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合集下载

高2021届朝阳市一模 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2021届朝阳市一模 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2021届朝阳市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天下观”指的是某一文化或者某一人群对于世界构成的认知,这种对于世界构成的认知并不纯粹是地理的,而是在相应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基础上构建的对于世界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秩序的地理认知。

“疆域观”指的是某一文化或者某一人群对其所应占有的空间范围的认知,因此这里所用的“疆域观”与现代的“国家”和“主权”等概念没有关系。

“天下观”和“疆域观”这两个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

关于“中国”古代的“天下观”,唐晓峰的《从混沌到秩序》的研究比较深入,现引用其中一些有关的结论。

首先,“华夷”两分的“天下观”:“在周朝分封地域范围的四周,全面逼近所谓的'夷狄'之人。

于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华夏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直接面对夷狄世界的局面。

居于中央的华夏■iT与居于四周的夷狄的关系遂成为'天下'两分的基本人文地理格局”;“需要注意到的是,华夷之限不是政治界限,更不是国界,也不是种族界限,而只是文化界限……”。

然后,关于“华,,“华夏”的空间范围:“不知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禹迹'成为华夏地域的表述名称”;“禹之迹,就是大禹治理过的地方,是文明之区,有别于蛮夷之地。

在人们用大禹的名义说明自己的地方时,已经包含了华夷两分的意义,夷狄均在禹迹之外,而宣称居于'禹迹'之内,则成为华夏人地理认同的重要方式”;“《毛诗正义》:'中国之文,与四方相对,故知中国谓京师,四方谓诸夏。

若以中国对四夷,则诸夏亦为中国如果上述认知正确的话,那么“中国”古代的“疆域观”也就呼之而出了。

在“华夷”两分的“天下观”下,虽然“华”占据了主导,但两者结合才构成了“天下”,也即唐晓峰所说的“反而希望'四海会同''夷狄远服,声教益广',也就是要与夷狄共天下”,由此显而易见得出的结论就是另外一句在谈及“中国”古代“疆域”时经常被提到的名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原创】谈谈什么是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原创】谈谈什么是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原创】谈谈什么是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原创】谈谈什么是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一、天下是世界观而不是国家观。

某些人认为“天下”是古代中国的国家观,是指古代中国的范围,这是非常错误的看法。

天下,字义上的意思为“普天之下”,没有地理和空间的限制。

但在东亚民族中,准确说华夏文化圈内,天下之概念,伴随一定的秩序原理,为某个地域、民众、国家的世界观,是东亚民族对世界的专有概念。

就算对世界观不明确的地域民众,他们之“天下”的概念亦会根据一定的秩序成立着。

以古代中国的天下而言,就是特有的一种以中华文明为尊、为核心的世界观。

但是,无论是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还是东亚其他民族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天下,其范围都是远远超越了自身民族和国度的地域,而是包含着以本国为中心与周边国家、民族的尊卑关系的世界观认识。

具体而言,古代中国的天下,中国的天下概念,指被中国皇朝的皇帝主宰,在一定普遍的秩序原则所支配的空间。

“天下观”的基础是“东南西北中”的“五土观”,为天下中心的中国王朝直接支配之地域,被称为“夏”、“华”、“中夏”、“中华”、“中国”等,与周围的“四方”、“夷”等的地域作区别,这就构成了最早“天下观”的两大部分:一是内部的“九州观”,即由九州地域构成的中国,《尚书·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

二是外部的“四海观”,因“四夷”分布于“四海”,所以“四夷”也称“四海”,《尔雅·释地》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

《诗经·商颂·玄鸟》:“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不过,若“四海”地域接受中国皇帝主宰的秩序原则,他们就被认可和接纳,即“天子之于万物也,天覆地载,有归我者则必养之。

”这就是中国先民一直强调用华夏文化改变周边各族,即孟子所说的“用夏变夷”。

由此可见,在古人观点中,“夷”不是天生的中国人,只是可以通过华夏文化的教化,而成为中国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观是指中国千年来所形成的一套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这一世界观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 天人合一:中华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了“人道天道合一”的观念,认为人类社会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大自然。

2. 爱国主义:中华传统文化强调爱国主义精神,认为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利益紧密相连,国家的兴衰关系到每个人的命运。

中华文化鼓励个人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强调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关联。

3. 仁义道德:中华文化倡导仁爱之心和道德操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

中华文化崇尚仁义道德,强调尊重他人、宽容与谦逊,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4. 尊师重道:中华文化崇尚尊师重道,强调对知识和智慧的尊重。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师德高尚,一切知识和智慧皆应受到敬重和追求,提倡勤学好问、虚心学习和传承师道。

5. 和平共处:中华传统文化主张和平共处,追求和平与安定的世界。

中华文化强调以和为贵,鼓励人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平相处,推崇不争不抢、和而不同的价值观。

这些核心思想和价值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得到广泛传承与弘扬,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观也具有普世价值,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建立和谐世界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第一篇: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论鸦片战争前后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谈近代之初国人的世界观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还必须追溯到近代中国的“前代”,具体是指从1527年葡萄牙人来华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300余年间的历史。

在近代地理学传人中国之前,中国人对整个世界是什么样子一无所知。

国人心目中的世界构想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国人都是以“中国”与“四夷”(即四周世界)相对称,也就是用“中国中心”的世界坐标轴来认识世界,世界知识非常狭隘。

首先在地理世界观方面,中国人仍然认为“天圆地方”,“天处乎上,地处乎下。

居天地之中者日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日四夷。

四夷外也,中国内也”,认为中国人的世界就是中国,而中国即天下。

而他们心目中的世界仅限于中国的十几个省,疆土四面环海,旁无大国,对中国以外的地区不甚明确,往往以海洋表示。

这种狭隘的世界地理观念极大限制了中国人对外部世界认识的视野。

其次,在文化上是独放异彩的,是世界唯一的文明之国与礼仪之邦,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形影相伴的“华夷观”。

依照华夷之辩,“世界”是等差有序的,整个世界划分为华夷两极。

中国是居天下之中的“天朝”,处于万方来朝的至尊地位。

夷狄通过朝贡制度定期向“天朝”朝贡,中国则负有教化恩典蛮夷的义务,并且“内中夏而外夷狄”是不变的天理。

这种畸变的世界观更加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地理世界观,形成了“华尊夷卑”的思想体系。

虽然在历史上外来文化也曾对中国产生影响,但终非主流,久而久之,中国上自统治者下至士大夫皆认为中国文化是天下最优秀的,形成了体系化、理论化的对外观念,这种模式的不断确认与推广,最终又形成了中国人一元世界观的思维定势,而不愿接受多国并存的多元世界观及国际观念。

这种支配从中国统治者一直到普通人的思维定势,对近代之初世界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伴随着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完整意义上的近代世界观形成。

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的“世界观”

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的“世界观”

四大文明古国——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中国古人是怎样看天下的呢?古人认为,所有的一切都在天的下面,所以叫天下。

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就有了天圆地方的概念。

为什么天是圆的?因为没有人看到天中间有棱角。

为什么地是方的?因为古人很早就有了方向感,知道东南西北。

他们想象南和东之间一定有个角,所以地是方的。

这个概念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

地的周围是什么?是海。

由此引出一个“四海”的概念。

既然周围都是海,而且地有四个方向,那么周围就有四个海。

人住的地方又可称为四海之内,天下和四海之内的概念是差不多的。

“天下、四海、九州”反映了中国古人对外部环境的认识但是四海之内那么大怎么办呢?战国后期人们设想,这个世界太大了,应该分开来管理,于是就出现“九州”的概念。

中原人住在九州之中的赤县神州。

所以我们今天经常用神州作为中国的代名词。

毛主席曾作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六亿神州就是指当时有着六亿人口的中国。

战国时候,有一个叫邹衍的山东人突发奇想,他认为,天的下面有九个州,每个州之间都有海,一个州里面又有九个州。

中国就是九九八十一个州的其中之一。

中国不是全部,还有更大的世界。

在两千多年前,一个足迹没有离开过山东的人,会提出这样的学说,靠的是丰富的想象力和逻辑推理。

很可惜,邹衍的大九州学说,除了司马迁把它记下来外,没有继续相传。

真正在中国实施划州而治的是汉武帝十三刺史部。

汉武帝管辖的范围北至大青山、阴山脚下,南至今天越南胡志明市,东至韩国首尔汉江一带,西至敦煌。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管理这么大的地方是不容易的。

汉武帝就把除了首都以外的其他地方划分为十三个州。

每个州都派一个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组组长,专门督察地方官。

地域经过精细划分后,中国人关于天下的观念改变了吗?没有。

儒家提出一个观念,把天下分成一个个方块。

国君住的地方叫王畿,京城在中间,然后每隔五百里画一个方块,取一个名字。

一共有五服,在每一服里又分成一个个城市。

“天下”、“中国”与“四夷”——以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为例的分析

“天下”、“中国”与“四夷”——以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为例的分析

葛兆光:“天下”、“中国”与“四夷”——以古代中国所绘世界地图为例的分析1584年,也就是明万历十二年,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到达广东的肇庆不久,在知府王泮的支持下,刻印了《山海舆地全图》,这是在中国刻印的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

从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它的意义并不是作为中国的第一幅世界地图,因为在它之前,中国也曾有过自己的世界地图,它的重要意义是,它改变了中国人心中、眼中的世界图像:在这幅地图中,人们生活的世界不再是平面的,而是一个圆形的,中国不再雄踞世界的中心,而是与很多国家一样,错落地分布在这个圆形的世界上,中国也不再占据了地图的大部分,四夷也不再是零星散乱的、仿佛不攀附在天朝的衣襟上就会坠落到地图之外的小邦,在广袤的世界上原来有这样多彼此相当的国家。

虽然,这幅图现在已经不存于世,可是,在十六世纪末,特别是十七世纪以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或改制的世界地图却不断出现。

尽管连利玛窦自己都担心"他(皇帝)看见中国这么小,会大发雷霆,责怪我们蓄意在图上缩小中国,藐视中国人",但出乎意料的是它却被万历皇帝看中,还令太监另外绘制大幅的《坤舆万国全图》进献,而且此后屡屡收入《图书编》、《方舆胜略》、《月令广义》、《格致草》、《地纬》之类综合知识类书,甚至《海防纂要》之类专门图书中,表明了这一世界观念正在悄悄地渗透和瓦解着中国人的"天下"、"中国"和"四夷"观念[图一:章潢《图书编》卷二十九仿照利玛窦世界地图所绘制的《舆地山海全图》]。

关于天地的空间格局,关于中心与边缘的位置安排,关于地域大小的图形描述,并不仅仅是一个地理学的问题。

利玛窦曾经意识到,他绘制的世界地图对中国人会有观念上的影响,"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家比起许多别的国家来是那么小,骄横可能会打掉一些,会屑于同其他国家发生关系" ,他的目的是使中国人抛开大中华文化优越感而接受天主教的信仰,但是,这种通过地图瓦解中国中心的方式,其思想史的意义却比他想象的还要深远。

中国人看世界的世界观

中国人看世界的世界观

中国人看世界的世界观
《中国人看世界的世界观》
中国人的世界观受到了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种价值观导致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以及对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

首先,中国人看世界的世界观是以历史为基础的。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因此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往往受到历史的影响。

他们将世界上的事物和事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思考,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评价。

其次,中国人的世界观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

他们更倾向于注重和谐共处,而不是激烈的竞争和对抗。

此外,中国人的世界观还深受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人强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追求和平与稳定。

他们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相对而言对个人主义的追求并不那么强烈。

总的来说,中国人看世界的世界观是深刻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观的。

这种世界观使中国人更注重和谐、稳定和发展,更看重历史、文化和人际关系,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世界观。

这种世界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和决策。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天下与四夷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这是明清之
间的比利时 传教士南怀 仁所绘制的、 分为两半球 的世界地图。

这是四库全书 中所收《图书 编》中的地图 和天图,从下 面这两幅天象 图中,我们看 到西洋只是天 文知识的影响, 但是一旦真的 绘制世界地图, 中国观念还会 表现出顽强的 影响,在上面 那幅地图中, 中国不仅被拉 宽了许多,而 且万国又变得 很小很小,散 布在中国四周。

佛教的世界观和中国 古代世界观不同。 这是佛教著作中的 《南赡部洲图》,在 佛教看来,在须弥山 四周,围绕着四大部 洲,而中国所在的只 是南赡部洲,其它还 有东胜身洲、西牛货 洲、北俱卢洲。日、 月、星辰都围绕于须 弥山中,普照天下, 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 五百小洲,四大洲及 八中洲都住的有人, 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 不住人。而中国只是 南瞻部洲的一个区域。


《佛祖统纪》所画的世界图 像,包括《东震旦图》 (上)、《西域诸国图》 (左上)和《西土五印之图》 (左下) 这是佛教的世界观,也是古 代中国至少在明以前唯一的 一幅有三个中心的天下图像

这是十八世纪朝 鲜结合佛教的南 赡部洲图和欧洲 人所绘的亚洲、 非洲和欧洲地图 所画的地图。在 他们的心目中, 佛教的南赡部洲 好像就是欧洲人 说的东半球似的, 也许就是这个原 因,他们把这两 种世界图像混成 了一幅《舆地全 图》?

根据利玛窦地图所绘的《坤舆万国全 图》。是晚清中国人才开始睁开眼睛 看世界吗?它对古代中国人的天下观 念没有震撼吗?从明代万历年间起, 此后的多次复制和描摹,不是给中国 人理解世界提供了新的资源吗
十六世纪西洋人
所造的地球仪 在十六世纪末十 七世纪初,西洋 的地球仪和地图 陆续传入中国, 使古代中国的天 下观念开始出现 裂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梁元帝画《职贡图》(唐人摹本) 其实古代中国对于外面的世界都很有兴趣,从 《逸周书· 王会》以来的各种文字和图画中,都 有关于异族和异国的记载,梁元帝的这幅画, 也是这种好奇的结果

职供图(局部) 唐· 阎立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新疆克孜尔壁画
中的异族供养人, 可见,很早中国 人就对异国异族 有一定的认知。

三、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世界” 观
唯一不以中国为天下正中的地图,
是《佛祖统纪》中的三幅图。在 宋代以前,这是极罕见的多元世 界观,它的《东震旦地理图》、 《汉西域诸国图》、《西土五印 之图》就构造了三个中心的世 界 。


须弥山,意思是宝山。 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 界中心的山,位于一 小世界的中央(一千 个一世界称为一小千 世界,一千个小千世 界称为一中千世界, 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 大千世界,合小千、 中千、大千总称为三 千大千世界),后为 佛教所采用。 传说须弥山周围有咸 海环绕,海上有四大 部洲和八小部洲。须 弥山由金、银、琉璃 和玻瓈(并非玻璃, 而是类似水晶),四 宝构成引,高84000由 旬(1由旬可能约13公 里,即110万公里), 山顶为帝释天,四面 山腰是四天王天。
这是明清之
间的比利时 传教士南怀 仁所绘制的、 分为两半球 的世界地图。

这是四库全书 中所收《图书 编》中的地图 和天图,从下 面这两幅天象 图中,我们看 到西洋只是天 文知识的影响, 但是一旦真的 绘制世界地图, 中国观念还会 表现出顽强的 影响,在上面 那幅地图中, 中国不仅被拉 宽了许多,而 且万国又变得 很小很小,散 布在中国四周。

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 天是圆的像一个斗笠一样,覆盖在大地上。 中心是北极和北斗星的位置。大地是方的, 就象棋盘。中心是洛阳一带。 什么叫“中国”?就是“中央之国”。什 么叫“华夏”?“夏”就是“雅”,中华 文明就是“雅”的文明。

山东嘉祥汉画像石:(上)斗为帝车图\北斗星君图 (下)三皇五帝图

公元前138年—126年,汉武帝建元三年到元朔三年, 张骞奉命出使西域,126年 回到汉帝国,把大宛 (今塔什干附近)、康居(今塔吉克斯坦、阿塞拜 疆、乌兹别克斯坦及哈萨克斯坦南部)、大月氏 (今帕米尔高原以西、阿富汗境内)、大夏(今印 度西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附近),以及他听说 的乌孙、安息(伊朗境内)、条枝(叙利亚一带)、 身毒(印度)的情况带回来。
然之书》(Buch der natur, Augsburg,1478) 中对异国人的想 象,与中国《山 海经》的想象差 不多。
一、天圆与地方:天下、中国与四夷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古代形成的“天下”观: 第一,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 的中心。 第二,大地仿佛一个棋盘一样,或者象一个回字 形,四边由中心向外不断延伸,第一圈是王所在 的京城,第二圈是华夏或者诸夏,第三圈是夷狄。 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与南夷北狄相对应 的“中国”概念 第三,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 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叫做南 蛮、北狄、西戎、东夷。


一贯自居“天下”中心的中国人对此是 相当不愉快的,特别是十九世纪后半期,在 最危急、最软弱、最没落的时候,反而激起 了一种极端的文化上的民族主义,其特别的 表现之一,就是说西学在中国古已有之,有 人在那时就提出来:谁说是西人发现了新大 陆? 应当是中国的法显(甚至更早)就已经 发现了美洲。
五、利玛窦《山海舆地全图》之 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佛祖统纪》所画的世界图 像,包括《东震旦图》 (上)、《西域诸国图》 (左上)和《西土五印之图》 (左下) 这是佛教的世界观,也是古 代中国至少在明以前唯一的 一幅有三个中心的天下图像

这是十八世纪朝 鲜结合佛教的南 赡部洲图和欧洲 人所绘的亚洲、 非洲和欧洲地图 所画的地图。在 他们的心目中, 佛教的南赡部洲 好像就是欧洲人 说的东半球似的, 也许就是这个原 因,他们把这两 种世界图像混成 了一幅《舆地全 图》?

元代所刻《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
据说这幅图是仿照北宋的原本翻刻
的。在这幅标明了“华”和“夷” 的地图上,我们看到的“夷”似乎 都很小。
汉代张骞以后,已经打通了欧亚大陆交往的丝 绸之路,唐代中国与外界交往更多,连首都长安都 住了十万“胡人”,像“昆仑奴”即黑人奴隶、 “胡旋舞”即外国音乐,“胡服”就是外国时装, 都很流行了。元代时从阿拉伯来的札马鲁丁也制造 过“地球仪”,并且画了经纬线,说明地球是“三 地七水”。明代三宝太监下西洋,尽管我们并不相 信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孟席斯就说郑和发现新大陆, 但是他至少已经到了非洲的东岸,他经历的空间也 远远超过了中国本土无数倍。 但是,有趣的是,古代中国关于“天下”、 “中国”、“四夷”的思想与想像,却始终没有变 化。
左图:五服图或 九服图 所谓“五服”, 就是在王所在的 “王畿”之外, 有甸服、侯服、 绥服、要服、荒 服五等地域。这 个方形的天下, 是古代人的想象, 越在中央,文明 等级和政治地位 越高,越往边缘, 文明等级和政治 地位越低,五服 与九服之外,则 可以“存而不论” 了。

《山海经》这部书想象 的天下,以中山为中心, 四周是“山”,再外是 “海内”、“海外”, 最外面是“大荒”,是 一个方形空间。中央是 华夏族,边缘是北狄、 西戎、东夷、南蛮等野 蛮人。

左图:明刻《禹贡九 州图》 古代中国人想象,大 禹治水时所涉及的九 州岛,即冀、兖、青、 徐、扬、荆、豫、梁、 雍州,就是“天下”, 但是这个天下的空间 范围,实际上只包括 现在的河北、山东、 江苏、浙江、江西、 湖南、湖北、河南、 四川、山西、陕西等 等,大约是汉族人古 代聚居的地区。它和 华夏好像可以重叠, “夏”就是“雅”, 华夏,就是古代中国 人相信比较文明的地 方,就是“天下”。

伏羲女娲像:左:汉代画像石。右:唐代吐鲁番遗画 伏羲拿矩,女娲拿规,一个画方形大地,一个画圆形的天。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 的曾侯乙墓出土。高40.5厘米、长71 厘米、宽47厘米的衣箱上绘有二十八 星宿图:环绕北极,由北斗转动而画 出来的圆形的“天”。

这幅明代人所画的《天地定位图》表现了 古代中国人相当长久的一个关于天地的观 念:天圆如倚盖(圜天有二十八宿),地 方如棋局(以中原即京师为中心),地倾 西北界(西北如撒马尔汗、瓦剌,处于地 势高处),地不满东南(东南有海)。




第一,它把中国人对于周边世界的实际知识,从东 亚扩大到了东于日本、朝鲜,北到蒙古及西伯利亚, 南到南海、东南亚,西到巴基斯坦、阿富汗、叙利 亚、印度、伊朗一带,也就是说,大体上已经了解 到了今天的整个亚洲甚至更广的一个区域,而过去 可能了解的只是现在的东亚,比如日本和朝鲜,日 本九洲出土过汉代赐给倭国王的金印,说明中日很 早有过交往。 第二,它刺激了中国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探索的 欲望,在张骞出使西域后,还有张骞通西南,班超、 班勇父子开拓西域交通,甘英到达波斯湾等举动。 第三,观察不同经济与文化的背景与舞台,开始由 中原的汉帝国变成了整个亚洲甚至欧、亚之间,丝 绸之路的开拓和后来佛教的传入,更是在这个背景 下进行的,从此以后,中国的历史就是一个世界的 历史了。 但中国人想像“天下”还是以“中国”为中 心,加上日益扩大的“四夷”。从汉到唐,中国人 仍然觉得它们仿佛在文化上无声无息,所以没有觉 得外面有个另外的“世界”。

佛教的世界观和中国 古代世界观不同。 这是佛教著作中的 《南赡部洲图》,在 佛教看来,在须弥山 四周,围绕着四大部 洲,而中国所在的只 是南赡部洲,其它还 有东胜身洲、西牛货 洲、北俱卢洲。日、 月、星辰都围绕于须 弥山中,普照天下, 四大洲各有二中洲与 五百小洲,四大洲及 八中洲都住的有人, 二千小洲则或住人或 不住人。而中国只是 南瞻部洲的一个区域。
四、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
十五世纪以后,哥伦布、麦哲伦成了
西方的骄傲,也成了西方人在“世界” 上的地位的象征,因为,这世界是我 发现的,当然我就是它的主人。
第一,他们关于世界的知识系统中终于有了一个完 整的球形的世界图像,对自己所生活的这个地球的 完整认识,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第二,他们在异地民族文化传统的比较中,确立了 自己处于中心的或较高的地位,在他们的知识谱系 中,特别是在当时普遍追求富庶、文明的价值观中, 由于 有了“未开化民族”、“东方人”、“蛮族” 等“他者”,于是确立了西方人自己的世界中心与 巅峰地位。 第三,由于对自己的地理与文化位置的秦镜确认, 使西方充满了把握世界的自信心。 这三点在近代西方知识史上,在确立自身价值的意 义上是很重要的。
“天下”与“四夷”
——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
引言:从古地图说起 一、天圆与地方:天下、中国与四夷 二、古代中国对“天下”的怀疑和幻想 三、一个插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世界观念 四、关于“世界”的想象与心情 五、利玛窦之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古代中国人,认为自己处在 文明世界的中央,想象遥远的 异邦,是一些奇怪的族类,很 长的时间里,《山海经》、 《神异经》中的各种想象,支 配着他们对于世界的理解。
敦煌454窟宋代初期所绘壁画
《维摩诘经变· 各国王子》 可见在宋代中国,并不是没有关 于异族和异国的知识



中国宋代石刻地图。伪 齐阜昌七年(1136)刻, 现存西安碑林。是中国 现存最早的一幅全国地 图。 此图的底本是唐代贾耽 于贞元十七年 (801)完 成的《海内华夷图》, 经过宋代的改动、省略 和缩绘,图中既保存了 一些唐代地名,但也有 些已改用宋代地名。 贾耽原图绘有少数民族 政权和邻国“百余国”, 而《华夷图》中仅“取 其著闻者载之”,若干 远方的国家“以其不通 名贡而无事于中国”乃 “略而不载”。
左图:宋代华夷 图(墨线图) 所谓华和夷,就 是中国和外国, 可是,宋代的 “华夷”,看来 只包括了现在汉 族中国这一个有 限空间,并没有 把真正的“天下” 表现出来,是真 正的不知道?还 是观念上的不在 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