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

合集下载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哈萨克族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目前世界上哈萨克族人口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及中亚其它地区,以哈萨克语为母语的族人占全部哈萨克族的近95%。

哈萨克族是中亚历史上的一个独立民族,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哈萨克族以家庭聚居为主要形式,居住在新疆及中亚其它地区,少数在其他地区也有分散的哈萨克群落。

哈萨克族的宗教信仰哈萨克族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信仰,还有一小部分信仰基督教、东正教及其他宗教。

伊斯兰教信仰在哈萨克族聚居地区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对哈萨克族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教义、法律习俗深植于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并对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源远流长,传统习俗受历史文化及宗教信仰的影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风俗文化。

这些风俗体现了哈萨克族民族特征,是哈萨克人民精神家园的无形象征。

婚嫁习俗是哈萨克族传统习俗中最具特色的一项,婚配过程要求家长在数量及质量上具有一定的标准,比如马匹、衣物、文具、家具等,更是可以代表和体现新郎新娘家庭的财力状况。

家庭和社会习俗是哈萨克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哈萨克人生活的核心内容,哈萨克族人民以宗族为基础,家族关系至关重要,一个人家族关系复杂、紧密地联系着上千亲戚,这构成了哈萨克社会的特征。

哈萨克族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哈萨克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手艺和传统活动也丰富了哈萨克族的精神世界。

哈萨克族民间艺术有民歌、民间小说、草书、剪纸、印章刻制、织毯等。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哈萨克族的民歌,是对哈萨克族特殊的生活习俗体现,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光辉灿烂的历史和传统在今天仍然萦绕在哈萨克族人民的心中,他们将把蒙古族、哈萨克族文化传承下去,给后代延续。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也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下面是一些哈萨克族的主要风俗和传统文化:
1.牧民文化:哈萨克族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民族,
牧民文化在他们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他们骑马、放牧、饲
养羊、马等动物,把草原作为家园,并根据季节的变化迁
徙。

2.骏马文化:哈萨克族以骏马闻名,骑马技艺是他们的传统
技能之一。

哈萨克族人热衷于马术表演和马球比赛,并视
马为自己的朋友、亲人和财富。

3.音乐和舞蹈:音乐和舞蹈在哈萨克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有重
要地位。

他们善于演奏和制作各种乐器,如马头琴、揉镲、依普孜等。

民间舞蹈表演形式独特多样,如独舞、群舞等。

4.狩猎和射箭: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狩猎和射箭在哈萨克族
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射箭技艺闻名,举行射箭
比赛和狩猎活动以展示自己的技艺和勇气。

5.民族服饰:哈萨克族有着自己特色的民族服饰。

男子通常
穿着长袍短袖的夹克、马裤、高筒靴、以及环腰刀。

女子
则喜欢穿着色彩鲜艳的维吾尔族袍、长裙和高筒靴,头戴
斗笠和头巾,头饰丰富多样。

6.篝火晚会:哈萨克族喜欢在特定的日子举办篝火晚会,把
篝火点燃,围坐在一起,唱歌、跳舞、享受美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这些风俗和传统文化是哈萨克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独特的民族特色。

通过庆祝和传承这些传统,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文化身份和传统价值观。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哈萨克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特点:1.游牧传统:哈萨克族以牧民为主,拥有丰富的游牧传统。

他们繁衍于广袤的草原地区,以养殖牲畜为生,如马、羊和驼鹿等。

游牧生活使他们与自然紧密相连,并形成了独特的牧民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哈萨克族有丰富多样的音乐和舞蹈表演,代表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色。

他们常用一种叫做"dombra"的弦乐器演奏音乐,舞蹈则以婚礼、节日和庆典等场合为常见表现形式。

3.饮食文化:哈萨克族拥有独特的饮食文化,以肉食为主。

他们擅长制作马肉和羊肉菜肴,如马肉烤串、博尔苏奶茶和手抓饭等。

马奶制品也在他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重要角色。

4.狩猎和射箭: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活赋予他们出色的狩猎和射箭技巧,这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被广泛体现。

他们参与射箭和马背上的游牧狩猎活动,并以此展示和传承他们的生活技能和传统价值观。

5.波斯风格的传统服饰: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通常采用波斯风格的设计,以鲜艳的色彩和精致的细节为特点。

男性常穿长袍、乌纱帽和皮靴,女性则常穿马褂、头巾和长裙等。

6.高度尊重和待客之道:哈萨克族文化强调对长辈、客人和尊贵客人的尊重和礼遇。

他们有独特的待客之道,如丰盛的款待、热情好客和分享。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并且与他们的牧民生活方式紧密相连。

这只是对哈萨克族风俗和传统文化的一些简要介绍,实际上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如诗歌、民间故事、马球运动等。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作文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作文

哈萨克族的风俗和传统文化作文
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民族。

他们的风俗传统和独特文化蕴含着多元文化的魅力,值得我们认真了解和传承。

哈萨克族人生活游牧,饲养马匹和牲畜是他们的主要生存方式。

马匹在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视为忠实的伙伴。

哈萨克族英勇善战的游牧民族形象就源自于他们与马的密切联系。

他们喜爱骑射、赛马等马术运动,代代相传。

哈萨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文化。

他们崇尚色彩艳丽、图案精美的民族服饰,彰显出哈萨克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一种图案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哈萨克人的审美追求。

他们的头饰也极为独特,如男子戴草帽,妇女戴花帽等,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哈萨克族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音乐和口头传统。

《曼纳斯》便是哈萨克族最著名的英雄史诗。

他们以游吟诗人的形式口口相传,歌颂英雄事迹和美好生活,蕴含着哈萨克族人的智慧和情操。

哈萨克族的音乐艺术也相当发达,吟游诗人们总是伴着哈萨克族独特的民族乐器来吟唱。

哈萨克族在饮食文化上也颇具特色。

他们以畜牧为生,肉类是主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奶制品、羊肉等都是他们的拿手佳肴。

他们精于烹调肉类,烤全羊等菜品就是哈萨克族饮食的代表作。

哈萨克族的生活方式、服饰文化、诗歌和音乐传统以及饮食习惯等,
都体现出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详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是中亚和西亚地区最大的民族之一,居住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等国家的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族。

其文化和习俗源远流长、深具时代性,一直流传至今。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传统文化气氛等多方面。

哈萨克族的家庭习俗主要体现在以家为尊、长者为至尊、尊重老人,长辈绝不允许年轻人放纵行为,鼓励年轻人学习并努力工作,把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以后代子孙以家为尊为宗旨,扎根当地文化,从而形成哈萨克族的独特的家庭传统。

哈萨克族的宗教习俗,以伊斯兰教为主,在有关宗教的场合,哈萨克人人人都会尊重老人,特别是男性,给他们留出座位供他们坐,从容不迫。

在宗教传统中,还有闻传定要把aidak母牛乳酪面包献上宗教仪式上的习惯,祭祀神灵和祈求上天的保佑。

哈萨克族的风俗衣着,以裹头袍、哈萨克式头部饰物等为代表,裹头袍常用新羊毛制作,以示哈萨克族人在家庭及社会生活中的孝顺,哈萨克式头部饰物主要以发夹、新羊毛及上面装饰有五颜六色绣花、金丝等比较常见,是哈萨克族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之一。

哈萨克族的传统文化气氛,源自古苏烈文化,其古老特色的文化气氛一直浸润在当代哈萨克族人的思想中,把道德准则、农民的智慧、女性的美德、健康的生活方式、贤淑的风俗和文化底蕴融汇贯通,形成了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特色。

总之,哈萨克族是名副其实的古老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

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包括家庭习俗、宗教习俗、风俗衣着等,以及传统文化气氛,总的来说,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都极其独特、多样、丰富,值得大家去收藏与了解。

哈萨克人的忌讳和生活习俗,现在看都有科学道理

哈萨克人的忌讳和生活习俗,现在看都有科学道理

哈萨克人的忌讳和生活习俗,现在看都有科学道理哈萨克族的《白天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是kaz(天鹅)、ak (白)的联缀词,意为白天鹅,因其族崇拜白天鹅而得名而且也如同白天鹅一样爱干净。

今天我们通过他们的习俗饮食习惯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方式到底是怎样的。

哈萨克族饮食习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哈萨克族绝大多数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牧民们住的是一种轻便而又易于支撑和拆的毡房。

他们的饮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也食用蔬菜以前有时也吃野菜野草,奶制食品多种多样,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奶酪,奶疙瘩等都有药用价值他们制做的马奶子酒是名贵的饮料而且有强身健体补肾的作用哈萨克族独特手法制作的骆驼奶可以说有特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尤其是对幼儿和老年人的肺炎和胃病有一定的医治效果(没有一位哈萨克族以生喝骆驼奶而得过病反而更加强壮抗病毒)哈萨克族忌讳:1.哈萨克族忌食ZHU肉、驴肉和非宰杀而死亡的牲畜肉及野兽肉,也禁食一切动物的血,他们认为,这些肉和血都是不洁的。

因为不是宗教习俗而是通过生活经验得出有些动物需要水煮5小时才能完全杀菌而且带有多种病菌如(ZHU流感)而牛羊马肉需要2小时就可以煮好,因为都是食草类动物,而且都是自然养殖肉也是鲜美,所以很多商人都喜欢买哈萨克人养殖的牛羊。

2.饭前饭后,主人都会给客人倒水洗手。

洗完手后,不能乱甩水,(避免病菌或赃物甩出)而应用毛巾擦干。

3.吃饭或与人交谈时,忌讳抠鼻孔、吐痰、放屁、打哈欠、挖耳朵等不良习惯。

4.住房附近、水源旁边、菜园,墓地周围不准大小便。

(避免带来污染)5.大小便时要戴帽子,不要说话。

6.每当傍晚都会提醒孩子不要让蝙蝠碰到自己或去抓蝙蝠不然会变成傻子。

7.忌讳拔青草、因青草是草原生命继续的象征。

8.不能往火里、水里吐痰和倒脏水及大小便。

(避免带来污染总有天会给子孙后代有影响)9.忌讳在早上哭泣和说污秽语言,他们认为这样会办事不顺当或招来灾祸。

10.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牲畜和猎犬等,不能当着主人面追打猎犬和看门的狗,不要当面数主人牧畜头数,他们认为这样会使牧畜遭受损失和灾难。

哈萨克族民俗

哈萨克族民俗

必须下马徒步而过。
主人死后,须将其生前骑用的马剪去
颈鬃、尾鬃,其他任何人禁忌再骑用。
葬后7天、40天和1周年,均要过“乃
孜尔”(祭祀),对死者表示缅怀和哀悼。
按照哈萨克族传统习惯,丈夫死后,
妻子必须守孝1年。1年之内妻子必须穿黑
色衣服或素色服装,包白头巾,以示悼念。
吊唁人若是至亲或妇女,死者的妻子必须
仪式,众人还要唱“揭面纱歌”。晚上是婚礼的
高潮,来宾们尽情戏耍、跳舞、唱歌、弹冬布拉,
直到天明才散。
哈萨 克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俗
6、哈萨克族的丧葬礼仪
对墓地极为敬重,常将墓地作为祭礼
场所,如发生旱灾、羊群疫病,要到墓地
去祭祀,以求除灾;为孕、产妇寻求“杜
瓦”(墓地上的土),以求顺利分娩等。
行人骑马过墓地时不可急驶而去,妇女则
叼羊 调驯猎鹰
哈萨 克族 民俗
四、哈萨克族的饮食特点
长期以来,该族主要从事 牧业生产,与游牧传统相适应, 饮食习俗带有明显的牧区特点, 主要以牛、羊、马肉和奶制品 为食物,其次是馕、面条以及 抓饭等。
“金特”、“那仁”:哈 萨克族最喜欢的食物。
马奶酒
哈萨 克族 民俗
五、哈萨克族的社交礼仪
哈萨克族的待客有一套俗定的礼节,即先将给客人宰的羊
牵向客人休息的地方,将羊头拉进门内,伸出双手恭敬地对客
人说:“请允许吧”!
当客人表示同意后,才把羊牵出去宰杀,并在露天搭灶煮
肉。肉熟之前,先把餐巾铺好,端上“包尔沙克”(油果)、
奶疙瘩、奶豆腐、酥油等,大家围着餐巾席地而坐,主妇蹲在
壶具旁调配奶茶。
喝完奶茶,又换饮马奶酒。这时主人会弹起冬不拉,喝起
哈萨 克族 民俗

清朝的哈萨克族文化

清朝的哈萨克族文化

清朝的哈萨克族文化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期间,哈萨克族是在新疆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哈萨克族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变迁,融合了丰富多元的元素,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清朝时期哈萨克族的文化特点和传统习俗。

一、语言文字哈萨克族是土耳其语族的一支,语言通行古老的哈萨克文。

清朝时期,汉文化对哈萨克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部分哈萨克人开始学习使用汉字。

然而,哈萨克文作为传统语言仍然被广泛使用,被视为哈萨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服饰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非常独特,展示了他们的民族特色和审美观。

男子通常穿着长袍和长裤,上身搭配领口幅穆拉、套头毡帽等;女子则穿着色彩鲜艳的长袍和长裙,外面披着彩色围巾。

这些服饰通常使用丝绸、棉布、羊毛等材质制作,经过精细的刺绣和织工,彰显了哈萨克族人对美的追求和手工艺的精湛技艺。

三、音乐舞蹈哈萨克族音乐和舞蹈是其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也是哈萨克族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朝时期,哈萨克族音乐舞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他们常常演奏二胡、马头琴等乐器,以及演唱吟唱史诗等传统音乐形式。

同时,哈萨克族人还以独具特色的马步舞、手舞等舞蹈形式展示他们的激情和力量,在舞蹈中传递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拜。

四、民俗传统哈萨克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传统,这些传统仪式和活动彰显了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

如哈萨克族的婚礼仪式,包含着丰富的礼仪和习俗,共有三天三夜的庆祝活动。

此外,哈萨克族还拥有传统的骑射、摔跤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娱乐游戏,也是展示个人能力和勇武精神的标志。

五、美食文化哈萨克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活方式,在清朝时期,他们的食物以牛肉、羊肉为主要食材,烹饪技艺独特。

例如,他们会制作出口感鲜嫩、味道独特的抓饭和烤肉,深受人们喜爱。

此外,哈萨克族还有自己独特的奶酪、酸奶等乳制品,这些食物不仅满足了他们的口腹之欲,也是他们文化的一种体现。

六、宗教信仰清朝时期,哈萨克族主要信仰伊斯兰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J.NORTHWEST MINORITIES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No.1.2002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浅析周亚成(新疆大学阿尔泰学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46)[摘 要]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体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

骨信仰习俗的形成既有赖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又受到远古宗教文化的影响;既受到生活、生产环境的影响,又渗透着世俗的观念。

现在骨信仰习俗表现出其有意的一面,同时也有与社会发展变化不相适应的一面,这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哈萨克族;骨;信仰习俗[中图分类号]C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40(2002)01-0024-04在民间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当中,从古至今始终纵横交错地表现出许许多多有信仰色彩的事象,或表现为行为上形成了某种手段或仪式,或表现在口头上形成了一些信仰的语汇或口头文学,或表现在心理上形成了影响精神生活的某种力量。

[1]哈萨克族的民间信仰习俗十分广博,并且由于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特殊性,民间信仰习俗多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骨信仰习俗便是其中之一。

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还反映了哈萨克族对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的认识和朴素的环境意识,从中也给民俗学研究一定的启示。

一、骨信仰习俗的多重表现形式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可以分为人身骨骼信仰和动物骨体信仰,表现在行为、观念、语言和一些仪式中。

(一)人体骨骼信仰现代生物学和医学知识已经告诉我们:骨骼是支持人和动物体形,保护内部器官,供肌肉附着和作为肌肉运动杠杆作用的支架。

人体的骨组织中含有65%的矿物质和30%的有机物质,因而骨既坚硬,又有一定程度的弹性,而且骨松质的腔隙内容纳着红骨髓,是造血器官之一,因此骨在人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哈萨克族不仅极为看重骨在人体中的实际作用,而且将骨的意义延伸、扩张,表现出对骨的极端崇拜,达到了一种信仰的境界。

如:哈萨克语称骨为 syjek(髓叶克),通过对这一词添加附加成份和予以相应的动词,既用来表示人的体形外貌,也用以表达人的情感、心态。

哈萨克语说 长大成人为 syjek bekiw直译为 骨头长够了; 成长、长大为 s yjektenedi,直译为 骨头长大了; 魁伟、强壮的小伙子为 syjek ti d igit直译为 骨头大的小伙子。

当一个人十分 悲伤、悲痛时,说成 saj syjegi s rq rlaw,直译为 悲伤进入骨头, 含冤受屈、受压抑为 syjegi d as w,直译为 骨头受压, 天性说成 syjekke bitten minez,直译为 从骨里产生的性格, 积习已久,根深蒂固为 s yjekke si iw,直译为 渗进骨头里的。

哈萨克谚语也说 syjek tam r s yjenisip qun k!redi,aw z tamer art ∀alade(骨中的朋友相依为命,嘴上的朋友斤斤计较); s!z s yjekten!tedi,tajaq etten!tedi(恶语穿人骨,棍棒破皮肉)等。

哈萨克族对骨一词的宽泛运用,使其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反映出他[收稿日期]2001-01-05[作者简介]周亚成(1962-),女,陕西富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民俗学研究。

!24!们对骨的高度重视和崇尚,骨被看成人成长的要素,强壮的标志,也被视为人的情感、性格产生的根源和载体,这些附加给人体骨骼超常力量的意识,体现了哈萨克语族对骨的信仰。

又如:哈萨克族过去是一个以部落组织为主要社会组织形式的民族,部落、氏族成员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

至今哈萨克人与不相识的人见面时,仍会互相询问: 您是哪个部落的?虽然部落、氏族有固定的词语,但人们常习惯用 您是哪个髓叶克?(您是哪个骨头的)。

同一部落、氏族的人被称为 syjektes (同一骨头的);部落观念强的人称为 syjek#il(热爱骨头的人)。

旧时,哈萨克族社会封建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把自己称为 aq syjek!!!白骨头,把贫民称为 qara syjek!!!黑骨头,白骨头和黑骨头之间一般不得通婚。

哈萨克族以骨作为部落的代名词,用骨来区分贫贵,把骨同血缘、血脉等同起来,使骨具有了神奇的血脉传承功能,深刻反映了哈萨克族对骨的信仰。

哈萨克族对人体骨骼的信仰,还表现在一些仪式中。

如:哈萨克族对亡人,要给他们举行隆重的葬礼,切忌尸骨外露,认为只有这样亡灵才能得到安息;对亡于他乡的人,家人会想方设法将遗骨运回安葬,让死者的灵魂有 家可归;流产死亡的婴儿如果已成形,即骨已长成,要用白布包好埋葬。

人们相信如果亡人的骨骼流失荒野,此人便永远不能进入天堂,灵魂得不到安息。

习惯上送葬的人被称为 syjek#i(送骨者),现在太平间也被称为 syjek∃ana(骨房)。

骨又被哈萨克族视为人的主体和亡者灵魂的附存处、憩息地,充分显示出哈萨克族对人体骨骼的信仰。

(二)动物骨体信仰哈萨克族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依靠牧养的牲畜而生存,他们对所牧养的动物,如:牛、马、羊、驼等有着特殊的衷爱,不仅十分熟悉这些动物的习性,而且对它们的躯体结构也了如指掌,每种动物的骨体都被细致地分类、取名。

哈萨克族认为动物也是有灵性的,这些灵性储存、含盖在动物的骨体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把畜骨和垃圾混放在一起,也不随便踩踏畜骨,看到畜骨便随手拾起,集在一起后埋在畜圈旁,认为畜骨具有保护畜群平安的作用。

有时为了牲畜的安全,夜晚人们把老羊骨棒子和弓架堆在一块长木板上,放在畜圈旁,认为老羊骨最具避灾劫难的威力。

哈萨克族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老头和他的女儿相依为命,放牧着一群羊。

一天夜里,有几个盗羊贼来到老头的毡房前,想偷走老头的羊。

可是他们观察羊群动静的时候,却看见羊群的周围有很多白色的影子在晃动,他们想一定是老头家里来了护羊人,因此未敢下手。

第二天,他们到老头家里一看,毡房里只有老头和他的女儿,并没有其他人。

这天晚上他们又准备偷羊,又看到了白色的影子。

连续几天都是如此,他们不再敢去偷老头的羊。

当他们把事情的经过向老头坦白,想搞明白其中的原因时,老头笑了,指着插在毡房上的老羊骨头说:∀那些白色的影子就是我的羊骨头。

#他们一看,老头的毡房顶部架子上插满了羊骨头。

这则故事透露出的动物骨体信仰信息,与哈萨克族民间实际生活中的做法相一致,表明哈萨克族民间动物骨体信仰具有深远的根基和广泛的影响。

哈萨克族民间还常有人用羊肩胛骨算命,预卜祸福,并且在吃羊肉时,羊的12根大骨和其部位的肉,分配给什么人吃都有一定的规矩。

如:对长者和尊贵的客人给羊头和盆骨肉,表示尊敬;在结婚送彩礼仪式上,女方家要宰羊款待所有来客和女婿,席间岳父或长辈要让女婿吃羊的胸椎骨肉,象征男女双方如同胸肋椎骨相连一样,永远相亲相爱;前腿骨忌给未婚女子吃,认为吃了该女子嫁不出去或会晚婚;肋骨上前胸尖处的骨肉,不能让未婚的男子吃,如果吃了,该男子将来去岳父母家时,马会失前蹄,遭遇危险。

哈萨克族根据羊骨的部位和形状,赋予骨特殊的象征意义和产生的禁忌,也展示出哈萨克族对动物骨体的信仰。

哈萨克族对动物的骨体信仰不仅表现于放养的动物,还表现在对野生动物的骨体信仰,尤其是对狼骨的信仰。

哈萨克族先民曾经有过狼图腾崇拜,早在乌孙时期,狼就已经出现在口头传说里,∃史记%大宛传&记载了这样的传说: 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

匈奴攻杀其父,而昆莫生,弃于野,乌口兼肉蜚其上,狼往乳之。

单于怪以为神,而收长之。

在哈萨克族民间还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白狼的故事,说: 有一个青年人同一只漂亮的白色母狼相遇,在一个山洞里共同生活了40天。

后来狼化为娉婷少女,做了青年人的妻子,依靠贤淑的狼妻,年轻人有了许多牲畜,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2]哈萨克族先民视狼为神物,!25!受这一观念的影响,狼骨也被认为具有驱病避邪的作用。

如:哈萨克人常在身上配带狼膝盖骨,认为如此能防止腰腿疼;猎人出去打猎,喜欢在身上带一枚狼髀什骨,认为这样能避免灾难;人们也习惯在婴儿的摇篮中放狼髀什骨,希望婴儿平安无疾;在给婴儿举行诞生礼或40天礼时,前来祝贺的人如果给孩子送狼髀什骨,孩子的父母会非常高兴。

二、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及其内涵(一)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种多元文化的集合体,既有赖于人们对生物体的认知,又受到远古宗教文化的影响;既受到生活、生产环境的左右,又渗透着世俗的观念。

首先远古的宗教信仰是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万物有灵观念、 灵魂观念是人类先民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自身奥秘的产物,在原始社会人们笃信存在一个超自然力量的神秘世界,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灵的,人也有灵魂的存在。

哈萨克族先民曾经有过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信仰的原始宗教信仰,万物有灵观念、灵魂观念影响深远。

由于相信动物灵性的存在和人灵魂的存在,人们必然会为灵性或灵魂设想一个 住所,骨在人体和动物体中的相对坚硬与不易腐化,促使人们相信灵性、灵魂出没于骨,逐生产了对骨的信仰。

其次,哈萨克族民间骨信仰习俗的形成离不开哈萨克族对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的认识。

正是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与体验中,认识到骨在人体和动物体中的价值和非凡作用,才有可能将他们认为十分重要又和骨有着某种联系的概念和事物转化到骨上,形成了对骨的信仰。

第三,哈萨克族的骨信仰习俗与其他民族具有共同之处,如丧葬习俗中表现出的人体骨骼信仰,但大部分的骨信仰习俗都是哈萨克族特有的,这与哈萨克族特殊的生活、生产环境密不可分。

如:哈萨克族长期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逐水草而迁徙,形成了人员的大分散、小集中,长分散、短集中,这要求有一种方式将相对分散的人员联系在一起,于是部落组织产生。

这一方面能促进人们在生活、生产上的合作与协助,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人们能从是不是同一部落中识别血缘关系的远近,而不致走进近亲缔结婚姻关系的误区。

这种特殊的带有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形式,加上人体骨骼的被高度重视,于是骨同部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骨信仰方式。

也是因为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哈萨克族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牧养的动物,这决定了他们对动物的特别关爱,也成为动物骨体信仰形成的基本前提。

第四,世俗的观念进一步强化了骨信仰习俗的形成,哈萨克族历来就有尚白的习俗,在人们的观念中,白色是吉祥的象征,白色的雪山、白色的毡房、白色的奶食品、白色的天鹅等,都被人们所崇尚。

人体骨骼和动物骨体也呈白色,自然被看重,成为信仰的对象。

(二)骨信仰习俗的内涵民俗学研究的经典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民间信仰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功利性,即民间信仰的发生与传播,与实用的功利目的紧密相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