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走向
边缘的力量——当代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述

当代贵州少数 民族文学创作评述
孙 向 阳
贵 州 是 一 个 秀 丽 古 朴 、 气 候 宜 人 、 风 景 如 画 的 地 区 , 也 是 一 个 多 民族 共 居 的省 份 。 全 省 共 有 5 个 民族 成 分 。 其 中 , 6 世 居 民族 有 汉 族 、 苗 族 、 布 依 族 、侗 族 、 土 家 族 、 彝 族 、仡 佬 族 、 水 族 、 回 族 、 白族 、 瑶 族 、壮 族 、 畲 族 、毛 南 族 、 满 族 、 蒙 古 族 、仫 佬 族 、羌 族 1 个 民族 , 少 数 民族 人 口 占全 省 8 总 人 口的3 %。 千 百 年来 , 各 民族 和 睦 相 处 ,在 中原 文 化 、 9 巴蜀 文 化 、湘 楚 文 化 以及 云 南 广 西 的边 陲 文 化 与 本 土 文 化 的 相 互 交 融 与 碰 撞 中 ,共 同演 绎 并 创 造 了 多 姿 多 彩 的贵 州 文 学 与文化 。 “ 四 ” 时 期 , 以蹇 先 艾 、 谢 六 逸 、 寿 生 等 前 辈 为 领 五 军 , 其 人 品文 品 一 直 影 响 着 贵 州 的 文 化 和 学 人 。新 中 国 成 立 以后 ,地 处西南一 隅的贵州 ,迎 来 了少数 民族文学发展 的春 天 。特 别是党 的十 一届三 中全会 召开后 ,在 作家们 的寂 寞耕 耘 中 出 现 了蓬 勃 发 展 的 良好 势 头 , 涌 现 出 了伍 略 、苏 晓 星 、 石 定 、 龙 志 毅 、 藤 树 嵩 、 谭 良洲 、潘 俊 龄 、 弋 良俊 、 吴 恩 泽 、 喻子 涵 、赵 剑 平 、 罗 吉 万 、 禄 琴 、 王 泽 洲 、 韦 安 礼 、 罗 莲 、杨 启 刚 、 安 斯 寿 、 石 尚竹 、 王 华 、 赵 朝 龙 、 完 班 代 摆 、 林 照 进 、 安
昭通文化——精选推荐

昭通作家群是一个以地域来命名的文学作者群体,他们文学创作的相对丰收与他们文学发生地经济的相对落后,构成了一个奇特的反差,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昭通文学现象。
[1]在全国被中国作协认定的4个创作群体中,昭通作家群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市级地名命名的作家群。
关于昭通作家群,最简明扼要的说法,就是指昭通籍的写作者,主要包括两部分人:一是至今还生活在昭通的作家;二是已经离开昭通来到昆明后继续写作的作家。
这个群体三个层次的作家:第一个层次是奠基者,这批人有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甄朝彬、朱冬才、陈孝宁、夏天敏等,他们作品的共同点是极富有昭通的文化意味。
虽然蒋仲文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有一点现代主义的因素,但骨子里的东西仍然是昭通本质文化精神的体现。
第二部分的作家经历了出去——归来——再出去的人生旅途。
如黄玲、潘灵、雷平阳、付泽刚、胡性能、张仲全、刘广雄等。
当然这部分作家中雷平阳和张仲全没有“归来”的经历,但他们的创作理念大概是一致的。
这批作家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昆明的昭通籍作家”。
昭通作家群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创作者首先是昭通人,他的作品要有昭通式的文化思考,他的整个创作背景要体现昭通的人文思想和自然文化景观,他的叙述是昭通式的叙述。
[2]编辑本段熏陶:朱提文化背景下的“其民好学”位于滇东北的昭通历史悠久,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门户。
历史上的昭通一度商贾云集,成为“锁钥南滇、咽喉西蜀”的重要通道和云贵川三省的物资集散地。
境内乌蒙磅礴,金沙浪拍,山川俊秀,为我国著名的“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作用。
“朱提”一名最早出现于西汉,系彝语地名音译,是昭通古时称谓。
朱提文化上承滇文化,下接南诏大理文化,为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从公元前135年设县至公元630年设置通州,其间虽有郡县建制变化,但“朱提”之名未变,共存在760多年历史。
浅论佤族作家袁智中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

浅论佤族作家袁智中散文的艺术特色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云南佤族作家袁智中,是中国知名的少数民族作家,以其深沉的内心感受和独特的文化背景为依托,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深刻思想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
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并获得多项文学奖项的认可。
袁智中的散文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烙印,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内涵,表现出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写作功底。
因此本文将选取袁智中的散文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袁智中的散文作品的分析,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了解佤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同时,通过了解袁智中的创作思路和表达方式,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
三、研究内容1. 袁智中散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 袁智中散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 袁智中散文的主题及其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四、研究方法笔者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比较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袁智中的散文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评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将通过比较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点,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
同时,将通过实证的方式,验证袁智中的作品在当代文学中的位置和影响。
五、研究意义1. 深入把握佤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2. 对于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及其艺术特色,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学的发展。
3. 对于培养和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增强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六、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内容1.4 研究方法1.5 研究意义1.6 论文结构第二章袁智中散文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1 佤族文化背景2.2 袁智中散文的文化内涵第三章袁智中散文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3.1 艺术特色的概述3.2 语言表现的艺术特色3.3 结构设计的艺术特色3.4 感性表达的艺术特色第四章袁智中散文的主题及其对当代文学的贡献4.1 主题的概述4.2 袁智中散文对当代文学的贡献第五章结论5.1 研究总结5.2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参考文献。
云南题材对内地汉文学创作的影响

53纸 贵“滇人著述之书”和“记载滇事之书”两大部分,既突出了地域性,又不拘于纯粹的地域观念。
这里所谓的云南题材,乃是中原文学文献典籍中涉及云南之地、之事之文,大致包含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地理博物、神话传说等内容。
唐以前汉文学的传播与云南少数民族对其的吸收浸润是云南与内地文化交往中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内地汉文学中关于云南的题材,虽散见于史籍文献、古小说、类书当中,皆为单篇,有的甚至只是只言片语,但作为了解云南早期文化文学的窗口,即便只是吉光片羽,亦是弥足珍贵。
无论当时撰者的心态与视角如何,云南题材确实已经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文学史籍资料也是研究云南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开阔了内地文人的视野自汉武帝经略西南夷后,内地与云南往来日益密切,但大规模交往仍要到唐代及其以后的历史时期。
云南对于内地汉人来说是极其陌生的,在中原人士看来,云南乃蛮夷聚居之地,偏僻玄远、尚未开化,到处都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烟瘴和毒水。
但云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无论历史上还是今天,都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
战国时庄蹻入滇、秦时“五尺道”,西汉时汉武帝经略西南夷、设置益州郡,俨然为内地打开了崭新世界的大门,云南丰富的物产通过不同的渠道逐渐传入内地。
《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永昌“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兽。
云南县有神鹿两头,能食毒草”。
各种丰富的物产,全新的物种,都让内地人大开眼界,倍感新鲜。
而西南各少数民族风俗迥异奇特,内地人更是前所未闻,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基础与空间,凡此种种,既让内地文士觉察到从未有过的新鲜刺激,对这片陌生却又新奇的土地望而却步,却又充满无限遐思。
内地文人未必真正到过遥远的云南边地,但正是脚步所未能及,更醉心遐想之中。
文人的文学视野由中原拓展到殊方绝域的新奇事物,新的题材内容涌现于内地史籍及小说等文学作品之中,云南题材开始在内地汉文学文献中占据一席之地。
言说方式的迷误——以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为例

Ke r s y wo d :Yu n n;eh i i r t r ; t ewa f t tme t ; tp c i c u s r n f r ain n a t n c l e au e h y o a e n s o i ;d s o r e ta so t s m t o
【 语言、文学研究】
言 说 方 式 的迷 误
以云 南 当代 少 数 民族 文 学为 例
牟泽雄
(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 教二系 ,云南 昆 明 6 0 0 ) 5 2 2
[ 摘
要 ] 云南 当代 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在对现代 性的追 寻 中言说 方式 陷入 了迷 误 ,主 要表 现在 没有找 到 自己
Ab ta t h yo ttme t g e sryi h u s i o d r i .T emitk n ld sb t o en be sr c :T ewa f ae ns o sata n tep rut fmo ent s y h s eicu e oh n tb i ga l a
的 理 解 与 感 悟 , 并 且 以 交 谈 的 方 式 给 予 主 题 以 呈
步 。 然 而 ,当 我 们 把 云 南 当 代 民 族 作 家 文 学 投 放 到 整 个 中 国 文 学 乃 至 全 球 性 的语 境 中 ,就 会 发 现 云 南 当代 少 数 民 族 作 家 文 学 依 然 处 于 边 缘 。许 多 少 数 民 族 作 家 在 现 代 与 传 统 的 夹 缝 中 茫 然 失 措 ,在 主 流 与 边 缘 的尴 尬 中 步 履 蹒 跚 。追 寻 现 代 性 的 过 程 中 丢 失 了传 统 而 使 作 品 的 民 族 特 性 空 无 所 依 ;急 于 融 人 主
中 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这些语言文学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其未来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一、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现状目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在传承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保护和扶持。
例如,在教育领域,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课程,培养了一批懂本民族语言和文学的人才。
同时,出版了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一些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濒危的境地,使用人口逐渐减少。
年轻人对本民族语言文学的兴趣不高,更倾向于学习主流语言和文化。
此外,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相对落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和推广受到限制。
二、未来发展的机遇1、政策支持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发展的政策。
这将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研究、创作、教育和传播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保障。
2、文化旅游的兴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青睐。
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
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3、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手段。
通过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据库、网络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可以让更多的人方便地获取和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品。
三、未来发展的挑战1、语言濒危问题一些少数民族语言由于使用人口少、传承困难等原因,面临着濒危的危险。
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语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若干独特优势

2012.10学教育4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若干独特优势纳杨当今社会是一个众声喧哗、充满诱惑的物质世界,互联网的普及,让人们获得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更庞杂,同时因为各种声色影像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让人往往流连于各种轻阅读和图像中,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学作品的美的感悟力和经典阅读的耐心和耐力。
但是,少数民族文学仿佛一个清新剂,可以帮我们暂时逃离这纷扰的尘世,回归传统阅读的美的享受。
这样说并不是说少数民族文学脱离了现实生活,恰恰相反,少数民族文学表现的正是当下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心理状态。
其中有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的喜悦,也有面对世界越来越快的变化产生的焦虑;有想要摆脱现状尽快跟上时代步伐的急迫心理,也有守望本民族传统精神的坚守心理。
种种情绪都是当下少数民族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当下中国人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为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发展的特殊性,使少数民族文学呈现出一些更接近于我们所熟悉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什么都求新求变的年代显得特别可贵。
一、原初的单纯品质往往能够触动人心首先是少数民族作家的作品中表现出的单纯。
程光炜在谈云南青年诗人李贵明的诗歌时曾说到,李贵明的诗中充盈着单纯的幸福感。
读他的诗仿佛回到希腊的远古,回到中国商周,那是朴素自然的年代,是一个以单纯为最高品质的历史时期。
有评论家曾说,我们现在的作家会写复杂,不会写简单;会写卑鄙,不会写崇高;会写小人,不会写英雄。
我也深有同感。
太多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人厌倦。
而在少数民族作家的笔下,经常能看到美好、善良、单纯的人物形象,以及让人敬仰的英雄形象。
比如金仁顺的长篇小说《春香》中的主人公春香,郭雪波长篇小说《青旗·嘎达梅林》里可爱的少女牡丹和民族英雄嘎达梅林。
这些人物身上都有着深深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烙印,也有着人类共有的最闪光的品质。
这样的人物,给人带来的是积极向上的力量,用现在的流行语叫正能量。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生态审美探析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生态审美探析作者:胡晓燕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3期【摘要】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铸就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强烈的自然审美感受,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少数民族女作家们以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对边地女同胞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自然、女性的书写,表达了强烈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理想的内心诉求。
在文学书写中从民族文化的根系上寻找摆脱生态困境的出路,建构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生态审美【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3—022—03“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是指20世纪70年代开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创作的以描写云南的风土人情、民俗生活、边地人生及原始自然生态为内容的小说创作。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质形态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高山、雨林、峡谷、江流、草甸、平坝多样化的地质形态造就了云南险峻壮丽、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极其独特的多元自然生态圈。
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有着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元的自然生境与文化样态赋予了本土少数民族女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和异彩纷呈的文学想象。
少数民族女性小说创作代表有白族的景宜、彝族的黄玲、纳西族的和晓梅、佤族的董秀英、哈尼族的黄雁、拉祜族的娜朵等。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同的生存体验,在共同的“人与自然的契合”的生态审美旨归中新时期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呈现了多元的生态审美观念,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态思考,为摆脱生态危机带来了更为可行的可能性方案。
一、生命意識与自然的融合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铸就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的自然审美感受,天生敏锐纤细的感受特质使她们能与自然进行毫无障碍的沟通,在创作中明显地体现为感官体验与情感沟通统一的自然生态审美特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走向摘要: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它包含着多样化的创作走向,主要体现在:(1)追求地域性与本土化;(2)民族意识与主流观念交融;(3)传统色彩与先锋倾向交织。
这是时代强力和多民族心灵世界的展示,是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在中华多民族文学世界的投影。
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丰富性,有利于完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状态和文学观念。
关键词: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云南文学;创作走向在多民族的云南,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构成了当代中国西南边疆的绚烂景致。
与之相适应,当代云南文学创作领域也呈现出百花竞放的繁荣态势。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逐步有了自己的作家。
“一大批各民族的作家借助于这个伟大的变革时代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他们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旺盛的创作活力,感受着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并及时地以灵活多样、新颖别致的文学形式展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
”⋯这是对60余年来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积极而恳切的评价。
回顾这个重要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样化的创作走向,其中蕴藉着的,是时代强力和多民族心灵世界的丰富内涵,是现代性、后现代性文化潮流在中华多民族世界里引发的欢愉与阵痛。
它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丰富多样的景观。
深入理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这些走向,有利于探讨和完善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文学基本状态,并在观念与方法上获得某些启示。
一、地域性与本土化追求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特色首先体现在它的地域性与本土化之上。
云南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自然资源和环境异于内地。
它有风景宜人的平坝,又多险峻秀逸的高山,有热带丰饶的景物,又不乏雪域绮丽的风光。
25个少数民族居住在情韵迥异的大自然中,形成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
投映在文学之中,在各少数民族作家笔下呈现出思想内容、技巧形式都异彩纷呈的现象。
这片精彩的边地。
赐予了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丰厚的地域资源,使得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一开始就具有地域性和本土化的先天优势,民族作家们也有意利用这种资源,致力于地域性和本土化的写作。
在关于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理论评价里,“地域性”、“本土化”等字眼总是频频出现。
有人说:“云南文学的本土性是由云南在中国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人文品质决定的。
⋯⋯在这样一种具有边缘性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中生长起来的云南文学,首先必须对自己脚下的土地与文化有一种同情的理解与认识。
”嵋1这种观念突出了文学的客观本源,合乎文学创作基本规律二文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地域因素所起的作用当然是一种蘑要而巨大的作用。
但要形成文学的地域性与本土化特色,自然环境所发挥的客观影响仅只是一个重要因素。
民族作家的主动追求才是值得注意的更为积极的方面j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正是这样,早在现代文学阶段,许多少数民族作家就在沈从文、艾芜等的影响下,“开启了云南几代少数民族作家背离汉文化的‘边地梦寻’的行为方式,也激活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中潜藏的同质因素,呼唤和启迪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如何‘回抱本土’,以本民族的和个人的特殊方式,呼应中原文坛乃至世界文学普遍性饷思考,”L3。
确实,我们很容易看到白族作家马子华《滇南散记》与艾芜《南行记》之间存在的某些共同性。
沈从文在昆明8年的生活与创作,在边地民族传统的深入发现和边地文化的开掘方面,对云南少数民族作家的积极影响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这些外在的因素,一旦激发了民族作家与生俱来的牛态血缘文化因子,变会使他们的文学话语潜移默化地融会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使其思维体现出民族特色。
山区的彝族、哈尼族的粗犷、刚健、朴实、沉毒,平坝地Ⅸ的傣族的浪漫、柔美,这类民族与民族的小同,正是构成了云南民族文学地域性‘护每土化的基本因素。
一直滞留异乡的彝族第一代作家李纳写出《撒尼大爹》、《刺绣者的花》等反映故乡的作品;二三四十年代,远在土二海的李乔写下了反映家乡矿工生活的《未完成的斗争》;解放后在武汉卜大学的白族诗人晓雪,则以笔下的“洱海的渔歌”、“山村的白族调”等成名。
可见在地域的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已经构成r支撑民族作家创作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某一族群在其居住地长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亦即由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系统所组成的复合体。
”一。
它所发生的作用说明,无论文学的“地域性”还是“本土化”都是一个大概念,它涉及了自然因素,同时也涉及了人文因素.足作家主动追求的结果。
云南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地域性”和“本土化”写作特色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积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解放后,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唱响新中国的颂歌,涌现出一大批反映当时社会变革的作品,虽然那个时段文学的政治性往往超过了文学性,但云南少数民族文学还是以其浓郁的地域色彩吸引了人们的视野。
多年来与外部世界隔绝的神奇土地激发起渴望与好奇,少数民族作家笔下浓郁绚丽的边地风光描写在人们探寻的目光中大放异彩,那时民族作家以虔诚的写作把地域性感触融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向新生的伟大政权和全国人民作出了一份关于边疆的优秀的”文学汇报”。
可以说五六十年代云南文学的成功正在于它有主导有选择地突出了地域性.20世纪80年代,随着“寻根”现象出现,文学的地域价值日显重要。
作家地域意识的觉醒,引发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反思。
此时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学除了继续在外部形式上体现地域色彩之外,还努力对现代文明冲击下的民族文化心理进行深入挖掘,表现出对民族传统的反思。
它不停留在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而是逐步进入到人类学层面进行思索。
他们作品中频频出现民俗、宗教、巫术、传说等,仿佛信手拈来、自然而然,因为这砦因素早已植根于他们的经验记忆深处,成为一种符号化心理标识。
在董秀英的《摄魂之地》中,我们看到她对巫师及巫术文化的描写1一分冷静、客观和理性,佤族有“砍头祭谷”习俗,董秀英并不简单地写它的野蛮和落后,而是以“一种奇诡、深邃、沉痛的历史笔法,既真实再现r‘砍头祭谷’在佤族人生活中的历史存在,义颇具深度地表现出了这种民俗作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密码而存在的殊凡。
作为一个具有现代生命意识的少数民族作家,董秀英在表现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与生命的时候,并没有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立场。
这样,当我们看到‘砍头祭谷’作为一个民族的生命密码而存在的奇诡的同时,也同样体验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生命创痛。
因为,在作品中,潜隐着一种现代的生命意识与人道情怀。
”¨1可见,当代云南民族文学的“地域性”已不仅只是地理特点与民族习俗的表现,还包含了强烈的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思索。
与此相类,哈尼族作家存文学曾在《我与高山峡谷》一文中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我们当从这高山峡谷问捧起一捧泥土,举起一块石头,托起一座大山,或者一片厚厚的荫凉,是让世界认识我们的时候了。
⋯⋯我认定了脚下的这块燥热土地,这陡峻和动弹的高山,这深邃悠长的峡谷。
”的确,他笔下的小说无不显示了对他所热恋的思茅山地的哈尼族的文化和人格精神的礼赞,满载着民族的历史,丰醇的民俗,在他的小说中,有一个明显的主题,即地域意识的深度追求,他的写作几乎涵盖了哈尼族所身处其中的“环境”,包含自然地理的、政治经济的和文化的环境。
我们看到《绿光》中千呼万唤而终未出现的绿光,《雾之谷》中对传说中茶王树的寻找,《鹰之谷》中朝思暮想的象征着神力,能护佑全村的“雷楔子”,这些神秘的,饱蘸民俗意味的象征物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着的民族赖以生存之根,人是和他所栖居的地域文化密不可分的,失去了这个“根”,人就会死,人的存在就会没有意义,就像《鹰之谷》中的阿基公深信没了雷楔子,“那山是会垮的!”,寨子是要没的。
在长篇《兽灵》中,存文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迷人的民族生存世界,地域性表现得尤为彻底。
小说塑造了哈尼族一个猎人家族与勐西大森林中野兽解不开的仇怨,三代猎人敦嘎、嘎斯、斯飘最终结局都是英雄一世,到头来还是死在野兽爪下。
作品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抗、和谐,表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文化背景,三代猎人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把自已塑造成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他们身上体现着近乎野兽般的强悍个性和血质,正是严酷的民族生存环境使存文学在小说中屡屡描写狩猎的场景,赋予了他小说野味十足的气质。
同时,作者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历史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知识融入作品,营造出丰满的地域文化特征,充满着对哈尼族历史和现实的广泛而深邃的思考。
旧。
可以说,在通过追寻地域化和本土性的过程中展现民族的深层文化和内心世界方面,存文学、董秀英等作家都是优秀的典范。
二、民族意识与主流观念交融在中国这样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形成中华文化整体,各民族文化又在中华文化整体的影响下演进,这是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式。
但在此过程中,相对处于弱势的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往往会受到主流意识的规约,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了本民族文化的某砦特色。
事实上,一些优秀的少数民族作家,比如曹雪芹、老舍等,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确实很难察觉到属于他们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色。
彝族作家李乔、白族作家马子华等云南第一代少数民族作家,在开始文学创作之时,就是深受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后又接受左翼文学的“感召”的结果。
解放后,中国第一次文代会强化了国家意识形态和主流观念对文学的影响力量,以确保具有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底色的“新的人民的文学艺术”能够真正地“代替了旧的、腐朽的、落后的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周扬)。
鲜明的国家话语逐步支配了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少数民族文学参与塑造新中国国家形象成为了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态势。
以彝族作家李乔的《欢笑的金沙江》为代表的相当数量的反映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与变革的作品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在它们关于翻身解放的真诚颂歌中包含着身为新中国大家庭一员的骄傲和欣喜。
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接受甚至主动迎合着主流意识对少数民族文学的要求,思想倾向积极进步,伴之以边地风光、奇风异俗描绘,构成了对祖国大家庭的新的理解方式。
如果肯定这一时期云南民族文学成就辉煌,可以说,正在于它们体现了当时的主流价值,而不是少数民族的民族特性。
因此有人评说道:“从话题上,李乔等老一辈作家并没能找到少数民族的独特的诗性话题,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现代性视角的观照下,把所有的民族题材都转化、升华为政治题材,以满足规范化的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
于是,光明与黑暗的政治隐喻就成了反复言说的基本话题模式。
”"。
的确,对政治题材的积极演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作家深入表现本民族文化的路径。
李乔虽然勇敢地以彝族作家自居,但在其许多作品中,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表现并不深入,直到晚年,他的长篇小说《破晓的山野》由于“穿插了大量彝族史诗和民谣,那信手拈来的传说故事,那脱口而出的彝族民歌,那如数家珍的彝族历史社会情况和独特的凉山风俗习惯”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