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文化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一、概述陶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代表着中国人民卓越的陶瓷技艺以及独特的审美观念。

从新石器时代起,中国就开始生产陶制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变,中国的陶瓷文化逐渐形成,并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重点探讨古代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

二、历史背景中国陶瓷文化的传统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的陶器主要用于日常生活,具备简单实用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陶瓷的制作技术逐渐提高,从古陶文化到商代青铜时代的商盂、商彝,再到周代的青铜器和礼器,陶瓷制作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工艺。

三、发展演变1. 良渚文化在良渚文化时期(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陶瓷开始在细腻的纹饰和创新的造型上有所突破。

出现了象征性的陶制器物,如面具和壶,这些器物既有实用的功能,又带有宗教和祭祀的意义。

2. 商代青铜时代商代青铜时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主要以青铜器为主导,陶瓷器则多用于祭祀和殉葬。

商代青铜器中的铸造技术进一步推动了陶瓷制作的发展,使其纹饰更加复杂,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3. 周代礼器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陶瓷文化的鼎盛时期。

周代陶瓷器主要用于宗教和礼仪活动,如祭器、礼器等。

周代陶瓷器以其雄伟庄重的造型和精美瑰丽的纹饰而闻名,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

四、代表作品1. 唐三彩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种陶瓷器以其丰富的色彩、传神的造型和细致的工艺而著称。

唐三彩主要包括动物像、宝塔、官员人像等,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瑰宝。

2. 官窑瓷器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顶级品种。

官窑瓷器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著称。

其中,汝窑、定窑、哥窑等官窑成为了陶瓷艺术的代表。

这些瓷器不仅具备实用价值,更展现了中国陶瓷制作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韵味。

五、影响与传播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艺术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中国瓷器文化简介对象为小朋友

中国瓷器文化简介对象为小朋友

我国瓷器文化简介1. 我国瓷器的起源我国瓷器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我国。

最早的陶器已经出现在我国约2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而真正的瓷器,则出现在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代晚期,也就是距今约36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在我国,瓷器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工艺品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2. 我国瓷器的种类我国瓷器的种类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青瓷、白瓷、彩瓷等。

其中,青瓷是我国最早的一种瓷器,因其釉色呈青绿色而得名。

它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曾在唐代时达到了巅峰。

白瓷是以高岭土为原料,制作工艺十分精细,素雅清洁,是我国瓷器中的珍品。

而彩瓷则是在白瓷上采用彩绘工艺,使瓷器更加丰富多彩。

3. 我国瓷器的传播我国的瓷器不仅在国内广泛传播,而且还远销世界各地。

早在唐代时期,我国的瓷器就出现在世界各地,成为我国的重要出口商品。

随着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我国的瓷器传播到了亚洲、非洲、欧洲等各大洲,被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

4. 我国瓷器的艺术价值我国瓷器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精湛的制作工艺、优美的造型和丰富的题材被誉为世界瓷器史上的瑰宝。

我国瓷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有很高的收藏和艺术价值。

它不仅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珍品,也是我国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5. 我国瓷器的发展我国瓷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传统。

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我国瓷器不断创新,形成了具有浓厚我国文化特色的各种瓷器样式。

它的装饰艺术、文化内涵、制作工艺等方面,都体现了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结我国瓷器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它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我国瓷器的发展历程,不仅展示了我国古代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世界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了解并喜爱我国瓷器这一独特的文化宝藏。

个人观点我国瓷器作为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文化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文化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文化中国陶瓷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独特的陶瓷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自远古时期开始,中国陶瓷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仅是实用品,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象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和相关的文化背景。

一、远古时期的陶瓷文化追溯到远古时期,中国已经开始制作陶器。

考古学家在中国各地发现了大量的原始陶器,如红陶、黑陶等。

这些陶器的制作技术相对简单,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水等基本需求。

然而,即使在这个早期阶段,中国陶瓷已经展现出了独特的审美和艺术价值。

二、商代的青铜器与陶瓷的结合商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商代,陶瓷的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与青铜器的结合。

商代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对陶瓷的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商代陶瓷的制作工艺也逐渐完善,出现了瓷器的雏形。

三、秦汉时期的陶瓷艺术繁荣秦汉时期是中国陶瓷艺术的高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的种类和装饰技法大大丰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代的绿釉陶和三彩陶。

绿釉陶以其独特的绿色釉面和精美的雕刻而闻名,三彩陶则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精湛的绘画技巧而著称。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趣味。

四、唐宋时期的瓷器革命唐宋时期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瓷器的革命时期。

在唐代,白瓷的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瓷器。

宋代则进一步发展了青瓷和黑瓷等不同类型的瓷器。

这些瓷器以其精湛的技艺、纤细的质地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此外,唐宋时期的陶瓷还在制作工艺、烧制技术和装饰技法上进行了重要的创新,为后世的瓷器制作奠定了基础。

五、明清时期的精细瓷器制作明清时期是中国陶瓷制作的黄金时期。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瓷器的种类和装饰风格也更加多样化。

明代的青花瓷和景德镇瓷以其精美的绘画和烧制技术成为当时的代表作品。

清代的粉彩瓷和釉里红瓷则以其独特的色彩和精细的装饰而受到广泛赞赏。

《中国陶瓷文化》课件

《中国陶瓷文化》课件

烧制技术
烧成温度
根据不同陶瓷种类和用途,控制 烧成温度在800℃-1300℃之间,
确保陶瓷的硬度和稳定性。
烧成气氛
根据需要,调节烧成气氛,如氧化 气氛、还原气氛等,以获得不同的 陶瓷效果。
烧成时间
控制烧成时间,确保陶瓷充分烧结 ,避免出现裂纹、变形等问题。
装饰技术
彩绘装饰
利用彩绘技术,在陶瓷表面绘制各种 图案和花纹,增加艺术美感。
文化价值挖掘
深入研究中国陶瓷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提升对陶瓷文化的 认识和认同感。
保护知识产权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仿冒和侵权行为,维护陶瓷产业的合法权 益。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装饰美
总结词
中国陶瓷的装饰美是其重要特色之一,通过各种装饰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民族 特色。
详细描述
中国陶瓷的装饰美表现在其丰富多彩的纹样和图案上。如青花瓷的蓝白相间、五彩瓷的 艳丽夺目、粉彩瓷的温婉柔美等,这些装饰手法都充分展现了中国陶瓷的装饰美。此外 ,陶瓷上的图案和纹样也富含文化内涵,如吉祥图案、山水风光、花鸟鱼虫等,都体现
中国陶瓷的国际影响
中国陶瓷在历史上曾经对世界陶瓷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如欧洲的“中国热”和日本的“陶艺革命”。
中国陶瓷的工艺技术、艺术风格和装饰手法等也对其他国家 的陶瓷发展产生了影响,如韩国、越南、泰国等国家的陶瓷 艺术都受到中国陶瓷的影响。
PART 06
中国陶瓷的未来发展
REPORTING
彩瓷
总结词
彩瓷是指在白瓷的基础上施以彩绘,再进行烧制的陶瓷艺术品。
详细描述
彩瓷以其色彩丰富、图案精美而著称。常见的彩瓷有五彩、斗彩、粉彩和珐琅彩等。彩瓷的起源可追 溯至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瓷器,但真正意义上的彩瓷是在元代景德镇发展起来的。彩瓷融合了绘画 、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瓷器文化介绍

瓷器文化介绍

瓷器文化介绍
瓷器是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产品,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原始社会,陶器就已经出现,商周时期已有较高水平。

战国
时期的湖南长沙窑窑场,是我国最早生产瓷器的窑场。

唐宋时期
是中国制瓷工艺发展的高峰期,宋代生产的瓷器以瓷窑而命名。

元、明、清三朝仍有烧制瓷器的传统,并继续生产。

瓷器的主要品种有:青瓷、白瓷、黑瓷、酱釉瓷、黄釉、绿
釉和青花瓷等。

其中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的精品,也是中国瓷器
的代表品种。

青花瓷于唐代就已经出现,但是直到元代才得到很
好的发展。

元代景德镇生产了大量精美的青花瓷器,从此开创了
我国瓷器釉色上使用青花装饰的先河。

清代康熙时期生产了大量
五彩瓷,雍正时又创烧了粉彩瓷器,乾隆时又创烧了珐琅彩和广
彩瓷器,使我国的瓷业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瓷器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品类,
它是以胎、釉、彩为主要原料,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陶瓷在中国
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以其独特而卓越的成就而蜚声世界。

—— 1 —1 —。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

中国瓷器知识大全中国瓷器是中国特色的重要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是关于中国瓷器的相关知识:1. 起源与发展:中国瓷器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约8000年的历史。

最初的瓷器为陶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渐渐演变成瓷质。

在宋代,越窑、汝窑、官窑等名瓷的产生使中国瓷器达到了较高的艺术高峰,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商品。

2. 分类与特点:中国瓷器可以按制作工艺、装饰风格、窑口等进行分类。

按制作工艺,中国瓷器主要分为手工制作的官窑瓷和民窑瓷;按装饰风格,可以分为青花瓷、粉彩瓷、釉里红瓷、刻花瓷等;按窑口,可以分为汝窑、钧窑、官窑、定窑、景德镇瓷等。

中国瓷器的特点是细腻、纹饰丰富、造型优美,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3. 青花瓷:青花瓷是指以青花为主要装饰的瓷器,流行于明清时期。

青花瓷的特点是用深蓝色的钴料在素瓷上绘制各种纹饰,并利用釉下传统的烧制工艺,使钴料在高温下转化成青蓝色,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青花瓷的纹饰多样,既有山水人物,也有花鸟虫鱼,给人以大自然的美感。

4. 粉彩瓷:粉彩瓷是指运用粉彩釉技法绘制的瓷器。

粉彩是一种绘画在瓷器上的技法,采用铁红为根本色,辅以各种颜色的釉料,通过层层施釉和多次烧制而成。

粉彩瓷具有色彩明亮鲜艳、画面细腻缤纷的特点,常用于绘制花草、山水、人物等图案。

5. 官窑瓷:官窑瓷是指中国历代由官方专门制作的瓷器。

最早的官窑瓷起源于五代时期,宋代官窑瓷以汝窑、官窑、定窑为代表,成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瓷器之一。

官窑瓷以其高贵典雅的造型和纯净无瑕的质地而闻名,出现在官方的重要宴会、庆典和皇室宫殿中。

6. 民窑瓷:民窑瓷是指由民间制作的瓷器。

民窑瓷的产地广泛,代表有龙泉、景德镇、宜兴等。

民窑瓷在造型和装饰上较为丰富多样,窑口众多,技艺也相对较为简单。

不同窑口的民窑瓷品质各异,但都带有浓郁的民间手工艺特色。

中国瓷器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统。

介绍中国瓷器

介绍中国瓷器

介绍中国瓷器中国瓷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在世界各地享有盛誉。

它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对中国瓷器的简要介绍:中国瓷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最早的陶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陶瓷工艺逐渐演变成中国独特的瓷器传统。

中国瓷器的特点之一是采用瓷土作为原料,并通过高温烧成而成。

瓷土的制作需要精细的工艺和多道火焰的烧制过程,使得瓷器具有坚硬、致密、耐高温的特性。

中国瓷器的种类繁多,包括青瓷、白瓷、黑瓷、粉彩瓷等。

其中,青瓷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瓷器之一。

青瓷由于采用含铁质的绿釉,烧制后呈现出深邃的青色,并具有独特的光泽和纹理。

中国瓷器在造型上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传统的中国瓷器造型强调优雅、简洁和自然的美感,常常以花鸟、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题。

瓷器的造型不仅仅是简单的容器,更是载体,通过瓷器上的绘画和雕刻艺术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瓷器的装饰工艺丰富多样,常见的有青花、红绿彩、釉下彩等。

青花是最具代表性的瓷器装饰风格之一,通过在釉面上绘制出蓝色的纹饰,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红绿彩则是通过在瓷器上运用红色和绿色的釉彩,创造出鲜艳绚丽的效果。

釉下彩是在瓷器的釉下彩绘,然后进行烧制,展现出瓷器上细腻的彩绘图案。

中国瓷器不仅用于生活,也被用作贡品和文物,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

不仅在中国国内,中国瓷器也远销世界各地,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和窗口。

中国瓷器的发展受到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影响,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同时,中国瓷器也不断创新和发展,融入现代设计和工艺中,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整个中国瓷器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其成为了世界瓷器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

中国古代瓷器文化是世界闻名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瓷器的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中国古代瓷器的分类中国古代瓷器可以分为三大类:青瓷、白瓷和五彩瓷。

青瓷指的是低温釉下装饰的陶土和高温烧制的瓷器,是中国最早的瓷器种类之一。

白瓷是高温烧制的瓷器,通常为无釉瓷器,白色透明,具有高度纯净的质地。

五彩瓷指高温烧制的釉上彩瓷,是中国瓷器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高峰时期。

中国古代瓷器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瓷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当时的瓷器多为青铜、玉等器物的仿制品。

随着陶器的发展和釉下装饰技术的出现,中国青瓷的制作技术趋于成熟。

汉朝时期,白瓷技术逐渐成熟,唐代则是中国瓷器的鼎盛时期,五彩瓷的发明也让中国瓷器的工艺水平达到了顶峰。

宋代时期,青瓷与白瓷的生产数量远远超过五彩瓷,这也是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一个新的高峰时期。

明、清时期,以景德镇为中心的民间窑厂逐渐成为中国瓷器的主要生产地,成为中国瓷器制作渠道中的一个新的高峰。

中国古代瓷器的器形与图案中国古代瓷器的器形和图案种类丰富,千姿百态。

其中,茶具、酒具、花盆、器皿等最常见。

图案也是非常丰富的,如传统的莲花、瑞兽、龙凤等图案,还有一些釉下描金、彩绘以及与西方交流的不少花纹等等。

中国古代瓷器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瓷器既有美丽的外表,也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正如现代收藏家所说:“中国古代瓷器是一种无法复制的艺术品,它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

”中国瓷器文化不仅体现在其造型、纹饰和器形等方面,还体现在其制作工艺、使用传统和鉴赏价值等方面。

中国瓷器制作的上下五千年也是中国文化与历史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中国瓷器文化与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相融合,成为了国人为之骄傲的文化瑰宝。

结束语丰富多彩,它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价值不容忽视。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中国古代瓷器仍然是艺术家、收藏家和文化爱好者们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重要纽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瓷器文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而且也是少有的设有皇帝官窑的国家,中国人为什么会发明瓷器,又为什么会设专门生产瓷器的官窑?瓷器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国人的价值观有何种联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器以载道”、“器以藏礼”之说,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瓷器都是中国庙宇、祠堂里的重器。

中国的礼器从青铜器到瓷器的转化,不仅是一种材料的转化,还是一种价值追求的转化。

也就是说,瓷器的发明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材料的发明,也不仅仅只代表着一种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里面蕴含着的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选择。

笔者是一位人类学者,近年,我热衷于以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陶瓷史,是希望通过中国陶瓷史来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

本文试图以如下两个角度来透过瓷器,重新审视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征。

中国古代的平民社会倾向谈到中国的古代社会,以往的学术界由于受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所有的社会都是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如此直线上升而发展的。

而将人类学的观点带入到中国历史的研究中后才发现,这种来自进化论的历史分期法未必正确。

人类学中有进化论,也有传播论,还有特殊历史主义流派,除有单线进化论,还有多线进化论等多种角度的研究方法。

这些不同的学派和研究方法告诉我们,不同的地域有自己不同的历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地理的特点,未必都是按世界上的同一种方式直线发展的。

以往的观念认为,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一样,最早经历的是原始社会,然后是奴隶社会,从春秋战国开始进入了一个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直至明清时期。

但有些学者认为,实际上从秦汉开始,中国就由古代的贵族社会开始转向平民社会,而不是封建社会,这一观点在陶瓷史的研究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首先,笔者要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其他国家都没有发明出瓷器,而在中国那么早出现了原始的青瓷,到东汉年间则走向了成熟?这里面的原因,笔者认为不是科学技术造成的偶然,而是和中国的文化取向有很大的关系,而且还和汉代的以读书人为中心及抑制奢华生活有关系。

在汉以前以贵族为中心的社会里,贵族的生活奢华无度,其所用的器物,大多是青铜、金银及漆器,陶瓷器只是平民百姓的日常用品或礼器。

所以其发展是不受官方重视的,其在贵族的生活中占不到重要的位置。

但在汉代,尤其是东汉时代,富人的生活受到抑制,那些奢华的器物也必然在生活中得不到提倡。

而瓷器,有着玉般的质地,既朴素又高贵、温润,符合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

早期的原始瓷主要是用于制作随葬的明器,但随着烧制的技术越来越成熟,便越来越多地用于生活,并在此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日常器具,上至皇家贵族,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其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各个空间,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而在唐代,更重要的一个进步,则是当时新创设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使许多底层的人士有机会通过读书而选入到高层的政府体制中,读书人大体上全都来自于农村。

钱穆先生说:“因为农村环境是最适于养育这一辈理想才情兼茂、品学并秀人才的。

一到工商喧嚷的都市社会,便不是孵育那一种人才的好所在了。

那些人由农村转到政府,再由政府退归农村。

历代的着名人物,在政治上成就了他们惊天动地的一番事业之后,往往平平淡淡退归乡村去,选择一个山明水秀良田美树的境地,卜宅终老,这在一方面自然亦是受他早年那种文艺熏陶的影响。

即在城市住下的,也无形中把城市乡村化了,把城市山林化了。

退休的士大夫,必有一些小小的园林建筑,带着极浓重极生动的乡村与山林的自然天趣。

”就这样凭着科举竞选的考试制度,把传统文化种子始终保留在全国各地的农村,根柢盘互日深,枝叶发布日茂,使全国各地无一农村无读书声,无一地方无历史上的名人与古迹。

农村成为中国文化的发酵地。

而这一制度对于陶瓷生产来说,其意义在于当时的陶民亦是农民,亦耕亦陶是明代以前还没有走向城市专业化生产的陶民们的生活写照。

而这些在农村社会发酵出来的文化,必然会影响到当时陶民们的艺术创造,这一切都有利于当时的陶瓷业的发展,因为陶瓷不仅是一种具有实用性的商品,也是一种寄托了中国文人思想和哲学观念的手工艺术品。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达带动了陶瓷用品的生产与流动,而文化艺术的发达则提高了陶瓷用品的艺术品格。

在唐代长沙窑的瓷器中,铭文题记开始出现,在这些瓷器中有器物名称,有为产品做宣传的相关赞语、诗歌等,而其中诗歌铭文最多。

在长沙窑的器皿上其诗歌铭文大都是题写在喇叭口棱边流式壶的流部下,少部分写在双耳罐腹部、碟心和枕面之上。

这些诗句通俗易懂,很少引用典故,大部分源于民间流传的古诗与谚语。

其实不仅是诗歌,包括书法也由此民间化,掌握它不再是皇宫贵族及文化精英所具有的特权。

在陶瓷器皿上的诗文与绘画出自于工匠之手,提供给普通百姓使用,这就使得文字与书法也走向平民化了。

在这里,我们更体会到钱穆先生所说的:“古代的文学,是应用于贵族社会的多些,而宗教方面者次之。

古代的艺术,则应用于宗教方面者多些,而贵族社会次之。

但一到唐代全都变了,文学、艺术全都以应用于平民社会的日常人生为主题。

这自然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显着的大进步。

”这段话中所叙述的内容,在唐代的瓷器艺术中完全被表现出来了。

早期中国皇室祭祀天地多用金属器,自宋以后,祭祀天地开始“器用陶匏”(即恢复青铜礼器以前陶礼器),为的是体现古礼“尚质贵诚”的精神。

如果说以前的瓷器,由于质朴而接近玉的质感受到文人贵族包括民众的喜爱,到宋代却开始正式成为皇室进行各种祭祀典礼、人生礼仪的祭器与礼器。

因此,中国人对于陶瓷器的选择与使用,并不是偶然的,是有其价值选择的,其选择的是“尚质贵诚”,其中包含了瓷器源于泥土,更接近自然的本质的意味。

从青铜礼器到瓷器礼器的采用,也代表了从贵族价值观到平民价值观的转换过程。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人工造物的产生都不会是纯技术的,其中必然还有文化的原因。

从另一方面也反证了中国从秦汉以后就脱离了世袭的贵族制,而走向了某种意义上的平民社会。

这种制度可以使一介平民通过读书科举而成为国家栋梁,?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先进的一种制度。

因此,读书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的家训,在陶瓷里有一非常经典的画面就是“牛角挂书”,还有“?渔樵耕读”,表达的都是中国古人对读书的向往,也是代表了中国民间的基本生活方式。

古代人之所以喜欢渔樵耕读,一方面是对田园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有通过读书,有一天入朝为官,得到统治者赏识的一种心理寄托。

同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层虽然严格,但其还是有一条纵向的社会上升渠道,可以让平民阶层通过读书而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又通过读书,通过各种艺术的表演以及工艺美术里的各种画面形象的表现,陶冶自己的性情。

通过对古代陶瓷艺术的研究,我们看到,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崇尚简朴的,崇尚道德、崇尚读书的礼仪之邦。

与同时期欧洲的贵族文化相比,这是一个先进得多的文化。

早熟的中国文化梁潄溟认为中国文化是一个早熟的文化。

而在钱穆的眼里,中国的社会也是一个早熟的社会,其理由是,中国社会在秦、汉时代就完成了一切人事制度之基础,在隋唐时代则更进而完成了其文学艺术方面一切人文创造的基础。

以陶瓷器的发展来看,也的确如此。

在汉代,中国的瓷器制作已走向成熟,到隋唐,虽然唐代的青釉瓷窑尚未达到宋代那样遍布大江南北,但以越窑为基础的南方青瓷窑,以耀州窑为基础的北方青瓷窑,却为宋代各具特色的青瓷窑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而邢窑白瓷的烧造,为宋以后定窑的白瓷,景德镇的青白瓷、卵白瓷、白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如果没有白瓷也就不会有元明清以后彩瓷的繁荣。

另外,唐代的花釉器、黑釉瓷,为宋代的钧瓷、兔毫、油滴、玳瑁釉等窑变色釉打下了基础。

还有唐三彩,虽然由于其是低温的铅釉陶,不适合做食具,但后世建庙宇及宫殿的琉璃瓦却得益于其的出现与发展。

尤其要关注的还有长沙窑的产品,其釉下彩绘的方式,及其在器物上的铭文题记,还有将书法与绘画融为一体来装饰瓷器的手法,为宋磁州窑的黑地白花,元景德镇的青花瓷,明清时期景德镇的青花斗彩瓷、五彩瓷、粉彩瓷等风格的形成,打下了基础,埋下了伏笔。

如此看来,在唐代,中国后世的各种陶瓷装饰手段及表现方式都在此一一得以展现与萌芽,而这种展现与萌芽不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也包括了文化理念及艺术审美经验的形成过程。

如果说在隋唐以前,中国的文化偏于粗犷豪迈,而隋唐以后的中国文化却逐渐地走向雅致阴柔,更多的是文人气质。

因此,唐代的陶瓷发展虽不像宋代那么繁荣,但却是中国陶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及一种新的风格的发端期。

梁潄溟认为,中国文化的早熟体现在“其一,熟之早晚的比较对象系西方文化;其二,熟之是否的标准为个人内在之理性。

西方文化根植于宗教,而中国文化却另辟蹊径以道德取代宗教,并以此维系风纪秩序,走了不同的路径。

”在西方人类学的观点里,宗教是一个社会的必然经历。

而中国除原始宗教外,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这是因为儒家在历史上将古宗教转化成一种礼乐,进而通过礼乐幻化成艺术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修养,而陶瓷器也归于其中成为礼器。

作为没有宗教根基的中国两个重要学派——儒家与道家差不多都是以生命为其根本。

看重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

而这一特征在中国陶瓷上的体现就是,?重匠心独运,追求天然趣成;崇尚自然,常常要`讲究天人合一”,应用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则变为“心物合一”。

在中国人思想的匠心上,绝不肯损伤到外物所自有之内性,工艺只就外物自性上为之释辉增美,这正有合于《中庸》上所说的“尽物性”。

对于物性之一番磨砺光辉,其根本还需从自己的“尽人性”上做起。

物性与人性相悦而解,相得益彰,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种共同的理想境界。

因此,中国人的工艺,定不要见斧凿痕,因为斧凿痕是用人力损伤了无形的表记。

中国人常说:“鬼斧神工”,又说“天工人代之”。

这里所称的“鬼斧神工”与“天工”都是不情愿对外物多施人力的表示。

这不是中国人不愿用人力,只是中国人不肯用人力来断丧自然。

中国人只想用人的聪明才智来帮助造化,却不肯用来代替造化或征服造化。

因此,中国人不喜欢机械,常赞赏“匠心”而斥“机心”。

因为机械似乎用人的巧智来驱遣物力使之欲罢不能,这并不是天趣,并不是物性,窒息了天趣,丧断了物性,反过来亦会损伤到人的自性,这不是中国文化理想的境界。

我们若能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中国的陶瓷艺术,就可以看出它哲学意味与内在精神,而这些哲学思想在唐代的陶瓷艺术开始得到发挥,到宋代则发展到一个高峰。

宋代的天青、粉青、梅子青等釉色;宋代的冰裂纹、金丝铁线、蟹爪纹等瓷器上的肌理;宋代官窑的紫口铁足;钧瓷的窑变、蚯蚓走泥痕等等,都是窑工们在巧妙地利用材质本身的物性,而达到的一种自然天成的美感。

另外,中国人以艺术陶冶人的性情,让人生活在字、画、诗词等想象的意境中。

所以即使是像陶瓷这样的日常用具,也非常讲究在上面绘画,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皆可入画,为的是将思绪达到一种清明安合的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