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对高句丽的政策及其演变
唐朝与高丽的交往与文化影响

唐朝与高丽的交往与文化影响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广泛交流的时期之一。
在其发展的同时,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古代朝鲜的前身)之间也有着密切的交往。
唐朝与高丽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上的交流,更深层次地影响了两国的文化。
一、政治交往唐朝与高丽在政治上的交往主要体现在两国之间的外交往来。
唐朝时期,双方经常派遣使节互访,以表示友好与合作的意愿。
这些使节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还为后来的政治合作奠定了基础。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外交事件是唐朝与高丽的结亲之事。
高丽的第二位国王王建曾向唐朝派遣公主赴唐嫁予唐朝皇帝,这种姻亲关系不仅加强了两国的政治联系,还帮助高丽巩固了国内的统治地位,并借此获取了唐朝的支持。
二、经济交流唐朝与高丽之间的经济交流主要表现为贸易往来。
双方通过陆路和海路进行商品的交换,这对于唐朝来说,是获取高丽的特产和稀缺资源的一种途径。
在海上贸易中,唐朝海商常常将中国的丝绸、茶叶、铁器等商品运往高丽,而从高丽则进口高丽瓷器、铁、鹿茸等特产。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也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
三、文化影响唐朝与高丽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双方交往的重要方面。
唐朝文化对高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宗教、文学、建筑等领域。
在佛教传播方面,唐朝的佛教文化对高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唐朝的僧人通过传教,使佛教在高丽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同时,唐朝的文献、佛经也传入高丽,对高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文学方面,唐朝的文学成就对高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丽的文人往往崇尚唐朝的文化风格,并以之为楷模来塑造自己的文学形象。
唐朝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通过与高丽文学的交流,促进了高丽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在建筑方面,唐朝的建筑风格对高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丽时期的建筑多采用唐朝的建筑风格,如金刚宝座、青石平台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更体现了两国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旧唐书.房玄龄传--------------------------------------------------------公元9世纪初立国的高丽王朝,之前并没有自己书写的历史. 要了解朝鲜半岛在高丽王朝以前的历史,只能从中国的古书上查找. 韩国人对此一直心有不甘,认为中国人写的历史都是从大中国主义出发贬底了韩国.经济起飞后,韩国到达了高丽王朝立国以来的顶峰,民族主义高涨. 韩国的一些所胃少壮派历史学者决心要重写韩国的历史并马上全社会的反响.他们对现有的中国古书采取机会主义加实用主义的态度,认可的部分就引用,反之就一脚踢开.最为典型的要算韩国92年出版的教科书了.这部共分5章:一开头宣示韩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8000年从帕米尔高原远涉迁移到了半岛,途中催醒了满洲的”红山文明”,哺育了中原的”黄河文明”,韩人并在公元前7000东渡日本,创造了日本文明…据说日本人曾经抗义此书.其实,每个国家撰写本国的历史,只要不牵涉到外国,外国人就不应干涉内政.韩国人完全可以把自己描绘成从火星上下来的移民,世人除了多一种笑话外,决对不会反对.问题是韩国人这种毫无历史根据的自称是整个东亚古代文明的发源地的做法,必然和手持大量历史资料文明古国中国在文化历史遗产方面发升冲突.以下举出几个已经发生的冲突和潜在的矛盾.1.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忘记2003年韩国要向联合国申报端五节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吧.消息传开后,中国社会反响很大:明明古书上记载,中国纪念端五节比韩国早2000多年,怎会变成了韩国的文化遗产.中国的网友要立端午节为公共假日.一些中国学者提议, 端午节需然起源中国,但传入韩国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爱,是一件好事,建议为中韩两国的共同文化遗产.但反观当时的韩国的媒体,一致遣责”中国的文化鼻祖思想”,说韩国的端午节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所以韩国才会向联合国申遗.这是韩国人自以为是总是有理的狡辩!广东纪念端午节的方式就和四川不一样,是否分别申遗为广东端午午节和四川端五午节?还有北京的粽子的用料做法和台湾的也不一样,是不是也要各自申遗? 加上了”荡千秋”之类的特色,韩国应该伸请”荡千秋”的文化遗产而不应该以端午节的名义申遗!2.高句丽历史.2004年中韩两国因古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归属而发生了冲突。
唐灭高句丽之战

唐灭高句丽之战唐灭高句丽之战是7世纪, 发生在高句丽和唐与新罗联军之间的战争,历经唐太宗和唐高宗两位君主。
由于唐与新罗联军的长年征战,加之高句丽内部发生纷争与长年饥荒,高句丽最终被唐与新罗的联军击败。
一.背景:隋炀帝对高句丽的连年征战使得隋国力锐减,民心丧失,这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618年,唐高祖建立唐朝后,就努力与高句丽荣留王修好,双方于622年交换战俘。
624年,荣留王接受了唐的年号。
唐高祖册封荣留王为辽东郡王、高丽王。
与此同时,唐册封百济武王为带方郡王、百济王,新罗真平王为乐浪郡王、新罗王。
626年,李世民随后继承皇位成为唐朝第二任皇帝唐太宗。
在唐太宗在位的大多数时间里,唐与高句丽大致维持着友好的关系。
唐太宗试图在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之中保持主导地位。
626年,唐太宗登基不久就派朱子奢到朝鲜谴责朝鲜三国之间的相互争斗。
631年,在得到高句丽荣留王的同意后,唐太宗派特使到高句丽重新安葬阵亡的隋兵。
但唐太宗对于高句丽还是没有放弃征服策略。
唐太宗李世民认为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4] 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
641年,唐太宗派陈大德出访高句丽。
陈大德在高句丽访问期间,遇到了许多在高句丽安顿了下来原隋朝兵将。
回到长安后,陈大德将这一情况禀告了唐太宗。
唐太宗于是萌生攻打高句丽的想法,但又很快打消了这一念头,说是为免使山东人劳累。
642年,高句丽荣留王打算处死暴力而凶残的渊盖苏文。
渊盖苏文闻讯后,设下陷阱邀请荣留王和他的大臣视察他的军队并设宴款待。
在宴席上渊盖苏文杀死了荣留王的大臣,继而弑杀荣留王,并立其侄子高宝藏为王。
渊盖苏文自封自己为“大莫离支”,控制高句丽军政大权进行摄政。
唐朝得知这一消息后,亳州刺史裴庄曾建议攻打高句丽。
但唐太宗却说他对荣留王的去世表示悲哀,但以乘国丧攻打高句丽并不合适。
历史趣谈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隋唐两代为何非要征服高句丽不可?
导语: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
为什么唐太宗李世民说“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我国不同朝代都有异族侵略之患,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那么在他们强大之前是否有必要把它掐死在萌芽状态呢?强盛隋唐时代的伟大君王,具备高强的洞察力和不懈的斗志。
1、稍懂中国史的人都知道,在公元七世纪以前,中国东北的辽河以东和朝鲜北部,存在着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王国──高句丽。
这个神秘王国,隋唐之前一直占据着中国边陲史的重要部分。
可自隋之后,中国中央政权几个英名垂史的皇帝连续进攻这个王国,历经四代,终于将这个王国最后消灭。
征高句丽之战,历来被史家们咒骂为“不恤民力,劳师远征”,甚至被骂为“侵略行径”,是隋唐贵族对弱小国家赤裸裸的侵犯!更多人认为这是“毫无必要的征讨”。
果真如此吗?
翻开隋唐史,征高句丽之战占据着整个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地位,自隋文帝开始,中国就将征讨高句丽做为国家的一项长远战略任务坚持不懈地执行,尽管多次面临失败,尽管可能导致国破家亡,可一代又一代的隋唐政治精英们始终没有放弃一个战略目标:征服高句丽。
让我们先看看隋唐时代让全体中国人付出高昂代价的征高句丽之战吧!公元589年,隋文帝在灭陈统一全国后,就将征高句丽做为一项战略任务提了出来,他在给高句丽的诏书中说:“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公元598年,高句丽王率骑兵万余进扰辽西,隋文帝即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
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历史的外交

唐朝历史的外交唐朝由于经济发达,文化在当时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
小编在此整理了唐朝历史的外交,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突厥和吐谷浑唐三彩,駱駝背上的西域商人主词条: 突厥、唐灭东西突厥之战、吐谷浑、唐与西域诸国战争东突厥常年南下袭击中原,唐初北方割据政权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建国初期一大边害。
高祖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李靖、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
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太宗将降众左右安置在灵武至幽州地区,设羁縻府管辖。
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
唐于640年攻克高昌城(新疆吐鲁番东南),设安西都护府。
公元647年平定焉耆,648年平定龟兹,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统管于阗、高昌、焉耆、龟兹四镇。
唐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苏定方、萧嗣业大败西突厥。
西突厥最终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即唐与突厥的战争。
西域至此成为唐朝的势力范围,期间唐军与当时另一大帝国大食国开始交往。
不过随着时间转移,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唐朝在与大食国阿拔斯王朝的怛罗斯战役中失败,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也基本退出了中亚地区。
东突厥灭亡后,常年臣服突厥的回纥又受到了薛延陀的控制。
公元646年,唐联合回纥击溃薛延陀。
唐高宗永淳二年(公元682年),阿史那骨咄禄在蒙古高原称汗,东突厥复国(史称后突厥),后契丹人也投诚后突厥并与其狼狈为奸,并把牙帐设在阴山一带。
后突厥连年入侵北部边疆一直困扰武则天。
武后试图通过册封、和亲的手段试图改善突厥人与契丹人的关系,但是一直未能成功。
直到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唐与回纥联军灭亡后突厥,回纥建国。
贞元五年(公元790年)勒令唐朝对其更名回鹘。
回鹘与唐朝关系一直比较良好,但在安史之乱期间曾趁机敲诈勒索唐朝,并再联合唐军攻入洛阳城之后,大肆烧杀掳掠。
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解释

隋炀帝三征⾼句丽的原因解释我们知道隋炀帝杨⼴在历史上的评价是很糟糕的,当然,更多带有后世主观⾊彩。
其实,隋炀帝杨⼴⼀⽣在位15年,做了很多⼤事,其中两项功绩尤为耀眼,那就是科举考试和京杭⼤运河,⼀直影响到今天。
事实上,隋炀帝杨⼴之所以那么快亡国,⾃⼰命丧江南,很⼤原因在于他做了⼀件事,那就是三征⾼句丽。
为了消灭⾼句丽,隋炀帝不惜倾国之⼒,以⾄于亡了国。
问题是,何以如此? ⾸要原因⾃然是⾼句丽不知好⽍,不断侵犯⼤隋王朝。
⾼句丽这个⼩⼈,⼀边勾结东突厥,⼀边讨好⼤隋帝国,⽽且还出尔反尔、趁机侵占辽河⼀带。
所以,对付这种阳奉阴违、两⾯派的⼩⼈,从来就⽆须客⽓。
可惜结果是隋炀帝征⾼丽接⼆连三地惨遭失败。
与此同时,隋王朝国内的反隋⽃争在隋炀帝三征⾼句丽中⼤规模爆发。
换⾔之,隋炀帝是栽在⾼句丽上的,是以亡国的代价来进攻⾼句丽的。
据说公元612年,隋⼤业⼋年正⽉,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聚集了总数⼀百万,号称两百万的⼤军,结果安全回家只剩下两千七百⼈。
⽽次年,隋炀帝第⼆次远征⾼句丽时。
杨⽞感还造反了。
杨⽞感是杨素的⼉⼦,杨⽞感的造反标志着关陇集团开始不相信隋炀帝。
可惜隋炀帝还是不⽢⼼,于是第三次远征⾼句丽。
由于隋炀帝的⼀意孤⾏终于让⼤隋帝国跌⼊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
隋炀帝的三次远征,已经彻底败光了⼀切,国内已是烽烟四起。
等待隋炀帝的也只有⼀个结局,那就是他的这个头颅有谁来砍。
问题是隋炀帝为什么不惜亡国的代价也要消灭⾼句丽? 远征⾼句丽的⽬的只有⼀个,那就是变更政治路线,脱离关中本位政策。
京杭⼤运河和三征⾼丽都是为此⽬的⽽做的事。
隋⽂帝杨坚之所以轻⽽易举的取得江⼭,很⼤程度上是依靠关陇集团的⽀持。
同时,也产⽣⼀些弊端,那就是关中本位政策。
关陇集团从北魏开始形成,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北⽅边境设置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怀荒等六⼤军事基地。
这些军事基地随着时间推移渐渐演化成⼀个政治军事集团。
古韩猖獗 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

古韩猖獗唐太宗李世民三征高句丽【导读】: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
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唐自贞观四年(630年)征服东突厥之后,一跃而为东亚之共主,遂相继向西、北、东、西南各方面,展开扩张之攻势。
贞观八、九年征吐谷浑。
十四年灭高昌。
十八年灭焉耆;第一次征高丽。
二十年灭薛延陀。
二十一年再征高丽;灭龟兹。
二十二年三征高丽。
二十三年太宗崩。
隋朝攻打高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
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国王朝唐朝仍然敌视。
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当时的“辽东”的概念略同于汉朝四郡的范围,即中国东北辽河以东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北部)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失守战略要点。
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联盟642年,渊盖苏文杀死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后立高宝藏为王并自封为“莫离支”摄政。
为讨渊盖苏文和保护唐的盟友新罗,唐太宗认为有必要对高句丽开战。
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积、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
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
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
646年,宝藏王献给唐太宗两个美女,表示善意,唐太宗没有接受。
唐太宗以弓服赐给盖苏文,盖苏文接受,但不遣使者答谢,唐太宗于是下诏削弃朝贡。
唐与回纥等铁勒诸族灭了薛延陀后,647年,唐太宗令牛进达率兵从海上、李世积率兵从陆路攻打辽东半岛。
648年,唐太宗再派薛万彻率军从海上攻打鸭绿江口。
略说朝鲜史(12)唐朝三征高句丽

略说朝鲜史(12)唐朝三征高句丽隋朝经过三次征高句丽不但没有将高句丽征服,反而因穷兵黩武,导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后自己竟然灭亡了。
唐朝初立,曾与高句丽互派使者通好。
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句丽王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但是高句丽东部大人泉盖苏文通过政变推翻高建武正式上台。
泉盖苏文上台之后与百济结成同盟,全力进攻新罗,眼看新罗无力抵挡,灭国在即,新罗只能遣使入唐求救。
唐太宗认为:“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
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
今彼弑其主,恃险骄盈,朕长夜思之而辍其寝。
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为高丽讨弑君之贼。
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用将士之余力,平荡妖寇耳。
然恐於后子孙或因士马强盛,必有奇决之士,劝其伐辽,兴师遐征,或起丧乱。
及朕未老,欲自取之,亦不遗后人也”644年,唐太宗带着李世勣、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十万亲征高句丽。
645年,唐太宗冲破高句丽的防线准备攻打平壤,似乎大功在即。
不料在安市受阻(今辽宁鞍山海城境内),再也无法前行。
由于寒冬恶劣天气和薛延陀入侵唐朝,唐军被迫返回。
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
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
十七日,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
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
高句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
高句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
九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
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未能攻克。
时近深秋,唐太宗因为当地变冷早、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而且粮食将尽,所以班师还朝。
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果,“拔玄菟、横山、盖牟、磨米、辽东、白岩、卑沙、麦谷、银山、后黄十城,徙辽、盖、岩三州户口入中国者七万人。
新城、建安、驻跸三大战,斩首四万馀级,战士死者几二千人,战马死者什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