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完整版)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完整版)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史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

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

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

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

导。

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7、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8、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

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者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9、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原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华,

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0、哲学的作用:

生活: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地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学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社会变革: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

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

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是: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其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是: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

定意识。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

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

据。

5、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

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

信注意等局限性。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

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唯心主义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

是意识决定物质。

8、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好夸大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

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9、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

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

现。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

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吸取)]

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前提,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人类社会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

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

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

物质性。

方法论:承认人类社会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和客观相结合。

3、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

观实在。

4、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

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

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

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

方式来说,它又有静止的一面。运动是绝

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

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

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7、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

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

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

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

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

造世界。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

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

们行动的依据。

2、哲学依据:①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要求: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

用科学的理论方式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

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

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

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

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6、真理的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

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

的认识,但是只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真理只有一个。

7、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

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同一个方向迈出一小

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9、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互相转化

10、认识的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

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

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

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

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

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

11、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

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

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

止境的过程。

12、表明: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

式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不断发展中不断超越自

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

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13、方法论: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

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

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

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

样的联系。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方法论:联系是普遍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两者相互区别:1、整体是事物的全部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

多。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

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

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

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两者相互联系:1、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

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

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2、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

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

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

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的原则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1、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

来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完整准确的

认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

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

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

的。

方法论:发展是普遍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

大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

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

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

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

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

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

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

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

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

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

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

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

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

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

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促成量的质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反对错误倾向,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

不可取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

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

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互为前

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

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

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

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

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

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同时坚持“二分法”一分为

二全面地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

特点。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

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

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一

定场合下,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转化。

方法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

论依据。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起主导作用,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认识方法: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

识方法。

2、具体内容: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

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

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

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

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反对错误倾向: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

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

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与均衡论。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辨证否定观的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

己发展自己。

特点: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

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

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

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

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

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3、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方法论意义: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践,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根本分歧:

区别: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

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

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

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②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

在的反映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

变化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不同步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

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他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

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

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

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

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6、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

面貌,生产方式是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

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8、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时促

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不适合时阻碍经

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1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

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13、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

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

的。

14、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

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

的直接动力。

1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关

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但是,这一对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即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人民群众是——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主义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

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都属于人民群众范围。

17、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地位: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用: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

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

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

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3、对个人价值评价最根本的是——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人的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4、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

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

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6、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

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

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8、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①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

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

价值选择。

9、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

物的角度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

10、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

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

准,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11、价值实现的方式:①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2、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

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

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期末高考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一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期末高考必背知识点复习提纲 一、主观题必背 1、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直接因素) 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值决定价格(根本因素)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3)其它因素(间接因素) 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实现的。 2、价格变动的影响有哪些?(注意曲线图题)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一般来讲:价格降低——需求量变大;价格升高——需求量变小 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 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若某商品价格上涨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对其替代品的需求量增加,对其互补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价值规律作用的体现、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之一)

①调节产量: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者会压缩生产规模,减少产量;商品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3、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主要因素:居民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和收入差距) ①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是居民收入,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 (2)重要因素:物价变动 (3)主观因素:消费心理、消费观。 4、促进消费水平的措施 (1)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 (2)保进就来,增加居民收入。 (3)建立健全社全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收入预期。 (4)完善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5)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消费者要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5、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最新部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必背考点总结归纳

高中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必背考点总结哲学考点 1.唯物论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2.辩证法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第一部分:联系 第二部分:发展 第三部分:规律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四课:发展的状态,原因,趋势 3.认识论 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4、人生价值观 第六课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七课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方体现世界观。)(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的指导。) (4)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5)哲学指导生活。①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基本问题 (1)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依据——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点: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

最新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必修四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精心整理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考知识点 一、保持人民币稳定的意义是什么?★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1)) (2)1.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四、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1.调节生产。(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减 2. 3. ;反 来收入可能性就会加大;反则反。③社会总体消费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④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物价上涨人们购买力下降;反则反。⑤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也影响人们消费。 六、恩格尔系数

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与消费关系: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七、消费心理影响消费是什么?★ 1. 2. 3. 4. 的成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更要戒奢从俭。 九、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 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⑤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任何社会都需要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就是再生产,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1 2 制力上,既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作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 必须占支配地位。 十二、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态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四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思维和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和同一性问题(区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局限性: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本原。(局限性: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等局限性。) 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意识第二,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优点: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下列说法均属于唯物主义: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天地合而万物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气者,理之依也。 4、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识,感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及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望梅止渴。物是观念的结合,存在即被感知。 我思故我在。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心想事成,梦想成真。 客观唯心: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理生万物。 上第七天创造世界。现实世界是理论世界的影子。 5、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6、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归纳【五篇】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考知识点归纳【五篇】 高二变化的大背景,便是文理分科(或七选三)。在对各个学科都有了初步了解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科目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这可谓是学生们第一次完全自己把握、风险未知的主动选择。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①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②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可分割。“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

提。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敢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②矛盾的特殊性(是万事万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构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决定了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可能千篇一律。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的方意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高二政治必修四知识点2※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

人教高中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

思想政治必修四??政治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2、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3、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1、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2、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汇总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精选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和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4、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着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哲学原理、方法论及其运用 (辩证)唯物论 1.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1)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认识。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党的指导思想、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之间的关系,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说明社会主义既是物质的富有,也是精神的富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3.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注意】:(1)凡是讲到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一定是遵循(或违背)了某种客观性(如: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如果人们科学办事,同样坚持了实事求是原则。(2)把握例词:实事求是、遵循和依据规律、因为人的活动而造成某种消极后果、拔苗助长、根据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面向市场、“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生态失衡。 4.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方法论】:规律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注意】: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例词:努力、艰苦奋斗、决心、顽强、百折不挠、“两军相遇勇者胜”、“有志者事竟成”等。 (唯物)辩证法 1. 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整理5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必背知识点精选整 理5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是很多同学的噩梦,知识点众多而且复杂,对于高一的同学们很不友好,建议同学们通过总结知识点的方法来学习政治,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配置资源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 ①资源配置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的需求的无限性,这一矛盾决定的. ②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永无止境的,但在一定时期和范 围内,社会能够加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用于生产某种产品的资源增加,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资源就会减少.为了尽量满足多方面的需要,社会必须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

2、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 ①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②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主要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行情的变化,由市场来安排和调整的. ③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生产;哪种生产要素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就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途径)及优点. ①市场配置资源主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的.市场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出市场供求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②市场利用利益杠杆,市场竞争能够很好地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推动科学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市场秩序 2、市场规则的含义及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分析 第一单元 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醒: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问),只有马克思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提醒: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提醒: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为世界本源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提醒:二者不能等同。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哲学仅指世界观,不包括方法论(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提醒: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史上“两个对子”。) 13.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醒: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辩证唯物主义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既承认是物质决定意识,又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 14.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是主观的。(提醒: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人的思维和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反映。) 15. 征服、改造自然是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提醒: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要尊重自然,改造自然,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16. 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可知性。(提醒:世界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7.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提醒: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8. 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提醒: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19.静止就是绝对不动。(提醒: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0.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提醒:应该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统一起来,但二者并不总是统一的。) 21.规律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提醒: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提醒: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突破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2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提醒: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造、创造规律。) 24. 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提醒: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5. 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为臆造出来的。(提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不要求主观题默写)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2)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 (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 ①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要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学科的回答】 2.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金、木、水、火、气、土等) (物质是本原, 物质决定意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历史 上的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真正的哲学)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如人的目的、(意识是本原,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意识决定物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第三课时代精神的升华(略)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①辩证唯物论和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包括实践观、真理观)]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 物质的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019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提纲

2019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提纲 高一政治必修一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经济学,这也是政治考试中比价好得分的科目之一。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 货币的基本职能: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 其他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2. 纸币:纸币是由国家或某系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原因: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的发行力量小于这个限度,就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 1. 外汇: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汇价):是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 外汇汇率=100单位外币:?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1单位人民币:?外币 所以,在人民币与外币的同一次兑换过程中人民币汇率和外汇汇率不能同时升高或降低。

2. 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 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意义:对人民生活的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 1.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 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 1.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需求的影响:当某种商品的价 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2.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 1. 影响消费的因素: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 其中,居民收入包括: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居民的未来收入预期、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 2. 恩格尔系数:食品开支中所占的比例。 恩格尔系数越大消费水平越低。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总 结 高中政治必修四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知识点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 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 树立崇高理想;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

统一 注: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的第一飞跃。认识的目的是用理性的认识去指导实践,获得物质成果。 2、真象与假象都是事物的现象,都表现事物的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所不同的是真象是事物本质的如实表现,假象是本质的歪曲表现。由于都是客观的,因此真象与假象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3、认识的深化是指认识由浅入深、由比较深刻到更为深刻的过程,或由一个层次进到另一个层次。认识的扩展是指在更广阔的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更抽象的形式反映更广阔领域中各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向前推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而不断向前推移,或不断研究新事实,提出能够解决新问题的理论。 4、认识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肤浅向深入的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多次无限反复。每次反复都使认识进入比较高一级的领域。 5、要注意真理、理性认识、科学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类不同性质

最新人教版政治必修一复习提纲(★★全★★)

《经济生活》知识点复习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