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的流浪美学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读后感

张乐平《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三毛流浪记》是张乐平的经典之作,是一本讲述南腔北调的故事书,通过主人公毛兰芳的眼睛,带领我们进入了中国戏曲的世界,让我们体验到了其中的情感和精彩。
本文将从个人的读后感出发,探讨这本书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创新的思考和观点,以帮助更多的读者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作为一本小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极其生动,让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
作者张乐平讲述了毛兰芳和三毛的故事,更是引发了我对于艺术家们的关注。
在毛兰芳传奇的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戏曲的执着和热爱。
毛兰芳一生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对戏曲保持了坚定的信仰,跟着他从乡村走向都市,再到日本访问学习,然后回国投入抗日战争中的表演,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毛兰芳都为戏献上了全部的心血,吸引了无数的观众。
三毛在毛兰芳生命中的意义也是不能忽略的,三毛虽然不懂得戏曲,但他坚定地为毛兰芳支持,在他最重要的时刻陪伴他,对于毛兰芳的人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不仅仅是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折服,更是深受作者的深刻思想启发。
在这本书中,作者塑造了毛兰芳自强的形象,他克服了重重的困难,努力学习,致力于自己擅长的事情,最终为戏曲世界贡献了自己的全部。
作者的另一重要思想表现在三毛的身上,他代表了一般人的生活状态,因为他的体验和书中题材不相符,他的视角很有力地为书中的音乐加添情感元素,体现了一个善于聆听、善于欣赏高雅艺术的人在其中的能耐。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面对世界。
中国戏曲和中国文化,便是这本书发现的珍贵的媒介。
张乐平通过毛兰芳和三毛的故事对于这种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既有对戏曲传统的保护,也有对现代文化的挑战,是一本非常好的文化人类学读物。
同时,这本书也使我意识到我们存在着某种形式上的失落,因为我们观赏戏曲的呈现方式或许偏重于技巧面,而缺乏对于情感的理解。
总的来说,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引领我们走进了中国戏曲的路上,体现了文化的魅力和厚重。
三毛的流浪人生《三毛流浪记》深度解析

三毛的流浪人生《三毛流浪记》深度解析三毛是中国台湾作家和插画家三毛的筆名。
她的作品《三毛流浪记》是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被广泛传播和阅读的散文作品。
这部作品以三毛自己的流浪经历为素材,描绘了她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生活和心境,展示了一个时代的流浪生活。
故事从三毛离开家乡开始,跟着玩音乐的男友流浪不同的城市。
女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遇到了资深的流浪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流浪的技巧和生存智慧。
在旅途中,她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和事,体验了贫困、困境、友情和爱情。
在这段流浪生活中,三毛渐渐变得坚强和独立。
她学会了珍惜每一份温暖和爱情,也学会了释放自己内心的苦闷和压抑。
她在流浪的过程中认识了自己,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和意义。
通过《三毛流浪记》,我们能深刻感受到三毛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理解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用文字将自己的经历展现给读者,让人们感受到生命中美好的一面,也让人们思考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在三毛的流浪人生中,我们看到了勇敢、坚强、倔强和乐观。
她的故事不仅带给我们阅读的乐趣,更让我们从中学到了许多关于生活和人性的真理。
三毛的生活虽然曲折,但她始终坚信着美好的事物,这种乐观和向往的态度也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看法。
三毛的流浪故事是一部关于自由、独立和勇气的旅程。
通过她的文字,我们看到了流浪者的心路历程,也看到了生活中的温暖和希望。
三毛的流浪人生或许并不完美,但她用自己真诚的文字和坚定的信念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美好。
通过深度解析《三毛流浪记》,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启发。
希望每一个读者都能在三毛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让我们一起在生活的旅途中奋力前行,追寻自己的梦想和幸福。
女性人物-三毛介绍

2017.11.11不要问我从那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 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 为了宽阔的草原 流浪远方流浪 还有还有 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为什么流浪远方 为了我梦中的橄榄树 不要问我从那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撒哈拉在阿拉伯语里是空虚无物的意思,被称为生命的坟墓。
走进撒哈拉沙漠,仿佛不是去另一个地方,而是去另一段时空,以泛黄的标签标注着方向。
四十年前,一位奇女子,走进这片风尘滚滚的撒哈拉,留下了《撒哈拉的故事》。
从此,整整一代人都对撒哈拉产生了一种如乡愁般莫名的思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三毛的世界三毛,台湾著名作家,英文名:ECHO,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
本名为陈懋平,1946年改名陈平,笔名“三毛”,1964年进入文化大学哲学系,肄业后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群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情感真挚的作品。
1981年回到台湾,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专职从事写作和演讲,1991年1月4日在台北士林区荣民总医院病房卫生间里,三毛用丝袜上吊自杀身亡,终年48岁。
她生前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广为流传,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文集:《倾城》《温柔的夜》《哭泣的骆驼》《梦里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马》《背影》《我的宝贝》《闹学记》《万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记》《随想》《谈心》《我的快乐天堂》《高原的百合花》《亲爱的三毛》《我的灵魂骑在纸背上-三毛的书信札与私相簿》三毛以其色彩斑斓的异国风情,真诚深挚的爱心,质朴而诙谐的文笔,独具神韵的艺术风格,震撼着千千万万颗读者的心。
三毛的作品,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的写作只是我的生活记录”,“我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我没有办法。
”从题材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没有什么重大现实事件的反映,写的全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人和周围狭小的世界;从篇幅方面来说,她的作品中也没有能够震撼整整一个时代的长篇巨著。
三毛作品的流浪美学

、
的性格 。外表坚强但 内心脆弱的她,在无法得到 自己想要 的人 生 答 案 时 ,往 往 会 选 择 逃 避 ,远 离 人 群 。她 特 立 独 行且 随性 的性格 也使 她更 愿 意独 自一人 走走 停停 ,寻找 自 己想要 的人 生 ,这对 于 日后三 毛流 浪意 识 的形成 奠定 了基
经 历 一般 。
3 . 流 浪意 识 与 自然之 爱 三毛 的流浪 意识 使得她 不愿 意被 世俗所 束缚 ,从 她 的 文 章 中我 们 可 以看 到, 三毛 并 不 愿 意在 繁 华 的 城 市 中久 居 ,而是更 愿 意留在 一个 远离尘 嚣 的 自然 中 ,这 不仅 是其 对 于 理想世 界 的追求 ,也源 于她 对大 自然 的热 爱 。三 毛 曾 经说 过 ,“ 我 并不 认 为我 喜 欢大 自然 ,因为 我 是它 的 一部
引 言 :三 毛 的 一 生 是 悲喜 交 加 的 , 我们 看 来 ,三 毛 生 的经 历太 过于 丰 富,这 样不 平凡 的一 生也使 得 三毛 的 作 品更具 有其 鲜 明的特 色 。她一 生 中游历 了五十 多 个 国家 地 区 ,欧亚 大陆 ,美洲 大 陆 ,非 洲大 陆 的经历 形成 了三 毛 的一生 。在 这样 的流 浪与漂 泊 中 ,三 毛找 寻着 自己的人 生 方 向,探 求 艺 术 的 真 谛 ,那 么 这 种 流 浪 意识 是 怎 样 形 成 的,其 中究 竟包 含着 怎样 的艺术 情感 ,接 下来 笔者 便带 领 大 家一 同走 进三 毛的 流浪世 界 。 三毛 作 品 中的 流 浪 意 识 的成 因 三 毛作 品 中所展 现 的流浪 意识 并不 是源 于三毛 对于 旅 游 的热 爱 ,这种 流浪 与游 山玩 水是完 全 不 同的 ,形 成种 意 识 ,更 主要 的是 三毛 自身 性格所 决 定 的。三 毛的 一生 中充 斥 着无 数 的挫折 与坎 坷 ,这导致 三毛 形 成 了一种极 为敏 感
浅析三毛小说的流浪意识

参考文献:
[1]黄建华. 三毛的流浪意识解读. 兰台世
界 :上 半 月 .2016,(3):11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张 芳 .我 真 故 我 在 — — — 三 毛 散 文 的 本 真
生命书写. 吉 林 广 播 电视 大 学 学 报,
2014:79-80.
[3]张 昕 .厌 离 流 浪 永 恒 — — — 三 毛 人 生 与 创
三毛自小的生活环境就充满奇奇怪 怪的趣味, 她古灵精怪小小年纪却从未 惧怕过死亡, 也有自己对生活的正确解 读, 她的希望和当时的社会形态下的儿 童相对, 所有的独特思想也为她的流浪 意识有了新的解读。 流浪是三毛儿时拾 荒梦的延续。 然而流浪足以让一个人抛 去现实生活的压力, 在精神的世界得以 生存。 流浪的过程就是追求自由、新奇的 过程。 因此,三毛的生存与流浪为伴。 三 毛的独特还表现为特立独行的心态。 她 说:“我心灵的全部从不对任何人开放”, 即使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她对荷西 的爱不完全是纯粹的爱, 父亲的影响对 她的生活也有极大的意义。 父亲这一名 称在三毛的记忆力有着非同凡响的地 位,让三毛对父爱有着依赖,又有着热烈 的期待,所以对荷西才不仅仅只有爱情。 三毛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人,比较随性,按 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不在乎别人的眼 光,她一再强调,“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 都不是芸芸之中的一分子, 我有自己的 人生轨迹和那些解释不出道理的事情”。 由于三毛对“平淡”的排斥,对“新奇”的 向往, 所以踏上了流浪的旅程, 为了自 由,为了价值观的体现,三毛坚持独立自 由, 正是因为独立和自由才促成了三毛 的流浪。
在三毛的作品中, 我们可以深刻清 晰并身临其境感受三毛内心中藏匿的悲 痛伤感, 而这份悲伤也源于三毛对于生 活独有的向往, 以及三毛那颗脆弱的心 灵。 三毛在经历了无数轮月的阴晴圆缺、 人的悲欢离合之后, 似乎品透了人间万 象、世态炎凉,也因如此她将这种辛酸、 伤感、 悲痛转化成无尽淋漓尽致鲜活的 文字, 让更多的人更深刻的了解人世间 的酸甜苦辣。 三毛的情感世界尤其丰富, 她敏感,细致,天真,浪漫,执着,一直在 流浪中找寻和撒播善与美, 她热爱大自 然,热衷流浪探寻世界之美,同样用自己 的纯真与正直感染着她曾走过的每一片 土地, 并把她最炽热的爱给了她最爱的 荷西, 为了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撒哈拉 沙漠,并开始追求沙漠的美,她用一生的 时间追寻人间的真善美, 并用文字乐观 的记录内心最真实的情感流露。 少女时 期的三毛也因痛苦的经历及无法控制的 情感曾患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自闭症,在 学校期间, 生活中产生的不愉快对她本 就脆弱敏感的内心造成了心灵上严重创 伤, 而这种经历也为三毛快乐与悲伤跌 峦起伏的一生画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三毛流浪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条特殊流派,以其独特的浪漫美学特质而广受读者喜爱。
其文学风格既有别于传统文学,又与其同时代的其他文学流派有所区别,尤其是在描写风景与情感表达方面,独具匠心。
这篇文章就是要对这种浪漫美学特质进行分析。
首先,三毛流浪文学在氛围和描写上都具有灰暗色调与艳丽感觉的对比。
文章描写的场景时常带有贫穷、落魄、黯淡的感觉,但同时也不乏明媚的阳光、美丽的风景、温馨的情感。
三毛笔下的旅行故事,往往给人一种情感冲击力极强的感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撒哈拉的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撒哈拉沙漠一片贫瘠、荒凉,但却又有仿若仙境的美景;而三毛和阿来之间的爱情,本来是一种禁忌和不被理解的感情,但却也充满了坚定和真挚的爱。
其次,三毛流浪文学在人物刻画上,具有特出的女性主义和异乡人心理。
三毛笔下的女性形象几乎都是勇敢、坚强、自立、不依附男性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异乡之地,面对贫穷和艰辛的生存环境,依靠自身的力量,摆脱贫困,拥有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生活。
比如,《撒哈拉的故事》中的三毛,以及《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白岩松。
而异乡人心理,则体现在作者对文化、地域、心理的跨越式尝试上,向所有的读者描绘了一种思想探险与精神狂野的人文主题。
最后,三毛流浪文学在语言运用上,十分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性色彩。
三毛的文笔简洁、明朗而充满感情。
她往往通过对自然、情感、环境等方面的描写,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感。
文章的语言既能深情地渲染情感,又能用细致的画笔描绘出细节。
如《雨季不再来》中的“夜晚的黑色被瓦屋顶和高墙反射到四下里,过了几分钟,天开始慢慢地发了白”一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夜色,又刻画了城市的特色。
在浪漫美学特质方面,以上三点只是其中的一些,三毛流浪文学还有很多其他的浪漫元素,例如对自由、对爱情、对理想的追寻和向往等等。
总之,三毛流浪文学成功地将浪漫元素和现实题材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有的文学风格,承载着一种既浪漫又真实的情感和精神,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璀璨明珠。
三毛散文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

三毛散文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作者:蒋云迪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30期摘要:三毛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为独特和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之一,其源于生活创作的散文作品在整个东南亚掀起了“三毛热”。
独特的流浪美感使得三毛文学具有特殊的文学审美意趣,实现了一种对于“安土重迁”等中国传统思想的突破和结构。
而同时,由于三毛的作品叙述者就是作者本身,体现出真实性与虚构性相结合的特点,其叙述视角又往往内聚焦于真善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三毛;审美意趣;叙述视角一如《三毛流浪记》,三毛选择的这个笔名也带着流浪式的生命色彩。
三毛大起大落独特的人生遭遇以及对于漂泊流浪的浪漫追求使得三毛散文的创作也带有着真实、不羁、想象丰富等特点,而三毛文学则在八十年代于整个东南亚风靡一时,掀起了影响深远的“三毛热”。
《撒哈拉的故事》作为三毛的成名作,除了反映三毛的诗意的异域生活及精神追求外,更是集中体现了三毛文学创作独特的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带有着浓厚的女性色彩。
本文尝试从审美意趣和叙述视角的维度,通过分析三毛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来探究三毛散文独特的生命意蕴和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有疏漏,望海涵。
一、三毛文学与三毛热改革开放以前,40多年的两岸相隔使得大陆和台湾的文学发展都相对孤立。
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缓和,两岸文学作为由物质基础决定的精神产物必然地顺应时代的文化潮流,开始有了更多的交流和发展,其整体特点也从单一逐渐转化为融合。
可以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坛的一个文学发展高潮,一方面,大量有才华的作家涌现,如大陆的莫言、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余華、张抗抗等,台湾的林清玄、席慕容、三毛、张晓风等;而另一方面,“两岸文学在主题、题材、风格、流派、表现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多元化的审美倾向”[1],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都有长足发展,而作家在创作作品时也更为自由,“反思文学”、“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文学流派大量涌现。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美学特质分析1. 引言1.1 三毛流浪文学的定义三毛流浪文学的定义在文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可以理解为具有浪漫主义情怀、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特诠释和对生活态度的深刻观察与表达的文学作品。
三毛流浪文学源自台湾作家三毛的文学创作,其作品常常以流浪为主题,描绘了作者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灵体验和情感世界,展现了一种自由、热爱生活和追求幸福的态度。
三毛流浪文学将个人情感和生命意义与自然景色和社会背景相融合,以独特的视角传达对人性、爱情、友情、人生价值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其作品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为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一种表达对生活热爱与追求真实的态度,深受读者喜爱。
【200字】1.2 三毛流浪文学的背景三毛流浪文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
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都经历了种种困境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三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走上了流浪之路,创作出了一系列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流浪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三毛曾在多个城市漂泊生活,她的文学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流浪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她的文字优美、感性,充满了对自然、乡村及人性的热爱和敬畏。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三毛选择了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方式,她的作品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内心对自由、孤独、温暖的渴望。
三毛流浪文学的背景深刻地影响了其作品的风格和主题,同时也启示了读者对于人生、自然、灵魂的思考。
通过对三毛流浪文学的背景的了解,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位作家的创作动机和文学特质。
2. 正文2.1 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情怀三毛流浪文学的浪漫情怀体现在作品中的情感充沛、笔触细腻、意境幽远等方面。
三毛笔下的浪漫情怀常常表现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世界的探寻。
在她的文字中,常常能感受到一种悠远而浪漫的情感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和幻想的世界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三毛原名陈懋平,因喜爱张乐平写的《三毛流浪记》,所以选择“三毛”为笔名。
三毛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她流浪过亚洲、欧洲、美洲等很多国家,最钟爱的却是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并写下《撒哈拉的故事》作为纪念。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毛文学作品的解读,分析三毛的流浪美学。
关键词:三毛;流浪意识;流浪美学一、流浪意识的形成三毛于1943年3月26日出生于重庆,祖籍浙江省定海县,后随家人移居台湾。
作为移民者的三毛,从小就敏感深思,在复杂的生活背景下,三毛幼小的内心深处埋下了流浪的种子,这种流浪伴随了三毛的一生。
除了生活的变迁,三毛的心理变化也是她产生流浪意识的根源。
她从小就比其他三个姐弟敏感孤僻,本是一个向往自由的人,但巨大的学习压力成为了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学校的生活忙碌而又焦虑,完全没有休息的时间。
本以为这种状况到了初中会得到改善,结果却更加紧张。
这就坚定了她退学的决心。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父母后,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最后还是同意了她的决定,开始在家里教学。
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三毛虽不去学校接受教育,也能在家里得到细心栽培。
三毛读了英文小说,为她游历外国产生精神萌芽;还学习了中国古典诗词,为她日后作品的典雅修辞奠定基础;学习了钢琴、美术,亦为后来的流浪提供了宝贵的想象价值。
这些外部的浇灌还不足以改变三毛作品的未来走向,她内心的变革才是她离家流浪的根本。
也许是父母的爱心浇灌助长了三毛的无畏个性,不管在什么时候,哪怕是心疼她,父母也会屈从三毛的决定。
在几次爱人离世、自杀、离家出走后,父母终于心力交瘁,放三毛远走他国。
这为三毛的流浪埋下伏笔。
在国外的所见所闻,不断追求自由的经历,更坚定了她的选择,让她成为名副其实的流浪者。
就此一批流浪文学诞生。
她以鬼马风趣的笔触,为国人打开了了解世界的大门,人们可以通过这扇门满足自己对神秘国外的想象,掀起一批流浪文学浪潮。
二、流浪美学(一)异域风情之美三毛游历过50多个国家,有热情奔放的西班牙,有落后如初的撒哈拉,还有浪漫温馨的意大利等,这些地方的异域风情为三毛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向国人展示了独特的异域风情之美。
在《撒哈拉的故事》里这样写到:三毛在沙漠中的一个房子边看见挂着“泉”的牌子,当三毛想一探究竟时却被说成是偷看人洗澡,问清情况后三毛才知道原来这是澡堂。
沙漠中的澡堂是怎样的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三毛也享受了一把“泉浴”的待遇。
三毛裹着一条大浴巾走进一个小房间,光线昏暗,空气污浊,最令三毛惊奇的是真的有泉水,虽然只是一口类似深井的泉,还是让沙漠中的三毛从心底里激动。
三毛发现这里的人很友好,有人帮三毛打了一桶水,接下来的事可以说是让三毛瞠目结舌了,打水的那人直接把水从三毛头上浇下来,接着三毛被送到类似现代的汗蒸房里,三毛发现每个洗澡的妇女的姿势都是她不曾见过的。
每一个妇女都用石头蘸着水在身上刮,她们不用水,也不用肥皂,每刮一下,就有一条黑泥浆从身上流下来,就连周围的墙上也因常年受污泥熏染有了厚厚滑滑的东西。
她们谈论的话题都是“几年没洗澡”之类的,三毛彻底被震撼了,一番思虑之后才认识到这是沙漠淡水资源奇缺的结果。
沙漠里的审美观念是以胖为美,而且都把自己包裹得像个木乃伊。
平时在衣服遮盖下的胖大和现在全裸的胖大对比明显,真是触目惊心。
自此,三毛对沙漠澡堂印象深刻。
三毛见过的最小的新娘只有10岁,这个小姑娘叫姑卡,最令三毛疑惑的是结婚的消息不是从父母那得知,而是从“我”这个相处还不深的朋友处告知。
当三毛去询问姑卡的父母时,理由很费解,姑卡的父亲居然迂腐的认为这种事不好直说。
这种习俗造就的婚姻,不用看结果也知道注定是一个悲剧。
没有交流的家庭怎么能得到幸福。
当三毛把结婚的消息告诉姑卡时,小姑娘平静且羞涩的低下了头,好似已经从心底接受了这样的安排,三毛心里却有着说不出的别扭。
在繁忙的婚礼装扮下,小姑卡从一个少女变成了一个撒哈拉威女人。
命运之轮又一次开启,不知是否会重复祖辈相同的演绎。
“黄昏了,太阳正落下地平线,辽阔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红。
这时,鼓声响了起来,它的声音响得很沉郁,很单调,传得很远,如果不事先知道是婚礼,这种神秘的节奏实在有些恐怖。
”这种仪式似乎是少女时代的终结,撒哈拉威妇女时代的开始。
迎亲时新郎暴力的抓着挣扎的姑卡往外拖,反抗激烈的姑卡也在新郎脸上抓出几道血痕。
据说这是风俗,结婚拼命打才会幸福。
说实话,三毛并不喜欢这种形式的幸福婚姻。
婚后第七天,三毛再次见到姑卡时,她已经从过去的圆润可爱变得眼眶下陷了,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她会变成现在常见的、为生活发愁的撒哈拉威妇女。
在三毛的作品中,有关异域风情的描写有很多,但三毛展现的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表层观赏,而是独具意境的异国风情画。
(二)悲情之美从三毛身上,我们可以读到很多悲情元素,这可能与她的成长经历有关。
三毛小时候离开大陆,漂泊台湾,学生时期又在学校发生了很多不愉快的经历,还有过一段自闭期,以及后来的几位爱人相继离世,造成了三毛的悲情心理,这种心理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则透露着悲情结局。
在《爱的寻求》里写到,三毛在一家小杂货店里认识了沙仑,沙仑很老实。
三毛一天要逛几次杂货店,于是就提议向沙仑记账,沙仑在询问哥哥之后最终答应了三毛的请求,但他不会写字,就让三毛自己记下所欠积的东西,而且沙仑从不核对三毛的帐。
因为他的信任,三毛对他印象非常深刻。
有一次,三毛去买东西的时候,沙仑请三毛给他太太写一封信。
经了解,三毛才知道沙仑是被骗婚了,而这个可悲的男人还痴痴的等着妻子归来,这仿佛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
三毛不想让这个老实人希望破灭,就帮他写了这封信,因为回信地址是三毛丈夫的邮局信箱号码,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沙仑每次见到三毛都要询问是否有回信。
几天后,还真出现了回信。
由于是法文,沙仑请荷西读信,信中说让沙仑筹十万块西币送给她哥哥,这样她就能买飞机票回来。
三毛一听,又是一个骗局,可是沙仑已经被太太要回来的消息迷昏了头。
为了尽快筹到钱,沙仑一天要兼好几份工,三毛看到这样的沙仑心疼极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三毛将真实的情况告诉了沙仑。
沙仑听了三毛的控诉,像冻结了似的,唯一表明他活着的是眼泪像洪水一样泻下来,他什么话也没说,往黑暗的旷野里跑去。
这一刻预示着沙仑希望的破灭。
第二天,沙仑来到三毛家跟三毛道谢,只是三毛觉得有什么东西已然悄悄在改变。
几天后,从警察那得知沙仑的消息,三毛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沙仑死了,而事实是沙仑偷了哥哥的钱逃走了。
沙漠是撒哈拉威人的根,离开沙漠,沙仑就像个无根的人在做着飞蛾扑火的举动,结局一定是毁灭。
悲情意识在三毛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展现,在《沙巴军曹》中这样写到,三毛夫妇送一个喝醉的军人回家,后来才知道这个军人和撒哈拉威人的恩怨:曾经为了争夺水源,撒哈拉威人杀了所有的沙漠军团,只有这个军曹喝醉了跌倒在营外,活了下来,他醒来后像个疯子一样跌坐在兄弟的尸体上。
从那以后,他就不再讲名字,他说兄弟们都死了,他不配有名字。
一段时间后,西班牙政府要撤离沙漠,就把军团的尸体挖出来一并带走,三毛才想起他醉酒的那个夜晚也是在这坟场附近,这么多年依旧没使他的伤口冷淡下来。
几天后,听说那个军曹死了。
有一群撒哈拉威小孩在玩一个盒子,军曹觉得不太对,就跑过去赶走他们,盒子瞬间爆炸,军曹被炸成了碎片,孩子们却没有生命危险。
他的兄弟们都被运走了,只有他被永久的留在沙漠里。
为了最仇恨的人扑向死亡,静静的埋在这片相爱相杀的土地里,他似乎做了最好的示范。
通过这些作品,我感受到三毛无处不在的悲情美学,感受到三毛无比坚强又脆弱的内心。
(三)人性之美三毛的作品不是简单的游记,还充斥着浓厚的人性关怀。
她的作品里记录着各式各样的人,同样倾注了很多情感,她具有真善美的人格。
先谈谈三毛的真。
她不分阶级,不分人种,带着单纯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她敢于做自己想做的事,敢于说真话,处处透露着真性情。
在《芳邻》里写到,三毛常把东西借给邻居,水桶和拖把传到黄昏,还轮不到她来用。
邻居看到三毛好说话,就隔三差五来借灯泡、洋葱、汽油等物品,三毛本是怀着与邻方便的心理做这些的,没想到她们要的这么理所当然。
有一个在医院做助手的邻居,因为受到文明的洗礼,拒绝用手吃饭,所以每天到了吃饭的时候,他的儿子就要来敲门。
“我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
三毛借给了他。
从那以后,他的儿子天天来借。
三毛不胜其烦,于是买了一套送给他。
没过两天,他又来了,三毛问:“怎么又来了?上次送你的那一套呢?”“妈妈说那刀叉是新的,要收起,现在我爸爸要吃饭。
”“你爸爸要吃饭关我什么事?”最终三毛爆发了。
她认为对万物应有平等之心,但平等是建立在真正的理解和同情上,若得不到平等对待,她也会用真性情表达不满。
再说三毛的善。
三毛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广博的爱,她会把自己的药片给一个年老的撒哈拉威女人治头痛,送她们漂亮衣服,给邻居姑卡用偏方治疖子,给母羊去衣胞,三毛乐在其中,她对自己有把握的小事当仁不让,当做是生活的调剂品,但她也有分寸,涉及到生命危险的生产大事就不会随自己儿戏了。
三毛把这些有趣的事告诉荷西,荷西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明人被吓得心惊肉跳,所以再有这样的救人事件三毛也不会告诉荷西了,怕荷西影响她的救人大业。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荷西才知道三毛又做了牙医,居然用指甲油给妇女补牙。
三毛享受着这份简单而又有趣的医学事业。
接下来相继开拓了搭便车的业务。
她会送年老的撒哈拉威人回家,送水给沙漠上幼小的骑行者,送西班牙小兵去镇上看电影,这让她想起了同龄的弟弟,他乡是否有便车供弟弟搭乘。
她说过“在这片狂风终年吹拂着的贫瘠的土地上,不要说是人,能看见一根草,一滴晨曦下的露水,它们都会触动我的心灵。
”每一次相遇都是缘分,她怎能让这缘分从指尖溜走。
最后说她的美。
她有一双慧眼,能看到所有美的东西。
在《白手成家》里这样写到:她的新家很简陋,高低不平的水泥地,用空心砖垒起的缺了口的墙,光秃秃的灯泡,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三毛并没有气馁。
她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她用棺材外箱做家具,在要求房东糊墙未果后,自己买材料糊,自己设计沙发,摆上母亲寄来的桌布、灯罩、茶具、图书等,用捡来的轮胎当矮座,用骆驼头骨当装饰,用羊皮当坐垫,用汽水瓶插花,从撒哈拉威老男人那里淘回来的石刻都成了宝贝。
她把自己那破烂不堪的家设计成了真正的艺术宫殿,这座宫殿仿佛成了撒哈拉的一道风景,竞相有人来拜访。
世界从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三、结语在外漂泊的人有很多,却很少有人像三毛这样把点滴都记录下来。
里面有她对人生、爱情的追求,有她真善美人格的体现,带给读者无限的感动与思考。
她怀着一颗纯洁之心,用实践丰富了梦想,用爱去关照人世间的所有喜悦与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