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考点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的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共25篇(205篇)。

2.肾气丸作用:一是《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二是《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三是《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四是《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篇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五是《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溺者。病机属于:肾气亏虚,气化失职,故均可用肾气丸以温肾化气而治之。

3.补脾补肾是治疗内伤疾病的根本方法。

5.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6.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经日:“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7.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趁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腑,为内所困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8.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谷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9.表里同病:问日: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日: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10.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11.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此。(热与血、痰、食等相结出现发热,可分别用桃仁承气汤以下其瘀热、小陷胸汤以化其痰热、大小承气汤以攻其热结。)

12.师曰:五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必发热也。

13.风湿兼气虚: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防己、黄芪、甘草、白术)。

14.百合病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动失常、口苦、小便赤,脉数为特征,多由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郁火伤阴所致,主要病机为心肺阴虚内热。治疗以清心润肺、凉血情热为主,百合地黄汤是治疗百合病的代表方。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百合、生地黄)

15.狐惑病以目赤、咽喉及前后阴蚀烂为主症,由湿热虫毒蕴结所致,以清热除湿解毒为法,可内外合治,内服甘草泻心汤、赤豆当归散;外治用苦参汤洗前阴,雄黄熏后阴。16.阴阳毒以发斑、咽痛为主症,与感染疫毒有关,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升麻鳖甲汤加减。

17.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明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

18. 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19.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以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赤小豆、当归)

20.中风多由脏腑衰弱,气血两虚,经脉两虚,经脉痹阻,偶受外邪诱发致病,故气血内虚,外邪诱发,是中风病总的病因病机(正气内虚外邪诱发)。证候多先猝然昏倒,然后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斜、重则昏迷不识人。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治疗:养血熄风,通络祛痰,活血化瘀,扶正祛邪,平调阴阳为原则。

21.历节病:疼痛常从部分关节开始,逐渐发展遍及全身多个关节,甚则造成关节变形肿大、疼痛不可屈伸、身体魁赢。病机:内因心肝肾的气血不足,外因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而留着关节,导致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22.肝肾不足,水湿浸渍: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23.风湿历节: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桂枝、芍药、甘草、麻黄、生姜、白术、知母、防风、附子)

24.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

25.血痹(最早见于《内经》)是因营卫虚弱,腠理不因,外受风邪,痹于肌肤血络所致。血痹以周身或局部肌肤麻痹无痛感,甚则伴有酸痛为特点;痹证则以肢节疼痛为特点。主要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的病证,治疗上以补脾益肾、甘温扶阳。

26.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益气通阳行痹代表方。

27.虚劳失精: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龙骨、牡蛎、芍药、桂枝、生姜、甘草、大枣)

28.虚劳腹痛: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桂枝、甘草、大枣、芍药、生姜、胶饴)

29.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桂枝、附子)。

30.虚烦不眠: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失眠、盗汗、惊悸、情志抑郁。

31.寒饮郁肺: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

32.饮热郁肺: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半夏)

33.寒饮挟热: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汤主之

人参、甘草、粳米、大枣)

36.胸痹是指以胸膺部满闷窒塞,甚至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心痛是指心窝部疼痛,有心痛彻背的临床特点。短气为呼吸短促,是胸痹、心痛病中的伴随症状。

37.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38.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栝楼、薤白、白酒)。

39.痰饮壅盛: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栝楼薤白半夏)。

40.偏虚偏实: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栝楼薤白桂枝汤(人参汤亦)主之。

41.胸痹急证:胸痹缓急者,薏苡附之散主之。

42.腹满寒疝宿食:腹部胀满或疼痛为主要症状且与胃肠道病变有关;腹满是以腹部胀满为主;寒疝因寒气攻冲而腹中拘急疼痛的病证;宿食即伤食、食积,病由饮食不节、食积

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2)里实兼少阳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柴胡、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大枣、生姜);3)里实胀重于积: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厚朴、大黄、枳实);4)里实积胀俱重: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5)虚寒饮逆:腹中寒气,雷呜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附子、半夏、甘草、大枣、粳米);6)脾胃虚寒:心胸中大寒痛,呕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