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几种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浅析几种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浅析几种生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诊断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 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 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 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 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 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 。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 在美国东南部也 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IebUrg 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 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 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肠毒性的。 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和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他认为看到小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 简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 属于Ⅰ类冠状病毒,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病,仔猪感染此病毒后具有很高得死亡率. PEDV就是一个正向包膜病毒,其基因组就是正义单链RNA 5'端有帽结构( cap) ,3'端有Poly( A)尾,基因组全长为28 033bp,基因组结构如图所示.5'端得2 /3部分编码2 个大得复制酶多聚蛋白ppla与pplab,其余1 /3基因组序列包括5个ORF,编码4个结构蛋白:纤突蛋白( S)、小包膜糖蛋白( E)、膜糖蛋白(M)与核衣壳蛋白(N) 以及ORF3编码得1个非结构蛋白.

复制周期 首先S糖蛋白与受体结合,然后S糖蛋白被组织蛋白酶L剪切后活化一种融合肽,通过融合肽与细胞内成分得融合作用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病毒粒子通过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内,然后释放其具有感染性得基因组RNA。融合后紧密结合得病毒RNA与核衣壳蛋白N被释放进细胞质中,随后在胞质中脱衣壳,与核衣壳蛋白N紧密结合得病毒RNA基因组被释放入胞质中。 首先,ORFlab翻译成一个多聚前体蛋白,然后此前体蛋白被两种蛋白酶,木瓜样蛋白酶(PLP)与主要蛋白酶(Mpro),剪切成为对病毒复制必须得单一蛋白,经共转译处理后产生RNA依赖得RNA聚合酶(RdRp)与其它合成病毒RNA所必需得蛋白。RdRp以进入胞质中得基因组RNA为模板,转录产生负链RNA,然后以负链RNA为模板,合成不同长度得亚基因组mRNA(sgmRNA)与基因组RNA,复制酶、结构蛋白与辅助蛋白也在这一时期产生。N蛋白与新合成得病毒基因组RNA在细胞质中形成螺旋得核衣壳,核衣壳与固定在内质网与高尔基体之间空隙得M蛋白结合后再与E 蛋白结合,E蛋白与M蛋白相互作用促使病毒粒子出芽,形成包裹得核衣壳。最后,包裹得核衣壳与在高尔基体内经糖基化等修饰得三聚体S蛋白结合,形成成熟得病毒粒子,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 一.蛋白组成 1.纤突蛋白(Spike protein,S) 2.小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 3.膜糖蛋白(Membrane protein,M) 4.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 5.ORF3编码得多肽 6.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1 ◆Nsp2 ◆Nsp3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使用说明书 [兽用名称] 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 商品名:无 英文名:Swine Transmissble Gastroenteritis,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and Porcine Rotavirus V accine,live 汉语拼音:Zhu Chuanranxing Weichangyan、Zhu Liuxingxing Fuxie yu Zhu Lunzhuangbingdu Sanlian Huoyimiao 【主要成分与含量】疫苗含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弱毒化毒株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弱毒CV777株病毒和猪轮状病毒NX株,每头份疫苗病毒含量≥105.0TCID50。【性状】为黄白色或微粉色海绵状疏松团块,易与瓶壁脱离,加稀释液后迅速溶解,无异物。 【作用与用途】用于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与猪轮状病毒感染。主动免疫接种后7日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仔猪被动免疫的免疫期至断奶后7日。 【用法与用量】每瓶疫苗稀释至5ml或10ml(根据头份数),妊娠母猪与产仔前40日后海穴位(即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接种,20日后二免,每次1头份(1ml);其所生仔猪与断奶后7-10日内接种疫苗1头份。未免疫母猪所产3日龄以内仔猪接种1头份;进针深度:3日龄仔猪为1.5cm,随猪龄增大而加深,成猪为4cm。 【不良反应】无。 【注意事项】 1. 产品仅用于控制这三种病毒引起的腹泻,对于细菌、寄生虫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腹泻无效。 2. 疫苗运输过程中应防止高温和阳光照射。 3. 妊娠母猪接种疫苗时要适当保定,以免引起机械性流产。 4. 疫苗稀释后,限1小时内用完。 5. 进行抗体检测,在抗体水平较低(TGE、PED中和抗体效价≤1:8,PRV中和抗体效价≤1:16)的情况下使用。 6. 后海穴位接种时,针头保持与脊柱平行或者稍偏上,以免将疫苗注入直肠内。 7. 本产品请在兽医指导下应用。 【贮藏与有效期】在-20℃以下,有效期为24个月。 【规格】5头份/瓶,10头份/瓶。 【批准文号】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

猪腹泻性传染病的鉴别与诊断 腹泻是猪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不仅给猪场带来猪只死亡的直接损失和大量医药费用的支出,还影响到幸存猪的生长发育。近年来,该病在一些地区和猪场的流行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养猪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各种类型的腹泻中,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它们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感染,而寄生虫和管理不当、营养缺乏等引起的普通内科病则往往是腹泻性疾病的诱发因素。 1、仔猪红痢 流行特点:主要侵害1日龄—3日龄的初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排血痢或红褐色稀便,偶有呕吐,体质虚弱,很快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在空肠,外表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但十二指肠一般没有病变。 实验室检验:仅分离出病原意义不大,因外界环境普遍存在本菌,关键是作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存在C型魏氏棱菌的毒素。 防治:本病发生急,死亡快,往往来不及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主要依靠平时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 2、仔猪黄痢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1周内特别是3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较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粘液状的稀粪或水样粪,混有凝乳状小片和气泡。肠内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脂肠最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实验室检验:采取小肠前段的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有条件的猪场可作肠毒素的测定。 防治:采用以改善饲养管理,加强卫生防疫为主的综合性措施。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防治,或使用微生态制剂。也可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于产前分两次免疫母猪进行预防。 3、仔猪白痢 流行特点:通常发生于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以10日龄—20日龄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饲养管理不良,卫生条件差是该病发生的外因。 特征症状及病变:排出灰白色、浆糊样稀粪,有腥臭味。肠内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 实验室检验:由小肠分离出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 防治:基本同仔猪黄痢,但影响本病发生的因素更多,应进行临诊调查分析,找出诱因,并克服之,在此基础上开展治疗,方能奏效。 4、猪痢疾 流行特点:最常见于2月龄—3月龄断奶后正在生长发育的猪,发病率高,病死率较低,仔猪和成猪较少发病。无季节性,传播缓慢,流行期长,易复发,各种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

猪流行性腹泻症状与诊断要点

猪流行性腹泻症状与诊断要点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一种猪肠道传染病,以水泻、呕吐和脱水为特征。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发现于英国和比利时。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猪流行性腹泻的症状与诊断要点。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流行主要发生在冬季,也有发生于夏季或春秋季节。病毒存在于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pedv随粪便排出后,污染周围环境、车辆、衣服、鞋、用具等而散播传染。pedv主要通过被感染猪只排出的粪便,或污染物经口自然感染,但粪一口不是唯一的传播途径。种猪场该病暴发后,可能自然消失,也可能呈地方性流行。哺乳仔猪、架子猪和育肥猪的发病率可达l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为15%-90%。ped单一发生或ped和tge 混合感染发病。 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诊断 所有年龄的猪可以发病,与tge非常相似,发病率接近100%,1周龄仔猪或稍大猪只持续3-4天腹泻后可能死于脱水。也有报道,哺乳仔猪不发生或只发生轻微的腹泻。主要临床症状为水样腹泻,也有在腹泻之间呕吐。成年猪可能表现亚临床症状,或猪只表现沉郁,厌食和呕吐。少数母猪或育肥猪通常在腹泻初期,甚至在腹泻出现之前急性死亡。对死亡猪只进行剖检,常见背部肌肉的急性坏死。应激性高的

猪死亡率最高。目前还不能解释在种猪场暴发本病而引起的临床症状的巨大差异。通过实验,没有证实几种分离物对仔猪的毒力有差异。猪流行性腹泻的剖检 肉眼病变仅限于小肠。肠管胀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透明,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显微镜下可见到小肠绒毛缩短,绒毛与肠腺的比率从正常的7:1降到2:1或3:1。上皮细胞脱落最早发生于腹泻2小时。 猪流行性腹泻的实验室诊断 本病在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方面与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无显著差别,只是病死率比猪传染性胃肠炎(tce)稍低,在猪群中传播的速度也较缓慢些。猪流行性腹泻(ped)发生于寒冷季节,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猪年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病猪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进一步确诊须依靠实验室诊断。 常用方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取病猪小肠作冰冻切片或小肠黏膜抹片,风干后丙酮固定,加荧光抗体染色,水洗后盖片、镜检。腹泻后6小时空肠和回肠的荧光细胞检出率达90%-l00%。另外,也可以进行免疫电镜检查和人工感染试验。 用阻断eusa和阻断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血清中的pedv抗体可持续1年。初次感染5个月后的康复猪,血清呈阳性,再次感染后仍可出现腹泻,然而这些猪会迅速出现免疫增强反应。

猪常见腹泻病的诊断与治

猪常见腹泻病的鉴别与防治 在各种类型的腹泻中,以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严重。它们可以是原发性的,也可以继发感染,而寄生虫和经管不当、营养缺乏等引起的普通内科病则往往是腹泻性疾病的诱发因素。 1仔猪白痢 流行特点:通常发生于10日龄-30日龄的仔猪,以10日龄-20日龄最多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发病率较高,但病死率较低。饲养经管不良,卫生条件差是该病发生的外因。 特征症状及病变:排出灰白色、浆糊样稀粪,有腥臭味。肠内有不等量的食糜和气体,肠粘膜充血、出血,肠壁变薄。 实验室检验:由小肠分离出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 防治:基本同仔猪黄痢,但影响本病发生的因素更多,应进行临诊调查分析,找出诱因,并克服之,在此基础上开展治疗,方能奏效。 2仔猪黄痢 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1周内特别是3日龄左右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7日龄以上的仔猪发病较少,母猪携带致病性大肠杆菌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发病,排出黄色粘液状的稀粪或水样粪,混有凝乳状小片和气泡。肠内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粘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脂肠最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实验室检验:采取小肠前段的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有条件的猪场可作肠毒素的测定。 防治:采用以改善饲养经管,加强卫生防疫为主的综合性措施。通过药敏实验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防治,或使用微生态制剂。也可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于产前分两次免疫母猪进行预防。 3仔猪红痢 流行特点:主要侵害1日龄-3日龄的初生仔猪,病程短,死亡率高,1周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 特征症状及病变:突然排血痢或红褐色稀便,偶有呕吐,体质虚弱,很快死亡。特征性病变主要在空肠,外表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含血的液体,肠系膜淋巴结呈鲜红色,有时病变可扩展到回肠,但十二指肠一般没有病变。 实验室检验:仅分离出病原意义不大,因外界环境普遍存在本菌,关键是作血清中和实验,确定病猪肠道内存在C型魏氏棱菌的毒素。 防治:本病发生急,死亡快,往往来不及治疗或治疗效果不佳,主要依靠平时选用敏感药物进行预防。 4传染性胃肠炎 流行特点: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很高,5周龄以上的病猪则很少死亡,较大的或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

仔猪拉稀腹泻的综合防治方案

近年来,部分规模猪场发生产房乳猪不明原因腹泻,临床表现两三日龄到二十日龄前乳猪拉黄色、白色或黑色糊样稀粪,按仔猪黄白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无效果,有间歇性、顽固性、无季节性特点,发病3—4天后脱水死亡。 该综合征发病率以窝数计可达30-50%,死亡率30-70%,窝平均断奶数减少1—3头。 产房乳猪腹泻综合征一般有病原性、母源性和环境性三种因素综合引起。 1、病原性: 分病毒性(传胃、轮状病毒、温和型猪瘟等)、细菌性(大肠杆菌等)、原虫性(球虫病等),前文已有论述。 2、母源性: 常见奶热、无乳或乳汁品质差 (1)、奶热: 是因为哺乳母猪饲料营养不能满足产奶需要,而动用自身存储脂肪,脂肪首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脂肪酸在肝细胞中的氧化不完全,会出现一些的中间产物,即乙酰乙脂、β-羟丁酸和丙酮,统称酮体; 乳中含有过多的酮体,就会导致仔猪腹泻甚至酸中毒,俗称“奶热”。 治疗办法推荐;:仔痢克10g拌料5-10kg,供自由采食。 口服: 哺乳仔猪每头0.5-1g。适用于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大肠杆菌(黄白痢)、魏氏梭菌、断奶应激、换料应激、阴冷潮湿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仔猪呕吐、拉稀、水泻、过料等症状。 乳汁的成分包括蛋白质1.15%,脂肪3.26%,糖7.5%,矿物质0.2%,很多饲喂4%哺乳预混料的养殖户不重视在饲料里面额外添加油脂,那么,蛋白质和糖类可从豆粕和玉米中获得,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从饲料里面获得,唯有脂肪不能从饲料中获得,为了满足产奶需要,母猪就只有动用体内储存脂肪,一方面可能造成奶热,另一方面也加大哺乳期母猪减重,造成断奶后发情延迟等繁殖障碍性疾病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PEDV)简介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virus,PEDV) 属于Ⅰ类冠状病毒,引起猪流行性腹泻病,仔猪感染此病毒后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PEDV是一个正向包膜病毒,其基因组是正义单链RNA 5'端有帽结构( cap) ,3'端有Poly( A)尾,基因组全长为28 033bp,基因组结构如图所示.5'端的2 /3部分编码2 个大的复制酶多聚蛋白ppla和pplab,其余1 /3基因组序列包括5个ORF,编码4个结构蛋白:纤突蛋白( S)、小包膜糖蛋白( E)、膜糖蛋白(M)和核衣壳蛋白(N) 以及ORF3编码的1个非结构蛋白.

复制周期 首先S糖蛋白与受体结合,然后S糖蛋白被组织蛋白酶L剪切后活化一种融合肽,通过融合肽与细胞内成分的融合作用介导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病毒粒子通过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内,然后释放其具有感染性的基因组RNA。融合后紧密结合的病毒RNA与核衣壳蛋白N被释放进细胞质中,随后在胞质中脱衣壳,与核衣壳蛋白N紧密结合的病毒RNA基因组被释放入胞质中。 首先,ORFlab翻译成一个多聚前体蛋白,然后此前体蛋白被两种蛋白酶,木瓜样蛋白酶(PLP)和主要蛋白酶(Mpro),剪切成为对病毒复制必须的单一蛋白,经共转译处理后产生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dRp)和其它合成病毒RNA所必需的蛋白。RdRp以进入胞质中的基因组RNA为模板,转录产生负链RNA,然后以负链RNA为模板,合成不同长度的亚基因组mRNA(sgmRNA)和基因组RNA,复制酶、结构蛋白和辅助蛋白也在这一时期产生。N蛋白与新合成的病毒基因组RNA在细胞质中形成螺旋的核衣壳,核衣壳与固定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之间空隙的M蛋白结合后再与E 蛋白结合,E蛋白和M蛋白相互作用促使病毒粒子出芽,形成包裹的核衣壳。最后,包裹的核衣壳与在高尔基体内经糖基化等修饰的三聚体S蛋白结合,形成成熟的病毒粒子,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 一.蛋白组成 1.纤突蛋白(Spike protein,S) 2.小包膜蛋白(Envelope protein,E) 3.膜糖蛋白(Membrane protein,M) 4.核衣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N) 5.ORF3编码的多肽 6.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p1 ◆Nsp2 ◆Nsp3 ◆Nsp4 ◆Nsp5 ◆Nsp6 ◆Nsp7 ◆Nsp8 ◆Nsp9 ◆Nsp10 ◆Nsp11 ◆Nsp12 ◆Nsp13 ◆Nsp14 ◆Nsp15 7.依赖于RNA的非结构蛋白pol基因编码(复制酶多聚蛋白lab,pplab)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与预防

春季猪的常见疾病防治 春季气温变化大,易滋生致病性细菌、病毒、支原体。以猪而论,常发疾病有猪瘟、副伤寒、仔猪水肿病、黄痢、白痢、传染性胃肠炎、喘气病、副猪嗜血杆菌病、感冒、仔猪低血糖症和疥癣等病。 1 猪瘟 贯彻免疫程序,常发地区仔猪可进行超前免疫(出生后肌肉注射1~2头份/头,1~2 h 后再喂初乳),35日龄进行二次免疫(4头份/头),65日龄进行第三次免疫(6头份/头)。安全区35日龄首免(4头份/头),65日龄二免(6头份/头)。 种母猪春、秋季各免疫一次;后备母猪配种前20 d免疫一次;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一次。发生猪瘟的猪场应紧急“超”剂量接种猪瘟疫苗。 早期发病猪只根据临床症状应用抗病毒药品和抗菌素类药物标本同治,主要措施是用相应的抗病毒药品增强猪只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抑制和杀灭病毒,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具体处方如下:增强机体抵抗力,用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同时用氨苄西林钠配合长维舒和维生素C肌肉注射,每天2次,连用3~5 d。重症病例肌肉注射维生素B12、维生素C,将氨苄西林、5%葡萄糖、0.9%氯化钠溶液稀释后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用3 d。如果病猪开始吃食,每头猪可喂1~2个生鸡蛋和适量奶粉,以增加机体能量,增强抵抗力。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2 仔猪大肠杆菌病假定健康猪防控措施:饲料中添加相应抗病毒药品增强机体免疫力,抑制和杀灭病毒,降低应激反应。同时用抗菌素类药物控制继发感染。推荐处方:清瘟败毒散1 000 g、奇毒康颗粒500 g、可立克500 g,拌料1 000 kg,连喂5~7 d。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阿莫西林可溶性粉。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级高牧医042 学号200401015227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姓名盛吉吉 系部畜牧系 专业畜牧兽医 指导教师王冬梅职称实验师 日期2009.5.20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与治疗措施 盛吉吉 【摘要】本病是由类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流行性腹泻。季节性很强,以11月至第二年2月底发生较多,各类年龄都可感染。病猪及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染途径是消化道。但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猪龄的增长而下降,1-5日龄内哺乳仔猪感染率最高,死亡率也高,几乎100%,断奶,育肥、种猪症状较轻微,病死率很低或无病死。此病传播迅速,仅数日危及全群。 【关键词】流行性腹泻;冠状病毒;猪;肠道性传染病 1.发生与分布 猪流行性腹泻是一种与传染性胃肠炎(TGE)相似的疾病,在我国长期被误认为是TGE,1976—1977年,在比利时一些主场发生各种年龄的猪急性腹泻。1977年,伍德氏在英国报道类似疾病,称为“流行性腹泻Ⅱ型”,潘萨尔特氏在比利时,查西氏在英国发现此病,其后,在欧洲的捷克,西德等许多国家发生流行。我国在1964年前后开始发生冬季拉稀病,每年冬季11月份起发生流行,春节前后达到高峰,流行面广,数省数县连续发生,不论猪大小,性别,品种,均可发生,但病因不明。国内从70年代起开始研究病原,分离出几株病毒,如上海的“华株”,辽宁省的“辽株”,吉林省的“吉株”,福建省的“龙株”等,均认为是猪传染性胃肠炎,但抗原似乎有差异。在80年代,长春是高德荣氏等通过TGE的Miller株与4个地方毒株的免疫荧光交叉反应,兽医大学朱维正氏等通过吉株,华株与通化株的免疫荧光实验,均证实与猪流行性胃肠炎不同,直到1983年上海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从比利时引进CVLA株免疫血清,证实华株为CVLA,才正式肯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 2.病原

2021年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 防办法 欧阳光明(2021.03.07)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生腹泻,但是发生腹泻的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和断奶后年龄的仔猪。新生仔猪腹泻的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是集中产仔管理的猪场。菌毛抗原疫苗的出现和普遍使用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疫才能获得满意的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的腹泻病常常是比较困难的。 虽然仔猪腹泻的病原是比较多的,而且是比较复杂的,但是最容易感染的病原就是针对某种病原的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的这种病原。当有大量的病原感染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

生。产仔室的温度、湿度、通风和卫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的严重程度和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的传染性病原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和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在美国东南部也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的许多州也有增加的趋势。据设在Galeburg的伊利诺州诊断室的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的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的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的观察,发现球虫和产气荚膜梭菌的流行有增加的趋势。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的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的大肠杆菌,常常可能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是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讲课稿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 措施

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在现代规模化养猪生产中,因各种应激因采的影响,断奶仔猪一般腹泻率在20%~30%左右,病死率达10%~15%,发病仔猪生长迟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实行仔猪早期断奶(3~5周龄),是国内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普遍采用的一项先进技术,它是提高养猪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但在实际生产中,早期断奶仔猪由于受到疾病感染、饲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腹泻又是最为常见的,它不仅影响到仔猪的生长,而且极易造成死亡,即使是耐过的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形成僵猪,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因此,探讨该病发生的原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1.环境变化环境应激,如舍内的温差超过10℃时,腹泻率就会增加25%~30%。湿度过高,也会增加腹泻的次数。 2.饲养方式不当如过度限饲或过度饲喂都会引起饥饿性和多食性腹泻。 3.消化机能不全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pH值升高,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消化不完全的饲料和胃肠道pH值上升,都为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病源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乳酸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形成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4.免疫力下降由于母源抗体水平下降,而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完全、再加上环境、饲料变化等一系列应的反应,使原来不健全的免疫系统有所降低。这样仔猪对抗病的抵抗力就非常脆弱,致病性大肠杆菌和其他有害微生物就会很容易侵入,导致仔猪腹泻的发生。 5.病毒性腹泻主要是传染性胃肠炎、流行腹泻和轮状病毒感染。以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为特征,粪便腥臭、混有气泡、凝乳块或未消化的饲料。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病死仔猪尸体明显脱水,剖检可见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胃底黏膜轻度充血,肠内充满白色或黄绿色液体。 6.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经过,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死亡或成为“僵猪”。作初步的诊断。怀疑寄生虫引起的,可收集粪便作病原培养或作虫卵检查。 (二)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减少断奶应激引起仔猪腹泻的应激因素主要有心理应激、环境应激和营养性应激。减少断奶应激的措施是:⑴ 控制仔猪舍内温度;保持舍内卫生及干燥。⑵ 提早补料;一般于7日龄开始补料,可使仔猪断奶前消化系统能适应植物性饲料,胃肠消化机能得到加强,从而减少营养性应激的

猪流行性腹泻的案例及分析

猪流行性腹泻的案例及分析 【案例一】唐山市某猪场养猪500头,2007年3月初,发生以腹泻为主症的疫病流行,11日开始出现个别猪只死亡,其后发病面积逐渐扩大。到14日就诊时,已死亡206只,死亡率为24.3%。剖检变化:胃内容物呈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整个小肠气性臌胀,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菲薄、透明状,缺乏弹性。针对病因,用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引入的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紧急接种,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并配合补液,病情很快得到控制。 【分析】本案例从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来看是猪流行性腹泻,虽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没有很明显的区别,但是通过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联苗紧急接种,同时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并配合补液,本病同样得到很好控制。 【案例二】某规模猪场购入育成仔猪370头,分别放在19个猪圈内饲养,几天后有近百头猪只精神不好,腹胀、呕吐,还见有排稀便,后出现大批死亡。剖检2头病死猪,可见尸体消瘦、脱水。病理变化主要在小肠,肠管内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黏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对全群猪只采用猪血细胞干扰素在猪后海穴注射,每头2万单位,每天1次,连用3天。 用中药“二苓平胃散”:炒苍术3.5千克、川朴3千克、陈皮2.5千克、猪苓3千克,木香1.2千克,文火上煎后将药液加入电解多维227克,

一并放入装有500千克水的容器内充分搅匀,让猪自由饮水,连用3天。对全群猪只全部投喂青绿饲料,严格控制配合饲料的投喂量,以确保肠内容物排空。至第4天再在水中加入氟苯尼考可溶性粉,以防继发感染。 同时要改善卫生条件,加强饲养管理。用2%的苛性钠溶液对猪舍、走廊、场地坚持每天消毒2次;用常规消毒液每天带猪消毒1次,并做好猪圈、地面的干燥和室内的保温通风工作。 经采取上述防治措施6天后,除26头病重的死亡外,262头病猪逐渐康复,治愈率达91%。 【分析】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该猪场引进370头仔猪进场后,由于管理人员的疏忽,人为将病原微生物带入猪场内,再加上长途运输的应激,因猪体自身免疫力下降而导致该病的发生。结合实验室检查综合判定为猪流行性腹泻。

保育猪腹泻病的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保育猪腹泻病得治疗措施及预防办法 各种年龄得猪都可发生腹泻,但就是发生腹泻得猪主要发生在这三个年龄群:出生后1~3日龄仔猪,7~14日龄仔猪与断奶后年龄得仔猪。新生仔猪腹泻得发病率可能在日益增加,尤其就是集中产仔管理得猪场。菌毛抗原疫苗得出现与普遍使用已使新生仔猪腹泻大为减少。个别猪场使用口服同源奶制疫苗,但一般需要两次免疫才能获得满意得预防效果.然而,菌毛疫苗对新生仔猪腹泻不一定有效,控制这种年龄得腹泻病常常就是比较困难得。 虽然仔猪腹泻得病原就是比较多得,而且就是比较复杂得,但就是最容易感染得病原就就是针对某种病原得母源抗体消退时又同时感染得这种病原。当有大量得病原感染超过初乳或乳中抗体免疫控制力时腹泻就会发生。产仔室得温度、湿度、通风与卫生状况等这些环境因素对仔猪腹泻得严重程度与成活率及预防有重大影响. 仔猪腹泻最常见得传染性病原就是大肠杆菌、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TGE)与猪等孢球虫(Isospora suis)。线虫(如Sarongyloides ransomi)在美国东南部也常常引起猪腹泻。据报告,美国中东部得许多州也有增加得趋势。据设在Galeburg得伊利诺州诊断室得调查统计,在哺乳猪流行得病原有:球虫占32%,大肠杆菌21%,TGE病毒20%,轮状病毒10%,产气荚膜梭菌11%,未诊断6%.从同一个猪分离鉴定出得病原常常不止一个。最近几年得观察,发现球虫与产气荚膜梭菌得流行有增加得趋势.?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作为原发性病原在仔猪要比幼年仔猪少见。伊利诺州诊断室对144头发生腹泻得猪作了调查分析,从6日龄到断奶时分离到病原性大肠杆菌比例较少(14%),而1~5日龄仔猪比例较高(53%)。新生仔猪腹泻分离到得大肠杆菌,常常可能就是继发性病原.这些大肠杆菌可能不一定溶血,也不就是肠毒性得。Moxley报道了大肠杆菌K88株感染哺乳猪与断奶猪出现内毒血症休克。她认为瞧到小肠充血就说明肠道感染了β溶血性大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 猪常见疾病防治及诊治方法,减少疾病的关键步骤,早知道早预防 在我国养殖行业中,猪是主要的物种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以及食用价值。因此加强对猪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能够降低猪疾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猪养殖的效率,促进养殖户经济收入的提升。从我国当前猪养殖的过程来看,加强对常见疾病的预防以及控制,探讨发病的原因,同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对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1、饲养管理因素 在对猪的饲养管理方面,也会对猪呼吸道疾病的发生产生影响。一般来说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猪养殖过程中,在饲料、饮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相应的问题。所以要想降低生猪感染呼吸道疫病的几率,养殖户们需要保证生猪养殖环境的干净整洁,加强对生猪养殖的管理,提高猪舍中空气的流动性。尤其在猪呼吸道疫病的高发期,也就是在夏季或者秋季,更需要加强对猪

舍的通风,避免出现闷热、潮湿的环境。在饲养管理中,养殖户还需要提高对生猪饲养的重视,防止出现猪呼吸道疫病的可能。 2、季节和环境因素 导致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季节和环境因素。从猪呼吸道疫病发生的时间上来看,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在春秋季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季节中,空气中粉尘较多,再加上气候相对干旱,因此容易导致生猪出现呼吸道疾病。除了季节因素之外,猪呼吸道疫病的发生,也与生长环境有很大的联系。通常来说如果养殖场内有生猪,感染上了呼吸道疫病,那么将会通过空气的形式,使得其他生猪也发生感染。在季节和环境方面,人们可以通过猪舍的管理,来营造出有利于生猪生长的环境。 3、传染因素 传染因素也是猪呼吸道疫病方式的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猪呼吸道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病毒可以借助于空气的流动,在区域之间进行传播。因此养殖户们需要从传播途径角度,采取措施来加强对猪呼吸道疫病的防治。同时还需要注意防止生猪感染其它类型的病症,比如肺炎等。如果任何一个猪出现了呼吸道疫病,那么我们就需要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感染。在传染方面,如果发现有生猪,出现了感染呼吸道疫病的情况,首先需要对其进行隔离,防止其他生猪感染上该病。 二、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治措施 1、做好生猪的免疫接种工作,提高生猪的免疫力

常见猪病治疗方案

常见猪病治疗方案 一,附红细胞体病: 打针:附弓链净(一般情况) 强米先+速可生(严重情况) 拌料:瑞玛安(附贝安)+瑞玛普欣(激免肽) 二、副猪嗜血杆菌病: 打针:速可生+奇迹或速可生+阿莫西林脂质体 拌料:瑞玛福乐+替米先锋 三:猪圆环病毒病: 打针:超免肽+阿莫西林脂质体或复方哈青注射液+瑞玛恩康 拌料:激免肽(温热康)+黄芪甲苷+阿莫仙(瑞玛福乐) 四、猪瘟病: 先用猪瘟疫苗紧急接种20-50头份,然后 打针:超免肽+强米先或复方哈青注射液+奇迹 拌料:温热康+黄芪甲苷+阿莫仙(瑞玛福乐) 五、蓝耳病: 没有发病的猪,先用芪肽一号配合蓝耳疫苗打一次,三天再用芪肽一号配合猪瘟疫苗20头份注射一次 得病猪,高免血清(复方哈青注射液)+奇迹或超免肽+强米先只用两天,再用超免肽+复方哈青注射液巩固三天 拌料或饮水:黄芪甲苷(紫锥菊多糖)+泰乐威同时葡萄糖+21金维他饮水。

六、仔猪红黄白痢 打针:仔猪止痢神(止痢金方)同时止痢一喷灵喷口 对顽固性拉稀,仔猪止痢神+头孢曲松钠或单用奇迹 拌料:一拉克,对顽固性的用一拉克+肠毒清 七、病毒性腹泻 打针:复方哈青注射液(超免肽)+斩痢绝 拌料或饮水:紫锥菊多糖+10%氟苯尼考或黄芪甲苷+肠毒清饮水八、母猪高热不食 打针:高免血清(混感双效)+头孢120或瑞雪+阿莫西林脂质体饮水:黄芪甲苷+阿莫仙+紫锥菊多糖 九、口蹄疫 打针:激免肽+复方哈青注射液 混感双效(五疫康)+复方哈清 拌料:紫锥菊多糖(猪疫康)+阿莫仙(瑞玛福乐) 十、链球菌 打针:速可生+瑞玛恩康(阿莫西林脂质体) 拌料:瑞玛安+瑞玛福乐 十一、支原体,胸膜肺炎 打针:咳喘风暴+泰奇粉针早期 咳喘风暴+奇迹中期 咳喘风暴+强米先晚期 拌料:喘康+瑞玛福乐(泰乐威)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的研究进展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基因的研究进展 摘要: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导致仔猪早期死亡的重要疫病之一。近年来,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区域有扩大的趋势,已成为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常见的猪腹泻传染病之一。通过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基因组概述,S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功能特性、基于猪流行腹泻病毒S基因的诊断技术及其疫苗研究进展等方面的进行综述。 关键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 基因;S 蛋白;诊断技术;疫苗进展 Abstract:Swine epidemic diarrhea is an acute intestinal infection caused by 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which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iseases that lead to the early death of piglets. In recent years, epidemic areas of swine epidemic diarrhea have been expanding and have becom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porcine diarrhea-related diseases in China and even in the world.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genome of Sw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and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S gene and its encoded protein based on the diagnostic technique of S gene of sw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ts vaccine. Keywords: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 S gene; S protein; diagnostic technique; vaccine progression 引言 20世纪70年代初,猪流行性腹泻(PED)在欧洲等国如英国、荷兰、比利时和捷克就被发现,被认定为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其主要特点为腹泻、脱水以及呕吐。1977年,成功的分离到这种冠状病毒并命名为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与欧洲等国同时期,我国也出现了新生仔猪的严重腹泻并死亡的事件,采用各种抗生素均无效果,当时被认为是胃肠炎的传染病。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采用酶标法证明了这种流行病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1]~[3]。 PED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广泛,特别是在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和韩国,这已经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现已表明猪流行性腹泻主要是由于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导致的一种急性的肠道传染病。PEVD可以导致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品种的猪染病引起严重的腹泻,例如成年母猪20%~85%发病,架子猪、哺乳仔猪以及育肥猪100%的发病。主要病症为:症状轻的为日龄大,症状重的为日龄小。具体表现为:成年猪表现为厌食与呕吐,育肥猪和断奶猪的腹泻仅持续7 d左右,

猪拉血痢的有效治疗方案

猪拉血痢的有效治疗方案 一猪(60公斤)拉的粪便硬且带有血丝,已有一个星期,:) 请教有什么法子医救呢. 很麻烦,估计,注射长效土霉素试试看 在注射长效土霉素的同时注谢止血的药物有效么 你这个猪是因为便秘而引起得血丝么如果是胃部的话是看不到血丝的,应该是肠道后段出血。用点止血药酚磺乙胺这种可能有点效果,但是只是止血不能治根。 你两个药分开注射试试看。 消炎抗生素,VK3。 我告诉你个方80%好使,用山楂粉加酵母粉口服,然后注射止血敏针,再注射乙酰甲喹类药品,再兑点含地米类消炎药,5天就可痊愈,象他们那样治100%死亡,我的一点经验啊。 拉稀引起的血痢这种方法好像很效不知道便秘血痢怎样 我告诉你一个绝对好的方子 这是我多年来实验出来的一般一针即可治愈,重症两针必好! 磺胺嘧啶钠+乙酰甲奎,药物即便宜效果又好! 再好的治疗方子也比不上把猪保健好!你不妨考虑一下圈舍卫生和饮水,以及饲料方面的问题! 猪拉紫红色痢怎样治疗 50-60斤,体温正常偏高,采食低。用雷尼替丁黄安 VC效果不明显。求助各位大师。 肌注俐菌净试试 痢菌净+止血敏 痢菌净+止血敏+庆大 痢菌净、阿莫西林。 用痢菌净找交巢穴注射 谢了,老徐 效果不错 我建议用痢菌净注射一面另一次用烟酸诺氟沙星稀释青霉素。或者直接用痢菌净叫巢穴注射。因为红痢主要是球虫病或魏氏梭菌引起的!痢菌净效果最好!

疾痢不吃食发烧 很严重的疾痢,而且不进食,可能是发烧导致不进食。请问怎么办用什么药物进行治疗你确定它的体温高出40了吗要不你就先用阿莫西林.30%盐酸林可打一针.这对痢疾是很有效用的!!! 阿莫西林、痢菌净注射。 怎样治疗猪血痢 痢疾又称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主要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粘液性腹泻为主。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一、源为痢疾密螺旋体、革兰氏染色阴性 痢疾又称血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主要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亚急性和慢性以粘液性腹泻为主。剖检病理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一、源为痢疾密螺旋体、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尖锐、形如双雁翼状,有4—6个疏螺弯曲,新鲜病料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见活泼的蛇样运动。它存在于病猪的病变肠段粘膜、肠内容物及排出的粪便中,本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密闭猪舍粪尿沟中可存活30天,土壤中存活18天,粪中66天,粪堆中3天。阳光照射、加热及一般消毒药剂均可杀死这种病菌。 二、流行特点和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常随着粪便排出大量病菌,污染饲料、饮水、猪舍栏床、用具、周围环境及躯体(包括奶头),出生后通过消化道感染,在断奶前后发病。 本多因引进带菌的种引发该病。小鼠、犬等可能成为传播者。不同品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2—3月龄幼猪发生最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流行初期呈最急性和急性,病死率高,其后多呈亚急性和慢性,影响生长发育,饲养管理不良、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促进本病发生并加重病情。 三、症状最常见的状是出现程度不同的腹泻。一般是先拉软粪,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粘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所排粪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粘液、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多小气泡,并混有粘液及纤维素伪膜。病精神不振,厌食及喜饮水,弓背、脱水、腹部蜷缩、行走摇摆,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死亡。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在40—℃,但不超过41℃。慢性病例症状轻,粪中含较多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停滞。从拉稀粪开始至死亡经7—10天,少数病猪经治疗不见好转,病程可达15天以上。 四、理剖析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结肠、盲肠)。急性病为大肠粘液性和出血性炎症,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肠腔充满粘液和血液;病稍长时间的主要为坏死性大肠炎,粘膜上有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坏死,坏死常限于粘膜表面,肠内混有多量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五、诊断取新鲜粪便或大肠粘膜涂片用复红染色液染色,高倍镜下每个视野见3个以上具有3—4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即可怀疑此病。注意与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的区别诊断。 六、治疗及时做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如痢菌净每千克体重5毫克,内服,每日2次,连服3日为一疗程;或按%痢菌净溶液每千克体重毫升,肌肉注射。二甲硝基咪啶、硫酸新霉素、痢特灵、林肯霉素、四环素族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疗效。需要指出,该病治后易复发,需坚持疗程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七、预防 1、防止从场购入带菌种,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如果引入,猪只需隔离观察和检疫,健康者方可并群饲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