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
合集下载
精品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讲课ppt

7、“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自己仕途坎坷、功业未成、人生失意的困顿; 三叹连年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8、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 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háo 怒号
juàn cháng
挂罥
长林梢
bì 大庇
wù 突兀
qīn 布衾
chóng 三重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三、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文言被动句的标志。 译为···被··· 意思:茅屋被秋风所破坏。歌:“歌行体”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屋)
翻译课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 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 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 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 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 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 竹林里去。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 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有古乐府叙事的特点,亦可抒情、议论融 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句式灵活,音律自 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例如: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四、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 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 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 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但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 局发生了变化。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 成灾。草堂被吹破了,作者感怀身世写下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自己仕途坎坷、功业未成、人生失意的困顿; 三叹连年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8、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 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9、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háo 怒号
juàn cháng
挂罥
长林梢
bì 大庇
wù 突兀
qīn 布衾
chóng 三重茅
ào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转 俄顷 丧乱 广厦 见此屋
三、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文言被动句的标志。 译为···被··· 意思:茅屋被秋风所破坏。歌:“歌行体”
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得像山一样)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xiàn:同”现”)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小屋)
翻译课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 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 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 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 的水边。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 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 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 竹林里去。
“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 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的。有古乐府叙事的特点,亦可抒情、议论融 为一体,内容充实而生动。句式灵活,音律自 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例如:陈子昂的 《登幽州台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 京》。
四、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 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 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 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但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 局发生了变化。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 成灾。草堂被吹破了,作者感怀身世写下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24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 点。那这场战乱究竟给诗人的命运和 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什么遭遇 让他如此无助和狼狈?
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经历和遭遇
杜甫(712-770年) 755年 安禄山叛乱 杜甫由长安到白水县、奉先避难,衣食不保、幼子因饥饿 而死。 756年 有白水到鄜州(今陕西富县)避难。途中被叛军逮捕,押至长安。 757年 艰难逃离长安,期望投奔唐肃宗。为官时,刚正耿直,屡遭陷害。 758年 直谏唐肃宗,触怒肃宗,一再贬官,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最后辞官。 759年 初春,生活困顿、积怨成疾,卧病在家。又从东都洛阳先后漂泊到华州、 秦州等地。10月,遇上自然灾害,到同谷逃荒,住山谷、挖野菜充饥。几经辗转, 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
学习目标
1.了解歌行体的特点,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 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 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 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知人论世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 “李杜”。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影响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歌被 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 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诗风沉郁顿挫。
理解诗歌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g)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cháng)林梢,下者飘 转(zhuǎn)沉塘坳(ào)。
注释: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 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 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 水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课件

结识堂主——雨夜听心
❖ 一首诗就是一颗心;它载着一千
多年前作者的心声飘到我们耳畔;让
我们听到了一颗
的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的呐喊
有诗为证: 春望 石壕吏
品堂主佳作——边读边赏
边读边赏;领会美点可从词语 推敲 表现手法 情感表达等方面入 手
千古绝畅——情思飞扬
❖ 假如你能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唐 朝;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 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 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 吾 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腹有诗书
爱国忧民名人故事知多少
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先忧后乐的范仲淹;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 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1 这是诗歌描写的四个精彩画面之一; 请用你最 生动的文 字来描述这四个精彩画面;并将其凝炼 成四字小标题
2 将诗人在每个画面中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 凝炼成一个字 ……
❖ 秋风破屋—— 悲
·祈求广厦— 愿 顽童抱茅—叹 雨夜难眠—忧
推己及人 水到渠成
板书设计
现实 理想
秋风破屋
悲
群童抢茅
叹
雨夜难眠
忧
祈求广厦
盼
关 心 自己 民 生 忧 国 天下寒士忧 民
作业
❖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 课下赏析杜甫的名篇 兵车行
背景链接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 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 之乱时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盖一间茅屋 栖身 后遇大风吹破此屋;乃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课件(15张ppt)

这首诗作于代宗广德元年(763)春。诗人的 “喜”,从另一个方面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全 诗毫无点饰,情真意切。读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 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
诗歌诵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扫除障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 qīn chóng
ào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听读课文
拟
抓
写试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草堂依旧,诗圣安在?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自己
推
心 民
己生
及 人
忧
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人
国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忧
民
品读探究 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
好词)。 二、读出韵味,用心领悟,找出全
文主旨句。
诗词欣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歌诵读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扫除障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háo
juàn cháng
怒号 挂罥 长林梢
bì 庇护
wù qīn chóng
ào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
zhuǎn qǐng sāng shà xiàn 飘 转 俄 顷 丧 乱 广 厦 见 此屋
听读课文
拟
抓
写试情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草堂依旧,诗圣安在?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自己
推
心 民
己生
及 人
忧
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人
国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忧
民
品读探究 一、高声诵读、领会美点(好句、
好词)。 二、读出韵味,用心领悟,找出全
文主旨句。
诗词欣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优秀课件PPT46页

2.【难点探究】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 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答案】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但当 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 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 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 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第12页,共46页。
3.高:八月秋高风怒号 深。 高者挂罥长林梢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与“低”
相对。
4.自:归来倚杖自叹息 独自。 自经丧乱少睡眠 自从。 5.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独自,独个。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只,仅仅。 6.得:唇焦口燥呼不得 能。 安得广厦千万间 得到。
第13页,共46页。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 ,但一颗爱国忧民的心始终不悔,常常“白头搔更短,浑 欲不胜簪”,他的晚年生活更是凄凉,但他想的,不是个 人的苦难,而是天下苍生,这位伟大的诗人,就是唐朝著 名的诗圣“杜甫”。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诗《茅屋为秋风 所破歌》,体悟这位诗人的情怀。
第2页,共46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第18页,共46页。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yǐ 倚杖
shà 广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二 写一写字形
突wù( 兀 )
塘ào( 坳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24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大bì( 庇 )天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三 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见”同“现”,出现。 (二)一词多义 1.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被。 忍能对面为盗贼 做。 2.安: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稳。 安得广厦千万间 哪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PT(完美版) PPT课 件ppt优 秀课件 ppt课 件下载p pt免费 课件pp t精品 课件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 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 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 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 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 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 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完整ppt课件

•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 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 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 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
• 心苦痛惜
精品课件
15
学习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精品课件
6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奉赠韦 丞丈二十二韵》。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
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 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
活。 )
“诗史”、“诗圣” 《望岳》
《石壕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
7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精品课件
12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归来倚仗自叹息。
精品课件
16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 心苦痛惜
精品课件
15
学习第二节: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竟然忍心这样)(做动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公开,与”对面”呼应) (呼喊也没有结果)
精品课件
6
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理想: “致君尧舜上,再
使风俗淳”——《奉赠韦 丞丈二十二韵》。
(辅佐皇上,使之成为堪与历
史上的尧舜相比肩的有道明 君,让老百姓过上男耕女织、 秩序良好、民风淳朴的生
活。 )
“诗史”、“诗圣” 《望岳》
《石壕吏》
《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
7
时代背景
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江边的地方) (高高的树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草飞得低的)(落)
精品课件
12
第一节赏析:
1、作者用哪些词语来描写秋风的威力?
怒号、卷 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 “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 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28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归来倚仗自叹息。
精品课件
16
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 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 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 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 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第24课《唐诗三首》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22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
古 体 诗
古体诗,是与 近体诗相对而言 的诗体。在平仄 、句数等方面不 像近体诗那样受 到格律的严格限 定,因而吟诵时 比较自由,表现 出的是一种自然 的音乐美。
近体诗,又称 今体诗、格律诗 ,初唐之后,形 成的又一诗歌体 裁,讲究平仄、 对仗和押韵。在 近体诗篇中句数 、字数等方面都 有严格的要求。
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
见
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
诗 心
代的苦难。
——霍松林
20
如今广厦千万家,天下寒士俱欢颜 。
安居 乐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是 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的典范之作 。诗人关于现实世界之困顿、国家历史之丧乱的文字,无处不散发着 深沉郁勃之气,不可谓不“沉郁”。于此同时,全诗蜿蜒曲折的意脉 ——先言个人茅屋与历史家国的破败与破碎,笔势一转 , 以个人精神 理想突破眼前现实,再经由广厦、苍生、天下之新境抒发心忧天下的 济世情怀——更是将“顿挫”的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 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群童“破”相 丧乱“破”家 理想“破”灭
10
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
发,唐朝由盛转衰。48岁辞官之后带着
全家四处投亲靠友。公元761年春天,在
亲友的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
——余秋雨
18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
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
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
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金陵凤凰台》)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名句欣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背景材料: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 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第二年六 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 于灵武,是为肃宗。杜甫历尽艰难,投奔肃宗,后因 耿直,触怒肃宗,一再被贬,不被重用。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 投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 由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重”字解说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shāo),下 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无法制止这些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 声呼喊着,诗人心中是焦虑的,是痛惜的。
叹息自己,叹息儿童,叹息百姓,叹息天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草堂是避风港,带给杜甫温暖、安稳、宁静。
学习古典诗歌,要注重诵读。古语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shāo),下者 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同样在这一段中,还穿插运用了二字 句、九言句,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停顿,以便于更好地表现诗人情感。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诵读诗歌,把握节奏,读出韵味,同时 思考:哪些景物在影响着诗歌事件和诗人情 感的发展变化?诗歌中呈现了哪些印象深刻 的场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形容人生气时的神情与姿态。
号:篆书写法
本义是大声呼喊。
卷:裹卷,形容风势之猛,力道之强。
三重:多层,表示刮飞茅草数量之多。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连用了“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一系列动词,细致描述了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诗人愁苦、落寞、焦灼,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全诗以七言为主,主要遵循“四三” 或“二二三”式的诵读节奏,视具体情况 而定,相对自由。
诗歌的四个段落可以归纳出四个小标题: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诵读诗歌,应从具体的字词出发,体会 感知,尤其是刻画事物、人物,表示程度、 状态、性质的一些“动词”“形容词”,甚 至“数词”“量词”。
几个儿童抱走几束飘飞的茅草,这算“偷窃”吗? 杜甫为什么称南村群童为“盗贼”呢?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投 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由 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公元761年春 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 了一座草堂。
“安稳”是杜甫最大的渴求,“茅屋”是杜甫最 大的财富。所以他才会称群童为“盗贼”。
多音字:zhònɡ chónɡ 篆文:
(负重之人)+ (东,形似口袋) 本义是表示事物的重量,读作“zhònɡ”; 引申意为“又、再、复、层”,读作“chónɡ”
“重”典诗歌,正音识字是基础,我们 还应注意诗歌的节奏停连,反复诵读,揣摩 品味诗歌的意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金文: 篆文:
(言,语言)+ (可,表字音) (欠,与“口”相关)
“ 歌 颂 、 赞 美 ” “ 歌 曲 、 歌 诗 ”
“歌行”,可以入乐歌唱的诗。
一所茅屋,建筑价值并不昂贵,诗人却为它 的破损创作了一首诗歌,为什么呢?
学习古典诗歌,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 创作的背景资料,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 解诗人的创作动机、情思情怀。
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身临其境: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苦楚 无奈)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焦灼 痛惜)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 )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 )
李白诗名句欣赏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茅
历凄风苦雨
屋 为
感诗人情怀
杜秋 甫风
所
破
歌
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对诗歌本身有一个 整体的认知,从诗歌题目到诗歌文本,都应该 认真地解读,细致地感悟。
诗文注释 古籍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wéi)
为……所…… 表示被动 茅屋被秋风吹破
“歌”字解说
《说文解字》中解释:歌,咏也。本义为“唱”。
公元761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 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长期饱经饥饿、贫病、 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宁 平静的生活。此时的他已经白发苍苍,须拄杖而行。 不料,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一日大风破屋,大雨又接 踵而至。诗人想到动荡的时局,悲惨的遭遇,长夜难 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诗人的这一天可谓是又急又悲,那他回到茅屋, 有没有安稳一些呢?家中的状况是否给诗人些许安慰 呢?诗人的心境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品味古典诗歌时,我们可以: 1.读“诗题”,提取体裁信息、主体内容; 2.读“材料”,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境遇; 3.品“韵律”,掌握诗歌节奏、律动韵味; 4.赏“情景”,了解诗歌场景、诗人情愫。
(《独坐敬亭山》)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秋浦歌》)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李白诗名句欣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影响诗歌事件和诗人情感的关键景物有: 秋风、茅草、乌云、夜雨。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渡荆门送别》)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菩萨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诗名句欣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背景材料:公元755年,杜甫45岁,安史之乱爆 发,唐朝由盛转衰,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第二年六 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 于灵武,是为肃宗。杜甫历尽艰难,投奔肃宗,后因 耿直,触怒肃宗,一再被贬,不被重用。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 投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 由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重”字解说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qīn)多 年冷似铁,娇儿恶(è)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 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sānɡ)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 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欢颜!风 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wù)见(xiàn)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shāo),下 者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诗人无法制止这些孩子,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 声呼喊着,诗人心中是焦虑的,是痛惜的。
叹息自己,叹息儿童,叹息百姓,叹息天下。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 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草堂是避风港,带给杜甫温暖、安稳、宁静。
学习古典诗歌,要注重诵读。古语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háo),卷我屋上三重(chónɡ)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juàn)长林梢(shāo),下者 飘转沉塘坳(ào)。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风雨不动/安如山”
同样在这一段中,还穿插运用了二字 句、九言句,在诵读时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停顿,以便于更好地表现诗人情感。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诵读诗歌,把握节奏,读出韵味,同时 思考:哪些景物在影响着诗歌事件和诗人情 感的发展变化?诗歌中呈现了哪些印象深刻 的场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怒:形容人生气时的神情与姿态。
号:篆书写法
本义是大声呼喊。
卷:裹卷,形容风势之猛,力道之强。
三重:多层,表示刮飞茅草数量之多。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连用了“飞”“渡”“洒”“挂罥”“飘转”“沉”, 一系列动词,细致描述了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诗人愁苦、落寞、焦灼,无能为力,又无可奈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 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全诗以七言为主,主要遵循“四三” 或“二二三”式的诵读节奏,视具体情况 而定,相对自由。
诗歌的四个段落可以归纳出四个小标题: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 诵读诗歌,应从具体的字词出发,体会 感知,尤其是刻画事物、人物,表示程度、 状态、性质的一些“动词”“形容词”,甚 至“数词”“量词”。
几个儿童抱走几束飘飞的茅草,这算“偷窃”吗? 杜甫为什么称南村群童为“盗贼”呢?
759年杜甫心灰意冷,辞官而去,带着全家四处投 亲靠友。杜甫一家一年之内三次迁徙,由北向南,由 东向西,历尽艰辛,最终到达四川成都。公元761年春 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 了一座草堂。
“安稳”是杜甫最大的渴求,“茅屋”是杜甫最 大的财富。所以他才会称群童为“盗贼”。
多音字:zhònɡ chónɡ 篆文:
(负重之人)+ (东,形似口袋) 本义是表示事物的重量,读作“zhònɡ”; 引申意为“又、再、复、层”,读作“chónɡ”
“重”典诗歌,正音识字是基础,我们 还应注意诗歌的节奏停连,反复诵读,揣摩 品味诗歌的意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金文: 篆文:
(言,语言)+ (可,表字音) (欠,与“口”相关)
“ 歌 颂 、 赞 美 ” “ 歌 曲 、 歌 诗 ”
“歌行”,可以入乐歌唱的诗。
一所茅屋,建筑价值并不昂贵,诗人却为它 的破损创作了一首诗歌,为什么呢?
学习古典诗歌,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诗歌 创作的背景资料,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 解诗人的创作动机、情思情怀。
品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们身临其境: (1)狂风破屋,茅草乱飞。(苦楚 无奈)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焦灼 痛惜)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 )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 )
李白诗名句欣赏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蜀道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
茅
历凄风苦雨
屋 为
感诗人情怀
杜秋 甫风
所
破
歌
学习古典诗歌,首先要对诗歌本身有一个 整体的认知,从诗歌题目到诗歌文本,都应该 认真地解读,细致地感悟。
诗文注释 古籍资料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wéi)
为……所…… 表示被动 茅屋被秋风吹破
“歌”字解说
《说文解字》中解释:歌,咏也。本义为“唱”。
公元761年春天,在亲友帮助下,50岁的杜甫在成 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草堂。长期饱经饥饿、贫病、 颠沛流离之苦的杜甫迎来了后半生中一段难得的安宁 平静的生活。此时的他已经白发苍苍,须拄杖而行。 不料,就在这一年的秋天,一日大风破屋,大雨又接 踵而至。诗人想到动荡的时局,悲惨的遭遇,长夜难 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千古绝唱。
诗人的这一天可谓是又急又悲,那他回到茅屋, 有没有安稳一些呢?家中的状况是否给诗人些许安慰 呢?诗人的心境又有怎样的变化呢?
品味古典诗歌时,我们可以: 1.读“诗题”,提取体裁信息、主体内容; 2.读“材料”,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境遇; 3.品“韵律”,掌握诗歌节奏、律动韵味; 4.赏“情景”,了解诗歌场景、诗人情愫。
(《独坐敬亭山》)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把酒问月》)
(《秋浦歌》)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李白诗名句欣赏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 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 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
影响诗歌事件和诗人情感的关键景物有: 秋风、茅草、乌云、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