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浮笼处理及加固措施 2
钻孔灌注桩如何解决在水下浇灌混凝土的时候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钻孔灌注桩如何解决在水下浇灌混凝土的时候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形成原因: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翻出由下而上的压力较大,托动了钢筋笼上浮;或由于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混凝土在导管翻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防止措施:1.减少沉渣厚度:沉渣过厚尤其块状粘土,在和混凝土一起上升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使钢筋笼上浮。
当钻进到设计孔深时,应冲孔1小时左右,并把钻头上携带的粘土块、孔底残留的粘土块搅碎,清干净。
2.混凝土一定要搅拌好:当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或和易性差时钢筋笼易上浮,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坍落度,坚决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混凝土。
3.导管埋深的影响:混凝土灌注快到钢筋笼底部时,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有人认为导管埋深离导管越远对导管的冲力越小,但在实践施工中发现埋深越小笼子越不容易上浮)。
4.尽可能减少浇注时间:减少灌注时间,挣取在最短的时间灌注完混凝土,防止混凝土表面形成硬壳带动钢筋笼上浮。
5.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缓慢放料减少对钢筋笼的冲力,直到埋住钢筋笼并且导管口也在钢筋笼内时才可加大放料速度。
6.应考虑运输距离、气温影响:在夏季或运输过程中时间较长时,应加混凝土缓凝剂,气温高、运距远,混凝土容易初凝,以至于在灌注时出现混凝土极易抱裹导管,提导管时带动笼子上浮,遇这种情况应经常活动导管,加快灌注。
7.导管的配置要好:导管的配置要使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不拆导管,导管口距离钢筋笼底较远,拆除导管后导管口进入钢筋笼底部以上,不可配置成拆除导管后,导管口在钢筋笼底附近。
8.法兰盘导管注意挂笼子:法兰盘导管容易挂住笼子,当导管提升有困难时,应旋转导管,不可硬提。
9.采用在主筋上焊"倒刺"的方法,来防止钢筋笼上浮,效果很好。
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和解决措施

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和解决措施钻孔灌注桩在进行水下混凝土浇筑前,都需要提前安装钢筋笼。
钢筋笼安装在钻孔的泥浆内,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在浇注桩基混凝土时,如果操作不当,很容易引起钢筋笼上浮,造成工程质量事故。
以下是笔者在多年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种钢筋笼上浮的可能原因以及对应的解决办法。
1引起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分析及相应的处置措施1.1钻孔底部沉渣清理不合格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标高后,如果孔内沉渣过厚,孔底的泥块和碎岩没有完全搅碎并被泥浆带出孔外,就将钻头、钻杆卸掉,安装灌浆导管。
在浇注水下混凝土时,沉渣、泥块一起被混凝土向上顶起,在混凝土的冲击作用下将钢筋笼子整体托起,造成钢筋笼子的上浮。
对应的处置措施:除能自行造浆的黏性土层外,均应制备泥浆。
泥浆制备应选用高塑性黏土或膨润土。
泥浆应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情况进行配合比设计,确保泥浆拥有足够的护壁和携带碎块沉渣的作用。
成孔后为保证混凝土的灌注质量,必须进行清孔,以降低泥浆稠度和清除孔底沉渣层。
在清孔过程中,应不断置换泥浆,直至完成水下混凝土浇注。
1.2钢筋笼质量不合格钢筋笼焊接时,未能保证钢筋平顺;分段焊接搭接时,主筋没有保证同心,都容易导致钢筋笼出现弯曲变形,下入井孔后,易发生偏向一边的现象,混凝土灌注时,提升导管,容易造成导管挂住钢筋笼,导致钢筋笼上浮。
对应的处置措施:钢筋笼焊接时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钢筋平顺,盘绕箍筋时,拉紧贴平,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及时点焊到位;分段对接时,应保证轴线一致;搬运和吊装钢筋笼时,应防止变形,安放应对准孔位,孔口扶正;导管下入井孔应缓慢进行,保证居中,保证导管各节轴线一致。
1.3混凝土灌注速度不合理在混凝土灌注初期,如果灌注速度过快,混凝土在孔内上升时对钢筋笼产生的摩擦力会大大增加,同时孔内泥浆向上流动时对钢筋笼的摩擦力也会大大增加,而此时钢筋笼在导管底口以下混凝土内还没有足够的埋深,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
当钢筋笼在导管口以下有足够埋深后,如果灌注速度太慢,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混凝土则会逐渐失去塑性,并且与钢筋笼之间产生一定的粘结力,在后续混凝土灌注时,钢筋笼就有可能随这部分混凝土一起上升。
钻孔桩钻孔桩灌注中出现浮笼现象处理方法

钻孔桩钻孔桩灌注中出现浮笼现象处理方法非通长配筋钢筋笼的上浮的形成原因: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部时,由于灌入的混凝土自导管翻出由下而上的压力较大,拖动了钢筋笼上浮或由于混凝土因浇筑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混凝土在导管翻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措施:1、减少沉渣厚度:沉渣过厚尤其块状粘土,和混泥土一起上升的过程中,极其容易使钢筋笼上浮。
当钻进到设计孔深时,应冲孔1小时左右把钻头上携带的粘土块、孔底残留的粘土块搅碎,清干净。
2、混凝土一定要搅拌好:当混凝土塌落度偏小或易和性差时钢筋笼上浮,应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制、塌落度,坚决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混凝土。
3、导管埋深的影响:混凝土灌注快到钢筋底部时,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现有人认为导管埋深的越大对导管的冲力越小,在实际施工中发现导管埋深越小越不容易浮笼)。
4、尽可能减少浇注时间:减少灌注时间,争取在最短的灌注结束混凝土,防止混凝土表面形成硬壳带动钢筋笼上浮。
5、当混凝土灌注到钢筋底部时,应缓慢放料:缓慢放了减少对钢筋笼的冲力,直到埋住钢筋笼并且导管也在钢筋笼内时方可加大混凝土放料速度。
6、应考虑运输的距离、气候因素等;在夏季或运输距离较长时,应加入混凝土缓凝剂,气温高,运输距离远,混凝土容易初凝,以至于灌注时混凝土抱裹导管,提拔导管时带动钢筋笼上浮,遇到这种情况应经常提动导管,加快灌注速度。
7、导管的配置要好:导管的配置要使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不需要拆导管。
导管口距离钢筋笼底部距离较远,拆除导管后导管在钢筋笼底部以上。
不可配置成拆除导管后,导管应在钢筋笼底部附近。
8、法兰盘导管注意挂笼:法兰盘导管容易挂笼,当导管提升困难时应及时旋转导管,不可硬提。
9、可在主筋上焊“倒刺”的方法来防止钢筋笼的上浮,结合现场实际实施方法可行,钢筋笼同一截面焊接3~4根“倒刺”即可,每钢筋笼设两道即可。
土木工程知识点-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土木工程知识点-钻孔灌注桩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一: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及处理措施。
原因:1、当砼由钢筋笼灌注到孔底的时候由于砼由下往上的压力较大使其上浮。
2、由于浇筑的时间过长,砼已经初凝与钢筋笼产生粘力再浇筑砼时就会产生推力使钢筋笼与初凝的混凝土一起上浮。
处理及预防措施:1、控制埋深:灌注钢筋笼底部时埋深尽量控制少。
减少向下的冲力。
2、混凝土塌落度要适宜(不可过大)并且和易性好(和易性指的事:聚粘性、流动性、保水性及施工方便性)季节性施工时应加相应外加剂。
3、成渣宜清理干净、因为块状的沉渣和钢筋笼上浮很容易时期上浮。
问题二:混凝土堵管的愿因及处理办法。
原因:堵管是再浇筑过程中经常发生的事,因为是隐蔽工程所以堵管的原因很多。
1、导管法兰盘漏水(渗水)。
导管内混凝土中间被水层隔离,这时导管内混凝土不能流动,导管被堵塞。
2、浇筑时间过长使砼在导管里面初凝。
3、混凝土塌落较小流动性差。
4、混凝土和易性差产生离析。
5、混凝土石子过大。
解决办法:1、上下提导管:用在导管埋深的范围内上下提动导管使砼受重力影响缓慢落下。
2、若水下混凝土未初凝,可抓紧时间把导管内混凝土清除,以最快的速度将导管处理好,及时插入已灌注的水下混凝土内,然后将导管中的水和沉淀物用吸泥和抽水的方法吸出。
如果是重下的新管,必须用潜水泵将管内的水抽干,才可继续灌注混凝土。
为了防止抽水后导管外的泥水穿透原灌混凝土从导管底口翻入,导管插入混凝土内应有足够的深度,一般要求大于 200cm。
由于潜水泵不可能将导管内的水全部抽干,需灌的混凝土配合比应增加水泥量,提高稠度后灌入导管内,灌入前将导管进行小幅度的抖动或挂振捣器予以振动片刻,使原混凝土损失的流动性得以弥补。
以后灌注的混凝土可恢复正常配合比。
3、这是不是办法的办法请大家慎用:若水下混凝土已初凝,以免出现断桩等质量问题。
这时用直径小于钢筋笼直径的钻头进行冲击,换出碎渣,露出新鲜混凝土,再用高标号混凝土重新压水灌注。
灌注桩钢筋笼上浮 [如何处治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钢筋笼上浮的问题]
![灌注桩钢筋笼上浮 [如何处治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钢筋笼上浮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27f73d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7.png)
灌注桩钢筋笼上浮[如何处治钻孔灌注桩施工中钢筋笼上浮的问题]钻孔灌注桩是一项隐XX性工程,由于地质构造冗杂,施工条件不一,一旦出现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工期长、本钱高。
钻孔灌注桩的设计中,往往接受非全配筋型桩型,这样,既可满足桩身受力的要求,又能节约钢材。
然而,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由于钢筋笼在桩孔中处于悬挂状态,浇灌水下混凝土时,时常会发生钢筋笼上浮,从而使桩身配筋发生转变,影响成桩质量。
某大桥钻孔桩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出现此类问题,适当增加钢筋笼的固定压重后,仍旧没能有效地阻挡钢筋笼的上浮,最终不得已试图强行施压把钢筋笼压到设计高程,但因压力过大使钢筋笼失稳,产生较大变形,变形后的钢筋碰撞孔壁,造成坍孔,被迫停工,给工程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因此,为了保证桥梁工程的施工质量,如何有效预防及处治钢筋笼上浮的问题,应当引起施工方和监理方的足够重视。
1、钢筋笼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的受力状态1.1 混凝土面在钢筋笼底部以下此时,钢筋笼受合力作用,包括重力G、吊筋悬挂力N、泥浆浮力F1和泥浆上返作用力F2,此时G=N+F1+F2。
在正常状况下,若泥浆密度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且没有泥团包裹钢筋笼,上式可简化为G≈N。
1.2 导管底端在钢筋笼底端以下,混凝土面刚进入钢筋笼混凝土从导管底端向上返,由于其密度较高,容重较大,当钢筋笼被埋超过肯定深度时,混凝土上返就产生一个很大的携带力F3〔动态浮力〕,使钢筋笼上浮。
其上浮大都发生在下面受力条件下:G<N+F3。
1.3 混凝土面、导管底端都进入钢筋笼导管底端以下,钢筋笼受压持力F4、导管底端以上钢筋笼受力作用〔1.2〕,当钢筋笼上浮时,F4就表现出来了,以而大大减小了钢筋笼上浮的机会,此时受力条件为:G=N+F3-F4。
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混凝土灌注的实践证明,钢筋笼上浮大都发生在1.2的受力状态下,1.3受力状态下较少发生,1.1受力状态下根本不发生〔除提升导管挂笼外〕。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问题处理措施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问题处理措施本文针对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问题,从形成原因、防止措施和处理方面进行了总结,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措施。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钻孔灌注桩是一种深根底型式,随着我国建设行业的快速开展,作为一种根底形式,钻孔灌注桩以其适应性强、本钱适中、后期质量稳定、承载力大等优点广泛地应用于公路、铁路桥梁及其它工程领域。
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防止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顺利进展。
本文仅对京沪高铁三标段二工区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问题处理经验作总结,供同行交流。
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出现了钢筋笼上浮的现象。
具体的经过如下:首封料下去后,混凝土上升高度为3.3米,导管悬空为40cm,导管埋深为2.9米。
在灌注的过程中,罐车油门加到最大,下料的速度较快,翻浆正常,下料时的声音也无异常。
首封料灌完后约10分钟,第二车料开始下料,速度还是一如既往的快,就在这时却意外的发现钢筋笼上浮到液面以上,上浮的高度经过计算为〔孔深H-h钢筋笼的长度31.5-29.7=1.8〕1.8米。
1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形成原因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翻出由下而上的压力较大,托动了钢筋笼上浮;或由于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外表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混凝土在导管翻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防止措施:〔1〕减少沉渣厚度:沉渣过厚尤其块状粘土,在和混凝土一起上升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使钢筋笼上浮。
当钻进到设计孔深时,应冲孔1小时左右,并把钻头上携带的粘土块、孔底残留的粘土块搅碎,清干净。
〔2〕混凝土一定要搅拌好:当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或和易性差时钢筋笼易上浮,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坍落度,坚决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混凝土。
〔3〕导管埋深的影响:混凝土灌注快到钢筋笼底部时,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有人认为导管埋深离导管越远对导管的冲力越小,但在实践施工中发现埋深越小笼子越不容易上浮〕。
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钢筋笼上浮问题

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钢筋笼上浮问题摘要:钢筋笼上浮是水下混凝土灌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事故之一,其发生会影响承载力。
本文分析了施工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的原因,并针对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钻孔灌注桩钢筋笼上浮原因预防措施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桥梁工程施工工艺已日趋成熟,钻孔灌注桩因为其自身的许多优点成为桩基施工中运用最广泛的施工形式之一。
但是,非通常配筋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在施工过程中发生钢筋笼上浮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钢筋笼上浮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一些有规律的知识,使工程质量尽可能在施工前得到控制,达到进一步完善灌注水下混凝土施工工艺、提高桩基质量。
一、钢筋笼上浮原因1.孔内泥浆比重过大,则孔中泥浆对钢筋笼的浮力增大;2.提升导管的过程中,导管没有居中,法兰盘钩挂钢筋笼造成浮笼;3.混凝土灌注过程中,表面接近钢筋笼底部、导管口在钢筋笼底以下2m或以上2m时,混凝土灌注速度过快,使混凝土下落冲出导管底口向上反冲,其顶托力大于钢筋笼的重力所致;4.混凝土和易性和流动性差,对钢筋笼产生的顶托力就大,混凝土和易性和流动性好,对钢筋笼产生的顶托力就小。
掺加减水剂、缓凝型外加剂等,可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减少混凝土拌合物的粘土,减小混凝土对钢筋产生的顶托力。
水下混凝土灌注应一次连续进行,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中间灌注间歇时间也不宜超过规定(一般为40min左右)。
随着时间的延长,混凝土的流动性变差,粘度增加,混凝土面易出现假凝,将增加对钢筋笼的顶托力。
二、钢筋笼上浮的预防措施针对以上述分析的原因,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因采取以下措施,预防上述问题的发生:1.灌注混凝土之前,必须先测量泥浆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① 比重:正循环旋挖钻、冲击钻使用管形钻头钻孔时,入孔泥浆比重可为1.1~1.3;冲击钻使用实心钻头时,孔底泥浆比重不宜大于:黏土、粉土1.3;大漂石、卵石层1.4;岩石1.2;② 黏度:入孔泥浆黏度一般地层为16~22 s;松散易坍地层为19~22s;③ 含砂率:新制泥浆不大于4%;④ 胶体率:不小于95%;⑤ pH值:应大于6.5。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浮笼处理和加固措施

控制钢筋笼焊接质量
原因
钢筋笼焊接过程中,部分焊接点质量不符合要求,如焊缝不饱满、焊渣未清除等,导致其稳定性不足 。
处理方法
加强钢筋笼焊接质量的控制,确保每个焊接点都符合要求。对于不合格的焊接点,应重新焊接或补焊 。同时,在钢筋笼下放过程中,应逐节进行焊接,并确保每节之间的连接牢固。
04
加固措施
增大钢筋笼直径
会发生移动。
某高速公路施工案例
要点一
总结词
在某高速公路的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由于地质条 件复杂,钢筋笼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上 浮现象。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高速公路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但在施工过程中, 由于地质条件复杂,钢筋笼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出现 了严重的上浮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施工单位采 取了多种加固措施,包括在钢筋笼上增加压重块和在 混凝土中加入缓凝剂等,最终成功地将钢筋笼固定在 正确的位置。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钢筋笼浮笼现象是钻孔灌注桩 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对工程质 量具有潜在威胁。
浮笼现象通常与施工操作、地 质条件和混凝土性能等因素有 关。
采取有效的处理和加固措施可 以降低或消除浮笼现象对工程 的影响。
研究展望
进一步研究不同地质条件、施工方法和混凝土性能对钢 筋笼浮笼现象的影响。
总结词
增大钢筋笼直径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措施 ,可以显著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 性。
VS
详细描述
通过增加钢筋笼的外径,可以增加钢筋与 土壤之间的摩擦力和握裹力,从而增强桩 基的承载能力。此外,增大钢筋笼直径还 可以提高桩基的水平承载能力,防止侧向 位移和沉降。
增加钢筋笼长度
总结词
增加钢筋笼长度可以扩大桩基的承载面积,提高桩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钻孔灌注桩钢筋笼浮笼处理及加固措施
钻孔灌注桩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现象时有发生,轻者上浮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重者上浮数米,甚至全部浮起,对于工程质量有很大危害。
1、原因分析
1.1钢筋笼的上端吊筋在孔口未固定牢,当提升导管时容易被导管挂住而一同提起,从而导致钢筋笼上浮。
1.2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当混凝土面上返到达钢筋笼底端时,由于导管埋深较浅,混凝土灌注量相对过大,导致混凝土上返速度过大,产生很大的上冲力,从而托起导管和钢筋笼上浮。
1.3、当混凝土面和导管底端都进入钢筋笼内之后,如果导管埋深过大,将很容易造成钢筋笼上浮。
1.4、由于初灌混凝土一直处于钻孔内已灌注混凝土的上部,一旦混凝土出现易离析、初凝时间短、坍落度损失大等质量问题,时间稍长就会导致混凝土流动性变差,使上部的初灌混凝土出现凝固的趋势。
当流动性差甚至凝结的混凝土面接触钢筋笼底端时,极易托起钢筋笼上浮。
1.5、当地层中存在粉细砂层时,若泥浆密度偏小,塌落的粉细砂则会铺在混凝土面上,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垫层,垫住钢筋笼。
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同样会托起钢筋笼一起上浮。
2、预防及处理措施
2.1、在浇筑桩基混凝土时格外注意观察悬吊钢筋笼子的吊筋变化情况,如果看到吊筋有一点儿向上“撺”时,就已经表明钢筋笼子已经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反复的用钻机上的卷扬机“慢提快落”导管,即慢慢的将浮出的钢筋笼子带回浇筑的混凝土中。
2.2、当混凝土进入钢筋笼时,要求严格控制导管与钢筋笼的公共埋深,最深不超过
6m。
当导管底端提到安全距离以上时要适当控制导管埋深,这时只要混凝土流动性好,钢筋笼一般不会上浮。
2.3、灌注混凝土时随时测量孔内混凝土面高度,严格控制混凝土灌注速度,以控制混凝上返的速度,减小其对钢筋笼的携带能力。
2.4、调整好混凝土的塌落度。
一般浇注水下混凝土塌落度应控制在18~22cm,浇筑桩基的混凝土都要求有很好的和易性与流动性,以此来保证混凝土在浇注的过程中能有很好“泛浆”。
否则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不好,浇筑桩基将是十分困难的,先浇筑的混凝土已经快要凝固成整体,而将钢筋笼子整体托起,从而引起其上浮。
2.5、灌注混凝土时把泥浆比重控制在1.15~1.25之间。
比重过大,对钢筋笼所产生的浮力增大,而且还会在混凝土面上形成较厚的浮浆,混凝土面上升时,浮浆就裹着钢筋笼向上浮。
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采用优质膨润土造浆。
2.6、由于钢筋笼弯曲或搭接不正对钢筋笼上浮也有一定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应予以严格把关消除此类影响。
2.7、在钢筋笼子上焊接一根钢筋标杆漏出泥浆表面,当发现标杆上浮时,也说明钢筋笼子上浮了,此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将上浮的钢筋笼子恢复回原位。
2.8、采用在主筋上焊“倒刺”的方法来防止钢筋笼上浮,钢筋笼同一截面
焊3-4个倒刺,每个笼子设两道即可。
2.9、在钢筋笼的底部加上横向的十字架钢筋,这样混凝土对钢筋笼有一个向下的冲击力,钢筋笼要上浮时也会因此而增加阻力,一般可以确保钢筋笼浮笼现象不再发生。
但是当钢筋笼下部加上十字架钢筋后,会影响导管的下落深度,对于二次清孔带来麻烦,造成孔底沉渣厚度增加,而且下导管时操作不注意也很可能将十字钢筋损坏,使它失去应有的作用
2.10、加大吊筋直径,并在井口加配重,并可焊在护筒上。
2.11、在其他不可控因素(如钢筋笼直径、箍筋直径和间距等)中,箍筋间距对钢筋笼上浮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在图纸会审时及时与设计人员进行交流,确保消除非施工因素引起的上浮。
混凝土灌注桩,浇筑混凝土,施工单位为了少拔导管次数,经常灌6-8米才拔管,这样很容易造成浮笼现象,浇灌时应当注意观察,出现漂浮,马上提高料斗,导管一般是3米长,规范要求,导管料出口至混凝土表面长度不能超过2米,而且要插入混凝土内0.5米,这样料斗提高1.5米时,就可以要求拔导管,如果出现浮笼现象,主筋够大,桩身不长,可用反铲施力慢慢压下去,或将震动器接在钢筋上,使其慢慢下沉.
至于第二个问题,首先做为监理,工程上出现质量问题,肯定要拍照记录,至于如何处理才算恰到好处,就看施工单位业主及你们监理方的关系如何,没搞清楚他们的利益关系之前,不要贸然行事,看你对分寸的拿捏,个别桩浮笼不会有太大质量问题,桩主要是受压力,配钢筋主要是增加其抗则向剪力.
说实话,只要浮笼了,一般情况不严重的话,就只能把高出来的部位切断处理了,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再弄下去的。
如果正式的处理方法,是报设计单位,由其来决定。
他们一般也会这么做,通常(0.5m以内)的而且数量较少的话,也就不予以处理了。
但浮的较多的一般会考虑废桩后补桩。
土方开挖后发现灌注桩浮笼有2米以上,也有1米的。
有抗压桩和抗拔桩。
应如何处理?要报设计吗?
原来桩基开挖时基底情况怎么样,要是满足承载力还很大,且桩基质量很好,没什么大的问题,这种情况先私底下问一下设计代表,自己留好影像资料!
你施工的不是通长钢筋笼吧。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形成原因:
当混凝土灌注至钢筋笼底时,由于浇注的混凝土自导管翻出由下而上的压力较大,托动了钢筋笼上浮;或由于混凝土因浇注时间较长,已近初凝,表面形成硬壳,砼与钢筋笼有一定握裹力,混凝土在导管翻出后将以一定的速度向上顶升,同时也带动钢筋笼上移。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防止措施:
1.减少沉渣厚度:沉渣过厚尤其块状粘土,在和混凝土一起上升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使钢筋笼上浮。
当钻进到设计孔深时,应冲孔1小时左右,并把钻头上携带的粘土块、孔底残留的粘土块搅碎,清干净。
2.混凝土一定要搅拌好:当混凝土坍落度偏小或和易性差时钢筋笼易上浮,应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坍落度,坚决禁止使用不合格的混凝土。
3.导管埋深的影响:混凝土灌注快到钢筋笼底部时,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有人认为导管埋深离导管越远对导管的冲力越小,但在实践施工中发现埋深越小笼子越不容易上浮)。
4.尽可能减少浇注时间:减少灌注时间,挣取在最短的时间灌注完混凝土,防止混凝土表面形成硬壳带动钢筋笼上浮。
5.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缓慢放料减少对钢筋笼的冲力,直到埋住钢筋笼并且导管口也在钢筋笼内时才可加大放料速度。
6.应考虑运输距离、气温影响:在夏季或运输过程中时间较长时,应加混凝土缓凝剂,气温高、运距远,混凝土容易初凝,以至于在灌注时出现混凝土极易抱裹导管,提导管时带动笼子上浮,遇这种情况应经常活动导管,加快灌注。
7.导管的配臵要好:导管的配臵要使混凝土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不拆导管,导管口距离钢筋笼底较远,拆除导管后导管口进入钢筋笼底部以上,不可配臵成拆除导管后,导管口在钢筋笼底附近。
8.法兰盘导管注意挂笼子:法兰盘导管容易挂住笼子,当导管提升有困难时,应旋转导管,不可硬提。
9.采用在主筋上焊"倒刺"的方法,来防止钢筋笼上浮,效果很好。
钢筋笼同一截面焊3~4个"倒刺",每个笼子设两道即可。
10.加大吊筋直径,并在井口加配重,并可焊在护筒上。
11.当混凝土埋过钢筋笼底端3m时,应及时将导管提至钢筋笼底端以上。
非通长配筋钢筋笼上浮的处理措施:
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可拆除导管时必须拆除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可能消除。
当钢筋笼已经上浮了,应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混凝土标高,在导管提升的最大在限度内,快速提升,缓慢下放,反复几次,上升的钢筋笼可恢复原标高。
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随时掌握混凝土浇注标高及导管埋深。
切不可因浮笼
问题而把导管拨出混凝土面。
评论|
钢筋笼上浮是由于混凝土的托浮力所致。
当混凝土埋住钢筋笼一定深度,而且导管又在钢筋笼一曩口时,导管底面以上的混凝土随着混凝土的连续浇筑而整体上升,对铜筋茏产生向上的摩擦托浮力。
因为钢筋笼较轻,当托浮为大于钢筋笼自重力及钢筋笼与孔壁的摩擦阻力的和,就会使钢筋笼上升。
原因找出后,处理方法:第一,提导管卸载并使导管下口高于钢筋笼浮口,以减小混凝土对钢筋笼的托浮力,采用此法后,未发现钢筋笼继续上浮;第二,对上浮的钢筋笼进行处理,若发现较早,而且上浮量不大,让施-工-单位对钢筋茏施加压力,使其回到设计的标高。
对于摩擦型的灌注桩,一定要控制好导管的埋设深度及导管底口与钢筋笼底边的相对高差。
灌注桩浇筑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原因及处理: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常会遇到很多问题。
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有一根桩在浇筑混凝土时出现钢筋笼上浮的现象,我方立即要求施工单位停止施工,并进行事故分析及处理。
是因为混凝土顶升的作用,初期灌入的混凝土在做上面,后面灌入的混凝土在下面,灌入混凝土需要时间,时间一长,初期灌入的混凝土已经初凝或即将初凝,在被顶升上来的过程中,对钢筋有很大的摩擦力,使钢筋笼上浮。
处理意见,发现了,立即加压,拆去几节导管,使顶升混凝土的高度减小,这样下部的混凝土可很好地牵制着钢筋笼,如恰当的话,会不再浮起。
防范措施:灌入时间长的话,对首灌及以后的若干盘的混凝土掺加晚凝剂。
导管要及时拆除。
埋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宜过深。
在掺加晚凝剂混凝土的下面为佳。
上浮一米左右不用说了。
哎,监理这么好当呢,想给自己找不自在啊?
如果是上浮2、3米了你别和施工单位叫板了,上报给专业监理工程师或者总监,看他们怎么说。
资料你先别给签字。
这么严重的质量事故还写什么联系单,直接跟项目领导说下,报废,冲掉重新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