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明代美术讲解稿

合集下载

明代美术

明代美术

宫廷绘画
中国美术史 | 明代美术
4 第4节 浙派与宫廷绘画
商喜
人物、山水、花鸟
商喜,字惟吉,濮阳(今河南 濮阳)人。一作会稽(今浙江绍兴) 人。生卒年代不详。宣德年间被征 入画院,并授锦衣卫指挥之职,是
宣德时的著名的宫廷画家。他擅长 多种题材,山水、花鸟、人物 兼长,他继承南宋画院的传统, 以精工富丽见长,但他也不是 全摹宋人。
黄荃风格
《春禽花木图》
宫廷绘画
中国美术史 | 明代美术
4 第4节 浙派与宫廷绘画
边景昭
画题中的“三友”,指松、竹、梅三种花木,画家
常常将花木人格化,借其自然特性比喻或象征人的品 德气质。
此图画寒冬季节,坡石旁两枝翠竹耸立上伸,梅枝从 左上部与竹枝交叉斜插而下,枝头梅花点点竞放,禽 鸟多而不乱,在繁复的构图中巧于安排。
故宫
中国美术史 | 明代美术
2 第二节 明代建筑
3 . 真正在文化史上产生长远影响 的,是从永乐四年(公元1406 年)起修建的北京故宫,它是 世界宫殿建筑史上最辉煌的业 绩之一。1403年,永乐帝迁都 北平,1406----1420年用了15 年的时间修建了占地72万平方 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 故宫。这组建筑群以一条刚挺 的南北中轴线来展开其空间序 列,南起天安门北至神武门及 中间各门各殿排列于中轴线上 或两侧,左右对称呼应,体现 皇权的绝对威严。
4 第4节 浙派与宫廷绘画
戴进
山水师法李唐、马远,多用水墨淋漓的斧披皴
戴进山水人物皆尽妙境,为一时之冠,绘画才能比 较全面,师承广泛,画风多样,并能自出新意,形成 雄健豪放、遒劲苍润的水墨山水新风,影响深远。
《雪景山水图》一画构图奇峭,山峰走势怪异,树石 坚硬,房屋琼楼掩隐于山峰后面,与远处的云霞相接, 很是俊朗动人。先以淡墨勾石骨,由淡而浓,多次皴 擦,层次加深,似先用湿笔,然后用干笔皴擦,作解 索皴、牛毛皴等。用笔活而不乱,层次井然。

第十一讲 明代美术

第十一讲 明代美术

明代
绢本设色
《三思图》吕纪 明代 绢本设色
纵219厘米 横107厘米。呂紀 的花鳥畫含有規勸皇帝實行善政的 意思,如在《三思圖》中,畫了三 隻相思鳥,以表示凡事三思而行。
2、浙派和江夏派
真正复兴南宋院体画风并有较大发展、影响广泛的是 “浙派”。这是画史上正式命名的第一个画派,活跃于宣德 至正德年间,与宫廷院画并重于画坛。创始人戴进是浙江人, 后世遂称为“浙派”。 浙派师法李、刘、马、夏,笔致粗 放,注重绘画性的表现。继起者有吴伟,江夏人,画史也称 之为“江夏派”,实属“浙派”支流。他们极大地左右了院 内外职业画家的艺术追求。
纵190厘米 横105.2厘米。此图动 感极为强烈,萧瑟的秋风劲吹着残荷与 秋芦,一只鷙鹰正逆风而下,搏击一只 仓皇逃窜的白鹭,强劲的双翅微微收拢, 头颈向下,锐利的双眼紧盯着下面的猎 物,仿佛刹那间白鹭就要成为它的爪下 之物。残荷下的白鹭则惊叫着拍打翅膀 跃向芦叶深处。下方一只野鸭张着嘴向 上看,而头颈因极度的恐惧向下紧缩。 一只雀儿不知所措,呆望着眼前的一幕 藏,这是借以告戒皇帝不要濫用武功。 画面中芦苇、残荷、莲蓬、白鹭、鸭雀 的安排,正是画家为了更好地体现鹭、 雀遭受袭击时的一片慌乱情景而苦心经 营的。在表现技法上,工中有写,写中 有工。中锋、侧锋和散笔,浓墨、淡墨 和渲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虚实相间, 层次分明,气氛惨淡,结构精到而准确, 体现了生物界一场弱肉强食的惊心动魄 《残荷鹰鹭图》吕纪 的场面,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四节 明代美术
1368——1644年
第一节 概 论
明代绘画随着明王朝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大 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明代早期社会安定,经济 逐渐恢复,同时统治者在文化上控制严密,因而出现了歌 颂新朝、点缀升平的“院体”绘画。明代中期虽然政治黑 暗,文化高压政策却相对放松,社会中下层文人得以比较 自由地从事艺术创造,反映他们生活和情趣的文人画地位 上升。晚期画坛则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在山水、人物、 花鸟方面各有推进,出现了开拓独抒性灵的写意花鸟画新 领域的人物;南北各有变形人物画与传神的肖像画派;力 倡文人画尤讲求笔墨的华亭山水画派。同时董其昌“南北 宗” 论的影响至为深远,波及清代,将文人画中的笔墨 形式,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的工艺美术特点
中国工艺美术史明代的工艺美术特点,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明代,工艺美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明代工艺美术注重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在这个时期,工艺品不仅要有实际的使用价值,还要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例如,在瓷器制作方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不仅在功能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且在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展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其次,明代工艺美术在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创新。

例如,在陶瓷制作方面,明代引入了新的技术,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细腻,色彩更加丰富。

同时,在金属工艺和雕刻工艺方面,明代的技术人员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此外,明代工艺美术还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元素相互交融,为工艺美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思路。

例如,在明代,儒家的思想对工艺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工艺品在满足实用性和审美性的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明代工艺美术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技术的创新以及浓厚的文化内涵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明代工艺美术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的工艺美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明清) 第一讲明清美术概况

中国美术史(明清) 第一讲明清美术概况
岭南画派
浙派
江夏派
海派
1368 洪武 单位:年
1399 建文 1403 永乐
1425 1450 洪熙 景泰 1426 1457 宣德 天顺 1436 正统
1488 弘治
1522 嘉靖 1506
1567 隆庆 1573 万历
1620 泰昌 1621
1644 顺治 1662
1723 雍正 1736 乾隆
金农 郑板桥
1368 洪武 单位:年
1399 建文 1403 永乐
1425 1450 洪熙 景泰 1426 1457 宣德 天顺 1436 正统
1488 弘治
1522 嘉靖 1506
1567 隆庆 1573 万历
1620 泰昌 1621
1644 顺治 1662
1723 雍正 1736 乾隆
1796 嘉庆 1821 道光
1796 嘉庆 1821 道光
1851 咸丰 1862 同治
1875 光绪
1911 1809 宣统
1465 成化
正德
康熙 天启 1628 崇祯
明代
清代
中国美术史
明清美术
曲刚 主讲 曲刚 主讲
明清美术史
第一讲 明清美术概况
第一讲 明清美术概况
一、明清历史概况
1、明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强盛的大帝国。明朝至公元 1644年为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所推翻,前后共二七六年,其间中国社会经历着重要的变化。 1403年朱棣迁都北京。

第一讲
明清美术概况
二、明清美术特征
1、宫廷美术的复兴 2、文人美术的发展 3、市民美术的勃兴
4、西洋美术的传入及其影响

中外美术史明清时期绘画上精讲

中外美术史明清时期绘画上精讲
一.明代中期绘画
1.“吴门画派”
活跃于江南苏州一带的是“吴门画派”或简称“吴派”。创始于沈周, 形成于文征明。再加上唐寅和仇英,被称为“吴门四家”或“明四 家”。
吴派逐渐取代宫廷绘画和浙派的地位,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文人士大 夫的社会圈中,受到普遍的重视。“吴派”的共同特点有两方面:一 是在出身上大多为文人士大夫,另一个是在艺术上都重视画面的笔墨 效果,所谓“气韵神采”。
后期
文人画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以徐渭为代表的写意花鸟画,以董其昌 为代表的提倡笔墨情趣的山水画,以陈洪绶为代表的人物画和以曾 鲸为代表的肖像画都有突出表现,特别是董其昌的创作及其理论在 清代的画坛掀起不小的波澜。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中外美术史明清时期绘画上精 讲
中外美术史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第一节 明代绘画
初期
朱元璋也恢复了传统的画院,在宣德、成化、弘治年间(十五世纪) 最为发达。但都模仿前人画作,少有创新。
中期
苏州地区的文人画巍然兴起,并迎合社会上追求风雅的风气,走向 雅俗共赏之路,形成声势巨大的吴门画派。
History of Fine Ar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②文征明(1470~1559),初名壁,字征明,后改字为名,号衡山居 士,长洲人。文征明出身官宦之家,是苏州地区文坛画界继沈周而 起的又一中心人物。在文学方面,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齐名, 被称为“吴门四杰”或“吴中四才子”。
空林积雨图-沈周
东庄图 沈周
山谷云吞图-沈周
牡丹图轴-沈周

中国美术史完整版课件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完整版课件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

戴进、吴伟与浙派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春山积翠图 戴进
戴进、吴伟与浙派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溪山渔艇图 吴伟
戴进、吴伟与浙派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溪山渔艇图 吴伟
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第一节明代前期绘画1111第二节董其昌与南北宗画论2222第三节四僧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33334444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中国美术史第九章明清时期的美术第一节明代前期绘画1111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






·艺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2 第二节 董其昌与“南北宗画论” 3 第三节 “四僧”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4 小结
时代简介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 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完整的 明王朝历史进程分为四期: 明朝的前身——西吴时期 (1364年-1368年) 建立全国统治——明朝时期 (1368年-1644年) 江南半壁——南明时期(1644 年-1662年) 最后的余波——明郑时期 (1662年-1683年)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中国美术史 |第九章 明清时期的美术
1 第一节 明代前期绘画
时代简介
清朝(1644年—1911年),是中国封 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满姓爱新 觉罗。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 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大金, 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 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李自 成农民军攻陷北京,明崇祯帝自杀。 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多尔衮迎 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1911年,辛 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清代自入 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中国美术史——明代美术(适用教资教招)

中国美术史——明代美术(适用教资教招)

中国美术史——明代美术(适用教资教招)一绘画艺术明代绘画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

明前期,画坛以南宋院体之风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

中期以后,苏州经济的繁荣促成了文人画派——吴门画派的崛起。

明代后期,写意花鸟画兴起,明末出现了变形人物画风、肖像画派,以及力倡文人画的松江山水画派。

(一)明前期宫廷绘画明代宫廷绘画取法南宋院画兼师北宋名家,人们称之为“院体”。

明代宫廷山水、花鸟画创作繁盛,人物画次之。

宫廷人物画主要服从政治的需要,发挥宣教功能,题材比较狭窄。

1、院体花鸟画花鸟画创作代表了明代宫廷画的主要成就,既有统一风格又呈现出多种面貌,其共同之处在于,作品擅绘大幅,构图饱满完整,观察入微,描写精细,动物饶有生意,常把花鸟置于特定环境中,用工笔、写意结合的手法,使细丽的花鸟与粗放的木石互为衬映,在富丽堂皇中不失浑朴端严。

代表画家有边景昭、孙隆、林良、吕纪等。

边景昭擅画禽鸟、花果、翎毛,以工笔重彩见长,他的作品工整秀丽,笔法细谨,赋色浓艳,高雅富贵。

代表作品有《竹鹤图》等。

《竹鹤图》孙隆擅画翎毛、草虫,不用墨线勾勒,纯以色彩作写意,谓之“没骨”,生动潇洒,意气横生。

“没骨”法丰富了花鸟画的表现技法,对后世泼彩写意影响深远。

代表作品有《芙蓉游鹅图》等。

林良擅画水墨写意,尤其擅长画鹰,构图气魄宏大,形象气宇轩昂,用笔刚健奔放,墨色酣畅淋漓,代表作品有《灌木集禽图》《双鹰图》《松鹤图》等。

明代的水墨写意花鸟画,由林良开派,其后沈周、陈淳、徐渭等,一步步将写意法推向臻境,并使其成为明代花鸟画最流行和最富成就的一种形式。

吕纪,擅画花鸟、人物、山水,而以花鸟著称。

其花鸟画风呈两种风貌,一种是水墨写意略淡彩,另一种是工笔重彩,精工富丽,多绘凤凰、雏鸡、仙鹤、孔雀、鸳鸯之类,杂以花木草石,具有生气,并能工笔写意结合,花鸟精美富丽,树石粗健,别具一格,代表作品有《桂集山禽图》《狮头鹅图》等。

2、浙派山水画明代前期院体著名画家是戴进和吴伟,他们均继马远、夏圭,多用斧劈皴,行笔有顿挫,形成水墨苍劲一体,追随者众多。

中国美术史讲义明代部分.ppt

中国美术史讲义明代部分.ppt
在中国绘画史上,明代画风迭变,画派繁兴。
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 水画、花岛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 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
在艺术流派方面: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 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
在师承方面,主要有师承南宋院体风格的宫廷 绘画和浙派,以及发展文人画传统的吴门派和 松江派、苏松派等两大派系。
边 文 进 《 三 友 百 会 图》
边文 进 《三 友百 会图》 局部
吕 纪 《 桂 菊 山 禽 图 》
吕 纪 《 花 鸟 图 》
林 良 《 秋 鹰 图》
明代浙派绘画
明代绘画中的浙派以戴进、吴伟开始,至 谢时臣、蓝瑛而终。浙派和画院是明初至 嘉靖时期最有力量的画派。
浙派以戴进和吴伟为代表,活动于宣德至 正德年间。因创始人戴进为浙江人,故有 浙派之称。继起者吴伟为湖北江夏(今武 汉)人,画史亦称他为江夏派,实属浙派 支流。
第九单元 明代美术
主要内容
一、时代概况
二、明初院体绘画
三、明代浙派绘画:戴进、吴伟
四、 吴门画派与“吴门四家”:沈周、文 征明、唐寅、仇英
五、明代后期绘画: 徐渭的水墨大写意绘画;董其昌山水画
与“南北宗”理论;“南陈(洪绶)北崔 (子忠)”的人物画;曾鲸与“波臣派”。
明代时代概论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建立了明朝, 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强盛的大帝国。明朝至公元 1644年为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所推翻,前后共 276年,其间中国社会经历着重要的变化。
明代浙派绘画
戴、吴二人都曾进过宫廷,画风亦源自南宋院 体,故浙派与宫廷院画有密切的关系。戴进、 吴伟作为职业画家,画艺精湛,技法全面,山 水、人物都很擅长,山水画成就尤为突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美术讲解稿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而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

当时,黄河泛滥,给沿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红巾军为首的元末农民起义开始了,在此期间朱元璋趁势崛起,在南方先后击败张士诚、陈友谅等,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

1387年9月,再接再厉的朱元璋任命大将军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塞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边缘)彻底歼灭溃逃北方的北元朝廷,元朝正式灭亡,大批元朝皇室成员身陷囹圄,三千人被押解回南京,历史上靖康之变类似的情况再现,此时两者相差两百余年明代因覆灭元代而得以建立。

由于元代时间不算太长,其中后期许多画家都过渡到了明朝,所以明初的绘画基本上是元代的延续,而这些前朝的画家也纷纷被征召致仕,如王蒙、赵原、徐贲、王绂等。

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

那些曾山入宫廷或同样以南宋遗风为宗旨的画家,在民间逐渐聚集在一起,他们的画风与明初的院体画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空间。

因这些人大多来自浙江一带,故被称为浙派,其中以戴进为领军人物。

浙派绘画有重要旁支江夏画派,代表人物是江夏(今属湖北武汉)的吴伟。

“浙派”的创始者和领军人物是戴进(1388-1462),他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

字文进号静庵。

他的绘画在年轻时就已经盛名远扬,宣德时曾经被征召入宫廷,但是受到谢环等人的妒嫉和排挤,之后又在北京地区寄寓多年,晚年回到家乡杭州卖画为生。

戴进虽然曾经在宫廷中供奉过,但是他的主要创作还是在民间完成的,其影响也是在民间。

所以后世将他代表的这一画派称之为“浙派”。

戴进在绘画方面有着超凡的才能,他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他的山水主要师承南宋刘松年、马远、夏圭,兼收北宋郭熙和元人的画法。

尤其是其早期作品体现得更为突出,如他早期的《洞天问道图》。

笔墨上看,山石用斧劈皴,用墨韵染,凸显山石的阴阳向背,体现山石浑厚坚硬的质感,这是南宋院体画的典型表现手法。

戴进的中晚期山水更加的奔放豪迈,也逐渐将诸家的笔墨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春山积翠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正是他的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明代中叶以后(成化到嘉靖前后),院画势力日徽,浙派"也渐趋末流,代之而起的,是活跃于苏州地区"吴门派"。

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此一名称,是相对于“元四家”而来。

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

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

吴门四家中的沈周与文征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领袖。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等。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说到唐伯虎,大家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影视剧如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秋香》等等,其实,历史上唐本人不像电影那样是一位翩翩浊世佳公子,风流倜傥,浪漫非凡,真实历史中唐伯虎的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历史上的唐寅也不认识秋香,《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根据相关素材创作出的“唐解元三笑点秋香”的故事,本身不是真实故事,但此故事经民间历代演绎,已深入人心,老百姓们乐意对此津津乐道,也算是个民间爱情故事吧。

回到真实历史上的唐寅,他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下狱,妻子改嫁,一生坎坷。

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

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

他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这里提一下唐寅行书作品《落花诗册》,是唐寅传世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唐寅的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文征明,(1470~1559年),苏州人。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其中他的小楷造诣最高。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

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秀才”,后经人举荐做了三年翰林院待诏的职位。

晚年回到苏州定居,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

文征明的绘画学自沈周,文学学吴宽,书法学李应桢,都是当时的名家。

他的画据说得到了郭熙、李唐、赵孟頫的笔墨的长处,设色浅淡风格秀丽,细致温雅,被认为有翩翩文雅之趣。

代表作:《东园图》、《春深高树图》仇英,(公元1498年—公元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居吴县(今苏州)。

仇英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平民百姓出身的画家,存世画迹有《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仇英擅画人物,尤长仕女,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擅长的是青绿山水,和唐寅同被称为“院体”。

他在青绿山水方面的成就为当时人重视。

甚至最轻视青绿工笔山水的董其昌也说他是赵伯驹后身,沈周、文征明也未尽其法。

《汉宫春晓图》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

绢本重彩,尺幅很大,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

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徐渭(1521年—1593年),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字文长,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在各种版本的传奇故事当中,这个徐文长又聪明,又诙谐,喜欢恶搞,像戏耍贪官啦,捉弄奸商啦,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比如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三个智慧人物:日本的一休,我们国家的阿凡提和徐文长。

相比之下,徐文长的故事不仅小孩喜欢,成年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可是,真实的徐文长没这么潇洒,而是穷困了一大半生,潦倒了大半生,纠结了大半生,痛苦了大半生。

恶搞别人,没有他的份儿,被命运恶搞,倒常常有他。

徐文长曾担任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的幕僚,可以这样说,徐文长一生当中,恐怕也只有给胡宗宪当绍兴师爷的这段时间是快乐的、充实的、得心应手而且如鱼得水的。

遗憾的是,仅仅五年之后,胡宗宪就被嘉靖皇帝撤了职,关进了大狱。

没多久,胡在狱中自杀。

希望破灭,他非常伤心,以至于精神失常,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

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上谷郡,河北怀来县),纵观边塞,常慷慨悲歌。

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样一个布衣名士最终被数百年来的百姓们传诵成了“文神”确实,徐文长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明代的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文长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

徐文长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董其昌,字玄宰,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董其昌提出,他一方面系统的总结了中国文人画传统,又以禅宗为喻,将以往的绘画分为“南宗”和“北宗”,认为崇尚率真和笔墨变化的文人画属于“南宗”,而经营刻画,描摹物象的普通画工的画属于北宗,他的理论对清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提一下,董其昌还是收藏大家,董其昌生活在江南的富饶水乡,且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这为他的私人书画收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据文献记载,经董氏鉴定收藏的历代名人书画达五六百件之多。

他很少在个人所藏书画作品上盖收藏印,而代之以题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