部,三试于吏部,十年犹布衣。
他才高受屈,又几经贬谪,对于如何善于识别人才和培养人才有其真切感受。
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说马》就是他结合自己早期不得志的遭遇,而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所作的不平之鸣。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也是有价值的。
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认真识别和积极培育人才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在重用人才方面,三国时期的曹操表现得尤为突出。
早在创业之初,曹操就非常中重视网罗人才;建都许昌之后,又一再下达"求贤令",以朝廷的名义招纳贤士,试图把散落在民间的人才都聚集起来。
在选择人才的标准上,曹操以其政治家的独特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气取人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著名的《八月令》竟然明确地提出要起用那些"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这是对以门阀品第为惟一标准的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猛烈冲击。
对于曹操"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连宋代的政治家司马光也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曹操在创业之初,需要人才帮助打天下时,他更是虚心纳士,和刘备、孙权一样对有用之才极尽礼遇。
曹操厚待刘备、关羽的事情是尽人皆知的,其实他给予自己重要的谋臣将士的优待远在刘、关二人之上,故大多能得人心。
更为难得的是,曹操在创业之初能用度外之人,即对有用的人才做到不计前嫌,即使是仇敌也不念旧恶,不加报复,表现了一个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恢弘大度。
因此,将曹操对人才既任用又猜疑的态度比照起来看,他在人才问题上奉行的其实是实用主义的方针。
为了建立统一天下的霸主事业,他重视人才、礼遇人才,表现了他有囊括英才的雄才大略和容纳人才的恢弘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