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外来文化对哈萨克族丧葬习俗的影响

。 【 _ . ;
啦
,t
j
L 。 【 - o
,
。 j ,
乱
矗 一 L
,乱
.
1
广
l
,
l J ,
I  ̄ I . / , . L c ,
I — J 3 J
,
b
产. 一 乱
,1
.
。 【 - .
・
I
。
J ,Lj J b j 9 -
。
"
・
L ; , J L ・ 峥 1 。 3 。 j c — 一 l ・ — 1 3 L 童 L ^ L . J 3 t
。 L 乩 u
L u —
。 L . . -
t 。 L J 。 j , j U = ; 。 L J 。 j , : L
。 一 l L 3 J —. J L ’ j ’ 1 j L L ^ J 乱 1 j b: j 乩J
f . 产 l , j . 。 , t L 曩 J l 。 _ _ J 。
l 。 L - . —f f 乱 。 , _ _ I L 寞 j I 。 ’ J
J . 0 。 L ; l 。 ’ _L ; , 。 如
军 ; i }
兰 。
露 f i 孺 自 治 区 普 通 高 校 人 文 社 科 重 点 讲 究 基 地 新 疆 哈 萨 克 文 化 与 民 族 现 化 研 究
8 3 5 0 0 0 ・ j , J・ : 雪 , j , . _ L: u j j u q , I c
.
摘要: 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都需要吸收其它 民族文化的优点 ,以充实和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内涵 ,本文对哈 萨克的丧葬习俗作了介绍 ,并对其它 民族文化对哈萨克 民族文化的影响作了分析。
哈萨克族传统礼仪

哈萨克族传统礼仪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民族,其传统礼仪包括许多方面,包括婚丧礼仪、社交礼仪、待客礼仪等。
婚丧礼仪:哈萨克族的婚丧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婚丧礼仪中,哈萨克族注重尊重长辈、尊重传统和尊重自然。
在婚礼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习俗,如敬酒、献花、敬茶等。
在葬礼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仪式和流程,如默哀、鞠躬、献花等。
社交礼仪:哈萨克族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十分注重礼貌和尊重。
在交往中,哈萨克族会主动打招呼、问好、道别等,以示尊重和礼貌。
在聚会和宴席上,哈萨克族会遵循传统的待客礼仪,如让座、敬酒、敬茶等。
待客礼仪:哈萨克族在待客礼仪方面也十分注重礼貌和热情。
在客人到来时,哈萨克族会主动迎接、问候、递茶等。
在客人离开时,哈萨克族会送别、敬酒、敬茶等,以示感谢和敬意。
总之,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仪注重尊重、礼貌和热情,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哈萨克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反映了哈萨克族人民的友好和真诚。
哈萨克族旧时代丧葬流程

哈萨克族旧时代丧葬流程英文回答:In the old days, the funeral process for the Kazakh people was a deeply rooted tradition that involved various rituals and customs. When a member of the community passed away, the entire village would come together to mourn and support the family of the deceased.The first step in the funeral process was washing and preparing the body for burial. This was usually done by family members or close friends of the deceased. The body would then be wrapped in a white cloth and placed in a coffin made of wood or sometimes felt.After the body was prepared, a funeral ceremony would be held. This usually involved prayers, recitations from the Quran, and the sharing of stories and memories about the deceased. It was a time for the community to come together and remember the life of the person who had passedaway.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stoms during the funeral process was the burial itself. The Kazakh people believed that the deceased should be buried facing Mecca, the holiest city in Islam. The grave would be dug facing the correct direction, and the body would be laid to rest with their head pointing towards Mecca.After the burial, a period of mourning would begin. Family members would wear black clothing and refrain from participating in celebrations or gatherings 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is was a way to show respect for the deceased and their family.Overall, the funeral process for the Kazakh people was a time for coming together as a community, honoring the life of the deceased, and supporting their family in their time of grief.中文回答:在过去,哈萨克族的丧葬流程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涉及各种仪式和习俗。
【民族文化】哈萨克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

【民族文化】哈萨克族的清明节习俗与风俗一、引言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哈萨克族民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的节日。
哈萨克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哈萨克族在清明节期间的俗与风俗,以增进对哈萨克族民族文化的了解。
二、清明节的起源与意义清明节,又称为踏青节,距冬至后的105天,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它不仅是一个节日,更是对祖先的纪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哈萨克族来说,清明节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义。
三、哈萨克族清明节的俗1. 踏青祭祖清明节是哈萨克族人民追悼祖先的日子。
在清明节当天,哈萨克族人民会整装前往祖先的墓地,展开一系列祭祀仪式。
他们会为祖先扫墓、上香、祭祀并献上美食等。
这体现了哈萨克族人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也是传承祖先智慧和民族精神的方式之一。
2. 赛马与马球比赛在哈萨克族传统文化中,马是一种神圣而重要的存在。
在清明节期间,哈萨克族人民会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以庆祝节日的到来。
赛马活动是哈萨克族人民展示自己驯养马匹技能的舞台,也是展示民族精神和团结合作的象征。
3. 民族舞蹈表演哈萨克族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而闻名,他们将自己的情感、传统和融入舞蹈中。
在清明节期间,哈萨克族人民会表演各种传统舞蹈,以展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艺术istry。
4. 越野比赛清明节期间,哈萨克族人民会组织越野比赛,比赛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骑马、跑步或者开车等。
这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也是哈萨克族人传统文化的一种展示。
四、风俗与传统1. 哈萨克族服饰哈萨克族的服饰在清明节期间十分盛行。
他们会穿上独特的哈萨克族传统服装,如白色的长袍、羊皮袄、刺绣帽等,并佩戴传统的饰品,以展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特色。
2. 清明节美食哈萨克族在清明节期间会制作一些特色美食,如马肉等。
在庆祝祭祀完毕后,族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同品尝传统的哈萨克族美食,享受团圆的时刻。
五、结论通过了解哈萨克族在清明节期间的俗与风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哈萨克族的民族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说到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很多都是在草原游牧的独特环境下形成的,包括他们的饮食方面,服饰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礼,这些都是很有特点的。
朋友们,你们知道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吗?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公元六世纪,哈萨克部族的咄陆部就在塔城、额敏一带活动,十三世纪后,居住在额敏河流域的哈萨克部落有乃蛮、克烈、乌克斯、咄陆等部。
十七世纪末,西部蒙古族准噶尔部与哈萨克各部因争夺草场发生战事,县境内哈萨克人被迫向西迁移,哈萨克人口剧减。
以前的哈萨克人过着游牧,逐水草而居,流动性较大。
十九世纪中叶,一部分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俄国哈萨克人迁入塔城额敏一带,和丰、阿尔泰的哈萨克人先后迁至额敏所属的玛依尔、加依尔一带居住。
1929年,苏联境内居住在塔尔巴哈台山以北的哈萨克人又一次大批迁入中国境内,一部分在额敏定居。
1943年,额敏县内哈萨克人达32222人。
新中国成立前,哈萨克族主要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无定所,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少数贵族及宗教上层掌管着经文,他们把子女送往外地读书,大多数牧民与教育无缘。
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现有哈语中学9所,在校生4085人,17所,在校生5522人,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已达到100%。
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时进寺礼拜。
哈萨克人崇拜太阳和,所以所住毡房和清真寺的门都是开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哈萨克族过去主要从事牧业生产,饮食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食有手抓肉,红烧肉、灌肠肉、熏肉等。
经腌制、风干的肉和马肠不但味道鲜美,而且便于储存。
主食有炒米、馕、馓子、包尔沙克、抓饭、面条、油饼等,奶制品有奶疙瘩、奶酪、奶油等。
喜喝用砖茶加牛奶和适量的盐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营养丰富,是每个家庭中必备的饮料。
过去的哈萨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

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东北的丧葬习俗(二)一、戴孝停灵之后,首先孝男孝女们由上了年纪的老人(懂得撤孝布的老年人)撤孝。
不论满族还是汉族,无论披麻还是带孝,必须要按以下的规矩去戴孝,绝不可乱带。
亡人是男的,戴孝应左短右长,亡人是女的,戴孝应右短左长。
扎腰的,亡人是男,孝男孝女不分男女都要扎腰左边。
亡人是女,都要扎腰右边,也就是短的不在了,戴孝是晚辈的孝意,平辈不用戴孝,父母走一个长短要差八寸,父母都走了孝布要差八分,决不可带齐孝,那样是犯重丧,除非两个老人一齐死的,(死在一天了或一齐出殡这样可以戴齐孝),切忌、切忌。
戴孝过去有很多讲究。
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
只要能戴孝就行了。
但是家族也应穿着素装,儿女们要带重孝,必须戴在头上的,孙子辈的在孝布上带一小块红布,重孙子辈的在孝布上带一小块蓝布条,以视区别,其他族人男的系在臂上男左臂,女的戴在头上。
二、灵幡灵幡又称引魂幡,招魂幡,为亡人引路去西方极乐世界。
下面介绍一下灵幡的制作方法,(一)、怎样从灵幡上区分故人年岁大小?凡不超过60岁故字前加世字。
60---70岁在故字前耆字,70----80在故字前写耄字,80----90岁在故字前写期颐二字。
如某人父是48岁故去的其灵幡上应写“世故”先考----内行人一看便知是60岁以前去世的。
(二)、怎样从灵幡上区分出所故之人是男是女?1、在灵幡中间和两边的飘带最下边来区分。
要求是:男剪箭头,女剪凹。
男的在最下边剪五个箭头;女的在最下边剪出五个豁口。
2、灵幡中间飘带的中间,要“男剪圆形、女剪方形”。
取天圆地方之意,男剪13个圆形,女剪14个方形。
男单女双。
比如故父名叫王占和,终年58岁,可写成:“世故显考王公讳占和之引魂幡”。
幡字必须落到生字上。
3、怎样写灵幡?灵幡两边飘带所写的字,最后一个字必须占上生字。
比如下边这个灵幡的飘带: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玉女送西方驾鹤西游。
上一联“金童前引路乘龙东去”是九个字,从金字起“生旺墓绝”念到最后那个字使占上“生”。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 哈萨克族的⼈⽣礼仪独具⼀格,别有特⾊。
他们主要有诞⽣礼、摇篮礼、满⽉礼、婚礼和葬礼等。
你还了解哈萨克族的什么礼仪呢?下⾯店铺就为⼤家整理了关于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希望能够帮到你哦! 哈萨克族的不同礼仪 诞⽣礼:哈萨克⼈把⼩孩诞⽣视为阿吾勒的喜事,婴⼉诞⽣后要举⾏“齐勒⼤汗库再头”仪式,要宰哈勒加⽺(为产妇宰的⽺)。
青年男⼥要来为产妇和婴⼉祝福,要唱《齐勒⼤汗库再头》即《出⽣歌》,祝福母⼦平安健康,⼈丁兴旺。
⼀般《齐勒⼤汗库再头》要连续唱3个晚上,主⼈要宰⽺款待来客和产妇。
在《齐勒⼤汗库再头》晚会上,阿吾勒的中⽼年⼈带上钱、财等礼物,分批来到产妇家,看望⼤⼈⼩孩,以表恭喜祝福之意。
“齐勒⼤汗库再头”仪式上吃⾁有讲究,吃⽺脖⼦⾁,不准⽤⼑⼦。
双⼿端着⽺脖⼦⾁,⽤嘴啃着吃,吃完了⾁要把脖⼦⾻放在毡房的最⾼处,过上⼀段时间才能扔出去。
禁⽤⼑⼦削⾁或将脖⼦⾻拆断,怕孩⼦得软脖⼦病。
并要唱⼀⾸歌:“ 孩⼦降临在温暖的毡房, 草原的鲜花为你怒放。
愿你成为勇敢的骑⼿,阿吾勒中有名的摔跤⼿。
” 摇篮礼:哈萨克族在长期的游牧⽣活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独特的育⼉护理经验,哈萨克族牧民通常使⽤摇篮(别斯克)养育婴⼉,婴⼉出⽣后⼀周或满⽉(40天)时要举⾏摇篮礼(别斯克吐依),这是哈族重要的⼈⽣礼仪之⼀。
摇篮由优质⽊材卯榫⽽成,头尾两端的下⽅有弧形⽊条着地,可左右摇摆。
别斯克的设计与哈萨克世世代代游牧⽣活有着紧密的关系,当家⾥男⼈外出放牧,⽽⼥⼈需要在户外⼲家务(如挤奶,制作奶制品)时,可以将婴⼉固定在摇篮⾥,防⽌⼩孩因⽆⼈照看⽽发⽣意外。
在转迁牧场的时候也可以将⼩孩固定在摇篮⾥,避免⼩孩遭受长时间奔波之苦。
哈萨克摇篮⼏乎陪伴了所有哈萨克⼩孩的婴幼⼉时期,对于哈萨克族⽽⾔别斯克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多少年轻母亲不分⽇夜的守护在摇篮旁,哼着摇篮曲,精⼼呵护着⾃⼰的⼩宝宝,盼着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满⽉礼:与汉族⼈的满⽉礼有所不同,哈萨克族的满⽉礼是在婴⼉出⽣后的第四⼗天举⾏。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哈萨克族历史上是一个在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在长期与草原接触中创造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大家希望!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习俗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
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
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
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
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右面额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
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
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
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杰恩特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
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
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等等。
婚俗哈萨克族的婚礼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带领伴郎还有各种贺礼前去娶亲,女方会迎接招待他们。
接受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贺喜。
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
在这一天,调皮的伴娘会把新娘藏起来,这时伴郎要骑在马上,与伴娘逗趣对歌,蠃了方能进门接新娘。
有时,其中的伴郎会乘其不备,从马背上跃进毡房,并从众伴娘围攻下夺门而出,如果跑不出来,就会招来嘲讽,没脸见人,还要向伴娘送礼。
哈萨克族的含义哈萨克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0万,全世界哈萨克族有1500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哈萨克人的丧葬仪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仪礼进行的。
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
遗体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亲点灯守灵。
前来吊唁的人们要进屋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的亲属。
然后用清水洗尸,洗完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安放在灵柩内。
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
赎罪仪式结束后,将灵柩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仪式。
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经。
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么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愿他安息吧!”
“加纳扎”仪式结束之后,即举行出殡仪式。
坟地远的用骆驼驮,并用毯子覆盖灵柩。
墓穴根据地形挖成直墓坑或掏成洞穴,尸体头部朝南,足部朝北,面朝西(即面对麦加)安放在墓穴里。
在尸体放进墓穴之前,所有送葬者每人在尸体上放一撮土,然后安放尸体,并堵好洞口。
死者入葬七天时要举行“七天祭”,并给洗尸的人赠送衣服或衣料。
四十天时要举行“四十天祭”,一周年时举行“周年祭”。
按照传统习惯,对死者要进行长时间的哀悼。
死者的妻子一年之内必须身着黑服,头包白布,以志悼念。
同时还要唱挽歌一年。
挽歌自有其固定的哀调。
每天在旭日将升和夕阳将落之时唱挽歌,如果远远看到前来吊唁的人也要唱挽歌,与吊唁的人见面时更要大声唱挽歌。
如果前来吊唁者是女的或是近亲,则相互拥抱,放声大唱挽歌。
死者埋葬之后,亲属和本部落的人们要给死者家送食物、白布和牲畜。
如死者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他的毡房旁边要挂吊唁的旗子,旗子的颜色因年龄而异,有严格区别:年轻人挂红色旗子,老年人挂白色旗子,中年人挂的旗子是一半红一半白。
死者生前经常乘骑的马要剪断尾巴,不允许任何人骑。
转场或搬家时,需将死者生前所用的马鞍和衣物统统挂在马背上,并由死者的妻子领着走。
同时还要带上志哀的旗子,经过别人的毡房时都要唱挽歌。
一周年时,要重修死者的坟墓。
坟墓的形式视其地位和经济状况而定。
一般人的坟墓用石块垒起,有地位的人用土坯砌成圆形或者方形的墓形。
也有呈八棱形状的。
一些有名望的死者,还在坟墓上用砖砌起高高的拱塔,墓地范围很广,他的亲属或同部落的人都可埋葬在周围。
一周年的祭祀活动是极为隆重的。
除重修坟墓外,还邀请亲属和本部落的人参加祭祀活动。
祭祀之日,先将死者生前的乘骑牵到毡房前,这时死者的妻子儿女哭着与死者的乘骑告别,然后将乘骑宰掉,并将志哀的旗子拿下,折断旗杆。
接着宰杀许多牲畜款待参加祭祀的人,并举行赛马、摔跤和阿肯弹唱等活动以悼念死者。
悼念活动结束后,死者的妻子取下头上的白沙,儿女们脱下黑色的丧服,并将事先挂在屋内的死者生前的衣服取下,交给主持祭祀仪式的老年人。
老年人将死者的衣服以及死者乘骑的马头,四个马蹄和马皮一块拿到墓地上去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