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农业经济概论

合集下载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况(农业经济学课件)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况(农业经济学课件)

三、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80 85 90 95 00 05 10 GDP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农业发生了显著的 增长,实现了总产值 的连续快速增长。近 年农业GDP达到10万 亿左右的水平。
三、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70000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土地产权改革及规模化经营 2 农产品价格问题 3 农民收入的增长与消费 4 农村社区的环境问题 5 农村地区的城镇化问题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第一,农业为所有劳动力和人口提供食物 和基本生存物质。
第二,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其它产业的重要 劳动力来源。
第三,农业为国民经济其它行业提供战略 回旋和缓冲条件
(二)农业为其它行业提供原材料或初级产品
1
纺织
2
造纸
3
制糖Biblioteka (三)农业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
(三)农业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前提
农业经济学认知
——农业经济的基本概况
MU LU
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世界农业的基本情况 3 中国农业的增长与发展 4 中国农业发展面临问题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世界及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2 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农业政策,进行农业问题分析 3 素质目标: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4
思政目标:热爱农业 热爱生命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80 85
粮食产量
90 95 00 夏收粮食产量
05 10 秋收粮食产量

世界农业经济课件第9章

世界农业经济课件第9章
15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五、现代科技提供的可能性
2、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 鉴于生命过程的复杂性,要想完全了解生命过 程的内在机制,并最终实现非生物化食物生产, 必须借助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 否则,是不可想象的。 而这方面,我们欣喜地现代信息技术和自动控 制技术同样也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应该说 前景非常乐观。
14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五、现代科技提供的可能性
(1)各类食物的结构基本上都已弄清楚; (2)生物的生命过程已经达到相当深入的了解; (3)已成功地人工合成了部分生命物质; (4)已能成功地模仿某些生命过程(克隆)。 所有这些都充分兆示了未来完全非生物化人工 合成生物食物的可能性和光明前景。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1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本章具体研究以下九个问题:
一、本章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现代农业面临的危机 三、导致危机的根本症结 四、摆脱危机的根本出路 五、现代科技提供的可能性 六、生态农业的兴起及其历史实质 七、农业消亡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 八、展望更加遥远的未来 九、中国人肩负的历史重任
三、导致危机的根本症结
5、这样就导致农业比较经济效益很差。 6、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极为严重,所以, 质, 还使得农业资本的流动性特差,从而农业生 产一旦出现过剩,就会长期持续下去。
10
世界农业经济学
第九章 世界农业发展的历史趋势
三、导致危机的根本症结
现代农业危机的根本症结在于农业的本质:
4、从而,农业本质上只能小规模家庭经营。 这是因为,第一,只有小规模经营,才能灵 活适应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第二,复杂多 变的经营环境导致农业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 之间相关性很低,因而,很难实行雇工经营。

世界经济概论 课件 马工程第四章

世界经济概论 课件 马工程第四章

世界经济概论课件马工程第四章第四章:世界经济发展历程一、概述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了解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经济形势和趋势。

本章将介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关键时期。

二、农业时代在人类历史的早期,世界经济以农业为主导。

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方式,人们通过耕种、畜牧等方式获取食物和生存资料。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生产技术相对简单,劳动力多集中在农田和农场。

农业的发展影响着人口的增长和定居点的形成。

农业时代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时期。

三、商业时代商业时代是在农业时代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特点是通过交换和贸易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商业时代,商品的生产开始多样化,人们需要通过交换来获取满足自己需求的商品。

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和贸易活动的发展。

商业时代的发展为后来的货币经济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四、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人类从传统手工业生产方式向机械化生产方式的转变。

这个时期出现了蒸汽机、纺织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和大规模生产的兴起。

它也促使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五、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时代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工业革命后世界经济的主导模式。

资本主义强调私有财产、市场竞争和利润最大化。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市场的自由和企业的经营自主性。

在资本主义时代,技术的创新和生产力的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时,这个时期也伴随着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

六、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时代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它强调社会的公有和公平。

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政府对经济活动具有较大的干预和调控。

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多样,有计划经济、混合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等不同的形式。

社会主义时代也存在经济发展的问题和挑战。

七、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时代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

全球化的特点是市场的全球化、资源的全球流动和各国经济的联系紧密。

世界农业经济学

世界农业经济学

广义世界农业经济:世界范围内各国、个地区农业经济的总和狭义世界农业经济: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家、地区界限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和。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农业产值份额下降2、农业就业份额下降3、战后世界农业生产增长较快4、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5、战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和国际化6、战后世界性农业危机和政府对农业的调整7、战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8、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9、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持续农业: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的方式,并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性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得以满足的农业。

农村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的人口,包括在农村劳动以及在城市工作但居住在农村的人口。

农村人口非农化静态:农村人口总数中非农村人口占较大比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接近城市的状况。

动态:农村人口中,非农业人扣所占比重逐渐上升,农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以及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

影响农村人口及其非农化的因素:1、生产方式:生产力、生活关系2、人口增殖率3、城乡划分的标准;相同时间尺度上,城市人口下限上升,人口城市化水平下降,农村人口非农化水平上升。

农民的兼业化:农民在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在不同层次上从事非农业的趋势兼业的划分:美国以农场主本人在农场外务工时间划分;德国是以农场主夫妻二人的收入来源作为兼业农户的标志;日本把农场主和他的全体家庭成员,把农户的收入来源分类作为划分标准。

兼业化的原因:农业劳动时间与农业生产时间的不一致性;农民谋求到农外就业;农民在非农产业找到工作后,仍保持自己的土地,不放弃经营农业。

兼业化的利弊分析:利,调剂劳动力余缺,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促进城乡发展等;弊,专业农户规模难以扩大,商品率低,农业微观与宏观效益不一致等。

发达国家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进程的策略:1、增加农业投资,不断更新农业技术2、鼓励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3、开发落后土地,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农村人口规模的变化特点1、各国农村人口比重下降的速度和现实状况差异较大2、农村人口的变动方向不一致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非农化过程的问题城乡差别普遍扩大,农村贫困人口比重居高不下问题的原因分析:1、人口增殖太快2、轻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3、工业布局与工业技术的选择农产品贸易保护的理由:1、从社会政治角度①农业的基础作用决定了它在政府政策中的特殊地位②许多国家为维护农业利益和集团的利益③人和土地之间具有历史性的深刻的文化渊源的依赖关系2、以经济角度①农产品贸易本身固有的不稳定性②农业的本质决定了其比较利益低③由于地域分工及比较优势的驱动世界贸易保护的发展1、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走向自由化的开放政策1815年英国颁布了《谷物法》是19世纪农产品贸易保护主义喧嚣的开端2、1860——20世纪初→从自由贸易向保护贸易过度3、20世纪初——20世纪90年代→欧美完全从自由贸易向普遍实行农业边境保护和国内保护时期。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

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

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

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

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

目录简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杂志《世界农业》简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苏联和东欧国家的农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杂志《世界农业》展开简介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

但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耕地面积在这些地区之间差别悬殊。

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

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

1985年世界人口48.37亿,其中农业人口23.28亿,占48.1%。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人口分别为1.28亿和22.01亿,分别占这些国家人口总数的10.5%和60.7%(表1)。

1985年世界总劳动力21.63亿,其中农业劳动力10.59亿,占49.0%。

1965~1985年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从 1.07亿下降到0.62亿,在这些国家人口中的比重从10.52%下降到0.5%。

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却从7.34亿增加到9.98亿;比重从31.78%下降到27.5%,下降幅度小,速度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农业生产有很大增长。

1934~1938年世界谷物年平均产量为5.43亿吨,1957年增至7.46亿吨。

这一期间棉花(皮棉)总产量从 600万吨增至780万吨,原糖总产量从2260万吨增至3986万吨(以上均不包括苏联)。

以1959~1960的年平均产量与1985年产量相比,世界谷物总产量从9.78亿吨增加到18.4亿吨,棉花(皮棉)从1090万吨增加到1703万吨,原糖从5202万吨增加到9787万吨,肉类从6060万吨增加到1.48亿吨,牛奶从3.06亿吨增加到5.07亿吨,水果从1969~1971的年平均2.28亿吨增加到1985年的3.12亿吨。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

世界农业概论复习资料(甘农)第一章:农业概论1、农业:农业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狭义农业仅指种植业,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及蔬菜、花卉、瓜果等生产。

广义的农业又称为大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

2、农业的地位: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民以食为天”,人类有了食物才能生存,生存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

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是生存之本。

农业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发展的基础。

在古代,农业是人类社会唯一的生产部门,是整个社会的决定性生产部门。

3、农业的作用: 农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业保障社会安定和国家自立。

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

4、农业生产的本质 农业是人类有目的改造自然的经济活动 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农业生产的特点 具有地域性 生物性 )季节性④连续性⑤综合性第二章:农业的起源和发展1、农业起源的时间:一万两千年前中国8000年前2、农业起源的过程:原始简单的狩猎—广谱采集—集中采集—动植物选拔分为四个阶段: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现代农业3、农业起源的三个地点:东亚、西亚星月地区、中南美洲4、世界农业起源的理论5、世界农业起源的意义: 标志着人类由采猎自然食物到自己生产食物、由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迈出了划时代的步伐,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重大转变; 促进可人类财富增加,出现了剩余和私有,为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演进奠定了基础,人类有动荡不安的生活到定居. 使人们从游牧生活转变为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保证了经济、文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农业畜牧业兴起使人类脱离了野蛮④促进了科学知识的积累,使人类跨入了文明社会,城市和国家的出现。

世界农业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南大学

世界农业概论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西南大学

世界农业概论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西南大学绪论单元测试1.农业的重要性体现在: ()参考答案:农业为工业产品提供原料。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提供食品原料。

2.广义的农业包括: ()参考答案: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3.森林经营的原则:()参考答案:永续性;公益性;经济性4.农业生产的本质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密切结合的一个物质生产过程.()参考答案:对5.农业生产的特点:()参考答案:高度综合性;地域性和波动性;双重性;连续性和季节性;土地特殊重要性第一章测试1.农业起源的动力:()参考答案:工具的使用;自然力的利用;食物资源的减少;人们对自然认识的提高2.原始农业活动方式包括:()参考答案:游耕;採集;游牧;渔猎3.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参考答案:以人力和畜力为动力;在农业技术上靠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金属质农具和木质农具的应用;农业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农业生产效率低,发展速度慢4.传统农业与原始农业相比,其进步在于:()参考答案:创立了间作、套作等耕作制度,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初步实现土地用养结合;生产工具的进步;采用选择农作物和牲畜良种的办法来改善农作物和牲畜的性状5.近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工业、化学、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大量渗入农业领域,促进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形成。

()对第二章测试1.农业自然资源的基本特性:()参考答案:地域性与有限性;多用性与变动性;稀缺性和有价性;整体性与可更新性2.拉丁美洲农业区自然资源丰富,但经济水平较低,以单一初级产品为主。

()参考答案:对3.非洲撒哈拉以南农业区农业生产特点:()参考答案:林业发展较快,但利用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低;注重发展出口经济作物,但80%国家粮食不能自给;畜牧业地位重要,但生产水平低4.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亚洲。

()参考答案:对5.地中海型农业主要从事谷物种植。

()错第三章测试1.美国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优势:()参考答案: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分布均匀;气候适宜,类型多样2.美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包括:()参考答案:咖啡、茶、可可等本国不能生产的商品和其他饮料;肉和肉制品;蔬菜、水果类产品3.美国农业高科技的优势具体体现在: ()参考答案: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生物技术4.美国政府针对水资源问题,主要采取得出对策:()参考答案:研究和推广各种节水先进技术;通过环保立法和管理,对非农业污染问题作了规定;提出各种节水方案和措施;通过水质立法,加强水质保护,控制水质污染5.美国对农产品生产供给的干预和调节,包括:()参考答案:农产品储备计划;农产品销售协议和规程;联邦灾害援助计划;农产品生产计划;联邦作物保险计划第四章测试1.荷兰土地生产率大大高于世界各国,名列世界第一。

世界农业经济

世界农业经济

世界农业经济复习资料(版权王龙所有)世界农业经济研究对象就是世界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性广义世界农业经济: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农业经济的总和狭义世界农业经济:是指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界、地区界限所进行的农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的总称。

第一章: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发生的巨大变化:(1)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2)技术进步与技术革命;(3)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

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1)、农业份额下降,但农业仍然是各国和世界经济赖以发展的基础(2)、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较快增长(3)、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4)、战后农业的商品化、社会化、国际化(5)、战后的世界性农业危机和政府对农业的调控(6)、战后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7)、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8)、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同一个国家(地区)而言,同期农业就业份额与农业产值份额并不一致。

思考:同期一般孰高孰低?原因何在?就同一个国家(地区)而言,同期农业就业份额大于农业产值份额。

原因: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思考其他的原因)农业份额下降的原因:(1)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小。

(恩格尔定律)(2)技术变革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农业份额的下降不应是农业萎缩和衰退的结果,或者说,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农业份额下降应以农业的增长为前提。

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条普遍规律。

战后世界农业生产的增长,也证明了农业生产力发展中农业生产结构变化规律,即在谷物增长的基础上,农业中多种经营能有较快的速度的增长,比重上升。

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主要内容:(1)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物技术、化学技术、耕作技术)(2)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3)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劳动者素质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业经营管理方法及手段现代化)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战后农业生产增长途径,主要通过集约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主要是明显地提高了土地生产率,特别是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过程,即建立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以交换为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10个*10 单选:15—20 多选:5*2=10 简答:3—4个*5=20 材料分析:论述:2道15-20分第一、二章1、世界农业经济的研究对象:世界农业经济发生,发展的规律2、世界农业经济的理论基础:世界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3、世界农业经济的概念(狭义):指世界经济体系中在世界范围内超越国界、地区界所进行的农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总体。

4、世界农业经济的意义:①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②有易于我国建立与完善农业市场机制,应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③加深对农业经济关系的多样性及发展机制的了解与掌握;④有利于全面正确理解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5、1873年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爆发。

世界农业经济体系的形成的标志是:第一次世界性农业经济危机6、【单】60亿人口日:1999年10月12日【单】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单】国际牛奶日:6月1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日世界森林日:3月21日世界水日:3月22日地球日:4月22日7、战后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总趋势: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成反比。

8、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十个趋势:【简答】战后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

①农业比重虽下降,但其重要性在强化;②战后世界农业增长迅速:a、农业总量增长较快;b、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提高;③战后世界农业产业结构的演变;④战后世界农业的市场化:a、农业商品化是农业现代化的起点与条件;b、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市场化的背景下发展的;c、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⑤战后世界农业的国际化。

表现为a、农业品国际贸易空前发展b、农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跨国公司在农业发展⑥战后世界农业的科学化;⑦战后世界农村的非农化;⑧战后世界农业企业结构的演变。

特征:现代家庭农场的形成与多样化的社会化组织相结合⑨战后世界农业发展不平衡;⑩世界日益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章:世界农业生产一、世界种植业内部结构:①粮食类作物的种植面积在全世界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和绝对量都有增加;②在经济作物面积中,油料作物面积趋于上升,糖料作物面积平稳上升,棉麻等纤维作物面积的比重趋于下降;③发达国家种植业,下降,经济作物面积比重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种植业结构变化,恰恰同发达国家的变化情况相反。

二、世界畜牧业内部结构:世界畜牧业生产发展较快,肉类和鸡蛋都超过谷物的增长速度。

三、世界林业结构:世界森林和林地的面积日趋减少,全世界30亿公顷人均0.62公顷,2/3的林业在俄罗斯;四、世界渔业结构:在世界渔业结构中,海洋渔业的比重下降,淡水渔业的比重上升;五、世界粮食生产基本特点:◆世界粮食发展快,但不够稳定,人均增长63%不稳定性;◆世界粮食发展的不平衡;表现为:a各大洲之间的不平衡:亚洲40%最大,美洲、北美洲占总世界90%;b在国家之间粮食生产不平衡:美中俄占60%,部分国家不能自给;c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粮食生产不平衡:1/4人占50%,引出粮食产量问题。

六、谷物类作物:以稻谷、小麦、玉米、大麦、燕麦、黑麦、高粱为主。

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占70%以上,加上大麦占80%以上七、薯类作物有:甘薯、马铃薯、木薯、薯蓣、魔芋等;薯类作物在世界粮食作物种植总面积中只占到6%左右。

我国种植面积世界第一。

八、食用豆类作物:包括大豆、花生以及收获籽粒供食用的豆类作物。

大豆生产和出口最多的国家:美国、巴基斯坦、中国、阿根廷九、世界粮食作物的分布:1、在世界谷物中种植扩展最快的是玉米;2、小麦世界上种植广泛,但主要集中在北半球(90%在亚、欧北美洲);90%春小麦集中于加拿大、俄国、美国。

3、稻谷的种植遍布世界各大洲,但主要集中在亚洲,亚洲的稻谷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到全世界的90%以上。

4、大麦主要产于欧亚大陆;5、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玉米生产国,亚洲最大玉米生产国是中国;6、黑麦、燕麦、小米和高粱单位面积产量低,种植面积较少。

十、世界粮食生产趋势分析【简答】1、世界粮食生产的现状和趋势:①世界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发展;A、玉米收获面积所占比重提高;22.57%②主要粮食品种发展不平衡,表现为:B、稻谷小麦收获面积所占比重下降;C、粮食收获面积各大洲分布不平衡;③世界粮食增长减缓而结构矛盾突显,表现为:A近年来,世界粮食发展步伐逐步放慢,粮食产量增长缓慢;B近年来,世界粮食产量年度间波动逐渐增大;C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显化;D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正面临耕地、淡水资源的制约;E近年来,世界粮食生产处于一个新的平台时期;十一、当今世界粮食问题:1、粮食问题的主要内容:【简答】①许多发展中国家粮食严重不足;②粮食贸易不平衡变得更加突出;③少数发达国家以余粮争夺国际市场,控制(垄断)粮价;2、前苏联的俄罗斯有“世界粮仓”之称,但由于农业政策失误,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3、WTO框架下我国粮食安全对策:【知道】●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粮食生产布局,加强国际贸易;●加大农业科研力度,加快科技兴粮步伐;●保护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调整农业保护政策,给予农业以符合国际多变协议有效保护;●建立粮食安全预警系统,以密切注意国际粮食市场动态及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十二、油料作物:1、油脂分为动物油脂和植物油脂两类。

2、油料植物分为:多年生植物(油棕、油橄榄、椰子)与1年生植物(油菜籽、向日葵籽、芝麻、大豆、花生),或者分为油籽与果肉油料;油籽供榨量占油籽总产量的80%以上。

3、在植物油的构成中,大豆油一直占最大比重(20%),棕榈油所占比例随产量快速增长而提高(16%);4、从地区看,南美洲的大豆种植面积扩展最为迅速;四个大豆主产国:美国、巴西、中国、阿根廷。

进口大豆最多的是亚洲,中国是大豆进口国(世界大豆第一进口国)5、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现主要产于中国、美国、印度、印尼、非洲的尼日利亚,塞内加尔等国;产量不稳。

6、向日葵原产于非洲,现以欧洲种植最多,欧洲的葵花籽产量约占世界的1/37、木本油料:多年生植物的种籽或果肉可以榨油,主要是油棕,油橄榄。

十三、天然纤维作物:1、主要天然纤维:棉花、各种麻类作物、蚕丝、羊毛。

植物纤维动物纤维在天然纤维总消费量中,以棉花为主,占到50%以上,麻类纤维占20%--25%.2、印度是棉花古国,中国古代衣服料主要是蚕丝和麻类;在世界80多个棉花生产国中,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是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出口国,消费占世界第三,中国是棉花第一大消费国、生产国,也是净出口国。

十四、糖料作物:我国是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第二大食糖消费国。

十五、饮料作物:茶叶、咖啡、可可是世界三大饮料作物,在发展中国生产,在发达国消费。

世界茶叶产量集中在亚洲,约占世界总产量的80%,世界三大产茶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

世界最大茶叶进口国是英国。

咖啡原产地在非洲,现在的主产地在拉丁美洲。

可可的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现在主要在非洲。

十六、草地资源和饲料资源:世界草地资源有34亿公顷。

占地球陆地面积26%,是耕地面积的2倍多(耕地占12%)。

畜牧业的草地资源是指种植业或野生牧草及其草类达5年以上的有较大可供放牧的土地,草地资源分为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

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

人工草地面积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畜牧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中国人工草地面积少,只有127万公顷,不到草原面积的1%,天然草原的牧草质量也欠佳。

世界养鸡业发展很快。

2008年毛皮产量:中国第一2005年世界森林覆盖率老挝最高69.9%,日本次之68.2%,印度0.1%,埃及最低。

中国21.2%,世界34.4%十七、世界森林资源:郁闭度在0.2以上的森林是郁闭林,才算做森林资源;郁闭度在0.2以下的是疏林地十八、世界森林的分布:1966年世界林业大会把世界森林分为5个类型:◆寒带针叶林:分布在北纬45度—70度之间,俄罗斯、瑞典、芬兰、挪威、加拿大、美国、中国东北。

◆温带混交林◆暖温带湿润林◆热带雨林◆干旱林大量提供木材的生产基地是:北半球的天然针叶林、亚、非、拉美热带阔叶林----薪炭林世界林业经营合理化措施:◆原始的林业经营◆掠夺式开发经营◆林业的集约化经营,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实现人工造林,扩大森林的后备资源;②营造防护林;③对林业资源的科学管理;④营造速生阔叶林,解决烧柴问题;当代世界林业的三种模式:①森林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一体化经营模式;德国式模式②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③森林多效益综合经营模式;十九、世界渔业:1、海洋渔业是世界水产品的主要来源;2、世界浴场分为公海渔场(世界共有)和沿海国家渔场(沿海大陆架,不超过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二十、世界水产品利用结构:海洋捕捞业、水产养殖业【主要在亚洲沿海国家,大约占世界水产养殖的85%】第四章:自然资源与世界农业1、农业自然资源:指进行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和参加物质能量交换的某些自然资源。

2、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整体性、可再生性、地域差异性农业生产的根本特征是:经济在生产和自然再生产过程的融合。

3、自然资源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作用:【简答】◆农业土地的总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用地的结构不同,对世界各国的农业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结构都有重大影响;◆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农业自然资源的结构,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全世界水资源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公共用水,分别占73%、21%、6%。

5、农业节约用水的措施:【简答】◆采用先进的灌溉方法,提高灌溉效率;◆有效的利用地表水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是农业增产和节约用水相协调;◆加强植树造林和营造农田防护林带的工作;6、能源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简答】◆能源的应用是世界农业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的前提条件;◆能源的应用是增加农业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基础条件;◆能源是世界农业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五章:世界农业的技术进步1、现代农业的产生条件:①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对农产品需求增多;②技术条件:现代大机器工业能吧农业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③农业自身条件:农产品商品化,更多农产品能够进入市场2、现代农业的特征:现代化的生产工具、现代化的农艺技术、社会化和科学化的组织管理。

3、现代农业技术的特性:【简答】◆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工业技术与现代生物科学在农业中的运用;◆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特性是物资集约的农业技术;◆农业是现代化工业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后进部门;◆现代农业技术要求社会化的农业;◆现代农业技术在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性;4、农业机械化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是:拖拉机的发明和使用5、当前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障碍:◆工业化水平低,不能吸收剩余劳动力;◆能源条件不具备;◆地形导致不能推广机械化;6、【选择】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进程的特点:长期性、不平衡性、技术上的选择性7、化学肥料:人口、土地资源、化肥使用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