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外国诗歌二首》教案-长春版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页眉可删)《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3篇)《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这是两首描绘大自然的诗歌。
抓住意象的特点,感受美好的意境,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学生赏析诗歌的关键步骤。
教读本课,要先营造符合诗歌意境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诗歌中,用心去感受诗中美好的境界。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能够顺畅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⑵能抓住诗歌主要意象,体会诗歌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多种形式的朗颂,整体感悟诗歌。
⑵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⑶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⑴体会大自然的多面与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⑵揣摩诗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
2、分析领会诗人创作的意图及手法。
3、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型】课内自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准备】1、教师:查找与诗歌意境相符的音乐、练习有感情的范读诗歌、制作相关课件。
2、学生:扫清字词障碍,复习现代诗赏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蝈蝈与蛐蛐一、导入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
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配乐范读老师先朗读一次《蝈蝈与蛐蛐》,请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三、自由朗读,体会整体情感(播放欢快的轻音乐)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画面,老师希望大家将自己化为画面中一员,进入诗歌意境中。
通过自由朗读,用心去体会诗歌的整体情感。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优秀8篇)

外国诗两首教案设计(优秀8篇)《外国诗两首》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领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了解诗歌用语同散文的区别。
蝈蝈与蛐蛐济慈(英国)教学要点: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了解诗歌联想的特点。
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1、中国是诗歌的王国,诗歌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区别。
今天我们要学习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感受一下外国作家笔下的大自然的美好。
2、朗读课文。
(根据前面学过的读诗的方法,请同学们在读诗之前先给诗歌划上节奏和重音,然后自由朗读,注意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解题1、请一位同学给我们介绍一下诗人济慈。
2、请说一说你对“蝈蝈与蛐蛐”这个题目的理解。
3、诗人写这两种小动物是为了给我们介绍它们的生活习性吗?(回忆《绿色蝈蝈》)明确面对大自然,诗人有唱不完的歌。
济慈敏锐地捕捉到两种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叹。
三、体会诗人的情感1、朗读全诗。
划出的重音处要强调一下。
2、将你认为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的地方作上记号,并且在旁边写上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3、抽学生来说一说自己的体会。
4、小结: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对大自然的喜悦之情,在朗读时要读出高兴的语气和赞叹四、分析诗歌构图的特点1、提问诗人是怎样描写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的?又是怎样把二者联系起来的?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义?分析这道思考题意在引导学生注意在朗读中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了解作者的夜叶赛宁(俄罗斯)教学要点: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认识诗人的写景技巧、比较两首诗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教学进程:一、引入新课1、朗读诗歌。
回忆以前学过的写夜的诗歌。
提问人们对夜的认识是怎样的?2、关于叶赛宁。
二、体会诗人的情感1、问题:诗人在《夜》中主要想表达一些什么思想呢?(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补充。
)明确《夜》是一首优美的小夜曲,全诗着力展示夜的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长春初中语文八下《外国诗歌二首》 (六)

《外国诗歌二首》教案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这两首诗歌,了解惠特曼、叶赛宁两位世界级诗歌大师,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能力目标了解并尝试运用几种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关键词句,结合诗人的经历、背景、创作风格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描写对象——“橡树”“母狗”寄托的情感与表达的内涵。
教学关键结合诗人的经历、背景、创作风格等,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品读与赏析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走近惠特曼(多媒体——照片及文字介绍)。
三、朗读并鉴赏。
1.教师范读。
学生不看教材,听读诗歌。
提问: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橡树,如此吸引桀骜不驯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听到的诗歌中的词语。
孤独(诗中反复出现)快乐粗壮挺拔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作评价。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至少朗读三遍,并在书中画出描写概括橡树特点的词语。
)3.学生齐读,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诗人反复强调的词句:孤独——“没有一个同伴”“独自生长”“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情人”;快乐——这么多“快乐”的叶子;粗壮、刚直、雄健等。
4.惠特曼热爱自然,那么面对自然界万物生灵,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株“孤独”的橡树呢?(再读课文。
)抓住关键诗句:“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种奇异的标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爱”等。
更重要的是两处“我却不能”,重复强调,体现诗人钦羡之意。
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可以运用“知人论世”法来鉴赏,即结合诗人的经历与写作背景,学生可以自由畅谈自己的理解,但要注意结合文本,不可凭空杜撰。
)解读:这株高大奇异的活橡树,一个昂然屹立的刚健而孤独的形象,正是诗人在追求理想的漫漫征途中所产生的孤独与忧闷的象征。
而面对开拓中的孤独前行,乐观的“橡树精神”正是作者的理想。
《外国诗两首》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转]
![《外国诗两首》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转]](https://img.taocdn.com/s3/m/7bee890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2.png)
《外国诗两首》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转] 《外国诗两首》教案【转】知识目标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诗人简历及写作背景,诵读、研讨、理解诗歌内容。
一、导语: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二、导学1.了解作者: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诗人继承了普希金和十二月党人诗人的传统,把热爱祖国和歌颂自由作为诗歌创作的基本主题,其风格沉郁中有刚劲,手法上既能出色地运用浪漫主义,又擅长现实主义的描写。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文人也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外国诗歌二首》教案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

《外国诗歌二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共3篇《外国诗歌二首》教案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注:本篇文章由写作助手撰写,仅供参考。
作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外国诗歌二首》是一篇高难度的阅读材料。
本教案针对这篇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并给出了一些学习和理解的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篇课文。
一、课文内容概述《外国诗歌二首》是由贡布林兄弟翻译的两首英文诗歌,分别是《夏日之歌》和《晨之歌》。
这两首诗均为形式为八行四韵的抒情诗。
第一首《夏日之歌》以蓝天、繁花和蝴蝶等夏季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和感悟,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第二首《晨之歌》则是以早晨的雾气、黎明的曙光和鸟儿的啼鸣为描写对象,抒发了作者对早晨和新的一天的美好祝愿和希望。
二、学习方法和技巧1、词汇积累:由于这两首诗歌使用的是较为高级的词汇和句式,因此学生需要提前进行相关词汇的积累,例如:crimson (深红色),dew(露水)等。
2、细节把握:学生需要仔细阅读课文,抓住作者描写的细节,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例如:第一首诗歌中,“Meadow”(草地)一词在全诗中出现了三次,学生可以从中理解到作者对草地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3、语境理解:学生需要从上下文的语境去理解不熟悉的词汇和句式,例如:第二首诗歌中出现的“morning mist”(晨雾)一词,学生需要通过上下文的描述去理解这一词汇的含义。
4、情感理解:学生需要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为何会选择这些描写对象,并懂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对诗歌的了解和感悟。
三、教学设计与实施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或音频的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夏季或早晨的场景,引起学生对自然的感受和情感表达。
2、课文阅读:教师朗读课文,并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的结构、语言和情感表达。
3、词语掌握:通过词汇分析、记忆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些生词和词组。
4、诗歌比较: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让学生对不同的诗歌形式和风格进行了解和掌握。
外国诗二首教案

[预设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借助图书馆和多媒体网络资源,了解歌德在德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坛上的地位,了解他的创作成就,记住其代表作品。
二、能力目标:1能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能体会出诗歌采用复沓叠唱(重章叠句)结构形式的妙处,掌握这种写法。
三、审美目标:能通过诵读,体会出诗歌所表达的炽烈的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思念和追求美好世界的感情,受到真挚、深沉、哀婉、含蓄的美感教育。
[学习重点]品读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蕴涵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一、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诗歌所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
二、体会诗歌采用复沓叠唱结构形式的妙处。
[学法使用及对学习目标的实现]学习这首诗可采用朗诵涵咏、点拨引路、品赏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达成目标。
[学习总体思路]遵照“新课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促进者的精神,教学本诗的教学思想是指导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总体教学思路是“扶——引——放”,即教师做出鉴赏示范,对学生“扶上马鞍走一程”,引导学生学会鉴赏——“牵着缰绳送一程”,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鉴赏,学会迁移延展——“放开手脚任驰骋”,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时安排]拟用1学时。
[学习程序]课前准备:请在网上搜寻阅读或图书馆借阅歌德自传体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
请在网上下载或图书馆查找摘录诗人歌德的相关资料,对歌德及其创作有所了解。
一、欣赏音乐,蓄积学习情绪师:同学们喜欢听音乐吗?那好,我给大家放一支曲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听完后看谁能最先说出这支曲子的作者和它所表达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舒伯特谱写的《迷娘曲》。
师:哪位同学知道这支曲子的作者是谁?哪位同学说说,你从曲子里听出了什么感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出适时而激勉的评价)二、导入引题,激发学习热情师: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诗歌、音乐和舞蹈最早是合而为一的,即所谓的“歌之咏之舞之蹈之”。
这“歌”就是歌唱,这“咏”就是朗诵,这“舞”“蹈”就是欢跳或跳舞。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外国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⑵领略诗歌深厚的化底蕴。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深厚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由于民族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
【教学时】一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
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
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
(板书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俄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而死写的《诗人之死》一诗名震坛。
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祖国》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1839年俄国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在于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的虔信,沙皇统治集团的御用人也借爱国主义炫耀他们的治武功,莱蒙托夫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出他想了解和接近人民并休戚与共的强烈愿望。
2、休斯(1902~1967)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休斯写过小说、剧本、自传和新闻速写,以诗歌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
他创作了十多部诗集,比较重要的有《哈莱姆的莎士比亚》《单程票》《延迟的梦之蒙太奇》等。
三、研读《祖国》1、学生听读录音,整体感知诗意。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国诗》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把握全诗主旨。
2、学会比较阅读。
3、揣摩诗句,通过联想和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重点】1、感受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借助联想和想像,以意驭情,强化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会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自然万物,生机勃勃,充满诗情画意,令无数诗人为之讴歌。
二、《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自幼喜爱文学,一生写有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
他的诗,想像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
可惜他宏才初展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他的墓碑上写着:“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学生朗读诗歌。
3、整体把握: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它把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比作大自然的歌声,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4、诗中怎样表现虫声之美?衬托: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
冬日的寂寞冷清、人们家中的温馨。
三、《夜》1、作者简介:叶塞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
他的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30岁时,因思想极度矛盾,精神忧郁,自杀身亡。
2、反复朗读诗歌。
3、请归纳这首诗每一小节的内容:第一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在轻轻歌唱。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
第四节:再次写夜的静谧、月色的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外国诗歌二首》教案-长春版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外国诗歌二首》教案长春版教学目标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政府的职员。
他与下层人民群众有着长期、广泛今天我们通过一株橡树,进一步了解惠特曼以及他的不朽诗作——《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板书诗题。
)三、朗读并鉴赏。
1.教师范读。
学生不看教材,听读诗歌。
提问: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橡树,如此吸引桀骜不驯的惠特曼?最好能用你听到的诗歌中的词语。
孤独(诗中反复出现)快乐粗壮挺拔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作评价。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要求:至少朗读三遍,并在书中画出描写概括橡树特点的词语。
)3.学生齐读,并回答问题。
引导学生注意诗人反复强调的词句:孤独——“没有一个同伴”“独自生长”“没有一个朋友,也没有一个情人”;快乐——这么多“快乐”的叶子;粗壮、刚直、雄健等。
4.惠特曼热爱自然,那么面对自然界万物生灵,诗人为什么要写这株“孤独”的橡树呢?(再读课文。
)抓住关键诗句:“令我想到我自己”“是一种奇异的标志”“使我想到了男性的爱”等。
更重要的是两处“我却不能”,重复强调,体现诗人钦羡之意。
我们可以感悟到什么?(可以运用“知人论世”法来鉴赏,即结合诗人的经历与写作背景,学生可以自由畅谈自己的理解,但要注意结合文本,不可凭空杜撰。
)解读:这株高大奇异的活橡树,一个昂然屹立的刚健而孤独的形象,正是诗人在追求理想的漫漫征途中所产生的孤独与忧闷的象征。
而面对开拓中的孤独前行,乐观的“橡树精神”正是作者的理想。
5.体会惠特曼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译文比较。
与飞白的翻译作比较,通过比较译文,提高语言的准确表述能力,进一步理解惠特曼的思想与诗作手法。
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正在生长我在路易斯安那看见一棵栎树正在生长,他独自屹立着,树枝上垂着苔藓,没有任何伴侣,它在那儿长着,迸发出暗绿色的欢乐的树叶,它的气度,粗鲁,刚直,健壮,使我联想起自己,但我惊讶于它如何能孤独屹立附近没有一个朋友而仍能迸发出欢乐的树叶,因为我明知我做不到,于是我折下一根小枝上面带有若干叶子,并给它缠上一点苔藓,带走了它,插在我房间里在我的眼界内,我对我亲爱的朋友们的思念并不需要提醒,(因为我相信近来我对他们的思念压倒了一切,)但这树枝对我仍然是一个奇妙的象征,它使我想到男子气概的爱;尽管啊,尽管这棵栎树在路易斯安那孤独屹立在一片辽阔中闪烁发光,附近没有一个朋友一个情侣而一辈子不停地迸发出欢乐的树叶,而我明知我做不到。
思考:你觉得哪个翻译更好,或某一句的译文哪个更好?(好的标准:语言准确、生动;符合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交流。
如:live-oak 活着的橡树——栎树manly love 男性的爱——男子气概的爱五、结语。
在欣赏这首诗歌时,我们运用了哪些方法、技巧?(知人论世法、意象法、关键词句法……)诗人惠特曼被称为现代美国诗歌之父,开创了一代诗风。
仅仅一首诗,一节课,是不足以感知他的诗歌魅力的。
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阅读他的《草叶集》,去感受他的博大胸襟,感受他的豪放洒脱。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积累”中第二题的1、2、3、4,以及“思考与讨论”中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一、了解诗人叶赛宁(多媒体——图片文字)。
(看大屏幕)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
诗坛的奇迹。
俄罗斯的骄傲。
伟大的民族诗人。
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
……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的诗人了。
这些赞美都是送给一位伟大诗人的,他就是——叶赛宁。
(大屏幕)叶赛宁是继普希金之后最闪亮的名字,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民族特色的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袒露自己的心声,说他“喜欢叶赛宁的全部作品”,因为叶赛宁“是表现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的极其典型的俄罗斯诗人”,因为叶赛宁“出色地捕捉到了俄罗斯的乡土气息”。
如今,无论是在俄罗斯本土,还是在俄罗斯境外,人们只要谈起俄罗斯诗歌,便会首先想到普希金及叶赛宁。
叶赛宁于1895年出生在梁赞省的一个农民家庭,不满3周岁的时候就被寄养到外祖母家,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其间,外祖母对他讲述的许多民间故事,无不深深印在幼小的叶赛宁的脑海里。
他天真活泼,善于思考。
叶赛宁的外祖母可以说是诗人“最早的老师”,对诗人创作才能的发挥有着深刻的影响。
叶赛宁15岁便开始写诗,早期的诗歌在莫斯科的《处女地》报和《帆》《曙光》等杂志上相继发表。
他的第一本诗集《扫墓节》于1916年出版。
叶赛宁的诗富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把读者带到了俄罗斯乡村大自然的自由广阔天地,那里有“眼睛会说话”的白桦树,有绿茵茵的草原和白色的羊群,有闪着银光的河流……在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一开始就被公认为“大自然的歌手”,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诗歌形象、声音、色彩的摇篮,也是他传达细腻情感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段。
诗人创作出抒写大自然的一首首美不胜收的杰出诗篇。
叶赛宁爱花草树木,视动物为朋友:他爱自然界的一切。
如今,全人类都应该感谢叶赛宁,哪怕仅仅因为他以自己的诗让全世界都深刻体会到热爱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因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大自然才是美的化身和美的源泉。
叶赛宁的代表作有抒情诗《母牛》《狗的歌》《乞讨的小姑娘》,组诗《波斯抒情》和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
他的诗极富感染力和艺术魅力,而这正是因为诗人内心充满真挚。
作为天才诗人,叶赛宁成熟得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颗“人间的流星”——他只活了30岁,最终因精神抑郁症在圣彼得堡(前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二、鉴赏诗歌。
1.学生自读。
要求:在熟读的基础上,运用上节课分析《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的方法,自我赏析《狗的歌》。
(15分钟,写自读笔记。
)2.学生自由交流。
3.个别提问,说说自己对此诗的理解。
(教师简单点评,要求学生注意情感的把握,尤其是诗中“母狗”的形象。
走进诗歌的每一个诗句、意象,去和诗人的心灵碰撞。
)4.教师引导分析。
(1)《狗的歌》你觉得是一首什么样的歌?(凄惨、悲凉、催人泪下……)(2)你通过哪些情节或诗句体会到的?带问题朗读诗歌(至少两遍)。
引导学生注意以下诗句:①母狗从早到晚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梳它们身上的茸毛。
表示舔得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②母狗沿着雪堆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
表示和主人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③那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好像是它的一个小宝贝。
月牙儿是美的,自己棕黄的小宝贝也是美的。
因了思念小狗,所以错觉中那月牙竟似自己的孩子。
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④只有两只狗眼在无声地滚动,宛若闪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用金色的星星比为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⑤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古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
“愁眉不展”也许是心有苦衷,可当他处置这些小狗时“一古脑”,毫不顾忌母狗的感受,何其残忍。
⑥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
人们多么残忍、冷酷无情。
面对狗妈妈失子的痛苦哀鸣,竟然冷酷地扔石块。
(3)叶赛宁描写这只失去孩子的母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①表达了对母狗——自然万物,真挚的爱与同情。
②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③母狗象征了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诗人借以寄托真挚的爱与同情。
(4)总结。
同学们的理解都很好,有的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感情,有的结合社会背景,感悟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怀。
俄罗斯诗人鲍科夫说:“叶赛宁,就是大自然;叶赛宁,就是心灵;叶赛宁,就是创造出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的爱。
”他的诗是心灵与大自然撞击的火花。
对于动植物出自肺腑的真挚同情,使叶赛宁超越了诗人与动植物分界的空间,从他的诗琴上弹奏出一曲曲动人情肠以至催人泪下的爱的旋律来,他在用写人的情感来写动物。
三、译文比较。
狗之歌〔俄〕叶赛宁早晨,在黑麦秆狗窝里,破草席上闪着金光: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七条小狗,茸毛棕黄。
她不停地亲吻着子女,直到黄昏还在给它们舔梳,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
晚上,雄鸡蹲上了暖和的炉台,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
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追踪主人的足迹。
尚未冰封的水面上,久久泛起涟漪。
她舔着两肋的汗水,踉踉跄跄地返回家来,茅屋上空的弯月,她以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
仰望着蓝幽幽的夜空,她发出了哀伤的吠声,淡淡的月牙儿溜走了,躲到山冈背后的田野之中。
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滴滴泪水流了出来,宛如颗颗金星落进了雪地。
你更喜欢哪篇译文?为什么?(找到译文中有较大出入的诗句或词语,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1.雪花融化成一滴滴的水,在它温暖的肚皮下流过。
——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
2.主人愁眉不展地走过来,一古脑把七只小狗装进麻袋。
——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
3.当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像是扔过一串串赏钱。
——于是她沉默了,仿佛挨了石头,仿佛听到奚落的话语。
四、结语。
高尔基曾说:“依我看来,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指诗人叶赛宁)是第一个如此巧妙而且怀着如此真挚的爱来描写动物的。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他才成为一个最独特的诗人,才被誉为“天才诗人”。
当我们这个看上去日益繁荣的地球,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消失,一个个珍稀动植物在灭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读一读叶赛宁?学会用他的爱,去爱自然,爱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博爱”。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狗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