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总复习《鱼我所欲也》

中考语文总复习《鱼我所欲也》

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九下——《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

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提出了“仁政”的思想和“民贵君轻”的主张。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2、《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现存七篇。

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

《孟子》在先秦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重点字词【重点词语】欲:想要、需要。

舍:放弃。

生:生命。

义:大义,正义。

甚:超过、胜过。

于:比。

苟得:苟且取得。

恶(wù):讨厌,憎恨。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用这样(的手段)。

由,用。

是故:因此。

独:仅。

心:指思想认识。

丧:丧失,丢掉。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呼尔:轻蔑地、呵斥地。

与:给。

蹴(cù):用脚践踏。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

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通“辨”,辨别,礼义:这里指道德规范。

加:这里指好处。

奉:侍奉。

穷乏:穷困。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乡:通“向”,从前。

已:停止,放弃。

本心:本性,天良。

【一词多义】而:呼尔而与之:表承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某种办法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得到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表目的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复习课 课件

初中语文《鱼我所欲也》复习课 课件

(2)深入浅出,气势充沛。全文从容易理解的事物 说起,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文章的主旨,逻辑关系极为 清楚。运用对比鲜明地突出中心,排比句使文章气势 充沛,笔墨酣畅。
器;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古义:代词,这种;今义:
6.特殊句式 (1)鱼,我所欲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 死而不受(万钟)” 判断句,“„„也”表判断 省略句,即“乡为(礼义)身
1.重要的作家作品和文学常识 《孟子》,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战国时代 思想家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一部书,由孟轲及其 门人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7篇,261章,其文比喻巧 妙生动,辩论方法灵活多样。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答案: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 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 答案: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 不肯接受;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 乞丐也不愿意 接受。
(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答案:可是有的人见了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 礼义就接受了,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6)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答案: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 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9)此之谓失其本心 .. 天性,天良
2.通假字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语气助词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辟通避,躲避 乡通向,从前 辩通辨,辨别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
(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一词多义
得之则生 得到 (1)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 则凡可以得生者 那么 (2)则 得之则生 就 为宫室之美 介词,为了 (3)为 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答案: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 (那么我就只好) 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1.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篇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有何用意吗?(文章开头的作用?)(1)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通过舍鱼而取熊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语言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用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第一段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第二段的论证思路:首先,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义”的存在;然后,举“万钟”的例子,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全文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再次论证中心论点。

6.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

1)举“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举“万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将“先前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今天接受施舍的行为”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③比喻论证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题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鱼我所欲也》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题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鱼我所欲也》课件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鱼,我所欲也
欲:想想要要,,希希望望
(2)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得到到,,获获得得
(3)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超超过过,,胜胜过过 ☆于:介介词词,,表表示示比比较较,,相相当当于于““比比””
(4)万钟于我何加焉
☆于:介介词词,,对对
(5)呼尔而与之
☆与:动动词词,,给给
(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 ,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
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
贤者能勿丧耳。要的东西没有超过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假如如人人们们所所想想要要的的东东西西没没有有超超过过生生命命的的,,那那么么凡凡是是能能够够用用来来求求得得生生存存的的手手 段段,,什什么么((手手段段))不不用用呢呢??
(2)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金金人人想想要要的的是是太太子子,,留留守守你你参参与与什什么么??
辩:同同““辨辨””,,辨辨别别
(1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有什什么么益益处处
(12)妻妾之奉
奉:侍侍奉奉
(1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14)乡为身死而不受 (15)是亦不可以已乎 (16)此之谓失其本心
得:同同““德德””,,感感恩恩、、感感激激 ☆与:同同““欤欤””,,语语气气词词
乡:同“向”” ,,先先前前、、从从前前 已:停止 本心:本本性性。。这这里里指指人人的的羞羞恶恶之之心心
(6)此之谓失其本心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鱼我所欲也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训练——鱼我所欲也

十八、鱼我所欲也1.课下注释的重点字词。

(1)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2009](2)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2009](3)故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2009](5)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6)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7)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2.课下未注释的重点字词。

(1)鱼,我所欲.也欲:喜爱(2)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是故:所以3.句子翻译。

(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009安徽]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1.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秉持“舍生取义”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

2.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

[教材·思考探究]①“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在本文中侧重指羞恶之心。

②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

③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有“本心”。

3.通读文章,举例说明作者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参·教学设计改编]①比喻论证。

作者用“鱼”比喻“生”,用“熊掌”比喻“义”,形象生动地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②举例论证。

第2段列举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的反面事例,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③对比论证。

如将“乡为”与“今为”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人不可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的观点。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鱼我所欲也》课件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鱼我所欲也》课件
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继承和发扬 了孔子的思想,他提出“民贵君轻”、反对掠夺性战争 等主张。 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 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文学常识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被南宋朱熹列 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 《论语》)。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 公孙丑等著。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 五千余字,260章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 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 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模拟练习
【甲】 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
“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 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 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河北省2024中考文言文专项
重点句子
6.《鱼我所欲也》中用“万钟则不辨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两句来表明 对待“万钟”的标准与态度。 7.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说高远的心灵境界并非贤德之人所独有,只是贤 德之人能够一直保持这种心境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 加焉丧耳。 8.《鱼我所欲也》中,孟子阐述仁人志士不肯苟且偷生、不肯逃避死亡的原因的两 句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9.《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10.《鱼我所欲也》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 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鱼我所欲也注释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注释及翻译鱼我所欲也注释及翻译《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鱼我所欲也注释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您。

原文阅读: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出处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中心论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或者是“舍生取义。

”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注释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

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

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取:求取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

甚:超过;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

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测试九下1鱼我所欲也(含解析)

1 鱼我所欲也《孟子》(1)了解创作历史背景。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

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

所以,孟子将“富”与“不仁”对立起来,提出“保民”思想。

因此,孟子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

(2)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

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

化抽象为形象,而喻言(鱼、熊掌)与正言(我所欲也)交错迭出,更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人注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

(3)体会气势充沛、议论犀利的文风。

本文没有争辩对话,完全是个人独白,表现出孟子散文气势充沛、议论犀利的一贯风格。

第1段选取了“鱼”与“熊掌”,“生”与“义”,“生”与“死”,“所欲”与“所恶”等两两相对的事物或心态对比说明,正反论述,层层剥笋,逐步深化。

第2段由三字短句起始,节奏加快,情绪高昂。

虽然仍然保持了对比说理与正反论述的惯性,如“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

然而,当对举的句式转而为铺排,终于推演出汪洋恣肆的议论、排山倒海的质疑,发出最为强烈的呼喊,如惊涛拍岸,令人动容。

“义”和“生”的关系(80字以内)示例一: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

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舍生取义。

示例二:维护正义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基础下。

鲁迅先生以笔作武器,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同时也应该用智慧去维护“道义”。

一、重点字词1. 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 观 点 论 述 知识梳理(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014 (4)乡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同“__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2. 一词多义是: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F ____________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__③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 ____________3. 重点实词(1)鱼,我所欲.也欲F:___________(2)亦.我所欲也亦F:___________(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F:___________(4)所欲有甚.于生者甚F:___________(5)故不为苟得..也苟得:__________苟:____________(6)死亦我所恶.恶:____________(7)故患.有所不辟也患:____________(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__________(9)贤者能勿丧.耳丧:____________(10)一豆羹..豆:____________羹:____________(11)呼.尔而与之呼:____________(12)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____(13)乞人不屑..也不屑:__________(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__________钟:____________(15)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__________加:____________(16)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奉:____________(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____________乏:____________(18)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__(19)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4. 文言虚词①鱼,我所欲也. __________(1)也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__________①二者.不可得兼 __________(2)者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__________④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①舍生而.取义者也 __________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3)而③呼尔而.与之 __________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012 __________(4)于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①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5)则②得之则.生 __________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6)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__________(7)为②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8)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①人皆有之. __________(9)之②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③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10)呼尔而与.之__________(11)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12)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13)是亦不可以已乎. __________(14)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二、重点句子翻译1.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统编版)04《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学生版+解析)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

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二、内容概括。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

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

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

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课文第一段,用类比手法引出中心论点,并对论点进行论证。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一箪食,一豆羹”和“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的例子,进一步证明“义”重于生命,并得出中心论点,指出不应该为物欲所惑。

三、朗读节奏。

鱼/,我/所欲/也;熊掌/,以/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以/我/所欲/也,义/,以/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以/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得/也。

死/以/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鱼我所欲也》中考真题

(而)有不为
(是故)有甚于生 所欲——义
舍生取义
(是故)有甚于死 所恶——不义
4. 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解析】第 一段结尾的“贤者能勿丧耳”和全文结尾的“此之谓失其本心”都是文章的重点 语句, 具有结论性质。
“勿丧”,是指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 失了 “羞恶之心”。孟子在本文下面紧接着的一节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 而弗由,放其心而不 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这里以心、路 比仁、义,创造了内仁外义的理 想人格结构。“放其心”,就是丢失了自己的良心。
舍生取义的精神传承
在古代有很多人坚守着“舍生取义”的精神,如屈原、苏武、文天祥、谭嗣同等等。
在近现代,在国家处于危难甚至是存亡之际,舍生取义的精神依然是很多爱国志士的选择,他们 用 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的精神,比如抗日将领杨靖宇革命信念坚定,在战斗的最后只身与 敌周旋5昼夜,弹尽粮绝决不投降,直至壮烈牺牲,时年35岁。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 计丰 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点出了孟子之文的题旨,也提醒我们于 生活中时时反 观自省。
【解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鱼和熊掌两样东西的价值不同,鱼低贱而熊掌珍贵。二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而选取 熊掌; 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也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 下,必须舍弃生命 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作者用鱼和熊掌分别类比生和义, 一方面形象地区分出生和义之间价值高下,另一方面也让 人们明白既然知道熊掌比鱼珍贵故舍鱼而取能堂那么在生与义之间,就要舍生而取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5)所恶有甚【F】于死者
甚:胜过,超过
(6)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7)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
(8)蹴尔而与之
蹴:踩踏
(9)乞人不屑也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优厚的俸禄
(11)为宫室之美【F】、妻妾之奉 美:华丽;侍奉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2.一词多义
①二者不可得【F】兼
得到,具有
得 ②则凡可以得【F】生者何不用也 求得
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同“德”,感恩、感激
3. 其他重点实词
(1)鱼,我所欲【F】也 (2)二者不可得兼【F】 (3)故不为苟得也 (4)死亦我所恶
欲:喜爱 兼:同时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恶:讨厌,憎恨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实词样板文——通假字
《鱼我所欲也》一课中的通假字用法较为典型,共出现了5次,建议在本课 对通假字进行勾连迁移复习:
1. 故患有所不辟也 __辟____同__避____,意思是:___躲__避_______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辩____同__辨____,意思是:___辨__别_______
2020 云南
语文
知识盘点


金题演练
实词样板文——通假字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知识盘点
一、重点字词 1. 古今异义 (1)一箪食,一豆羹 古义:__古__代__盛__食__物__的__一__种__容__器____,今义:豆类植物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__古__代__的__一__种__量__器_____,今义:用铜或铁制成的中空的响器 (3)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____益__处__________,今义:增加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写作特点 6. 第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通过列举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 的正面事例;“不辨礼义”而受“万钟”的反面事例,形成鲜明的对比, 表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分组小练
第一组
1. 学而时习之_,意思是:________愉__快_________
2.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十二章》)
__有____同__又____,意思是:_用__于__整__数__和__零__数__之__间__
3. 略无阙处(《三峡》)
__阙____同__缺____,意思是:______空__隙__、__缺__口_____
返回目录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4. 往之女家(《富贵不能淫》) ___女___同___汝___,意思是:______你______ 5. 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___曾___同___增___,意思是:_____增__加_____ 6.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 ___冥___同___溟___,意思是:______海______
文意理解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拓展探究 9. 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 “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2012曲靖卷)
文意理解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8. 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 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统编教参·教学设计)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1段)、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第2段)。作者 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将“义”放在首位,摒弃利 己私心的做法。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4.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反问句)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 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5.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6.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一碗饭,一碗粥,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文意理解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7. 请分析第2段中三个排比句的表达效果及其在文中的作用。
表达效果:三个“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构成排比句,将今 昔进行对比,批判了重利轻义的行为,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使 论证更有气势。 作用:分析了“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者见利忘义的原因,即为 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从反面举 例论证不辨礼义受万钟,见利忘义失其“本心”的观点。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7.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 8.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踩踏着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9.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 华丽却接受了。 10.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曲靖卷2012)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3. 文章中“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和“本心”各指什么? “此”指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得我而为之。“本心”指人的羞恶之心。 4. 在作者看来“贤者”有怎样的特点? 不为利益所动,不为强权所屈,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坚守道义,保 持“本心”。 5. 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统编教参·教学设计)
示例:(1)生命诚可贵,正义价更高。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应该 舍生取义。如刘胡兰,在敌人的铡刀面前,决不吐露党的秘密,用青春 传承了舍生取义,用无畏谱写了英雄赞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对诱惑和考验,我们既需要珍爱生命,也应该用 智慧去维护“道义”。如①鲁迅先生,用100多个笔名,与敌人斗智斗 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捍卫了正义和真理。 ②湖北青年周冲,为了营救被卡悬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护 栏,冒着生命危险,用顽强的毅力托举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义举。 (任选一例,言之有理即可)。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四、文意理解 内容理解 1. 从第1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 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所讨厌 的有超过死亡的事,那就是不义,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 即使丢掉生命也不去做不义之事。 2. 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到人的生死时,“行道之 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 “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者 举这一事例证明“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一行为的错误。
返回目录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16.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___食___同___饲___,意思是:____喂________ 17. 才美不见(《马说》) ___见___同___现___,意思是:____表__现______ 18.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___孰___同___熟___,意思是:____仔__细______
返回目录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10. 【素养提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 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出几个事例吗?在今天,又该如何理解“舍生取 义”呢?(统编教材·积累拓展)
示例:事例:①文天祥,宁死不屈元朝,拒绝了高官厚禄的诱惑,舍生 赴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著名作家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买美国的救 济粉,被称为表现我们民族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理解:舍生取义 在当代仍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时代背景的不同,“舍生”在如今 已经不限于舍弃生命,也包括同等重要的个人利益;“取义”也已经不 限于正义,而是包括正义在内的一切公义。只有让舍生取义的精神牢牢 扎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我们的民族才会更加繁荣昌盛。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10.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___要___同___邀___,意思是:____邀__请______ 11.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___具___同___俱___,意思是:____全__、__皆____ 12.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___属___同___嘱___,意思是:____嘱__托______
①比 ②对 ①实词,做 ②为了 ①实词,给 ②表推测语气
返回目录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二、成语积累
舍生取义
嗟来之食
返回目录
第1篇 鱼我所欲也
返回目录
重点字词 成语积累 句子翻译 文意理解
三、句子翻译 1.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判断句) 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 取道义了。 2.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判断句)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 做苟且偷生的事。 3.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判断句) 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 祸患我不躲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