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历史变迁及其发展论文
论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论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黄远智;邢毅
【期刊名称】《工程管理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建设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基本上由国家统筹统建或按照"自筹、自建、自管"的模式来开展管理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校基本建设已经明显地成为了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高校基建工作的管理模式面临着重新定位和全面革新.文章在系统地分析我国高校基本建设工作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合同管理为高校基建管理中心环节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某大学基建工程实施合同管理的成功案例和经验进行了评述.
【总页数】3页(P44-46)
【作者】黄远智;邢毅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北京,100084;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8;F287
【相关文献】
1.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的探讨 [J], 吉俊民;汪韵秋;李一
2.家族制企业需要怎样的管理模式--家族制企业管理模式的评价与发展趋势 [J], 金莉芝;江小毅
3.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J], 刘鑫
4.我国技术进出口管理原则的确定及发展趋势--浅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中技术进出口管理模式的立法依据、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J], 吕继坚
5.传统经济管理模式发展趋势探讨 [J], 高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组织模式

新校园XinXiaoYuan摘要:为适应新时代的教学、科研需要,各高校工程项目日趋增加,规模、数量达到了新的高度。
建立有效的组织机构,规范学校基本建设管理,保证学校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成为高校基建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基本建设;组织模式;工程管理近年来,高校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规模普遍较大,涉及的工程资金多,工程项目庞大复杂,风险高。
完善组织机构建设,有助于规范学校基本建设管理,保证学校基本建设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目前,国内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中,基建管理部门模式运用比较广泛。
笔者结合多数学校实际情况,就基建管理部门模式展开探讨。
一、高校工程建设组织机构及职责学校工程建设组织机构一般含学校党委、校长、校园建设领导小组、基建处、财务处、纪检审计处几个部门。
1.校园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校园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或分管校长担任,基建、财务、纪委审计等部门负责人参加。
领导小组的具体职责包括:论证学校工程规划,研究审议学校工程建设方案,论证征地拆迁和工程建设,审议工程项目、重大设备招投标工作,监控工程项目的投资、质量、进度等,监督和管理基建项目的材料、设备采购工作及基建项目的变更、签证工作,审定造价和使用功能发生较大变化的基建项目变更、签证,审议和审定基建工作管理的相关程序、规章、制度,校长授权的其他基建管理工作事项。
2.基建处。
基建处主要职责为:根据学校总体发展规划,负责提出校园基本建设规划方案;协助学校筹集建设资金,合理利用各类建设资金;负责工程项目建设前期的项目建议书、立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和开工手续报批;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的征地拆迁,建设用地报批;负责勘察、设计、施工、材料、设备、咨询机构的招投标和采供;负责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质量、投资、进度及安全施工的控制和管理;负责组织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和申报备案表及产权证的办理;负责组织工程项目验收后移交手续办理和工程保修期内维修管理;负责学校建筑物、公用设施等大型修缮工程项目的管理;负责学校建设领导小组的日常管理工作;负责基建档案的立卷归档工作。
高校基建管理论文(2)

高校基建管理论文(2)高校基建管理论文篇二基于我国高校基建管理现状研究【摘要】我国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现状总体规划是基础,施工单位的优选是关键,质量控制是核心,结算审核是焦点,协调沟通是润滑剂,管理队伍的建设是保证。
【关键词】我国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我国高校的基本建设管理现状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建部门的任务就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设施,基建工作的目标就是对所建的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管理。
随着全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大,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也在扩大,我国高校的基建事业随之蓬勃发展,基建部门的管理任务也越来越繁重。
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满足学校发展的要求,值得我们进行探索和思考。
本文正是从这点出发,对我国高校如何做好基本建设管理现状工作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研究。
一、基本建设总体规划是基础做好基本建设总体规划,是我国高校进行自身建设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我国高校根据总体规划和基本建设投资情况,可以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批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建设。
我国高校只有认真做好基本建设总体规划,才能节约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
目前,在我国高校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招标任务书过于简略我国高校校区的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求规划设计者对用地、环境、历史、建制有较深入地了解才能做出切实可行、符合学校使用要求的设计。
但现实情况是,一些新校区的规划招标书仅是几页简单的文字,大致罗列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设计理念,以及所需校舍的情况,再附加一张地形图就草草了事,没有区位关系及进一层次的规划图,也没有地质报告和学校方面具体的办学规模、办学模式等基础资料,这就使得最终的规划方案很难与学校发展思路相吻合。
2.规划设计周期过短这一点在近年来新校区的建设中尤为多见,由于新校区建设的迫切性,常常是几千亩的校园规划,要求在很短的设计周期里完成,有的还要求有重要单体建筑如图书馆、办公大楼、主教学楼和体育馆等的设计,这样就很难保证规划设计的深入和到位。
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研究

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研究高校基建档案是在基建工程立项、施工、竣工验收、使用等期间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材料,也是高校档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相对比传统的文书档案,基建档案形成周期较长、涉及内容多且资料繁杂,因此,其对档案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基建档案管理要求,需要相关工作者积极探寻新型、有效的模式对其进行管理。
本文主要探究了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现状,并提出了几点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改进对策,以期能促进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标签: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简称高校基建档案,其是高校档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促进高校整体规划和管理,日后建设改扩建工作和正常运行均有重要的作用,而保证高校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记录连续性、完整性和真实性是其实现上述功能的基础条件,因此,各高校均需认识到基建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在基建档案管理中大力开发和应用新型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促进其稳定、健康发展。
一、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式现状当前,我国高校基本建设档案管理模主要包含两种类型:(1)基建档案资料由高校建设部门自行整理保存,并进行日常使用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基建档案便于建设部门日常查询使用,且建设部门专业对口,业务熟悉,能促进基建档案管理效率提高,它的缺陷在于建设部门往往缺少专职人员对大量的档案整理、组卷、归档工作,且没有档案整理设备和档案保管的专业空间,从而会导致档案管理归档不规范、不及时和保存质量不高。
(2)在基本项目结束后,由高校建设部门将相关资料整体移交给高校档案馆进行统一归档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优势在于档案整理、组卷、归档工作规范,具有专业的管理维护人员和较好的保存条件,它的不足在于由非专业建设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工作,会降低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熟悉程度和整理效率,不仅易引发管理工作重复问题,同时还会给建设部门对基建档案资料的查询、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
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发展趋势

学校管理制度的变迁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学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地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探讨学校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学校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1. 传统教育时期:在古代,学校的管理制度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基础,注重学科教学和教师的权威地位。
学校的管理由校长和老师全权负责,学生要严格服从师长的教诲。
这种教育体制普遍持续到20世纪。
2. 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学校管理制度开始向集体化转变。
管理体系更加注重集体领导,学校工作由学校党委和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
教育内容和标准也发生了重大改革,注重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公民精神。
3. 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教育再次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学校管理开始向企业化管理转变,引入市场经济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者开始注重管理效益和财务管理。
教育也越来越侧重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
二、学校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1. 强调多元评价:未来学校管理制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多元评价方式的应用。
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将逐渐被多元化评价方式所替代,比如综合素质评价、项目制学习评价等。
这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促进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发展。
2. 技术应用的普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管理制度将会更大程度地应用信息技术来提高管理效能。
比如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可以实现学生信息管理、教学管理、资源共享等功能。
智能化的教室设备也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培养创新能力:未来,学校管理制度的发展将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学校应通过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校管理制度也应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建立创新奖励机制。
4. 强化师生互动:未来的学校管理制度将加强师生互动。
学校管理者应更密切地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提供及时的解决方案。
高校基建管理模式研究与探讨

高校基建管理模式研究与探讨摘要:为了保证高校基建项目具有更高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对基建的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基建管理模式,希望可以为高校基建管理提供有用参考。
关键词:高校基建;管理模式;研究高校的基建工作具有一定特殊性和复杂性,这也就对高校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在大规模建设新校区时,一定会投入众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随着新校区的不断落成,高校的基本建设已经逐渐过渡到平稳期,这就导致部分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发生了模式上的改变,部分高校在不断精简机构与人员,甚至撤销基建管理部门,这对高校的基础建设发展极为不利。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的基建管理部门一定要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最大程度的规避成本风险,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促进高校的基建管理工作迈入新的台阶。
一、高校基建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目前我国的高校基建管理在工作过程中仍未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基建处仍然属于行政管理的一部分,虽然开发企业的基建管理模式并不匹配高校基建管理工作,但是不可否认现如今高校在选择基建管理模式上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不能合理分析基建管理模式的特点和适应状况,也不能对基建管理模式进行及时调整。
首先,管理模式存在一定滞后性。
高校领导普遍缺乏对基建管理模式的重视力度,不能结合学校的基建工作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模式存在一定滞后性;其次,缺乏对基建管理的全面了解。
高校的基建任务会随着建设过程的推进而改变,管理人员在进行基建工程管理工作时,大多凭借经验主义,缺乏对管理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不能全面了解基建管理模式,也就不能结合基建管理模式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最后,高校领导者在选择基建管理模式时存在一定盲目性,没有对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也不能促进基建管理工作与市场的高度结合,因而也就无法提高管理部门的竞争意识和工作积极性。
二、高校基建管理模式的常见类型分析现如今应用最为普遍的高校基建管理模式,大多是以高校的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设置专门的基建管理部门具体负责高校的基本建设工作。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思考论文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思考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高等教学发展也越来越迅猛,但是随之而来高校的基建管理工作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挑战。
学校在建设方面的规模越来越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经济,为此也面临了多种多样的问题。
在这种新的形式下,高校的基建管理承担的也越来越多,下文笔者将对高校基建管理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基建管理工作做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基建管理;科学合理;建议随着各高校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学校基建投资渐渐地在增加,这让高校的基建管理工作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高校基本管理工作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工作,是对一个或者多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工程进度等进行综合管理和协调、监控的过程,基建工作管理的科学程度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项目投资、工程进度和质量和环境的层次。
现在的高校基建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的是甲方项目制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很好地保证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安全等可以抑制一定的潜在风险。
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在工程招标、材料采购控制、施工过程等都具有一定的调控优势,下面笔者将以甲方项目管理模式为例子,对基建工作管理做出一定的研究。
一、重视校园的合理规划,做好设计单位招标工作高校基建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规划设计阶段,科学合理的校园规划可以避免校园的重复建设,让师生都可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所以要重视校园的合理规划,提高基建规划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校园规划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更强的工作,其中涉及了方方面面,比如校园总体的布局、交通网络、多层次信息交流场所,需要结合高校的下一步发展要求,处理好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系,保护原来的历史文物,同时对于其他已经有成熟科学规划的校园地区,要采取严肃不改动的态度,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校园的情况出现,造成浪费资源和经济,校园的规划要从实际出发,不要一味地向西方建筑风格学习,追求建筑立体效果,要考虑学校的财力、物力。
有的学校为了建筑新校区,没有考虑未来的生源变动问题,建大楼,投资数十亿元,债台高筑。
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

第23卷第12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月Jour nal of H i ghe r C o r r es pon denc e E du cat i o n(Phi l osop hy a nd So c i al Sci ences)V01.23N o.12 D ece m ber2010●高校管理●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变迁闵桢(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摘要:历史分析是研究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建国前六十年、建国后三十年和改革开放三十年三个阶段解读了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成因。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历史成因’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87(2010)12一0016~03研究我国大学管理制度需从近代开始。
因为近代大学管理制度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在形式上已经有些接近了,而我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与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大学管理制度。
当然,我国大学的管理制度不是说完全没有了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痕迹。
作为教育思想和文化的传承,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也影响着大学管理及其制度的建设。
如大学教学的管理、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等,仍然还有儒家思想在大学管理制度中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已经不是主流了。
本文根据政治历史与政权的更替,把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历史成因分为三个部分。
一、建国前六十年的大学管理制度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一开始就是建立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的。
所以我们谈大学管理制度,一般都要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或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联系起来。
研究建国前六十年的大学管理制度,主要针对近代以来我国大学管理的状况展开。
这一时期有一批近代大学的出现,首开近代大学管理史上的先河,开始尝试引入国外大学的管理制度办学,对于近、现代中国大学管理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选择几所近代有代表性的大学,研究他们的管理制度,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大学管理是很有帮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历史变迁及其发展探索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基本建设获得了历史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各高校实施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新建任务。
在此背景下,本文分别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对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的历史变迁进行梳
理并为适应国家投资机制改革提出高校基本建设代建制管理模式,使得高校加深对基本建设管理模式的认识,促进高校基本建设管理上水平,上档次。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传统管理模式;代建制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the high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realized leaping development, has obtained historical opportunity and the broad development space for capital construction, national universities has implemented the large-scaleconstructiontasks, including re- construction ,the extension- construction, the newly construction duty.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history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management model for the capital construction in a university are drawn in the paper ,based on the planned economy and market economy system,and the author proposes acting construction system to adapt the reform of state investment system,so as to deepen awareness of mangement moedl and improve overall mangement quality.
key words: university;capital construction; the model of traditional management; acting construc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 g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自1999年全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1998年底,全国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约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9.8%。
而到了2012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67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9% 。
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高校基本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国家教育、财政等部门意识到了高校办学条件的紧缺,加大了对高校的基本建设投资。
从20世纪90年代起,政府陆续出台一些措施,旨在加强对高校的建设。
1992年起,国家教委开始在高校开展“211工程”项目;1998年初,教育部又制定《面向21
世纪中国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985工程”。
教育发展带动了高校基本建设,许多高校都进行了大量的基本建设的新建、改建和扩建任务,高校基本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通过对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历史变迁进行回顾和探索研究,旨在既要看到多年来高校基本建设的发展变化,也要正视不同管理模式上存在的不足,使得高校的基本建设管理上水平、上档次。
一、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基本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基本建设的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随着
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步完善,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由原来的“临时性”转变成了“经常性”,各高校也随即设立了基本建设部门。
特别是21世纪前后,我国高等教育大发展,为了实现又好又快地完成基本建设任务,基本建设部门将建设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任务全部通过发包,委托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实施,自身承担管理监督和协调的职能。
这种将设计、施工以及其它分项工程通过发包的管理模式称之为“传统管理模式”,也是目前在各个高校中广为采用的模式。
目前,在我国高校基本建设管理中采用的传统管理模式主要有: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工程总承包模式。
(一)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
高校基本建设部门将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及其它分项工程分别发包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其它单位,这种管理模式称为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
由于施工总承包对承包商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它适应于简单、明确的工程。
如高校的宿舍、食堂等建筑;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建筑,如大型实验室等要由专业性的承包公司进行总承包。
采用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要有一个环境要求,就是法制环境。
在法制环境下,各参与方要有较强的法律和合同意识,能够比较自觉地履行合同的义务和权利,使合同管理能纳入正常轨道。
否则,工程项目就不能正常进行。
(二)项目管理承包模式
项目管理承包模式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项目
管理承包模式是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完成后,不是对工程项目各个阶段分别进行招标,选择设计公司和施工总承包单位完成相应的工作,而是先选择技术力量较强,有丰富工程管理经验的工程公司或咨询公司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承包。
项目管理承包商作为业主的代表或业主的延伸,帮助业主在项目前期策划、项目定义、计划、融资方案以及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等整个实施过程中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进度和造价,保证项目的成功实施,达到项目生命周期技术和经济指标的最优化。
项目管理承包模式的适用范围通常用于大型工程项目,这些大型工程项目通常具备以下特征:(1)项目投资大,工艺装置多,工艺技术复杂;(2)业主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缺乏,业主凭借自身的资源和能力难以完成,需要寻找有管理经验的项目管理承包商;(3)项目的一体化程度高,费用节省空间大,为业主追求项目的最佳目标提供条件;(4)项目投资方要求业主聘请项目管理承包商来管理项目。
这种管理模式目前是高校正在探寻的一种管理模式。
大胆引入校外力量和基本建设部门结合,使得双方优势互补;同时使得高校的基本建设工作思路得到转变,从原来的管理、建设、监督转变为一个纯粹的管理机构,从高校资源上比施工总承包管理模式节约不少,也为向将来高校基本建设平缓期过渡打下基础。
但目前社会上真正有能力有资格的项目管理公司并不多见,许多项目管理公司责任心也不强,完全采用这种管理模式也不现实,但是是一种发展方
向。
(三)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在有的地方也被称为“交钥匙工程”,简单来说就是把一个项目的全部设计和全部施工任务(包括市政配套任务、设备订货任务以及材料采购任务)一次性发包给一个单位,它能够利用设计与施工早期结合的优势,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采用这种模式对高校的合同管理、组织协调及目标控制工作都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