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后期词的特点
李清照诗风

李清照诗风李清照诗词风格特点,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作,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活泼、天真,表现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生活的热爱,一个妙龄女子对未来爱情的向往,一个成熟少妇对丈夫的思恋和眷念。
后期词作由于国破家亡,风格显得悲悯、凄苦、愁惨和孤寂。
李清照前期生活无忧无虑,生活环境舒适优越,家庭完整幸福,所以其前期作品风格比较明快、清新、俊朗,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山水之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白描手法描写了她早期少女时代欢快的生活。
情趣盎然,境界迷人,寥寥数语,给人以美的享受。
透过这首词作,我们看到了一位无拘无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女形象。
后期词的风格特点-以对比的手法抒写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李清照经历了北宋和南宋政权的更迭,经历了南渡的流亡生活,反映在她的词作上,往往把北宋昔日的繁华和南宋今日的苟安放在一起,表达深切的故国之思和流亡之痛。
如《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落日的余晖像熔化了的金子,傍晚的云彩像围合着的明月,如今这一个劫后余生的人究竟是在什么地方呢?渲染柳色的烟雾渐渐地浓郁,笛子还吹奏着《梅花落》的怨曲哀声,究竟谁能知道还有多少春意?正当元宵佳节日暖风和天气,转眼间难道不会有骤降风雨?有人来邀请我参加这般宴会、驾起宝马香车来接,被我谢绝。
难以忘怀在汴京繁盛的那段日子,闺门中的妇女多有闲暇游戏,记得特别偏爱正月十五那天,头上戴插着翠鸟羽毛的帽子,还有用美丽的金线撵成的雪柳,打扮得整整齐齐漂漂亮亮的。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的词作直面自己的生活,所以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她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但给人一种乐观开朗的基调,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悲伤之感,显示出婉丽清新的风格;后期由于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颠沛的打击,于是把这种悲伤的苦痛、孤寂的情怀带到她的词作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这一段时间。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
其母王氏也善诗文。
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朗、优雅、有书卷味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使得她少女时期的词风婉秀俊逸。
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
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前后期创作比较

秋雁 梧桐
酒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 他晚来风急。
为何说是“淡酒”?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 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一种“淡”字表白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 惨淡。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 【下阕】
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惊旳 微妙心理活动。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旳少女旳复杂情感, 十分清楚而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词风格明快,节
奏轻松,活生生旳刻画了 一种活泼害羞,情窦初开 旳少女形象。李清照旳词 就是这么,把握人物旳心 理活动如此精确,勾勒人 物形象是那样旳生动,以 致呈现给一千数年后旳今 日旳我们面前,依然是那 么旳栩栩如生,感觉距离 还是那么旳近,好像就是 在昨天发生旳一切故事。
愁
词人描写在残秋旳所见所闻所感 来充分展示她所处旳冷清悲凉旳环 境气氛及其饱经国破家亡夫死旳巨 大悲痛旳内心世界(或孤寂落寞, 悲凉愁苦旳心绪)
直接抒情旳句子: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②这次第,怎一种愁字了得!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借物抒情、 借事抒情等
淡酒
找出词中旳 主要意象
黄花
晚风 细雨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雁
雁过也,正难过,却是 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李清照后期作品风格特点

李清照后期作品风格特点李清照擅长写词,《如梦令》、《醉花阴》等都是李清照词曲代表作品。
李清照的词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前期和后期。
李清照前期的词曲风格明快,吟唱出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李清照后期的词风压抑沉闷,抒发了自己离乡愁绪之苦。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存有《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恨永昼》、《临江仙庭院深深几许》等。
李清照就是婉约派的代表人,她的词风多样,通过对景色和人物的描绘和刻画,引起世人的深思。
《醉花阴薄雾浓云恨永昼》就是李清照后期的词曲经典作品,全词内容为:“薄雾浓云恨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肥初皱。
东篱五更黄昏后,存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词人在上阕通过描写“薄雾”、“愁云”、“瑞脑”、等意象突出了季节环境。
秋天到了,词人感觉到窗外一片压抑愁闷的景象,生活在这样萧瑟沉闷的天气中,词人的心情也逐渐愁苦和抑郁。
随后,词人写到了重阳佳节,借此节日来反衬出自己孤身一人的寂寥感。
中秋佳节本该是家人赏菊喝酒团聚的日子,但今年的重阳佳节,只剩下词人孓然一人,心中不免有些孤苦和凄凉。
下阕中,词人借上阕意象,抒发了自己思念丈夫思念亲人的心情。
李清照就是两宋时期知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主要以词居多,诗歌相对而言较太少。
尽管如此,她的诗歌也存有很独有的风格:与婉约风格的词相同的就是清照的诗歌具备一种豪放的气魄!颇存有一种大丈夫的气概,诗歌中擅于采用历史典故、借古讽今、想象多样,具备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举个例子来讲,《乌江》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表现了一种宏伟的气魄;后面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用了项羽不肯南渡的典故,表现了对项羽的钦佩,同时借此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软弱!李清照的诗歌有着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营造出一种不一样的风格。
《晓梦》这首诗就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描绘出一幅自由自在的美好境界,当自己沉迷其中陶醉不已的时候突然清醒,发现周围的世界和梦幻中的“天堂”相距如此遥远,让人嗟叹!做为一位女子,李清照能够存有这样的宽广的眼界,如此豪放的气魄,这使很多男人都赞叹不已呀!清照自小便生活在一个存有书香氛围的大家庭,对文学有著极深的爱好。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

李清照前后期词风变化之比较李清照的词和她的人一样,永远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哀愁,永远都是笼罩着一层美丽的轻轻的面纱,能够唤起我们很多很多对于情感的追索,对于情感的一种追忆。
李清照应该算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最有才华的女文学家、女作家。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李清照这个人,我们也可以说李清照这个才女,她不容易,不简单,而且也不平凡。
她一生经历了很多的苦难和坎坷。
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还没有子嗣。
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经历了许许多多的苦难,但是,这些苦难的挫折从来没有打到过李清照,她的意志非常顽强,她挺住了,这作为一个女性,真是太不容易。
李清照的一生从优裕走向苦难,时代和个人生活的巨变使词人视野不断扩大。
其前后期词作在内容上呈现出前期的闺阁相思、离愁别绪到后期的哀怨情愁,凄婉哀痛忧愤深沉迥然不同的特色。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风之变化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幻,李清照的词以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词的内容、风格迥然不同: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而后期由于国破家亡之后,遭受政治上的风险和饱经风霜的凄苦生活,词作题材则由前期抒发个人感情发展到关注国家存1/ 6亡的感情,多写内心愁苦,展现出饱经世态炎凉的凄苦心情。
(一)前期的闺思闲愁李清照前期的创作局限于自我的狭小空间内,关注的是自己的感情世界和自然青春。
1、少女时代李清照在她的少女时代,生活幸福,性格天真活泼,她的生活在她的眼睛里边是充满了色彩的,充满了愉快,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乐趣,这很集中地体现在她一首著名的词《如梦令》当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给我们描画出了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运用白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美不胜收的日暮晚景图。
溪亭、暮日、莲塘、荡舟、鸥鹭等景致动静交织,情景交融,表现出明快、清新、活泼的风格。
2、少妇时期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因与丈夫离别而产生的寂寞与忧愁。
浅析李清照后期作品的风格一以《声声慢》为例

浅析李清照后期作品的风格一以《声声慢》为例《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代表作品,也是她后期创作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本文将以《声声慢》为例,分析李清照后期作品的风格特点。
一、词牌和词调《声声慢》的词牌是“满庭芳”,这是一种较为晦涩的词牌,很少有词人运用。
但是李清照却用它写出了一首深情的佳作。
在后期作品中,李清照经常运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牌,如“夜行船”、“鹧鸪天”等,这些词牌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此外,《声声慢》的词调是“双调”,它是由两个不同的调子组成的,使得整首词在音乐上更加丰富、变化多样。
李清照在后期作品中经常运用双调、变调等技巧,使得她的词作更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二、意境和情感《声声慢》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词作,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爱情的深深怀念和悲痛。
在李清照的后期作品中,她经常运用“怀旧”和“离愁”等主题,表达对过去的眷恋和对离别的惆怅。
这些情感充满了她的词作,使得她的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思想深度。
此外,李清照在后期作品中也经常运用“意境”来表达情感。
她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历史传说等,营造出一种浪漫、唯美的意境,使得她的词作更加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表现手法李清照在后期作品中还经常运用一些独特的表现手法,如对偶、排比、夹句等。
这些手法让她的词作更加富有韵律感和语言美感,也更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
例如,《声声慢》中的“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句话通过对偶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离别情感的深深怀念,同时也描绘了一幅唯美的自然景象,使得整首词作更具有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具有词牌和词调的独特性、深情的意境和情感、以及多样的表现手法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她的词作不仅具有音乐性和艺术性,也充满了思想性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清照后期词艺术风格的解析

李清照后期词艺术风格的解析一、思想内容我们先来比较一下李清照写于不同时期的两首咏梅词。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和《清平乐·年年雪里》都在咏梅,前一首咏梅,虽也“道人憔悴春窗低,闷损阑干愁不倚”,可是闺中少妇任性,娇嗔之态仍难以掩饰,这点憔悴与愁闷并不能制止她“探著南枝开遍未”,嗅得“蕴藉几多香”,捉住梅花“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之神。
可以说,李清照没有如此的身世,也就没有此类作品,生活在某一历史时期,就难免要打上这一时期的烙印。
“物是人非事事休”,正是词人晚年生活的沉痛写照。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灾难是如许的多,因而欲语泪先流,而双溪的舴艋州,固然也载不动这许多愁了。
二、语言特色李清照词的风格特色,除重在表现内心的感情,表现方法曲折委婉、细腻含蓄外,而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语言运用上的独创精神。
她遣词、用字的功力,她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别出新词的才能,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正是由于李清照的一生是在特定环境中形成她特有的性格和生活遭遇,所以她的思想感情,以及表现这种感情的语言。
是谁也无法学到的。
这或许就是她的词独树一帜,被誉为“易安体”的原因之所在吧?李清照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十分懂得语、意之间的相互作用,既善于捕捉心中的特有感受,又长于精选新颖别致而富有情蕴的言词,使作品语、意具佳,有声有色。
李清照的词除真挚、坦率外,最大的特点是明白如话,平淡入妙,其后期词尤其如此。
流浪、苦难的生活,给她提供了更多接触底层人民的机会。
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等等,都是平淡无奇的日常用语,但蕴涵极其深厚,越品越觉有滋味。
即所谓“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
”的妙处之所在吧!她的词声律和谐,转折跌宕,耐人寻味,实为高超的语言妙手。
另外,叠字的妙用,也是李清照后期词语言特色之一。
她的不朽的、用叠字最妙的《声声慢》词,被称为词学上成功地运用双声叠韵的创格,词中用极普通的“寻”、“觅”、“冷”、“清”、“凄”、“惨”、“戚”七个字重叠,形成了为后世传诵的十四叠字名句。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词风对比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分前期和后期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前期作品风格细腻婉转,后期作品风格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两宋之交的女词人。
时代的动荡,个人生活经历的改变,使得她的词作以南渡为界,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公元1126年,北宋为金所灭,史称“靖康之变”。
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欢乐,因此词作内容多表现自己的个人生活,词风活泼清新、细腻婉转,后期词作因丈夫的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词风则转向沉郁忧伤、苍凉凄楚。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1、李清照南渡前的个人生活经历。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年间。
她的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成长受家庭影响较大,良好的文学创作基础也由此奠定。
少女时代的她生活得无忧无虑,于是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由此形成。
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为夫妻,期间,她与丈夫共研金石书画,一度生活幸福美好。
2、李清照南渡前的词作风格。
南渡前,李清照过着美好欢乐的生活,偶尔的“愁”也只是强说的“闲愁”,所以她前期词风多为:清新自然,细腻婉转,色调明快。
前期词基本分为三类:一是赞颂自然青春;二是惜春和伤春;三是对爱情的自我独白。
(1)赞颂自然青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约写作于李清照十六岁时,当时她刚来汴京不久。
词里,她回忆昔日游玩溪亭的情景:天色将晚,在溪亭尽情游玩喝酒,直到沉醉不醒,于是也就忘了回家。
以至于后来玩得尽兴了,酒也醒了,天色也已晚,匆忙返回。
不经意,竟又把小船划进藕花丛中,迷了路。
焦急彷徨之际,惊动了滩边的沙鸥和白鹭,它们纷纷起飞,消失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透过词作,一位天真浪漫的少女出外游玩的画面跃然于纸上,我们也能体会到作者少女时代的那种无忧无虑、快乐和自由。
(2)伤春情怀《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首词作表达的是少女伤春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后期词的艺术特点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徽、钦"北狩",李清照举家南渡,从此她平静逸乐的书斋生活被金兵的铁蹄踏碎.而南渡前后天上人间的反差,也使她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国之痛、怀人思乡成为她后期词作的主要内容.情词哀伤、擅长铺叙、口语入词成为她后期词作的艺术特点.下面从她后期的词《点绛唇》来凸显出这一点。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寂寞深闺》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开篇处词人即将一腔愁情尽行倾出,将"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相提并论,这种不成比例的并列使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仿佛看到了驱不散、扯不断的沉重愁情压在那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弱女子心头,使她愁肠欲断,再也承受不住的凄绝景象。
从上片看,给深闺女子带来无限愁怨的"雨",它催落了嫣红的春花,催走了春天,也催促着流年和女子的青春。
李清照后期的写的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曲调,从而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怀念,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顾。
如《声声慢》,上片表现了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
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李清照后期的词多为思旧怀乡,反映个人身世及国家前途命运的作品,流露出凄婉愁苦的情调.,曲折尽人意真率见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