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二章_第一节_认识论[2]

六,第二章_第一节_认识论[2]
六,第二章_第一节_认识论[2]

第二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与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是构成其内在结构的两极,主体和客体的存在,是认识得以发生和完成的必要条件。

(2)主体:就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3)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或者进入主体认识活动范围的客观对象。

认识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4)中介:主体在认识客体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和程序和方法。

(5)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

第一,实践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关系的最基本的方面。实际上,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自己也被改造,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主观世界得到改造。

第二,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战略战术产生于作战的过程中。学习的方法是在学习中总结的。语言学是在人类的交流中产生的,社会科学是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自然科学是对人们处理同自然界关系的过程中产生的。

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知识总体而言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事事亲身实践。就每一个个体来说,绝大多数的知识都是从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得来的。因此,学习书本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两个认识来源,因为在我为间接经验,在他人仍为直接经验。归根到底,认识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在古代,人们为了测量土地和计算,就产生了数学;为了耕种和航海的需要,就产生了天文学。另一方面,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古代,数学只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到了现代,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已经产生了微积分等等。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的任务是发现和证实真理。然而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客观事物本身也无法回答,只有把认识放在实践中去检验才能作出最终判定。实践对认识的检验,就是把指导实践的理论同现实直接对照,检验出认识是否符合实际,符合的程度如何。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出发点,而且是认识的归宿。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把认识付诸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总之,认识的产生、发展、检验和归宿,认识的每一个环节,都依赖于实践。所以,实

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理论就能指导实践走向成功;错误的理论就会使实践走向失败。

二,认识的本质

1,什么是认识?

认识就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科学回答。

2,认识的本质的意义:

(1)划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我们称之为唯物主义反映论。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所以我们称之为唯心主义先验论。唯心主义先验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唯心主义,即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如“天才论”;另一种是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等等。

(2)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

共同点在于:二者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二者都是可知论。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是直观的消极的反映论,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同时,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一是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之间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二是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把认识看作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的反映论。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种能动的反映有两个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是以客观事物为原型的。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把反映看成是如同照相和镜子照东西一样的原物映现式的消极被动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认识不是对客体信息的简单搜集与再现,在经过一番选择之后,还要经过主体创造性的改造制作。

正如马克思所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比如,你要介绍一个人的时候,不是说简单地把这个人的照片拿出来给大家看看,而是主要通过有选择性地介绍这个人的特点来反映这个人。这里面不仅有摹写性,而且也有创造性。

正因为如此,人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

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在,而且能够进一步揭示事物的过去和未来;不仅能够反映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能够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区别开来。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并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也就是说,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感觉: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冷暖、软硬等个别属性和特性的反映;(即个别特征)

(2)知觉:知觉是把对于事物的各种感觉综合起来而形成的关于对象的整体形象;(即整体形象)

(3)表象:表象是大脑对于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即事后的回忆)

由感觉到知觉再到表象,即由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到认识事物的整体形象,再到对直接的感觉印象的保留和事后的回忆。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尚未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其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于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1)概念: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性和本质属性的概括,它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

(2)判断:判断是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的反映,是对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等的判明或断定,在形式上表现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3)推理:是由已知判断推论出未知判断,由前提推论出结论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性和间接性为特点,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内容。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1)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获得关于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这是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学会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开。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

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对立起来,各持一端,陷入了片面性。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在认识论上重犯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以这样的片面认识去指导实践,必然招致失败。

4,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要勇于实践,深入实际,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获取十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通过科学的思维加工,把感性材料加工成概念和理论。毛泽东把这一过程精辟地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十六个字。从而把个别现象中蕴含的一般本质揭示和概括出来,促使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从认识到实践

1,为什么说第二次飞跃更重要?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次飞跃具有重大的意义。

(1)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本身不能直接改造世界,只有回到实践中去,化为群众的行动,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2)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得以纠正,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

2,由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知识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般性的东西,而实践面临的情况总是具体而复杂的。因此,理论要有效地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必须和实践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确立实践方案。理论要付诸现实,必须制定出既能体现一般理论,又能反映主体需要的可能的实践方案,包括实践计划、措施、步骤、方式方法等,把实践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人们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不是经过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在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反复过程中,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具体化。因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1,造成认识反复性的原因:

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是因为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受着诸多条件的制约和限制。

其一,受到客观事物发展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事物的各种特性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当它没有充分暴露的时候,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获得对客观事物的完整认识。如果本质为假象所掩盖,还可能发生错觉。只有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透过各种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二,受到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知识水平等各种主观条件的限制。

其三,受到生产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因此,仅有实践和认识的一次循环是远远不够的。

2,认识的无限性:

认识不仅具有反复性,而且具有无限性。人们对于一个具体事物的认识,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如果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可以说认识运动就算基本完成了。然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而言,人的认识运动并没有终结。这是因为客观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在大千世界的发展中,新事物层出不穷。客观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决

定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因此,人类的认识运动是永无止境的。

毛泽东对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作了如下的概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1这一概括,深刻地揭示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了人类的认识运动辩证发展的全过程。

3,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所谓“历史的”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

1《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现代自然科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现代自然科学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知识体系,本章只介绍自然科学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是指那些亘古以来人类就开始探求,而至今仍在不停地探索的自然奥秘;是指那些与人类认识论、自然观等命题密切关联、相互促进、有重大哲学意义的课题。例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等等。本章只介绍前三个问题。 第一节物质的微观结构 一、探究物质结构之谜 1.历史的回顾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从结构层次上看,有宇观、宏观、微观之分,宇宙之大与粒子之微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极端,而其中微观世界又是构成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基础。然而,即使在今天,人们借助于普通的光学显微镜甚至是电子显微镜仍无法看清它的“庐山真面目”。那么,微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大千世界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 古人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带有强烈的猜测和思辨的成分。早在周代,我们的祖先就提出了阴阳五行说,即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原料构成。《周易》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势”之说。太极即世界的本源,两仪是天地,四象是春、夏、秋、冬四季,八势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战国时的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二”是指阴和阳,阴阳合一为“冲气”; “三”者产生万物。公元前7 世纪,印度人提出,水、火、土、气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这些观点大多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这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一致的。而古代原子论的提出,则将人们对世界本源的认识跨上了抽象的阶段。其代表人物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留基伯(Leucipus )和德漠克利特(Democritos ),他们认为物质是由不可分、不可入的永恒的原子构成;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的各个方向上运动,其相互结合、分离以及排列的次序、位置和原子形状的多样性,构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古代原子论对物质结构问题的认识,在今天看来,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原子是实物粒子,无限的虚空即“场”,而正是“场”和“实物粒子”,构成了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 真正对物质的构成进行科学的探索和解释,则是近二三百年来的事情。 2.近代物质结构研究的进展 近代,牛顿以“质点”概念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使原子论进入了科学的殿堂,而科学的原子论是随着近代化学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300 年前,英国科学家玻意耳(R . Boyle)提出了化学元素的定义:元素是某些不由任何其他物质所构成的、原始的、简单的物质,而且是化学方法不能再分解的实物。100 年前,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遵循已发现元素的规律,制成了元素周期表,通过该表可以预见未发现的元素的特性。如果说化学使原子论步入了实验科学的领域,那么,19 世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课堂练习及答案

地理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世界上纬度最高的大洲是()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南极洲 2.面积最大、水温最高、水体最深的大洋是() A.大西洋B.太平洋C.印度洋D.北冰洋 3.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 A.苏伊士运河B.巴拿马运河C.白令海峡D.直布罗陀海峡 4.读下图,在下面关于全球陆地面积和海洋面积占全球表面积比例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5.读图(1-2),在下面示意图中地理事物的名称表达,不正确的是() A.岛屿 B.海峡 C.半岛 D.大洋 6.关于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陆就是大洲 B.大洲就是面积较大的大陆 C.大陆及其附近岛屿合称为大洲 D.大洲比大陆面积大 7.世界的陆地主要分布在()

A.东半球南半球 B.西半球北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8.在宇宙中看地球更像一个“水球”,原因是:() A.地球表面全部是海洋; B.地球被水汽所包围; C.地球上七分是海; D.地球上没有水。 9.世界各大洲中,四周被大洋环绕的是:()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10.有关南极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各大洲中跨纬度最广的大洲; B.是各大洲中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C.周围直接濒临三大洋;D.全部位于南半球,东半球上。 11.能看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大洲有:()A.非洲; B.欧洲; C.南美洲; D.南极洲 12. 位于五大洲之间的大洋有:()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二、非选择题 一、判断题 1.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多为重要的海上航道。 ( ) 2.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有亚洲、欧洲、非洲和大洋洲。 ( ) 3.每个大洲的面积都大于它所在大陆的面积。 ( ) 4.四大洋中,全部在北半球的是北冰洋。 ( ) 二、填空题 1.在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_洲,面积最小的是______洲。。 2.在世界四大洋中,面积最大的是______洋,面积最小的是_____洋。 3.在世界七大洲中,非洲位于_____半球,南美洲位于_____半球。 4.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________。地球上的陆地共可划分为______洲。 5.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是、,全部位于南半球的是。

人教七年级上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了解经线、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分钟,然后各组派1~2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代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①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②月食时,地球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历史认识论

关于历史认识论的一些思考 [摘要]本文意在简要探讨历史认识论的一些问题。历史是过去经历的事情,理解其本质离不开对时间哲学性的思考。历史上的人物虽然逝去,但他们产生的影响却一直流传到后世:时间和历史是人们的唯一本质存在形式。不同民族的史学发展传统具备不同的特点,总体而言,历史学具备广博性、思辨性和自省性三个特点。认识历史既离不开史料,也离不开史学家的想象力,历史一旦发生就不再改变,但却具有无限的可叙述性,优秀的史学家往往兼备过人的文采。自18世纪维柯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完整连贯的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历史认识的最高层次。 [关键词]历史认识自省性史料价值历史哲学 史学史和史学理论历来是历史学专业里难度较大的一个领域,非有渊博学识和对历史有深邃思考的人,不便于妄自谈论这一领域。因此思索再三,方决定将这篇文章的题目定为“历史认识论的一些思考”。文中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前辈学者其实早有精辟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对于史学理论的一些东西,肯定也有自己的一些考量。在谨慎思虑之下,本文决定结合前辈学者的见解,再简单探讨一下关于历史认识论的以下4个小问题。这5个小问题依次是:历史学是什么;历史学的学科特征;人究竟怎样认识历史;什么是历史哲学,怎样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 一历史学是什么 这里要探讨的问题是“历史学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历史学”。这并非玩弄辞藻,首先强调说明这一点,有其深刻的问题内涵。“什么是历史学”是一个典型的疑问形式,是发问者对于历史学研究内容的提问。对该提问的回答多种多样,只要将历史学研究的内容简单罗列一些就都算是回答,比如若有人问“什么是历史学”,或者更进一步问“为什么要研究历史学”,一个历史专业研究生可能回答说为了“看书,思考,写论文”;一位历史专业的教授可能说“编写著作,发表论文,评选职称”;一位考古学家可能说“探测古迹,发掘文物,鉴定价值”。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教案

大洲和大洋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面貌。 2.理解大陆、半岛、岛屿、大洲、海、海峡、洋等概念,并能判别。 3.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运用地图说明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和分布特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通过课程引入,培养有关航天科学的兴趣。 2.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心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教学难点:认识七大洲的轮廓及七大洲位置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助、探究、讨论、提问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七大洲和四大洋挂图、拼图、音乐、图片;学生准备: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听音乐:高山流水 师:这首古筝曲的名字叫“高山流水”。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这首乐曲不仅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你知道吗?1978年美国探测外星生命的旅行者1号和2号探测器带有一套“地球之声”唱片,集中了代表了地球人的声音、科学、形象、音乐、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类送给外星人的第一份礼物。在音乐节目中,有贝多芬、巴赫的名曲,还有各国的民族乐曲,这其中就有中国的这首古乐“高山流水”。 今年,可以说是人类太空活动经常的一年。有谁知道,最近在我国的航天航空领域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发生吗? 生:嫦娥1号卫星胜利发射。 师:可以这样说,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重返太空的黄金年代!(出示图片)我们知道,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是到太空旅行的第一人。1961年4月12日,东方1号宇宙飞船载着他围绕地球完成了一次统统的轨道飞行。在这次长达108分钟的旅行中,他飞越了40,000千米。前苏联宇航员进入太空看到地球后,曾经说过,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应该叫水球。加加林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它更像一个“水球”。 板书:地球?水球? 师:虽然我们不能像加加林那样遨游太空,亲身观察我们的地球家园。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感受到这个现象。 游戏:滚动地球仪 (通过滚动地球仪,大部分同学接触到海洋部分。以此证明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刚刚通过这个游戏,接触到洋部分的同学请举手。你有什么收获? 生: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师:(展示地球卫星图片)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陆地。

6 数学认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第11卷第1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Vol.11, No.1 2002年2月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Feb., 2002 收稿日期:2001–09–19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项目,高师学科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C270) 作者简介:綦春霞(1966—),女,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数学课程比较的研究. 数学认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趋势 綦春霞 (北京师范大学 教科所,北京 100875) 摘要:从数学基础研究的角度看,数学认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数学基础主义的“确证”观到庞加莱、皮亚杰等人的数学的“发现”的认识观,直至数学社会学理论中所强调的“确证”与“发现”相结合的数学认识观.数学观有由“绝对主义”向“可误主义”或“拟经验主义”转变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学基础;数学认识论;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2)01–0028–04 认识论是哲学的核心和统率,在认识论发展的历程中,由于人们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社会学和历史科学区别开来进行研究[1],因此,便导致了认识论中的“确证”和认识论中的“发现”的区别.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从研究知识本身(结构、关系、组成等)转向研究知识外部(获得知识的社会、历史文化过程).这样社会认识论、意义认识论便应运而生,使人们的视野进一步扩大.而认识论中的“确证”与“发现”也由分离而逐渐走向融合. 追随着认识论的发展,数学认识论也是经历了“确证”、“发现”直至相融的过程.相对于认识论中的“确证”,数学基础主义采用一种“反心理”的演绎观点进行刻画.相对于认识论中的“发现”,庞加莱认识论中的心理学主义、狄厄多内结构认识论中的心理主义,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和历史批判的方法都给出了很好的佐证.数学认识论中的社会观点,包括维特根斯坦和拉卡托斯等人的数学社会学理论,则是强调数学中的“确证”与“发现”的结合. 1 认识论中的“确证”与数学哲学 中的基础主义 20世纪前半叶,数学一直被作为一种“绝对真理”[2],而数学认识论是“确证”的认识论.“确证”是指这样一个事实:X 是得到确证的,仅当它能够通过一些理由来进行证明.数学哲学中的认识论的“确证”方法是属于基础 主义的.我们可以借助于分析各学派的论点来加以说明. 1.1 数学基础主义的三派及其主张 逻辑主义是把纯数学作为逻辑基本构成成分的,它有2点假设:①所有数学概念最终都可以归结为逻辑概念;②所有数学真理都可以单凭公理和逻辑推演规则得到证明. 形式主义认为数学本身就是一堆形式系统,各自建立自己的逻辑,同时建立自己的数学.它有2点假设:①纯数学可表示为不予解释的形式系统,在此系统中数学真理由形式定理来表现;②可用元数学的方法,借助摆脱不相容性来证实形式系统的可靠性. 直觉主义或构造主义主张,数学真理和数学对象的存在性这两者都必须由构造方法加以确定,直觉主义有2种不同的主张:①正面阐述:构造数学和逻辑运算的直觉主义方法是协调的和合理的,直觉主义数学形成人们可以理解的理论实体;②反面阐述:建立数学概念和逻辑运算的经典方式是不协调的和不合理的,在扭曲形式下的经典数学显然具有相当价值,但却是不可理解的. 以上3派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验证数学 知识的绝对性,是一种绝对主义的数学哲学观. 1.2 对数学绝对主义的批判 对逻辑主义的批判,首先是针对其2个观 点正确与否来展开的.罗素等人在试图证明观点时都失败了,即并非所有数学真理都能单纯从逻辑公理中导出.其次,逻辑主义的假设否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纳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归 纳 第二章 地图——传输地理信息的工具 2.1认识地图 、地图是按一定的法则,将地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缩小、概括,用地图符号表示的平面图。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2、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三种情况: ●一是无特殊标志的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二是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三是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线和纬线来确定方向。 3、问题:如果没有地图,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辨别方向? ●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在晴朗的夜晚,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们,面向北极星,前方为北,后方为南,左方为西,右方为东。 ●利用指南针判别方向。将指南针水平放置,当磁针静止,磁针上有“北”字的一端指的就是当地的北方。这种方法不能在磁力异常的地区使用,要避开钢铁、高压线等带电、带磁的物体。

●利用太阳判别方向。太阳是大自然中最可靠的“指南针”,对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正午时的太阳永远位于正南方。春分、秋分时,太阳从正东方升起,正西方落下。 ●利用手表和太阳判别方向。将手表放平,使时针对着太阳光(阳光射来的方向和人影的方向相反),时针和表上12时之间的角平分线所指示的方向即是南北方向。 ●利用树木判别方向。在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独立的大树,一般来说南面的树枝较为茂盛,树皮比较光滑,北面的树枝较稀少,树皮粗糙,有时还有青苔。树木砍伐后,树桩上的年轮间隔大的一面为南面,间隔小的一面为北面。 ●利用建筑物判别方向。考虑到采光、挡风等因素,建筑物往往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如北半球居民的住房大多坐北朝南,阳台设置在正南方。 4、地图上的比例尺。 ■概念: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缩小的程度越大,比例尺就越小。 ■公式:比例尺的公式表示为: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表示形式:比例尺有线段、数字和文字三种表示形式。 ■一幅地图选用多大的比例尺,是根据地图的用途、所绘地区的大小和内容的详略等情况来决定的。 ■利用比例尺,我们可以量算出地图上两个地点之间的

中国近现代史选择问答论述题第六章

第6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单选)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实现明治维新以来称霸东亚的梦想。 (单选)1937年,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其全面的侵华战争。 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 (单选)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向中国政府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国民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日本还策划华北五省(河北、察哈尔、绥远、山西、山东)两市(北平、天津)“防共自治运动”。这一系列事件被称为(“华北事变”)。 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 (单选)(1932)年3月,在日本关东军的导演下,伪“满州国”发表“建国”宣言,年号“大同”。 (单选)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多选)日军对中国的大规模武装侵略和在其占领区的殖民统治,给中华民族造成了极为深重的灾难。第一,(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第二,(疯狂掠夺中国的资源与财富)。第三,(强制推行奴化教育)。 (多选)日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的“扫荡”,实行“杀光其居民、烧光其房屋、抢光其粮食”的“三光”政策。 第一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 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 (单选)(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 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的兴起 (多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和(广大的工人、农民)是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力量。 (多选)1932年1月,驻上海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在(蔡廷锴、蒋光鼐)的领导下抵抗日军,中共中央号召各界民众组织义勇军,支援十九路军作战。 (单选)1933年5月,原西北军将领(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任同盟军总司令。

物业公司员工礼仪培训标准办法

某某物业公司职员礼仪手册 序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房地产市场化进展进程加快,消费者更加重视房地产行业的“软件”——物业治理,从而对物业治理服务品质提出了超越房地产本身价值的更高要求。******物业要超越自我,引领行业,就得苦练内功,不断提升职员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素养,而这一切,首先要从规范全体职员的礼仪行为入手。 本手册力求让每位******物业职员清晰地了解在物业治理活动中应该如何正确的运用礼仪来提高服务质量,制造服务价值。 ******物业人礼仪格言 礼仪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从心底产生的对他人的尊敬;当您真心关怀他人,重视他人的自尊与感受,发自内心且表现在外的

待人处事的方式确实是礼仪。 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真诚的鞠躬,都能够使你得到一个朋友,一份友情,生活因此而变得温馨和谐。 微笑是一种国际礼仪,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热情、修养和魅力,真正甜美而非职业化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大方的、真实亲切的。 礼仪无需花费一文而赢得一切,赢得客户的赞许,赢得朋友的关怀,赢得同事的尊重。 礼仪看起来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极为一般的、特不细小的情况,但它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潜移默化地阻碍 ******物业的每一位职员。 目录 第一部分通用礼仪规范 第一章仪表仪容规范 第一节整体要求

第二节着装要求 第二章行为举止规范 第一节整体要求 第二节对客礼仪 第三节鞠躬礼仪 第四节晨迎礼仪 第五节电话礼仪 第六节社交礼仪 第七节会议礼仪 第八节办公礼仪 第二部分:岗位礼仪规范第一章治理人员礼仪规范 第二章对客服务岗位礼仪规范

第一节前台接待人员 第二节客户服务人员 第三节会所服务人员 第四节上门维修人员 第三章安全治理岗位礼仪规范 第一节安全类共用礼仪规范 第二节出/入口岗(迎宾岗) 第三节巡逻岗 第四节停车场出入口(收费)岗第四章其它服务岗位礼仪规范 第一节保洁员 第二节样板房服务员 第三节泳池服务员 第四节绿化工 第五节司机 第六节食堂服务员

物业公司员工礼仪手册

物业管理公司员工礼仪手册 序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房地产市场发展进程加快,消费者更加重视房地产行业的“软件”——物业服务,从而对物业管理服务品质提出了超越房地产本身价值的更高要求。本部超越自我,引领行业,就得苦练内功,不断提升员工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素质,而这一切,首先要从规范全体员工的礼仪行为入手。 本手册力求让每位物业员工清楚地了解在物业服务活动中应该如何正确的运用礼仪来提高服务质量,创造服务价值。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永远尊敬他。 物业人礼仪格言 礼仪不是一种形式,而是从心底产生的对他人的尊敬;当您真心关心他人,重视他人的自尊和感受,发自内心且表现在外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就是礼仪。 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真诚的鞠躬,都可以使你得到一个朋友,一份友情,生活因此而变得温馨和谐。 微笑是一种国际礼仪,能充分体现一个人的热情、修养和魅力,真正甜美而非职业化的微笑是发自内心的、自然大方的,真是亲切的。 礼仪无需花费一文而赢得一切,赢得客户的赞许,赢得朋友的关心,赢得同事的尊重。 礼仪看起来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极为普通的、非常细小的事情,但它却代表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指引,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物业服务的每一位员工。 目录 第一部分通用礼仪规范 第一章仪表仪容规范 第一节整体要求 第二节着装要求 第二章行为举止规范 第一节整体要求 第二节对客礼仪

第三节鞠躬礼仪 第四节晨迎礼仪 第五节电话礼仪 第六节社交礼仪 第七节会议礼仪 第八节办公礼仪 第二部分岗位礼仪规范 第一章管理人员礼仪规范 第二章对客服务岗位礼仪规范 第一节前台接待人员 第二节客户服务人员 第三节会所服务人员 第四节上门维修人员 第三章安全管理岗位礼仪规范 第一节安全类共用礼仪规范 第二节出/入口岗(迎宾岗) 第三节巡逻岗 第四节停车场出入口(收费)岗 第四章其它服务岗位礼仪规范 第一节保洁员 第二节绿化工 第一部分通用礼仪规范 礼仪包含仪容仪表和行为举止两个方面。仪容仪表展现了要求的静态美;行为举止表现工作要求的动态美。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通用礼仪规范适用于宏基物业系统全体员工。 第一章仪表仪容规范 第一节整体要求 整体形象

近现代史第六章思考题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战役是() A.台儿庄战役 B.雁门关伏击战 C.奇袭阳明堡机场 D.平型关大捷 2.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政府采取的策略是() A.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B.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并重 D.速战速决,武力征服 3. 1936年5月,中共中央放弃“反蒋抗日”口号,第一次公开把蒋介石作为联合的对象的标志是() A.《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B.《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 C.《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 D.《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4. 1936年,东北各抗日武装统一为() A.东北抗日联军 B.东北义勇军 C.东北人民革命军 D.抗日游击队 5.1938年,国民党战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的取得大捷的战役是() A.淞沪战役 B.忻口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武汉战役 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的中心环节是() A.争取中间势力 B.发展进步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打击大资产阶级 7. 对党的若干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的文献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C.《新民主主义论》 D.《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8. 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 ) A.抗日战争 B.抗美援朝战争 C.中法战争 D.解放战争 9. 1932年3月,日本在中国扶植成立的傀儡政权是() A.“满洲国” B.“国民政府” C.兴亚会 D.冀东防共委员会 1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由局部抗战进人全民族抗战的标志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华北事变 D.“一二八”事变 11.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 A.“联蒋抗日” B.“反蒋抗日” C.“逼蒋抗日” D.“独立抗日” 1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实质是( ) A.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力争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 C.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反共投降逆流 D.争取民主,防止国民党一党专政 1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的是( )

会议礼仪课后测试答案

会议礼仪课后测试答案 测试成绩:100.0分。恭喜您顺利通过考试! 单选题 1. 公司今年要依据每位员工完成各项指标的多少派发一些红利给员工作为激励,领导者的此项激励策略 最理想的推出方式是()。√ A通过企业广播 B通过企业局域网 C通过会议传达 D通过企业内部期刊 正确答案:C 2. 如果在开会时,你刚一提出观点就遭到了别人的反对,你认为应该()才是正确的行为。√ A立即反驳 B有礼貌的提醒他让自己把话说完 C不予理睬 D请求主席维持会场秩序 正确答案:B 3. 会议议程的时间分配中,对于质询时间的分配应该()。√ A随机确定 B可有可无 C越长越好 D专门留出一定的时间供与会者提出质询 正确答案:D

4. 会议司仪的主要职责是()。√ A适当的补充和提醒主席 B主持整个会议 C为与会者提供所需的任何服务 D作会议咨询 正确答案:A 5. 公司会议室的投影设备中的投影器多为可移动型,一般安装在投影幕前()米处。√ A1~2米 B2~4米 C4~6米 D6~8米 正确答案:B 6. 老板突然想到了一个促销的好方法,临时叫销售主管和公关主管到办公室开个小会。你认为该会议的 长度应是()。√ A30分钟以内 B30~90分钟 C30~120分钟 D一天 正确答案:A 7. 如果为与会外宾准备矿泉水作饮料,最好选择()品牌。√ A国内新出的 B有国际知名度的

C价格便宜的 D包装精致的 正确答案:B 8. 在回答质询时,应该()。√ A尽量简洁,只给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即可 B尽量详细,能充分论证的要加以充分论证 C简洁明了,有理有据,并简短说明因由 D直截了当,不留余地 正确答案:C 9. 作为会议的出席者,假如你对会议的议题毫无兴趣,而同时你手边还有很多其他工作等着你去完成, 你将会()。√ A在不打扰别人的情况下,不再听取会议议题内容,而是将其他工作拿到会议中进行处理 B既不听取会议内容也不做其他的工作,开始睡觉 C努力平和自己的心态,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参加会议多少都会有所收获,使自己静下心 来继续听,甚至尝试着适当发表自己的观点 D既不听取会议内容也不做其他工作,而是开始向邻座的人发牢骚,寻求共同感受 正确答案:C 10. 如果会议进程中,与会者观点互相冲突,作为会议主席应该()。√ A依据自己的观点决定采纳哪个与会者的观点 B对持相反意见的双方分别有清楚的了解,并提出折中方案应对 C不予理会 D等会议结束后,私下交流意见 正确答案:B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测试卷

七年级地理上第二章测试卷 (60分钟,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关于地球表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A.海洋占三分,陆地占七分 B.海洋大多分布在北半球 C.陆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 D.北极周围是一片海洋,南极周围是一片陆地 2.世界上面积最小的大洲和大洋是() A.亚洲、太平洋 B.欧洲、大西洋 C.北美洲、北冰洋 D.大洋洲、北冰洋 3.四大洋的面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B.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太平洋 C.北冰洋、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 D.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4.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大洲是() A.亚洲、大洋洲 B.欧洲、非洲 C.南美洲、北美洲 D.大洋洲、南极洲 5.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南极圈 B.赤道 C.北极圈 D.南回归线 6.地球的陆地面积占全球面积的百分比是() A.21% B.71% C.29% D.79% 7.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厘米至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 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成为陆上邻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A.地震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B.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 D.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 8.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 A.亚洲和欧洲 B.北美洲和南美洲 C.欧洲和非洲 D.非洲和大洋洲 9.地球上的陆地主要集中在() A.北半球和西半球 B.北半球和东半球 C.南半球和西半球 D.南半球和东半球 10.亚洲和非洲的地理分界线是() A.尼罗河 B.乌拉尔河 C.苏伊士运河 D.红海 11.下列各组大洲中大陆均被北回归线穿过的是( ) A.亚洲、欧洲、南美洲 B.亚洲、欧洲、北美洲 C.亚洲、非洲、北美洲 D.非洲、南极洲、大洋洲 12.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是() A.亚洲 B.南美洲 C.北美洲 D.非洲 13.下列对世界各大洲的描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 A.跨纬度最广的是大洋洲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复习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水球 1.海陆分布的比例: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仅占29%,概 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其中有六个大块和无数小块陆地,面积较大的是大陆,面积较小的是岛屿,合起来叫大洲,伸进 海洋的突出部分叫半岛,海阳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2.被赤道穿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3.按面积排列七大洲的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其中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洲,世 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 4.各大洲分界线: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地中海;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亚洲和非洲的分 界线:苏伊士运河,沟通了印度洋和大西洋;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北冰洋;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了北冰洋和太平洋;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沟通了大西洋和太平洋;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沟通 了大西洋和地中海;亚洲与大洋洲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沟通了印 度洋和太平洋。 5.①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海峡是沟通两大洋的狭小水道。 ②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③南极洲是最南端多的大洲,最北端是北冰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 ④太平洋被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环绕。 ⑤南极洲被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包围。 ⑥北冰洋被欧洲,北美洲,亚洲包围。 ⑦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和北美洲。 ⑧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是南极洲和北冰洋。 ⑨四大洋中被五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太平洋和大西洋。 ⑩被本初子午线穿过的大洲是非洲,欧洲。(七大洲中分布在北半球的大洲有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分布在南半球的有南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一部分:知识点 一、基本概念: 1、声音的产生 ①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②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速 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 >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 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二、重、难点 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三、知识点归纳及解题技巧 1、传声的介质既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如果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 四、知识拓展 1、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0.29s (当时空气15℃)。

2、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3、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第二部分:相关中考题及解析 1.(2011?葫芦岛)以下事例中,能够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声波可以清洗钟表 B.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 C.将正在发声的交叉接触平静水面,在水面上激起水波 D.在一根长钢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从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2.(2012?菏泽)201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山西绛州鼓乐团表演的《鼓韵龙腾》气势磅礴。下面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鼓乐声主要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 B、鼓乐声主要是由鼓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C、鼓乐声是经过空气传到现场观众耳朵的 D、由于设计师对剧场的混响时间的合理设计,才会使现场观众感觉鼓声的气势磅礴。 3、(2012?大连)手拨动琴弦,发出悦耳的声音,发声的物体是() A、手指 B、琴弦 C、弦柱 D、空气 4、(2010?哈尔滨)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 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 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 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知识梳理与复习

七年级地理第二章知识梳理与复习 知识要点一:海陆的分布 1.从太空看到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星球,其原因是( ) A.地球被水汽包围 B.地球被云层包围 C.地球表面完全是海洋 D.地球表面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 2.世界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例大致为( ) A. 4:6 B. 6:4 C. 7:3 D. 8:2 3.世界陆地主要集中分布在( ) A.东半球 B.南半球 C.西半球 D.北半球 4.下列关于大陆轮廓和大洲分布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各大洲的分布无任何规律可循 B.大陆的形状多为近似的三角形 C.亚洲和欧洲共同分布在一块大陆上 D.大洲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 5.陆地伸进海洋的凸出部分称为( ) A.半岛 B.岛屿 C.大陆 D.大洲 6.七大洲中,面积最大的是( ) A.亚洲 B.欧洲 C.大洋洲 D.南极洲 7.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是( ) A.欧洲 B.大洋洲 C.南极洲 D.亚洲 8.下列关于海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峡是洋的边缘部分 B.海峡是沟通两个海洋的狭窄水道 C.海峡仅仅是指大陆与岛屿之间的狭窄水道 D.海峡仅仅是指岛屿与半岛之间的狭窄水道 9.下列大洲中,被赤道穿过的是( ) A.南极洲 B.南美洲 C.北美洲 D.欧洲 10.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 ) A.亚洲 B.大洋洲 C.南极洲 D.北美洲 11.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 A.印度洋 B.北冰洋 C.大西洋 D.太平洋 12.巴拿马运河沟通的大洋分别是( ) A.北冰洋和印度洋 B.太平洋和印度洋 C.太平洋和大西洋 D.太平洋和北冰洋 13.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 ) A.苏伊士运河 B.巴拿马运河 C.直布罗陀海峡 D.白令海峡 读图,回答14~18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四章认识论

第四章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 1、实践促使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发生分化,为认识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2、实践活动的操作方式内化为人脑的思维模式,使人脑具备了意识的功能,为认识活动的发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3、实践活动的社会性扩大了人际交往,加强了社会交流,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使人的认识可以超越个体经验的狭隘性和直观性,使认识活动的发生有了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直接来源 (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认识形成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是由实践提供和规定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创造力新手段;也为认识的发展锻炼了思维能力。 3、实践是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 认识活动的直接目的是获得客观真理,但获得客观真理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实践活动的成功。因为人只有在成功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存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只有能够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因为实践是把主观变成客观的活动,因此,只有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统一起来的活动,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唯物主义观点。(2)检验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观点认为:把实践看做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唯一性、至上性、绝对性,即实践一定能检验真理,凡经实践检验的一切都是客观真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局限性、历史性、相对性,即实践检验真理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的,是一个过程,已经检验过的真理还需要经过实践的再检验。 (3)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逻辑证明的辅助和补充作用,但不能把逻辑证明当做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逻辑证明只能说明认识有道理,符合逻辑,但它不能说明道理的真实性。 三、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1、这是由实践的本性所决定的。实践是能动的,受意识支配的,这决定实践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2、这是由认识的特性所决定的。认识的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对立性,它一经形成,便能发作用于实践。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基本的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能使时间达到预期的效果,促进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二是落后的、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甚至破坏的作用,阻碍人类世界的进步与发展。 4、认识反作用于实践还表现在很多方面:指导主体自觉按照规律去从事实践活动;对实践活动做出预测和规划;使主体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实践活动。 5、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科学理论对实践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 地球的面貌 第一节 认识地球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 西班牙 大西洋 南美洲(麦哲伦海峡) 太平洋 菲律宾群岛 印度洋 非洲好望角 西班牙 (一路向西,一洋一陆 3、地球的基本数据:(1)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2)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3)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4、经纬线(度)特点及半球划分 度数变化规律及半球划分示意图 注释: 总结:东经度数向东增大,西经度数向西增大;北纬度数向北增大,南纬度数向南增大。 5、人们规定:低纬度地区:0°~30° 中纬度地区:30°~60° 高纬度地区:60°~90° N S 表示经纬度逐渐增大, 表示经纬度逐渐减小。 红蓝颜色箭头表示经度由0°~180°和由180°~0°变化时的增减情况; 绿色箭头表示纬度由0°~90°变化时的增减情况。 紫色线段表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7、五带的划分:热带(23.5°S~23.5°N ),北温带(23.5°N~66.5°N ),南温带(23.5°S~66.5°S ),北寒带(66.5°N~90°)南寒带(66.5°S~90°) 8、各温度带之间的界线:热带与北(南)温带的分界线是北(南)回归线;北(南)温带与北(南)寒带的分界线是北(南)极圈。 第二节 世界的海陆分布 1、地球表面,陆地占29%,海洋占71%,所以有形象地称地球为“三分的陆地,七分的海洋”。 2、世界上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加加林。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是杨利伟。 3、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大→小依次为:①亚洲、②非洲、③北美洲、④南美洲、⑤南极洲、⑥欧洲、⑦大洋洲。(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1)面积最大的是亚洲,面积最小的是大洋州;平均海拔最高的是南极洲,平均海拔最低的是欧洲; (2)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全部位于东半球)、大洋洲和南极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是南美洲和北美洲; (3)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是北美洲(全部位于北半球)、亚洲、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非洲,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是南极洲; (4 )被三大洲包围的大洋是北冰洋,被三大洋包围的大洲是南极洲; (5)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洲都是南极洲;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的大洋都是北冰洋; (6)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中国位于亚洲。 4、四大洋按面积大→小依次为: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印度洋、④北冰洋。太平洋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呈“S ”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5、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 第三节 世界的地形 1、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①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注:两种高度都是指垂直高度,但基准面不同。海拔有正值也有负值。相对高度一定是负值)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2、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5种基本类型。 3、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